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楞伽經》的綱要,佛法大要都包括了

南懷瑾先生:《楞伽經》的綱要,佛法大要都包括了

「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所有佛法全部大要,統統包括了,告訴我們了。「五法」曉得嗎?誰記得啊?記得賞吃一顆花生米,記不得你們要供養我花生米。(答:名、相、分別、正智、如如)「名」就是丁師講的「概念」,代表一切觀念,都是妄念起來的。「相」是一切的現象,都是外境。「名、相」怎麼來的?是「分別」而來,一切學問,包括一切佛學,都是第六意識分別出來的。「正智」是不起分別的,也不會被名相騙走,自己清清楚楚。般若智起來,就知道自性本空,「如如」不動,不要你去修的,當下就是,證到「一念不生全體現」境界,也就是佛境界。五法就那麼簡單,連出家都不要出家,當然更不要在家了。剃個光頭出家著相了,穿了這個衣服,這不是「名相」嗎?那我在家呢,更著了名相,這一切都不是。所以古文告訴你,不要「循名執相」,不要跟著概念,被一切的現象騙走,要一切不會受騙才行。所以另一個地方記載,有人問我們的達摩祖師,「師父啊,你到我們中國來做什麼啊?」達摩祖師怎麼答覆,你們曉得吧?嵩山下來的應該知道啊。他說:「我找一個不受人騙的人,不受人欺的人」。這個話很對了。找一個不受人欺的人,也不受人騙的人,本來清楚的人。什麼叫「三自性」?唯識學上叫「三無性」。就是「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我們一切心理作用都是由外界引起的,這個外界不一定是物理世界啊!有時候我們坐在那裡,沒有事,忽然想到什麼,馬上就行動了,那個心裡的外相起來了,分別心起來了,就是依他而起。做功夫的人,我常常引用呂純陽的詩,他也是學禪的,講得很對:「丹田有寶休尋道」,自己氣脈通了,精神很好,還修鍊什麼丹道啊;「對境無心莫問禪」,不依他而起,對境無心嘛,你本來清凈的,本來沒有事。所以一切是依他起性,我們從嬰兒開始,受外面的教育,受父母的影響,都是依他而起。於是人就構成了一種思想,以腦子的習慣思維,中文、英文、法文,這些文字教育,你所加上的,都是給你污染的,依他而起。依他起了以後,抓住了,執著了,主觀成見就起來了,所以佛學就包括了「五見」(身見、邊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邪見)。五見屬於「見思惑」的「見惑」。「身見」,有身體的觀念;「邊見」,不落在空就落在有,或者有個中觀,都落在邊見了。世界上哪裡是中啊,有中也就有邊了。「戒禁取見」,尤其宗教都落在戒禁取見,認為這個不應該,那個不應該,沒有應該不應該;這個戒,那個戒,你本來無戒的,本來清凈的,那個才是大戒,那個是菩提心戒了。戒律和規矩是人設的,所以立個禪堂的規矩,要守禪堂的規矩,也就是戒禁取見。「見取見」,主觀的成見;「邪見」,歪的偏見,邪就是歪的。這「五見」哪裡來的呢?「遍計所執」,就是說,你都抓得牢牢的,如果能夠不依他起,了知一切本來空,沒有一法是固定的,遍計所執就清凈了,本來圓成實性也現前了。八識暫時就不多講了。至於「二無我」,就是人無我、法無我。你們修行用功修定,證到了「人無我」,身體也空了;昨天講的十六特勝,知道這個境界,工夫做到時,身體也沒有了,我也沒有了。人無我以後,也要「法無我」,一切眾生都是佛,平等平等。懂了吧?這就給你上了《楞伽經》的課啰!一部綱要都給你們講了。那用什麼方法修呢?佛說:「無門為法門」。所以十地菩薩在《楞伽經》裡頭,一地都沒有地,也就是說,初地等於十地,十地等於二地,二地等於八地,八地等於六地,六地等於五地,結果搞了半天,什麼都不是。所以《楞伽經》告訴你,佛有死亡沒有?沒有啊!「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涅槃自性,本來在這裡。 ——南懷瑾先生《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推薦閱讀:

楞伽經 無常品第三之餘
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試解《楞伽經》(1)
《楞伽經》導讀三(談錫永)
解讀《楞伽經》第二十講

TAG:佛法 | 楞伽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