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急救與創傷

第一章 創傷與急救概述

一、普及急救知識的意義 因災害事故意外受傷或突發疾病需要急救的人,95%以上發生在院外,院外是急救主戰場。救護車接到呼救至到達現場,或病人被親友送到醫院時間平均需要10-20分鐘。而最初的10分鐘是心搏驟停人工復跳的關鍵時間,也是創傷死亡的第一個高峰,其中又以頭4分鐘最為關鍵,因此有"黃金4分鐘"的說法,每耽誤一分鐘,病員的死亡率都在直線升高,許多生命垂危的傷員因在"黃金時間"內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生命支持而死亡。對傷患者進行及時、正確的現場急救處理,就能使傷殘和死亡率降至最低。因此,掌握一些家庭急救護理常識,對自己、對家人、對他人、對社會都是非常有益的。急救知識普及率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文明發達程度的標誌之一。在許多發達國家,急救知識普及率高達10%,而在我國的普及率卻少得可憐,不到2%,心肺復甦成功率美國達到70%,我國僅有1%,普及急救知識依然任

重而道遠。

二、災害事故的處理措施

1、災害事故分類: 按照災害的不同性質分為七類:①氣象災害,包括熱帶風暴、龍捲風、暴風雪、暴雨、寒潮、大霧、冰雹等;②海洋災害,包括風暴潮、海嘯、海浪等;③洪水災害,包括洪澇災害、江河泛濫等;④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火山爆發等;⑤地震災害;⑥農作物災害,包括農作物病蟲害、鼠害、農業氣象災害等;⑦森林災害,包括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等。

人為事故災害分類:一般分為火災事故、交通事故、工傷事故、化學事故、其他事故等五類。

2、災時檢傷和救治原則

對大批受災傷員救治原則應當是在最適當時間和地點對為數最多的傷員施行最好的救護。在災害事故的現場設置臨時醫療指揮所.擔負檢傷、就地急救和分流ff務。檢傷應由具有專業知識和急救經驗的主治醫師以上人員擔任。按傷情分為四類.可用綠、黃、紅、黑不同顏色標誌:黃色代表中度損傷,介於輕傷和重傷之間; 紅色代表重度損傷,生命征不穩定,休克、意識不清、呼吸困難等;綠色代表輕度損傷,生命體征正常;黑色代表死亡。

救治原則為:先重後輕、先急後緩、先救命後酌情處理創傷。對心跳呼吸驟停、大出血、脊椎骨折、重度休克等傷員應先進行現場急救,待病情許可時再轉送,否則易引起轉送途中病情加重或死亡。現場急救方式有自救、互救、群眾性救護、專業性救護等。

3、病人疏散後送原則:經檢傷和現場急救後傷員應儘快疏散後送。原則是專科傷員如燒傷、碩腦外傷可直接送專科醫院或特色醫院:重傷員就近送往技術設備力量較強的市級醫院或省級醫院;中度傷員和輕傷員,可就近送往區級醫院;死亡人員就地等待善後處理。疏散後送應根據傷員人數、傷情、當地各級醫療機構的救治能力,做到合理分流,把最急需進行急救的傷員首先送往最近的醫院。

4、災後預防原則:突發性重大災難不僅給受災人群造成重大傷亡,而且常引起一部分人的精神創傷,使生命節律發生紊亂和退縮行為,如恐懼、顫抖、木僵、過度興奮等現象,即所謂災難綜合征"。據統計約佔受災人75%左右。另外"大災之後必有大疫",這要靠流行病、傳染病、神經精神病、心理學等專家來研究和防治。

三、院前急救原則

(一)救護人員應該快速掌握傷員的生命體征:神志、瞳孔、呼吸、循環情況以及頭、頸、胸、腹、骨盆和四肢傷情。注意保護現場。在救護中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二)先復後固的原則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甦,直到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固定骨折的原則。 t (三)先止後包的原則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創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藥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創口進行包紮的原則。 人疏散後送原則

(四)先重後輕的原則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就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救較輕的傷病員。

(五)先救後者的原則過去遇到傷病員,多數是先送後救,這樣常擔誤了搶救時機,致使不應死亡者喪失了性命。現在應把它顛倒過來,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注意保暖,平安到達目的地。

(六)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在遇到成批傷病員時,又有多人在現的情況下,以較快地爭取到急救外援。努力做到早期呼救、早期心肺復甦和早期實施四項急救技術:止血、包紮、固定和搬運。

(七)在救護中不應該繼續加重病人所受到的傷害;院前急救應盡量徒手操作或盡量少藉助於器械;急救措施力求簡單易行,以便容易掌握,但效果必須確實可靠。

四、早期呼救

第一,要講清病人的具體住址,即街道名、門牌號,是前門還是後門,靠近哪條馬路,以避免駕駛員來回尋找延誤時間。

第二,呼救後,應事先搬去走廊、過道的障礙物,有利於搬運病人;並派人在路口迎候急救車,車到後迅速引路,若小衚衕或弄堂里有其他車物阻道,也應事先挪開,以使道路通暢。 第三,準備好病人的病歷卡,以及內衣、茶杯等住院用品,以便車到一拎就走,若病人嘔吐頻繁或大小便失禁,可帶上便盆或塑料袋、毛巾。

第四,特別應當強調的是,在呼救時要講清病人主要的具體癥狀,如昏迷、頭痛、呼吸急促、心跳情況、腹瀉等,切勿籠統地講不舒服、發毛病之類;否則不利於隨車醫生給病人下診斷和進行藥物治療,同時也不利於急救中心站調度室的救護調度(派放普通型還是搶救型救護車),呼救時應如實講明病情,既不要誇大也不要縮小,這樣才能最大限度使危急病人得到及時搶救。

世界是千變萬化的,有時則是險惡的,每個人都可能受到外來的傷害;如果對此沒有足夠的認識和準備,天災和人禍便會尋上門來,甚至會自己撞到槍口上、鑽入陷阱中、誤入賊船里、落入痛苦的深淵。面對傷害,需掌握好救命第一招,所謂救命第一招就是強調現場急救的重要性,時間就是生命,誰贏得了時間,誰就可救人一命!要避免傷害就要使自己處於盡可能安全的地方;一方面要避免外來的傷害;另一方面應避免自我傷害;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

第二章 急救的基本技術

一、外傷出血的急救:

健康成人全身血液總量在4000~5000ml左右,平均血液分配量為75ml/kg。若急性大量出血達全身血液總量20%左右,人即可出現乏力、頭暈、口渴、面色蒼白、心跳加快等全身貧血癥狀。若出血量達全身血量的30%,即可出現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對有出血的傷員,尤其是大動脈出血,必須立刻急救,早期給予止血。

1、出血的種類:

血液從損傷的血管外流稱為出血。按出血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外出血和內出血兩類。外出血指血液從皮膚創口處向體外流出,是運動損傷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內出血指血液從損傷的血管內流出後向皮下組織、肌肉、體腔包括顱腔、胸腔、腹腔和關節腔)及胃腸和呼吸器官內注入。內出血較外出血性質嚴重,因其初期不易被察覺而容易被忽視。 [1][1] ` 按受傷血管不同,又可分為動脈出血、靜脈出血和毛細血管出血三類,但一般所見的出血多為混合型出血。

(1)、動脈出血:血色鮮紅,血液自傷口的近端呈噴射狀流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險性大,常因失血過多而出現急性貧血,以至血壓下降,呼吸、心跳中樞的麻痹,從而引起心跳、呼吸停止。

(2)、靜脈出血:血色暗紅,血液自傷口的遠心端緩慢地向外流出,危險性小於動脈出血。

(3)毛細血管出血:血色介於動脈血和靜脈血之間,血液在創面上呈點狀滲出並逐漸融合成片,最後滲滿整個傷口,常常能自行凝固,一般沒有危險性。

2、止血方法:

(1)指壓止血法:

直接指壓法:用指腹直接壓迫出血動脈近心端。為了避免感染,宜用消毒敷料、清潔的手帕或清潔紙片蓋在傷口處,再進行指壓止血。

間接指壓法:用手指把身體淺部的動脈壓在相應的骨面上,阻斷血液的來源,可暫時止住該動脈供血部位的出血,此法適用於動脈出血。

例如:A、頭部出血 頭部前額、顳部出血,要壓迫顳淺動脈。其壓迫點在耳屏前方,用手指摸到搏動後,將該動脈壓在顳骨上。

B、面部出血 應壓迫面動脈,其壓迫點在下頜角前面約1.5 cm處,用手摸到搏動後將該血管壓迫在下頜骨上。

C、.頸總動脈指壓止血法:適用於頭部和頸部大出血。把拇指或其他4指置於氣管與胸鎖乳突之間的溝內,在能摸到頸總動脈搏動後,用力將該動脈向後壓於第6頸椎橫突上。壓迫頸總動脈有危險性,必須慎用,決不能同時壓迫兩側的頸總動脈

D、上肢出血 肩部和上臂出血可壓迫鎖骨下動脈。壓在鎖骨上窩,胸鎖乳突肌外緣,用手指將該動脈向後內正對第一肋骨壓迫。前臂出血可壓迫肱動脈。使患肢外展,用拇指壓迫上臂內側。手指出血可壓迫指動脈。壓迫點在第一指節近端兩側,用拇食指兩指相對夾壓。

E、下肢出血 大腿、小腿部出血,可壓迫股動脈。壓迫點在腹股溝皺紋中點動脈搏動處,用手掌或拳向下方的股骨面壓迫,足部出血可壓迫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用兩手的拇指分別按壓於內踝與跟骨之間和足背皺紋中點。間接指壓法只能臨時止血。

(2)加壓包紮止血法:加壓包紮止血法適用於小動脈、小靜脈和毛細管的出血。即棉花團或其他代用品摺成墊子,放置於覆蓋創面的消毒紗布的表面,隨後用繃帶或三角巾緊緊包紮起來。如傷處伴有骨折,則須另加夾板固定。如傷處有碎骨存在,則不宜採用此法。

(3)加墊屈肢止血法:屈肢止血法適用於四肢動脈外傷的臨時止血。即採用棉花團、紗布墊、繃帶卷或其他的代用品放在腋窩、肘窩或腘窩等部位,或股動脈的搏動點,而後屈曲相應的肢體,並把患肢固定於軀體或健肢。若伴有骨折或伴關節受傷者,不宜用此法。

(4)止血帶止血法:適用於四肢動脈外傷出血的臨時止血。先在傷口的上方,欲縛止血帶的部位用紗布、棉花或衣服墊好,而後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夾持橡皮管止血帶的頭端,用另一手拉緊止血帶纏繞肢體兩圈,並將該止血帶末端放入左手食指和中指之間,拉回固定。,如果現場沒有橡皮管止血帶,可用就便器材以絞緊止血法替代之,即將繃帶或紗布卷放置於傷口上方,動脈壓迫點的表面,隨後用繃帶繞肢體、打結,並在結下穿一短棒,旋轉此棒使繃帶絞緊直到不再流血為止,而後把短棒固定在肢體上。使用止血帶應注意:止血帶應放在傷口的近心端。

(5)抬高傷肢法:抬高受傷肢體使肢體高於心臟15~20。角左右,使出血部位壓力降低,此法適用於四肢小靜脈或毛細血管出血的止血。常在繃帶加壓包紮後使用,一般情況下僅為一種輔助方法。

二、急救包紮的方法:

包紮一般用繃帶和三角巾。包紮時病員體位要舒適,不能過緊或過松,鬆緊適度才既不會影響血液循環,又不失去包紮的作用。卷繃帶包紮一般從傷處的遠心端到近心端,儘可能使四肢肢端外露,以便觀察末梢血液循環的情況,包紮結束時,繃帶末端用粘膏固定。

(一)繃帶包紮法

1、環形包紮法:適用於頭額部、手腕和小腿下部粗細均勻部位。包紮時把繃帶頭斜放,用手壓住,將繃帶卷繞肢體包紮一圈後,再將帶頭的一個小角反折過來,然後繼續繞圈包紮,後一圈壓前一圈,約包紮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紮法:用於包紮肢體粗細差不多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段和手指等處。包紮時以環形包紮法開始,然後將繃帶向上斜形纏繞,後一圈壓往前一圈的1/2~1/3。

3、轉折形包紮法:用於包紮前臂、大腿和小腿粗細相差較大的部位。包紮時從環形包紮法開始,然後用一個拇指壓住繃帶,將其上緣反折,壓住前一圈的l/2至1/3,每圈的轉折線應互相平行。

4、"8"字形包紮法:多用於包紮肘、膝、踝等關節處,包紮方法有兩種: (1)從關節開始,先做環形包紮法,後將繃帶斜形纏繞,一圈繞關節的上方,一圈繞下方,兩圈在關節凹面交叉,反覆進行,逐漸遠離關節,每圈壓住前一圈的l/2~1/3。 (2)從關節下方開始,先做環形包紮法,後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地來回做"8" 字形纏繞,逐漸靠攏關節,最後作環形包紮法結束。

(二)三角巾包紮法:用1 m見方的白布對角剪開即成兩條大三角巾,小三角巾是大三角的一半。

1、手(足)部包紮法:三角巾平鋪,手指(足趾)對向頂角,將手(足)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邊橫放於腕(踝)部。先將三角巾頂角向上反折,再將三角巾兩底角向手腕(足踝)背部交叉圍繞一圈,在腕(踝)背打結。

2、頭部包紮法:三角巾底邊置於前額,頂角在後,將底邊從前額繞至頭後,壓住頂角並打結。若底邊較長,可在枕後交叉後再繞至前額打結。最後把頭角拉緊並向上翻轉固定。

3、大懸臂帶:大懸臂帶用於除鎖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上肢損傷。將大三角巾項角放在傷肢後,一底角放在健側肩上,肘關節屈曲90。放在三角巾中央,下底角上折,包住前臂並在頸後與上方底角打結。最後把肘後的頂角折在前面,用別針固定。

4、小懸臂帶:用於鎖骨和肱骨骨折。將大三角巾疊成四橫指寬的寬頻,中央放在傷側前臂的下l/3處,兩端在頸後打結。

(三)其他包紮法:其餘還有三角巾頭面部包紮法、三角巾胸部包紮法、三角巾肩部包紮法、三角巾腹部、會陰、臀部包紮法、四頭帶包紮法、多頭帶包紮法、丁字帶包紮法等。

第二章

四、關節脫位的急救:凡相連兩骨之間失去正常的連接關係,稱為關節脫位。

(一)關節脫位的分類:根據關節脫位的原因,分為外傷性脫位和病理性脫位。在體育運動中發生的關節脫位,多為外傷性脫位。根據脫位的程度,分為完全性關節脫位和關節半脫位。根據脫位的時間,分為新鮮關節脫位、陳舊性關節脫位和少見的習慣性關節脫位。根據關節腔是否與外界相通分為開放性關節脫位和閉合性關節脫位。關節脫位,由於暴力作用往往可伴有關節囊及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嚴重還可傷及神經、血管或伴有骨折。

(二)關節脫位的原因:直接暴力打擊引起關節脫位者較為少見,多為間接暴力引起關節脫位。如跌倒時,只要是肩關節處於上臂外展位,用手或肘部著地,都有可能發生肩關節前脫位。因為這種姿勢使肱骨頭移向肩胛盂的前下方,一旦外力過大時,就使肱骨頭自肩胛盂脫出。此外,上臂在外展位突然過度背伸或過度外旋時,都可能發生肩關節前脫位。體育運動中,最常見的是肘關節後脫位和肩關節前脫位。任何外力只要使肘關節過伸或外展致使肘關節內側副韌帶斷裂,都能引起肘關節後脫位。如常見的在跌倒時,肘關節過伸,尺骨鷹嘴又猛烈衝擊肱骨鷹嘴窩,使肱骨下端前移尺骨鷹嘴後移,引起典型的肘關節後脫位。

(三)關節脫位的癥狀與體征

1、疼痛與壓痛 2、腫脹 腫聳剖閨毆峭芬

3、關節功能喪失,彈性固定 4、畸形 煊置土頁寤麟毆

(四)、關節脫位的急救

關節脫位的複位,時間越早越易複位,效果越好。關節複位的原則是使脫位的關節端,按原來脫位的途徑退回原處。嚴禁動作粗暴和反覆複位,以免加重損傷,造成骨折和血管神經損傷。複位成功的標誌是被動活動恢復正常,骨性標誌復原,X線檢查顯示已複位。複位後將關節固定在穩定的位置上,固定期間要加強功能鍛煉。沒整復條件時應立即用夾板和繃帶在脫位所形成的姿勢下固定傷肢,保持病員安靜,儘快送醫院。(肩關節脫位、肘關節脫位)

五、搬運傷員的方法

(一)徒手搬運法:

1、扶持法 2、抱持法 3、背法和掮法

4、托椅式搬運法 5、卧式三人搬運法 6、多人搬運法

(二)器械和車輛搬運法:在傷員不能徒手搬運時應採用擔架或車輛搬運。

1、擔架搬運法:特製的擔架可用棉被或毛氈墊好,將病人放入,並蓋好保暖。若傷員神志不清,需用寬頻將其固定於擔架上。如有脊柱骨折,不宜使用特製擔架時,可採用床板、門板等I臨時擔架。

2、車輛搬運法:當傷員傷勢嚴重,運送路程較遠時,應用車輛,最好用救護車,車宜慢行,避免震動。

六、心肺復甦

(一)人工呼吸:注意:800-1000毫升/次,不宜超過1200毫升,兒童視年齡不同而異

(二)胸外心臟按壓:注意:按壓幅度:成人4-5厘米,嬰幼兒2厘米。按壓頻率:成人80-100次/分鐘,嬰幼兒>100次/分鐘

按壓部位:成人為胸骨中下1/3處。定位時可用食指與中指沿肋弓向上滑行至兩側肋弓交匯處(即胸骨下切跡),中指定位於下切跡處,食指與中指併攏,食指上部的胸骨即為按壓區。

單人操作:按壓次數:人工呼吸次數=15:2

雙人操作:按壓次數:人工呼吸次數=4-5:1

(注意:體位、人工呼吸《注意吹氣時輕按環狀軟骨向下,以閉合食道,以免氣體吹入胃中,吹氣時捏緊病員鼻孔,同時觀察胸廓起伏》、胸外心臟按壓)。

七、抗休克:休克是指人體對有效循環血量顯著減少的反應,是組織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代謝障礙和細胞受損的病理過程。

(一)原因和機理:凡能引起有效循環血量不足或心輸出量減少的各種因素,都能引起休克。在運動損傷中並發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劇烈疼痛和大量出血。骨折、脫位、嚴重軟組織損傷、睾丸挫傷等,由於劇烈疼痛可引起周圍血管擴張,使有效循環血量相對減少;或大血管破裂出血、腹部挫傷合併肝脾破裂等,因出血引起血容量突然降低,使有效循環血量不足,但這種情況較少見。此外,心臟病、嚴重感染、中毒、藥物反應等,也可引起休克。疲勞、飢餓、寒冷、酷暑等,都能誘發休克的發生,或加重休克程度。

(二)癥狀及體征:初期:皮膚蒼白、脈搏快速跳動、四肢發冷、乾渴、嘴唇乾裂。 齲 部梢 鸚菘藇 常見癥狀:頭暈、不辨方向、莫名躁動、虛弱、無力、發抖、出冷汗、尿量減少和血壓下降(收縮壓90mmHg以下,脈壓差小於20mmHg)。 如果休克越來越重,會產生:快速而微弱的脈搏或者沒有脈搏;不規則喘氣;瞳孔放大,對光反應遲鈍;神智不清,最終昏迷並死亡。

(三)急救: 1、安靜休息 2、保暖和防暑 3、飲水

4、保持呼吸道通暢 5、止痛 6、包紮和固定

7、止血 8、針刺療法

注意:在進行上述現場急救的同時,應與醫院聯繫,或將病員迅速送到醫院,進一步處理,如輸血、輸液、吸氧等。

癥狀可能的病症 :使用藥物(青黴素、氯化喹啉、疫苗、血清、普魯卡因、碘劑等),或被蛇、蠍等叮咬後立即發生皮膚潮紅、蕁麻疹和喉頭緊縮等癥狀 危急!立即送醫院搶救,可能是過敏性休克;40歲以上男性,且胸骨後痛;鈍痛,重壓感,向胸部兩側或左上肢放射痛 危急!立即送醫院搶救,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撕裂樣痛向胸腹部放射,有突然用力史 危急!立即送醫院搶救,可能是夾層主動脈瘤 暖和防暑;心率超過180次/分鐘,或有心臟病史者,心率低於40次/分鐘,伴脈壓差變小,四肢濕冷 危急!立即送醫院搶救,可能是心源性休克;心前區刺痛,可放射至胸部兩側,咳嗽,改變體重時加重,頸靜脈怒張,心音減弱危急!立即送醫院搶救,可能是急性心包填塞血;長期卧床、手術或分娩後,突發呼吸困難、胸骨後痛、咳嗽、咯血或發紺等癥狀 危急!立即送醫院搶救,可能是肺動脈栓塞;已知有糖尿病,伴餓感、頭暈、心悸、手抖、出汗、軟弱、乏力、臉色蒼白,口服或靜脈葡萄糖可立即緩解 應立即去醫院診治,可能是低血糖(糖尿病人發生休克最常見的原因);非常大的恐懼或劇痛後出現 危急!立即送醫院搶救,可能是恐懼或劇痛引起休克分? ;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 應立即去醫院診治,可能是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第三章

第一節 概述

一、 運動損傷的分類

按受傷組織結構分類 皮膚損傷,肌肉、肌腱損傷,關節軟骨損傷,骨及骨骺損傷,滑囊損傷,神經損傷,血管損傷,內臟器官損傷等。

二、按傷後皮膚、粘膜是否完整分類1.開放性損傷:傷後皮膚或粘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受傷組織有裂口與體表相通。如擦傷、刺傷、切傷、撕裂傷及開放性骨折等。 2.閉合性損傷:傷後皮膚或粘膜仍保持完整,受傷組織無裂口與體表相通。例如,挫傷、關節韌帶扭傷、肌肉拉傷、閉合性骨折等。

三、按損傷後運動能力的喪失程度分類 1.輕度傷:受傷後仍能按訓練計划進行訓練; 2.中度傷:受傷後不能按訓練計划進行訓練,需停止患部練習或減少患部活動; 3.重度傷:受傷後完全不能訓練。

四、按損傷的病程分類 1.急性損傷:直接或間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傷者,傷後癥狀迅速出現,病程一般較短; 2.慢性損傷:按病因又可分為兩類,其一,陳舊傷。急性損傷後因處理不當而致反覆發作者;其二,勞損傷。由於局部運動負荷量安排不當,長期負擔過重超出了組織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過勞致傷。癥狀出現緩慢,病程遷延較長。

五、按運動技術與訓練的關係分類:分運動技術傷和非運動技術傷

二、 運動損傷的發病規律

出現緩慢,病程莾 運動損傷的發病規律多是由運動項目和技術的特殊要求與人體自身某些部位在運動中所表現出的解剖生理弱點兩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

三、開放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 開放性軟組織損傷是指受傷部位皮膚或粘膜破裂,傷口與外界相通,常有組織液滲出或有血液自創口流出。這類損傷的處理原則足及時止血和處理創口,預防感染,先止血然後再處理傷口。體育運動中常見的開放性軟組織損傷有擦傷、切傷、刺傷和撕裂傷。 清創可用生理鹽水洗凈創口,創口周圍用3%碘酊、75%的酒精消毒,局部擦以紅汞或紫藥水,傷口淺無須包紮,讓其暴露在空氣中待干後即可。但面部擦傷最好不用紫藥水,關節附近的損傷,一般也不用暴露療法,因為乾裂易影響關節運動,一旦發生感染,也易波及關節。因此,關節附近的擦傷經消毒處理後,多採用消炎軟膏或多種抗菌素軟膏搽抹,並用無菌敷料覆蓋包紮。創口中若有煤渣、細砂等異物時,要用生理鹽水沖洗乾淨,必要時可用消毒的硬毛刷子將異物刷凈,創口可用雙氧水、創口周圍用3%碘酊、75%酒精消毒,然後用凡士林紗條覆蓋創口.並包紮。若創口較深、污染較重時,應注射破傷風抗毒血清(T.A.T),並給以抗菌素治療。

四、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處理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是指局部皮膚或粘膜完整,無裂口與外界相通,損傷時的出血積聚在組織內。這種損傷在體育運動中最為多見。組織損傷是指受蒔

常見閉合性軟組織損傷有:挫傷、肌肉肌腱拉傷、關節韌帶扭傷、滑囊炎、肌腱腱鞘炎等。 中常見的開放

1、急性損傷 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是指傷後24~48 h內。此期病理變化的主要特點是組織撕裂或斷裂後出現血腫和水腫,發生反應性炎症。臨床上表現為損傷局部的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治療原則:RICE原則 中期是指損傷發生24~48 h以後。此期病理變化和修復過程的主要特點是肉芽組織已經形成,凝塊正在被吸收,壞死組織逐漸被清除,組織正在修復。臨床上,急性炎症已逐漸消退,但仍有瘀血和腫脹。治療方法有理療、按摩、針灸、痛點藥物注射、外貼或外敷活血、化瘀、生新的中草藥等,可以選用幾種方法進行綜合治療。熱療和按摩在此期的治療中極為重要,按摩手法應從輕到重,從損傷周圍到損傷局部,損傷局部的前幾次按摩必須較輕以防發生骨化性肌炎。 損傷組織已基本修復,但可能有瘢痕和粘連形成。臨床上,腫脹和疼痛已經消失,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復,鍛煉時仍感到微痛、酸脹和無力,個別嚴重者出現傷部僵硬或運動功能受限等。因此,該期的處理原則是恢復和增強肌肉、關節的功能。若有瘢痕和粘連應設法軟化或分離,以促進功能的恢復。治療方法以按摩、理療和功能鍛煉為主,配合支持帶固定及中草藥的熏洗等。 est:休息,傷後立即停止運動。ce:冰敷,將冰袋敷於受傷部位,每隔2-3小時敷一次,每次20-30分鐘,冰敷時皮膚的感覺有四個階段:冷-疼痛-灼熱-麻木,當變成麻木時可移開冰袋,約需30分鐘,冰敷每次不要超過30分鐘,因為可能會發生凍傷或神經傷害。如有循環系統疾病,如雷諾氏病者不可用此法。 ompression:加壓包紮,從傷處之下幾寸處開始往上包,以平均並加點壓力的方式逐漸包紮,包完後觀察手指或足趾的顏色,出現疼痛、皮膚變色、麻痹、刺痛等癥狀表示包得過緊,需鬆開重包。避免腫脹應維持加壓包紮18-24小時。levation:抬高傷肢,將傷肢抬高至高於心臟位置,且儘可能在傷後24小時內都抬高傷肢,以減少血液循環至傷處。

2、慢性損傷

由於急性損傷後處理不當而轉變為慢性損傷,或因局部長期負荷過度引起組織勞損,即由微細的小損傷逐漸積累而成。

治療主要是改善傷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的新陳代謝,合理安排局部的負擔量,治療方法與急性損傷中、後期治療大致相同,應將功能鍛煉與治療緊密結合起來。

五、運動損傷的治療與康復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1、中草藥療法 "D是改善傷部的2、針灸療法3、拔罐療法 bmp 部位,每隔24、按摩療法

5、局部藥物注射療法 6、物理療法7、固定療法 8、牽引療法 9、手術療法 10、傷後的康復鍛煉

第二節 頭部損傷

一、頭部解剖概要 頭的上後部由腦顱骨構成卵圓形的顱腔,頭的前下部由面顱骨構成面部支架,形成眼眶、鼻腔和口腔。顱腔內有腦,腦與椎管內的脊髓相連。腦顱骨與腦之間有腦膜,由外向內依次為硬腦膜、蛛網膜和緊貼腦表面的軟腦膜,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有一潛在的硬腦膜下間隙,但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有較明顯的蛛網膜下腔,內有腦脊液。頭部受到暴力撞擊時,可引起頭皮、顱骨和腦的損傷。

二、腦震蕩 腦震蕩是腦損傷中最輕而又最多見的一種,可發生於體操、足球、壘球和棒球運動中。

(一)病因及損傷機制 頭部受到足球、棒球的打擊或體操練習中從高處跌下時頭部撞地等,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受到普遍震蕩所引起的一時性意識和功能障礙,不久即可恢復,多無明顯解剖病理改變。

(二)癥狀及體征 頭部受到外力撞擊後,立即出現意識障礙,出現一時性意識喪失(昏迷)或神志恍惚。意識障礙的時間長短不一,短則幾秒鐘,長則幾分鐘乃至20~30 min不等。意識喪失時,傷員呼吸表淺、脈率緩慢、肌肉鬆弛、瞳孔稍放大但左右對稱,神經反射減弱或消失。 意識清醒後出現逆行性健忘,即患者不能回憶受傷經過和情況,但能清楚回憶受傷前的事情。傷員有頭痛、頭暈,若情緒緊張或變換體位時癥狀加重,以後會逐漸消失。可有輕微的噁心、嘔吐感,幾天後即可消失。此外,還有情緒不穩、易激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和耳鳴、心悸、多汗、失眠等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 /font>

(三)診斷 診斷腦震蕩的依據是:頭部有明確的外傷史;傷後即刻確有短時間的意識障礙;意識清醒後出現逆行性健忘;神經系統檢查和血壓、脈率、呼吸、腦脊液壓力及其細胞數均為正常。 腦震蕩有時可合併輕微腦挫傷或顱骨骨折。若傷員昏迷時間超過5 min以上,或兩側瞳孔大小不對稱,或耳、鼻有出血、流清水及咽後壁、眼球出現青紫,或神志清醒後劇烈頭痛、嘔吐,或出現再度昏迷,都說明傷情較重,必須立即送醫院。

(四)處理 急救時,立即將傷員平卧,安靜休息,不可讓傷員坐起或站起。注意身體保暖,頭部可用冷水毛巾作冷敷。若傷員昏迷,可用手指掐點人中、內關等穴或給嗅聞氨水,以促使患者蘇醒;呼吸停止者,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同時,要儘快請醫生來處理或把傷員送至醫院。在轉運時,傷員要平卧、保暖;頭頸兩側要用枕頭或捲起的衣服墊妥固定,防止顛簸振動或晃動;意識不清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傷員可側卧或把頭轉向一側,避免嘔吐物吸入氣管或舌後墜而發生窒息,並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無嚴重徵象、短時間意識障礙後很快恢復的傷員,經醫生診治後也可平卧送至宿舍休息,直至頭痛、頭暈等癥狀消失為止。在休養期間,要注意休息,保持安靜的環境和充足的睡眠,不宜過早地參加緊張的體育活動或腦力勞動。一般認為,癥狀完全消失後,可用"閉目舉臂單腿站立平衡試驗"來初步判定可否恢復體育鍛煉,並在恢復運動的最初階段,注意觀察其動作的協調能力,以了解患者是否已完全康復。

第三節 軀幹部損傷

一、頸部損傷

1、落枕

落枕或稱「失枕」,是頸部軟組織損傷的常見病,好發於春冬季節。本病以睡前無癥狀,晨起後頸部、肩背部肌肉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特徵。

臨床診斷: 有睡前頸部姿勢不當、頸部肌肉牽拉受損史,或是因外感風寒。晨起後感一側肌肉疼痛,活動受限。檢查時頸部一側肌肉及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等有壓痛、痙攣,可觸及條索狀硬塊。外感風寒者,除頸部疼痛活動受限外,可有惡風、畏寒、發熱、頭痛感冒癥狀。起病較快,病程較短,長可為一周,及時治療可縮短病程

治療: 手法治療 藥物治療 針灸治療

2、頸椎骨折與脫位

(1)頸椎骨折與脫位的受傷機理 可見於下跌時頭部朝下或頭頂遭直接暴力打擊,常發生寰椎骨折。頸部過度屈曲跌倒,頭後部著地,屈曲型寰樞關節脫位或樞椎齒突骨折伴寰樞關節脫位,還可造成3-7頸椎屈曲型骨折。頸部過伸跌倒,額面部著地,伸直型樞椎齒突骨折伴寰樞關節脫位。 揮鞭樣損傷,3-7頸椎脫位。 側曲暴力加旋轉暴力,3-7頸椎旋轉型脫位。 (2)臨床表現及診斷 有相應外傷史,頸部疼痛,功能障礙,有脊髓受壓者,可有枕部疼痛,四肢發軟無力,或肢體感覺和運動障礙,嚴重者可出現高位截癱,甚至死亡。X線拍片確定診斷。

(3)急救 如有相應的受傷史,懷疑有頸椎損傷者,不要亂動,急救者多人配合將傷者抬上硬質擔架(其中有人專門保護傷者頭頸部),頸部用枕頭或頸套固定,並將傷者迅速送醫院救治

二、腰背部損傷

1、腰背部解剖

2、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多由間接暴力所致,常見於下腰部,因腰部肌肉突然收縮,造成不同程度的腰部軟組織過度牽拉、扭曲至程度不同的纖維撕裂損傷甚至涉及腰骶關節或骶髂關節 臨床上常見的急性腰部損傷有S 急性腰肌筋膜扭傷S ,S 急性腰部韌帶損傷S 和S 急性腰椎後關節滑膜嵌頓症S

急性腰肌筋膜扭傷

急性腰肌筋膜扭傷是指腰部肌肉,筋膜承受超過其生理負荷的活動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纖維斷裂,俗稱"閃腰岔氣"。臨床本病多見於體力勞動者或平時缺乏體力鍛煉的人。90%以上的患者,損傷發生在腰骶部、兩側骶棘肌和骶髂關節處。本病多由突然遭受間接外力所致。猛然彎腰抬重物時,腰部姿勢不當,即彎腰屈髖,膝部伸直,使重心遠離軀幹,此時背伸肌承負的重力增加,致使肌肉、筋膜受到過度牽拉以致於纖維撕裂而受傷;在行走,下樓梯時不慎跌倒,身體失去平衡,腰部屈曲,下肢伸展,易使腰骶部筋膜扭傷或部份撕裂;日常生活中,在思想無準備情況下,某動作使腰肌驟然收縮腰肌筋膜扭傷,而此種損傷程度較輕。肌肉筋膜損傷後,毛細血管破裂出血,瘀血凝滯、腫脹、神經未捎受到刺激產生疼痛和肌肉痙攣。

癥狀與臨床診斷 患者有明顯的受傷史,受傷時患者可感到腰部有"撕裂"感或響聲。傷後腰部一側或兩側出現持續而局限性劇烈疼痛,腰部旋轉側彎、伸屈活動受限,患者手扶腰部,以防止腰部活動產生疼痛,呈強直狀,深呼吸、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重者倒下不能站立,行走。有時產生牽扯性下肢痛,其部位多為一側或兩側臀部、大腿根部或後部。 靜圖 傷甚至涉及? 臨床檢查可見絕大多數患者有,在腰骶關節、第三腰椎橫突尖、棘突兩旁骶棘肌處或髂骨嵴後部,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點。肌肉痙攣主要發生於骶棘肌和臀大肌,在一側或雙側可捫及條索狀僵硬。由於脊柱兩則不對稱肌肉的痙攣可出現脊柱生理曲線的改變,這種改變亦是機體為保護受損傷。組織和神經免受刺激,產生的一種自動調節。據臨床所見,約半數以上急性腰扭傷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椎曲線改變,呈生理前凸減小,或側彎。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多為屈髖時臀大肌痙攣,骨盆向後部活動,牽動腰部的肌肉,韌帶所致。故直腿抬高加強試驗為陰性,骨盆旋轉試驗陽性。 I X光拍片檢查:拍片目的在於排除腰椎骨折及脫位、骨質增生、腫瘤、結核等病變。 主要診斷依據為:多為男性青狀年,有明顯的外傷史,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腰骶部有壓痛;和肌痙攣。腰部各方活動受限。因肌肉痙攣常伴有腰椎生理曲線改變或側彎畸形。

治療(1)手法治療 (2)休息與功能鍛煉(3)藥物治療 (4)其他治療 (5)功能鍛煉 (6)手術治療

急性腰椎後關節滑膜嵌頓 本病又稱腰部後關節紊亂或腰椎間小關節綜合征。為臨床的一種常見病,是引起急性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發病年齡多為20一40歲,男性多於女性。 靜圖 斷裂樣,針? 腰椎的後關節由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與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構成。腰椎上部小關節的關節面的排列方向近於矢狀面,故側彎和前屈後伸的運動範圍較大。到下腰骶部,則小關節面成為介於冠狀和矢狀之間的斜位,由直立面漸次近似水平面,上關節突由側面觀為凹面,下關節突從側面觀為凸面,此解剖結構利於腰椎的伸屈、旋轉、側彎的靈活運動。腰椎後關節的小關節面上覆以透明軟骨,周圍有關節囊,關節囊內層為滑膜,分泌滑液。關節囊較為寬鬆,利於小關節活動。因腰骶部活動範圍更為增大,故腰骶後部小關節束亦較松馳。

病因病理 在腰部突然閃錯,或突然前屈,旋轉時,腰椎後關節的間隙張開,關節內負壓增加,滑膜由負壓吸入關節間隙,如果此時腰部突然由屈曲變為伸展,關節束的滑膜層還未及退出關節間隙即被上、下關節嵌夾在關節間隙內,形成後關節滑膜嵌頓或小關節錯縫。滑膜由關節擠壓造成嚴重損傷後,產生充血,水腫,滑膜豐富的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對刺激和炎症反應敏感。引起劇烈疼痛和反射性肌痙攣。如不及時解脫嵌頓,則由充血水腫形成粘連,產生慢性腰痛和腰椎關節發炎。

臨床癥狀及診斷 患者有扭腰或彎腰後猛然腰部伸直的病史。傷後腰部立即發生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腰部後突不敢伸直。患者站立時髖、膝關節半屈位,須兩手扶膝以支撐軀體。不敢活動,任何加重擠壓嵌頓的滑膜的動作都會引起劇痛。 黽櫻 び篩貉箞 檢查時在棘突和棘突旁有壓痛,壓痛部位較為深在。可觸及患椎棘突偏歪,但棘突間隙無改變。腰部呈僵直屈曲狀,伸腰試驗陽性,多無神經根刺激癥狀。 A E x光拍片檢查可能顯示後關節排列方向不對稱,椎間隙左右寬窄不相等的現象。

手法治療(2)固定與功能鍛煉(3)藥物治療 (4)其他治療 (5)功能鍛煉 (6)手術治療

3、腰椎間盤突出症 由於椎間盤纖維環破裂,纖維環中的乳白色半透明的膠狀髓核向外突出,壓迫神經根,出現腰痛伴一側或雙側坐骨神經放射性疼痛的癥狀。本症為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

病因病理 人類大約在20-30歲時,椎間盤就開始了退行性變化的過程。當人體的姿勢不正、扭傷,特別是積累性的損傷,會造成腰部受力的不均勻,當患者在感受了風寒濕邪等的侵襲後,就會引發腰部肌肉痙攣,使已產生變性了的椎間盤進一步地受到損害,進而導致間盤變性所形成的腰椎節段性不穩定加重;在此種情況之下,若再受到外傷、疲勞等因素影響,極易出現腰椎間盤的損害。   椎間盤纖維環的前壁有堅強的前縱韌帶保護,使之不易在此處破裂或膨出;而後壁雖有後縱韌帶的保護,但後縱韌帶自第一腰椎平面始就逐漸變窄,當到達第5腰椎和第1骶椎平面時,僅余有原來寬度的一半,而且椎間盤後璧的纖維環與後縱韌帶的聯繫也比較薄弱,加之腰椎前凸和腰骶角的存在,使各個腰椎的穩定性從上而下依次遞減;又因為腰骶關節是由活動範圍大的腰椎與固定不變的骶椎的移行部位,具有負重大、活動廣、剪切力強的特點;造成了腰椎5至骶椎1之間和腰椎4-5之間在解剖、生理上的不穩定原由,腰椎4-骶椎1還是人體重心之所在,故突出的部位多發生在腰椎5至骶椎1和腰椎4-5 之間的後縱韌帶兩側。

臨床癥狀與診斷 反覆發出的腰痛伴坐骨神經痛是本病的主要特徵,多發於20-40歲的男性。壓痛點 腰部畸形 直腿抬高和加強試驗 屈頸試驗 仰卧挺腹閉氣試驗

股神經牽拉試驗 X線檢查,正位片可見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腰椎側彎,病變部位 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椎間隙可能變窄。側位片可見腰椎前曲幅度減小或消失甚至後凸。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卧床休息、骨盆牽引、推拿按摩、藥物治療、針灸及物理療法。

(2)髓核溶解療法 (3)手術療法

三、胸、腹部損傷

1、胸、腹部解剖 胸膜腔內積氣,稱為氣胸。在胸部損傷中,氣胸的發生率僅次於肋骨骨折。由於胸部損傷,造成肺組織、支氣管破裂,空氣逸入胸膜腔,或因胸壁傷口穿破胸膜,使胸膜腔與外界溝通,即稱為損傷性氣胸。一般分為閉合性,開放性和張力性3類。

(一)閉合性氣胸 肺組織或胸壁損傷的通道迅速閉塞,空氣不再繼續進入胸膜腔,則稱閉合性氣胸.常因肋骨骨折斷端刺破胸膜或閉合性胸部損傷引起胸膜破裂所致。此類氣胸的病理變化不大.僅使傷側肺部分萎縮,呼吸和循環機能雖受到一定影響,但由於呼吸和循環系統的代償作用,缺氧現象不明顯。 亍T諦夭克鶘酥玄 閉合性氣胸的自覺癥狀隨氣胸的輕重程度而定,輕度氣胸可無明顯癥狀。較重的氣胸有胸悶、胸痛和氣促癥狀,但一般無明顯呼吸困難及缺氧的徵象。檢查時可發現氣管和心的濁音界偏向健側,傷側胸部呼吸動度減小,叩診呈鼓音.聽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如有皮下氣腫。可捫得捻發音。 輕度氣胸(肺萎縮在30%以下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療,嚴密觀察下靜養1"-2周,氣體可自行吸收。大量氣胸,需進行胸膜腔穿刺,抽盡積氣,促使肺及早膨脹,同時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並靜養1~2周。

(二)開放性氣胸 胸壁穿通傷,如刀刃銳器或彈片火器所致傷口,可形成胸膜腔與外界相通的裂口.以致空氣可隨呼吸而自由出入胸膜腔內。並發出"嘶嘶"的響聲,稱為開放性氣胸。其出入空氣量與裂口大小有關。一般裂口小於氣管口徑時,出入空氣量尚少,傷側肺還有部分呼吸功能;裂口大於氣管口徑時,出入空氣量多,肺將完全萎縮,喪失大部呼吸功能。開放性氣胸者常出現縱膈撲動,即因胸壁開放傷口致單側胸腔負壓消失,肺受壓。已壓萎縮的肺隨另一側肺的自主呼吸運動而來回吮吸擺動,使縱隔呈鐘擺樣移動。造成心臟不能充盈,靜脈迴流受阻,引起循環功能嚴重紊亂。開放性氣胸會嚴重影響呼吸和循環功能。 開放性氣胸患者有氣促、呼吸困難、發紺以致休克徵象。可查見傷口與胸膜腔相通,且可聽到空氣經傷口進出胸膜腔的聲音。除傷側叩診呈鼓音,聽診呼吸音減弱或消失外,還有氣管、心臟明顯向健側移位的體征。 開放性氣胸的急救處理。是迅速封閉傷口。可用無菌敷料如凡士林紗布加棉墊封蓋傷口,再用膠布或繃帶包紮固定,使開放性氣胸轉變為閉合性氣胸,然後作胸膜腔穿刺,抽氣減壓,暫時解除呼吸困難。並及時送至醫院,於給氧、輸血補液和糾正休克後,在正壓麻醉下進行清創術,縫合傷口,並作閉式胸膜腔引流術。術後應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三)張力性氣胸 在較大、較深的肺或支氣管裂傷時,其裂口與胸膜腔相通,且形成活瓣。故吸氣時空氣經裂口進入胸膜腔內,而呼氣時活瓣關閉,胸腔內氣體不能排出使胸膜腔內空氣不斷增加,壓力不斷升高,稱為張力性氣胸。胸膜腔內的高壓使傷側肺逐漸萎陷,並將縱膈推向健側,進而健側肺也不能充分膨脹。胸膜腔內負壓消失,縱膈移位,上、下腔靜脈迴流受阻,產生呼吸和循環功能的嚴重障礙,引起缺氧及休克。 張力性氣胸患者有極度呼吸困難、紫紺或休克徵象。缺氧嚴重者,煩燥不安,以致昏迷。查體時可見傷側胸部飽滿,肋間隙增寬,呼吸幅度減低,可有皮下氣腫。叩診呈高度鼓音,聽診呼吸音消失。若不及時診斷及處理,患者很快因窒息、休克而死亡。張力性氣胸的診斷依據是:①進行性呼 吸困難;②氣管偏向健側;③傷側肺部呈鼓音;④胸腔穿刺發現有高氣壓。 壞納 簟3 瞬鄸 治療原則是立即排氣,儘快解除胸膜腔內的壓力。即用18號針頭在第二肋間隙鎖骨中線穿刺排氣,待病情好轉後,在原穿刺部位作閉合式胸膜腔引流。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4、胸部挫傷 多由直接暴力造成胸部軟組織挫傷,傷後局部疼痛壓痛明顯,腫脹,有時可見皮下瘀斑,咳嗽時疼痛加劇。診斷時可加照X光片,以明確有無肋骨骨折。 詰母哐故股瞬嚳?

治療 手法治療 練功療法 藥物治療

5、腹部挫傷 腹部挫傷(contusion of abdomen)主要是由直接受撞擊、跌落、扭轉和擠壓等外力所致。這些挫傷機制多較單純,受傷史也很明確,因而不易誤診。但若合併其他嚴重損傷,如骨折、腦震蕩或內臟器官損傷,患者處於意識喪失或休克狀態,此種情況下腹部檢查常常被遺漏造成嚴重後果。腹部挫傷徵候複雜,如合併有腹部臟器受損時,其症危急。在診斷時,應對其受損暴力的性質、大小、作用部位進行綜合分析,同時進行特別仔細地全身查體,包括對腹部癥狀、體征的檢查。並輔以一些如x線、血常規、尿常規等其它檢查手段,以儘早確診是單純性腹壁受挫還是合併有內髒的損傷,明確受傷的部位、程度等。便於採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因為腹腔內臟器受傷診斷是較困難的,一旦病情轉變常突發嚴重休克以致死亡。

(一)單純性腹壁軟組織挫傷其腹痛癥狀較輕,局部腫脹、痙攣.壓痛較淺。腹肌收縮時痛增,休息時痛減,呼吸、咳嗽可引起傷處牽扯痛。無全身癥狀。

(二)太陽神經叢打擊傷常見對抗運動項目或搏鬥中,除傷後即腹痛劇烈外,可出現反射性呼吸障礙癥狀。傷者感到呼吸困難、恐慌,甚至出現發紺等。如沒有合併臟器傷,一般囑病人忍耐和使用淺呼吸,再經過安靜休息,幾分鐘後可以恢復。如在2分鐘以上仍無改善者,應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使其恢復。

(三)腹腔內臟器損傷幾乎所有的腹腔內臟器損傷者,都有腹痛。大多局限於受傷臟器部位,移動或咳嗽時加重,多為受傷臟器的包膜內有出血、張力增加所致。壓痛廣泛,帶有大面積的腹肌痙攣,全身癥狀明顯。必須注意下腹部受傷時上腹部也有壓癮,此時,胸廓擠壓痛及胸部呼吸減弱有助於鑒別診斷。肝、脾等實質性臟器破裂,血液等流入腹膜腔,出現腹膜刺激征,腹部有廣泛的壓痛和反跳痛,脾破裂常常合併有間歇性絞痛,肝或脾的濁音界增大,有移動性濁音.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液。患者面色蒼白、口渴、出冷汗,心慌、皮膚和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快而細弱。實驗室檢查可見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降低。白血細胞升高。x線片顯示有腹腔積液。 胃、腸等空腔臟器破裂後,主要表現為腹膜炎,即腹部劇烈疼痛、噁心、嘔吐,腹部廣泛壓痛及反跳痛,肝濁音界變小或消失。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腹腔穿刺可抽得渾濁液體。全身癥狀有高熱、脈搏快。若不及時處理,可使病情惡化。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X線檢查可見氣腹。若腹內臟器損傷可疑癥狀,立即行肛門指診檢查。如果指診有血,多為直腸受損。如懷疑有腹腔內臟器受損,即應住院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準備輸血,作好搶救休克和手術的準備。早期進行剖腹探查,無論是對治療或診斷,都是較安全可靠的方法。術後應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對於癥狀不嚴重,無立即手術指征的臟器損傷者,應辨證治療

第四節 上肢損傷

一、上肢部解剖

二、肩及上臂部損傷

1、鎖骨骨折 鎖骨位於胸部前方,橋架於胸骨柄和肩峰之間,呈「S」狀彎曲。鎖骨中段為轉折區,且骨幹橫切面較薄,為力學上的薄弱區,易發生骨折。

原因: 1、間接暴力 2、直接暴力

診斷: 1、有明顯外傷史。2、上後局部疼痛,患肢不能抬舉。就診時,患者多用健側手托住患肘,頭偏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患肩向前下傾斜,以減輕傷肢的重力作用和胸鎖乳突肌痙攣而引起的疼痛。3、局部腫脹、壓痛,畸形。4、合併有臂叢神經及鎖骨下動、靜脈損傷時,患肢手臂可出現明顯的臂叢神經癥狀及血循障礙徵象。5、X線片確診。

處理

手法整復 突肌痙攣而引起患側,下頜轉向固定後局部疼痛,

功能鍛煉 早期:在保持挺胸伸肩下練習握拳、屈伸肘關節。中期:有少量以上骨痂後,可適當做肩關節屈伸、聳肩、內收外展等活動,並配合肩部的輕手法按摩。後期:有中量以上骨痂,可去除固定,加大肩關節各方向活動範圍。按摩以揉、揉捏、搓、搖晃及搬拉為主,至肩關節功能完全恢復。

2、肱骨外科頸骨折

病因病理: 多為間接暴力致傷,常見於跌倒,上臂外展或後伸觸地,傳達暴力致肱骨外科頸骨折。直接暴力少見,此類骨折常合併肱骨大結節骨折。肱骨外科頸骨折臨床上分以下五種類型: 後伸型、外展型、內收型、嵌插型、肱骨外科頸骨摺合並肩關節脫位。有明顯受傷史

局部劇痛、腫脹、有骨擦音和異常活動,嚴重移位的外展型骨折可見「假方肩」畸形,X線片確診。

治療: 無移位的嵌插和裂縫骨折可僅用三角巾、小夾板固定2-3周即可開始活動。 有移位須手法整復並給予固定,或手術治療

功能鍛煉 肱骨外科頸骨折是臨近關節的骨折,且波及結節間溝。骨折後易發生關節周圍組織的粘連及肱二頭肌長頭腱與結節間溝粘連。較長時間的固定,導致肩關節周圍肌肉萎縮,軟骨變性,肩關節功能發生障礙,尤其在中老年人。可繼發肩凝症,更應注意預防。因此,複位後在不影響固定的前提下儘早進行功能鍛煉至關重要。

早期,可作握拳活動,要求每次用力握緊。盡量伸直,以防止上肢肌肉萎縮,練習腕、肘關節的屈伸活動,注意活動範圍不宜過大。外展型骨折嚴禁上臂外展;內收型骨折嚴禁上臂內收;後伸型骨折嚴禁上臂下垂及後伸。l周后可增加聳肩練習。有少量以上骨痂生長時,可在無痛的前提下小范再的練習肩關節的屈、伸、外展、內收,每日配合被動活動2~3次,並輔以揉、揉捏等輕手法按摩,TDP局部理療。3周左右解除固定,加強肩部各方向活動,按摩手法適當加重,並增加搓、搖晃。扳及抖動手法,以松解肩部粘連,加以3號熏洗葯熏洗,至肩部功能恢復。

3、肩袖損傷 肩袖又名旋轉袖,是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四個短肌組成,跨越肩關節上方。 急性損傷最常見於跌倒時手外展著地,或手持重物肩關節突然外展上舉,或在運動中肩部受力突然劇增,以及外展負重轉肩時也常發生損傷。慢性損傷可有外傷史,或無外傷史。主要是由於肱骨大結節反覆的、超範圍的急劇轉動,或牽扯勞損並與肩峰和喙肩韌帶不斷摩擦所致。尤其是在肩外展的情況下。

癥狀及診斷

急性損傷有明顯外傷史,局部癥狀有:壓痛、彈響、肌萎縮、肩痛弧綜合征陽性、肩肱節律異常、落肩試驗陽性、上臂抗阻外展外旋試驗陽性。

處理 上臂外展30度固定,以減少肌肉牽拉活動,減輕疼痛。急性損傷30分鐘以內局部冰敷,封閉配合直流電碘離子導入治療。肩袖完全撕裂,無論裂口大小,手術治療的功能恢復優於非手術治療。

一、 肘部及前臂部損傷

1、解剖概要

2、肱骨髁上骨折 本病多為間接暴力所致,跌倒時伸直或屈曲肘關節著地,傳導暴力導致骨折。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較多見。

癥狀與診斷 有明顯外傷史,傷後局部疼痛、腫脹、壓痛、功能障礙,有縱軸扣擊痛,可聞及骨擦音,X線片確診。

處理:手法整復 、固定、術後觀察、功能鍛煉手術治療

併發症:缺血性肌攣縮、神經損傷、肘內翻、肘外翻、肘部骨化性肌炎。 3、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 本病可由急性扭傷或拉傷引起,但臨床上多數患者均由慢性勞損所致。因前臂伸肌多起於肱骨外上髁,腕部、手部活動較多的人易使此處反覆受到牽拉導致局部充血、水腫、並可有滲出、粘連,部分肌腱筋膜纖維斷裂,周圍有淋巴細胞浸潤。癥狀及診斷: 本病好發於前臂勞動強度較大的人,局部有局限性壓痛點,常為銳痛,旋臂屈腕試驗陽性,抗阻伸腕試驗陽性,前臂抗阻旋後試驗陽性,X片多為陰性,有時可見肱骨外上髁骨質密度增高。

治療: 手法治療、理療、針灸等 保守治療無效可手術治療

本病多發於5歲以下幼兒,多因肘關節處於伸直位,腕部受到縱向牽拉所致。

癥狀與診斷: 有典型的受傷史,患兒哭鬧,不能屈肘舉臂,患肢輕度屈曲並旋前,不敢旋後屈肘。X片檢查排除骨折。

處理

伸直位,腕部受? (1)手法複位 指於肘外前捏壓脫位之橈骨頭,同時用另一手握傷肢腕部,順勢牽引,在向內、向後捏壓橈骨頭時,使前臂盡量旋後,然後屈肘,其患兒手指能觸及肩頭,複位即告成。複位成功時,術者拇指下可感到橈骨頭入臼的彈響聲,複位成功後,患側疼痛多立即消失,患兒停止哭鬧,能上舉上肢取物。若複位不成功,再整復一次。(2)固定 複位後多不需要固定。若癥狀較重,經反覆整復者,可外敷1號新傷葯,用三角巾將傷肢懸吊於胸前2--3天即可。不少小兒有在同側反覆發生該病的特點,故應囑其家長避免用力拉手臂,以防再脫位。

四、腕部及手部損傷

1、解剖概要

2、科雷斯氏骨折

科雷斯氏骨折又稱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系指發生於橈骨遠端距腕關節2.5厘米以內的松質骨骨折,斷端向背側移位,是人體最常見的骨折之一。多為間接暴力所致,跌倒時前臂旋前,腕背伸手掌觸地,暴力交匯於橈骨遠端而發生骨折。

診斷與處理 診斷:有明顯外傷史、傷後腕部腫脹、疼痛、壓痛明顯,有局部功能障礙,骨折明顯移位時有特有的「銀叉」畸形和「槍刺」畸形。 接暴力所致, X片確定診斷。

處理:(1)無移位骨折,不需整復,僅用橈遠小夾板中立板包紮固定,三角巾懸吊胸前2-3周。(2)有移位者需整復, 手法整復,固定,功能鍛煉。

3、腕管綜合征 任何原因引起腕管內壓力增高,使正中神經受壓於腕橫韌帶近側緣,產生正中神經感覺或運動功能障礙,稱腕管綜合征,又稱正中神經擠壓征。 病因: (1)腕部骨折後畸形癒合,腕部勞損,致腕管形狀改變或減少了腕管原有的容積。 (2)腕管內容物增加,腕管內腱鞘囊腫,脂肪瘤,指淺屈肌或蚓狀肌的肌腹進入腕管。 (3)局部炎症,各種原因引起腕管內腱鞘滑膜炎等(外傷、勞損、風濕及類風濕等) (4)內分泌系統的變化:如妊娠、哺乳期、絕經期、粘液水腫、肢端肥大症。

臨床表現及診斷:多見於中年婦女。腕不和拇、食、中指麻木、疼痛,以中指最為顯著,偶爾可向肘、肩部放射。疼痛常發生於夜間或清晨,有時產生運動障礙,如拇指無力,活動笨拙。也可出現神經營養障礙癥狀。 屈腕試驗、扣診試驗、舉手試驗、壓脈帶試驗、出汗試驗陽性、費倫氏征陽性)。 X線片可見腕關節骨質異常,或腕橫韌帶鈣化。

治療: (1)手法治療(2)固定方法(3)練功療法(4)藥物治療 (5)其他治療:針灸、封閉等

4、手部肌腱損傷 手部肌腱包括指伸肌腱、拇長伸肌腱和指屈肌腱。指伸肌腱起於肱骨外上髁和前臂筋膜,分四條腱,每條腱分三束:中央束止於2-5指的中節指骨基底背側,兩側束在中節指骨遠端匯合後,止於末節指骨背側。拇長伸肌腱起於尺骨背面中部和骨間膜,肌束斜向下方,在指總伸肌腱的外側移行為長腱,此腱單獨通過橈骨遠端背側的淺腱溝,再向橈偏30度左右,附著於拇指指骨基底背側。 指屈肌腱包括拇長屈肌和指深淺屈肌。多由手掌掌側通過。 指伸肌腱中央束斷裂:外力突然作用於手指中節指骨背側,迫使近側指間關節猛然屈曲,將伸指肌腱中央束拉斷。左右兩側束失去依附固定。當近側指關節屈曲時,兩側束向掌側移位,阻止了近側指間關節自然伸直,手指彎曲,狀如紐扣孔。稱紐扣指。 指伸肌腱側束斷裂:因外力忽然作用於手指末端,使遠端指間關節急劇屈曲,將伸指肌腱側束於止點附近撕裂,末節指骨伸屈肌力失去平衡,屈指肌腱收縮將其固定於屈曲位,形如錘狀,故名錘狀畸形。

拇長伸肌腱損傷:肌腱受到長期,反覆牽拉、摩擦,使導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在肌腱勞損,退行性變的基礎上,當外力突然作用於拇指使之屈曲,可使拇長伸肌腱斷裂。

指屈肌腱損傷:手部外傷的原因包括刺傷、撕脫傷、撞傷、扎壓傷,切割傷等,均可以使指屈肌腱部分或整個損傷。斷端很快回縮。

處理:肌腱斷裂者,根據不同部位,病人情況,不同致傷原因選用適當的固定、手術治療。 指伸肌腱中央束斷裂:應立即手術縫合,並修補關節囊,術後固定於功能位4周左右。陳舊性病例可採用兩側束部分或交叉縫合法或採用掌長肌腱移植加固,術後處理同前。

指伸肌腱側束斷裂:早期,用鋁板或鐵絲托板將患指固定在近側指間關節屈曲,遠側指間關節過伸4~6周。單純外固定失敗及陳舊性病例而影響工作者,可用克氏針固定遠側指問關節,並行修補術。術後固定3~4周,進行功能鍛煉。拇長伸肌腱斷裂:因肌腱長期磨損變性,斷裂後不宜作端對端縫合,行肌腱移位代植術效果較好,術後將指於背伸位固定三周,然後開始功能鍛煉。 伸肌腱指屈肌腱斷裂:遠節斷裂者,可用鉛條或鐵絲夾,將患指近側指間關節盡量屈曲,遠側指間關節過伸位固定6~8周。其它部位斷裂,則可行手術縫合修復術等方法治療。 拇長屈肌腱斷裂:可先行一期手術縫合修復肌腱等方法治療,如斷裂於掌指關節附近,可將肌腱延長,把近端前移到拇指末節,以避免在籽骨附近吻合而造成粘連。然後,將拇指固定於功能位3~4周,再行功能鍛煉,同時配合中藥薰洗及理療。

第五節 下肢損傷

一、下肢解剖

二、髖部及大腿部損傷

1、解剖概要

2、股骨頸骨折 老年人多見 按折線位置可分為:頭下型、頭頸型、頸中型、基底型。

按骨折兩端的關係可分為:外展型、內收型。

癥狀與診斷: 老年人跌倒後髖部疼痛,不能行走和站立。 畸形、疼痛、功能障礙、患肢短縮。 X片確診。

處理: 因為股骨頭易缺血壞死,所以應早期治療,無移位骨折可保守治療,皮牽引6-8周,取牽引後穿防旋鞋固定,不盤腿、不側卧、不下地,3個月後可扶拐杖下地行走,但患肢不能負重,有移位骨折,應及時處理,有人提出應在36小時以內做急診手術,原則上不超過2周。此類骨折癒合較慢,平均5-6個月,有20%-30%不癒合,並易並發股骨頭壞死,60歲以上健康老人發生股骨頸骨折鼓勵人工股骨頭置換,但年紀太大不能承受此手術。 3、股骨幹骨折

不側卧、不下祇骨折因受暴力作用,肌肉收縮、下肢自身重量等影響,可發生不同的移位傾向。分上1/3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三種情況

臨床表現及診斷 多有嚴重外傷史。或有骨病,傷肢局部腫脹,劇烈疼痛、活動障礙,短縮、成角畸形,局部可捫及假關節,骨擦音,骨傳導音消失。X片確診。

急救: 處理骨骨幹骨折應首先著眼於全身情況,防治創傷性休克。同時,原則上採用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固定,儘快送醫院治療。

4、髖關節脫位 髖關節脫位佔大關節脫位的第三位,多由強大暴力引起,按脫位後股骨頭位置分為前脫位、後脫位和中心脫位3種。

癥狀與診斷(1)前脫位有明顯外傷史,患肢外旋外展輕度外旋畸形,彈性固定,足跟難以觸及健側小腿上段,相對長度變長,股骨大轉子下移,髖外側平坦。(2)後脫位:有明顯外傷史,患肢相對長度變短,呈屈曲、內旋、內收畸形。(3)中心脫位:患者往往有合併損傷,診斷時注意,多無特殊畸形。有輕度短縮。

三、膝部及小腿部損傷

1、膝部及小腿部解剖概要

2、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損傷 膝關節在屈曲30-50度半屈位,大多數韌帶鬆弛,關節不穩定。此時,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足與小腿固定,大腿猛烈內收、內旋,容易引起膝內側副韌帶損傷。膝關節微屈時,直接暴力作用於膝外側也可造成膝內側副韌帶損傷。

臨床表現和診斷 有明顯受傷史,膝關節內側疼痛、腫脹、皮下瘀血,韌帶僅為捩傷或部分斷裂時,疼痛較輕,走路時加重,但尚能完成日常活動,如完全斷裂,則疼痛劇烈,患肢不能負重而喪失功能。 韌帶緊張試驗、膝關節外翻應力試驗陽性。合併關節骨損傷,造成全關節腫脹時浮髕試驗可呈陽性。

急救處理 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捩傷和部分撕裂時,在受傷現場進行及時的局部制動、冰敷、加壓包紮、並抬高患肢(RICE原則)是十分必要的。冰敷可用冰袋進行,局部敷20分鐘左右,或使用氯乙烷等冷無鎮痛劑。捩傷或部分撕裂者,傷後1-2日就可在粘膏支持帶保護下開始活動。 若韌帶完全斷裂者,或合併膝關節內側半月板邊緣撕裂者,需手術治療。術後石膏托板固定於膝關節屈曲20-60度位4-6周,並儘早開始股四頭肌靜力收縮練習。 3、髕下脂肪墊損傷 膝關節突然猛烈過伸與旋轉、脂肪墊來不及上移,被鉗夾於股關節面之間,而引起急性損傷。如足球踢球漏腳等。 喜⑾ス亟諛誆喟隻 慢性損傷:由於反覆跳躍,引起膝關節的過伸或股四頭肌疲勞無力,不能充分向上牽拉脂肪墊,引起慢性損傷。 處理 急性期,制動休息,鍛煉股四頭肌,行走時適當墊高足跟,防止膝過伸活動。可外敷活血消腫的新傷葯。 理療和局部封閉有效,碘離子直流電導入有較好療效。 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行滑膜下脂肪切除術。

臨床表現和診斷 有膝關節受傷史或過度活動史。伸膝活動受限,膝過伸疼痛,患肢在行走時保持一定的彎曲度。患膝可有假交鎖,急性損傷可出現關節積液。 0 檢查時可見兩膝眼腫脹,有明顯壓痛,觸之有橡皮感。過伸擠試驗、髕韌帶鬆弛緊張壓痛試驗陽性。X線片檢查有時可見肥厚的脂肪墊中出現鈣質沉著。

4、脛腓骨應力性骨膜炎與骨折 脛腓骨應力性骨膜炎與骨折好發於跑跳過多的運動員、長途行軍的新兵、舞蹈演員及終日奔走勞作的婦女。亦可稱為行軍骨折。其中逐漸發生者,又稱"疲勞骨折 下肢訓練量和強度過大,尤其在硬地上反覆用足尖做變速跑、跨步跳、高抬腿、高抬腿、後蹬跑.或反覆做跳高、跳遠的動作。而於訓練後又不注意及時放鬆小腿部肌肉,很易造成本症。

臨床表現和診斷 大多無明顯受傷史,但有在硬地上跑跳過多史。常在運動後發生鈍痛或刺痛,有的訓練後出現搏動樣疼痛。疼痛部位腓骨多在離下端的10厘米附近,脛骨骨膜炎在中下1/3內側緣及前骨面。而脛骨應力性骨折的疼痛則因其好發部位不同而不同。 盜泛笥植蛔⒁餳皉 檢查時可見局部凹陷性水腫,皮膚顏色稍紅、皮溫稍高,局部可觸及單個或串珠樣結節,壓之疼痛。提踵及足尖用力蹬地時疼痛。 X線攝片,骨膜炎早期可無表現,晚期有骨膜增生。發生疲勞性骨折時.骨小梁排列紊亂,不連續,有時出現密度降低區或硬化區,在皮質處可見斜形或橫形裂紋。晚期瞄行的脛骨皮質,有時可形成鳥嘴樣增生。脛骨疲勞骨折可分為3型;I型,骨幹上下端松質骨與皮質骨的交界處;Ⅱ型,脛骨縱軸螺旋型骨折,有時可波及中段全長;Ⅲ型,脛骨中下1/3橫形骨折。前兩型經控制運動量或停訓後較快自愈,Ⅲ型不易癒合。

(一)疲勞性骨膜炎 一旦確診,應立即減少下肢運動量,調整訓練內容,傷肢小腿用彈力繃帶包紮。初期局部腫痛,外敷黃柏、黃芪、白芷、木通、川芎、年膝。局部發熱加丹皮、地骨皮。內服桃紅四物湯,每日l劑,水煎,分3次服。後期骨膜增厚.局部有硬結者,外敷軟骨膏加紅外線照射,內服正骨紫金丹。可配合按摩治療,施用撫摩、揉、揉捏、推壓、指切等手法。 用2%硝酸亞汞溶液浸於錫薄紙上,將之貼於患處,再用寬膠布將錫薄紙閉貼緊,待1—2小時取下,每天貼1次,3-5天為一療程。注意要將膠布貼緊,不能漏氣進去,以免燒傷皮膚。 時可形成鳥嘴樣? (二)疲勞性骨折 ,有時出現密度焦 停止運動訓練,用鐵絲托板呵定傷肢4-6周。在此期問,作踝關節的屈仲活動和股四頭肌靜力收縮練習。外敷雞血藤、黃芪、兒茶、象皮、秦皮、自然銅、骨碎補、白芨、首烏。內服接骨丸,每日3次,每次6克

5、膝關節半月板損傷 當膝關節屈曲時,半月板向後移動;伸直時,半月板向前移動;膝關節在半屈曲位下做小腿外展外旋或內收內旋時,兩側半月板向一前一後移動。因此,在膝關節屈伸伴有扭轉內外翻動作時,半月板本身產生矛盾運動,使其在股骨與脛骨平台之間發生劇烈研磨而致傷。 能漏氣進去,以寐 體育運動中,當膝關節屈曲,小腿固定於外展外旋位,大腿突然內收內旋並伸直膝關節是引起內側半月板損傷的典型機制;若小腿固定十內收內旋位,大腿突然外展外旋並伸直膝關節,是引起外側半月板損傷的典型機制。 多數患者有典型的外傷史,受傷時膝內有撕裂感。半月板損傷常合併滑膜損傷,或半月板活動牽拉滑膜而產生疼痛,尤以患側更明顯。受傷早期因急性創傷性滑膜炎和韌帶損傷,患膝積血積液而腫脹顯著;慢性期可有少量積液。膝關節活動時,常可聽到清脆的響聲,常伴有疼痛。在行走或做某個動作時,因破裂的半月板突然移位,被卡在股骨髁與脛骨平台之間,出現膝關節不能屈伸的"絞鎖"現象。行走或運動時,有關節不平、滑落感和不穩。 患側關節間隙有壓痛,俯卧膝關節過伸試驗、旋轉擠壓試驗、半月板重力試驗、艾氏研磨試驗下壓時可陽性。慢性期常有股四頭肌萎縮,尤以內側頭明顯。

處理 急性期主要目的是治療急性創傷性滑膜炎,以制動、消炎、止痛為主,並適當配合股四頭肌繃緊練習,以防肌肉萎縮。若關節積血腫脹顯著,應在無菌操作下抽出積血,然後用石膏托或棉花夾板加壓包紮固定於微屈位2~3周,同時局部可外敷消炎、止痛的中藥。 慢性期,應視癥狀輕重不同逐漸增加下肢負荷量,嚴格避免做重複受傷動作,以防再次受傷。按摩、理療、中藥外敷或薰洗等都可選用。若癥狀較重,經常絞鎖,妨礙體育鍛煉者,宜手術治療。

預防 每次訓練或鍛煉前,要做好準備活動,提高關節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在運動中要掌握自我保護方法;身體疲勞時不要參加劇烈運動,或減少運動負荷和強度;要加強下肢肌肉力量訓練,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敏性。傷病初愈恢復體育鍛煉或訓練時,要遵守循序漸進原則,以防受傷

四、踝部及足部損傷

1、踝部及足部解剖

2、踝關節韌帶損傷

踝關節韌帶損傷在日常生活和體育運動中非常常見,發病率在各關節損傷中占第一位。 在臨床上踝關節旋後損傷比旋前損傷更為多見,其原因主要有:(1)外踝較內踝長0.5厘米;(2)內側三角韌帶較外側三條韌帶堅韌;(3)距骨體前寬後窄,當跖屈時,關節不穩,允許較大的側翻和內旋;(4)旋後的肌群遠比旋前肌群有力。在踝關節受傷時,距腓前韌帶首當其衝。

臨床表現及診斷

有踝部扭傷史,損傷後踝部外側或內側疼痛,走路或活動踝關節時疼痛加重,局部出現腫脹,並逐漸波及踝關節前部。可出現皮下瘀斑,以傷後2-3天最明顯。檢查時局部壓痛。距腓前韌帶損傷,壓痛點在外踝前下方;跟腓韌帶損傷,壓痛點在外踝尖偏後下約1厘米處;三角韌帶損傷,壓痛點在內踝前下方或內踝尖下方。踝旋前旋後試驗陽性,距小腿關節前抽屜試驗陽性說明距腓前韌帶、跟腓韌帶斷裂。

治療 (1)捩傷和部分撕裂:急救RICE原則,很重要,或者用指切擠推手法由遠至近按壓後在加壓包紮。24小時後手法治療,理療。 (2)韌帶完全斷裂:一般無須手術治療,用石膏托板固定3-4周,配合熏洗和按摩治療,必要時可手術。

3、踝關節錯縫 踝關節錯縫是指踝關節受外力的作用而發生微小錯位,引起臨床癥狀,出現功能障礙者。好發於青少年,一般女多於男。 當踝關節在過度旋後位或旋前位損傷時,可伴有一過性踝關節脫位。在關節回復正常時,常可將關節鬆弛的滑膜擠入關節間隙,或關節複位不全,出現關節的微小錯縫,以至引起踝關節的功能障礙。

臨床表現和診斷 有踝關節旋後或旋前損傷的病史。受傷後感覺踝關節前後腫脹,屈伸活動障礙,下肢不能負重,足跟著地站立時,可引起劇烈疼痛。檢查時可發現踝關節內側或外側有明顯壓痛,被動活動踝關節有時可聽到"吱吱"響聲,是關節對合不良,摩擦澀滯所發出的響聲。 X線攝片可排除骨折征,有時於正位片上可見內、外關節間隙不對稱。

治療 本病須手法複位。患者仰卧,先在踝關節前後及內外側作撫摩、推壓,以促進腫脹消退。然後令助手固定踝關節上的小腿部,術者一手握患側足跖部,另一手握托足跟部,作對抗牽引。待關節放鬆時,則於牽拉中伸屈踝關節,屈伸範圍可由小到大,直至關節最大屈伸限度,即為複位。術後可即令患者原地活動,疼痛消失或大減者即為複位滿意。若仍不滿意,可重複上述手法。其它治療參照踝關節韌帶損傷。

4、跖趾關節脫位 跖趾關節脫位,是指跖骨頭與近節趾骨構成的關節發生分離-臨床上以第1跖趾關節向背側脫位多見。 跖趾關節脫位多因奔走急迫時,足趾踢硬物或踢足球時姿勢不對而引起。由於第l跖骨較長,拇趾僅有2節,踢碰硬物時常先著力,外力迫使跖趾關節過伸。近節趾骨底衝破關節囊背側而向跖骨頭背側脫出,有時可衝破足背部皮膚成為開放性脫位。 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有明顯外傷史。 (二)局部腫脹,疼痛.仲屈功能障礙,患者不敢著地。 (三)跖趾呈背伸短縮畸形,即跖趾關節過伸,趾間關節屈曲畸形,跖骨頭向足底突出,近節趾骨底滑向跖骨頭背側,關節呈彈性圈定。嚴重者跖趾關節呈直角,或有皮膚破裂,露出近節趾骨底。 僅有2節,踢碰硬; (四)X線檢查攝正、側位片可明確診斷並觀察是否伴有撕脫性骨折。

治療 手法複位。助手固定踝關節,術者一手握患趾。或用布帶提牽患趾;一手握患跖骨遠端,先擴大畸形-將患趾極度背伸牽引,然後持跖骨的拇指將脫位於跖骨背側的趾骨底推向遠端,當其滑到跖骨頭時,在維持牽引下,將患趾由伸直位轉為屈曲位,即可複位。此型脫位,有時關節頭嵌入於屈趾。 察是否伴有撕脫姓 肌腱之間,不易複位,關鍵在於極度背仲,擴大畸形後,將患趾骨底推到跖骨頭處,嵌入松解後,脫位才能順利複位。複位後用繃帶包紮將足踝90度。中立位固定2周左右。固定期可進行未固定關節的功能鍛煉。去除固定後逐漸練習負重行走。

第四章

一、過度訓練綜合症

過度訓練是指運動負荷與機體機能狀況過於不相適應,以致疲勞連續積累而引起一系列功能紊亂或病理狀態。雖然過度訓練這一術語已廣泛採用,但其確切的、公認的定義還未取得一致看法。有人強調過度疲勞是過度訓練的前提,在過度疲勞的基礎上出現機體形態和機能的明顯變化後,才發展為過度訓練。過度訓練多見於力量、速度、耐力和協調動作為主的運動項目。

(一)原因

1、訓練安排不當:在運動訓練中沒有遵守循序漸進和系統性原則,持續過長時間進行大運動負荷的訓練,教練員或運動員為了儘快出成績隨意增加運動負荷;訓練中沒有根據個人的年齡、性別、運動水平和身體狀況的特點區別對待;冬訓轉春訓或南方轉北方訓練時,沒有注意隨季節、氣候變化而適當調整訓練計劃;訓練內容單一,缺乏全面身體素質訓練,片面追求單項成績。訓練安排不當是過度訓練最主要原因,約佔所有發病原因的70%左右。

2、比賽安排不當:比賽前訓練不夠;連續比賽缺乏足夠休息(如在一次大型比賽中參加多項比賽),賽後體力未完全恢復即投入大運動負荷訓練;傷病後過早參加訓練和比賽。

3、其他原因:生活制度遭到破壞、睡眠不足、營養不當、環境不良、精神受創傷、心理壓力大等均會使身體的功能下降,導致過度訓練的發生。運動員發生過度訓練,往往是以上幾種原因的綜合。有報導認為,訓練中積極主動、自覺性很高的運動員容易發生過度訓練。另外,運動員在開始訓練階段一般是不會出現過度訓練的;當達到提高成績階段,特別是接近個人最高競技成績(所謂良好的競技狀態)時,出現過度訓練的可能性才逐漸增加。這時,可能由於突然的大強度訓練,或由丁氣候的變化,旅途疲勞、疾病、營養不良等因素,使身體素質下降,導致過度訓練的發生。

目前前對過度訓練發生的機理有不同看法。有學者認為足神經系統過度緊張,造成興奮和抑制之間失去平衡,破壞了原有的動力定型,使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組織功能紊亂,從而引起各系統器官功能失調,因此過度訓練可被視為一種"特殊的"神經官能症。也有人認為過度訓練是神經-內分泌系統興奮和抑制不平衡或機體內應激系統發生一定"衰竭"所致。

(二)癥狀

過度訓練的癥狀多種多樣,可涉及各個系統和器官,早期過度訓練(或稱過度疲勞)只有輕微的癥狀(如無力、頭暈、睡眠欠佳、記憶力差等),多以神經系統癥狀為主,與神經衰弱癥狀很相似。體格檢查時無陽性體征,心電圖、腦電圖、機能試驗均無異常,體重稍下降,晨脈稍增加。運動員暫時能堅持訓練,僅在大運動負荷訓練後感到勞累,恢復時間延長。因此,過度訓練的早期極容易被忽視,或被誤診為"神經官能症",致使病情逐漸加重。早期若處理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將會發展到中期和後期,此時可涉及多個系統和器官,並出現各種癥狀和體征。在心血管系統方面,可出現心悸、心慌、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心律不齊;晨脈比平時增加10~../min以上;訓練後心率急劇增加,恢復時間延長,甚至出現心前區刺痛和呼吸困難;血壓不穩定,比平時略上升,以負荷後舒張壓不變或上升為常見,脈率和血壓恢復時間都延長。聯合機能試驗出現異常反應類型者佔60%,其中梯形反應占異常反應總數的90%;心電圖異常達67%,包括T波改變(平坦、雙向或倒置),sT段下降(尤其負荷後更明顯);還出現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如早搏、房室傳導阻滯等)。血液檢查可發現紅細胞數和血紅蛋白濃度均降低。在呼吸系統方面,常出現呼吸頻率增加,肺活量、最大攝氧量和無氧閾值都降低。在消化系統方面,以食慾下降最常見,還可出現噁心嘔吐、肝區疼痛,亦可出現腹瀉或便秘。此外,患者常有肌肉持續酸痛、壓痛、肌肉僵硬和肌肉痙攣,以及疲勞性骨膜炎、跟腱腱圍炎、髕腱周圍炎等。還有體重下降,身體抵抗力差,免疫球蛋白降低,易感冒、低熱和患傳染性疾病(如肝炎等)。運動後可能出現蛋白尿、運動性血尿、運動性頭痛。女性出現月經紊亂,男性出現遺精次數增加。患者專項運動成績明顯下降,集體項目常反應遲鈍、動作不靈活和協調性差。

(三)處理

關鍵是早期發現,及早處理。處理的基本原則是消除病因,調整訓練內容或改變訓練方法,以及對症治療。過度訓練早期應適當減少運動負荷,控制訓練強度和時間,減少速度和力量性練習;減少劇烈比賽的次數,暫時避免做高難度動作和憋氣動作。過度訓練較重的患者,除減少運動負荷外,宜避免大強度的力量性訓練,暫停專項訓練和比賽,多輔以小強度、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的鍛煉和放鬆性練習。積極從事醫療體育活動,如太極拳、溫水浴、按摩等。但無須完全停止活動,因為完全停止活動不利於身體機能的改善,還會使工作能力下降,增加患者心理壓力,反而使病情加重。讓患者多吃新鮮水果和蔬菜,酌情補充蛋白質、維生素(B1、C、E和B12)、葡萄糖、三磷酸腺苷(ATP)及各種微量元素。還要保證患者有充足睡眠,難入睡者適當用鎮靜藥物(如舒樂安定、安定、安寧等)。也可選用少量雄性激素進行治療,它對糾正低激素患者有較好療效(要在醫務人員監督下慎重應用)。服用人蔘、刺五加、黃芪、五味子、靈芝等中草藥對本症也有一定效果。此外,針刺內關、環跳、足三里、陽陵泉、承山,或艾炙以上穴位30 min,也可收到良好效果。過度訓練患者經恰當治療,輕者2~3周可治癒;較重者需要2~3個月;嚴重者需半年以上才好轉,個別患者的後遺症可持續2~3年。所以患者必須耐心地堅持治療,直至痊癒。

(四)預防

制定訓練計劃時要考慮運動員的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和訓練水平等特點,遵循科學訓練原則,加強全面訓練。大運動負荷訓練階段要定期了解運動員身體反應,並做心血管機能試驗。積極採取恢復體力的措施,保證充足睡眠和營養。傷病後重新恢復訓練時要逐漸增加運動負荷,切忌操之過急。在轉地訓練時根據氣候變化合理安排訓練,譬如從北方轉到南方訓練,運動員容易興奮,應適當控制運動負荷;又如冬訓轉春訓時,每個訓練周期之間要作短時間休息。一般情況下,運動員患感冒、腹瀉、發燒時不宜參加比賽。密切觀察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過度訓練先兆,如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無訓練慾望、訓練和比賽後感到體力難於完全恢復、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下降幅度超過了本人最好成績時體重的1/30)等,應考慮有過度訓練的可能,要及時給予處理。

二、過度緊張

過度緊張是指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時,體力負荷超過了機體的潛力而發生的生理紊亂或病理現象。它常在一次劇烈訓練或比賽後即刻或在運動後短時間內發生。過度緊張多發生在中長距離跑、馬拉松、中距離滑冰、自行車、足球和籃球等項目中。

(一) 原因

過度緊張多見於鍛煉較少、訓練水平低、比賽經驗不足的運動新手;也可發生於因病長時間中斷訓練突然進行劇烈運動或比賽者。此外,高水平運動員受到強烈精神刺激,或飯後不久投入激烈運動等都可能發生過度緊張。過度緊張表現多種多樣,其輕重程度差異很大,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下列類型:

1、單純虛脫型:單純虛脫型是最常見的類型,病情比較輕,多發生於訓練水平低,或長時問中斷訓練後突然參加劇烈運動的短跑或中長跑運動員。他們常在比賽後即刻出現頭暈、面色蒼白、噁心、嘔吐、大汗淋漓等癥狀和體征。患者一般神志清醒,經卧床休息、保暖和熱飲後,病情會逐漸好轉。較重者需卧床l~2天才慢慢恢復,必要時可吸氧或靜脈注射葡萄糖溶液等。

2、暈厥型:

3、腦血管痙攣型:發生腦血管痙攣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可能與腦血管先天性畸形,或直接與運動時腦部血液供應障礙有關。患者在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一側肢體麻木,動作不靈,伴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等癥狀。一般在短時間內恢復,有時以上癥狀會反覆出現。

4、急性胃腸道綜合征:急性胃腸道綜合征常發生在長距離項目。發生的機理至今還未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劇烈運動或情緒緊張時交感神經佔優勢,胃腸血管發生收縮,胃腸供血量大大減小(為安靜時的20%~30%),胃粘膜缺血、缺氧,胃酸分泌增多,胃粘膜受損,發生炎症或潰瘍而引起胃粘膜出血性糜爛。另外,急性應激(劇烈運動)造成胃粘膜通透性改變,最後導致應激性糜爛。如果運動員已患有淺表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等,在此基礎上進行劇烈運動時,也可導致胃出血,急性胃腸道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後不久出現噁心、嘔吐、頭痛、頭暈、面色蒼白,腹部壓痛,脈搏稍快等,一般經1~4 h逐漸緩解。有些人運動後嘔吐咖啡樣物,大便潛血試驗陽性,這表示上消化道出血。發生急性胃腸道綜合征時,應停止專項訓練,休息觀察,進食流質或半流質,必要時服用止血藥物。一般l~2周內可恢復訓練。若反覆出現癥狀及胃出血者,應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5、運動中心血管意外:運動中心血管意外的原因還不甚清楚。根據現有的認識,認為絕大多數患者是原有心血管疾患(如動脈粥樣硬化、先天性心臟病、心瓣膜和心肌病變以及傳導系統異常)所致。還有不少病例(有的甚至是高水平運動員)在猝死前無任何癥狀,甚至認為很"健康者"在劇烈運動中或運動後不久而死亡,這種情況可能是運動員原來有潛在性心臟病,而劇烈運動只是引起死亡的誘因。 譝P T ? 此外,諸如過度勞累、興奮或精神緊張;運動中經常出現暈厥;運動中出現猝死先兆癥狀(如心前區疼痛、背痛、胸悶、頭暈、頭痛以及上腹部不適等);家族中有猝死者或運動後立即洗熱水浴等,均可成為心血管意外的誘因。另外,患流感、急性扁桃體炎、麻疹等疾病後,如過早地參加劇烈運動,均易發生心血管意外。癥狀較輕者,表現為呼吸困難、憋氣、胸痛、心跳加快、心律不齊等癥狀,預後良好;癥狀重者會出現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常在劇烈運動時呼吸困難、胸痛或咯粉紅色泡沫樣痰,甚至驟然暈倒、抽搐而死亡。運動中發生心血管意外,若經過及時搶救,約有70%~80%病例可完全康復;但病情嚴重者如果無及時搶救,會很快死亡,應引起重視。出現急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應立即採取半卧位,吸氧,保持安靜,注意保暖,並針刺內關、足三里等穴;如昏迷者,加刺人中、百會、湧泉穴;如有呼吸、心跳驟停者,應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與此同時迅速通知醫生或送醫院作進一步搶救。

(二)預防

運動員參加集訓和重大比賽前,應進行全面身體檢查(尤其是心血管系統),詳細詢問病史和家族史,對家族中有心血管意外或猝死者更要詳細檢查,以排除潛在性疾病(如潛在性心血管疾患),凡有心血管機能不良或患急性病者(如流感、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等)均不宜參加劇烈運動和比賽。對運動新手及青少年運動員,在運動訓練時應遵守循序漸進、系統性和個別對待的科學訓練原則。密切觀察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癥狀,若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暈厥、胸悶和胸部壓迫感應引起注意,癥狀明顯者,應及時中止運動,進行醫學檢查。傷病未完全康復或因故較長時間中斷訓練者,再參加訓練時,運動負荷要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避免運動後立即熱水浴。避免暴飲、暴食或飽餐後運動。

三、運動與暈厥

暈厥是由於腦血流暫時降低或血中化學物質變化所致的意識短暫紊亂和喪失。它屬於過度緊張的一種表現。據了解,健康的青年男子約有25%~30%發生過暈厥。運動員在運動中或運動後發生暈厥也較常見。暈厥分為:

1、血管減壓性暈厥(單純性暈厥):它占各種類型暈厥的首位。常因情緒極度激動,或精神受強烈刺激(如受驚、恐怖、極度悲傷等)等因素,引起急性廣泛性周圍小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導致腦缺血。這種暈厥常發生於年輕女運動員和運動新手參加重大比賽,或賽前過於緊張;或比賽獲得名次極度激動而發生暈厥

2、直立位低血壓:往往發生在久站、久蹲和長時間卧床後突然站立時,由於體位突然變動,肌肉泵和血管調節功能發生障礙,致使回心血量驟減,血壓明顯下降,引起腦部暫時性缺血。例如,游泳運動員比賽後,在站立時可發生這種暈厥。

3、重力性休克:重力性休克多見於短跑和中距離跑,其次是自行車、滑冰和競走等項目。運動員以下肢為主進行運動時,下肢肌肉的毛細血管大量擴張,其供血量明顯增加(比安靜時血流量增加20~30倍),如果運動後立即站立不動,會造成下肢肌肉毛細血管和靜脈失去肌肉收縮時對它的節律性擠壓作用,再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使大量血液瘀積在下肢血管中,回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驟減,血壓下降,導致腦缺血,而引起重力性休克

4、胸內壓和肺內壓高:舉重運動員在吸氣後憋氣使勁舉起杠鈴時,胸內壓和肺內壓增高,阻礙血液迴流,造成大量血液積聚在靜脈內,左心室充盈減弱,心輸出量減少,血壓下降,腦部出現暫時性缺血而發生暈厥。

5、低血糖症:正常人當血糖濃度低於500 mg/L時,可認為是血糖過低,從而導致暈厥。此症多發生於長跑和超長跑項目,亦見於中小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因飢餓或體力過於消耗時。其主要原因是由於長時間劇烈運動,體內血糖大量消耗。另外,中樞神經系統調節糖代謝功能障礙,引起胰島素分泌增加也可引起低血糖症。運動員賽前情緒過於緊張或機能狀態不良均為本症的誘因。

6、心源性暈厥: 心源性暈厥常發生在足球、籃球、網球、馬拉松和慢跑等項目,以中老年人常見。因劇烈運動時心肌需氧量增加,易造成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尤其冠心病患者),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發生暈厥;劇烈運動還會激發心律失常,也可引起短暫暈厥;另外,運動可使動脈的敏感性增強,或兒茶酚胺自發性分泌增多,使冠狀動脈痙攣而引起心肌供血不足。尤其在劇烈運動後心肌處於特殊易損期,心肌灌注不穩定,此時,如立即洗澡或淋浴會造成心肌缺血,心排出量減低和腦供血不足而發生暈厥。

癥狀與體征

暈厥前有些人會感到全身無力、頭暈、眼花、眼前發黑、面色蒼白、出冷汗,還有強烈飢餓感(低血糖症患者),繼而突然昏倒,意識喪失,手足發涼,或噁心、嘔吐等,脈率快而細弱。一般經休息和處理後,很快恢復(由疾病引起除外),嚴重昏迷可持續1~2 h。清醒後患者仍感虛弱、頭暈、頭痛,多數人記憶力能很快恢復。

處理

讓患者平卧或頭稍放低,也可稍墊高雙下肢,松解衣服,注意保暖,作雙下肢向心性重推摩或揉捏,以加速血液迴流,必要時嗅以氨水或針刺"人中"、"百會"、"湧泉"等穴促使其蘇醒。如有嘔吐,應將患者頭部轉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堵塞呼吸道。如有呼吸心跳停止,應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臟擠壓。神志不清或有嘔吐時,均不應進食藥物、食物及飲料等。清醒後可給含糖熱飲料,並繼續休息、保暖。如果經上述處理無效者,應立即送醫院進一步處理。

預防

堅持科學系統訓練,提高心血管機能。參加重大比賽及大強度訓練前應進行身體檢查,尤其以往多次發生暈厥或家族中有猝死者更要詳細、全面檢查,以防在運動中發生心血管意外。久蹲後要慢慢地站起。疾跑後要繼續慢跑(或步行)一段距離,並作深呼吸,然後慢慢停下來。飢餓或空腹時不宜參加運動。長時間運動要及時補充糖、鹽和水分。進行劇烈運動後應休息半小時再洗澡或淋浴。若有暈厥先兆,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平卧。此外,建議中小學生早餐吃好,最好吃課間餐,這樣有利於他們的生長發育,又可以防止運動中低血糖症發生。

四、運動員高血壓

高血壓是常見的心血管病症。臨床上主要見於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的病因不明)和繼發性高血壓(血壓升高是腎臟、內分泌和心血管等疾病的一種表現)。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診斷高血壓的標準是:①正常成人血壓:收縮壓≤18.7 kpa(140 ram}{g)、舒張壓≤12.0 kpa(90 mmHg);②高血壓:收縮壓≥21.3 kpa(160 mmHg)和/或舒張壓≥12.7 kpa(95 mmHg);③臨界高血壓:血壓值在上述二者之間。分為:

1、運動性高血壓:運動性高血壓屬繼發性高血壓的一種。高血壓與運動員的運動條件有直接關係,多數人高血壓持續幾周或幾個月,個別可持續多年。目前已知引起運動性高血壓常見有以下原因:

a.過度訓練或過度緊張所致高血壓:特點是運動員都有明顯過度訓練或過度緊張的運動史和出現有關癥狀,且心肺功能試驗顯示機能下降。一般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比正常值高1.33~2.66kpa(10~20 mmHg)。若調整運動負荷及積極治療,血壓可逐漸恢復正常。

b.專項訓練所致高血壓:主要是指從事力量性運動項目(如舉重、投擲、健美等)或其他項目的運動員在一段時間內力量性練習過多而引起高血壓。其發生機理正在研究中。這類高血壓的特點是收縮壓和舒張壓均升高,但以舒張壓升高多見,舒張壓可高達13.3~14.7 kpa(100~110 mmHg)。

2、青年性高血壓(又稱"青春期高血壓") :指年齡在18歲以下,體格發育比同年齡者良好,內臟器官功能強,無不良感覺或僅在大運動負荷訓練時偶有輕微頭暈、頭痛。血壓增高常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可高達20~21.3 kpa(150~160 mmHg),多數舒張壓正常,絕大多數青少年在青春期過後血壓恢復正常。青年性高血壓與性成熟期性腺和甲狀腺分泌旺盛,血管發育落後於心髒髮育,血壓增長較快有關。青年性高血壓多見於籃球和排球運動項目,這可能與運動員選材有關。

3、反應性血壓增高:指運動員在某種因素(如精神緊張、比賽、考試等)刺激下,引起血壓一時性高於正常(這種刺激對一般健康人是不會導致高血壓的)。據認為,有這種現象的運動員,以後患高血壓的可能性較大。

4、原發性高血壓病: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一般有家族高血壓病史。此外,學者還提示高血壓與食鹽攝人量較高、肥胖、職業與生活環境等因素有關。它起病緩慢,早期多無癥狀,一般在40~50歲偶在體檢時發現血壓升高,以後血壓間斷地高於正常,有時會有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失眠、記憶力差和乏力等癥狀,癥狀的輕重與血壓增高的程度未必相一致。高血壓與運動訓練無明顯關係,但多數患者在勞累、緊張、激動、考試時血壓才偏高。早期全身狀況良好,不合併內臟器官的損害,但隨著病程進展、血壓持續升高,最終可導致心、腦、腎等器官受損。

診斷和鑒別

發現運動員高血壓時應慎重對待,既不輕易診斷為高血壓病,也不要主觀地診斷為運動性高血壓。首先要詳細詢問病史和運動史,如了解有無過度訓練和過度緊張現象,高血壓與訓練和比賽之間的關係等;做全面身體檢查,如血、尿、胸透、心電圖、眼底血管等檢查。若懷疑是運動性高血壓,應同時做心血管系統機能試驗以及運動前後心電圖檢查和腎功能檢查等。還要密切觀察運動時血壓反應。通過上述檢查,一般可作出初步診斷。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後如一過性出現尿蛋白,同時又伴發高血壓的運動員,兩者多數均為運動所致,但也要排除腎小球腎炎引起的腎性高血壓和腎炎性蛋白尿的可能性。

預防和治療

對於過度訓練和過度緊張所致的運動性高血壓,主要是預防上述兩種運動性疾病的發生,預防措施詳見本章第一、二節的預防。 (2)因力量性訓練過多而出現的運動性高血壓,應適當減少力量性練習,增加其他素質訓練,尤其要增加放鬆性練習,對運動新手安排訓練時更應注意這方面。 (3)青年性高血壓,一般不要禁止他們參加運動訓練,但要適當地控制運動強度、密度及比賽的次數,並要限制進行力量性練習。運動實踐證明,這類高血壓患者,只要正確地安排訓練和比賽,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血壓將會逐漸穩定,並恢復正常,一般無需服藥治療。 (4)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應適當地參加體育活動,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和比賽,作息制度要規律,注意勞逸結合,膳食中限制鈉鹽的攝入。多吃含鉀、鈣和鎂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蝦皮、豆類、新鮮水果和蔬菜等)。宜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血壓較高或有癥狀者,應遵醫囑服少量降壓藥物。

五、運動中腹痛

運動中出現腹痛的原因,大體上分為腹腔內疾病(如肝炎、膽道疾病、消化性潰瘍、闌尾炎等)、腹腔外疾病(如右下肺炎、胸膜炎、腎結石以及腹直肌慢性損傷)和運動性腹痛三大類。以下重點介紹運動性腹痛

1、肝脾瘀血:肝脾瘀血的原因可能是準備活動不充分。開始運動時速度過快或強度太大,以致內臟器官還沒有提高到應有的活動水平就承受過大的負荷,特別是心血管系統還未充分動員或心肌力量較差時,心收縮力較弱,下腔靜脈壓上升,肝、脾靜脈迴流受阻,肝、脾瘀血腫脹,肝脾被膜的張力增加,使被膜上神經受牽扯,而引起肝脾區疼痛。此外,劇烈運動時,呼吸急促而表淺,或呼吸無節奏會引起胸內壓上升,使下腔靜脈和肝脾靜脈迴流障礙,導致肝脾瘀血腫大而引起腹痛

2、胃腸痙攣或功能紊亂:運動時,肌肉和內臟血流量重新分配,骨骼肌血流量增加,胃腸道血流量相對減少(僅為安靜時的30%~40%),胃腸道缺血、缺氧,可引起胃腸道痙攣或蠕動紊亂,使胃壁、腸壁和腸系膜上的神經受到牽扯,因而出現疼痛或絞痛。另外,飯後過早參加運動;運動前吃得過飽或喝水過多都會使胃裡充滿食物,由於食物的重力作用,以及運動時震動較大,牽扯了腸系膜而引起疼痛;運動前吃了容易產氣或難於消化的食物(如豆類、薯類、牛肉等),均可引起腸蠕動增強或腸痙攣而引起腹痛。

3、呼吸肌痙攣:運動中呼吸缺乏節奏,以致呼吸急促、表淺,使呼吸肌(如胸肌和肋間肌)收縮過於頻繁,活動紊亂,引起呼吸肌疲勞和痙攣。另外,當準備活動不充足,而運動負荷又增加過快時,心肺功能跟不上肌肉工作的需要,使呼吸肌缺氧、痙攣,都會加速腹痛的出現。其疼痛性質一般為鈍痛,且與呼吸活動有關,患者往往不敢做深呼吸。以季肋部和下胸部疼痛常見。另據調查,運動性腹痛還有約三分之一是原因不明的。

癥狀和特點

運動性腹痛以中長跑、馬拉松跑、公路自行車、籃球、射箭等項目發生率最高。其疼痛部位多發生在右上腹,其次是左上腹和下腹部,呈鈍痛或脹痛。多數人安靜時不疼,運動時才疼痛,疼痛的程度與運動負荷大小和運動強度成正比。一般除腹痛外,不伴隨其他癥狀。個別運動員腹痛時伴無力、胸悶和下肢發沉等癥狀。

處理

運動中出現腹痛,應適當減慢跑速,加深呼吸,調整呼吸與動作節奏(如三步一吸氣或四步一吸氣),用手按壓疼痛部位,或彎腰慢跑一段距離,上述處理後常有助於緩解疼痛。如無效,或癥狀加重,就應停止運動,服解痛藥物(如阿托品、顛茄片、普魯苯辛或十滴水等),點掐或針刺足三里、內關、大腸俞等穴,並熱敷腹部。如果是腹直肌痙攣引起腹痛,可同時作局部按摩(揉、按壓)。如仍無效,就應請醫生進行診斷和處理,以排除腹腔內和腹腔外疾病。

預防

遵守科學訓練原則,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負荷,加強全面身體素質訓練和專項技術訓練。實踐證明,全面身體素質訓練不夠者容易引起運動性腹痛。長跑或公路自行車運動員要注意跑(或騎)速的合理分配,若速度增加過快可能引起運動性腹痛。參加劇烈運動和比賽前要作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不要吃得過飽和飲水過多,也不要吃平時不習慣吃的食物。飯後應休息1.5~2 h後才進行劇烈運動。運動中注意調整動作與呼吸節奏的配合。病未痊癒者要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參加體育活動。

六、肌肉痙攣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一)寒冷刺激 (二)電解質丟失過多 (三)肌肉舒縮失調 (四)運動性肌肉損傷 還有人認為,劇烈運動造成局部缺血,可產生某些致痛物質,當這些物質堆積到一定程度時,它會刺激肌肉內的痛覺神經末梢,引起疼痛,而疼痛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痙攣。"這類肌肉痙攣在周期性運動的耐力項目(如馬拉松)中較多見。

二、癥狀與體征

肌肉痙攣常發生在運動中或睡覺時。痙攣的肌肉僵硬,疼痛難忍;所涉及的關節暫時屈伸功能受限,痙攣緩解後,局部仍有酸痛不適感。

三、處理

解除肌肉痙攣可採用牽引痙攣肌肉的方法。例如,小腿腓腸肌痙攣時,讓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膝關節伸直,牽引者雙手握住患者足部,將患足踝關節緩慢地背伸。當屈拇、屈趾肌痙攣時,可用力將足和足趾背伸,然後屈伸膝關節幾次,再點掐或針刺湧泉。牽引時切忌用力過猛,以免造成肌肉拉傷。此外,還可配合局部按摩(如用揉、捏揉、按壓)、點穴或針刺(承山、委中、阿是穴等)。針刺時,最好採用斜刺,並順著肌纖維走向,這樣肌肉痙攣就得以緩解。 緣匾 鵂∪餼仿? 游泳時發生肌肉痙攣,首先不要驚慌,如果自己無法處理或緩解,要立即呼救。痙攣緩解後,應慢慢游到岸邊,以免再次發生痙攣。肌肉痙攣緩解後,不宜繼續運動,應針對原因進行治療。例如,補充鹽分和水分,注意保暖,並可按摩、理療或熱敷痙攣的肌肉。如果經常發生肌肉痙攣,也許與缺鈣有關(尤其中老年人),可考慮適當補充鈣。

四、預防

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運動前必須充分做好準備活動,對容易發生痙攣的肌肉,運動前適當按摩。夏季運動出汗過多時,要及時補充水、鹽和維生素B,。游泳下水前,應用冷水淋濕全身,使機體對冷水的刺激有所適應;水溫較低時,游泳時間不宜太長。冬季運動要注意保暖,疲勞時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七、運動性血尿

正常人尿液中無紅細胞或在高倍視野下偶有2個以下的紅細胞。如果新鮮的尿液沉渣,在高倍視野里紅細胞超過了3個,即可診斷為鏡下血尿;尿外觀呈現洗肉水樣或有血塊時,稱為肉眼血尿。血尿是一種癥狀,它主要由泌尿系統疾患(如腎小球腎炎、泌尿繫結石、感染或損傷等)、泌尿系鄰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急性闌尾炎)、全身性疾病(如出血性疾病、絲蟲病)和功能性血尿(運動性血尿)引起。運動性血尿是指運動員或健康人在運動後出現一過性血尿,經詳細檢查不到其他原因,這類血尿稱為運動性血尿。也有些人在運動後出現血尿,但血歷是因器質性疾病引起的,運動只是誘發血尿的因素,被稱為運動後血尿。據報導,運動員中出現的血尿,約有4.9.0%屬運動件血尿。

一、 原因與發病機理

運動性血尿的發病原因和機理還未完全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一)腎損傷:運動時,腰部猛烈屈伸(如三級跳、蛙跳)或蜷縮(如自行車、拳擊),使腎臟受打擊、擠壓或牽扯都會造成腎組織或腎小球微細血管壁受損傷,從而引起血尿。 (二)腎臟缺血、缺氧:運動時為適應運動的需要,身體的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心、肺和骨骼肌,使腎臟血流量減少,腎血管收縮,造成腎臟缺血、缺氧;又因運動時產生大量乳酸,使血液酸性增高。這兩個因素都影響腎小球的正常功能,使其濾過率下降,通透性增加,出現紅細胞外溢,形成運動性血尿。 (三)腎靜脈高壓:耐力運動員體脂百分比較少,腎周圍脂肪組織亦較少,如在直立位連續長時間做蹬地動作,使身體受到過分震動,腎臟的位置下移,腎靜脈與下腔靜脈之間的角度變銳,造成兩靜脈交叉處扭曲,導致腎靜脈迴流受阻,腎靜脈壓力明顯增高(比安靜時增加5倍左右),從而導致紅細胞溢出,出現血尿。(四)膀胱損傷:男子進行較長時間跑步時,因腳著地時對身體產生反覆震動,這震動可傳至膀胱後壁,造成膀胱後壁持續地受到撞擊,引起膀胱後壁損傷而發生血尿。

二、癥狀和特點

運動性血尿的出現一般無明顯先兆,多在一次大強度訓練或比賽後突然發現肉眼血尿(尿呈洗肉水樣),多無不適,個別運動員可能伴乏力,食慾下降、頭痛等。運動性血尿的特點是在訓練或比賽後驟然發生血尿;血尿程度與運動負荷和運動強度關係密切,運動負荷和運動強度大是運動性血尿的誘因,若調整運動負荷或停止運動1~2天,血尿迅速消失,多數患者(95%左右)血尿在3天內消失,最長也不超過7天。如果接著又進行較大運動負荷訓練,運動後又可能出現血尿;運動性血尿多發生於長跑、跳躍項目;男性較為多見;運動員除發現血尿外,一般不伴有其他的癥狀或體征,偶有乏力、肌肉酸痛、失眠等;血液化驗、。腎功能檢查、腹部X光拍片及腎盂造影等檢查均屬正常;運動性血尿預後良好。

三、 診斷和鑒別診斷

運動員出現血尿,應詳細詢問病史和運動史,並作多方面檢查,只有在排除器質性疾病所引起血尿之後,才可考慮診斷運動性血尿。切勿把患有器質性疾病的患者,因運動而誘發的血尿,誤診為運動性血尿,也不應把運動性血尿輕率地診斷為病理性血尿。因此,在診斷運動性血尿時,應結合癥狀和臨床特點,然後逐步地進行多項必要檢查,以求確診。即使診斷為運動性血尿,也要定期作腎功能檢查,並追蹤觀察,以防漏診,延誤治療。運動性血尿應與器質性疾病或外傷所致的血尿加以鑒別,因為兩者的處理截然不同。一般器質性疾病引起的血尿與運動負荷無明顯對應關係,除血尿外,還伴有其他各種病理癥狀。腎小球-腎炎:發病初期常有眼瞼浮腫,後波及全身,尿少、血壓升高(暫時性),以及乏力、厭食,腰部鈍痛和腎區叩擊痛等。尿液檢查除有紅細胞外,還有尿蛋白和管型等。泌尿繫結石:常出現腎絞痛,尿頻、尿急、尿少、尿痛和尿中斷等膀胱刺激癥狀。腹部x光拍片或腎盂造影常可發現結石。泌尿系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尿道炎和腎結核等):除血尿外,多有膿尿(尿中有大量白細胞)及膀胱刺激癥狀,尿液細菌培養和尿沉渣塗片染色檢查都發現有細菌,以及腰痛,膀胱區壓痛和腎區叩擊痛等。外傷引起血尿:一般腰部有明顯外傷史,診斷不困難。

四、 處理

凡運動後出現肉眼血尿者,無論有無自我癥狀,都應停止運動,進行必要檢查。出現鏡下血尿,而尿中紅細胞數量不多,又無自我癥狀者,適當調整運動負荷和運動強度,尤其要減少或避免跑跳動作,加強醫務監督,邊練邊檢查,儘快找出引起血尿的原因。一旦確診為運動性血尿,除合理調整和安排運動負荷外,還要定期做尿液檢查,並給予治療,如服維生素C和維生素K,或服中草藥(如生地、党參、板藍根、白茅根、小薊、竹葉等)。對伴有身體機能下降的運動員可肌注ATP和維生素B。運動性血尿可能會反覆出現,但一般預後良好。

五、預防

預防運動性血尿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遵守循序漸進原則:要避免突然加大運動負荷和運動強度,尤其對運動新手、傷病後恢復訓練的運動員和以往曾出現過運動性血尿者更要注意合理安排運動負荷。(二)注意全身負荷和局部負荷合理調配,例如,全面身體素質訓練和腰部以及下肢訓練量要有適當比例,避免下肢和腰部負荷過重;不要採取"單打一"訓練方法;跑跳練習不宜安排過多。 (三)根據運動員身體狀況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當運動員身體適應能力下降時,要及時調整訓練計劃;在訓練中盡量減少外傷。此外,有人提出,男長跑運動員在跑程中適當補充水分,使膀胱適度充盈,這樣可以避免因膀胱壁的損傷而導致的血尿出現。

八、中暑

中暑是由高溫環境引起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或)水、電解質丟失過量所致的疾病。中暑多發生在長跑、負重行軍、越野跑、馬拉松、自行車及足球等運動中。中暑常發生在夏初,因這時身體對炎熱環境還未適應.尤其缺乏鍛煉或體弱者在炎熱的天氣里進行鍛煉或長久站立,更易發生中暑。中暑可分為熱射病、日射病和熱痙攣三種類型,因這三種類型的發病原因、機理、癥狀、處理方法以及預防有所區別,現分述如下。應該提出,在實踐中熱射病、日射病和熱痙攣常常同時存在,不能截然分開。只是以某一種類型表現為主,而另一類型為次而已。因此,在處理和預防時應全面考慮,採取綜合措施。

一、熱射病

熱射病是發生在高熱環境中的一種急性疾病。

(一)原因和發病機理:正常人的體溫一般恆定在3712左右,是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作用,使產熱和散熱平衡的結果。人體產熱主要來自體內的基礎代謝,運動和勞動時還有肌肉收縮產生的熱量。人體散熱途徑主要通過輻射(60%)、蒸發(25%)、對流(12%)以及傳導(3%)來完成。當周圍環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32℃34℃)時,傳導和輻射的散熱方式受障礙,此時散熱僅靠蒸發來實現。蒸發的快慢與空氣的濕度和流動的速度有直接關係。在空氣中溫度和濕度相對較高,而又不通風的條件下,僅靠蒸發散熱的途徑也受阻,這時如果進行長時間劇烈運動,體內產熱較多,雖然排汗量增多,但汗液難於蒸發,就會造成熱量在體內積累,引起體溫明顯升高,有時高達4l℃~42℃,再加上大量出汗造成體內水、鹽代謝紊亂,就會引起熱射病。

(二)表現

典型臨床表現為高熱、無汗和昏迷。開始出現全身軟弱、乏力、頭暈、頭痛、噁心、出汗減少,繼而體溫迅速升高,可達41~42℃以上,出現嗜睡或昏迷,皮膚乾燥,呈潮紅→蒼白→紫紺。脈搏加快,血壓下降,呼吸快而淺,四肢肌肉抽搐。嚴重者可出現休克,甚至合併心、肺、腦水腫和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三)處理 :首先將患者搬到陰涼通風處,解開緊束的衣服;迅速降溫,可用冷水、冰水擦浴,加用風扇吹風,或在額部、頸兩側、腋窩、腹股溝等處放置冰袋(或冷濕敷),使體溫逐漸降低。清醒者供給清涼飲料或含鹽(0.3%)低糖飲料,必要時可採用藥物降溫。病情嚴重或昏迷者,可針刺人中、湧泉、中沖等穴位,並立即送醫院進行搶救。

四)預防:運動員平時要堅持在較熱環境中鍛煉,以逐步提高機體的耐熱能力;在炎熱的季節里運動,每鍛煉一小時左右,到陰涼處休息5~10 min,並適當延長午休時間;耐力運動宜安排在上午10時前或傍晚進行,越野行軍應在上午8時前結束。在烈日下運動應戴帽,穿淺色、寬敞和透氣性良好的運動服;在室內活動時,要注意通風,館內人數不宜過多。夏天運動時應準備清涼消暑或低糖含鹽飲料。膳食中要有足夠糖、蛋白質和維生素,並注意水和電解質的攝人。在夏天,耐熱能力較差、身體疲勞或患病者,不宜參加運動,避免發生中暑。

二、日射病

它是因日光直接照射頭部而引起機體的強烈反應。

(一)原因和發病機理:在烈日下運動,頭部未戴帽或無遮蓋的情況下,頭部直接受到太陽輻射或強烈的熱輻射,加之可見光及紅外線長時間照射頭部,能穿透頭皮和顱骨,引起腦膜充血、水腫和腦組織損傷。這種情況下,大腦組織的溫度升高(可達40~4l℃),但此時體溫並不一定升高。

(二)表現:主要表現為呼吸和周圍循環衰竭。患者初期感頭痛、頭暈、眼花、耳鳴、噁心,興奮性增高。重者則劇烈頭痛、嘔吐、昏睡或昏迷,頭部溫度常較體溫高。檢查時脈搏弱而快,血壓下降等。

(三)處理:將患者迅速移至陰涼處,平卧休息,用冷水或冰水敷頭部和頸部。清醒者,可飲清涼淡鹽水;昏睡者可嗅以氨水,並立即送醫院處理。

(四)預防:長時間在烈日下運動要戴帽。運動時間不宜過長,中間要到陰涼處休息(其餘詳見熱射病預防)。發現有中暑先兆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並給予處理。

三、熱痙攣:它是因氯化鈉(鹽類)喪失過多,使肌肉興奮性增高,引起肌肉疼痛和痙攣。

(一)原因和發病機理 (見熱射病預防)。在高溫下進行劇烈運動或大強度勞動,身體大量出汗,造成機體里水分和鹽類丟失,此時若大量飲水而又沒有及時補充鹽分,使血液中氯化鈉濃度降低,肌肉興奮性增高,引起肌肉痙攣和疼痛。

(二)表現:負荷較重的肢體較易引起肌肉痙攣。輕者只有對稱性肌肉抽搐、疼痛;重者可有大肌肉群,甚至腸平滑肌也發生陣發性痙攣和疼痛。血液檢查時,可見鈉和氯含量降低。

(三)處理:在炎熱夏天訓練和比賽時,注意合理補充水分和鹽分,氯化鈉的供給量每天宜增加到20~25 g(常溫下每日10~15 g),可將鹽加入飲料和菜湯中攝入,採用少量多次飲水原則,禁止一次暴飲。

(四)預防:訓練前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鹽分;在運動訓練時注意全身各肌肉群交替進行活動,避免僅用單側肢體負荷(其餘詳見熱射病預防)。

第五章 常見意外的急救

一、電擊傷

①電擊傷是電流通過人體引起的損傷。通常是由於不慎觸電或雷擊造成的。一般電壓為24伏的電流比較安全。

②電擊傷後嚴重者可出現強烈的肌肉痙攣、呼吸和心跳停止、迅速死亡。常伴有腦外傷、腹部外傷、骨折。輕症病人僅覺頭暈、心悸、噁心、面色蒼白、冷汗、震顫,心電圖可見有心肌受損表現。電擊局部可出現點狀或大片狀嚴重燒傷,受傷肢體可出現暫時癱瘓,極少數人可出現精神障礙、失明、耳聾。高壓電擊傷及雷擊傷,其後果嚴重,常可迅速死亡。

③發生電擊後必須首先切斷電源,關閉開關或用絕緣物體挑開電線、電器,或用帶木柄(乾燥)斧頭砍斷電線,千萬不可用手直接拉病人。呼吸停止者,立即行口對口人工呼吸,繼以氣管插管,用呼吸機維持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在心前區叩擊數下,如無心跳,則行胸外心臟按摩,有條件者可考慮開胸直接擠壓心臟;病人復甦後尚須進行綜合治療。

④嚴格用電制度,掌握安全用電基本知識,火警及颱風襲擊時切斷電源,雷雨時避免在野外行走或在大樹下避雨等可有效地預防電擊的發生。

二、燒燙傷

燒、燙傷主要有熱液燙傷、化學性灼傷、接觸性燙傷、火焰燒傷、電灼傷五種類型,患者以兒童和工人為主。還有熱水燙傷、汽油燒傷、煤氣爐燒傷、熱石灰燙傷等。某些燒、燙傷如果處理不及時,會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在各類燒、燙傷中,以熱液燙傷最為常見。發生熱液燙傷後,一般採取"沖、脫、泡、蓋、送"的處理方式。具體方法為:

沖,以流動的自來水沖洗或浸泡在冷水中,以達到皮膚快速降溫的目的,不可將冰塊直接放在傷口上,以避免使皮膚組織受傷。

脫,如果穿有衣服或鞋襪部位被燙傷,千萬不要急忙脫去被燙部位的鞋襪或衣服,否則會使皮膚表皮脫落,容易感染,延誤病情,應在充分濕潤傷口後,小心除去衣物,可以用剪刀剪去衣物,有水皰時注意不要弄破,水皰對創面有保護作用。泡,繼續浸泡於冷水中至少30分鐘,這樣可以減輕疼痛。但如果傷口面積大或患者年齡較小,就不要浸泡太久.

蓋,用乾淨的床單或紗布覆蓋。蓋前可在創面上塗抹一厘米厚的濕潤燒傷膏,沒有藥膏時可塗抹食用油,以避免創面乾燥。但注意不要在傷部塗抹醋、醬油、牙膏、肥皂、草灰等,以避免刺激創面,為以後的治療帶來困難。

送,立即送往正規的醫院診治。除面積較小的燒傷可以自行處理外,其他情況最好儘快送往附近醫院做進一步處理。接觸性燙傷的受傷深度與溫度及接觸的時間均有關係。雖然溫度低但接觸的時間久,也會造成深度創傷。若皮膚為紅色或有水皰時,需經過沖水、泡水的過程,再送醫院治療。若皮膚為焦黑或變白如蠟狀時,為深度燒傷的癥狀,應直接快速送醫院治療。發生火焰燒傷時,應首先滅火,待火熄滅後,再依照熱液燙傷處理方法進行處理。如果是電灼傷,要先切斷電源或用絕緣體將電線移開。若患者失去知覺,應直接送醫院治療。

三、凍傷

凍傷是人體受低溫、寒冷侵襲,引起局部組織血液循環障礙,發生水腫、水泡、壞死等損害的症候群。凍傷多見於長時間在寒冷地區滑冰、滑雪、長跑、登山、巡邏和值勤者。

一、原因與發病機理

凍傷主要是由於外界溫度過低所致,其次還與氣候因素(如潮濕、風大)、局部保暖不良、或長時間在寒冷環境中站立、潮濕或緊窄鞋襪無法更換、機體狀況不良(如疲勞、虛弱、精神不振、睡眠不足、貧血、飢餓、營養不良)、年老以及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因素有關。上述因素都會降低全身和局部抵抗力,促使凍傷的發生。凍瘡是最常見的一種凍傷。當組織凍傷後,局部血管收縮、痙攣、血流減少,組織缺血、缺氧,出現皮膚蒼白,繼而血管擴張,毛細血管滲透性增高,局部出現水腫或水泡。同時又因血流淤滯,紅細胞凝集在血管腔內,最後形成血栓,使組織壞死,皮膚呈紫褐色。

二、癥狀與分類

(一)第一度為紅斑級:為皮膚的淺層凍傷,局部皮膚蒼白、微腫、瘙癢、疼痛,若處理及時,一般幾小時或24 h內可消失。未經處理的,數日後可自行恢復。

(二)第二度為水泡級:為皮膚全層凍傷,皮膚明顯紅腫,還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液為草黃色;泡內液體干後結成黑色痂皮並脫落,其下有新的上皮再生。局部發熱、疼痛。如無感染,一般2~3周後痂皮脫落痊癒。

(三)第三度為壞死級:為全層皮膚凍傷或有部分皮下組織的損害。皮膚局部或肢體發生壞死,皮膚呈紫褐色,結成壞死的痂皮。痂皮脫落後,其下是潰瘍的肉芽面。運動員凍傷部位多見於手足末端、鼻尖、兩耳及男性外生殖器。第一度凍傷較多見,第三度凍傷較少見。

三、處理

凍傷的處理原則是對患處復溫、保暖、改善血液循環;預防感染;改善和提高全身狀況。首先將患者送到溫暖的室內,立即進行復溫,復溫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逐漸加溫法,開始時水溫為20℃左右,在20~30 min內逐漸加溫至37℃左右;另一種是快速加溫法,將受凍的肢體置入42℃的水中約數分鐘(時間不宜過久)。這種方法對組織的恢復效果較好。但切記水溫不能超過43℃,否則可能造成更大損傷。復溫時可把凍傷的肢體放入溫水中,每天2次。亦可用毛巾熱濕敷患處,反覆多次。皮膚出現水泡時,不要把水泡弄破,以防感染,多數患者幾天後水泡自行吸收而消失。局部復溫後還要注意保暖,並將患處稍墊高,以促進靜脈迴流。同時服維生素C,每日3次,每次100~200 mg,連服7天,以減少組織水腫。嚴重凍傷應送醫院處理。注意,處理凍傷時,嚴禁用火烤或用熱水燙,也不要用雪擦或用力按摩受凍組織。在搬移凍傷肢體時,動作要輕揉,避免碰撞和牽扯,以防骨折或扭傷肢體。

四、預防

平時注意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增強耐寒能力,如冬季堅持在室外鍛煉,經常進行冷水鍛煉(用冷水洗臉、擦身、淋浴和冬泳等)。在濕冷的季節(如初冬或早春)進行長時間戶外運動時,注意手背、面頰、鼻、趾(指)的保暖,最好戴上禦寒用品。衣服、鞋、襪要溫暖合適,並要及時更換濕衣服和鞋襪。男運動員還應注意預防外生殖器凍傷,在內褲里加上保溫兜檔。運動後或比賽間歇要及時穿好衣服。膳食中適當增加含蛋白質和脂肪較多的食物。

四、食物中毒

①凡是吃了被細菌(如沙門氏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肉毒桿菌等)和它的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是進食了含有毒性的化學物質的食品,或是食物本身含有自然毒素(如河豚、毒蘑菇、發芽的土豆等),由這些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都叫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多發生在氣溫較高的夏秋季,可見個別發病也可見集體中毒(如發生在食堂及宴會上)。

②食物中毒者最常見的癥狀是劇烈的嘔吐、腹瀉,同時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會因上吐下瀉而出現脫水癥狀,如口乾、眼窩下陷、皮膚彈性消失、肢體冰涼、脈搏細弱、血壓降低等,最後可致休克。故必須給患者補充水分,有條件的可輸入生理鹽水。癥狀輕者讓其卧床休息。如果僅有胃部不適,多飲溫開水或稀釋的鹽水,然後手伸進咽部催吐。.如果發覺中毒者有休克癥狀(如手足發涼、面色發青、血壓下降等),就應立即平卧,雙下肢盡量抬高並速請醫生進行治療。

③吃河豚者,食後2~3小時便會引起舌頭或手足麻木。早些催吐,效果較好,並急送醫院搶救。如耽誤4小時以上便會形成呼吸麻痹而死亡。毒蘑菇中毒除了胃腸道癥狀外,還可見痙攣、流口水、出現幻覺、手發抖等癥狀。急救時先催吐,然後再送醫院。

④如果是集體中毒,救護工作要有條理。還應迅速通知衛生檢疫部門檢疫。最好能保留吃剩下的食物,以利於診斷、治療或檢疫。

五、酒精中毒 ①醉酒輕者頭暈、頭痛、醉話連篇、行走不穩,嚴重者嘔吐、流涎、哭笑無常、昏睡不醒,甚至會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這些都是酒精中毒的表現。有酒癮的人容易成為慢性中毒者,經常酒醉的人容易造成肝硬化。

②輕度中毒者眼部充血、顏面潮紅或蒼白、頭暈頭痛、欣快興奮、言語增多。應讓其喝些醋水(將食醋加入溫開水)或吃些新鮮水果(如西瓜、蘿蔔等)。

③中度中毒者動作笨拙、步履不穩、言語含混、語無倫次。應喝些醋水或白開水,然後用手指等刺激咽部,將胃內食物及酒吐出,減少體內對酒精的吸收。必要時洗胃。然後讓其靜卧,並要注意保暖。

④重度中毒者躁動不安或昏睡不醒、皮膚濕冷、口唇發紫、心跳加快,甚至抽搐、昏迷。這時要急送醫院治療。要讓中毒者側卧或俯卧,以免嘔吐物誤入呼吸道。

六、瘋狗咬傷:

認識狂犬:據有關資料介紹,典型的狂犬形象為「伸舌、紅眼、夾尾走,聳毛流涎不認人」 。狂犬發病的病程一般分為三期:前驅期、興奮期、麻痹期。

第一期為前驅期,其行為改變通常只有與狗接觸較多的人才易發覺。如平時與人特別親近的狗反變得退縮,或找地方躲藏,有的甚至跑到很遠的地方去;而平時與主人不接近的狗卻變得與人十分親熱,舔主人的手和身體。這時狗的唾液中已含有病毒,因此有接觸傳染的危險。病狗此時中度發熱,少食或不食,還常會亂咬石塊、泥土、破布等雜物;有時還呆立凝視,或望空撲咬,遇到刺激則往往驚恐萬狀。

前驅期約持續兩天左右進入興奮期。在興奮期,病狗極不安靜,主要表現為流涎、尾巴緊緊夾在兩後腿間,低頭狂奔,兩眼發紅,狂咬亂叫及頸項發硬或轉動不靈等癥狀。遇到刺激常表現為全身震顫,並常攻擊人與其它動物。興奮期大約持續兩天左右,此期對人危險最大。第三期為麻痹期。其表現為:行動搖擺,皮毛散亂,下頜下垂,張口伸舌,最後出現軀幹和四肢麻痹等癥狀,最終可因呼吸中樞麻痹或心力衰竭而死亡。若發現瘋狗應立即打死並焚燒深埋,千萬不可剝皮食肉。

近幾年來家庭養狗明顯增多,被狗咬傷的事件時有發生,如果被瘋狗咬傷就會引起狂犬病。這是一種急性傳染病。狂犬病毒存在於瘋狗的唾液內,被瘋狗咬傷,瘋狗唾液隨傷口進入人體,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期,大約10日~1年之間,甚至更長。被咬傷者中15%以上的人發生狂犬病。一旦患了狂犬病,百分之百都會死亡。

把咬傷人的狗關起來,隔離兩周,患有狂犬病的狗兩周內必定死亡。當然也有帶狂犬病毒而不發病的狗,這種狗對人的威脅最大,人們往往對它不加防範,而被咬傷的人卻患狂犬病。 患有狂犬病的貓抓咬了人,被咬傷的人也會發生狂犬病。食用未煮熟的帶有狂犬病毒的狗肉,也有可能患狂犬病。這些都是應該引起重視的。

(一) 臨床表現 :1、潛伏期 長短不一,平均1~2月。被咬傷的部位距頭部近,傷口深且大,咬傷部位沒有衣服保護,傷者年齡幼小,潛伏期就越短。2、前驅期 持續數小時至兩天。病人頭痛、發熱、煩躁、噁心,傷口癒合處麻木、癢、痛,皮膚有蟻行感,並出現神經紊亂。3、興奮期又叫恐水期 發病2~4日後。病人驚恐不安,發作時全身痙攣,高度興奮。出現怕水、怕風、怕任何聲音,病人看見水,聽到水聲即如大禍臨頭,開始全身抽搐,飲水時咽喉痙攣劇痛,病人極口渴卻不敢喝水。古時候民間診斷"瘋狗病"就是用扇子扇病人,如病人發生抽風就可以確診了。此期病人神志是清楚的。4、麻痹期 即發病5~6日後,患者停止抽風,也不出現恐水症,而是昏迷、癱瘓、瞳孔開始散大,最後呼吸心跳停止死亡。從發病到死亡最多不超過10天。

(二) 救護措施: (1)、 徹底沖洗傷口。及時用大量的肥皂水或鹽水、清水多次反覆沖洗傷口,約半小時以上。傷口不宜縫合和包紮。洗後用2%碘酒和酒精塗抹傷口,盡量去除傷口內存在的狂犬病毒,然後送醫院進一步治療。 (2) 、注射狂犬病疫苗或狂犬病抗毒血清,任選一種均可。被瘋狗咬傷後,馬上與當地衛生防疫部門聯繫,及早注射狂犬病疫苗,C2 注射方法是0、3、7、14、30天各注射一次C ,注射當天為0天,共注射5次。按規定及早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保護大多數被瘋狗咬傷的人不得狂犬病,已進入前驅期的狂犬病人再注射狂犬疫苗是無效的。(3) 、記住瘋狗的特徵,以便及早捕殺。

(三) 預防措施:對狗的拳養應加強管理,發現瘋狗一律捕殺並將屍體深埋或焚燒。經批准餵養的狗應定期注射獸用狂犬疫苗。專業屠宰人員應及時接種狂犬疫苗。食用狗肉一定要煮沸半小時以上,以免食用帶狂犬病毒的"貌似健康"的狗肉引起中毒。

七、毒蛇咬傷

毒蛇毒素的分類:

神經毒類:中毒表現為對神經系統的損害。中毒過程特點是,通常要經過一段潛伏期,一般約在咬傷後1-4小時左右才出現全身中毒癥狀,但一旦發作,就急劇發展,並難以控制。嚴重者昏迷,呼吸停止,但此時心跳及血壓尚好,若堅持人工呼吸,便有搶救希望。

血循環毒類:中毒表現複雜,主要是血液循環系統的損害。中毒特點是潛伏期短,病勢發展快,局部壞死潰爛,傷口大量出血,甚至七竅流血。數小時之內送往就近醫院,仍可以治癒。

混合毒類:蝮蛇即屬於此類。中毒表現既有神經毒,又有血循環毒。中毒特點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循環衰竭,所以即使進行人工呼吸也難以搶救。其中以眼鏡王蛇咬傷引起死亡的危險性比較大,死亡大多發生在咬傷後幾分鐘到2小時內。

通常觀察傷口上有兩個較大和較深的牙痕,才可判斷為毒蛇咬傷。若無這兩個牙痕,並在20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癥狀,則為無毒蛇咬傷。只需要對傷口清洗、止血、包紮。若有條件再送醫院注射破傷風針即可。一般而言,被毒蛇咬傷後10-20 分鐘後,其癥狀才回逐漸呈現。被咬傷後,除儘快送醫院救治外,爭取時間,做緊急處理是最重要的: 1、盡量減緩傷者的行動,以減少有毒血液的蔓延。作為中毒者,一定要安靜,不要胡亂掙扎,跑動,要限制肢體活動。最好能用擔架運送傷者。2、結紮。在傷口的上方(靠近心臟方)用止血帶或布條等紮緊。其鬆緊程度以能阻止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為準。中蛇毒後,為了不擴大中毒面積,就要把受傷的肢體紮緊,以防血液流動引起更大面積地中毒。結紮也不能太緊,太緊容易導致機體壞死。結紮後每20分鐘,要鬆開1-2分鐘,再紮上。這樣,既可以保證受傷肢體的供血,又可使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3、用清潔的冷水反覆沖洗傷口表面的蛇毒。但不要用井水、河水沖洗,以免傷口感染。4、如果危急時刻身邊有火和小刀,就可以擴創排毒。把小刀在火上燒一燒,消消毒,然後按毒牙痕的方向縱行切開皮膚,最好把兩個毒牙痕連貫起來。再用兩手用力擠壓,這樣做可以促使淋巴液外流,毒液被排除。但是,切得不要太深,以免傷害肢體。有的人覺得這樣做太疼了,受不了。但是,在中蛇毒的危難時刻,這樣做卻是必需的。5、另外,在不具備以上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用嘴吸毒。但吸吮者要沒有齲齒,口腔內沒有破損、潰瘍才行。吸完以後要儘快吐出,並漱凈口腔。如果口腔之內有傷口,就不能吸毒,以防自己也被蛇毒感染。6、以上僅為應急方法,如果是被毒性小的蛇咬傷基本可以無恙,對被劇毒蛇所傷者,也可贏得時間,中毒者還需要儘快服用解蛇毒藥片和塗抹蛇毒藥粉,所以必須儘快送附近的醫院救治。(如不能確定是那種蛇毒應將蛇打死,一併帶到醫院。)

八、溺水:溺水是人全身淹沒在水中,水充滿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窒息。溺水後呼吸、心跳已停止者稱為溺死;呼吸已停心跳未停者稱為近乎溺死。

(一)原因和發病機理:一般常見溺水原因有以下幾種:游泳者初次下水不熟悉水性,心情比較緊張,又未掌握游泳技術,在水中站立不穩,倒於水中,在慌亂時往往用鼻子吸氣,因嗆水而淹溺,這種情況比較多見。有的溺水者會游泳,但在水中由於抽筋或體力不能支持,或因不了解水情而進入深水區,以及患病(潛在性心臟病、高血壓等)和頭部受傷等都可能發生溺水。人淹沒在水中,本能地出現反應性屏氣,避免水進入呼吸道。但由於缺氧,又不能堅持屏氣,被迫進行深吸氣而使大量水進入呼吸道和肺泡,阻礙了氣體交換,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又因吸入冷水或泥沙等,還可引起反射性喉、氣管和支氣管痙攣,使空氣不能進出肺臟,水中的污泥、雜草堵塞呼吸道等都可引起或加重窒息。由於溺水者吸入水的性質不同,引起的病理變化也有所不同。吸人淡水時,因淡水滲透壓低,水容易經肺泡毛細血管進入血液,使血容量突然增加,導致血液稀釋和紅細胞破壞,出現溶血。血液稀釋使血鈉、血氯降低,溶血又引起血鉀過高,溺水者可因高血鉀引起心臟驟停而死亡。吸入海水者時,海水約含3.5%氯化鈉和大量鈣鹽和鎂鹽。海水對呼吸道和肺泡產生刺激和損傷,大量血漿向肺泡滲出而引起肺水腫。高鈣血症還可使心動過緩,甚至心跳驟停。

(二)表現:患者常出現昏迷,皮膚粘膜蒼白、紫紺、四肢厥冷,口腔、鼻充滿分泌物或異物,腹部隆起、胃部擴張,呼吸困難或停止,心跳微弱或停止。在復甦過程中出現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溶血性貧血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癥狀。恢復期常並發肺部感染。 (三)處理:溺水者從意識喪失到發生死亡的時間不超過2.5 min,因此對溺水者應迅速進行搶救。如果有救生圈、木板等,應趕快拋給溺水者或攜帶入水,以便營救。如果溺水者仍在水中,搶救者應迅速游向溺水者,最好從其背後接近,接近後一手迅速托他的腋下,使溺水者頭部露出水面,用反蛙泳或側泳托帶溺水者上岸。把溺水者從水中救出後,立即清除口、鼻中的污泥、雜草等,以保持呼吸道通暢。迅速將患者腹部橫置於搶救者屈膝的大腿上,頭部向下,隨即用手按壓背部,使胃內和呼吸道的水倒出。吸人淡水者,水很快被吸收進入血液,3 min後水就不能倒出,所以,一般殘留水分不多,因此倒水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延誤復甦時間。倒水後,接著再度清除口腔和鼻內的異物。對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並立即通知醫生。在搶救過程中,要注意判斷真死(指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瞳孔散大、對光反射和角膜反射消失四個徵象同時存在)和假死(四個徵象不同時存在),在真死徵象尚未出現前,必須耐心地、不間斷地堅持搶救,直到患者自主呼吸和心跳恢復或出現真死時才停止搶救。溺水者呼吸、心跳恢復後,還要注意保暖,並送醫院進行進一步處理。

(四)預防:游泳前,必須進行健康檢查,患癲癇、心臟病、高血壓、肺結核等疾病者,都不允許下水游泳;疲勞、飢餓、酒後不宜游泳;中老年游泳時要適當控制游泳時間(尤其在寒冷天氣);游泳應選擇安全的場所,在江河、湖泊和海邊游泳時,要查明水底的情況(如有無礁石、漩渦等);組織群眾性游泳活動要加強安全教育和組織紀律性,如下水前和上岸時必須清點人數,游泳時不得嬉戲等;注意淺水域和深水域的標誌,以防誤入深水區;在游泳場內應配備有經驗的救生員和足夠的救生用具。

結束語:處理創傷或意外最好的方法是——防患於未然。


推薦閱讀:

那些無意識中傳承的家族創傷,才是對你最可怕的詛咒
如何走出情感創傷
在蕭紅的身體和心靈深處遍布著難以醫治的創傷
經典!這些句子,可以治癒心靈的創傷
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長

TAG:急救 | 創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