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死之前,他為長平之戰做出懺悔——戰神白起

傳言在唐朝的時候,發生一件怪事,大白天,天上也沒有雲,突然晴空中響起一道霹靂,只見一團火光從天而降,嚇得地上的人們四散而逃,等電閃雷鳴之後,這時才有人發現,地上有一頭白牛竟遭雷殛而死。白牛本屬罕見,光天化日之下遭雷殛而死,更屬罕見,於是人們將這頭白牛宰殺,解剖之後,竟發現其腹內有「白起」二字。眾人大駭之下,請來德高望重的風水先生解釋,那老先生言道:「此牛乃白起所化,皆因坑殺四十萬趙卒,所以世代為畜,遭雷殛而亡」。

象這樣的小故事,我國古代民間還有很多,比如《三刻拍案驚奇》裡面,就說有一條大蜈蚣,被雷擊而死,其背上便有「秦白起」三字。這些傳言多與佛教輪迴思想相關,真實性堪疑,但白起作為一代戰神,留給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長久的;也不管後人是喜歡他的多,還是憤恨他的多,白起創造的殲滅戰神話,在中國古代一直就無人可以企及。

楚裔秦人的後代

白起的身世說起來好生奇特,他的祖先叫羋勝,並非秦人,而是楚平王的嫡孫,太子建的兒子。

當年好色的楚平王看中自己兒子的老婆孟贏(秦哀公的小妹妹),便強行據為己有,後來聽信奸臣費無忌的讒言,怕太子建心懷不滿,便想斬草除根。太子建得知這個消息後,連夜攜家出逃至鄭國,不料被鄭人所殺。伍子胥便帶著年幼的羋勝轉奔吳國,其間艱難萬千,過昭關時,前有天險,後有追兵,伍子胥甚至一夜急白了頭。好在他們突破了重重險阻,終於到了吳國,並很快得到了重用。不忘舊恨的伍子胥,後來領著吳兵打回了楚國,只是那時楚平王已死,於是他就掘開楚平王的墓,鞭屍出氣。雖然這種行為,有點不太人道,但伍子胥悲慘的身世,和多年的積憤,也確實需要一個發泄的渠道。

羋勝從那時起就一直都呆在吳國,直到楚平王的孫子楚惠王即位的時候,才叫人把羋勝從吳國召回,封在白地(今河南息縣東),號白公,所以又稱他為白公勝。白公勝此時雖然已年過半百,卻始終忘不了幼年時,其父被鄭人所殺的深仇大恨。他想報仇,便向令尹子西請求出兵討伐鄭國,子西表面上答應,實際上卻百般推脫,就是不給他派軍隊。

又過了幾年,晉國討伐鄭國,子西竟率兵救助鄭國,事後還與鄭國結盟。白公勝得知之後非常生氣,大罵道:「令尹之狂也!得死,乃非我。」一次偶然在封地率兵打敗吳國的勝利,讓白公勝尋到了報仇的機會,他以進獻戰利品為名,強行帶兵入郢都,讓猛士石乞在朝堂上殺死了令尹子西等人,還趁機劫持了惠王,把他囚禁起來,自己登位作了楚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公之亂」。叛亂消息很快傳了出去,葉公子高率領楚國方城外的軍隊前來平叛,一戰而勝,攻破了郢都的北門,白公勝逃到山中,自縊而死。他的部下石乞被俘,因為拒絕告知白公勝的屍體所在,被活活烹死。

白公勝一共有五個兒子,分別名為乙、丙、已、降、張,都逃到了秦國,白起便是他們的後代之一。我國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是白起的後代,他在《太原白氏家狀二道》中詳細記載了白氏祖先的來歷:「白氏羋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鄭,建之子勝,居於吳楚間,號白公、因氏焉。楚殺白公,其子奔秦,代為名將,乙、丙、巳、降(音:hong)是也...」

近年來,在河南、陝西出土了十餘方隋唐白氏墓誌,上面的記載也大致與白居易的家狀相似,如陝西韓城的《唐故白敬宇墓志銘》,河南洛陽的《唐故中大夫白羨言墓志銘》,河南洛陽的《唐故汴州令白知新墓志銘》,陝西渭南的《唐宰相白敏中墓志銘》等等,皆稱白氏出自楚公族。所以白起是白公勝後代,是有確鑿的歷史依據和考古證明的。

他屬於僑居關中的楚裔秦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天才是需要有人用慧眼來發掘的。

白起縱然才華蓋世,如果得不到別人的賞識和提拔,也絕難有日後的成就。大家不要以為是金子就會發光,這個世界上有多少金子就是因為得不到被發現的機會,從而泯滅為塵土。所幸的是,白起這匹千里馬,有了相中他的伯樂。

這人便是秦國四貴之首的穰侯魏冉。作為楚裔秦人的領袖,魏冉身居要職。他憑藉著和秦宣太后、秦昭襄王的特殊關係,在秦國先後五次為相,長期把持朝政,以致「擅權於諸侯」,乃至「富於王室」。

秦昭襄王即位時年尚幼,太后和魏冉攝政,所以在外交和軍事上,很多都是魏冉說了算。魏冉對於秦國的霸業是大大有功的,《史記.穰侯列傳》中便說:「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子天下,天下皆為兩鄉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由於長期掌握秦國的軍權,秦國的高級將領大多出自魏冉門下。惠文王朝的司馬錯和武王朝的任鄙都是秦國的重要將領,他們也都投靠了魏冉,在與惠文王后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貴為秦國的相邦,魏冉卻喜歡自己帶兵打仗,秦昭王18年(公元前289年),魏冉率兵攻魏,魏國割400里地(今山西西南部)。拔魏之河內,取城大小60餘(今河南濟源、陽一帶)。秦昭王32年,(公元前275年),魏冉將兵攻魏,打敗魏國名將芒卯,入北宅,圍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國求和。秦昭王33年,(公元前274年),魏國背秦,與齊結盟。魏冉伐魏,斬首4萬,擊敗從韓國投奔魏國的名將暴,得魏三縣。昭王34年,(公元前273年),魏冉與白起,客卿胡陽攻魏。取華陽、卷、蔡陽、長社、觀津。魏冉將觀津還給趙國,與趙國結成盟國,共同伐齊,齊王割地求和。

除了本身戰功卓著外,魏冉還很重視為秦國選拔和培養軍事人才。

他提拔過大批的青年將領,白起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在魏冉的悉心培養下,白起很快成為可以獨擋一面的青年將領。在伊闕之站前,魏冉力薦白起為將,而昭王要重用自己的親信向壽。正是魏冉說服了宣太后,讓昭王改派白起為將。

這一戰,白起率15萬秦軍,以少勝多,大破韓魏聯軍,斬首24萬,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迫使韓魏兩國割地求和。也正是這一戰,白起開始揚名立萬,威名遠播,一代戰神終於初顯崢嶸!此後,白起一發不可收拾,大小70餘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之膽寒。

白起是秦國的戰神,可是對山東六國來說,卻是實實在在的死神!

他三次伐楚,攻鄢決水灌城淹死軍民數十萬;他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他與趙將賈偃大戰,沉降卒於河中二萬;他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他攻長平坑殺趙軍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的二十四萬,合計殺人165萬。

請注意,這還只是白起的一張並不完全的殺人賬單。

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多萬人,其中大部分差不多都是白起的傑作。

秦始皇能統一中國,與其說功在昭王,不如說功在白起。而白起若沒有魏冉的培養和提拔,也絕不會有如此輝煌的成就。所以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隊系統內部,他都是屬於魏冉一派的人物,註定要和楚系外戚集團唇齒相依,榮辱與共。

所以魏冉他們一旦失勢,白起的命運也必然會發生改變。

一生的代表作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這是白起生平最後一場大戰,也是最為經典的一場大戰,是秦人引以為豪的談資,卻是趙人揮之不去的噩夢,甚至是遺恨千年的恥辱!

戰爭的起因是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將王齕攻韓,奪上黨。韓國上黨的殘兵和百姓紛紛逃往趙國長平,於是王齕趁勢移兵攻趙。趙王派老將廉頗率兵抵抗,廉頗初戰不利,但是很快調整了戰略,根據敵強己弱的形勢,決定堅守營壘,固守待攻,穩定住了形勢。秦軍多次挑戰,趙國卻不出兵,雙方僵持多日,戰爭處於膠著狀態。

為了打破僵局,秦相范雎派人攜千金向趙國權臣行賄,並在趙國大街小巷散布流言,說:「秦國所痛恨、畏懼的,只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廉頗老了,膽子也小了,容易對付,他都快要投降了。」

這時,那些收受了賄賂的大臣便跟著在趙王耳邊進讒言,趙王果然中計,下令免掉廉頗,任命趙括為將。趙括是趙國大將趙奢的獨生子,趙奢的成名戰是閼與之戰,此戰他大破秦軍,被封為馬服君,其中有個很有名的典故:「狹道相逢,勇者勝」,就是他說的。趙括作為名帥的兒子,喜歡談兵論戰,但並沒有真正帶過兵、打過仗,缺乏實戰的經驗,尤其獨立作為一軍統帥的經驗,雖然在齊趙麥丘之戰中,他為趙軍攻城出的計策,非常成功,其資質的確不容小覷,但那並非真正的軍事才能和管理才能,更多屬於奇謀詭計。雖然他平時論起兵法來,頭頭是道,連他父親也不是對手,但是如果真正讓他去統帥一軍,恐怕還難當大任。說白了,趙括當個參謀還可以,要獨擋一面,作為帥才,那還太早了。

因為作為統帥,趙括有兩樣非常明顯的缺陷:

第一、不夠穩重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趙括由於長期在趙奢手下任參謀,被父親罩著,什麼事都有老爸扛著,於是養成了只會想問題,不肯擔責任的習慣。所以他考慮問題,雖然有些局部的位置可以很獨到,很深入,卻往往不夠全面,對其他一些問題的嚴重性考慮不足,設想不周。他父親趙奢就曾說:「用兵打仗是關乎生死的事,然而趙括卻把這事說得那麼容易。如果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要是一定讓他為將,就肯定會失敗」。

二、剛愎自用

趙括的父親趙奢是一個很能和下屬打成一片,與士兵同心同德的人,也特別能採納屬下的正確意見。比如麥丘之戰中,他採納了趙括的意見,避免正面強攻,攻城先攻心,結果不到一個月便拿下了麥丘。

在閼與之戰中,也是趙奢從善如流,採納了下屬的正確意見,才獲得勝利。

看起來好像趙奢都是別人幫他想辦法,自己沒多少主意,而趙括似乎比他父親有主見多了,其實並不是這樣。趙括的母親曾上書給趙王說:「趙括不可以做將軍。」趙王覺得很奇怪,問:「為什麼?」趙括的母親說:「當初他父親當將軍時,由他親自侍候吃喝的人數以十計,被他當做朋友看待的數以百計,大王賞賜的東西全都分給軍吏和僚屬,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一當將軍,就面向東邊接受別人的朝見,軍吏沒有一個敢抬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的金帛,都帶回家收藏起來,還天天訪查便宜合適的田地房產。大王認為他哪裡像他父親?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領兵。」從他母親的話里,我們可以知道趙括是一個比較自負、剛愎自用的人,屬下都不敢向他提意見。

所以趙王任命趙括為將,絕對是個敗筆。這仗還沒打,趙國就已經先敗一陣。

趙括上任之後,果然一反廉頗的部署,改守為攻,積極向秦軍求戰。秦軍見趙國中了計,便將計就計,使出更狠的招,暗中命白起為上將軍,取代王齕,統帥全軍。為了繼續迷惑敵軍,給其致命一擊,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

一切準備就緒後,這場規模空前的殲滅戰便拉開了序幕,白起先是故意佯敗,誘敵深入,等趙括頭腦一熱,全線追擊,進入預定戰場後,便命令秦軍從四面八方收攏口袋,將其分割包圍,一下子把趙國的四十五萬大軍包了餃子。

趙括不可謂不勇,身臨絕地後,他親自組織敢死隊反覆衝鋒,可是這樣做有什麼用呢?

所謂棋錯一著滿盤輸,已經獲得勝勢的白起,又豈會讓秦軍的優勢白白溜走?特別是白起這樣的軍事天才,與敵對陣,就如象棋中的絕頂高手一般,哪怕就是多對方一個兵,都能依靠這微弱的優勢,一步步取得勝利。何況他指揮的秦軍就象一頭獵豹,已經死死咬住了趙軍這隻牛羚的咽喉,只需要耐心地等待對方咽氣而已。趙括現在肯定後悔了,如果他早知道秦軍的計劃這麼嚴密,滴水不漏,毫無空子可鑽,當初就不該那麼草率,冒然進擊,可是這世界上有後悔葯賣嗎?

當然沒有!所以這苦果,趙括只能自己咽下,可嘆的是,卻要四十五萬趙國大軍和他一起陪葬。終於,在被圍四十多天以後,趙括被利箭射死,趙軍鬥志全無,集體投降,白起殘忍地命令秦軍把這些俘虜全部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個年幼的士兵回邯鄲報信。這二百四十個士兵是不幸中的萬幸,他們可以回到親人身邊,但是留在他們腦海中記憶卻是無比殘酷的,刻在他們心中的傷痕是無比深邃的,以致他們永生難忘!這一戰,成就了戰神白起,也成就了屠夫白起!

戰神的悲哀

這個世界上凡是被稱為戰神的人,大多都是悲劇人物。力拔山兮的項羽如是,十面埋伏的韓信如是,打殘羅馬的漢尼拔如是,縱橫沙漠的隆美爾如是。白起也不例外,這位落入凡間的戰神,註定只能用悲劇來結束他的一生!

由於和魏冉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關係密切,所以一旦四貴失勢,他的人生將會迎來重大的轉折點。秦昭王四十一年,魏冉被免去相邦一職,由范雎代相,隨後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也相繼被迫離開咸陽,回到封地,四貴失勢。

第二年,昭王四十二年,宣太后病死。至此楚系外戚集團內部受到了嚴重打擊,發生分化。雖然秦昭王的王后是楚女,秦昭王的太子安國君的正夫人華陽,也是楚女。但她們卻不是和魏冉一系的。

魏冉經營秦國多年,雖然退出了秦國的政壇和軍界,但屬於他那一派的人物,在軍界、政界還是有相當力量的。白起身為秦國最高武官大良造,在軍事系統內部具有崇高的威望,在魏冉退出以後,自然而然成為魏冉一派的領軍人物。秦昭王愛屋及烏,恨屋也及烏,為了真正能控制秦國的軍政大權,便要不遺餘力地打擊魏冉一派的餘黨,提拔那些自己親信的將領。

於是,白起與秦昭王的矛盾,便不可避免要發生。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秦昭王四十二年後,白起的幾次帶兵出征,規模都較小,只是對六國中最弱的韓國作戰。到秦昭王四十七年的時候,白起已經不帶兵出征了,而是讓開始嶄露頭角的王齕率兵,如果不是王齕追擊韓國的殘兵,突然和趙國幹起來了,導致了規模巨大的長平之戰,也許就不會有白起什麼事了。為了打長平之戰,秦昭襄王不得不用白起,但是,長平之戰後,為了「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昭王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強令白起退兵,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白起聞知,心下忿然。誰都明白,秦昭王不是不想打邯鄲,只是不想讓白起去打。

果然不久,他就改派王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但是王陵不爭氣,很快打了敗仗,這時秦昭王才又不得不又啟用白起。白起當然心裡不痛快了,兩人這幾年本來早有積怨,現在又幾番戲弄、打壓,心高氣傲的白起又豈能乖乖受命,於是他借口:「諸侯救兵已至,不可攻趙」,竟堂而皇之地拒絕了秦昭王的命令。昭王不甘心,又派范雎去請,白起乾脆稱病不起。

白起這番胡鬧,在古代可是觸怒龍顏的大忤逆行為,一般的將領誰敢這樣拒絕國君啊,可是白起就敢,一方面說明他有性格,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和秦昭王積怨已深,心裡的那個疙瘩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解得開。

昭王只得改派王齕為將,圍攻邯鄲,可是久攻不下。不料這時,楚國派春申君會同魏國信陵君,率數十萬大軍攻秦救趙,秦軍兩面受敵,慘敗而歸,竟有幾萬人被迫投降。白起聽到後,幸災樂禍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話,現在怎麼樣?」

這話不知道怎麼讓昭王知道了,新仇舊恨霎時一併而發,當即免去白起的官職,降為普通士兵,還把他貶到偏遠的陰密去(今甘肅靈台縣西)。等白起上路後,昭王還覺得不解氣,又派使者拿了寶劍,追上去,逼他自盡。

白起何時受過這種侮辱,他仰天長嘆,默然良久,忽然喃喃自語:「我的確該死,長平之戰,數十萬趙卒,我盡坑之,的確該死...」於是伏劍自刎,一代戰神就這樣悲慘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臨死之前,他做出了懺悔,那是他一生之中唯一一次懺悔:為戰場上殺人而做的懺悔...白起死後,東方六國聞訊,諸侯皆酌酒相賀,慶幸之至。

白起的軍事生涯是輝煌奪目的,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卻是崎嶇坎坷的。

他那倔強的性格,最終讓他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政治鬥爭之中。即便命運如此捉弄,白起這顆奪目的將星,還是高高掛上了歷史長河的夜空,不時發出它那獨有的璀璨光芒,讓世人不得不永遠銘記於他、緬懷於他!


推薦閱讀:

一位媽媽的泣血懺悔!!―――若要小兒保平安,當孝行無虧
邪淫墮胎懺悔:一位女孩的真誠懺悔(圖)
懺悔的必要性
以上師為對境破誓言,很難懺悔清凈
一名三鹿員工懺悔書:揭開奶行業很多謎團

TAG:白起 | 長平之戰 | 懺悔 | 長平 | 戰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