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6期:太極拳靠勁之研究

作者/謝遠基⊙ 編輯/張宏婉

導讀:靠是太極拳中的重要概念,研究太極拳靠勁的本質和特點,對充分發揮太極拳的實戰和健身作用意義深遠。


太極拳靠勁之研究

學習太極拳的一個重點,就是對靠勁的理解、領會和掌握。在太極拳八種勁法中靠勁是相當重要的,練太極拳和運用太極拳時是否能掌握好此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太極拳水平的高低。正如拳諺云:「遠拳近肘貼身靠」。

什麼是靠呢?《八字法訣》云:「逞勢進取貼身肘,肩胯膝打靠為先。」楊班侯《八勁解》云:"靠勁義解?其法分肩背,斜飛勢用肩,肩中還有背,一旦得機勢,轟然如搗錐,仔細維重心,失中徒無功。」徐致一先生將靠定義為:「是用肩去靠擊對方的動作,它同時也是不及換手時趁勢追擊的一種方法。」王培生先生云:「八法之靠,靠如不周山折,依肩相觸之際,意注腦後玉枕穴,如負重物,合於實腳,腳底一空呈巽下斷之象。隨試手時,人腳底亦感發空似被氣浪掀翻。八法之用皆不離陰陽理,其所動皆不離中,實先天一氣之用哉。」宗師云:「肩靠背打要貼身,靠勁穴位想玉枕;腳空腦空生靈慧,腳下生風快如雷;肩靠背靠與胯靠,內動靠打人不知;靠勁攔拿肘頂心,完整一氣內傷人;練出此勁切莫用,中華文化傳古今。」《四十八式太極拳》一書中將靠定義為:「肩、背或上臂向斜處發力。」

其實,靠作為一種操作方法和行功狀態,貫穿於任何一門太極功法的修鍊中。從武術角度用現代的語言而言,靠是我被敵沾黏壓制時,在意識的引領下,先以強柔之勁順其勢,通過特定的吐納方式、規範的肢體動作與外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流所產生的相對於人體重心點而呈現出的一種由內向外的膨脹、圓撐、飽滿、平衡的彈性存在狀態,是一種在調心、調息、調形後利用地球萬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將內勁在腰跨主宰(丹田鼓盪)下集中在肩、膊、胯、臀、背或其他相應部位貼住敵人身體後,微失重心靠緊敵體,再用脆剛之勁於貼敵處突然發力恢復重心,同時將敵發出的一種具體修鍊操作方法和勁 力方式。一般而言,靠法名目繁多,有丁字靠、馬步 靠、一字靠、雙分靠、背折靠、肩背靠、七寸靠等等,不勝枚舉。比如陳式太極拳凡是用身軀某一部位以抖勁的震彈力擊人,均稱之為靠勁。其「七寸靠」即當被捋前傾失勢時,隨即趁勢進步插襠,俯身用肩挑對方下腹以仰跌之;其"背折靠」,乃是躍起轉折身軀以背擊出,這是遭遇被采要勁時為了順應要勁而給之,在給的過程中背轉身軀自然解脫被采局勢,同時還可得到攻擊的機會,在衝擊中突然轉折發勁,是一招兩用,因而稱之為背折靠勁等。其它楊、武當、吳、武、孫、趙堡等太極拳中都包涵著各種不同的靠法。比如「白鶴亮翅」、「雲手」、"斜飛式」等招式都含有靠勁。

廣義而言,靠勁運用身體部位不局限於手臂,一些宗師認為只要貼近朝里靠壓之法皆可認為是靠,故肩、背、肘、胸、膝等皆可靠。靠勁有能攻善守、貼身而發、距離短、防不勝防之優勢。太極拳靠勁的本質其實就是人體各部分和體內各系統在意識引領下對地球萬有引力和其反作用力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服從和運用。它是太極拳各種勁力的借勢進攻的重要形式,在整個太極拳修鍊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從動力上看,靠勁源於腰腿移動

靠勁之成,依賴於修鍊者腰腿虛實轉化的靈活。從運動形式的角度上看,太極拳靠勁具有很強的腰部(丹田)主宰下身體移動的重要特點。正如王宗岳宗師在《十三勢歌》指出:「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武禹襄宗師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云:「氣若車輪,腰如車軸。」靠勁對此體現得更是淋漓盡致。靠勁以腰為主力,肩胸只是形式,不用腰腿勁和身體之重力則無法得勁。靠時要注意虛領頂勁,立身中正,尾閭收住,上下相隨,身動前俯,專註一方,用腰勁帶動全身,迅速借勢移動,做到一動無有不動,上下內外、精氣神合而為一,核心技術在於腰脊進退起落旋轉主宰下腿腳快速移動,即靠勁源於腰腿。無論是丁字靠、一字靠、雙分靠、背折靠、肩背靠、七寸靠,腰(丹田)皆需在內氣鼓盪中進行引導促成靠。靠勁是身體從下到上、從內到外爆發出來的整體勁。楊班侯、陳發科等宗師認為,發靠勁時其奧妙之處,皆是腰部(丹田)主宰下身體快速移動之合勁,所謂靠勁源於腰腿、表於肩胸是也。

二、靠勁具有靈活機動性

靠勁在表面上看可以是直勁,但其本質上卻是多角度、快速挺進的勁力,是通過自身的飽滿不給對方凹凸和斷續的地方,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點,而不是死的點。靠勁在應用時,是在腰的主宰下,靠的時機要看對方動作的變化而變化陳式太極拳之靠的訣竅主要還是接觸一瞬間的螺旋力,就是根據實際情況,針對對方的身高、體重、來力、速度等發出不同方向急速旋轉的力,真正的效果還是在最後這個小的螺旋,只有最後這個靈活機動之螺旋才能產生「殺傷力」。

靠勁應當加上步法一起靈活運用,其威力則會達到最大,技擊的效果會達到最好。當然腳下進步一定要迅速、靈活,做到神不知鬼不覺地就貼近對方身體,踏進對方中門,同時後腿迅速蹬地擰襠轉腰,催動身體帶動肩胸向對方重心點發靠勁。在進攻對方時上步要上得深遠,前腳落地要踏實,後腳蹬地重心前移和靠勁發力要快,使對方猝不及防。靠時腳欲進,上自領之,且中部應之,上下合之,一進無有不進,一退無有不退,一靜百骸聽令。只有做到靠進有方,靈活機動,後退有餘,才能在技擊中立於不敗之地。靠時要做到靈活巧變,速度、方向、大小和作用點可因敵而變,可輕重、可剛柔、可快慢、可虛實、可忽隱忽現,變幻莫測,來去無蹤。

靠勁之靈活機動性還體現在其具有驚閃之特點,且威力巨大。靠的發擊方法有側肩靠、胸靠、迎門靠、背折靠、雙背靠、七寸靠等等,靠勁一般是建立在捋和驚閃基礎上的。如陳式太極拳之迎門靠,在雙手挽花的基礎上,在雙手上下挽花的旋轉中要巧妙地變換手法,兩手虎口卡住對方雙手腕往下按,繼而向兩側分開,在兩手分開的同時重心迅速後移,隨即一腿前插,接著以肩側向對方胸前靠擊。必須做到兩手將對方雙手分開的同時重心後移,接著腳步前插、靠擊,這些動作都需要同時完成。這就是說,兩手分開與撤步、進步、靠擊,都應當同時到位。又如側肩靠。側肩靠的應用是建立在捋的基礎上的,對方若用右拳向我正面擊來,我則用右手先接而後捋之,在向上捋的同時,隨即左手搭於對方右大臂外側,繼而不停地向我右上方捋,速度要快(含有驚帶之法),迫使對方身體向其左側傾斜。此時彼右肋則自然張開,我速上步插於對方襠內,肩向彼肋處擊之。此用法非快不可,要把握好驚閃、插步、捋帶、發靠,瞬間連續完成,引與擊的動作以不超過1秒鐘完成為妙,否則待對方穩定好重心再去發擊,則有頂勁含於其中,效果自然不佳,要使所發之靠勁其速度如閃電。此中玄機,望修行者認真研磨練習,在實踐中體悟其靈活機動性之奧妙。正如《太極拳術十要》指出:「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正如拳論所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挨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此乃太極拳靠勁使用的至高境界。

三、從勁力本質上看,靠勁以掤為本

靠勁是在掤勁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勁別。無論是陳、楊、武當、吳、武、孫、趙堡太極拳,還是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四十八式、八十八、一百零八式太極拳,都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這八勁為主要勁力方式,都認可掤勁是太極拳的本勁。其中,「掤、捋、擠、按」為四正手,是進攻的主要勁力,「采、挒、肘、靠」為四隅手,是化打合一的主要勁力。在這些勁力中,掤勁為根本,融合在其他七勁之中。靠勁更是如此,其形成和掤勁有著密切的關係。靠勁本質上是掤勁的一種表現形式,既有掤勁浮力與阻力的特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正如宗師云:「肘出方圓圈,用身軀的挪勁掤出稱靠勁。」

四、從勁力特點上看,靠勁具有中正松沉性

靠勁從發力到打擊到對方,我方的技擊部位有一個位移,在這個位移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身體平衡,即要中正松沉到位。中正松沉是靠勁的基礎。正如宗師云:「靠破捋勁主進攻,夾脊腳面要放鬆;寅卯相合出靠勁,轟然之勁大無窮。」

立身中正、腳下生根、與大地之氣相接的松沉勁是靠勁之本,是其基礎勁、底層勁。如果沒有做到身中正、身上沒有松沉勁,沒有充分利用好地球萬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就沒有靠勁的整體性。正如《五字要言》云:「擄手隨身靠,捆時反勁欺,進步耳如風,沉氣在腹中。」有了立身中正、松沉到位,腰(丹田)這個在全身九組關節中處於中心的部位才能發揮出承下啟上牽動靠勁的重要作用。靠勁時一定要做到下盤穩健、靈活,立身中正、松沉,內含棚勁,不用拙力,精神要貫注,做到形神兼備,保持立身中正,含胸塌腰,屈膝松胯。通過後腿蹬,後腳借大地的反彈力,迅速將力前沖,擰襠、轉膝、轉胯、轉腰,傳於肩胸,前腿 重心要平衡穩健,膝蓋與腳尖上下成垂直線,不可向左或向右偏,身體從內到外、從上到下,在靠勁時要整體一家,同時用力。發靠勁之時的身軀除了腰骶部,全身都是放鬆的,是傳遞由下而上勁力的渠道,在主動的向前移動時要做到四面八方都有支撐。正如《十三勢行功心解》云:「發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此外,太極拳靠勁的松沉是相對的,即松沉是相對於不影響氣血運行和不影響靠的動作準確規範為標準的,要求做到似松非松、松而不懈、松中有緊、緊中有松,「上虛下實中間活」。從推手、散手或技擊的角度看,只有做好相對松沉,靠勁才能在借力打力、四兩撥動千斤的太極拳技擊中發揮出神奇巧妙之境。

五、從技擊形勢上看,靠勁具有貼身進攻性

靠是技擊時在被對方捋、采自己時跟進發勁的一種太極拳勁法。正如《八字法訣》云:「逞勢進取貼身肘,肩胯膝打靠為先。」技擊是太極拳的本質屬性,靠勁則是太極拳實戰技擊中一種借勢貼身進攻的勁。用靠勁須在與對方身體貼近之際,用崩炸勁靠去,就像爆破山嶺一樣,大有崩塌之勢。凡以肩對胸之靠法,其發落點(即發勁著力點)應在正胸,而不可偏於其適於轉向的一側,否則極易落空。用靠以順步貼近而得勢。在步法上不論採取插逼或封套,步要深入,立身務須正中,做到肩胯相合、上下相隨、兩肩平沉,切忌斜著肩膀遠距離撞去,否則不是失重自跌便是衝撞傷人。在推手中發靠勁,距離要適中,既不可遠,也不可待貼住身體方始發勁;否則勁路被閉塞,發放效果不大,反易受人所制。因此,「貼身靠」是指「貼近身體用靠」,而不是指「貼住身體始用靠」,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靠勁的借勢貼身進攻性。如果是斜著肩膀靠發,就會以肩節骨骼的堅硬部位頂人,這樣是比較容易發生傷害事故的。靠勁在太極八法中作用面較大,相對來說壓強較小,但是又因其接觸對方身體後做功的時間相對較長,因而顯得勁力雄厚,頗有推山倒海之勢。由於用靠不慎易於傷及內臟,且不像抓破皮膚那樣容易察覺,因此靠勁是技擊性相當強的勁法,在日常的推手訓練中對靠法的運用一定要控制力度,以免出現傷害事故。

六、從主客觀關係上看,靠勁具有意念指揮性

從運動主體上看,太極拳的靠勁是一種在人的意念指揮引領下實現的勁力。意念是大腦的一種機能,是建立在客觀世界之上,通過語言、形象、動作等形式的反饋,構建、重組、優化,達到調和人體陰陽和激發人體潛能目的的工具。練習太極拳之靠,是在意念的主導下實現的。正如太極拳名家陳鑫反覆強調的那樣:「勁,即氣之發於心者」,「打拳心為主」,「妙機本是從心出發」。通過意念導引的放鬆、松展,讓全身各個臟器有序地運行松展,讓肌肉、韌帶、關節處處鬆開拉長,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由內向外的膨脹、撐圓、飽滿、平衡的彈性靠勁。

對此武禹襄說:「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心為驅使,神為主帥。」在這裡,武禹襄闡述了練習太極拳時意念的重要性,這也說明了靠勁的意念主導性。修鍊時要意念先行,先有意念,而後有動作。心是一身運行之主宰,在練習靠勁時,一舉一動都是在意念的指揮下,將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和呼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具體修鍊時,在意念上應做到內以外應,我與自然相合,勢充天地,意念在腦後的玉枕穴,同時應眼神遠放。下盤則意想腳下空,似踩在棉花上,此時則靠勁頓生。腳底空是先空後腳,再空前腳。弓步時前腳為實腳,很難做到空松,但只要意念前腿欲提膝向前走路就夠了。這就形成了實中有虛、陰中有陽,如太極圖之陰有一點陽暖。這樣腳底太極圖一出現,伸手太極勁產生,打擊力自現。每一靠皆整體之力,有時與擠、肘相配合,輔之以撞、砸等法。當然這並非雙腳離開地面,而是形連意斷,雙足似踩在祥雲之上。

總之,無論是靠勁的練習還是運用,都要在陰陽哲理指導下,以意念引領為主導,以整體協調,內外如一,圓轉自如之神、意、氣、勁來完成套路練習,應對在推手、技擊中遇到的千變萬化的進攻。正如太極拳名家陳鑫說:「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

七、從戰力形式上看,靠勁具有合勁性

從系統論的角度分析,太極拳靠勁具有合勁性的重要特點。「十八在訣」所謂之「肘在曲使,靠在肩胸」,只是講靠之形式,是指肩胸合力而表現為靠,非不講整體勁力也。本質上,靠勁不僅是用肩胸局部的力量,靠的勁力必須來自於腰腿的整體勁;靠勁如果是肩胸局部的,其威力有限,在一定意義上講不是真正的太極勁。

首先,靠勁的合勁性是相對於靠力而言的。靠力為蠻力,靠勁蓄于丹田經絡。拙力是局部的,俚硬的,比較容易分散的,難以傳遞的。太極靠勁則是人體內部精、神、意、氣、力之間的和諧統一,是整體性的、容易集中的、靈活的、周身貫通的,正如《太極拳刀劍桿散手合編》雲鬚用腰腿勁加以意氣」。

其二,靠勁是修鍊者通過調心、調息、調形後,利用地球萬有引力及其反作用力將內勁整體集中在肩胸。靠產生在自己的重心從後到前的過程之中,在前腳佔到對方中位之時。前腳沒有搶到對方重心,自己的重心還在前腳時不叫靠,叫撞或拱,此時容易失重。太極拳用靠必須近身,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肩胸、腰腿合力。對此,太極拳名家陳鑫也曾說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膚。是一股,非有幾股。」這裡陳鑫認為,勁就是發於心的一股氣,不是很多股,靠勁更是如此,具有明顯的整體性。

其三,靠不僅僅是外形動作,還是意識精神主導上的飽滿。練習太極拳,不管是哪一式,都要在精神意識上入靜放鬆,也只有精神上入靜放鬆達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體會出內在飽滿的整體性靠勁。

綜上所述,作為八勁之一,靠勁是太極拳的借勢進攻要素。太極拳的靠勁是通過正確的調心、調息、調形獲得的,是通過推手和散手學會運用的。在有明師或高人指點下,修鍊者正確地勤加練習和體悟,太極功夫自然會更上一層樓。

[本文來自《少林與太極》2017年3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丁酉雞年三月十八926期


推薦閱讀:

楊式太極拳入門學/張志毅
太極拳經
真源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的六步練習
鄭曼青述太極口訣、序及按語

TAG:太極拳 | 太極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