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和佛的區別

(1)  道家是中華文化的母體(matrix),中華文化的主體儒家來源於道家,又回歸到道家。孔子在《論語》里曾稱讚老子是神龍,只能見其首不能見其尾。孔子曾兩次向老子問道,竊以為儒家最玄奧的天道性命之學直接來源於道家,來源於老子對孔子的點撥。  長久以來,人們以為儒道是分家的。余以為,道、儒、法只是不同歷史背景下中國先哲對社會的不同認識。道家要回歸到樸素的羲皇時代;儒家是要創造一個以仁為核心的大同社會;法家則適合亂世,用看似殘暴的方式結束戰爭從而開闢太平。法家直接來源於儒家,法家巨子韓非、李斯均受業於大儒荀子,而荀子則是儒門72賢之一子夏一脈的傳人。  推究中國歷史,上古時代民風淳樸,是一個大道不廢、仁義未出的社會,道家根源於伏羲文化。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孔子才用仁義來作為社會倫理之準則。「大道廢,有仁義」其實是老子對華夏大道衰落髮出的悲愴感慨,既然大道廢,不得已以仁義維繫社會。仁義是大道衰落後的次優選擇。所以,大道和仁義是不矛盾的,儒家的仁義也要回歸大道。在《禮記》大同篇里,孔子理想的社會是一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純樸社會。  孔子晚年向其弟子傳授天道性命之學,故孔子晚年弟子多有道家高士之風采。顏回住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曾參一生都有國君來聘其任卿相,但均推辭不就,而是潛心研究學問。論語記載一個情節,孔子與多位弟子游舞雩台,各位弟子暢談其志,最後孔子讚許的不是做官,而是贊同願意過逍遙生活的曾點。曾點的志向是暮春時候,去河裡洗澡,然後唱著歌回家。孔子為易經乾卦的初九「乾龍勿用」作注「君子遁世而無悶」,已經和道家無甚差別了。  道家和儒家都來源於人文始祖伏羲的大易文化,道家寓有為於無為,「大道無為」是掌握世間規律後的淡泊、洒脫和大自在,所以無不為。儒家寓無為於有為,「捨生取義」完全是無怨無悔之付出,所以指向無為。  儒家的天道哲學和道家無二無別,《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莊子說「道在屎溺」,都是源於中華先聖對宇宙的深刻認識。  道家和儒家如同長江和黃河,同源、異流、同歸。  中華歷史上最優秀的人才都是儒道法兼濟的,比如諸葛亮。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似道家;其「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似儒家;其治理蜀漢嚴刑峻法,似法家。  (2)  道家思想發源於老莊,西漢初年作為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取得輝煌成就。西漢建立時,國力孱弱,劉邦曾被匈奴困於白登山。天子駕車居然找不到四匹毛色一致的馬,宰相出行只能坐牛車。劉邦、惠帝、呂后、文帝、景帝均以黃老無為而治方式治國,休養生息,生產力迅速得到恢復並發展。文帝時,僅長安就有40萬匹馬。西漢初期長達70餘年的休養生息使得國力空前強大,為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武帝征伐匈奴40餘年,為兩漢王朝贏得了300多年的邊境太平。直至曹操、司馬懿秉國,對北方的少數民族依舊保持強勢。  歷史驚人的相似,2000多年後,鄧公也採取道家方式治國,其大略是「不爭論,發展經濟,尊重市場調節經濟的主導地位」。改革開放至今36年,中國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可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質的飛躍。2010年中國gdp剛超過日本,2013年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了(考慮日元貶值的因素)。  南懷瑾說道家是藥店,還是有道理的。作為一個高明的江湖術士,南的著作雖然少不了怪力亂神,但也能看到一些東西。道家治國為什麼能取得輝煌成就,關鍵還是其「大道無為」的思想。既然大道無為,所以一些不必要的戰爭、開支、爭論就沒有了,為生產力恢復贏得了時間。其次大道無不為,要利用規律,中國古代是小農社會,只要對內不違農時、抑制地主豪強兼并土地,對外慎征戰,那麼生產力就能很快積累並發展。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第一決定要素,生產力發展了,才能談更多的法律、文明、財富分配。當今社會是商品經濟社會,那麼必須尊重經濟中的「道」——市場對經濟的主導作用。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如果制度比較完善,那麼市場的供需自然會調節生產和消費,最後整個經濟是比較有效的。市場經濟就是「道」在經濟中的運用。鄧公1992年為中國奠定市場經濟制度後,曾坦然的說「對中國,我算是交卷了」。  (3)  道教產生於東漢末年,是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金朝時期,王重陽創立了全真教。道教的主要思想來源於道家和陰陽家,提倡五行說,也提倡修鍊,最後回到清靜自然的真人狀態。道教雖然有自己的神仙體系和彼岸世界,但道教非常重視長視久生。陳攖寧道長幼年患童子癆,在面臨佛道二教時,毅然選擇道教,因為他要有質量的健康活下去,彼岸世界對他誘惑不大。作為中華現代仙學的奠基人,陳道長最後活到90來歲。  從歷史發展,道家和道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可以切割。佛家和佛教則是密不可分,釋迦牟尼最初就是以宗教教主的形象出現在歷史中的,佛家就是宗教。當現在有人批評寺院斂財的時候,佛教徒就會說「不要把佛家和佛教混為一談」,真是可笑,佛經處處吹噓供養僧侶的功德,才導致僧侶坐擁浮財、不勞而獲。難道佛經不是佛說的?(有人說,這可能是偽經,為什麼佛教界不出來澄清?)  佛教徒切分佛教和佛家完全是出於逃避指責。當今佛教醜聞不斷,當人們指責佛教的時候,佛教徒就說這些醜行是佛教的,不是佛家的。好像佛教有醜陋行徑,佛家是清靜的,讓人們對佛還抱有幻想,繼續哄騙民眾。《地藏經》處處說造像的功德,還要求用金銀等貴金屬造像。這就是佛家的斂財。所以,佛家即佛教,佛教即佛家。  (4)  既然佛家就是一種宗教,所以逃不離宗教的本質。宗教產生於人類的蒙昧時期,雖然有少數有益成分,但本質是欺詐和哄騙。比如在佛教,人即使犯了塗炭生靈的大罪,做了殺父淫母的惡行,只要肯向佛菩薩懺悔(當然懺悔少不了布施僧侶,建廟造像),也能立地成佛。如果說了佛菩薩壞話,誹謗佛教,就要生生世世墮落無間地獄。(有興趣的人看看佛教最提倡的《地藏經》,可以印證我所說。)  佛教進入中華初期,為了傳教,就說釋迦牟尼是老子的弟子,老子西出函谷關點化釋迦牟尼。可佛教發達之後,就宣稱老子是迦葉菩薩,是釋迦牟尼派到中國打頭陣的馬仔。  從本質看,佛和道是不一樣的。佛是宗教,所以需要用恐嚇和誘惑的方式拉攏信徒。道是學問,是用歸納總結的方式傳承智慧。佛既然是宗教,就需要構造菩薩系統和極樂世界,就要講死亡後的世界和六道輪迴。極樂世界這些東西無法證明,人類都上太空了,沒有見到一個神和菩薩。道是先聖參天地、觀萬象總結出來的,雖然樸素,但其基本方法論是真理,所以能指導人生,創建一個強大的國家。佛呢,入國破國,入家破家。  既然佛本質是宗教,隨著人類智慧的發展,其菩薩系統和彼岸世界會受到更多的質疑,最終被人類摒棄。失去怪力亂神支撐的佛最終可能只剩下一些沒啥質量的心靈雞湯。道本質是智慧,所以會有優秀的人傳承,而且作為中華文化的根,可以預見,以後還有聖賢級別的智者來光耀道的文化。有網友說「佛運已斷,道運長存」,可能就是從這一點分析得到的。  (5)  佛教也講智慧,說其智慧是般若,是超越二分法之上的統一,可以說成「一真法界」。但是,這個佛教宣稱的無上智慧在治理國家時,卻是慘不忍睹。凡是用佛教理念治國的國家最終逃不離衰敗、滅亡的命運。佛教在中國的興盛,可以說是中國缺乏邏輯思維的一個結果。邏輯大師黑格爾就說佛教哲學是低級詭辯術。  佛教的說辭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信徒如果信佛好運了,就說是佛菩薩保佑的結果;如果信佛後運氣變壞了,就說是前世的業力。朱熹曾經說過,我要吃魚,那麼下輩子魚要復仇要殺我,但也可以說上輩子魚害過我,我現在吃魚是復仇。那麼在因果輪迴中,是朱子先吃魚,還是魚先吃朱子呢?根本說不清。究竟是魚先造業,還是朱子先造業,佛教的因果邏輯無法解釋。最後佛教又詭辯了,說誰先吃誰就是無明,如此詭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既然佛教宣稱的般若智慧不能治國,所以般若不是什麼真智慧,不過是佛教利益集團斂財、獲取利益的工具。有佛教徒說了,佛法是出世法,不能治國,但可以修身。但佛教也不能用於修身,為什麼?因為佛教是倡導因果第一,善惡有報,佛教的善是基於善報之善,是有目的之善,不是先天之善,不是本心之善。所以我們看到佛教徒都很自私,時時處處積累功德,比如放生時不會考慮放生之動物能否野外生存,放生之動物是否會破壞生態。  求真向善是人類的普世價值,不需要宗教來教。但也有一些大惡之人信仰宗教後該邪歸正,真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大多數人是善良的,所以大多數人信佛是越信越倒霉,還搞不清原因。所以,只要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就不需要宗教,好好奮鬥,享受生活,力所能及的回報社會,那麼就能在天地社會中定位,找到恆久的幸福。如果被忽悠入教,那隻能是厄運的開始,心智健康都會受到損害。  大惡之人信教之後為什麼有用?因為人本心是向善的,大惡之人種下惡行後內心也不安,宗教的贖罪券(修廟、造像、念佛就是贖罪券)可以緩解他的心理壓力,讓他走向陽光。佛教最初在印度大陸興盛靠的是阿育王,一個無惡不作、塗炭生靈的大魔頭。但對大多數普通人,堅守內心方寸之地就足夠了,沒必要依靠宗教。  (6)  如前述,儒道同源同歸。道和佛既不同源,也不同歸。道是學問智慧,佛是宗教想像。三教合一主要是佛教提出的,是佛教為了在中國生存壯大所提出的宣傳口號,目的是麻痹華夏子孫,讓我們放鬆對佛的警惕,甚至皈依佛。  本節分析一下佛道為什麼不同源。第一,從文化背景看。佛教產生於印度,印度是一個畏生怕死的懶惰民族,缺乏鬥爭精神,追求死後的涅磐和清靜。輪迴說和因果說都是古印度固有的。印度人希望通過修行,獲取來世的大福報。印度人現世修行時極為辛苦,擯棄慾望,但為的是來世能實現他的大欲。佛經和佛教故事都宣稱阿育王、武則天前世是修佛之人,供奉過佛,所以現世才獲得大福報,當帝王。中國人講究努力奮鬥,所以老子在《道德經》里沒有描述彼岸世界和死後的世界,都是對現實客觀世界的觀察、總結和歸納。  第二,從世界觀看。道家來源於大易哲學,大易創立於伏羲。在易經八卦里,認為天地間的八個主體是:天、地、水、火、雷、風、山、澤。道的世界觀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佛認為的五個主體是:色、受、想、行、識,前一個是唯物,後四個是唯心。佛雖然也說「地、水、風、火」,但其理論和修行體系是圍繞「色、受、想、行、識」展開的,所以佛的世界觀是唯心主義。道雖然不提倡過分追求物質利益,但並不否認客觀世界。佛是否認客觀世界的,認為世界如夢如幻,《金剛經》說:凡一切相,皆是虛妄。  結論如下:世界觀是一切思想的分水嶺,道是唯物的,佛是唯心的;道承認客觀世界,佛否定客觀世界。所以道和佛在源頭是涇渭分明的。而道和佛的世界觀差異來源於中華民族和印度人的文化背景差異。  (7)  上章說到道和佛在源頭上截然不同,這章在歸宿說二者的本質差異。  第一,道立足於現實人生,佛寄託於彼岸世界。道是實際的智慧,所以道只是講述現實人生,但又超越現實人生。是通過掌握規律、領悟大道的方式獲得自由,有點類似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佛本質上是宗教,是一種冥想的方式悟道,所以佛需要彼岸世界來寄託。有人說,禪宗就是當世解脫。回答:禪宗是中國式的佛教,吸收了很多莊子的思想。但禪宗本質上還是佛教那套,仍然追求涅盤和彼岸,否則那些祖師去當和尚幹嘛?  第二,道能指導人生和社會,佛卻不能。道是總結天地萬象獲得的規律,佛則是一種冥想、頓悟獲得的心靈嗎啡。前文也說及,道家思想治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佛教治國只能是死路一條。  結論:從立足點和指導性可以看出,道和佛本質不同。道是在現實中獲得超越,佛追求死後涅盤(就連禪宗也不例外),一個追求生時,一個追求死後,所以道和佛的歸宿截然不同。  (8)  那為什麼有人說佛道同源同歸呢?大概是因為:道倡導「清靜自然」、佛倡導「無欲無求」,似乎都差不多。但道的清靜自然是掌握規律、領悟大道後的自在、洒脫和淡泊;佛的無欲無求是強烈克制慾望,把此生慾望寄託於來世後剩下的無欲。其實,佛的慾望是很大的。比如西方極樂世界還只是個成佛的中轉站,還不是究竟成佛,但其奢華已經是世間無匹了。最後荒誕到喇嘛教,居然號召「大貪成佛」。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有些抵觸。可如今回頭來看,馬克思的哲學還是有真知灼見的,是對西方聖哲的總結。馬克思的唯物世界觀、唯物史觀、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論述,都是來源於生活、又能指導生活的。對於世界的一切人類文明,我們都應該繼承,但是對宗教這麼誘騙加恐嚇,只講愚信的體系,還是摒棄為好。  南懷瑾說「道是藥店,儒是糧食店,佛是百貨店」,老傢伙關於道和儒的論斷我認同,但佛可以說是一個垃圾店。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沒做過什麼好事,反而一直在詛咒華夏族。「佛教興,華夏衰」是歷史規律。所以對於外來宗教,不管是原來的佛教,還是近一百年來傳入的其它外國宗教,華夏子孫都得擦亮眼睛,保持高度的警覺。我華夏族自有天人合一的通途,不需要外國宗教這種低級愚昧的信仰系統。至於本土的道教,雖然也吸收了很多的佛教垃圾,但作為秉承華夏神話的宗教,我們應該呵護他。  (9)  任何學問都要有兩個作用:讓國家強大,讓個人幸福。  本人外婆和母親信佛,所以從小對佛有好感和認同感。11年前非典時期,在家無聊,網上看佛經,遂被洗腦,誤入歧途近10年。10年來,修佛、參禪、看經、念佛,研究佛學,厄運重重,心力交瘁,智商情商極度退化,心智健康受到莫大損害。前年夏天失業,在一道家人士點撥下,奮而離開魔窟,結果生命煥發勃勃生機。  失業後,本人研究註冊會計,精於此藝,後找到一不錯工作,以會計技藝在單位立足,得領導同事認同尊重,收入亦可。本人天性仁孝純善,如今得會計術以謀生、立足,不復他求,唯奉養雙親耳。今後希上天庇佑,得遇一有德女子,平淡過此生,足矣。  前信佛之時,竭心智研究其詭辯哲學,心力健康受損。今回歸中華文化,佐以西方經濟之學,對社會、人生有一定見解,健康亦恢復。余牢記先聖「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寡慾知足、道法自然」之訓,三十三歲立足,幸哉。今心態洒脫淡泊,幸福感非常人能比。  今年農曆大年初一清晨,余在市區散步,一輪紅日升於東,余感體內之光明與天地之光明融於一體,浩然之氣致中和。感恩老子、孔子二聖,儒道二家之學給本人第二次生命,亦讓本人立足於社會,立心於天地。  (全文完)
推薦閱讀:

文物、古董、古玩三者有何區別?
世界兩大鐘表展到底有什麼區別
幸福媽媽和不幸福媽媽的區別
翡翠和玉的區別,翡翠和玉有哪些區別

TAG: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