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總關情——詠物詩鑒賞/ 寄情於他的托物言志詩
一草一木總關情——詠物詩鑒賞/ 寄情於他的托物言志詩
默認分類 2009-08-22 15:13 閱讀一草一木總關情
——詠物詩鑒賞
課 題:詠物詩鑒賞 課 型:專題複習
教學目標:
1、了解詠物類詩歌的特點和寫作技巧。 2、掌握鑒賞詠物類詩歌的步驟和常用方法。
教學重點: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語言表達的條理性。
教學時數:一教時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
古人很喜歡詠物,僅《全唐詩》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歌詠的對象。他們在細緻描摹的同時,寄託自己的感情。——這就產生了詠物類詩歌。
「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劉熙載《藝概》
「體物肖形,傳神寫意」「不沾不脫,不即不離」
二、 初步感知:
⒈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題:
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⑴誦讀解意
⑵形象特點:一隻在高樹上飲著清露、自在鳴叫的夏蟬。
⑶思想內容:只要品性高潔,聲名自然遠揚,無須任何外在憑藉。
⑷手法:托物言志
⒉小松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解說]:詠物言志詩先要看清所讚揚的「物」有什麼特點,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讚揚的精神和品質。本詩是說,松樹在小的時候沒有引起人的重視,直到高聳入雲,人們才說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托物諷喻,寓意深長。
松,樹木中的英雄、勇士。數九寒天,百草枯萎,萬木凋零,而它卻蒼翠凌雲,頂風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雲巨松是由剛出土的小松成長起來的。小松雖小,即已顯露出必將「凌雲」的苗頭。《小松》前兩句,生動地刻畫出這一特點。
「自小刺頭深草里」──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並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頭」──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向上衝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千鈞,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戰鬥的精神,活脫脫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它必然由小轉大。不是么?──
「而今漸覺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類中長得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腳底下,可現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當然更不在話下。這個「出」字用得精當,不僅顯示了小松由小轉大、發展變化的情景,而且在結構上也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結果,也是未來「凌雲」的先兆。事物發展總是循序漸進,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從「刺頭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漸覺」。「漸覺」說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誰「漸覺」的呢?只有關心、愛護小松的人,時時觀察、比較,才能「漸覺」;至於那些不關心小松成長的人,視而不見,哪能談得上「漸覺」呢?故作者筆鋒一轉,發出深深的慨嘆: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這裡連說兩個「凌雲」,前一個指小松,後一個指大松。大松「凌雲」,已成事實,稱讚它高,並不說明有眼力,也無多大意義。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如能識別出它就是「凌雲木」,而加以愛護、培養,那才是有識見,才有意義。然而時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故詩人感嘆道:眼光短淺的「時人」,是不會把小松看成是棟樑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於「時人不識」,而被摧殘、被砍殺啊!這些小松,和韓愈筆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千里馬,不是遭到同樣悲慘的命運嗎?
杜荀鶴出身寒微,雖然年青時就才華畢露,但由於「帝里無相識」(《辭九江李郎中入關》),以至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鍊傳神;描寫和議論,詩情和哲理,幽默和嚴肅,在這首詩中得到有機的統一,字裡行間,充滿理趣,耐人尋味。
⒊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是一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寫楊柳,該從哪兒著筆呢?毫無疑問,它的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的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了嫩綠的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的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的。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們所經常看到的。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絛」,這千條萬縷的垂絲,也隨之而變成了她的裙帶。上句的「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的風姿 ;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樹化身的美人,卻給寫活了。《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作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裡把柳條說成「綠絲絛」,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的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迹的。
「碧玉妝成」引出了「綠絲絛」,「綠絲絛」引出了「誰裁了」,最後,那視之無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了出來。這「剪刀」裁製出嫩綠的鮮紅的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了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給予人們的美的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我們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的過程。詩歌里所出現的一連串的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的。
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我想,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個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髮、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的《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家女」(肖繹《採蓮賦》)之類的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了年輕貌美的女子的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像到這美人還未到丰容正盛的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密葉藏鴉的時候;和下文的「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繫的。
⒊作者背景 楊萬里(1124-1206),南宋詩人,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是我國古代寫詩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詩通俗清新,流暢自然,人稱「誠齋體」。詩的內容以山水風光自然景色為主,所以他的好朋友曾經幽默地跟他開玩笑說「處處山川怕見君」。
注詞釋義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愛惜。 細流:細小的流水。 照水:倒映在水面。 晴柔:晴天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指剛出生的、緊裹著的嫩小荷葉尖端。
古詩今譯 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
名句賞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彷彿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緻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於生命和動態感的新景象,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
三、因例說法:
卜運算元·詠梅 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1、誦讀解意
2、形象分析
梅花:環境特點:斷橋黃昏,風雨交加,苦寒荒涼。(環境烘托)
自身特點:不與群芳爭春,雖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正面描寫)
3、作者處境:主戰派,仕途坎坷,屢屢受挫。
4、所言之志:以物喻人,隱喻了作者雖遭不幸,前途坎坷,但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以雖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鬥爭精神。
5、手法分析: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2、環境烘托。
四、特點歸納:
1、既然詠物,要實寫其形態、色澤特徵,或寫其所處環境,求其「形似」。[曲盡其妙]
2、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滯於物]
3、從整體構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
4、從具體描寫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常用側面烘托的手法。
五、步驟歸納
1、「讀清」全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徵、環境特點和內在品性。
3、聯繫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託之情,所言之志。
4、體會詩人手法的高妙。
六、方法介紹:
詠物言志詩是通過對獨特的事物的讚賞,來表達自己的精神品質或理想。鑒賞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握所詠之物的特點
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徵,追求貼切逼真,但如果僅僅是客觀的描摹,滿足於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行蹤漂泊不定),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李商隱《蟬》)這是一首詠物詩,以蟬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寫蟬的艱難處境:由於自命高潔,總是食不果腹;雖然竭盡全力地叫,也是白費精神,得不到同情。這實際是說詩人自己。下面四句則直抒胸臆。三聯上句說自己官位低微,無所歸依;下句說田園都荒蕪了,還做這個官幹什麼呢?透出要辭官歸隱的心意。尾聯又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繫起來,從蟬的叫聲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蟬一樣清苦。作者是懷著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寫蟬的,用蟬來警戒自己,要像蟬那樣保持清高和廉潔,即使政治環境惡劣,也永遠不變初衷。
2、體悟詩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遊詠梅,表明自己為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當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詩人明確意識的寄託。但是一首優秀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詩人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就是我們在讀解時要細加領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李賀《南國十三首》)這是李賀辭官回鄉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詩中第一、二句是寫新花開,三、四句則寫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開時像越女那雙水靈靈的眼神和那副白裡透紅的漂亮的臉蛋,美不勝收。可是好景不長,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紅滿徑。「可憐」乃惜花傷春之情,也是詩人自傷自悼之詞。末句則用擬人的手法寫落花身不由已的時候的狀態。從表面上看「嫁與東風」是自願,「不用媒」證明了這一點。其實嬌花又何嘗願意離開枝頭。「嫁與東風」雖「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開時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則培增惆悵。其實,這是一種悲劇的氣氛,卻從欣喜的情調來寫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詩中旨趣之道。聯繫詩人當時的境況,詩人才不過二十多歲,正當風華正茂,卻不被當局所用,懷才不遇,自生自滅,不勝悲凄。細味此情,便知詩人寫此詩的良苦用心。
3、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的寫作技巧或擬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等。
七、實戰演練
1、白雲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閑。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⑴簡要分析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本詩抒情主人公是一個胸懷淡泊、精神閑適、渴望擺脫俗務,具有出世歸隱思想的仕人。
詩人的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詩作中。詩人以「雲自無心水自閑」自況,表面上寫白雲隨風飄蕩,舒捲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從容自得,實際上正是詩人內心的獨白。
⑵本詩在藝術手法上有何突出特點?試簡要分析。
詩人運用象徵手法寫景寓志,以雲水的逍遙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懷和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風浪象徵社會風浪,言淺意深,理趣盎然。
2、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注]李商隱青年時就考中進士,朝氣蓬勃,充滿信心,然而由於黨爭傾軋,使他長期沉淪下僚。詩人寫此詩時,妻子剛病故,自己又將隻身赴蜀,去過那使人厭倦的幕府生涯。
⑴試析「曾逐東風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處。
「逐」字寫柳枝追逐春風,運用擬人手法,變被動為主動,寫出了柳條的蓬勃生機。
⑵試析這首詩對比的表現手法。
前兩句寫春日之柳追逐東風,在繁花似錦的春日,在熱鬧非凡的樂游苑的舞筵上,與舞女翩翩起舞;後兩句寫秋日之柳,清秋斜陽,秋蟬哀鳴,何等蕭條凄涼。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襯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現出作者對秋日之柳的悲嘆之情。
⑶詩中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自傷遲暮,自嘆身世。(表達作者壯志難酬、命途多舛的悲涼心境。)
3、畫眉鳥 歐陽修
百轉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⑴前兩句寫了什麼內容?
前兩句描繪了林間畫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鳥聲宛轉,鳥影翩翩,山花絢麗,樹陰濃密,可以自由的飛翔。
⑵後兩句用什麼手法來表現作者的思想?
運用對比手法,將籠中畫眉和林間畫眉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由的歌頌和追求。
4、詠柳 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這首詩題為「詠柳」,實際上托物寓意。請細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通過對柳樹「倚得東風勢便狂」「飛花蒙日月」的描摹,寫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並用「天地清霜」警告他們必無好下場,難逃滅亡的命運。
八、課外拓展
形象
名 句
作者
情 感
馬 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病牛 李綱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
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鼠 曹鄴
官倉老鼠大如斗,見人開倉亦不走。健兒無糧百姓飢,誰遣朝朝入君口。
梅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菊 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石灰 于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間。
寄情於他的托物言志詩
一、解讀
詩人很喜歡詠物,自然界中的萬物,大至山川河嶽,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他們描摹的對象。古代詩人在細緻描摹事物時,總是寄託著自己的情感。因此,在鑒賞這類詩歌時,必須掌握方法,一般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注意把握所詠之物的形神特點
既然是托物詩,當然要寫出所詠之物的形態、色澤、特徵。但如果僅僅是客觀地描摹,滿足於形似,那還不是一首好的詠物詩、一個出色的詠物詩人,應該像高明的攝影師那樣,他的鏡頭要深入對象的靈魂,攝出事物的神韻、品格,也就是說,不但要形似,而且還要神似。所以古人對於詠物詩有一個說法,叫做「不即不離」,就是說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不滯於物),而要切合所詠之物,寫出物的特點(曲盡其妙)。
古人讚賞林和靖(北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山園小梅》),就是因為作者借月下水邊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了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黃巢(唐)的「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題菊花》),托物言志,借決心改變菊花開放的時間來表明自己推翻李唐王朝的遠大政治抱負。來鵠(唐)的「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雲》),作者表面上是寫雲,實際上卻是托物詠懷,表達了對不關心人民疾苦的人的憤怒和鄙視。所以,讀一首詠物詩,先要體會作者對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
第二、注意感悟詩人的個性情感
詠物,單純寫物不會感人,一般都有詩人的情感在內,有物有情,寫出的詩歌才有活力。我們在欣賞一首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所描摹的事物寄託的個性化感情。陶淵明(東晉)詠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五)》)抒寫自己的悠然閑適、不慕榮貴的心境。蕭綱(南朝 梁)詠螢火:「本將秋草並,今與夕風輕。騰空類星隕,拂樹若花生。屏疑神火照,簾似夜珠明。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輕。」(《詠螢》)運用擬人化手法,表達了只要遇到知音或識者,自己不惜獻出微薄力量的心情。韓愈(唐)詠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青苔落絳英。」(《榴花》)於景物的描寫中流露出作者的仕途坎坷之感等等。
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觀察的角度、深淺的不同,即使寫同一事物,他們也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人誣陷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學寵臣虞似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清華」(清高華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又都糅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稱詠物的上乘之作。同是詠梅,謝燮(南朝 陳)詠梅:「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早梅》)巧妙地寄寓了詩人自己懷才不遇、孤芳自賞的情懷。王安石(北宋)詠梅:「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借頌梅花,暗喻了自己不畏強暴的性格。陸遊(南宋)詠梅:「聞道梅花坼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前一放翁。 」(《梅花絕句》)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葉燮(清)詠梅:「亞枝低拂碧窗紗,鏤月烘霞日日加。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憐處士已無家。」(《梅花開到八九分》)在讚揚梅花高尚氣節和瀟洒風度的同時,表達了自己高潔純正的情操。因此,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有深有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這都需要我們在解讀時細加領悟。
第三、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一般地說,詠物詩從整體構思上看,或用擬人,如上述的詠蟬詩,或用比喻,如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詠柳》)。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詠之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淺程度。作者自我形象不明顯的客觀詠物,往往採用比喻的手法,作者形象並未融入描寫對象中。此外,從具體描寫方法看,對於所詠之物,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才運用側面烘托的方法。如陸龜蒙的《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覺,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作背景,寫出了白蓮獨特的氣質和神韻。
總之,詩歌是抒情和言志的語言藝術。為了發揮詩歌的這種功能,我們的詩人往往把抒情與寫景、言志與描物結合起來,因而 讀者便可通過景和物所呈現的特點來體會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如以「竹」象徵正直謙虛,以「菊」象徵孤高傲世,以「荷」象徵志行高潔等。因此,我們遇到托物言志詩時,不能僅僅停留在事物自身的特點上,應該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作者所寄託的思想感情。
二、練習
小松 杜荀鶴自小刺頭深草里, 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 直待凌雲始道高。
1、這首詩刻畫「小松」形象,藉以象徵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沒)的精神,同時也批評「時人」的(目光短淺)。
2、對「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顯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寫出其銳不可擋的發展勢頭。
3、三、四句的「凌雲」含義各有不同,前者指(未長成的小松),後者指(長成後的松樹)。
4、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一、二句生動地刻畫出小松由小而大、發展變化的情景。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結果,呀是它未來「凌雲」的先兆。
B、第三句由描寫轉入議論,諷刺社會上的一些小人見風使舵,前倨後恭,趨炎附勢,溜須拍馬。
C、詩人出身寒微,才華出眾,卻報國無門,一生潦倒。埋沒於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
D、由於詩人觀察敏銳,體驗深切,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練傳神,描寫和議論、抒情和哲理達到了有機統一。
(答案:B,應是藝術地表現了社會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淺,在新事物剛剛出現的時候,往往不去關注,待到長成氣候,才去重視。)
洞中蝙蝠 白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網羅。遠害全身誠得計,一生幽暗又如何?
1、試解釋「遠害全身誠得計」一句中的「遠害全身」的意思。
(答案:遠離禍害,保全自身。使動用法)
2、表明洞中蝙蝠「遠害全身」最生動的兩個詞語是(藏)和(避)。
3、「一生幽暗又如何」這個反問句表明作者對洞中蝙蝠怎樣的態度?
答案:否定、貶斥。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長久,表面上是稱讚羨慕,實際上是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作鋪墊。
B、「遠害全身」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全、保護自己,作者在詩中並不讚賞這種生活態度。
C、「誠得計」中「誠」字本義是「的確」,這裡有「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於引出下文的轉折。
D、末句「又如何」是問:「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樣度過一生是呢?」反映了作者追根問底的探究精神。
(答案: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麼意義呢」,表明作者的貶抑態度。)
[雙調]撥不斷·大魚 王和卿勝神鰲①,夯風濤②,脊樑上輕負著蓬萊島③。萬里夕陽錦背高④,翻身猶恨東洋小,太公怎釣⑤?
1、「勝神鰲,夯風濤」中的「夯」字的本義是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動作,請指出在詩中「夯」字的意思和作用。
(答案:形容大魚砸碎風浪,極其誇張地描寫大魚的力量。)
2、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請指出這首詩一共用了幾處襯托,並說明襯托物是什麼。
(答案:4處,神鰲,蓬萊島,萬里夕陽,東洋。)
3、試分析結尾一句「太公怎釣」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現作者抱負非凡、不受利誘、不受羈束的傲岸形象。)
4、對這首元代散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夯」字本來指使用打地基的工具砸地的動作,這裡移用為形容大魚砸碎風浪,極其誇張地描寫大魚的力量。
B、「輕負著」是說大魚即使背負蓬萊島也輕而易舉,用蓬萊島的重量襯托魚的體積之大和力量之巨。
C、「猶恨東洋小」是說大魚怨恨海洋太小,容不得它翻身,實際上是作者對小人當道、難有作為的現實世界的憤怒、抨擊。
D、最後一句用的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典故,以大魚喻人,刻畫了一個抱負非凡、不受利誘、不受羈束的傲岸形象。
(答案:C,「恨」的意思不是「怨恨」而是「遺憾」。)
卜運算元·詠梅 ·陸遊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霜天曉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脈脈花疏天淡,雲來去、數枝雪。勝絕。愁亦絕。此情難共說。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1、同是寫梅,但兩位作者運用的修辭方法是不同的:陸詞運用的是(擬人),范詞運用的是(比喻)。
2、同是運用環境烘托的寫法,兩首詞也是各有差異的:陸詞突出環境的(偏僻、凄苦),塑造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突出環境的(清冷、蕭疏),塑造了梅花的(「脈脈」)形象。
3、同是借物抒懷,但兩首詞寄託之意有別:陸詞抒寫梅花的(高潔、剛強)品格,范詞抒寫梅花的(孤寂、幽獨)品格。
4、對兩首詞中字句的解說,不恰當的一項是()
A、陸詞中「著」字不是助詞,而是動詞。「更著」意思「再加上」,在上句的基礎上遞進一步。
B、陸詞中「無意」一詞的意思是說「沒有條件」、「沒有資格」,與「苦」字一起寫出梅花凄苦的生存環境。
C、陸詞中「一任」的「一」字和范詞中「一夜」的「一」字意義稍有不同,前者是「一概」之意,後者是「全」、「整」之意。
D、范詞中「勝絕,愁亦絕」兩個「絕」字的意思都是「到了極點」,都融進了詩人的情感。
(答案:B,「無意」的意思是不著意追求。)
5、對兩首詞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兩首詞都是詠梅,都不著重於正面刻畫梅花的具體形態,而著重於用側面烘托的手法表現梅花的神韻。
B、陸詞為梅花創造了一個風雨黃昏的環境,范詞為梅花創造的是一個雪後月夜的環境。
C、兩首詞都表現了梅花的幽獨氣質,同時都藉助梅花表現了詩人自己高潔不污的堅定信念。
D、陸詞最後兩句從假設的角度,寫出梅花慘烈的悲劇命運,也寫出梅花孤芳不變的品格。
(答案:C,范詩沒有表現高潔不污的信念。)
推薦閱讀:
※古詩詞鑒賞方法
※《孟子》鑒賞
※詩歌鑒賞題答題步驟
※《送友人》鑒賞
※新手如何鑒定名表鑒賞
TAG: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