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從「無賴」成為皇帝的華麗轉身 - 李殿元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劉邦從「無賴」成為皇帝的華麗轉身

默認分類 2011-05-16 07:48:39 閱讀926 評論18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劉邦從「無賴」成為皇帝的華麗轉身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雲集響應,沛縣的一個亭長劉邦也舉起了反秦的旗幟。經過4年的鬥爭,劉邦肅清了各種割據力量,在秦代社會經濟的基礎上,重新建立了統一的政權。

劉邦出生於沛郡豐邑(今江蘇豐邑),少年時代讀了一些書,性格豁達粗獷,待人寬厚。他的父親和諸兄都善治產業,但他卻「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產」,因此在父親的眼中,他是一個「無賴」之子。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青年時代,因為服徭役曾經到過秦都咸陽,目睹秦始皇御駕出遊的盛況,於是「喟然太(嘆)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因而史書說他少有大志。後來劉邦做了沛縣亭長,益發「無賴」。他勾結沛縣縣吏蕭何、曹參,魚肉人民,武斷鄉事。史籍記載他「常從王媼、武負貰酒」,不給錢不說,還勒令王、武兩家「折券棄債」;又常戴「竹皮冠」,到處逮捕農民,誣良為盜,勒索財物。但是史書卻說他「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劉邦本來出身於一個小地主家庭,但是史書卻憑空替他謊造出一部貴族的譜牒,說他是帝堯的後裔;又說他的母親是「夢與神遇」後才生下他的,所以他是人龍混種;還說無論天晴落雨,他頭上都經常有一朵雲跟隨著。從這些地方,有的人就找出了劉邦從一個小小的亭長成為大漢皇帝的歷史依據。因此,後來的開國之君都企圖證明自己不是人種而是龍種。

據說劉邦未發跡時曾經斬過一條蛇,這即使有之,也應是很平常的事。但後來劉邦做了皇帝,於是那些為天子歌功頌德的人,便把斬蛇的故事神化,說劉邦所斬的那條大蛇,就是象徵秦代政權的白帝之子的化身;而斬蛇的劉邦,則是象徵漢代政權的赤帝之子。

劉邦雖然有野心,但為了身家性命,並不敢公然造反。後來他看見陳勝已經高舉反旗,全國各地的農民蜂起響應,秦代的天下,大有土崩瓦解之勢,劉邦這才於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聯合蕭何、曹參及屠狗的樊噲,劫殺縣令,佔領沛縣縣城,自立為沛公,在沛縣的城樓上扯起了造反的大旗。這一年,劉邦已經48歲。

與劉邦揭竿而起的同時,又有許多冒險家乘時奮起。其中,有貴族,如項梁、項羽、張良;有官僚,如陳嬰、吳芮;也有流氓,如英布(《史記》稱「黥布」)、彭越。他們都是當時的雄俊豪傑,厲兵秣馬,以爭天下之權。其中最為強大者,則為項羽。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六月,各路起義軍在薛縣召開聯合會議,立了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王,稱楚懷王,定都盱眙(今江蘇盱眙)。

當時,項羽與章邯所率的秦朝主力軍在巨鹿激戰,項羽眼看就要消滅秦軍,楚懷王和劉邦在項羽的勝利面前開始策劃政治陰謀。他們一面密派政治使節馳赴咸陽與操控秦朝實權的趙高進行妥協談判,一面派遣「大人長者」劉邦收集已故的陳勝、項梁的散卒,「扶義而西」。他們知道秦朝的大部分軍隊正在河北與項羽決戰,潼關之內只有少數不堪一擊的地方軍,而且與趙高已有默契,秦軍一定不會抵抗。做完這些準備以後,楚懷王與劉邦便向諸將宣言:「先入關者王之。」

於是,劉邦的軍隊,打起「除秦苛法」的旗幟,從盱眙(今屬江蘇)出發,直奔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誠如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所言:他們一路之上,遇城不攻,攻亦不拔;逢敵不戰,戰亦不勝,真可謂兵不血刃而長征千里。當這支軍隊進入武關後,劉邦「遣魏人寧昌使秦」,趙高立時發動政變,殺了秦二世,以響應劉邦的「扶義」之師。對此,《史記·高祖本紀》記有:「使者未來……趙高已殺二世,使人來,欲約分王關中。」

大約在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咸陽剛剛經過大政變,又空虛無以為守,已經殺了趙高的秦王子嬰不得不「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以迎降他的「亭長」。於是,當年恐怕連阿房宮大門都不敢正視的劉邦,現在則以征服者的資格,大搖大擺走進阿房宮中,這使他真有不勝今昔之感。

阿房宮中的一切,美人、鐘鼓、珍寶、玩好,對於這位小地主出身的亭長,都是第一次看見,特別是那些嬌冶窈窕的鄭衛之女,最使這位「好美姬」的「長者」驚心而動魄。因此,這位「長者」就想「止宮休舍」,在阿房宮裡,做幾天現成的皇帝。

而這個時候,咸陽城裡,燒殺淫掠,已經鬧得不成世界,張良覺得不太妥當,力勸劉邦還軍霸上(今西安市東)。於是,劉邦聽從了張良的意見,一面派兵把守函谷關,一面出示安民文告: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這個政治宣言,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約法三章」。這樣一來,「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

項羽此時已掃平河北,正率40萬諸侯聯軍,浩浩蕩蕩地進入函谷關,駐軍戲上(今臨潼東北)。當時劉邦有軍10萬。兩軍相距40里。劉邦正準備以子嬰為相,改組秦朝政府,自任關中王,以拒項羽之軍。這個政治陰謀不幸被他的一個部下曹無傷派人告訴了項羽。劉邦知陰謀敗露,而此時他的力量不足以抗諸侯之軍,便與張良、樊噲及從者百餘騎,快速奔至項羽軍中,當面謝罪。在鴻門的宴會中,項羽的「參謀長」范增屢屢示意項羽,殺掉劉邦,而項羽不忍。於是劉邦得以逃脫而回到自己軍中。逃回去以後,劉邦囑張良以白璧及玉斗各一雙,分別獻於項羽和范增,作為謝禮。項羽收了白璧,而范增則摔碎玉斗,嘆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項羽於是自立為西楚霸王,尊楚懷王為義帝。他殺了子嬰,燒了阿房宮。在咸陽的大火中,他轉旗而東,回彭城顯示富貴去了。走之前,因為義帝曾參與劉邦通秦的陰謀,項羽讓其徙之長沙。後來在赴長沙的途中,義帝被他的柱國共敖殺了。項羽又將天下分封,以賞有功,當時一共封了18個王。劉邦首進關中有功,封為漢王,封地在巴、蜀、漢中。項羽擔心劉邦有不安分的傾向,三分關中,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雍王、塞王、翟王,作為對劉邦的防備。這樣一來,天下大局又回復到了戰國時代的局面。

項羽的分封,是逆歷史的封建,所以很快就又開始混亂了。田榮首亂于山東,驅殺了項羽封立於山東的三個王,自立為齊王;彭越接著據梁地以反項羽;陳餘也驅逐了項羽派去的常山王。頃刻之間,天下又大亂。為了維持新的封建秩序,項羽不得不南征北伐,全力討伐「叛亂」。劉邦遂乘機而起,用韓信之計以漢中為根據地出兵進攻關中。擊滅關中三王,又乘勝而東,擊降河南王,擊破韓王,佔領了今山西、河南一帶。

不久,漢軍進入洛陽。劉邦得到義帝死的消息,便「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示天下之忠。然後向諸侯發布新的政治號召:「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以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

現在,劉邦已擁有五諸侯之兵,共計56萬人,打著替義帝復仇的旗號,從洛陽出發,東擊項羽。當時楚軍皆在山東戰場,所以劉邦的軍隊沒有遇到抵抗,就進了楚都彭城。劉邦到了彭城,再不「袒而大哭」,而是「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但是,項羽的軍隊從山東回來,只有3萬人,不到半天,便把劉邦的56萬大軍殺得落花流水,僅投入睢水而死者即有10餘萬人,睢水為之不流。劉邦落荒而逃,僅以身免,一直逃到他的內兄周呂侯的軍中,才喘過氣來。這一次,劉邦不但所收的項羽的「貨寶美人」來不及帶走,而且連自己的父母妻子,均為項羽所擄。

劉邦退至滎陽,收集殘兵敗將,蕭何亦從關中派來增援部隊,連56歲以上的老人和不滿20歲的青年都被征入伍,於是軍容再整,繼續與項羽戰鬥。

當項羽追擊劉邦之時,彭越又從東擊楚,項羽不得不回兵而東去討伐彭越。等到擊走彭越之後,劉邦又引軍駐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氾水鎮)。於是楚、漢兩軍俱臨廣武、成皋間而相持不下,天下大勢已由群雄割據一變而為楚漢對峙的局面。

當此之時,韓信之軍已由山西出井陘,滅趙、降燕、破齊,佔據黃河南北之地,韓信自為齊王,大有攻擊項羽之勢。同時,英布已舉皖北之地,背楚投漢,雖被楚軍擊潰,但在劉邦支持之下,又重整旗鼓,成為項羽後方最大的威脅。此外彭越已再入梁地,往來游擊于山東西南和河南東部一帶,經常截斷楚軍的補給線。而劉邦的主力軍亦集結於廣武。這樣的形勢表明,項羽已經不能控制自己的後方,還陷入三面作戰的危險中。反之,劉邦則擁有廣大的後方,以河東、河內、河南三郡為外庫,以巴蜀、漢中為內府,因此得以轉關內之粟,收三河之士,補給前線,充實軍備。同時又據成皋之粟,因鞏洛之險,進可以戰,退可以守。除此之外,還擁有龐大的同盟軍,大河以北,淮水以南,都是他的勢力範圍。所以當時的劉邦,已經爭取到戰略上的絕對優勢。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項羽自然想用速戰速決的方法,解決劉邦,然後以全力去平定黃河以北。反之,劉邦則企圖拖長戰爭,避免與項羽作主力的決戰,而運用他的同盟軍去削弱項羽的力量,然後再乘疲而攻之。所以當時項羽屢次向劉邦挑戰,而劉邦深溝高壘,始終不肯與之戰。《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有當時兩個有趣的插曲:

其一,有一天,項羽將劉邦的父親太公「高俎……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而劉邦的回答是「幸分我一杯羹」。項伯告訴項羽:「為天下者不顧家。」項羽很無奈。

其二,又有一天,項羽通知劉邦,要與他個人決鬥。項羽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但是劉邦的回答卻是「吾寧鬥智,不能鬥力」。項羽拿劉邦簡直沒有辦法。

項羽因劉邦避戰,又回到東戰場指揮討伐彭越,留大司馬曹咎死守成皋,同時進行與韓信的妥協談判,企圖解除北顧之憂,拆散劉邦與韓信的聯合戰線。但是,劉邦擊潰曹咎之軍,用戰爭的勝利打擊了韓信的動搖。於是,劉邦一方面積極動員他的主力軍和同盟軍,準備發動對項羽最後的總攻;另一方面發動和平攻勢,派侯公說項羽,謂只要項羽釋放回他的父親和妻子,願以鴻溝為界,與項羽中分天下。當時項羽因與韓信的和平談判未成,彭越在北,英布在南,劉邦在西,已處於三面作戰的環境中,竟相信了劉邦的「誠意」,於是接受劉邦建議,釋還太公和呂后,「引兵解而東歸」。

劉邦卻未遵守協定,他發布了總攻擊令。劉邦之軍由廣武東擊,韓信、彭越之軍由山東南擊,英布、劉貫之軍由壽春北擊,圍項羽之軍於垓下(今安徽泗縣西南)。項羽此時已兵少糧盡,一籌莫展。夜深人靜,漢軍中高唱楚歌,項羽以為漢軍盡占楚地,自己已陷入覆滅的境地,遂發出絕望的哀鳴:「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騅」是項羽所騎愛馬的名字,「虞」姬是項羽的愛妾)歌罷,項羽率殘部800餘騎向南突圍。

劉邦發覺後,派灌嬰率5000餘騎追趕。項羽過淮河後,只剩下100多人,行至陰陵,迷失方向,向一農夫問路,農夫知道他是項羽,故意指錯方向,使項羽陷入沼澤地帶,而劉邦大軍又接踵追來。項羽逃到東城時,部下僅剩28騎,又被漢軍重重包圍。項羽覺得大勢已去,便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

劉邦得天下後,曾與臣下總結經驗,大臣王陵等認為是劉邦對立功者不吝賞賜,而項羽卻妒賢嫉能,所以一勝一敗。而劉邦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善於用人。的確,劉邦很善於用人。他不拘一格,招納了各式各樣的人物。對文武之士和有才能的人能善用其長,尤其能接近一些下層人物,使他們「見之如舊」。此外,劉邦比較成功地聯合了各種反項力量,有效地對項羽內部進行了分化瓦解。劉邦還經常博採眾議,擇善而從,不苛求其短,因此在重大事變來臨時,能夠比較準確地作出判斷。劉邦在戰略戰術上的運用也比較得當,故能抓住戰機贏取勝利。

不過,劉邦取得勝利,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民心向背問題。項羽走到哪裡搶掠到哪裡,如火燒咸陽、攻齊之後把齊燒殺得殘破不堪,結果大失人心。而劉邦與項羽不同。他在與項羽爭奪秦末農民戰爭勝利果實、恢復封建秩序過程中,注意總結和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調整了一些政策,如廢除一部分秦代苛法,實行約法三章等,起到了收攬人心的效果。特別是在關中、巴蜀一帶效果尤為明顯。這樣使他有一個足以戰勝項羽的牢固的強大後方。劉邦比項羽得人心,這是劉邦取勝的最主要的原因。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結束。同年即高祖五年二月甲午(初三日),劉邦即皇帝位於定陶,史稱漢高祖(《史記》)或漢高帝(《漢書》),國號「漢」,史稱「西漢」或「前漢」(與劉秀後來重建的漢朝相區別)。先定都洛陽,不久遷長安(今陝西西安)。


推薦閱讀:

史上最能活的戰將,熬死9個皇帝,自己也登基稱帝,陵墓至今成謎
一組明朝皇帝的真實畫像,從朱元璋到崇禎,16位皇帝全在這裡
他為什麼只當了27天的皇帝
英明了一輩子,最後自以為是自縊身亡,崇禎皇帝的一生
古代的皇帝會不會很好奇自己死後會得到什麼謚號或廟號?

TAG:網易 | 博客 | 皇帝 | 劉邦 | 網易博客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