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 英雄末日·項羽四面楚歌的故事

  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書。要是在讀法上能創新,用不同的觀點來詮釋古代的人和事物,那麼古書就不至於在時間的洪流里被淹沒了。

——張嘉驊

-英雄末日·項羽四面楚歌的故事-

-夕日將盡-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進入尾聲。項羽駐紮在垓下,兵少糧盡,還被劉邦的漢軍和其他諸侯的部隊團團圍困。

  夜裡,他聽到四面的漢軍都唱著楚歌,不禁大吃一驚,說:「漢軍已經佔領楚國的土地了嗎?」項羽睡不著,起身在營帳里喝酒。

  虞姬是項羽最寵幸的美人,騅是項羽常騎的駿馬。項羽看著陪伴他的虞姬,又望了望營帳外的駿馬,不禁悲從中來,激昂慷慨地唱起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垓下歌》唱了一遍又一遍,而虞姬也以詩歌和大王相唱和。

  項羽在戰場上殺人如麻,刀起刀落間從沒眨過眼。但這時他流下了幾行清淚,而他的隨從們也都流下悲傷的淚水不忍抬頭看他們的主子。

  一代英雄竟落得如此下場。項羽到底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

-聽不進耳里的勸-

  事情得從五年前的鴻門宴說起。

  劉邦為搶先一步進入秦都咸陽一事,前來鴻門向項羽謝罪,對項羽表示屈服。

  項羽沒有聽從軍師範增的計謀,在酒宴上沒殺劉邦,劉邦得以安全脫身。

  鴻門宴過後沒幾天,項羽帶兵西進咸陽,上演了一出「屠城記」。他殺了已經投降的秦皇子嬰,燒毀秦的宮室,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都沒有熄滅。

  對於曾經毀了他祖國的秦國,項羽有一股強烈的恨意。然而在某些做法上,他和他所痛恨的秦國卻是如此相似——戰國時期,秦將白起在長平活埋了趙國的兵卒四十萬人;在入關之前,項羽在新安也活埋了秦國的降兵二十萬人。這在歷史上都是駭人聽聞的事件。

  項羽搜尋完咸陽城中的財寶和婦女,準備返回故鄉。

  有人建議項羽在關中建都稱霸。

  項羽看著殘破的咸陽城,心中想念著東方的故鄉,說:「人有了富貴卻不回故鄉去,就像身著錦繡的漂亮服飾在夜裡走動,誰會看到呢?」

  進言的人在背地裡和人議論:「聽人家說,楚地的人生性急躁,就像獼猴學人穿衣戴帽,今日一見,果然如此!」

  項羽聽了這番譏笑他的話,非常不高興,下令把那個人抓去烹煮了!

-立諸侯王,殺義帝-

  接著,項羽派人去問楚懷王誰當關中之王的事。

  楚懷王回答:「就按照原先的約定。」

  言下之意,楚懷王是要立劉邦為關中之王。

  在項羽眼中,楚懷王只是個空殼子。他那已經戰死沙場的叔父項梁當初在起義時,為了增加號召力,才依范增的建議把流落在民間、為人牧羊的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找來,立他為國君,仍號楚懷王。君王由他當,但仗是誰在打?

  如今秦朝已滅,若要繼續尊懷王為君主,大家也該論功行賞,把地分一分,得個實質的好處。

  項羽尊懷王為「義帝」,對眾將軍說:「消滅秦朝,平定天下,是各位將軍大臣和項羽我所出的力。義帝既然沒什麼功勞,大家就應當把地分了好稱王。」這話說得很露骨,但將軍們都說好。於是項羽劃分天下,立眾將為諸侯王,一共封了一十八個諸侯王。

  關中並沒有封給劉邦,而是一分為三,封給了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這三個秦國降將,號稱「三秦」。

  至於劉邦,他被封到邊遠的巴蜀,當漢王。項羽的理由是:「秦國把受刑罰的人都流放到巴蜀去,那裡有秦國的人,也算是『關中』。」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在彭城,統轄梁楚九個郡。

  這時的項羽沾沾自喜於如日中天的威名,卻不知他的分封已埋下了禍根。

  項羽封了田都等三位田氏諸侯為王,就是不封無功的田榮。田榮不服,起來反抗項羽,擊殺其他田氏,自立為齊王。項羽大怒,率兵北上攻打田榮。

  劉邦伺機而動,向東面出兵真正的關中,降服了「三秦」。

  項羽因為忙著對付田榮,一時無法分身對付劉邦。

  在此之前,本來就瞧不起「義帝」的項羽,在把義帝遷往長沙的路上,叫人把義帝給殺了。

  不久後,劉邦得知義帝的真正死因,號啕大哭,為義帝發喪。他派使者告知各諸侯王,譴責項羽「大逆不道」,希望各諸侯王一起討伐項羽。

-楚漢相爭-

  為時五年的「楚漢相爭」,一開始就呈現出緊張激烈的局面。

  田榮被百姓所殺,田榮的弟弟田橫繼續帶兵反抗。

  趁著項羽被牽制在齊國,劉邦聯合其他五個諸侯率領五十六萬人,前去攻打項羽的根據地楚都彭城,並將它佔領。

  得知消息後,項羽帶著精兵三萬人從齊國趕回楚國,在彭城殺得漢軍連連敗退。當時死在河流里的漢兵就有十多萬人,河道都被堵塞了。

  漢王劉邦一路逃,項羽一路追。若不是一陣怪風吹得楚軍東倒西歪,劉邦早已死在項羽的刀下。

  此後,兩軍在滎陽和成皋之間形成拉鋸戰,項羽明顯佔了上風。

  劉邦經常被項羽打得落荒而逃,甚至連家眷都顧不了,父母和妻子都落在項羽手中,成了人質。

  不過到了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離間計,成功地挑撥了項羽和重臣范增的關係,翻轉了不利的局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漢軍駐紮在滎陽,因楚軍攻勢猛烈,而漢軍糧食短缺,劉邦便向項羽請求講和。項羽的使者來到漢營後,劉邦叫人準備了豬、牛、羊齊全的盛宴,準備呈上來。一見到項羽的使者,劉邦假裝吃驚地說:「我原本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怎麼會是項王的使者?」便把豬、牛、羊都撤了,換上粗劣的食物。使者回去後將這件事回報項羽,項羽懷疑范增和劉邦暗通款曲,便漸漸削減了他手中的權力。

  范增見項羽對自己如此不信任,氣得不得了,對項羽說:「天下事大致已定,君王自己能做主。請允許我帶著這把老骨頭,回歸故鄉。」

  項羽答應了他。范增因此離開項羽,回老家彭城去,不料卻因背上的毒瘡發作,死在半路上。

  劉邦本來就有張良、蕭何等能幹的臣子,如今又獲得從項羽那邊投靠過來的陳平、韓信、英布等人,隊伍日益壯大。而劉邦的另一名大將彭越,對項羽大後方的侵擾也見到成效,常讓項羽的部隊糧食短缺。

  楚軍糧道被截,項羽憂心不已。

  楚項讓項羽命人做了一張高高的桌子,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放在桌上,讓漢軍遠遠就能看得到。

  項羽威脅劉邦說:「你再不投降,我就把太公烹了。「 劉邦回復:「我和你當初都侍奉楚懷王,承懷王之命,約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若要烹煮我的父親,那就請你分我一杯羹!」

  項羽大怒,要殺太公。項伯勸說:「天下之事,難以預料。 況且,想爭天下的人哪顧得了家?殺了太公也沒用,徒增禍患罷了!」由於項伯的這番話,項羽才打消了殺太公的念頭。

  楚漢相爭,僵持不下。兩軍在廣武對陣。項羽對劉邦說,「天下這幾年紛擾不安,都是因為你跟我。我向你單挑,一決雌雄,不要再牽累天下百姓。」

  劉邦笑著拒絕:「我這個人寧可鬥智,不願鬥力。」項羽只好出兵進擊,這一仗,項羽射傷了劉邦,逼他敗走。

  劉邦老是打敗仗,但其手下的大將軍韓信卻屢傳捷報。

  韓信在黃河以北屢建戰功,平定齊國和趙國,對楚軍造成威脅。

  項羽派大將龍且率兵迎擊韓信,不料大敗,龍且被殺。

  楚漢幾番交戰,楚軍始終被糧食補給的問題所困擾。項羽決定親自領兵去剷除彭越。他命令海春侯等人守住成皋,吩咐說:「漢軍若是挑釁,千萬別出戰,我十五天必殺彭越而回。」

  項羽一走,漢軍果然向楚軍挑戰。楚軍不肯迎戰,漢軍便派人羞辱楚軍。五六天後,楚軍被激怒,按捺不住,出城迎戰,卻在渡汜水時遭到漢軍的伏擊。

  漢軍大破楚軍,奪得楚軍所有的物資。海春侯等幾名楚將在汜水自殺。

  項羽人在睢陽,聽說海春侯兵敗,連忙調轉軍隊往回趕,這一去一返,兵倦馬疲,糧食也快吃光了。

  劉邦派陸賈去見項羽,希望能迎回太公等家眷,項羽不肯放人。於是劉邦再派侯公去遊說,約定雙方以鴻溝為界,東歸楚,西歸漢,項羽這才把劉邦的父母和妻子等人都還給劉邦。

  這年是漢建國的第五年(公元前202年)。項羽打算帶著部隊回東邊去,劉邦也想履行諾言帶兵回西邊去。

  張良和陳平勸劉邦說:「項羽的軍隊這時已筋疲力盡,糧食也吃光了,正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現在放他走,無疑是放虎歸山。」

  劉邦聽了,深表同意,於是背棄和約,反過來追擊項羽。後來在韓信和彭越的合力圍攻下,把項羽困在垓下。

  這關鍵的一擊,讓項羽從此一蹶不振。

-最後的英雄氣概-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在垓下,項羽聽到四面楚歌,自覺氣數將近,不免唱起悲歌,「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躍上馬背,項羽帶著八百多名騎兵,連夜往南突圍而去。

  直到天明,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突圍,立刻讓騎將灌嬰帶領五千名騎兵追擊。

  項羽急渡淮河,能跟上的部屬只剩百來個。

  途中,項羽迷了路,向一名農夫問路。農夫騙他走了錯路,害他陷在大沼澤,被漢軍追上。項羽帶兵再往東走,到了東城,身邊只剩二十八名隨從,而漢軍追上來的騎兵有數千名。

  項羽知道自己難以脫逃,就對隨從們說:「從起兵到現在已經過了八年,歷經七十多場戰役,我從沒吃過敗仗,才能稱霸天下。現在困在這裡,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既然要決一死戰,那麼我就為各位戰個痛快,一定要連勝三場,幫大家突圍、斬將、割旗,讓大家知道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作戰失誤。」

  項羽把隨從分作四隊,朝四個方向突圍。

  漢軍將他們重重包圍。

  項羽對隨從說:「來,我為你們斬殺一將!」隨即命令隨從賓士而下,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個地方會合。

  項羽大喊一聲往前沖,趁著漢軍散亂的時候斬了一名敵將。

  就在這個時候,漢軍有一名騎將追上來。項羽瞪了他一眼,吼了他一聲,嚇得那名騎將連連退避了好幾里。

  項羽在山的東面和分作三處的隨從會合。

  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也跟著分成三隊,重新包圍。

  項羽縱馬一躍,又斬了漢軍一名都尉,殺了上百人。把隨從再度聚集,算一算,只損失了兩個人。項羽對隨從說:「如何?」

  隨從們都佩服得五體投地:「果真如大王所說。」

-寧死也不渡烏江-

  項羽一路奔到烏江邊,有個亭長(相當於里長)把船撐了過來,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人口大約數十萬,也夠您稱王了。希望大王趕快渡河,河面上只有我有船,漢軍若到肯定過不了。」

  項羽笑著回答:「天要亡我,我還渡河?當初我跟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來,現在沒有一個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可憐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就算他們不說,我心裡難道就不覺得慚愧嗎?」

  項羽將愛馬送給亭長,讓他載著馬過河。然後他和隨從拿著兵器徒步和追來的漢軍搏鬥。

  項羽殺了數百人,身上受了十多處的傷。

  在交戰中,項羽看見漢軍當中有個叫呂馬童的故人,便說:「我聽說漢王用千金和封地萬戶的懸賞來買我這顆人頭。我這就送給你!」項羽話一說完拿起劍抹了脖子,自刎而死。

  漢軍一擁而上。為了搶奪項羽的遺體,漢軍自相殘殺的有數十人,而搶到他身體一部分的,後來果真都封了侯。

  一代英雄,曾經叱吒風雲,如今意氣已盡,走上了末路。


三分鐘讀歷史關鍵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對項羽可說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的「勇」:在亂世中從民間崛起,幾年間就能稱霸,號令天下。恨的是他的「暴」:只靠武力來圖謀天下,做了令人非常不滿的事,還埋怨別人背叛。

司馬遷給項羽的結論是「嘆」!他感嘆項羽直到死前都不覺悟,而只是用「天亡我,非用兵之罪」這樣的話來為自己辯解。

項羽會成功是因為他的勇,會失敗是因為他的暴。司馬遷對項羽成敗的分析很像現代所說的「性格決定命運」,也就是說,項羽最後的發展怨不得天——他會英雄末路,兵敗垓下,完全是他的性格所造成的。

人之所以會「暴」,也很可能是因為「急」。急著想要有所成就,急著想得到別人的肯定……說實話,項羽應該感謝那個罵他「沐猴而冠」的人,因為這個人指出了項羽致命的缺陷,可惜他竟被項羽給烹煮了。

推薦閱讀:

2012「世界末日」其實是門生意
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一句話,而這句話會被全世界看到。你會說什麼?
與屍同行1·加班狗華安
「世界末日」謠言為何盛行
心如:漫談世界末日

TAG:故事 | 項羽 | 英雄 | 書摘 | 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