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課堂差異 當中國老師遇到洋學生

本帖最後由 youdong 於 2015-8-9 15:05 編輯

英國當地時間8月4日21點,BBC2台播放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國學校》第一集,引起了中英兩國觀眾的積極關注。在英國漢普郡的一所普通中學,五名來自中國的老師同班裡的學生們朝夕相處,師生在課堂內外的點點滴滴都被記錄下來。

「支教」的五位老師,從左至右:體育老師、英語老師李愛雲、科學老師、數學老師鄒海連、漢語老師。中西教育方式對比不靠譜?由BBC製作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發布以來,吸引了國內外眾多教育人士的關注和思考,而在國內網路上,更引發了大量的網友吐槽。在眾多「吐槽」聲中,也有人對BBC這部「紀錄片」的可信度提出了質疑。說是紀錄片為何看著像娛樂片?有微信公眾號網友吐槽這部片子:「說是紀錄片,又實在太像娛樂片,BBC導演、老師和同學們的演技不是一般的好!」他認為BBC為了強調中西教育的對比效果,過分強化了故事性,從而降低了其代表性。該公眾號認為片中學生的表現「十分誇張」,而對於正處在中學階段的中學生而言,這種略顯叛逆、挑戰權威的基調「正中下懷」,容易引起大家的通理性,從而引發大量的關注。

五個老師只有兩個真正來自國內,代表性存疑據了解,參與節目錄製的5位中國老師中有2位老師來自國內名校,其他三名老師是英國本地的中國老師。2位來自國內名校的老師分別是擔任實驗班班主任的杭州外國語學校的80後數學老師鄒海連以及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中英語教研組組長、省特級英語教師李愛雲。而有意思的是,在網友討論中,比較受歡迎的恰恰是這兩位真正來自國內的李老師和鄒老師。網友們認為,李老師溫文爾雅氣質極佳,而國內老師出訪國外,更加註重形象,也屬常情。令人生疑的是,既然其他三個都是在英國多年的老師,那麼片中他們在教學過程里與學生爆發的「矛盾」到底來源於哪裡?難怪有網友戲稱,他們是「故意演成那樣的!」而下面這位漢語老師,被網友戲稱為「棍子姐」,其教學過程中用棍子指著白板的做法讓眾多網友大呼「醉了」。這種「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學方法,在國內也已經越來越少了,現在卻作為典型「引進」到了國外,實在很難取信於人。

漢語老師「棍子姐」。唯一的男教師是如何入選的?被英國BBC選中的5名中國老師中,來自杭州外國語學校的鄒海連是唯一的男老師。鄒海連是個80後,從浙大數理統計專業拿到碩士學位後,到杭外擔任數學老師。鄒海連是這次「實驗班」的班主任,同時也是數學課老師。在真正上課前,他決定將中國課堂「是一個整體」的思路帶給這群英國的學生。他通過做操的方式,培養學生們的「集體感」,他甚至組建了一個班委會,明確每個值班委員應該做的事情。鄒海連赴英國參加這個項目經歷了層層選拔。BBC在選人時,要求第一教齡滿5年;第二,老師從事英語語法、數學、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工作;第三是進行全英文教育。鄒海連在杭州外國語學校劍橋高中任教多年,平常都是用英文給學生上數學課,所以入圍了BBC的初選。初選之後,鄒海連經歷了多輪面試。

此前,鄒海連對當地媒體稱,BBC主要核實他的情況,包括教育經歷、教學方法以及和該研究項目的契合度等。最後,BBC又專門找了一家獨立機構,評估他的心理狀況,包括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等。鄒海連透露,他花了半年時間,才通過BBC設置的重重關卡。鄒老師回憶,BBC在選人時開出的3項基礎條件,攔住了絕大多數老師的腳步:第一,該項目要在中國基礎教育體系內尋找老師;第二,這些老師從事英語語法、數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教學工作至少滿5年,少半年都不行;第三個條件是最難的,這些老師還要具備全英文教學的能力。鄒老師說,他的入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可以用英文上數學課。鄒老師還表示,BBC當時反覆強調,希望他在英國上課時,能用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

鄒海連老師。由於事先簽訂保密協議,在紀錄片播出之前,鄒老師無法透露更多具體細節。但今年4月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回憶在英國一個月的教學經歷,仍很興奮。他和其他4位老師都很喜歡那50個英國孩子,臨走時,還依依不捨,收到許多祝福卡片。鄒老師還與記者分享了一些他在英國的照片。從照片上看,雖說「中國實驗班」是臨時組建的——50個孩子都是自願報名參加,但是教室卻有一股濃濃中國風——牆上貼著學生行為守則、課程表,甚至還有眼保健操圖,「勤學善思」等標語。據說,鄒老師還組織過一次中國式班幹部競選。在這樣的環境中上課,英國學生都是一臉新奇的表情。學生在這段時間裡,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值日工作,比如升旗,餐廳值日,教室打掃衛生,宣傳、晨會主持,課間操領操等,部分學生還很主動的幫忙打掃教室並很享受。也有學生需要提醒的,這都很正常的。不同學生都有相應的職責的,並且得到了鍛煉,這英國沒有的。

唯一讓鄒老師他們頭痛的,是課堂紀律,每節課都要花不少時間在維持紀律上。「確實有調皮的學生,一直很鬧,哪裡都有的,好的學生很好的。」鄒老師說。在鄒老師眼裡,英國學生比較頭痛的,倒不是課程難度和紀律要求,而是千篇一律的課程安排,除了上課,居然還有早晚自修和課間操,一樣都不能落,而且不能自由選擇。有一回上數學課,就有個娃因為在操場玩嗨了沒來上課。

《現代快報》專訪李愛雲老師李愛雲是今年2月23日啟程,4月3日回國的,前後在英國40天,有四周時間教學,再由倫敦大學進行檢測。她的搭檔除了一位來自杭州外國語學校IB班的數學老師鄒海連外,還有三位曾在中國國內有豐富教學經驗,目前定居英國的女教師。5個人包下了這個實驗班的所有教學。

李愛雲老師。李愛云:預告片也是一種宣傳,讓大家期待這個節目,但只是選取了開始階段的一些鏡頭,紀錄片共有三集,分別是當地時間的8月4日、11日和18日晚上播放,隨著節目的進展,會出現學生表現很好的鏡頭。說老師訓哭學生,並不是事實,建議大家看完紀錄片再做評價,最後的實驗效果是非常好的。「現在不要講話,不要問問題,聽我講」,在課堂上說出這句話的,是來自南京的老師,南外初中英語教研組組長、省特級英語教師李愛雲。記者今天聯繫到了李老師,她說,目前網上流傳的,並不是教學的全貌。李愛云:第一集學生不適應、老師不適應嘛,不僅是最亂的播出來,而且是從最亂的裡面挑了最亂的播出來,我覺得也可以理解。他們平時一二十個人一個班,你一下子變成五十個人,你給人家一天12個小時,我們南外學生也不適應啊,這是他們心目中的傳統中國(教學)模式。李老師介紹,一個月後,這50名接受了中國式教育的孩子,會和博特航中學同年級的別的孩子一起參加數學和自然科學測試。而哪邊的成績會更好,BBC將在紀錄片中公布。

現代快報:預告片里你在課堂上說到NO TALKING NO QUESTION,你是真的因為課堂紀律太差生氣了嗎?李愛云:這其中有誤解。我的不少學生和朋友都很驚訝,覺得不太像我。其實這只是課堂上老師讓學生等老師講完後再問問題的一個表述,中間有個詞是NOW,並不是不讓學生提問和交流,而是在說話時希望相互的尊重。恰好預告片選取了那個鏡頭,當然也可以理解。現代快報:在你看來,學生開始的不適應來源於什麼?李愛云:BBC給出的在校時間表,是他們調查傳統中國學校的時間表安排的,每天早7點上學,晚上7點放學,學生在校12個小時。當然這和我們中國現在的教學時間不完全一致,比如我所在的學校,學生是下午三四點放學。因此英國學生開始不適應。還有一點就是,這所學校原本一個班是十幾個學生,最多二十幾人一個班,我們的實驗是50人一個班,班級人數的突然增加,也引起學生的不適應。

現代快報:後來學生們有變化嗎?李愛云: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越來越適應,可以說他們非常懂禮貌,而且非常有規則意識。如果真的做錯了,他們會主動說sorry;如果要請假,他們會請父母寫假條、打電話。而且南外的教學模式其實和英國還是比較相似的,加上5位老師中,只有兩位是國內的在職老師,而且也不是傳統學校的老師,所以這個適應的時間不長。現代快報:這個班如何教學?李愛云:數理化和生物,英國校方給一個指定的大綱,我教的漢語,是我國漢辦的教材,英語語法教材是自選的。在四周教學中,我們五位中國老師「包班」。我們有晨會、班會,也有家長會,有問題會和家長溝通,家長也比較配合。同時我們還要教學生一些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包餃子、剪紙等,這些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

現代快報:中英兩國教育各有什麼特點?李愛云:我們肯定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他們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從具體的學生對比來看,英國的學生們愛思考、愛表達自己是普遍的特點,他們的課外作業閱讀類的很多,活動性課程也多,但相對所學知識不深,偏研究型和思考型。他們演講、回答問題非常積極,不會一定要聽權威的,比如我講英語帶美國口音,他們會提出來。在學習方面,他們不把考大學當成目標,而是要發展自己的個性。我們中國的學生守紀律,內在的求知慾、學習動機更強一些。

現代快報:這次的英國教學收穫了什麼?李愛云:雖然不能「劇透」,但可以說的是,在最後的考核中,我們的實驗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們和學校的校長、老師、學生都建立了感情,最後離開的時候,孩子們都哭了,寫了很多小卡片給我。有的孩子甚至說,還想當我的學生。今年10月,有些學生會到泰州來,已經發郵件給我,說要來南京看我。在教學上,也帶來一些思考,我們南外的學生演講能力是比較強的,但與英國的學生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我也會把英國的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方法,帶到中國的課堂上來。今年5月份,BBC來到南外拍攝真實的中國中學生的校園生活,會在紀錄片中呈現。

教育專家談中西方課堂差異「中方、西方教育各有特點,沒有哪一種教育是沒有缺點的。他們是一群相當於國內中學初三年級的孩子,已經習慣了他們自己的教學方式,突然放到一個改變相當大的另一個國家和文化的教育模式下,即使是成年人也會不適應。」南京市教科所洪劼劬老師曾經在美國鹽湖城的各類型學校交流學習一個月,對西方的學前教育、小學、初中、高中等各個階段的課堂均有所了解,在他看來,BBC紀錄片里英國孩子的種種反應其實非常正常。洪老師向記者介紹了他眼中西方課堂的差異。

西方課堂強調自由,中方課堂強調秩序英國中學生以前是8:00-8:30到校,「中國化的英國學校」統一要求7:00到校;一個課堂要坐50人。而英國課堂一般不會超過30人,中國老師上課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紀律,於是有了經典的話「如果我看到你們不守紀律的話,我就會把你們叫出來單獨罰站。」「國外的課堂比較自由,班級人數很少,從學前教育開始孩子們就已經習慣了小班化學習、合作、交流,一些小學課堂,孩子們甚至可以席地而坐,而我們受國情影響,目前還不可能做到全部小班教育,通常一個班至少40多人,老師首先要保證秩序才能將課堂教學進行下去,這樣一來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就接受紀律教育,到了中學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西方課堂重思維表達,中方課堂重學習效率英國的學校會把不同的學生根據他們不同能力分進不同班級,老師不會直接告訴學生怎麼做,而是讓他們自己研究發現,所以英國學生經常弄錯,但在他們看來這都很正常;現在中國的課堂老師在上面演示實驗,給他們各種知識,讓他們不停地記錄筆記,所有的知識會用課堂筆記形式教給學生,這種體系下學生們需要集中100%注意力。中國的課堂由於是大班教學,同時孩子們經歷過從小到大的紀律規範,老師們通常會教給學生們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學生不學不聽就不會,因此中國老師很強調聽課效率,而在國外,課堂常常就是一個大討論,老師更加強調學生自己思維的表達,他們每個孩子都可以滔滔不絕發表自己的觀點,即使是錯誤的,也不會受到批評。「一旦英國孩子進入到50人大課堂,原本自由表達的條件不具備了,如果不聽老師講,這節課就是荒廢掉的。」

西方課堂重活動與參與,中方課堂重預設與生成Sophie是一個各種上課講話的「問題學生」,然後就被請到講台邊上的位置去了,另一個上課講話的小哥被請面壁去了,英國學生表示這一套在他們這裡沒有用,他們覺得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我們的教育有非常嚴謹的國家課程標準,老師開展課堂活動都是在這個框架下進行,老師們認真負責,每一節課都會有自己的預設,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也就是生成,大家也都要有一個設計。」此次英國進行這樣一個中國式教育的研究項目,也是看到了中國教育的優勢,看到了西方教育的一些問題,期許從中找到途徑改善。「他們的課堂活動與參與會非常多,且活動基本全由學生自己設計完成,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孩子各種不同特點造成不同的學習結果,老師也不會太在意,而我們的老師則更加重視學習效果,體現在考核上就是成績到底怎麼樣。」

「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首批赴英中方老師合影。BBC紀錄片沒有說到的事情為了試驗一下英國學生能否適應中國式教學方法,以及中西式教學究竟哪個更有成效,BBC邀請五名中國老師前往英國漢普郡的一所普通中學教學。紀錄片未播先火,無論是在英國還是中國,媒體都已經事先抖出許多教學活動中的軼事。中國媒體:中國老師+洋學生,紀律鬆散壓力山大在不同版本的網路和微信文章中,到處可看到中國老師的吐槽。參加節目錄製的李老師直言不諱地表示,根本管教不住英國學生,他們不遵守課堂紀律,讓她壓力山大:「有時候,我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然我就瘋了」,「全班學生大概只有一半人在聽我講話,剩下一半人不知道在幹什麼。」

3天前 上傳下載附件 (67.59 KB)BBC紀錄片片段之一,英國學生在教室里吃東西聽歌。楊老師看來也有同感,令其驚訝的是,一位女學生竟然因為自己喜愛的偶像退出樂隊而大哭跑出教室,他對課堂紀律如此鬆散感到震驚。在紀錄片中,還有中國老師向上課總開小差的學生大聲提醒「不要說話、不要提問」、「開動一下你的腦筋」,結果學生頂嘴道「誰的腦筋?」等畫面,讓網友們深感英國學生真不好教。

BBC紀錄片片段之二,英國學生學做中國廣播體操。英國媒體:中國方式+洋課堂,思維不同反應熱烈BBC的這個項目顯然並非只為了收視率,而是試圖借中西教育理念的不同反思英國教育,折射兩國文化差異。該紀錄片引發的關注和討論相當熱烈。在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下面,網友留下400多條評論,評論頁面拉下來足足有數十頁,這在英國媒體報道中並不多見。此外,《衛報》對該紀錄片的報道中,直接打上了「今日最佳電視節目」的標題。

《衛報》的標題直接稱這部紀錄片將是「當天最佳電視節目」。紀錄片還未播出,BBC中英文網站已經連發數條相關報道。一篇名為《中式教學真的適合英國學生嗎?》的報道詳細介紹了項目參與各方的觀點感受。15歲的學生蘭斯基表示,她不喜歡12小時都穿著難看的校服,不喜歡不能自由在課堂上發表觀點,但她學會了如何快速記下筆記,而最讓她感到困難的是,中國老師對學生做到最好有著很高的期待,這讓她感到壓力。班上的鄒老師則強調,英國家庭和學校教育對學生獨立性的重視令其很受啟發。

一名中方老師在教室帶著學生做眼保健操。學校校長斯特哲表示,他之前到上海觀摩中國式教學時,對中國學生的精氣神、課堂紀律以及班級規模留下深刻影響,而當該項目開展的第二天他就得到反饋,英方學生表現不佳,不認真聽課、不遵守紀律。這其實是中國式的教學方法和英國青少年的文化和價值觀發生了衝突,英國學生習慣提問,並期待其觀點得到尊重,斯特哲認為,中國學生成績好,除去老師的原因,真正還在於中國家長、中國文化與價值的共同作用。

一名中國老師在接受採訪。英國《泰晤士報》則連篇報道了中國老師對英國學生的指責之聲,提到《中國老師發現英國學生懶散》、《中國老師說英國學生太無禮》,並爭相指出老師與學生在教學、學習理念上的不同。報道稱,一位中方老師表示,「我們現在不得不開始學習課堂管理技巧。在中國,每個學生都很自律,這種自律來自天生、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報道還援引斯特哲校長的話,不認為英國學生很無理或者由於福利制度而很懶散。他表示,平常在學校里學生不常像紀錄片中表現的那樣不遵守紀律,他將部分原因歸結於價值觀、習慣不同引發的小摩擦。一名14歲的學生則認為,中國老師對教學工作充滿熱情,非常希望學生能學進去,她說,英國老師可能是通過提問或反問學生的方式關心我們的學習。

今年2月,英國《衛報》網站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的截圖。英國《每日電訊報》則刊文稱,中方老師認為英國慷慨的福利制度讓學生缺乏雄心壯志以及紀律的約束。一名老師表示,在中國,由於沒有福利做依靠,學生們知道自己必須要努力學習來養家糊口。而在英國,學生即使不工作,也可以從政府那拿到福利,所以不用為自己的未來擔心。該報曾駐中國的記者里查德·斯賓塞也撰文說,BBC的紀錄片說明了很多問題。「雖然有人批評中國的學校僵化呆板,但是十多年來我一直贊成中國式教學。事實勝於雄辯,不僅各類國際學校排行榜將中國大城市的學生排在前面,即使是在西藏那樣比較邊遠的地區條件艱苦的學校,學生表現都超過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學生。」

《每日電訊報》關於該紀錄片報道的讀者評論區,讀者反應熱烈,對該話題非常感興趣。你所不知道的中英教育合作BBC此次籌拍的紀錄片充滿戲劇色彩,其實在實體層面上,中英兩國近年來的教育、教學合作開展得非常豐富多樣。中國老師赴英國教學、英國老師赴中國學習數學教學模式、英國購買中國數學教科書版權等合作消息不絕於耳。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教育公參與英國教育部學校改革事務國務大臣觀看中英數學交流課堂。英國中小學生數學基礎不好是上至首相、下至全國民眾都了解的事。去年2月,英國教育和兒童事務部副部長莉茲·特魯斯率領英國教育代表團赴上海「取經」,走訪了上海中學、福山外國語小學等學校,觀摩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模式,尤其希望了解中國學生數學成績出眾的秘密。在他們看來,上海中學生數學、閱讀以及科學能力在經合組織的全球排名中都排第一,簡直是「Amazing」!筆者曾採訪過一名小學校長,他正好參加了去年赴滬教育交流的活動,在他看來,中國的基礎數學教學真的是太棒了!中國每個小學數學老師都是數學的專業大師,他說,「我在上海觀摩數學教學時,印象最深的是,中國的數學老師學科專業知識非常深厚,他們有多年的教學經驗,因而非常清楚根據課本和教學進程教授不同階段的知識。同他們聊天時,我非常敬佩他們的高深造詣。」

一位中國老師在位於英國東倫敦的一所小學上課。為什麼英國中小學數學教不好呢?這位小學校長說,一是老師不一定專業,二是教學計劃不嚴謹,不是一步步夯實的。他解釋道,「在英國,小學老師可能不僅教數學,還要教許多不同科目,這令他們可能無法在某個方面成為專家。現在,成為一名英國小學老師,只需近1年的整體教學培訓,然後是4-5天的數學教學培訓,就可以開始教數學課了。」他坦承,許多英國中小學數學老師可能自身的基礎不是十分紮實,而中國的老師大都是數學專業的本碩博畢業,要不就是多年從事數學教學,對每個知識點都了如指掌。今年,英國著名的哈珀柯林斯出版社購買了上海華東師大的數學《一課一練》版權,將其譯成英文供英國學生使用。「中國的數學教材非常有條理,非常聰明。老師對教材內容熟記於心,一步步教導學生,非常有條理。」這位校長表示,「在英國的一大問題是,我們的教材經常改動,可能師生還沒有熟悉一本教材,又有一本新的教材。」他說,此外,中國老師經常讓學生重複知識點,每天布置少量作業鞏固知識,這種方法值得認可。「在英國這些都沒有,教學開展太快太泛,很多學生還沒有真正弄明白一個內容,又進展到下一個環節,十分不利於數學學習。」

被英國引進的《一課一練》。「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2014年設立以來,累積共有70多名英國數學老師赴滬培訓學習,60多名上海數學老師赴英開展教學學習。今年年初,第二批共31名來自上海的數學教師順利抵達英國,開始開展「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第二階段交流活動。根據安排,這些老師進駐了17所英國中小學,開展為期4周的數學教學交流活動。英國教育部學校改革事務國務大臣尼克·吉布高度評價該項目,稱「為英國的數學教育及改革帶來了新的思路與啟發」。
推薦閱讀:

什麼是中國式旅遊?
看中國人是怎麼喝酒的,笑到肚皮疼(二)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年號表(上古—隋朝)
深度分析:紐西蘭移民新政對中國白領移民的影響
中國古錢幣「四絕」

TAG:中國 | 差異 | 學生 | 西方 | 課堂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