周易與中國象棋起源
《周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以講哲理為主的典籍。《周易》思維指的是其中高度抽象和凝聚的整體思維、辯證思維、象數思維等基本的思維模式。這種穩定的思維結構模式,以極強的滲透性沉緬於人們的心理層次中,形成一種思維習慣和潛意識,從而規定了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長期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連象棋,也概莫能外。各種象棋的思想都源於易理,欲探象棋索的起源、得名、演變,《周易》思維是一把最適宜的鑰匙。 一、博塞象棋之「象」中的易學理論
以象棋為名的棋戲有三種:博塞象棋、國際象棋、中國象棋。「象棋」一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說:「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象棋與六博對舉,說明六博是象棋的一種。漢劉向《說苑·善說》曰:「孟嘗君……燕則鬥爭棋而舞鄭女」。其中象棋亦應指六博而言。除六博外,「塞」也是象棋的一種,故古人常把博塞連稱,如《管子·四時》:「秋三月以庚辛之日發五政,一政曰禁博塞。」《莊子·駢拇》:「博塞以游」,成玄英疏:「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瓊」是賭博所用骰子的前身,所以博需投瓊,有僥倖因素;塞不投瓊,全賴智力取勝。唐以後,象棋亦稱象戲,象棋的內涵不再是博塞,而是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總稱。 象棋一名的來源,一般認為是因「棋中有象」(刻作動物象的棋子)或有「象牙雕刻的象棋子」而得名。但若仔細推敲,兩說均不能成立。 「棋中有象」而得名說,最早起於宋人晁補之的《廣象戲格·序》:「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現代棋史專家孟心史先生力主此說:「古所謂象棋,本以象形得名,歐洲象形之象棋(指國際象棋),正與古合。」英國人威廉·瓊斯更以此說作為象棋印度起源論的證據,他認為:中西象棋大體相同,應有共同的來源。中國古代不產象,印度則是產象國,中國既名象棋,且棋中有象,這是印度傳入的證據。且不講「中國古代不產象」是無知妄斷,倘確因象而得名,象棋中就應有動物象的棋子,但事實上自戰國出現象棋一名以迄唐代以前,我國象棋中並無象形的動物象棋子存在。國際象棋的前身——蒙古象棋也無象的棋子。印度雖出土了象形的立體象棋子,但其時代不會早於公元8世紀,實於「象棋」得名無關。因此,棋中有象而得名說,不過是毫無根據的臆測,更不能作為象棋印度起源論的證據。 象棋因有「象牙雕刻的棋子」而得名說,是現代國內外普遍的看法,《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國象棋》云:「那時(戰國時)的象棋,意指象牙制的六博棋。」這種看法,源於中國學者最近的研究成果。如李松福說:「所謂象棋,《六臣文選·招魂》解釋說,『象牙子妙且好也。』即用象牙雕刻的象棋子,這就是象棋的由來。」這種以棋子的材料來推斷象棋名稱起源的說法恐怕難以成立,因為目前考古發現的六博棋子,大都不是象牙制的,而是木、陶、石質的。如河南靈寶張家灣東漢墓就出土了釉陶質的六博局和子。《山海經·中山經》:「休輿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郭璞註:「棋謂博棋也。」東晉李秀《四維賦》:「四維戲者(博塞的一種),……畫紙為局,截木為棋。」這些記載可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所以,古代「棋」字,因「其」得聲,意符則分別從木作「qí@」,從土(陶)作「基」,從石作「qí@」。也說明古代棋子是用木、陶、石做的。以「象牙棋」來說明象棋的得名,完全是望文生義,不符合事實。如僅以質料而論,象牙質的稱象棋,木、陶、石質的當然也可稱作「木棋」、「陶棋」、「石棋」了。顯然這樣推理是荒謬的。 象棋的得名與起源,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弄清其一,另一個也就迎刃而解。目前,考古已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博塞象棋局、子實物資料。最早的是湖北雲夢秦墓出土的六博棋局;繼有山東武梁祠西漢石刻上的六博局;廣西西林縣西漢墓出土塞戲棋局;河南靈寶張家灣東漢墓出土的釉陶六博局、子和對弈俑。最大量的博塞局是漢代銅鏡上流行的「規矩紋」圖案,它與所見六博局極為相似,已有人把其改稱為「六博紋」鏡。以上六博局的共同特徵為:在矩形圖案中,有四仲、四維、四隅,中間小方形可方可圓,可有可無。但四仲、四維、四隅是局中主體。六博局的含義歷來不得其解,筆者從西漢「六壬式」星占盤上找到了破譯的鑰匙。 六壬式盤是1977年安徽阜陽西漢墓(前173年)出土的一件天文占盤。該盤分作天盤、地盤兩部分,天盤圓形較小,周邊刻二十八宿,中間刻北斗,斗柄指著十二個月所當的不同宿位。此即古曆法中的「斗建」。地盤外方內圓,圓徑剛好可嵌入天盤以旋轉,內圈刻有十天干、子午卯酉四仲、天地人鬼四隅,中圈外圈刻十二辰、分作四方的二十八宿和陰陽交界的四維。如果把六壬式盤的文字部分全部去掉,僅保留其中四仲、四維、四隅的矩形線段部分,它則成了一個地道的博塞象棋盤。很明顯,博塞象棋脫胎於這種式盤,是它的簡單化和縮影。認識了這一點,對博塞象棋的得名、含義及其設計思想都不難了解。 六壬式盤把天上的星宿運轉、地上的四季變化及人與這種時空的關係都集於一盤,並有機的聯繫起來,本身是對古代人所認識的宇宙模式的模仿,這種宇宙模式首先發端於《周易》的整體思維方式和太極式的宇宙框架理論。《易傳》指出:「《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盈天地之間唯萬物」。這種整體宇宙觀認為,天地人三才是一個整體,所謂「萬物統體—太極」即指此。「《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極整體內的各部分的聯繫不是機械的,而是「生生之謂易」的有機聯繫。式盤上的宇宙模式,正是這種太極式整體宇宙觀的展開。因此,作為式盤縮影的六博象棋的設計思想,首先吸收了《周易》的整體宇宙理論。 象棋的得名與《周易》的唯象思維方式及其象數理論密不可分。這一點可以從漢人邊韶《塞賦》對於博塞象棋的描述中得到證明: 可以代博弈老曰塞,……故書其較略,舉其指歸,以明博弈無以尚也。……本其規模,製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呂律極也;人操其半,六爻列也;赤白黑者,分陰陽也;乍存乍亡,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合中道也;趣隅方折,禮之容也;迭往迭來,剛柔通也;周而復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順也。然塞之為義,盛矣!大矣!廣矣!博矣!質象於天,陰陽在焉;取法於地,剛柔分焉;施於人倫,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焉;覽其成敗,為法式焉。 這段話簡直不是在解釋「塞之為義」,而是在解釋《周易》的象數。西漢易學以「卦氣說」為主的象數概念和理論,在這裡幾乎被包攬無餘。從棋局上講,它製作象式;四道交正,象徵四時的更替;局平以正,象徵著坤卦(即地)的德性——和順地承載著萬物。從棋子上講,子有十二,象徵著源於易數的十二律數;兩人弈棋,人各六子,象徵著卦的六爻;子分黑白,象徵著《易》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從著法上講,子的獲得和丟失,象徵著日月的推移;行子必正而直,象徵著《周易》的「貞、正」「時中」觀念;到了角上要方折轉彎,象徵著禮制的寬容大度;行棋的迭往迭來,象徵著六爻的剛柔上下往來;行棋的周而復始,象徵著乾卦的性質——宇宙永遠運動不息的剛健性質。總之,《周易》的「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立地之道,曰柔曰剛;立人之道,仁曰義」的思想,在博塞象棋之「象」中被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唯象思維是《周易》獨特的思維方式,八卦、六十四卦中涵蓋了天地萬物的各種物象、實象、虛象,《周易》正是通過取象比類、觸類旁通的思想方法,去把握和認識客觀事物的。博塞象棋在思想方法上採取了唯象思維方式,在局、子的設計上取法於《周易》象數,故其中充滿了天地運動、日月推移、四季交替、剛柔上下、禮制仁義等各種「象」,正如邊韶所總結的,其有「質象於天」「取法天地」的盛大廣博之「象」。因此,博塞之所以稱為象棋,正是由於式盤和博塞局子中具有「象天法地」之「象」的結果。不僅邊韶說棋中有「象」,古代凡與象棋有關的詞賦文章全都這樣說,如北周王褒《象經序》說:「一曰天文,以觀其象;二曰地理,以法其形;三曰陰陽,以順其本;四曰四時,以正其序。」這些講的都是象棋之「象」。在棋戲「前冠」以「象」字,是指弈棋猶如「象天則地」一樣,自然和社會法則都以唯象思維的方式比擬後被用於棋局、棋子的設計和棋理上,棋中固有的「象天則地」之象,才是把棋戲稱作「象棋」的原因所在。 弄清了象棋得名的原因及其和天文占盤的關係,再參以文獻,就可以對博塞象棋的起源有個大致的認識。 越晚的文獻把博塞的起源推的越早,宋以後的文獻有繫於神農的,有繫於黃帝和黃帝吏烏曹的,有繫於殷紂王的,有繫於周武王的。而式盤和六博象棋之「象」所反映的《周易》整體觀及其象數,絕對不會早到周初,所以上述文獻均不足據。較可靠的記載有:《孟子·離婁下》「博弈好飲酒」。《莊子·拇》「博塞以游。」《史記·宋微子世家》:「十一年秋(前681年),泯公與南宮萬獵,因博爭行。……遂以局殺泯公於蒙澤。」這些文獻可證至少在戰國中期以前已有了博塞象棋。關於其上限,我們認為不會早於式盤出現年代的上限。如果從天文學史角度來考察式盤中二十八宿和有關曆法概念的出現年代,筆者曾根據古距度計算了二十八宿系統建立的年代為公元前559±100年,在這個年代範圍內,《易經》及其象數都已出現,和《史記》的記載也大致相符,因此,博塞象棋的始創年代不會早於公元前7世紀左右。 二、六十四卦陰陽棋和國際象棋的起源
國際象棋的起源是一個爭論很久又懸而未決的問題。權威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作了一個含混不定的結論:「國際象棋是從印度或中國的一種古老棋戲演變而來。」究竟從哪種棋戲演變而來?又是怎樣傳播的?特別是國際象棋棋子、棋局和著法中反映的是哪種文化思想?並沒有人深入探討過。而後者將是解決其起源的關鍵所在,因為,棋戲作為一種世俗文化,最能反映特定民族文化的突出特徵,正如博塞象棋只能是易學象數文化的產物一樣。 現代的國際象棋是八八六十四格,其中黑白交錯、陰陽各半。可稱為八八陰陽棋。棋子有三十二個,每方各二車、二馬、二象、一皇帝、一皇后、八個兵共十六子。 印度的梵文古籍(不晚於距今1000年)記載了一種四角棋,名為「恰圖蘭格」。棋盤是64方格,32個棋子分別8個一組放置四角,每方8子:兵四,王、象、馬、船各一。著法是:兵、馬與今國際象棋一樣。王直、斜行一格;象斜行兩格;船直行無遠近。每著棋走前先擲骰子,五點走王、兵;四點走象;三點走馬;二點走船。這種棋與國際象棋在局子和著法上均有區別,特別是局中沒有陰陽格,無陰陽思維方法。另外,印度還出土有公元8世紀的立體棋子,這是印度起源論的主要證據。 中國與國際象棋相近的棋戲,至少出現於北周時期。周武帝制有《象經》一書,此書雖佚,但有大臣王褒的《象經序》和庚信的《象戲經賦》存。其中關於棋局有「丹局正直」、「八卦以定其位」、「局取諸乾」、「坤以為輿」的記載,可知其局取法於《周易》乾坤八卦,很可能是8×8的64方格正方形棋局。又王賦說:「三曰陰陽,以順其本。」故此局應含有天地陰陽之「象」,即為朱(丹局)白相間的「八八陰陽局」。關於棋子只透露出有馬與卒(六甲)。但和其同時的《敦煌棋經》則有「炮棋」、「懸炮」、「車相(象)井闌」的記載,可知象戲已有「八八陰陽局」和車、馬、炮、卒等棋子。入唐以後,這種象棋逐漸流傳。大詩人白居易(772—846)有「兵沖象戲車」的詠象棋詩;唐相牛僧孺(780—848)制有「寶應象棋」,元僧念常稱其「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大概到了唐末宋初,這種八八陰陽棋已普及於民間,並被用作錦繡裝飾圖案——琴棋書畫錦中的棋圖案。 這種源於《周易》陰陽64卦的八八陰陽棋局和國際象棋盤完全一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象棋盤。說它是國際象棋的起源,並不為過。但正如前述,我們必須解決這種八八陰陽棋(其子和國際象棋並不一致)怎樣流轉到西方並演變成現代的棋制的問題,不然無以服人。 清初人徐蘭1688年到蒙古,發現了一種「蒙古象棋」,他的《塞上集唐六歌·蒙古棋》小序說: 局縱橫九線,六十四卦。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車、二馬、二象、一炮、一將,別朱墨。將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車、馬、象左右列,卒橫於前。……其棋形而不字,將刻塔,崇象教也;象刻駱駝或熊,迤北無象也。……馬橫行六卦,駝橫行九卦,以駝疾於馬也;滿局可行,無河為界。卒直行一卦至底,斜角食敵之在前者,去而復返,用同於車,嘉有功也。眾棋還擊一塔,無路可出,始為敗北。
這種在蒙古流傳的象棋,既與唐代的陰陽八八棋類似,又與國際象棋相近。首先,三者的棋盤都是陰陽64卦局,而以唐代的最早,是另二者的源頭。而印度的四角棋,局中既無陰陽格,又是四人弈棋,不能作為國際象棋之源。其二,蒙古象棋的炮、將是中國棋戲的主要特徵,其源於中國毫無疑問。車、馬、象的棋子在唐代象戲中也早已有之,且這些子的著法(如馬行六卦即走「日」,駝橫行九卦即走「田」,)和中國棋戲的著法也大致相同。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蒙古64卦象棋的源頭是中國北周至唐代以來的八八陰陽棋。它隨著蒙古大軍12世紀的大規模西征,逐漸地傳入東歐、中亞和西歐,15~16世紀時被歐洲人結合本地文化傳統加以簡單改造(僅去炮加皇后)以後,定型為現代的國際象棋。 上邊僅就形式上說明了國際象棋的中國起源論,其實,它作為一種世俗文化,僅僅反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別是《周易》象數的基本內容和思維模式。64卦方局在西漢就出現了,當時的京房創「卦氣說」,把64卦分八宮排列,以64卦卦象來解釋四季、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侯的變化。創造了一個以陰陽五行為主體的64卦世界圖式。這個圖式即64卦方圖。至遲在東晉,這個圖式就被用於棋戲,東晉李秀的《四維賦》說:「四維戲者,畫紙為局,截木為棋,……盈尺之局,擬象乎兩儀,九道並列,專都獨畢。」兩儀即乾坤二卦,實代表64卦,九道縱橫並列,即構成64卦方圖。北朝後秦的和尚道朗在其《涅般經·現病品第六》中談到了「八道行城」的棋戲,也是一種矩形64格棋。至周武帝的《象經》更是利用這一世界圖式構思了作為現代國際象棋起源的象戲。因此,從民族文化和棋戲設計思想角度講,國際象棋的陰陽八八局,只能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產物,這是中國起源論的有力證據之一。 三、易學中的河圖、洛書與中國象棋的形成
現代的中國象棋大體定型於北宋晚期。我們認為,它是在唐代八八陰陽棋的基礎上,受北宋早中期流行的易學河圖洛書思想影響而最終定型的。河、洛之學是在「先天」易學基礎上建立的又一宇宙模式,它以數、圖來代表世界的萬事萬物,以先天64卦方、圓圖來模擬世界的運動變化,故又稱為「宇宙代數學」。大凡中國棋戲的設計,往往基於宇宙整體的思維方式,涵天蓋地,天人合一,並總是強調《周易》的「易變」原則,陰陽辯證,變化無窮。所以,當河、洛之數興起後,很快地被用於棋戲的改造。本來的八八陰陽局以九線縱橫成64卦,但「河圖」數為十,於是就在八八陰陽局上多出一橫行,組成十行,以滿足河圖數的要求,並在雙方中間置「河界」,以示其源於河圖。洛書數為九,漢以來的「九宮算」也被視為洛書,故又稱為洛書九宮。九宮則被直接加於棋局,作為弈棋雙方的大本營,由將、士居之。因為九宮的中位「五位」,象徵著協調萬方或至高無上的君權。早期的象棋將帥都居於五位,弈棋開始後,才退居一位,象徵著爭奪天下的開始。朝鮮象棋還保留著這種著法。 河圖、洛書觀念進入棋局。至少當在1055—1075年程顥作《象戲》一詩時,該詩云:「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中軍八面即將軍居九宮的「五位」故有八面之說,說明局中已有九宮;步卒過河可尖斜吃子,說明已有河界。而且暗示了唐代八八陰陽棋的小卒可以尖斜吃子,這種著法被蒙古象棋和國際象棋繼承下來,而在中國象棋中卻亡佚了。 由於中國象棋在八八陰陽棋局中加了河界和九宮,已不適宜在陰陽格中行棋,故略去陰陽格而改在交叉點上布陣和行棋。遂定型為現代形式的中國象棋。但它還保留了唐代八八陰陽棋的基本著法。如象斜行三步(即橫行九卦),馬斜跨二步,車直行無遠近等。但將、士都被禁錮在九宮之中。 四、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春秋戰國的博塞象棋,還是唐代的八八陰陽象棋以及從其演變而來的國際象棋、中國象棋,都和以《周易》為主的易文化傳統結下了不解不緣。它們通稱為象棋,正是因為在其設計思想中充分運用了《周易》的取象思維方式、整體宇宙觀和陰陽辯證觀。取象的思維方式使設計者能廣徵博取宇宙間各種物象、實象、虛象,通過取象比類、觸類旁通的比擬,使棋戲具有了「質象於天,陰陽在焉;取法於地,剛柔分焉;施於人倫,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焉;覽其成敗,為法式焉」等崇高的社會功能、倫理功能及智力培養功能。而《周易》的整體辯證觀,使設計者善於把握宇宙整體部分的有機聯繫,掌握陰陽消長、剛柔上下、日月交替、寒暑相推的矛盾對立統一關係,從而造就了「縱有千局譜,並無一重複」的永遠變化不止的象棋棋戲。可以說,《周易》思維是各類象棋設計的淵源,象棋則是《周易》各種哲理的縮影。象棋之「象」中,高度濃縮和蘊含了古代中國人對宇宙,對天道、地道、人道的精闢理解,包括了中國文化的精華。 在中國發源的象棋,歷經二千多年的世間蒼桑,不但未沉淪泯滅,至今反而更加發揚廣大,成為全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娛工具,不失為世界文化藝苑中的一枝奇葩。當它傳入蒙古、中亞、西歐時,雖在個別棋子上有所變化,但基本的設計思想和棋制並無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因為,玄妙的《周易》象數思想是中國獨有的,無論是古印度或者古代歐洲,都不可能有這種奧妙無窮的、包羅萬象的、陰陽辯證的、富有各種象徵意義的《周易》棋戲構思。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所精蘊的無盡才思和博大情懷,雖然僅是棋戲,但棋之為義「盛矣!大矣!廣矣!博矣!」它對於啟迪人類智力、增強科學思維能力以及在社會文化方面發揮的功用,將是難以估量的。無論是國際象棋,還是中國象棋,都是以《周易》為主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寶庫作出的巨大貢獻。
推薦閱讀:
※易經起名陳沛甄:怎麼給寶寶起一個好名字
※《周易》的真相!
※周易求測的人一定要分清真假大師
※批八字,寅巳申名為無恩之刑,周易微學堂告訴您為什麼稱其為無恩
※帛書周易導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