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細講《弟子規》14_無我+真誠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05/2/18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14

  諸位朋友,大家好!我們早上提到了,要勸誡別人有個先決條件,一定要先贏得對方的信任。假如信任不足,可能你勸他的時候,他會誤解你,你是不是看他不順眼?是不是在毀謗他?所以要先有信任。如何能夠贏得親友的信任?這個信任絕對不是憑空而來,必須透過我們真心的關懷、付出才會建立信任。也有些朋友很熱心,喜歡幫助別人,但是很多朋友看到他會趕快跑,覺得說他很煩人、很囉嗦。然後會跟他說:拜託你,你不要再照顧我了。有沒有這樣子的人?有!做得要死,卻給人家嫌得要死,有這種人,因為他的關懷跟付出沒有針對別人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善於觀察他人的需要,然後去付出,自然而然能夠贏得信任,然後在適當的時機,我們說的話他就很能夠接受。

  我們來看一下,比方說在父子關係當中,當你的父親對你非常的信任。他可能有好幾個兒子,特別相信某一個人的話,應該就是這個孩子最讓他放心,最孝順他,所以已經贏得了父親的信任。因為也常常在父親需要的時候,他都會盡心盡力去盡他的為人子的本分。再來,在君臣關係上,上司最需要什麼?最需要我們去幫他承擔一些工作。我們都能夠默默的做,而且每次做都能夠讓他放心,所以也是針對他的需要去付出,他就很信任我們。再來,夫婦關係也是,比方說太太在家裡把家裡整理好,然後又把孩子教育好,讓先生沒有後顧之憂。所以自然而然很信任這個太太,那太太所講的話自然就有分量。

  媳婦嫁到夫家去,什麼時候可以進諫?什麼時候可以勸誡夫君,甚至於是夫君家裡的親友?能不能嫁過去第一天就開始,這裡不好,那裡也不好,能不能這樣?假如一過去就指指點點,這裡要改進,那裡要改進,那會有什麼後果?一定會讓夫家的人對我們很排斥,因為才剛嫁過去,還沒有建立深厚的信任。所以我們要隨順人情,要善體別人的感受。盧叔叔曾經跟我說過,到一個新的環境一定要多看,看什麼?看別人的需要在哪,去付出;多聽,聽聽看,聽出別人的需要,有時候也會聽出一些忌諱,別人不願意提到的,我們就先避開,要聽出需要、聽出忌諱;多看、多聽,少講、少出意見。我們到一個新的公司去,是不是也應該多看、多聽、少講!當你做得多說得少,你的主管、你的上司就會很信賴你,到時候你的意見他就很重視。所以道理都是相通的,都是適用的。

  我們當媳婦的,也要能夠觀察到,什麼時候應該扮演什麼角色。這個領會我是從我母親身上學到的,我母親嫁過去的時候,她的小姑、小叔都還在念書。當時她要嫁的時候,我的外公極力勸退她,外公也很厲害,他就開始分析,他說:你看你嫁的是長子,然後他的弟弟、他的妹妹還在念書,然後你的公公,假如嫁過去,公公又是捕魚的,收入不穩定,所以你嫁過去一定很累。我媽媽就說:我還是要嫁。為什麼?因為她覺得我父親很孝順,孝順的人才有情義,才有道義,所以看了一大堆有錢人都不要,就要一個窮小子。結果就嫁給我父親,確實很辛苦。

  嫁過去以後,教書的錢都拿出來家用,還要給小姑、小叔念書的費用。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女兒,你嫁不嫁?所以,一來要有眼光,要放遠,知道孝子,有孝道傳家的家庭,往後一定會興盛。再來,中國人說吃虧就是福,當你捨得吃虧,就會贏得他人對你的尊重,對你的佩服。我母親家裡還算富裕,嫁過去還懂得這樣付出,所以小叔跟小姑對她就非常的佩服,我那些叔叔對我母親也很好。但是慢慢的家庭狀況就改善過來,因為有孝心的人他對家庭一定有責任感。我母親嫁到我們家差不多二十多年,她才開始怎麼樣?開口;當信任已經達到某種程度,開口就很有力量。所以,我們要厚積薄發,不要太躁動,有時候是欲速則不達。而且給他人建議,你不要本來都沒建議,一建議就建議五條、建議六條,這樣也不好。就偶爾建議一條,結果雖然他們沒有做,後來都像你所印證的:你講得很準!慢慢那個信任就愈來愈高。

  所以父子關係、君臣關係、夫婦關係都需要建立在信任、在付出當中。再來,兄弟亦復如是,你愈照顧兄弟,兄弟就愈信任你。最後朋友,朋友是沒有血緣關係的,這都是要透過長期的相處,所謂日久見人心,才能真正贏得朋友的信任,進而重視我們給他的規勸。

  我們中國古代很多聖哲人都做了很好的表演,諸位朋友,您思考一下,你去勸別人成功的機率超過五成的舉手?不多!有沒有發覺現在人不好勸?有!「苟不教,性乃遷」,一來是確實人沒有接受聖賢教誨,另外一個角度是現在我們心都太急躁了,所以在勸人的時候,有時候在態度、方法上都沒有掌握好。

  在唐朝初年,那時候還不算創立唐朝,剛好在隋唐之際。唐太宗的父親李淵,他是帶著軍隊南征北討,當然李世民都跟在身旁。有一次李淵決定要把軍隊往這個路線走,唐太宗一看,這個路線很可能會遇到敵軍的埋伏,會全軍覆沒。所以,李世民就一直勸他的父親不可以走這一條,但是他的父親都不聽。結果那天早上就要出發了,突然聽到帳外有人放聲大哭,李淵很奇怪,怎麼有個大男人在那裡放聲大哭?李淵就走出來,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放聲大哭。然後李世民就說「父親,這樣去鐵定會讓全軍覆沒」,他愈說哭得愈大聲。我們《弟子規》說的「號泣隨,撻無怨」,這個「號泣隨」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演。他父親一看,這個兒子還真難得,堅持要勸誡他,後來真的就改了路線,軍隊不至於造成危難。

  所以諸位朋友,一個孩子的孝心拯救了什麼?一個軍隊。假如這個軍隊沒有拯救,那中國歷代怎麼樣?諸位朋友,有沒有感覺到人生確實要很謹慎,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對!不然您現在回想一下,這幾十年,假如在某一個關鍵你抉擇錯了,現在我們就沒有這個福分,可以在這裡沒有後顧之憂聽聞聖賢的教誨。所以,人要時時謹慎,還有要時時感恩,因為在這個過程,也是有非常多的親友給予我們很重要的提醒、引導、規勸。這是兒子勸父親。

  當然也有父親勸兒子,父親勸兒子大部分是在兒子已經成年了,也不方便對他大吼大叫。但是在小的時候,我們可以義正詞嚴訓誡他。大了都愛面子,你當場在別人面前罵他,他可能不接受之外還會怨恨在心。有一位年輕人十六歲,他剛好開著車帶他父親到一個遊樂的地方,把他父親放下來。然後跟他父親相約下午四點在這裡碰頭,他就開著車到一個加油站去加油。去了加油站,他覺得時間還有幾個小時,所以想說就到旁邊的電影院去看電影,然後再到加油站,再趕快開回去接他父親。結果一看怎麼樣?忘了時間,回過神來,已經耽擱了一個多小時了。他趕快跑到加油站,把車開到要跟他父親會合的地方。

  結果他心裡就想,父親一定會罵他,所以他就想了一個理由,跟父親講是因為車子拋錨所以去修理。我們不能怪他,因為他沒有學過《弟子規》,「倘揜飾,增一辜」,「無心非,名為錯」,現在是「有心非」就「名為惡」了。他以為他很聰明,然後看到他父親就開始跟他說:父親,因為車子拋錨,所以才這麼晚回來。他父親說:你為什麼要欺騙我?他還不放棄,他說:父親,我講的都是實話。他父親接著說:我已經打電話到這個加油站,他們告訴我,你的車子一直都放在那裡。結果他的謊被揭穿了,很慚愧。

  他父親接著說:我很生氣,我不是生你的氣,我是生我的自己的氣。他父親說:我教了十六年的兒子,居然會為了怕我責備而欺騙我,這是我教子無方,所以我應該好好檢討我自己,這一段旅途我自己走回去。離他們家十八英里,一個小時差不多才走四、五英里,他父親真的就這樣一步一步走回去。兒子開著車在後面跟著老爸,這個兒子說這是他一生走過最煎熬的路,但是也是他這一生上過最好的一堂課。這位孩子說,他從那時候開始到他現在,從來就沒有再撒過謊。所以,這個父親是用他的德行、用他的慚愧心喚醒了孩子的慚愧心。這個也是父親勸誡兒子。

  所以我們勸,除了要有一顆真心、存心、善心之外,也要有很巧妙的方法。

  再來,君臣關係,我們也是要勸誡,當臣子的有責任勸誡他的君王。提到勸誡,我們一定會想到哪個大臣?唐朝的魏徵。魏徵其實是個,我的感受應該是個很可愛的人。他一開始輔佐唐太宗,他都把話先講在前頭,很有語言的藝術。他就跟唐太宗說: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聽了覺得很納悶,為什麼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徵接著說:因為做忠臣都要被砍頭,做良臣才不會沒命。唐太宗一聽就在那邊哈哈大笑。其實唐太宗是個聰明人,他在那裡哈哈大笑的時候他會想:忠臣都是被誰殺的?被暴君殺的;假如我把他殺了,那我不就變什麼?變歷史上的暴君了!所以,其實魏徵這段話已經讓他自己這個命已經可以先保住了。

  魏徵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過失的時候,都對他直言不諱,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擁護你,成就你的功業,當你不愛惜人民,他同樣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時時戰戰兢兢治理國家。有一次魏徵進諫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氣得半死,然後氣沖沖就跑回他的寢宮,邊走邊喊,「氣死我了,我一定要殺了他」,就這樣氣沖沖走回他的寢宮。他的皇后就看到了,看到他氣得半死,皇后心裡想只有誰可以辦得到?只有魏徵辦得到。皇后馬上就去換了非常端莊的衣服,很正式的衣服,換好以後就走到唐太宗面前,就跟他跪下來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本來氣得半死,對皇后這個舉動覺得莫名其妙。然後皇后就說: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現,明君聖主出現才有臣子敢這樣直言不諱。結果唐太宗一聽轉怒為喜:那我是明主!所以,一個太太對先生可有很大的影響,假如這個時候皇后又進了魏徵幾句讒言,我看「貞觀之治」可能就改寫了。

  所以一個家的興旺,一個朝代的興旺,絕對都是非常多人的付出,非常多人的參與才可以做得到。我們明白這一點,在人生當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勞回饋給所有的人,一定是眾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徵,還有身旁皇后,這麼多賢德之人的輔助。

  後來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前都是銅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為鏡」,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麼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麼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以人為鏡」,用到一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而現在已經壞了一面,就是魏徵死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賢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愛才,他才能夠贏得這些大臣對他的信任。

  治理國家如是,現在治理企業亦如是。所以諸位朋友,現在企業界很強調管理學問,其實我們的《四書》裡面有沒有管理學問?有!而且都是非常精闢的管理學問,都是綱舉目張。我們來思考一下,《中庸》裡面有提到,「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有九個治理天下的好方法,第一個「修身也」,第二個「尊賢也」。求學問要主動,所以我就講三條就好,其他諸位朋友去翻《中庸》。「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這九個方法,其實用在現代絕對可以讓你的企業蓬勃發展。

  第一個一定要「修身」,自己真有德行才能贏得真正好的人跟你一起共事,只要有人就不怕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大學》裡面也提醒我們「有德此有人」。現在有錢的人不一定找得到人才,現在暴發戶很多,但是他要請人都請不到優秀的人。但是只要自己有德行,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然而然德行就會感召這些有志之士過來。所以根本還在修身。

  第二個「尊賢」,尊敬賢能的人,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賢哲來投靠,因為真正賢能的人不是用錢可以請得到的。用什麼可以請得到?孔明是不是用錢請出來的?「三顧茅廬」是什麼原因?真誠心;是什麼?恭敬心,我們恭敬對待賢德的人,他就很願意出來。除了真誠心、恭敬心,還有一個,要有為人民服務的心,才能請得出這些人。剛剛講到唐太宗這麼樣的珍惜魏徵,一定會讓更多讀書人願意來效忠他,這是尊賢。假如今天當老闆的不尊賢,還會嫉妒很多很有工作能力的部屬,甚至於他還好女色,縱使他現在如日中天,遲早會衰敗下來。所以一個人尊賢就能夠「去讒遠色」,去讒言,遠離女色。

  第三個,「親親也」,這個「親」是指他的父母,他的親人。當一個領導者他首先把孝道做出來,一定可以以德感化他的員工,感化他的人民。在我們中國有個企業,它本來已經虧損了人民幣七、八億,虧了那麼多,很多企業可能都爬不起來,但是它還是堅持繼續努力。在這個努力過程,他們這個企業的家風很好,每到重要的節日,董事長一定帶著他自己的孩子、孫子一起拜他的媽媽,所以這個家裡有孝道之風。然後他對於他的員工訓練也很用心,這就是把員工當親人看待,他們用《弟子規》來訓練員工。

  用《弟子規》訓練員工,這一點很難得!一般的企業、商業,訓練員工都訓練什麼?怎麼把東西賣出去,是不是?但是他卻是用《弟子規》來訓練員工,代表希望員工在他這裡能夠成長,能真正學到做人做事。改天縱使離開了,他也覺得對得起這個員工。有他的這一分孝道,也有這一分對下屬的一種關懷、栽培之意,所以他現在已經從虧損了七、八億人民幣,到現在企業發展得很快速,也很成功。所以確確實實我們老祖宗講的這些道理,絕對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而很多的企業為什麼不能長久?因為他都沒有回歸到根本的做人態度,很多人是倒下來了,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倒下來。

  我們剛剛是從唐太宗懂得接納部屬、接納臣民對他的進諫,代表他尊賢。我們從一個聖主的言行舉止,也能夠學到他為什麼能這麼成功!當我們知道了,就要把這些態度怎麼樣?聽完唐太宗、聽完魏徵的故事要怎麼樣?我們人生這場戲主角是誰?是自己!所以我們在聽故事的過程,誰是唐太宗?我就是唐太宗。要有去學習他的優點的這個態度,不然聽了,閔子騫是閔子騫,子路是子路,那不就白聽了嗎?

  所以有位老師他的成長特別快,有一天他就跟其他的老師說,他說:我覺得蔡老師在講課,每句話都在罵我。我看起來像會罵人嗎?但是他這句話就已經點出來,他為什麼進步的特別快?因為他時時看到好的就提醒自己要效法,聽到不好的馬上怎麼樣?「見人惡,即內省」,就好像覺得每個都好像在說我一樣,這個叫善學。所以,同樣聽課聽那麼多,每個人學到的都不一樣,善於學習很重要。這是唐朝。

  在漢武帝的時候,武帝那個時候也是文治武功相當興盛的一個朝代。但是武帝他的末年發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叫做「巫蠱之亂」。就是有人誣告太子、皇后,他們拿了些巫術要去陷害別人,都把它埋在地底下,其實是要嫁禍於皇后跟太子。最後太子覺得這個情況不妙,就起兵殺了這些蠱惑的人,殺了這些把皇帝欺騙的這些江湖術士。但是由於這個動作,漢武帝還以為太子要造反,所以那個時候太子還有太子的親人統統都被關起來,搞得整個漢室的家族也是非常的混亂。結果漢武帝那時候剛好在氣頭上,就說只要在監獄裡面的統統殺了,殺自己的人。

  有個孩子才剛出生,是漢武帝的曾孫,也就是後來的漢宣帝,才剛出生。那時候有個大臣叫丙吉,他也負責這件事情,這個巫蠱之事的審判,但是他就不願意把宣帝交出去。漢武帝已經派人來要人,丙吉雖然知道漢武帝已經在氣頭上,但是他也非常有正氣,他就回答說:沒有罪的人,我們都不應該殺他,更何況這個人還是皇上的親人。結果來的人就把這個話帶回去給漢武帝。漢武帝突然醒過來了,才大赦了這些還沒殺的人。所以丙吉是以死,因為皇帝在氣頭上的時候,很有可能受到株連,連自己的都保不住。所以他以死來進諫,才能夠把漢武帝喚醒。

  後來漢宣帝繼位,但是丙吉從來沒有再提這件事。所以,以前讀書人覺得我這麼做,比方說「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是為了什麼?絕對不是為了我以後有沒有什麼好處,而是有沒有遵循聖賢人的教誨,能夠時時為人民、為國家,還有對得起他自己的良心。這是我們在唐朝、在漢朝看到了臣子對於皇帝、對於君主的勸誡。

  再來我們看,夫婦之間也要勸誡,剛剛也提到,唐太宗的皇后也是很善巧的勸誡了他。有個朋友她要勸她先生戒煙,怎麼勸先生戒煙?有位女士叫她先生不要抽煙,剛好她先生跟一些朋友一起吃飯,另外的朋友遞給她先生一支煙,她馬上把他的煙搶過來,這麼做會不會成功?這個一定會造成反效果。所以我們勸的時候要看存心,不是那種控制「你就是得聽我的」,那一定反效果;存心一定要想著讓對方得利益。再來時機要抓對,你這麼一搶,他的面子怎麼樣?都掛不住了。所以,要考慮態度、考慮方法。

  另外一個勸先生戒煙就不是這樣勸,她就跟她先生說:先生,你看我們孩子還小,孩子都這麼可愛,你的健康才是我們一生的依靠。不是男人講甜言蜜語有效,女人講也很有效,先生會突然覺得「我很重要」!用這些柔軟的言語勸先生戒。不只是勸先生戒,還把方法告訴他,就買了很多瓜子,跟她先生說「你只要很想抽煙就趕快嗑瓜子」,把方法都告訴他。後來嗑了一陣子瓜子,遇到一些境界來了,又抽起來,第一次沒成功。第二次不惜重金,換巧克力,想抽煙的時候吃巧克力。結果第二次也持續了一段時間,頗有功效。

  突然有一位朋友來找她先生,一坐下來,他這個朋友馬上要拿一支煙要遞給她先生。這時候假如你是他太太怎麼辦?情急之下,他太太就走過來,也是「怡吾色,柔吾聲」,她就對她先生的朋友說:你要多體諒我,我已經讓我先生戒煙,第一給他買瓜子,嗑了很久;後來這個失敗了,又給他買很多巧克力,我已經花了那麼多錢,接下來再戒不掉,那我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多少精神,拜託!拜託!假如你是他先生的朋友,你還會拿過去嗎?所以用柔和的言語把人家勸退了,她先生的面子怎麼樣?也保住了。所以確確實實,我們除了要有一顆心,要能夠人情練達,用些好的方法去規勸。不能別人不聽,我們就惱羞成怒,意氣用事,人生會愈走愈多的後悔還有埋怨。所以,勸誡別人也需要我們處處去觀察時機,觀察方法。

  在周朝時候有個君主叫鄭莊公,他剛好跟他的弟弟發生了衝突,因為他的媽媽對他的弟弟比較寵愛,甚至於還支持他弟弟很多的力量,搞得他弟弟起來要跟他作對。所以鄭莊公對他母親非常的生氣,在氣頭之下就講了一句話,他說「我跟我母親不到黃泉不相見」。意思是什麼?這輩子死都不再見我媽媽。鄭莊公這句話講完,怎麼樣?你覺得他會怎麼樣?會覺得很痛快嗎?其實人講氣話,講完以後都很後悔,因為收不回來了。而且他又是一國之君,一國之君一言九鼎,說話要算話,結果後來真的都不再跟他媽媽相見。

  我們要謹記,人與人、這些親情要好好的去經營,「勿以小嫌疏至親,勿以新怨忘舊恩」,不要因為小小的嫌隙就疏遠了最親的親人,不要因為新的摩擦就忘記了幾十年的恩德,這樣做非常折自己的福分,其實這麼做害了自己,也傷了別人的心。人不要那麼傻,我們不要盡幹一些損人又不利己的事,其實損人保證不利己,這是真理!

  鄭莊公這樣的情況,他的一個臣民看到了,這個臣子是個孝子叫穎考叔。諸位朋友,一個孝子看到君王這樣對待母親,他會想怎麼做?勸!因為一個孝子一定可以體會為人母親的辛勞。當別人的母親不能夠得到孩子的奉養,他的內心會怎麼樣?也會很難過,他能夠感同身受。《孝經》裡面有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一個真正有孝心的人,他會尊敬全天下人的父母。而且我在想,這個穎考叔不只考慮到鄭莊公的母親,他還考慮到一個更深遠的影響,就是當一國的國君都不孝母親,會造成什麼更嚴重的事?對,全國的子民,他說:君王都不孝母親,幹嘛叫我孝!那全國的風氣很有可能就瞬間在變壞當中。所以一個為人臣者,他覺得這是他的職責,要趕快勸,可是要勸的讓鄭莊公心服口服。

  所以,穎考叔有一天就拿著很好的禮物就送給鄭莊公。因為當時候的禮儀,臣子只要送國君東西,國君一定要回禮,一定要請他吃飯,所以穎考叔已經算到,沙盤推演,一定會請我吃飯。這個請吃飯的過程,穎考叔就坐在那裡把很多很好的食物都放到另外一邊去。鄭莊公愈看愈覺得好奇,他說:我賜給你的食物,你為什麼不吃?穎考叔就說:我從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一定是我母親先吃,我才吃;而我的母親從沒有吃過君王您賞賜的食物,所以我要把它包回去,我母親吃剩了我再吃。他這一片孝心,鄭莊公聽了很感動,他就說:唉!你都有母親可以孝敬,寡人現在都沒有母親可以孝敬。

  這麼幾句話把鄭莊公的孝心也喚醒,穎考叔就說,他說君王,你絕對可以馬上孝敬你的母親,因為我已經找到一個地方,它有個山洞通往地底下,那個地名就叫「黃泉」。您跟您的母親只要相約在那裡相見,你再把她接回國內來,那就統統都圓滿了。所以,鄭莊公就跟他母親在這個「黃泉」相見了,然後就用很隆重的禮把他母親接回國都來。我們可以想像,當他母親在國都的大道上走,人民看了也會怎麼樣?歡欣鼓舞。你看,穎考叔一個勸誡影響的面可是很大的。這是我們談到君臣,剛剛還談到夫妻之間。

  再來我們看兄弟,勸兄弟難度也很高,因為兄弟的年齡差不多,要產生很深的敬意,除非你的德行讓他很佩服。不然你勸到一半,他會說:你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你也差不多,你有什麼資格說我?假如我們的兄弟這麼講,我們要怎麼樣?這個時候「此時無聲勝有聲」,有時候沈默,一默如萬雷,你沈默的時候,他愈講些刻薄的話,他會愈講愈心虛,因為畢竟你是好意相勸。

  明朝有位讀書人叫陳世恩,他的弟弟遊手好閑,常常都半夜才回來,陳世恩的哥哥看了就很氣,每次看到弟弟就罵他,甚至於要處罰他。他弟弟都這麼大的人,這樣罵有沒有用?愈罵愈不回來,得反效果了。所以我們做什麼事要看結果如何,假如效果不好,要趕快修正方法、態度。陳世恩就跟他哥哥說:哥哥,你讓我來試試!從那天開始,陳世恩就站在門口等他弟弟回來。結果一看十點過去了,十一點過去了,這個時候很重要,我們要怎麼樣?沈得住氣。你假如沉不住氣,怎麼還不回來?可能你一看到弟弟就怎麼樣?火氣就上來了。所以我們剛剛提到,勸人還有很重要具備什麼?耐性。

  等到十一點、十二點,終於看到弟弟了,馬上不等弟弟走到門口,他直接跑過去抓著他弟弟的手:弟弟,外面天氣很涼,你冷不冷?然後就牽著弟弟的手,一邊走一邊又說:你一定肚子餓了,我叫大嫂幫你煮碗麵。把弟弟牽進來,又親手把門閂好。他就這樣堅持了好幾天,後來他弟弟慢慢就愈來愈早回家。當然當他弟弟已經生活正常,這個時候哥哥更要進一步把很多聖賢的教誨教給他,因為弟弟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他才可以把人生經營好。而最重要的是陳世恩用他的真心,用他的關懷,不用言教,用什麼?用身教,他贏回了他弟弟的這一分兄弟的情誼。所以,這是兄弟之間的勸誡。

  在漢朝有位讀書人叫鄭均,他是哥哥在當縣令,他都看到哥哥常常接受別人的賄賂。他心裡很急,自己的兄長這樣繼續收下去,遲早會東窗事發。那怎麼勸?他又是你哥哥。諸位朋友,你們想一想,看你們有沒有跟鄭均一樣的方法,我們下一節課再說,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弟子規》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弟子規的讀後感2000字
《君子規》《千字文》《三字經》《弟子規》《名賢集》原文及講解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26_以師長之志為己志,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弟子規》易解

TAG:弟子規 | 真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