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地理邊學邊聊3-1

地理邊學邊聊3-1 黃大陸著

一、辨龍

古正:中國有句成語叫「來龍去脈」,就是我國風水術里的專業術語。

郝學:是嗎?龍就是山脈吧?

古正:對。山川高低起伏,逶迤屈曲,踴躍奔騰,狀如龍蜇、龍行、龍躍、龍舞、龍飛,因此古人就以龍來形容山脈的態勢,叫做「龍脈」。山如體,脈如筋,在皮膚之間隱隱而有動,隆隆而有脊,或隱或顯,使山體有了一種動氣,這動氣就是所謂的「生氣」。山無脈則無生氣也。風水祖師爺郭璞在其《葬經》里說:「葬者,乘生氣也。」可見不知龍脈就是不知生氣,不知生氣就是不知葬法。所以看風水要從尋龍起,因為龍是根本,有真龍才有真穴,這叫龍真穴的。古人云:「地理由來分四用,第一龍為重。吉凶禍福此中生,須要察真情。」

夏問:這看人的生氣容易,鼻孔里有風吹,手腳在動彈,就表明還活著。可是這山又怎麼知道它有沒有生氣呢?

古正:也一樣啊,山有屈曲擺動、起伏低昂之狀,就是有生氣嘛。若臃腫蠻憨,蠢然一塊,似灰袋,如頹牆,或如死鱔死鰍,或草木不生等,就表示沒有生氣。

夏問:哦,明白啦。

郝學:天下無山不有脈,這龍脈要從哪裡算起呢?

古正:水之源頭即是山之發脈。我國最大的兩條水源——長江與黃河,均發源於昆崙山。故而古人以昆崙山為中華龍脈之祖。昆崙山西起帕米爾高原,全長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巍巍矗立,塞斷西天。藏人稱其為「阿瑪尼木占木松」,就是「祖山」的意思。國人尊稱為「龍脈之祖」、「萬山之宗」、「亞洲脊柱」。

風水宗師楊筠松在其《撼龍經》里開篇即說:「須彌山(即昆崙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脊背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兀。四肢分出四世界,南北西東為四派。西北崆峒數萬程,東入三韓隔杳冥。惟有南龍入中國,胎宗孕祖來奇特。黃河九曲為大腸,川江屈曲為膀胱。分枝劈脈縱橫去,氣血勾連逢水住。大為都邑帝王州,小為郡縣居公侯。其次偏方小鎮市,亦有富貴居其地。」

夏問:光念詩不行哦,你不解釋,我們就要聽到雲里霧裡去了!

古正:莽莽崑崙,橫亘於天地之間,就像是中國大陸的脊背與項梁。你們看照片:

夏問:啊,這就是崑崙老祖啊!容顏蒼古,鬚眉雪白,巍巍莽莽,高卧雲天,綿亘不知幾萬里也,不愧是萬山的老祖宗啊。

郝學::世界上最高的山不是喜馬拉雅山嗎?怎麼不以她為萬山之祖呢?

古正:喜馬拉雅山的聖母峰,與昆崙山的奧斯騰峰,為一雌一雄,是天下萬山的遠祖父母,二者相連為整體,成為世界屋脊。楊公之所以不講喜馬拉雅而只講崑崙,那是因為中國古代是父系制社會,重男輕女。許多女人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全是張氏王氏之類的。因此呢,論及山祖就只論崑崙而不論喜馬拉雅了。

郝學:是這樣嗎?沒有什麼根據吧?

夏問:說說算啦,還找什麼根據呀!難道想冒死登一回珠峰不成?我才不陪你玩命呢!

古正:從昆崙山發源出四大龍脈,稱為四大幹龍。其中的西干龍去了西方,而北干龍、中干龍與南干龍走入中國,分布九州。

北干龍起於帕米爾山脈,沿西藏新疆邊界為崑崙之主脈;出青海,北走甘肅,折向東北,經綏遠,察哈爾、熱河、黑龍江,吉林、遼寧各省,復向南沿展,入河北、山東,正脈盡於運河南岸。山脈隨地異名,有祁連山,賀蘭山,陰山,興安嶺,完達嶺,元寶山,管涔山,太行山,恆山,泰山等。支脈為長白山,入朝鮮半島為大白山脈,越朝鮮海峽入日本之九州四國。

中干龍起於巴顏喀喇山,斜貫青海,向東伸展經甘肅,四川,陝西,河南,安徽各省,盡於洪澤湖畔。其山脈有岷山,秦嶺,伏牛山。大別山,皖山,霍山等。

南干龍起於唐古拉山,出吐番以西,南下入麗江,進雲南,合雪山,高黎,貢山等而為橫斷山脈。分數支趨向東南。歷經廣西,貴州,廣東,桂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而達於東海之濱。所經山脈有雲嶺,五嶺,九嶷山,衡山,武陵山,庾嶺,黃山,天目山,廬山,括蒼山,九連山,仙霞嶺,武夷山,天台山,四明山等。

百里之龍收百里之形勝,千里之龍有千里之規模。大幹龍則結大地,小干龍則結小地。大幹龍所結之地,多為京都省會;小干龍所結之地,多為州府市區;大枝龍所結之地,多為縣鎮;小枝龍所結之地,多為鄉村。你們想啊,自古以來不是有很多大官鉅賈都生長於大城市嗎?單一個北京市就不知出了多少人才啊!北京就是大幹龍所結之地嘛,不僅可以建京都,更能孕育人才。

夏問:哦,以長江黃河為界,長江以南的大幹龍就是南干龍;長江與黃河夾送的大幹龍就是中干龍;黃河以北的大幹龍就是北干龍。

郝學:那我們張家界這不毛之地,豈不是沒有真龍了嗎?

夏問:剛才說的是四大幹龍。既然是大幹龍呢,肯定就還會生出小枝龍,小枝龍還可以生出小小枝龍嘛。正如你爺爺生你父親,你父親生你,你生你兒子,你兒子生你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矣。每一座小山小丘都有它的來龍去脈,都是昆崙山的曾子玄孫。張家界雖然處於不毛之地,但也屬於武陵山脈,照樣也有真龍的。

古正:正確。《撼龍經》一開始就講四大幹龍,其目的是為了讓我們了解整個中國的龍脈大勢及其淵源。正如夏問所說,古人的確是用家族的衍生來比喻龍脈的。墳墓後面的大山峰叫父母山,往後的大山峰呢,就依次分別叫做少宗山、少祖山、太宗山、太祖山。

郝學:哈!這風水也講血統論呀,為什麼要查看一座山的祖宗三代呢?

古正:你說對嘍,看風水呀,就是要查看一座山的祖宗三代!太宗、太祖山呢,路程太遠。古代又沒有飛機、汽車,看一趟太祖山恐怕就要跑一年半載,沒有幾個人能付得起這份工資,風水師自己也怕在半道上就殉職。所以呢,一般的風水師都只查看父母山、少宗山和少祖山這三代。好在從經驗上來看,一般情況下也只要查看這三代就夠了。就像我們平時調查某人的歷史背景,一般也只查看到其爺爺名下就打住了。當然,有些風水師連少祖山都不看,常常只在墓穴前遛遛轉轉就大功告成了。這種人啊,如果不是功夫頂尖,那就是根本不懂風水,完全是在蒙人家兩個小錢呢。

為什麼要查看祖山呢?因為祖山的高矮、大小、遠近、厚薄、美醜等,直接關係到有關人的富貴福壽之大小久暫,故有「一祖當千山」之說。曾文迪在其《尋龍記》里說:「尋龍鬚尋祖與宗,不辨祖宗何足語?」卜則巍的《雪心賦》云:「問祖尋宗,豈可半途而止。」可見啊,不看祖山,是沒有發言權的。當然,這個祖山指的不是昆崙山,那是全中國人民都有份的,正如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各自還有各自的列祖列宗呢。

夏問:那一般情況下什麼山才算得上是祖山呢?

古正:一般情況下說的祖山,是少祖山,指的是一方一地的主山。一個省或一個市縣,都有一座最為高大的山峰,其勢力足以為一方之主,故稱主山,也叫權星。這個山就是一方一地的祖山。比如張家界市區的權星山就是一眼可見的天門山。凡尋龍,每到一處,必要先訪此地,山從何起,水從何來,務必涉遠登高,以觀龍格。察龍脈之干枝,星峰之向背,何處分脈,何處轉身,何處交會,何處腰結,何處盡結,何處是餘氣等等,要將一方山水的大致情況瞭然於胸中。

夏問:祖山一般都是火星山嗎?

古正:不是。不過以火星山為祖山,貴氣相應要大一些。楊公在《撼龍經》里指出:「大地若非廉(即火星)作祖,為官亦不到三公。」可見以火星祖山的貴氣最大。比如韶峰就是火星祖山嘛。尋龍先看祖山是何星體,再看祖山落脈穿出何星(即應星),變做何星,並以應星為行龍的代表物。比如應星是土星,就叫土星行龍,是木星就叫木星行龍等等。

郝學:一般的火星都是嵯峨險峻的,帶有很強煞氣的,韶峰卻比較秀氣,這有什麼不同嗎?

古正:煞氣越重的火星,一般離結穴處就越遠,發福則也相應更悠長。煞氣越輕的火星,一般離結穴處就越近,發福則相應會短暫一些。但是,龍行長遠則氣力弱,宜當再起祖山才顯貴氣。

夏問:也就是說,龍長則發福長,龍短則發福短。是這個意思吧?

古正:是的。但這僅僅是指發福的長短,而發福的大小則與龍的長短沒有必然關係。

夏問:一條龍都分哪些部分啊?

古正:一條龍一般分為龍頭、龍頸、龍身、枝腳、龍尾這五部分。龍頭就是穴後之山,叫父母山,也叫「入首」;龍頸就是父母山後的那一段過峽,也叫「束氣」;龍身就是自少祖山至父母山中間這一段跌宕起伏的山脈;枝腳就是主脈的分支;龍尾就是連接少祖山的那一段山脈。

夏問:哦,這樣啊。那一條龍結穴一般都要經過哪幾個過程呢?

古正:一般會經過起祖、出脈、開帳、剝換、過峽、開堂這六道程序。弄清了這六道程序,也就算知道龍的行與止啦。《青囊奧語》云:「第一義,要識龍身行與止。」不知道龍的行與止,就無法找准龍穴,即算找准了也不會知道龍的貴氣大小的。

郝學:可惜龍勢太長太大,不能像飛鳥似的居高臨下一覽全局,自己要有飛機就好了,不然哪裡有時間千里迢迢去實地問祖尋宗呢。真服了那些古人,全靠兩隻肉腳板翻山越嶺,還能繪出山勢的來龍去脈,著實厲害!

古正:對呀,曾文迪在《尋龍記》里說:「要識真龍有至法,最高峰頂踏。遠望四山龍發枝,血脈要相隨。節節生峰起祖宗,細認龍行路。」可見尋龍要踏頂峰,辨脈跡,不是件玩意事啊。不過現在方便了,比飛機還方便。山姆大叔提供了很好的尋龍輔助工具——衛星地圖。有些地方就是不去實地察看,也能憑衛星圖把來龍去脈看個清清楚楚,甚至要比到實地看得更清楚。

夏問:是嗎?我還從未見過完整的龍脈,你就讓我先從衛星圖上一飽眼福吧?

古正:行啊。咱們先看大清龍脈:

夏問:哇,完整的龍脈是這樣啊。這是哪呀?是韋小寶說的鹿鼎山嗎?

郝學:呵,韋小寶還在《中俄尼布楚條約》上簽名,把「小」字寫的像小雞雞一樣呢。

古正:這裡是遼寧省新賓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的南麓。圖中標註「清永陵」的位置,那裡埋葬著努爾哈赤的曾祖、祖父、父親、伯父與叔父。永陵背後的來龍叫啟運山。此山龍格如梧桐枝一般垂懸而下,連綿起伏共有12個山峰,到九龍灣結穴。蘇子河瀠洄百里,環抱著啟運山。永陵頭枕九龍灣,腳踩煙囪山。群山拱衛,眾水朝宗,明堂開闊,氣勢非凡。康熙有詩讚道:「峰巒疊疊水層層,王氣氤氳護永陵。」可見這塊地方還真是風水寶地哦。

郝學:那12個山峰也有什麼說法嗎?衛星圖上看得不是很清楚。

古正:當然是有說法的。12個山峰在實地看是很清楚的。12個山峰正對應著清朝12個皇帝。古人說「一代風光一節龍」,就是指後龍山峰的數量可以反映興發的代數有多少。在12個山峰中,中間有3個峰最高,這分別對應著順治、康熙、乾隆這3個鼎盛時期。最後一個山峰隱約難見,則對應著末代皇帝溥儀。

夏問:看圖上,永陵左邊青龍方短縮,右邊白虎方伸長,這龍虎不均又反映什麼問題呢?

古正:男左女右嘛。因為是龍的盡頭餘氣處才這樣,所以反映在清朝末期為女人掌權,長子都不怎麼樣的。

夏問:呵,還真是這樣一一對應啊。

郝學:是誰跑到關外找這樣一塊風水寶地啊?難道清東陵也是這樣的嗎?

古正:這永陵啊,是一個叫駱用卿的人找的。他一生懷才不遇,官職只做到兵部員外郎。晚年他曾悲憤地嘆道:「天生駱某,乃以地師終也!」

至於河北遵化縣的清東陵,則更是標準的風水寶地,可以上教科書的。咱們先從明堂看:

夏問:呀,這麼端正龐大的靠山,均勻的龍虎二砂,氣勢磅礴,尊嚴無比,頂級的好地方!

古正:當年,順治皇帝打獵至此,就像吳王看見了西施,歡喜的骨頭都酥啦,他打馬跑了幾圈後就決定:「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然後,取下手上扳指隨手一扔,對侍臣們說:「落處定為穴。」不久,便開始為他修建孝陵。後來的皇帝,就以孝陵為中心,在東邊建了康熙的景陵和同治的惠陵,在西邊則建了乾隆的裕陵和咸豐的定陵,共葬了5個皇帝與15個皇后。

郝學:這前面真是富麗堂皇啊,看看後面的來龍吧。

古正:別急別急,有你們看的,瞧:

夏問:哦,來龍那麼遠啊,曲曲彎彎,如蛇兒一般蜿蜒游來,兩邊層層垂翼,向前包裹,左右之水也隨山勢纏護而下,到頭處似龍爪張開,孝陵居中結穴,嗯,是一幅完美的龍脈圖,難得!

古正:此地確實太標準了,來龍連綿起伏,活動有力,左右山水擁護隨行,到穴前聚會。結穴處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前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卧,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啊。《清朝文獻通考》中對此地是這樣描述的:「山脈自太行來,重崗疊阜,鳳翥龍蟠,嵯峨數百仞。前有金星峰,後有分水嶺,諸山聳峙環保,左有鯰魚關、馬蘭峪,右有寬田峪、黃花山、千岩萬壑,朝宗回拱。左右兩水分流夾繞,俱匯與龍虎峪,崇山鞏固,為國家億萬年鍾祥福地。」有人贊曰:「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

郝學:這條龍恐怕也有12節吧。咦,既然這裡左右龍虎均稱,不像永陵那裡龍短虎長,哪後面怎麼還會弄出個慈禧來呀?

古正:哦,關於龍虎二砂以後還會說的,這裡主要說龍,所以沒有給你們看明堂圖片。其實,這裡的左邊是比較低的,遠不如右邊的黃花山雄勁高昂,為了彌補這個缺陷,當時用人工挑土加高過左邊,但還是不如右邊高啊。

郝學:哦,這樣啊。看來帝王也不能用風水想怎樣就怎樣啊。

夏問:難道毛澤東的祖墳山就沒有這樣長的來龍嗎?

古正:那是自然的。你們看:

夏問:真的哦,只有一節,像條蜈蚣蟲兒爬來。

古正:那不是蜈蚣蟲,在龍格上叫「九天飛幡」。你們看見過幡吧,長條狀的,兩邊有流蘇的,也是旗幟的一種。如果兩邊沒有流蘇呢,就叫「九天飛帛」,像一匹布條在飛動。

郝學:見過,古裝戲裡面有的。飛幡就是舞動旗幟的樣子,號召人家造反嘛。

夏問:龍也講格局啊,那你說說看,都有哪些格局。

推薦閱讀:

黃河是怎麼變成比開封鐵塔還高的「地上懸河」的?
五步地理的應用
地理歌
地理答啦:使用地球儀對孩子學習地理知識有那些幫助?

TAG: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