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齋戒的內容--一不殺生。三不非梵行(不淫)。六不著香花髻、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娼伎、不故往觀聽。八不非時食(過中午不食)。

八關齋戒的內容發布時間:2009年04月12日來源:不詳 作者:不詳6476人關注轉發投稿八關齋戒的內容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香花髻、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娼伎、不故往觀聽:七不坐卧高廣大床:八不非時食。此八戒之中,除了六、七、八三條戒,其餘前五條戒,則與五戒相同,不過第三條的「不邪淫」在此改為不淫了。最後一條的非時食戒,不是戒而是齋,不非時食稱為齋,過中午不食稱為持齋(持齋不等於吃素),過了中午而食,稱為非時食。八關齋戒也就是以此持齋為體為主為本為要,故而前面七條稱為戒,後面一條稱為齋。齋的意義是清凈,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為雜亂不凈,所以三世諸佛,皆是過中午不食的。從根本上說,身口意的三業清凈,便名為齋。佛陀慈悲,感應很多世人信佛學佛,以期走出生死之道。然因各自不同的差別因緣,由於社會、事業,家庭的牽纏,使得許多人尚於輪迴中無法做主。因此,開出一個方便法門,使那些嚮往出世生活而又因緣不具足的人也有機會來過過出世的生活,種植出世的善根,八關齋戒,就是此一廣大的方便法門。那麼受持八關齋戒會得到怎樣功德呢?受持八關齋戒,雖僅一日一夜,終究必因此功德而將得到涅槃之果!我們應注意到八關戒的「重心」,是在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真正走上解脫之路。生死的關鍵主要在淫慾與飲食的兩大禍源。儒家說:「食、色、性也——眾生之成為眾生的根本原因」。依佛法的觀點說:飲食為生死的增上助緣,淫慾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眾生,皆由不斷淫慾,所以不離生死;一切眾生,皆因貪戀淫慾之樂,所以生死相續,輪迴不息。眾生之有淫慾,乃是與生俱來。淫慾之形成兩性的交接,則又必在飽暖之後,飽暖屬於衣食。食比衣更重要,有食無衣,可以飽也可以暖;有衣無食,終必飢餓而死。所以淫為生死根本,食為生死助緣。若能超越淫慾與飲食,必已了生脫死——三界之中,雖至無色界的非想非想處天,已無淫念,但乃不離識食,故仍不出生死。為了超越生死,所以戒淫;為了抑制淫慾,所以持戒。出世的生活,端從戒淫與持齋做起,飲食雖為生死的助緣,淫慾卻由飲食的滿足而起,正因如此,持齋雖非戒,卻是戒之體了。八關齋戒重點在於戒淫,故與五戒不同。至於第六條(不著香華髻、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以及第七條(不坐卧高廣大床),目的也是為了間接的戒淫。著花、塗油、塗香、唱歌、跳舞、彈琴、雜技、坐寶座、卧大床、不論自己去看也好,他人做也好,對於修道的人來說,總是不相宜的。這些都是放縱導欲的媒介,都會使人聯想到淫慾,甚至觸到淫慾相關的東西上,故其仍屬戒淫的範圍。正因為八關齋戒,是重在淫慾和飲食的戒除與節制,所以持了八關齋戒,就是種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在家俗人而想種植世之因的功德者,就該受持八關齋戒。不論你已受了三皈也好,受了五戒也好,受了菩薩戒也好,都可以也應該再來受持八關齋戒的。因為八關戒齋與三皈、五戒、菩薩戒的受持並無衝突。這是一日一夜受,今日受了到明日天明就可以不再受此齋戒的限制。如果下次要受,必須重新再受,這實在是非常方便而功德很大的波羅提木叉,不像五戒是終身受持,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時受持。八關齋戒的內容受戒的目的不在於受戒的本身,但是受戒卻能使人達到其學佛的目的,戒只是方法過渡而已。從世間法中說,利用工具或運用方法必須能產生正面的功利或是反面的罪過。受戒,是行善的方法,故亦必有其應產生的功德。為了持戒清凈必須深入學習了解戒。現在來稍加解釋:一至五戒,除第三淫戒之外,完全與五戒相同。一、殺戒以殺人為重,殺旁生異類為輕。殺人以具足五個條件,犯不可悔罪。(1)殺者是人而非異類旁生。(2)蓄意殺人而非想殺異類旁生。(3)有心殺人,而非無意過失殺人。(4)興方便運用殺人的方法。(5)被殺人的斷定的已死。犯不可悔罪。(一)殺人的方法:殺人的方法很多,不外有自手殺、勸人自殺、教人殺人、派人殺人等。(二)殺人的後果:當時殺死或當時不死過後因此而死,犯不可悔罪。當時不死,以後也不因此而死,犯中可悔罪。不論用刀用槍,凡是能致人於死的手段,都稱為殺人,都要負起殺人的罪責。(三)殺生的動機:為殺人而設方便如設陷井、置毒藥、放火、放水等致人死,犯不可悔罪。致非人(變化人死)或畜牲死,犯中可悔罪。為殺非人而作方便使人死、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為殺畜牲而作方便使人死、非人死、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作不定方便,準備遇到什麼殺什麼者,人死,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上邊講的殺生動機,皆以動機的對象邊得罪,不以被殺的對象邊得罪。比如殺人而誤殺非人或畜牲,是中罪。這是從殺人的方便而得。無心殺非人與畜牲,誤殺亦不得罪。如果作殺人方便,均可犯下可悔罪。佛戒殺生:(1)殺人,人死,犯不可悔罪。(2)殺非人,非人死,犯中可悔罪。(3)殺畜牲,畜牲死,犯下可悔罪。故照藕益大師說:(1)殺人做人想,不可悔。(2)殺人做人疑,亦不可悔。(3)殺人做非人想,中可悔。(4)殺非人做人想,中可悔。(5)殺非人做人疑,中可悔。(6)殺非人做非人想,中可悔。有人問,日常生活中打掃傷殺蟲蟻,或命僕人打掃時傷殺了蟲蟻,是否犯殺生或教他殺生罪,還是歸咎於蟲蟻的業報所至?這實在是個大問題,有損天人類的蟲蟻,是要驅除,又不得故意殺傷,還要擴持戒體的清凈,我們應如何作為適當?應該小心為之。如已盡到擴生的最大可能,仍有誤傷,應該自責於心,生悔意,發悲願,願其投生善類,願其終將成佛,庶可免以殺生之罪。這在律中是有根據的。十誦律卷十一,記載佛陀親自為僧伽的床褥除蟲。十誦律卷三十七,因浴室之中濕熱生蟲,佛說:「應立即修補,牆腳壁孔,要填平塞滿。」容易生蟲的所在,應防患於未然。為了持戒,應以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之心去驅除蟲蟻,不得藥物來殲滅,否則的話,殺一蟲,得一下可悔罪,殺千萬蟲,即得千萬下可悔罪!但要求得殺戒的絕對清凈,要到小乘初果以上哩!所謂「初果耕地,蟲離四寸」。凡夫是辦不到的!由於戒的持犯,全在於心,故對殺蟲的罪責,分別六句:(1)有蟲有蟲想,根本小可悔罪。(2)有蟲有蟲疑,亦犯根本小可悔罪。(3)無蟲有蟲想,方便小可悔罪。(4)無蟲有蟲疑,亦犯方便小可悔罪。(5)有蟲無蟲想,無犯。(6)無蟲無蟲想,無犯。另外,不得打人,不得打畜生乃至蟲蟻,有心打者皆得罪。(四)三種意業的殺戒:(1)貪慾而殺:為貪肉食的美味,為貪因殺生販賣而得的利潤,為貪因殺生而得的代價或報酬。(2)瞋恚而殺:為報仇泄憤,為惱差成怒,為去除障礙。(3)邪見而殺:為求福報,為求功德,為求平安,為祈禱豐收。比如祭神祀鬼的屠殺畜類,甚有野蠻民族以獵取人頭作為謝神的祭品者,此類殺業,皆屬邪惡知見之所促成,故稱邪見殺。在此,讀者可能尚有疑問,即是守持殺戒,是否必須素食?在小乘在律制,並無素食的要求。這乃是大乘菩薩戒的規定。持戒不殺,不得親自殺生,不得勸他或教他殺生,故應不得屠殺一切肉類眾生。如果買食已屠好的肉類,不在戒的禁忌之列。當然,能發心素食更好。素質食是漢地大乘佛教的美得,也是戒殺精神進一步的具體表現,食否自亦無妨。二、盜戒:不與而取的行為,便稱偷盜。(一)盜戒的毀犯也有輕重之別,具備六個條件,便成不可悔罪;(1)他物——他人的財物。(2)他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自己之物。(3)盜心——起偷盜的念頭,亦即存有偷盜的預謀在先。(4)興方便取——假借種種方法達到達盜目的。(5)值五錢——所盜之物價值五個錢。這是佛陀比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制,國法偷盜五錢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盜五錢以上,亦成重罪可悔。五錢究有多少價值,殊難衡定,唯據明末讀體大師考核,相當於三分一厘二毫銀子。又據藕益大研究,則為八分銀子。(6)離本處——將所盜的財物,帶離原來的位置,此中包括移動位置,變動形狀,變更顏色等等,凡是以盜心使物主損失財物者,皆稱離本處。不論是自身不與而取,教人不與而取,或派遣他人為自己不與而取他人的財物,皆為偷盜。獲得五錢以上的財物者,即成不可悔罪。如果物主不同意,不論用什麼手段,騙取、竊取、強奪、霸佔、吞沒、凡具以上所列的六個條件者,皆成重罪不可悔。除了合理的利潤(五戒優婆塞除了不得漁獵、酤酒、屠宰、販毒、走私、賣淫、賭博等惡律儀之外,可以販賣,也可以耕作)不得謀取他人的財物。無論是地面上、地面上、水面、水中、高處、低處、樹上、空中、動物、植物、礦物、行動中的、靜止中的一切財物,不論是國家的、私人的、佛教的,只要有所屬的主權者,皆不得偷盜。除非是無主系屬的糞掃物(拉圾類的拋棄物),取之無罪。(二)盜戒不可悔罪的例舉:如果以盜心盜人擔人置肩上,兩足離地,犯不可悔罪;盜心拐騙,使人行過兩復步,亦不可悔罪。如果以盜心盜牛羊驢馬等四足動物,以繩牽引,行過四復步,即犯重罪不可悔。水中有木筏,盜心留其一部分,使之離筏落後,值五錢,成不可悔罪。水中物,盜心取離水面或使沉水底,值滿五錢,成不可悔罪。空中有主的鳥,銜他人之物去,盜心期待,犯下可悔;盜心奪得值五錢,犯不可悔;若有野鳥銜物飛去,盜心期待,犯下可悔;盜心奪得,犯中可悔(此非以物得罪,而以盜心結罪)。盜心取捨利,犯中可悔(因舍利不能以價值計算);恭敬心取捨利者無犯(舍利在律中及阿含經中的原義是屍骸,今所相傳,皆以焚化屍骸所得的堅固子稱為舍利子)。經卷法器,一切三寶用品,莊嚴財物,皆不得盜,若盜值五錢,皆犯不可悔罪。一切稅,不得偷漏,若漏稅,值五錢成不可悔罪。其中包括各項國家法令所規定的稅捐,用至今日的郵件,在印刷物中夾帶書信,或以印刷物達成傳遞書信的目的,或在平信之中附寄現款,皆算偷稅,皆犯盜戒,滿五錢,成不可悔罪。弘一師善於書法,向他求墨寶的人很多。有一次,他的在家弟子寄他一卷宣紙,請他寫字,但他寫字所要寫的字,尚有宣紙剩餘,他不知如何處理,為了不犯不與而取,他便寫信詢問那位在家弟子,從此可以見出弘一大師持戒的謹嚴了。但是,生活在今日的社會裡能夠不公開竊盜與走私,已算好人了,至於要絕不苟取分文的非份之財者,實在艱難。所以,要想守持盜戒清凈,並不容易。在十法界中也唯有佛才是究竟持戒清凈的人,到了小乘初果,始能永斷故盜。(三)盜戒的範圍:盜戒的範圍,也包括損壞他人財的在內。這是所謂「損人不利已」的惡作劇。如果存心使他人蒙受財物的損失,不論採用何種手段,只要造成損壞的事實,所損財物若值五錢,即得重罪不可悔。(四)盜戒的輕重分別:盜值五錢或過五錢,中罪可悔;作偷盜方便而未達到成偷盜目的,下罪可悔;漏稅或損壞,罪責與偷盜同罪。依佛法,不得以任何理由,如飢餓、疾病、天災人禍、孝養父母、供給妻兒等,而行偷盜,若行偷盜,一律成罪。如有困難,可以求乞,受人布施者無罪。借而不還者,犯盜罪。但是盜戒之中,也有開緣:如作自己的所有物想而取,以為他人之所以拋棄而取,或因痴狂心亂痛惱所纏而取者,無罪。(五)三種意業的偷盜:(1)貪慾偷盜:見利忘義,為求發財,為求享樂,為求生活得好些,為求貪心的滿足。(2)瞋恚偷盜:嫉妒他人的財富,不滿他人發財,或為報復他人,而使他人遭受財物的損失,或為受了刺激報復他人,而使他人遭受財物的損失,或為受了刺激,因而遷怒他人,致使偷盜以及損毀他的財物。(3)邪見偷:為求平安,為求願望的達成,比如過去鄉間,新婚的婦女或是久婚不孕的婦女,喜歡到寺院中偷盜出家的人的鞋子以及佛前的莊嚴供具,拿回家去壓在枕頭下面睡覺,他們以為如此作法便會生兒子了,此可算是邪見偷盜的一種。三、邪淫戒:除了夫婦之間男女關係,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均為稱為邪淫。圓覺經中說「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可知眾生的存在,皆因淫慾而來。若要凡夫眾生,皆斷淫慾,那是不可能的事。眾生修證至三果阿羅漢位,始得永斷淫慾。修禪定而入初禪的心,始得伏住淫慾。欲界眾生,雖至第六天,仍在淫慾中。所以淫慾的煩惱,在人類世界是很難戒絕的。佛陀設教,固然盼望一切眾生皆能離欲,但此終屬不可能的事,所以巧設方便,在家第子,允許有其正當之夫妻生活。事實上,人間的安立,社會的穩定,有很多的因素都是男女關係的正常與否而決定的。否則不會發現姦殺、情殺、強姦、和姦以及破壞家庭等等的事了。為了創造人間的和樂,佛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了邪淫戒。(一)邪淫戒若具備以下四個條件,成重罪不可悔:(1)非夫婦——不是自己已結婚的妻子或丈夫。(2)有淫心——樂於行淫,如飢得食,如渴得飲,否則便應如熱鐵入體,或腐屍系頸。(3)是道——須於口道,小便道(陰道)大便道行淫。(4)事遂——造成行淫的事實。男女二根相接相入為胡麻許,即成重罪不可悔。(二)邪淫戒的毀犯後果:若五戒信士了妻室以外,於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的三處(即口道、陰道、大便道)行淫,或於人男、非人男、畜生男及黃門(閹人及陰陽二性不全人)的二處(口道與大便道)中行淫,人二形(有時變男有時二形者)、非人二形、畜生二形的三處行淫,犯重罪不可悔;兩身和合而未行淫,即行中止者,犯中可悔罪;發起淫心,而未和合者,犯不可悔罪。除女性的三處,男性的二處,於其餘處行淫,罪可悔。於熟睡中的女性三處,男性二處行淫,亦犯重罪不可悔。於死女性的三處,死男性的二處行淫,若死屍男性的二處行淫,若死屍未球或多半未壞者,亦犯重罪不可悔;若屍半壞,多半壞,一切壞,乃至於骨間行淫者,中罪可悔;一切方便而行淫者,皆犯下罪可悔。在家優婆塞五戒相經中說:「若優婆塞淫女行淫,不與直(同值)者,犯邪淫不可悔,與直無犯。」這是說,受了五戒的在家信士,給錢嫖妓,不為犯戒。此由於印度是熱帶民族,對於男女關係非常隨便,男人嫖妓是普遍尋常的事,所以不禁。但大乘菩薩戒中,若非地上的菩薩,為了攝化因緣者,不得有此行為,即在今日我國的習俗觀點中,狎妓而淫的行為,斷非正人君子榜樣。我們既然信佛學佛,並受了五戒,自應視為邪淫。今人為了避孕或防毒,有用子宮帽及安全套的,雖男女性器未曾直接相觸,但其仍受行淫之樂。若於夫妻之外的男女行淫,自亦視同邪淫。律中有明文,不論有無遮隔(如子宮帽及安全套),或一方有隔或兩方皆有隔,只要性器相入如毛頭許(亦稱胡麻許)即成重罪不可悔。不論是內中作,外邊出精,或外邊作,內中出精,一律犯重罪不可悔。如果是在家的信女,梵語稱優婆夷,除了自己的丈夫,不得與任何男性發生肉體關係。女人三處(口道、陰道、大便道)受人男、非人男、畜生、人二形、非人二形,畜生二形及黃門行淫,而有淫樂的惑受者,犯重罪不可悔,不論睡中或醒時,乃至強力所制,三處受淫,但有一念淫樂的惑受者,皆成重罪不可悔。女人由於淫慾煩惱而於男性死屍上行淫,若屍未壞或多半未壞者,重罪不可悔;半不或多半壞者,中罪可悔;女人由淫慾煩惱而用器物入女(陰道)中(今人所謂手淫)而受淫樂者,犯下罪可悔。犯戒均在於心,如無邪惡淫之心,即不會主動去犯淫戒。萬一受到強力的逼迫,而被姦汙,若於被奸之時,了無受樂之惑,雖被姦汙,不為破戒。這在佛陀時代,有些比丘,比丘尼,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或因熟睡之際,或因病苦之中,也被淫女及暴力徒強姦,但因羅漢已經離欲,斷無受樂之理,所以並不犯戒。(三)三種意業的邪淫:(1)貪慾邪淫,為貪淫慾的享受,不論和姦、誘姦或強姦,乃至淫業的買賣,但為了貪圖淫樂而與夫婦之外的男女發生超友誼的關係者,皆貪慾邪淫。(2)瞋恚邪淫,為了怨仇而姦淫他人的母女姐妹與妻妾。有人對刻骨仇恨的人,實行暴虐的手段也不能解心頭之限,以這樣的心態對仇家女子實施淫行手段兇惡殘酷的為瞋恚邪淫。(3)邪見邪惡性淫,為求功德,為求福報,為求子孫,為求長生,乃至沒有正確清凈的心態以及深入的了解而實行的淫行,為邪見惡淫。我與無邊諸有情,本來即是正覺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發殊勝菩提心。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誠摯祈禱麥彭那迦尊。四、妄語戒:妄語在佛教中分為三類:大妄語、小妄語、方便妄語。最得要的是犯在妄語罪,大妄語具務五個條件,即成重罪不可悔。(1)所向是人——對人說大妄語。(2)是人想——認定對方是人而不是非人或畜生。(3)有欺誑心——蓄意要使對方受騙。(4)說大妄語——自己未證聖果聖法,而說已證聖果聖法,乃到實未得四禪定,而說已得,實未見夭來、龍來、神來、鬼來,而說見到夭來、龍來、神來、鬼來。(5)前人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如對方是聾人、痴人、不解語人、及向非人、畜生等說大妄語,不犯重要。妄語的定義是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覺言覺,不聞言聞,聞言不聞。妄語的方法是自妄語、教人妄語、遣使妄語、書面妄語、現相(現異妄語惑眾,表示已非凡夫的身行威儀,又如默認、暗示、點頭、手勢)等。凡是存心騙人,不論利用何種方法,使得被騙的人領解之時,不管能否達到妄語的目的(如求名聞利養)即成妄語罪。故意地相互標榜,甲說乙是聖人,乙也說是甲是聖人,以期求得第三者的恭敬供養,而實則皆非聖人者,也算大妄語罪。如果不以大妄語騙人者,一切欺狂,皆屬小妄語。若為救護眾生,菩薩可作方便妄語比如有醉漢要殺某人,實見某人而騙醉漢言未見某人者,無罪。是大妄語具足以以所舉五個條件,成重罪不可悔;雖作大妄語,言詞不清或對方不解者,中罪可悔;向天作大妄語,天人解者,中罪可悔;不解,下罪可悔;向畜生作大妄語,下罪可悔;欲說已得阿羅漢果,錯說已得阿那含果,凡是類此心口不相應者,雖作大妄語,使人領解,皆得中罪可悔。說世間妄語,誑他者,皆可悔罪。妄語之中,尚包兩舌、惡口、綺語,雖犯不失戒體,但犯可悔罪。兩舌是挑撥離間,東家說西,西家說東:惡語是毀謗,攻忤,罵詈,諷刺,尖酸,刻薄語等;綺語是花言巧語,誨淫誨盜,情歌艷詞,說笑搭訕,南天地北,言不及義等言語。受了五戒的人,皆應隨時檢點,否則動輒犯過,猶不自知。妄語之中的大妄語,除非是不知慚愧不解因果的人才會造次。常人最易犯有是小妄語,最難戒的是綺語,犯兩舌、惡口的機會,不會太多。如有三朋四友聚集一起,興高采烈,談笑風生,保證這些人犯綺語罪了(如果他們已受五戒的話)。所以,修行的人應該守口如瓶。在家的信士信女,最應注意乃在評論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人的操守問題。在家人不得說出家人的過惡。如其過惡屬實,亦不可見人便說。如果缺乏由見、由聞、由疑而來的確實罪證,人云亦云,或捕風捉影地說某某人犯戒者,他自己便首先犯了無根(見、聞、疑、稱為證罪的三根)謗人罪。謗的越重,自己的罪也越重。不過,要斷絕妄語,須證初果之後。薄地凡夫,終難做到妄語戒的一向清凈。但能知所檢點,犯了小小口過,立即悔改,仍可不失為學戒的佛子。(三)、意業的妄語(1)貪慾妄語:為貪名聞利養,為貪酒色勢力等。(2)瞋恚妄語:為使他家受騙,為使一切惱亂於已及障礙於已的人非人乃至畜生,受到損害,故做妄語者;因瞋恚而惡口與兩舌者,最為普遍。(3)邪見妄語:以為說謊可以避難,罵人可以消災,此如鄉下人感冒之後,有用紙條寫著(出賣重傷風,一念就成功)的字樣,貼在路旁的樹上或牆上,那就是邪見妄語的一種。五、飲酒戒:飲酒戒是佛戒的特徵,自五戒乃至大乘菩薩戒,無不戒酒;小乘的比丘,不戒肉食,但無有不戒酒的。這在內地,情形略有不同,有些吃常素的佛教徒,竟然並不戒酒,他們以為飲酒可以養成生,他們抱著「飲酒不及亂」的觀念,貪戀杯中這物,其實這是犯戒的行為。酒的本身,並無罪惡,所以飲酒屬於五戒之中唯一的遮戒。因為飲酒之後可能造成罪惡,為了遮止因飲酒而造成犯戒的罪惡,所以不許飲酒。飲酒雖不是犯罪,酒卻最能使人犯罪,三杯一下肚,由於酒精的刺激,使得神經系統興奮、膽大、衝動、盲目,失去了理智的控制,可以罵人、打人、殺人、強姦、放火……在大小乘經律中,無不主張戒酒,同時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在迦葉波佛時,有一個五戒信士,一向持戒清凈。有一天,他從外回家,口渴非常,見有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他以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誰知酒性發作時,他便連續犯戒了。一見到鄰居家的雞,走進他的屋,他便偷了殺了都熟了吃了。鄰居的太太不見了雞,便來問他,他見鄰居的太太美得很,竟予強姦了。事後把他扭送公堂,他又支語其詞,不肯招認。他由於誤喝了一碗酒,連續犯了五條戒,酒的罪惡,可謂大矣!另有佛陀時代,有一位名叫莎伽陀的阿羅漢,他的神力能夠降伏毒龍,後於乞食時誤受信徒以水色之酒供養,喝下肚去,競在歸途中醉倒了。佛陀見了,便問弟子們說:「莎伽陀先能降伏毒龍,現在還能折伏一隻癩哈蟆否?」什麼是酒?四分律中說:「酒者、木酒,果汁酒、粳米酒、餘米酒、大麥酒、餘有酒法作酒者是。」如何算是犯飲酒戒?四分律中說:「酒色、酒香、酒味、不應飲;或有酒、非酒色、酒香、酒味、不應飲。」十誦律中說:「飲作酒、若曲、若糟、一切能醉人者,咽咽波逸提,若但作酒色,無酒香酒味,不能醉人,飲者無犯」。律攝中說:「若酒變成醋,不醉人。」無犯,但是四分律中說:「不犯者,以酒為葯,以酒塗瘡」。然此必須是醫生的處方,不得自作主張,假名以酒為葯,而享飲酒之樂。否則便是犯可悔罪。(波逸提,譯為「墮罪」。)飲酒的罪報很可怕,四分律中說有十過,第一過是「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另有三十六失(四分律及分別善惡報應經),可知酒是飲不得的。不過,必須具足三個條件,始成可悔罪。(1)是酒——能醉人的飲料。(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飲料。(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則一咽,犯可悔罪。從五戒的持犯上說,飲酒一戒是最容易持的,但要永不犯飲酒戒,須是四果阿羅漢的聖位,才可辦到。三、三意業的飲酒戒:(1)貪慾飲酒:為滿口腹之慾,貪圖酒精的刺激,為求引導色慾的興奮(醇酒與美人,往往不可分)。(2)瞋恚飲酒:所謂借酒澆愁,人在憤怒或失意之時,往往願意用酒來麻醉自己,其實借酒澆愁,愁更愁。(3)邪見飲酒:為求養生,為求羽化,這求生天而飲酒者。比如一般人飲酒有益健康;有人以為李太白飲酒,終成酒仙;有的低級宗教,以為酒能通神,眾神之中也有酒神;印度的裸體道,甚至以為能幫助解脫。這些都是是邪風,都是顛倒之見。即淫戒一條,詳述:「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但持五戒而不持八關戒齋的人,雖說六齋日不得行淫,萬一行了夫妻的正淫,也不算犯戒。唯於梵網菩薩戒輕垢第三十條,也有如此的規定:「……為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縛著。於六齋日,犯輕垢罪。」這是說受了梵網菩薩戒的人,也應於每月的六齋日及每年的三個長齋月中,皆不得犯殺生、偷盜、淫慾、非時食等的行為,否則便跟持八關戒齋的人一樣,成為犯戒罪!這在梵網戒中,稱為「不敬好時戒」;五戒之人,不敬好時,雖非犯戒,總也不是好事,今在八戒之中,如果不敬好時,那就成為犯戒了,這是與五戒情形不同之處。同時八戒的不淫,還有更進層的要求,佛說齋經中說:「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來),無淫竟,不念房事,修治梵行,不為邪欲,心不貪色,如清凈戒,以一心習。」在此最要緊的,是要向佛陀看齊,雖僅一日一夜,也得希望做到百歲比丘那樣的梵行清凈,身不犯淫行,口不說淫語,心不念淫意現前,或者回憶過去的淫境,或者想向未來淫樂,便算齋不清凈。第六條、不著香花髻,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因為八關戒齋是重要的教人出離世間,重在種植出世之因,所以從事相上看,是屬於自求解脫生死的小乘法門,(不要輕視小乘,若無小乘行的基礎,大乘行便無從落實。自己不能生死自主,先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是等同犯罪,墮地獄,而非乘願救地獄了;要知道,唯有自主的能力越強大,能做到化度的範圍越深廣。)故也不要說:「為了接引眾生,一生補處的菩薩也要用花髻瓔珞來作壯嚴。」要知接引眾生是一回事,為了生死又是另一回事。[著香花髻]:是印度美化裝飾品……如今女人的項鏈,耳環、髮夾、飾帽、別針、手鐲、鑽戒、指環等等,男人的手錶、金戒、領帶上的飾物等,皆屬香花髻的同一性質,在此不著香花髻的含義之中,也包括了不著華麗高貴與色彩鮮艷的衣服在內,這是不能不注意的,出家人著袈裟——壞色衣,是終身的事,在家人於持八關戒齋的六齋日,衣著自也應當力求樸素為宜。這在佛索時代,有一個例子,當時有一位非常有錢有地位的貴婦人叫做毗舍母,有一次她去拜見佛陀,直到走近祗圓精舍的門口,才發覺她是盛裝出來的,一身都是珠光寶器花髻瓔珞,她覺得去見佛陀是不該如此的,但又不便再退回家去卸裝,於是就將那花髻瓔珞卸下來,隨便向精舍里的樹下一放,朴樸素素地拜見佛陀。以次可見,弟子為了恭敬佛陀,所以不敢打扮得花枝招展去拜見。我們為了了脫生死而受八關戒齋,就更不應該盛裝艷抹了。[香油塗身]:本來也是印度的習俗,印度地處熱帶,皮膚需要經常潤滑,所以有錢的人,不論男女,都有塗油的習慣。今日市場上所賣的香水、香皂、香粉、香脂、香膏、香油等等,在受八關戒齋的日子裡,自然也不得使用,如果有香料塗身,那是持戒不清凈的徵象。以上兩點,男人比女人容易持,女人愛美的心裡,是與生俱來的。俗語說:「女為悅已者容」。女人美化自己的容貌,乃為求取男人的受慕與歡心,其中富有挑逗引誘之意,所以佛陀要求,在家弟子們受了八關戒齋的日子裡,要把這些全部放下。如說為了交際與應酬的理由而不能放下,那麼你就可在沒有交際應酬的日子裡受八關戒齋,絕不可即受了,又要去犯,受戒功德大,犯戒罪更大!所以泰國的在家人,如於六戒日(他們稱為佛日),受了八關戒齋,那是一日一夜不回家的,夜間就合衣睡在佛殿的四邊。對於香料的運用,律中也有指示:塗在佛殿里,塗在僧房裡,或因住處房內有臭氣,亦可燃燒各種好香來熏。[歌舞娼妓]:是娛樂,以世間法來說,人對於娛樂,是不能缺少的,人類自初民開始,便有簡單的歌唱與跳舞,因為娛樂是調劑人類生活的一種產物,所以娛樂於世界各民族中,自古以來均受重視。不過娛樂的範圍很廣,娛樂的效果,也不善與不善,所以今世的社會,要提倡正當的娛樂,取締不正當的娛樂,娛樂有益於人的身心者,為正為善,有害於人的身心者,為邪為惡。故在中國的古聖先賢,要「制禮作樂」,「禮者養也」,禮的目的,在培養中正和平的大眾性,是為發揚人性,提高人格而設。「樂者樂也,樂則安,安則久」。樂的目的,是在陶冶和樂互助的大眾性,是為了上下和敬,長幼和順,族裡和親而設。其實禮樂二者,相互為用,才能產生敬順和樂的效果:有樂有禮,雖樂而不流於淫亂,有禮有樂,雖禮而不滯於呆板。因此娛樂的價值,可以達成移風易俗的目的。即然如此,我們佛教,怎麼要教人「不歌舞倡伎」呢?其原因,是在嚮往出世,即已嚮往出世,哪還有閒情逸緻來享受世間的娛樂呢?出世者的態度,決不可仍以順世的心來衡量,否則也就不成其為出世者的態度了。即求出世,不可再以廣度眾生的理由來隨順世俗,若尚未證入聖果聖位,空言隨順世俗而廣度眾生者,那你隨俗而流,順流而去是真的廣度眾生,則絕難做到!所以瑜珈菩薩戒中,菩薩為度眾生,可開七支罪,雖犯戒而有功德,但又明文規定:「出家菩薩,為護聲聞,聖所教誡,令不壞滅」。攝大乘論則說地上的菩薩,為度眾生,可開十惡,雖犯十惡,仍多功德。入十惡而不住,體不變為功德。八關戒齋即是出世戒(本質與出家戒一樣),我們即然不是地上的聖位菩薩,為了解脫生死,持齋之日,不做歌舞倡伎,不享聲色娛樂,誰說不該?當然,佛陀並不禁止在家弟子的歌舞倡伎,為了供養三寶,俗人可以歌舞作為奉獻,這在大小乘經典中,均有記載,唯其應以讚揚三寶的功德為先決條件,否則不得演奏於三寶之前(今人有以佛化電影、佛化歌曲、佛化戲劇來弘揚佛法者,自是不違佛制的,但是出家人未經大成就者開許是絕不可以參加演出)。如在寺院中由俗家人演歌秦歌而屬於讚揚三寶功德的,並且專為出家人演時,佛陀是准許看的,至於到以歌舞倡伎為營業的娛樂場所去看,佛陀則絕對禁止。有幾點理由:①娛樂場所的歌舞,好壞不等。以娛樂為商業的人,為了(票房價值)迎合低級趣味的色情演出,乃是極平常的事;②娛樂場所的觀眾,男女混雜、賢愚不類;③出家人的生活,應以攝心閑靜為職志,應以禪誦聽教為要務;④出家人的服飾形貌與俗人殊異,易受俗人的注目,易招俗人的譏謗。有這四點理由,修道人是否應該進出於娛樂場所呢?受了八關戒齋的人,可能於第四點無關,於前三點則有著密切關係的。關於「歌舞倡伎」的內容,近代藕益大師在「沙彌十戒威儀要注釋」中所說:「唱由呤詩,名之為歌;掉臂躑足,名之為舞;吹蕭、彈琴、雙陸、圍棋、擲骰、賭錢、醫、卜、星相、投壺、射箭、馳馬、試劍、並為倡伎。」從此可以明白,不歌舞倡伎的內容,是包括了一切的歌舞技藝與雜耍了。[不故往觀聽];是說,只要不是存心蓄意去看去聽,如果到經其前者,不為犯戒,但也不得因為偶而到經其前,便駐足觀聽,或隨逐觀聽。總之,爭看街頭巷間的熱鬧,也是不許可的。藕益大師十戒威儀錄要注釋稱:「床足高一尺六寸,坐時腳不掛空,過此量者,即名為高;但可以容身轉側,過此即名為廣。即高且廣,即名為大。」這是根據四分比丘戒單隨法八十四條而來。唯有淡薄了物質的享受,才能提高精神的境界:唯有簡單了物質的生活,才能勇猛於道業的精進。即然嚮往出世的境界,自當放下感官的貪著了。資生的用品越好越美、我們就越是會被資生的用品所役所轉,甚至愛護資生的用品要比愛護自己的道心更為熱切;資生的用品越高貴,我們的心也就越是因資生用品的高貴而現得高傲我慢起來,一有高傲我慢之心出現。道心也就走得無形無蹤了。所以唐代悟達國師,因受沉香寶座,一念名利心起,竟遭人面瘡報。再說,床上刻畫雕漆、綾羅綢帳,綉枕錦被等等,都算是高貴,如果再加床身寬廣高大,試問那對於一個修行的人是適合的嗎?一個睡在這樣好而且大的床上,會有些什麼樣的心裡反應,當亦可想而之了!在家人,受了八關戒齋的日子,應該男女夫妻分床分房睡,如果家裡,只有雙人床,沒有單人小床,不妨特為自已設一張小床,專備六齋日卧用。否則雖受齋戒,亦不得齋戒。第八條、不非時食。是說過了日中之後,除了飲水,不得再吃任何食物。俗人也許不慣中後不食,到了晚上也許會飢餓難忍而反增煩惱,甚至形成胃病。這一點,我要普勸:如你萬不得已,你可以方便吃糖水減餓;可以吃果子汁,但要先用清水洗凈,並且不得吃果子肉。如果你能忍受的話反正一個月只有六天,為什麼不能勇敢一些不妨忍受一下呢?如說營養不夠,那是多餘的顧慮。我與無邊諸有情,本來即是正覺尊。了知如是之自性,即發殊勝菩提心。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誠摯祈禱麥彭那迦尊。
推薦閱讀:

【探索門命學】形法強化班內容節選(35):先天太極實例分析(三)
《紅樓夢》內容簡介
APP內容頁
李庄案二審辯護意見(最新版本,有新內容。之五)
入黨申請書要包哪些內容、按什麼順序寫呢?

TAG:殺生 | 內容 | 香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