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淺釋--學佛網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之淺釋
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
第一大願:禮敬諸佛願
普賢菩薩,自己禮敬諸佛,為行,同時希望大眾都能禮敬諸佛,為願。願與行,合二為一,一分為二。禮敬諸佛者,即俗稱拜佛。普賢菩薩拜佛,欲人人皆彼拜佛。普賢菩薩所禮敬者,盡法界遍虛空諸佛,皆是當人自心之佛。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自覺我身跟前有諸佛,諸佛前皆有身;是故一一塵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普賢皆合掌禮拜。則一普賢之身,遍人一切普賢身內;一切普賢,皆攝歸一普賢身內。以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當前。《大經》云:「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諸者,不一之稱。此界彼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故謂之諸佛。過去佛為已成之佛,未來佛即在當前,我們大家,人人都是。因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禮敬者,由心恭恭敬敬,運於身口,而遍行禮拜。若身雖拜跪,而心則重重妄想,功德微少。普賢行願,除有慢障,必起敬意,統身語意業。身業敬者,顯佛有天眼通;語業敬者,顯佛有天耳通;意業敬者,顯佛有他心通。常修禮敬,一心不亂,五體著地,深入法性,離能所相,即說偈曰:「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面接足歸命禮。」是則內佛外佛,同一實相;隨禮,若佛若禮,重重無盡。法界即是我心,我心即是法界,我欲禮敬諸佛,須先放下萬念,清清凈凈。每一拜中,一面觀想,一面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又「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心中憶佛,名為修慧;身跪口念,名為修福。福慧雙修,禮敬事畢之。普賢如是禮敬,即為普賢行願。普賢不在外來,而在各人心中求。普賢乃眾生心中之普賢,眾生乃普賢心中之眾生。普賢心、釋迦心、眾生心、菩薩心、無二無別,以心體同之。行普賢,願亦普賢;行非普賢,願亦非普賢。如此,心向諸佛如來,我心即諸佛如來。心不向諸佛如來,我心即非諸佛如來。這是因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普賢禮敬諸佛,是普賢行,是普賢願;我等禮敬諸佛,是我行,是我願。如年老體弱者,不便站立跪拜,可以坐拜,心中觀想,面對西方三聖,恭恭敬敬,與跪拜無異。如旅行在舟車中,或病卧床榻上,不能身向西方,可堪作觀拜跪,與面對西方佛前而禮敬之功德等同。此皆為拜佛法門。只要我心恭敬,則佛心顯;不恭敬,則妄想多,妄想乃眾生心,非佛心。故偈云: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第二大願:稱讚如來願
稱指稱述,贊即讚揚。稱述聖德,讚揚其美。又謂稱揚讚歎。如者,如如不動,妙道圓融,即自心不生不滅之體,湛然寂照,亘古而不變。來者,去來也;即講如如不動之體,無去無來,能去能來。如來即是佛。佛為通號,意取三覺圓備義。如來亦是通號,後佛出世,如同先佛再來之故。義翻為覺,覺者即是不迷。宇宙萬物,本來不迷,如柳綠花紅,鴉啼雀噪,皆宇宙真理之所顯現,只有眾生不能覺迷。若一旦轉迷成覺,轉識成智,即能見宇宙之真理與萬法,無不與我妙合。宇宙萬法為法身如來,萬法妙合之我,之報身如來,即宇宙之真理為法身,其所感得者為報身。而感得此真理應眾生之機根,出現於世以示說者,為應身如來。此法身、報身、應身三者,謂之如來。三身同一真理,不過以其體為法身,以其相為報身,以其用為應身,即大方廣體相用。釋迦如來,能應用其所感得之真理,而現三身,隨機說法,本為應身。因說法而現千丈盧舍那如來報身。在華嚴會上,現毗盧遮那如來法身。三身雖分而實一,如離法身無報身,離報身無應身;見法各異,而其所歸為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具三身;而眾生一身,亦當具足三身。此有正緣了三因。正因即法身,如《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具佛性,如來常住而不變易。」緣因即應身,如勸大眾念佛、拜佛、聽經,功行滿。了因即報身,如大眾聽經,句句入耳了解。
以上是正緣了三因之果,次釋如來三身之義。《金剛經》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又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是為法身如來。《佛頂經》云:「性真常中求於去來了不可得。」《轉法輪經》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佛頂經》云:「明極即如來」,是為報身如來。《成實論》云:「乘如富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佛頂經》云:「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是為應身如來。這些是如來名義,而當體如來,即諸佛與眾生,同為清凈法身。清凈法身,原系自性天真佛。以人人皆具佛性,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又行種種功德及禮拜,莊嚴清凈法身。報身,其受用有二:一為自受用報身,二為他受用報身。報身者,則為應身,人九法界,各各差別,分身度脫。《地藏經》云: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稱讚法、報、應三身如來偈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又贊法身如來云:「清凈妙法身,湛然應一切。」贊報身如來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感令登彼岸。」贊應身如來偈云:「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咸恭敬。」此即具前禮敬之中,此身業禮,以口業贊,以意業敬,是則名為三業供養。法身如來如遮那,報身如來如彌陀,應身如來如釋迦等,皆以德彰名。現在稱揚讚歎,是為了歌頌如來之萬德洪名。釋家對此贊佛偈甚多,不勝枚舉,或唱或念,其功德都不可思議。有一最簡便、易行的方便法門,無論男女老幼,人人能贊,即是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四個字。念彌陀雖為稱讚彌陀,即對十方世界諸佛,以一念贊盡。十方世界一切凈土,總攝於西方極樂凈土。念西方佛,亦即念十方佛。故偈云: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願
所供之境,有豎有橫。豎則指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橫則是講盡法界遍虛空十方一切佛。普賢菩薩修行,夫論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悉皆供養,願亦如是。所供養者,不外乎財供養和法供養。財供養者,自己沒有金錢,即不能行此供養,但外財供養用金錢,而內財供養不用金錢。《法華經》云:用身口意三業恭敬供養,是為豎供養;若出門在外隨時隨處供養,為橫供養。至於外財供養,有財應施,有財若不施,是名慳食,為生死根。慳貪心一起,慈悲心不顯,則背宇宙布施之妙用。修行人,具大慈悲人,隨緣施捨,盡心供養,即一香一華,亦稱理成就。偈曰:「願以此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菩薩、二乘僧。」供養過去佛,若釋迦如來;供養未來佛,若彌勒如來。那麼現在無佛時代,怎麼供養?《十六觀經》:「孝順父母,奉侍師長。」對於生我養我的父母,必孝必順,對於師長,服勞奉養。若女子之嫁,對於公婆,克盡婦道,殷勤侍奉,皆屬供養現在佛。我們大家,當體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是表象的差別不同。修行人,不僅針對人類禮敬、供養,即畜生之類的眾生,亦當以戒殺放生為重,如是恭敬供養,緣慈悲心,起慈悲心,可拔一切業障根本,隨時隨地,修此供養,是名廣修供養。
法供養者,歷代大德以轉迷啟悟為宗旨。眾生在迷,大德本慈悲心,為開眾生覺路,即為法供養。如「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萬德,逢人即勸,逢人即念。凡修法供養者,對於財法二施,均由小至大,先勸一家及他家,從一方至十方,其實普賢緣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偈云:
以諸最勝妙華矍,使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願
業障如不懺悔,則廣供不廣供,讚歎不讚歎,禮敬不禮敬,皆為業所障。若在睡眠中,夢想顛倒,早起則妄想愈多,殆被業障所纏身,善業少而惡業多,此由心所造,心能止惡,心能修善。所行善惡者,皆與身與口與意關係密切,謂之身業口業意業。三業正,善業自然而修,惡自然止。三業不正,惡事則成。成惡事者,乃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即殺生、偷盜、邪淫,皆由身所成之惡事。口四者,即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皆由口所作之惡事。意三者,慳貪、嗔恚、邪見,此由貪、嗔、痴三毒而成,為一切惡業之根本。由三業造十惡,止此十惡,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慳貪、不嗔恚、不邪見之十或是為十善。作惡之人當墮惡道,行善則功德無量,當生善道,殊不知善亦障心,難出三界。若行上品五逆十惡身,感地獄道身;行中品五逆十惡身,感畜生道身;作下品五逆十惡身,感惡鬼道身。作下品十善者,感修羅道身;行中品十善者,感人道身。單修上品是十善,得生西天王及忉利天宮;修上品十善至未到定,得生欲界空居四天。色界四禪,共十八天,初禪三天,難逃水宅;二禪三天,未離水災;三禪三天,猶遭風災。四禪九天,無雲、福生、廣果三天,凡夫住處,修禪者得生其中;無想天外道所居,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五天,第三果居處。未得四果,尚有分段生死。以上十八天,離欲粗散,未出色籠,故名色界。七來三途是惡業、欲界六天是善業,色無色界,是不動業。這三種業,皆能障心均不免為生死牢籠。所以,三界皆苦。古德云:「萬般皆是苦,惟有業隨身。」
業之凈化,惟求懺悔。懺者,懺其前衍;悔者,悔其後過。懺悔之法很多,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是懺悔最簡便易行的法門。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故能念佛持咒,則業障自除,事理自然明了。生者已生,死者當求正念分明。求正念分明,須要至誠懇切,用身、語、意正業懺悔。偈云: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願
關鍵在德字。功德分二種:一、世間法的有漏功德。如慈善業,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廣悅讚歎,不生煩惱。二、出世間法的無漏功德。了生脫死,廣修六度。世間功德為有漏,出世間功德為無漏。以能隨喜而修,以世間一切之因,迴向無上菩提,亦可轉有漏為無漏。有力則助力,無力則讚歎,切實量力,隨喜而修。凡夫障重,對諸功德,不但不隨喜,且心生破壞,晚近提倡凈土念佛懺悔法門,方是了生脫死功德。對善信者,策勵之;對未信者,稱揚之,為普賢菩薩隨喜之功德。故偈云: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第六大願:請轉法輪願
肉眼凡夫,所見受空間所限,不能見遠。初見道位須陀洹,能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僅見一四天下。二果修道斯陀含,能斷欲界九品思中前六品盡,得見中千世界。三果修道位阿那含,能斷欲殘思盡,進斷上八地思,則見大幹世界。無學道位阿羅漢,能斷見思俱盡,始見三千大幹世界。初地菩薩,能斷一晶無明』:J見三千大幹世界。乃至十地菩薩,能斷十品無明,則見千千萬三千大幹世界。普賢位同等覺,則見十方世界。所見之眼界有差別,則所轉之法輪亦有不同,說法如轉輪,不信佛法,習無主宰,胡思亂想,不能去惡向善,轉凡成聖。比如穀子,入舂去殼,方成白米,米之潔白雖本生成,然非輾轉,不能出現。佛說法,一句一句,皆從心中露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句,皆轉人身心,成為妙法。現世釋迦已成佛,彌勒未降世之時,居士們請法師講法以了無邊生死之苦。法師代佛說法,即為轉法輪。應諸大居士之請,即為請轉法輪。大眾當深信無上清凈心,聞法時始顯然出現,為將來隨喜而生功德。今日能請轉法輪,誠有無量之功德。偈云: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願
凡夫眾生執著佛說《涅槃經》後即人滅,以為佛已舍世不能請佛住世。殊不知,請佛住世,即請自己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眾生心凈,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捨命。所以佛是否常住,皆與眾生心之凈染相應。若念念是佛,即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則凈念相繼,佛當即顯現。偈云: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第八願:常隨佛學願
佛廣說《法華》,普渡眾生,是為先覺。而眾生聞法,廣修佛事,以了生死,是為後覺。凡夫無有普度之大力大量,當善治一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與孔聖大學之道亦相融合,為人世法所不可缺之。先自利然後利他,常誠心托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時常如此,始終不變,即常隨佛學之大旨。偈云: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第九大願:恆順眾生願
發大悲心,植菩提種,以饒益有情,利樂有情眾生,即要「恆順」。縱觀十法界,佛占其一,眾生佔九,地獄、餓鬼、畜生,皆因造惡業所至。天道悅樂,人道苦惱,修羅嗔恚,乃三善道之眾生。聲聞是自了眾生,緣覺是孤調眾生,菩薩是大道心之眾生。對此九界眾生,當憐愍、饒益、成就之,以慈心廣修佛行,無一不是布施,無一不是恆/頃。佛心即大悲心,為菩提之根本。樹無根,則枝葉不茂;心不悲,則度生不切。一切眾生,是我福田,宜恆順之。偈云: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第十大願:普皆迴向願
迴向分三種:一、回自回他。凡作一切事悉當迴向一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二、回因向果。將自己每日念佛功德,為眾生迴向極樂凈土。三、回事向理。以上所釋普賢十大願王,是導華嚴海眾,歸到極樂。即以禮敬諸佛迴向,以稱讚如來迴向,以廣修供養迴向,以懺悔業障迴向,以隨喜功德迴向,以請轉法輪迴向,以請佛住世迴向,以常隨佛學迴向,以恆順從生迴向,是為普皆迴向。迴向是學佛者極要緊之事,所作功德·,無論巨細,乃至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迴向西方,莊嚴凈土。如投少水於大海中,量即同海。個人所積之功德,其功有限,如能迴向法界眾生,則其德無邊際。如將所作功德,如念佛、誦經、持咒、禮拜及一切慈善功德,均可迴向西方,與一切眾生,同成佛道。無論世間、出世間之善事,或大或小,一一無非因緣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三諦之理,全理成事,全事即理,一一事理,自然理事圓融,豎窮橫遍。故偈云:
三世諸佛所稱讚,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推薦閱讀:
※學佛路上,要相信佛菩薩的感應
※學佛幾人是真信?為何仍懈怠懶散,甚至陽奉陰違?
※學佛人、不學佛人必看(二)
※僧伽吒經開啟了我的學佛之路
※信佛和學佛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