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有餘土的凈穢之相
06-06
方便是佛陀權巧方便而設,是化城中途暫住之所。藏教的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是方便有餘土;通教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還有別教的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還有圓教十信位,已斷見思惑,但未破無明者,也寄居在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指藏教的聲聞、緣覺二乘,他修析空觀智,析色入空,分析此身,畢竟無我。但得我空,四大五蘊之法不空,所以用這個方法證入,方便有餘穢土。南傳的《清凈道論》上講的界差別觀,就是用這種析空觀的方法,用這種方法證入其實是不究竟、不圓滿的,但對一般的凡夫下手非常容易。〔體空巧度證入者凈〕指通教的三乘,修體空觀智,觀四大五蘊色法。現前此身,當體本空。非但我空,法亦如幻,體色入空。這種體空觀智就很巧妙地證入,這叫方便有餘凈土。如果用通教和別教來比較,通教三乘不達中道,故稱穢土。別教的三賢已達中道,故其所住的是方便有餘凈土。如果用別教三賢和圓教的十信比較:別三賢圓十信也仍然寄居在方便有餘土――圓教的十信已伏無明,三諦圓明,故居方便有餘凈土;那別教三賢就是方便有餘穢土。比較起來,越往上修法越巧妙,所以屬於凈土。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都是凈土,無論你是哪種根器,藏通別圓,哪怕是藏教的聲聞、緣覺,如果你能回小向大、發願求生,生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也毫無障礙,圓具四土,一生成佛。第三是實報莊嚴土,也稱為〔實報無障礙土〕,實報就是真實果報土,種種莊嚴。實報莊嚴土是報身佛土,是諸佛由本性流出來的清凈相,故其所感純屬智境,凡夫眾生看娑婆世界是識境,而極樂世界是智境,智慧境,所以實報莊嚴土,不落劫數,恆常存在。所見佛身壽命、光明是無量的無量,圓教的初住以上、別教的初地以上,見性才能到此境界。〔常寂光土〕別教的妙覺佛果,他是從初地才開始斷無明,直到十地、等覺、妙覺,已斷十二品無明,無明未盡,所以說分證者穢。圓教的妙覺佛果位,從初住就開始斷無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加上等覺、妙覺,破四十二品無明盡,複本心源,究竟清凈,圓滿無上菩提。所以說究竟滿證者凈,這是常寂光土,也可分為分證者是穢土,究竟滿證者是凈土。別教的妙覺佛屬於分證,所以是常寂光穢土,圓教的妙覺佛果是究竟滿證,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所以名為常寂光凈土。下一句是歸納:《解》「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凈土,亦即橫具上三凈土也。」極樂世界是圓具四土,因阿彌陀佛大願大行所成就。眾生以信願持名,清凈心所感,所以受用同佛,以佛陀的願行,本願威神加持受用同佛。凡夫信願持名生極樂世界,正指生凡聖同居凈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為什麼說他一生一切生、圓具四土呢?因為佛在同居土,即是常寂光凈土;菩薩在同居土,即是實報莊嚴凈土;聲聞(這是回小向大的聲聞)在同居土,當下也即是方便有餘凈土,所以說圓具四土。接下來的法本上沒有,但另外版本上的《要解》,在邊上有個小字的注釋,是q益大師的侍者成時法師加註的一段:「此論性德,無論修德。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凈穢佛土。今約信願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凈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凈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此段特別講西方極樂世界妙在同居土,此同居土是盡十方佛土所無,生同居即是橫具上三土,這個是十方佛世界都沒有,唯有極樂世界有。性德是真心本體,隨舉一法。體即法界,所以說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凈穢佛土。這裡特別講修德,我們以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為不可思議的真因,感得極樂同居凈土最極清凈、圓具上三土的不可思議的妙果。可見極樂凈土,修德圓滿、性德全彰,這是凈土法門的妙處。《解》「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復者,自性清凈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復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雖辨單復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這一段q益大師就說得很透徹,他說極樂世界今現在說法的阿彌陀佛是化身阿彌陀佛,但是因為極樂世界妙就妙在三身圓具,所以也是即報即法。雖然是指同居土的化身阿彌陀佛,同時也是報身阿彌陀佛、也是法身阿彌陀佛,因為三身圓具,這就說得非常圓融。前面的「有世界名曰極樂」是顯依報的莊嚴,生活環境的莊嚴,有佛是顯正報的莊嚴。先說依報,令欣慕;後說正報,令歸命;欣喜、羨慕,願求生極樂世界,再來說正報的教主阿彌陀佛,讓我們歸命阿彌陀佛,其依正莊嚴,總攝於六字洪名中。一切依報、正報的莊嚴,所有功德都可以融攝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中。〔佛有三身,各論單復。〕法身、報身、化身。先說單,再說復。眾生是積聚業障以為身,我們這是業報身;佛陀則圓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法身:積聚理法以為身,理法平等普遍。所以法身遍一切時處,理法也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報身:積聚智慧以為身,所以報身是惑凈智滿。報身是能證之智,法身是所證之理,理與智不二。化身:以機感為身,或說以大悲為身。機緣成熟,應時出世,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化身。法身:指所證的理性。報身指能證的智慧,徹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化身指所現的相好色像,以此來教化普通的凡夫眾生。凡夫身是隨業受報的業報之身,六道輪迴是自己迷失了自性,造善惡業變現出來的。接下來說三身的復。法身有自性清凈法身和離垢妙極法身。自性清凈法身是眾生的本源自性天真佛,是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的本體。離垢妙極法身唯佛果方有,一定要修德究竟,要斷盡最後一品無明才能圓成,所以說修德究竟所成就是離垢妙極法身。報身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用智德、斷德、悲德就容易明白。自受用報身側重於講智德和斷德,佛陀智德究竟,圓滿無上菩提;斷德究竟,永離二種生死。他受用報身側重於從悲德,從根本智起後得智,由後得智所現,「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但一般的凡夫無法見到佛陀的他受用報身。化身有示生化身和應現化身。示生化身是示現降生,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八相成道之身,藏傳叫十二相成道之身;應現化身就是隨眾生的機感,應眾生之機而顯現的身,現勝應身、劣應身等種種身。又有佛界化身、隨類化身,佛界化身就現佛身,隨類化身是隨九界之類而示現其身。〔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身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是論修德,是指在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中的示生化身。同時化身也不離報身、法身,同時也是指報身阿彌陀佛、法身阿彌陀佛,依法身體,現報身、化身之用,三身不相舍離,所以說是三身圓具。好像一顆摩尼珠,摩尼珠的珠體指法身,摩尼珠的光明指報身,摩尼珠的影像指化身。珠體、珠光、珠影不相離,所以雖正指化身阿彌陀佛,同時也即報、即法。《解》「複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這一段用四悉檀來解釋為什麼要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呢?對眾生來說就有四種教化的利益,叫四悉檀。第一是世界悉檀,令眾生得歡喜益:〔的標實境,令欣求故。〕的確標顯,從娑婆世界往西,過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說得很肯定,而且直接就開示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現在實有之境,令眾生心生歡喜,欣喜羨慕,願意離開煩惱痛苦的娑婆世界,求生到清凈佛土去。這是世界悉檀,令眾生得歡喜益。第二是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誠語指示,令專一故。〕釋迦佛及六方諸佛以誠實言指示持名念佛法門,令得專一其心,凈念相繼。這是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我們相信佛陀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真實不虛。所以就能專一、專註地念阿彌陀佛,「即念他佛,成我自佛」。開顯真如妙心,讓我們生善。第三是對治悉檀:〔簡非乾城陽焰(非魔)〕西方依報正報的莊嚴,這兩者都是實有,不同於乾達婆城乃幻現出來。乾達婆是天龍八部之一,他有神通,可幻變出一個城市乃至一個世界等等,那是幻現出來的是假的。而極樂世界是實有,所以佛陀特別地強調,很肯定地告訴我們,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讓眾生歸命。陽焰是指田間或沙漠里或海面上,因為水氣和光的折射所顯現出來的一個幻境,遠看好像水,近看又沒有,所以饑渴的鹿以為是個大湖,錯認為有水,拚命去追逐陽焰,然後累死掉。也好像海市蜃樓,虛幻之境。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是虛幻境,而是實有的。〔非權現曲示〕這是破華嚴長者李通玄的觀點。唐代有位王族的居士長者叫李通玄,他為《華嚴經》作了一個解釋叫《華嚴合論》。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權巧示現,曲引小根機的眾生。q益大師在《要解》里破斥他,認為他講得不圓滿。李通玄是位很有道德的人,他寫《華嚴合論》時,天人來給他送飯,但他都沒辦法真正理解極樂世界,可見這個境界很高,唯有佛才能夠究竟了知。q益大師就破他這個觀點:「極樂世界是圓頓法中最捷徑、最圓滿、圓收圓超一切法的解脫之道。〔非緣影虛妄(非邪)〕這個是破凡夫眾生的邪見,前面「非乾城陽焰」是非魔,「非權現曲示」是破認為它是權教的這種不圓滿的見解。「非緣影虛妄」是破末法眾生,認緣影為真心,錯認為西方依報正報都在於心外的邪見。第六意識是緣影分別,因此要轉識成智。西方極樂世界是智境,不是識境,智境實有,識境虛妄。所以極樂世界也是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這是破權小。保真是指藏教的保真涅(化城),有一類眾生根機比較低劣,若告訴他要三大阿僧o劫才能成佛,會心生退怯,「聞佛道長遠,心生退怯。觀眾生難度,心生疲厭。」對這類的小根機,佛陀就讓他們先證人空,先證阿羅漢和緣覺的果位,這一類止於化城,叫保真涅。他證得真性,他證得空性,但不能從空出假,不能回小向大。偏是指藏教聲聞、緣覺的偏中,但指別教的但中。現在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二種莊嚴,是圓教圓中之妙有,所以是非偏非但。這是對治悉檀。整個的這一段: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都屬於對治悉檀,是破魔邪權小,令得滅惡之益。讓我們把有偏差、不圓滿的見解統統轉過來,能真正地認識到極樂世界,認識到凈土法門的殊勝。第四是第一義悉檀,得入理之益:〔圓彰性具,令深證故。〕指圓彰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莊嚴,乃自性本具,雖過西方十萬億佛土之外,也不出現前一念心性,讓我們能真正悟唯心凈土,自性彌陀而得深證,明心見性的受用。深證我們自己的心性,開顯我們自己自性的三德秘藏。這是第一義悉檀,得入理之益。《解:》「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今現在說法,表示極樂世界依報正報莊嚴,不是講過去,不是描繪過去已經過了的,也不是未來還沒有成的,而是正在說法。這是特別地顯得極樂世界的殊勝。此土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已入涅,彌勒佛尚未下生成佛,而彼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正在說法,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願往生,親覲阿彌陀佛世尊,能速證無生法忍,見佛聞法,速成佛道。下一段講發起序,雖短,但已圓滿具有信願行三資糧,具有三寶,具足五重玄義。《解》「複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複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q益大師的《要解》越讀越覺得妙不可言,說得非常透徹。短短的三句經文就能給我們開顯這麼多無窮的妙義,且句句都是引導我們生起正見,引導我們真信切願、持名念佛。此段發起序有三重意思:第一重是別序中具足信願行,依正二報都是現在實有,所以我們要深信不疑,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這是勸信。〔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就是勸我們發願。因為這個世界不是苦樂相對的樂,而是究竟圓滿之樂,跟娑婆世界一對比,當然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願生極樂凈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佛陀名為阿彌陀佛光壽無量,這一句萬德洪名就圓滿地含攝了三藏十二部,念阿彌陀佛就是總念三藏十二部,聞者應當持名念佛。所以信願行都具足了。第二重意思是別序中具足三寶,阿彌陀佛是佛寶,今現在說法是法寶,現在蓮池海會聖眾是僧寶。第三重意思是別序中具足五重玄義,佛、法、僧是住持三寶之名。這是指序名。〔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這是講辨體,序體。佛是究竟實相,法是能詮實相,僧是分證實相。〔從此起信願行序宗〕是序宗。從此實相之體,起深信切願,力行持名,這就是修行的宗要,具體修行的方法。〔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按照這個修行方法用功,得到什麼利益呢?就是力用,以往生不退為力用,我們信願行成,就必得往生極樂世界,而且能時時見佛聞法。〔唯一佛界為所緣,不雜餘事,序教相。〕教相是圓中之圓、頓超中之頓超。心體本不生,生必隨緣。若隨佛界之緣,則全體是佛。此經唯以佛界為緣起,所以說是圓教之中的圓教。q益大師把發起序講得非常透徹,所以說「言略意周。」雖只幾句經文,但意思包含得很周遍。(甲)二正宗分三: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這是科判,接下去的經文就是正宗分。q益大師也把它按照信願行三資糧分作三大部分,q益大師的《要解》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里都有信願行,所以非常巧妙,非常圓滿。《解》「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我們經常被引用的「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淺」就出自於此地。信願為慧行,這是智慧行。你首先要真正地通達才會發自內心地相信。明朝時候的理學家王陽明有一句話叫「知而不行非真知」,你知道了不肯努力去做,不是真正知道,對於凈土法門尤其如此。很多人認為他懂得凈土法門,但不肯死心念佛,那不是真正知道。尤其有些人學了大乘經典,半通不通,認為凈土法門是權巧方便,屬方等教,不屬於真正究竟的圓滿教,比不上《首楞嚴》、比不上《華嚴經》、比不上《法華經》等等,這些都是沒有真正通達。正如元朝時有位天如禪師所說:「悟後不念佛,保管此人沒有大徹大悟。」就是說開悟的禪師,悟後不願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不是真正的徹悟。因為悟,不過是顯發法身,有沒有成就報身?沒有。那怎麼樣?身土不二,真正大徹大悟的人知道身土不二,所以他一定會求生凈土,然後才能迅速圓滿成佛。歷代凈土宗後來的祖師,都是宗門底下開悟以後歸心凈土的。所以慧行很重要,你有沒有真正地透徹了解,真正地生起信心來。「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淺」。底下整個《要解》都是重點講這個,基本上是為這兩句話作註解,如果再濃縮就是講信願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在《無量壽經》上說:「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要真正有信心。龍樹菩薩也說:「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阿裨跋致,不退轉。在《十住稱派陳邸防錁陀腥拔頤且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蓮宗寶a》上也勸發信心說:「心唯信佛,佛則知之,他心通故。口唯稱佛,佛則聞之,天耳通故。身唯禮佛,佛則見之,天眼通故」。佛陀已經圓滿具足了五眼六通,所以我們心信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禮阿彌陀佛,佛悉知悉見。佛光注照我們,讓我們業消智朗,障盡福隆。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說:「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所以這個信願很重要。印光法師就有個歸納說:「唯凈土一法,專仗佛力,以故不論斷證,唯恃信願。信願若具,雖罪大惡極,將墮阿鼻地獄之流,尚可仗十念之力,徑蒙佛慈,接引往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樂邦有路,起信即生。」這都是特彆強調信願行,信願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所以要能信願持名。〔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從淺層義來說,持名念佛念到念佛成片,雖沒斷見思惑,但能伏惑令不起現行,能生凡聖同居凈土;持名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見思惑斷,能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凈土;持名到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能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凈土,分證常寂光凈土。深層義是指依自力為淺,仗佛力為深。憑自力斷惑為下,仗佛力橫超為高。持名之最深在於信願深,「不論斷證,唯恃信願。」能深信佛力,切願往生,專持名號,這即是諸佛甚深行處,是諸佛如來的所行境界,是無上的妙行。一乘真因,是成就一佛乘的真因,真正信願執持名號就是行超普賢、德同如來。我們真正把握住本《要解》的眼目,就是信願行。接下來講經文,釋迦佛先向舍利弗提一個問,又在那自答,這樣來發起正宗分。(乙)初文為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丙)初又二:初征釋、二廣釋。(丁)初又二:初征、二釋。(戊)今初。《經》【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釋迦牟尼佛再次悲心殷切地叫著聲聞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阿彌陀佛西方凈土為什麼名為極樂呢?」釋迦牟尼佛是自設問,引起下面的經文,下面的經文從能受用的人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從所受用的環境,西方極樂世界眾生住處妙,生處妙。生處是蓮花化生,七寶蓮池八功德水。勝妙的五塵,一一圓妙。還特別針對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利而講聲塵,講佛陀化有情說法――變化作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來說法。化無情聲說法妙,化有情聲說法妙,有這些種種所受用的環境,種種的妙處,故稱極樂。(戊)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經》【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解》「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眾生〕眾緣和合而生,名為眾生。不要認為很多才叫眾生,其實每個人是眾多的緣,色、受、想、行、識五蘊相集而生,名為眾生。有眾多的生死輪迴,異生性,這也名為眾生。色、受、想、行、識五蘊相集而生,外身四大假合,名為色蘊;前五識,領納色、聲、香、味、觸這五塵之境,名之為受蘊;第六意識,攀緣六塵,憶想分別,為想蘊;第七末那識,恆審思量,念念遷流為行蘊,末那識是我執識;第八阿賴耶識是執持根身器界種子,為識蘊。《八識規矩頌》上說:「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翁。」所以從相宗的角度就可以這樣解釋色、受、想、行、識,五蘊。接著講等覺菩薩以下,九法界皆名眾生,是能受用人,世界是所受用的環境。〔娑婆苦樂雜〕娑婆世界譯為堪忍。眾生堪能忍受眾多的痛苦,故名堪忍世界。雖然表面看起來是苦樂雜,但其實都是苦。〔苦是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眾苦逼迫身心即為苦苦。〔樂是壞苦〕樂不久住。「富貴還同三更夢,榮華終是草上霜。」〔非苦非樂是行苦〕這個舍受,不苦不樂是行苦,難免行陰遷流。〔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慈雲遵式法師說:「有此土彼土修行難易十種來比較娑婆世界的苦和極樂世界的妙樂。」勸我們深信切願。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之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三者:此土有惡友牽纏之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上善人是什麼人?要知道等覺菩薩才能夠叫做上善人。一般的只可稱為善人,不能夠稱為上善人。在《彌陀經》里,這個標準很高,上善人是等覺菩薩,生到極樂世界能與等覺位的大菩薩在一起。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之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這個魔不要想著是張牙舞爪、獠牙利齒的相才是魔,不是這個樣子的――有些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見解來讓你偏離正道,你就等於是受魔擾了。比如凈土法門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見解,讓眾生走入歧途。我們批評過的《墓林僧陀苦行筆記》是很錯誤的見解,台灣的蕭平實搞了個《念佛三昧修學次第》,那個是似是而非的東西。我們也講了日本凈土真宗本願法門的純他力教,那就等於把阿彌陀佛看成上帝一樣,也是很偏離誤導眾生的法門,所以此土有群魔惱亂之苦。還有廣東有個出家人,專門講說用牛奶供阿彌陀佛是最好的,說怎麼去請法,怎樣看到阿彌陀佛等等。這些沒有正見,很容易把那些對佛法理解不深入的人導向偏的路途。五者:此土有輪迴不息之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三途之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之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之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之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一生成佛,有這樣殊勝的樂。透過法師這個開示我們很容易明白,為什麼彼國名為極樂。我們可以把這十個方面歸納為三類:在極樂世界常見佛、常聞法,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講能常親近三寶;四、五、六是講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魔惱,能永出輪迴,三惡道之名都聽不到,有這樣的樂;七、八、九是遠離障道因緣。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謀生活,塵緣障道,壽命短促,也難以修成。障道因緣多,修行容易退失。因此十者就是歸納為往生極樂容易成佛,一生成佛。《解》「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方便體觀巧,無沉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一往分別〕大略分別,就是依這四種凈土來略明苦樂有無之相。先比較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的差別。娑婆世界同居土有分段生死之苦,彼土是蓮花化生,一往生就是一生補處,候補成佛,是最後身;所以沒有分段生死之苦,也沒有變易生死之苦,一生成佛。所以娑婆八苦,極樂皆無。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有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首先是受十月胎生之苦,極樂世界但受蓮花化生之樂。第二是娑婆世界有老苦:「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有衰老之苦;極樂世界無衰老之苦,但受相好圓滿之樂,一生極樂都是相好莊嚴同阿彌陀佛,這是阿彌陀佛因地的願力所加持成就的。第三是娑婆世界有種種的病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西方極樂世界無內外諸病苦,但受自在康健之樂。第四是娑婆世界臨命終時苦不堪言,四大分離,好像活龜要脫殼一樣;極樂世界無四大分離死苦,但受壽命無量之樂。第五是極樂世界無恩愛別離之苦,但受海會相聚之樂。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如果還想到娑婆世界來看看自己的親友,還想來供養當來下生彌勒佛,一飯食頃就能自在隨意來供十萬億佛,所以有海會相聚之樂――與海會聖眾聚在一起學習,其樂融融。第六是極樂世界無怨憎會遇之苦,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第七是極樂世界無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樂。第八是極樂世界無五陰煩惱熾盛之苦,但受照見五蘊皆空之樂。想衣衣來,想食食至。想衣衣來,隨意美妙之服自然在身;想食食至,食畢盛食之具自然化去。這就是質能互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能量就是釋放了的物質,物質就是閉鎖了的能量。科學家研究了很久,現在造出原子彈來了,但要讓它自由自在地切換那不可能,科學家還沒研究到這個地步。極樂世界念頭一動(念頭就是能量),馬上就轉化為物質,馬上美妙的衣服就披身,馬上食物就現前了,吃畢,自然地物質又化為能量,所以也不用洗碗筷,這用現在的科學常識就很容易理解。好了,那我們明天繼續學習,願大家同生極樂。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炒瓜子用這個神器呀!不用翻炒,不怕糊,真是太方便啦!
※拉登衣領縫有鈔票及電話方便逃走 擊斃前曾求饒_
※網上浴佛,方便大眾,功德無量
※方便品第二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轉貼)
TAG: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