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執政黨認同

全球化背景下的執政黨認同
祝靈君
2012年03月26日15:23來源:《學習時報》
  最近,印度選舉委員公布,印度國大黨在北方邦等4個邦地方議會選舉中失利。這個消息讓許多觀察印度的學者大跌眼鏡,不禁讓人發問,國大黨領導的執政聯盟會在兩年後的大選中重蹈1996年經濟高速增長時失去執政權的覆轍嗎?這也讓一些研究政治發展的學者感到困惑:為何一些國家的執政黨在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時失去執政權?要回答這些問題,恐怕得把觀察視野放置於世界發展的大潮中,也就是在全球化進程中來檢視各國執政黨認同變遷的基本規律。  如果把全球化的主導力量與全球化的副產品分開,全球化的本質就是市場的全球化。市場的全球化以生產要素配置的全球化為核心,而生產要素配置又以資本在全球流動為核心,因為技術、土地、勞動力、資源的全球化總會面臨若干障礙。由於資本與其他生產要素相比較(如與勞動力相比)具有更強的收益能力,因而資本的全球化會加劇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分配不公。一旦國門打開,外資大量流入,就會使那些長期處於執政地位的發展中國家執政黨立刻面臨經濟增長的挑戰——貧富差距擴大。當這個差距受到外部因素干擾或刺激時,還可能演化為國內矛盾,增大執政風險。  冷戰結束以後,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信息化手段為標誌,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展到世界上任何角落。全球化的到來,一方面增加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依賴性、脆弱性,易受外界影響;另一方面,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儘管政府主動調節分配的意願與能力都在不斷增強,但貧富懸殊依舊可能自然拉大。這是因為,在各種生產要素中,資本獲取收益的能力遠遠超過技術與勞動力獲取收益的能力,有錢可以賺更多的錢,有技術可以賺一些錢,而勞動者則難以賺錢,這種差異在全球化中更容易放大。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執政黨來說,面對全球化往往處於兩難困境:不迎接資本的到來,經濟發展搞不上去,就業難以增加,人民的收入難以提高;資本大規模輸入以後,資源掏空了、環境破壞了、勞資矛盾尖銳了、貧富懸殊加劇了、社會矛盾增多了。以中東、北非國家為例,由於伊斯蘭文明與西方基督教文明有巨大差異,在歷史上曾發生尖銳對立,因而其融入全球化的進程本身也是一個文明衝突的過程,既要面對外來文明的挑戰,也要實現對本土文明的自我批判,情況十分複雜。然而,自從石油成為工業革命的血液以後,盛產石油的中東、北非地區註定了將在全球分工中變成國際資本與本國資本控制的對象,這些國家的歲入主要依賴從石油出口中賺取外匯,形成了以石油加工為主體的畸形產業結構。一旦石油價格下降,國民的收入也會下降,但是這些國家的青年人口在全國人口的比率卻在不斷增加,失業率迅速增長。當執政黨不善於處理國內地區差異、貧富差異、黨內腐敗等問題的時候,底層「一盤散沙」的民眾極有可能成為執政黨的終結者。近期,中東、北非很不太平,攪成一鍋粥,從突尼西亞開始,一個接一個的中東、北非執政黨垮台(這些國家的執政黨大都屬於部族政治與政黨政治融合的產物),埃及和利比亞「革命」已經「成功」(但國內騷亂不斷),敘利亞正陷入全面內戰和國家分裂的邊緣,全世界都睜大眼睛盯著這塊區域。受其影響,一些國家內部的反對派力量也蠢蠢欲動,號召人民走上街頭對抗執政當局。  於是,在廣大發展中國家出現了一個全球化背景下執政黨認同的獨特現象:在引入自由市場理念以後,資本的大規模輸入實現了經濟迅速繁榮,但也會導致資本與勞動力兩種生產要素「打架」,從而加劇資方與勞動者之間的財富懸殊、能力差異。廣大貧困或相對貧困人口的增加使執政黨認同出現更加複雜的局面,一旦出現某些執政黨在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漂亮成績單面前卻經不起選民選票檢驗的現象,就不足為怪了。

推薦閱讀:

沙發背景牆掛畫,山水畫與家居也能擦出愛的火花!
《士兵突擊》背景?
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有那些背景?
陳法拉有怎樣的背景?
關於斯諾登事件背景的評論

TAG:認同 | 全球化 | 背景 | 執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