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藝術
歌舞
涇源回族民間音樂的主要形式是民歌"花兒"。樂器有"口弦"、"泥哇嗚"、"咪啦子"以及用杏核、樹皮、馬蘭花、燕麥桿、箭竹製作的各種吹奏樂器等。漢民村內還有板胡、三弦、嗩吶、笛子等演奏樂器。以文化館專職演員為主體的演出隊伍創作表演了一批優秀音樂舞蹈節目。馬景西、張瀅、李紅、溫彩雲、吳勇、禹淑君、馬占昌等一批歌手演唱的歌曲《山裡人都會把花兒唱》、《人說涇源好地方》、《六盤山下的莊稼漢》、《粗嗓門唱不夠對你的愛戀》,和馬玉芬、馬紅芳、宋彬編排的回族舞蹈《湯瓶舞》、《回鄉風情》、《黑眼睛·白蓋頭》在固原市、中國全國演出比賽中屢屢獲獎。
踏腳舞"踏腳"流行於涇源縣園子村一帶,是回族傳統體育運動。1988年,由當地文藝工作者整理改編為"踏腳舞"。1989年,被選入中央電視台攝製的專題片《西部之舞》中。1989年7月,參加寧夏第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表演金獎。以後連續參加寧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均獲表演金獎。1991年至2007年代表寧夏連續五屆參加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均獲表演金獎、銀獎;1996年參加全國農民運動會,獲表演銀獎。2005年,
"涇源踏腳"被文化部確定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試點項目。為保護這種獨有的伊斯蘭舞蹈文化藝術,涇源縣組建了以當地文化骨幹為主、區內外專家教授為成員的專家指導組,制定出台了《回族踏腳舞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保護與挖掘回族踏腳。2007年底,確定涇源縣一中、職中、園子小學為踏腳體育項目試點學校,全縣中小學將全面開設踏腳舞課程。
以"花兒"為主的涇源歌謠,表達了回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美滿婚姻的追求和對醜惡現象的鞭笞。經收集整理的"花兒"300首,民歌300首,小曲小調170首。主要有《夯歌》、《拉長工》、《割韭菜》、《吆騾子》、《馬家拉兵》、《櫻桃》、《咱倆說個悄悄話》、《伊瑪尼頌歌》、《十二復生》、《婚禮歌》等。涇源民間諺語內容豐富、樸實,富有生活哲理,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是研究涇源歷史民俗文化的寶貴資料。搜集整理有2000多條。
剪紙
回族剪紙是涇源地方民間文化的一個亮點。1956年10月,縣文化館首次舉辦全縣婦女繡花剪紙工藝美術展覽。2000年,文化館舉辦首屆書畫暨民間工藝品展,展出了由農村婦女創作的一批剪紙作品。
口頭文學
涇源回族群眾在長期的生活、生產活動中,產生併流傳著許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主要有《魏徵夢斬涇河老龍》、《柳毅傳書》、《白馬泉的故事》、《曼蘇爾》、《堡子山的傳說》、《鞦韆架的傳說》、《米崗山的傳說》等。經文藝工作者搜集的民間故事有1500餘篇,整理出版100篇。
推薦閱讀:
※學者:辯證理解一國兩制白皮書中全面管治權與自治權
※神醫泛濫的背後是對醫生權利的剝奪!
※廣西壯族自治區道路運輸管理局
※內蒙古自治區行政區劃(行政區劃之6)
※民間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