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簡述註解 比丘 祥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簡述 註解 白話解說  比丘-祥雲合什  一、簡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簡稱,叫〖金剛經〗。這一卷〖金剛經〗和我們中國人最有緣分。很久以來,它就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經典了。  〖金剛經〗的主要翻譯,共有六種。在教內最為通用的,是姚秦時代的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經本。  〖金剛經〗屬於〔般若部〕的經典,般若部的經典共分為十類,有七百五十一卷。佛說〖金剛經〗的時間,大約在我國的周穆王九年。說經的地點,是在印度當時的舍利國祇樹給孤獨園。  註解〖金剛經〗的書籍,時至今日,大蓋至少有一千種了。  根據民國江味農居士所寫的〖金剛經講義〗的考證,〖金剛經〗共計有五千八  百三十七個字。它的篇幅雖然不大,但是它的內容所含蓋的道理,卻足以代表全部  【般若部】經典的思想要領。因此,有人說:般若部經典是全部佛法的靈魂,而〖  金剛經〗則是全部般若部經典的靈魂。  在〖金剛經〗的經文里,有〔三十二分〕的分段,這種分段法,傳說是南北朝  時代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所劃分的段落,但是經過現代學者的考證結果,並不能  確定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那三十二分的題目並不是〖金剛經〗  的原文字句,所以誦經的人就不該把那三十二句讀進去了。  〖金剛經〗的經文體裁是對話式的章法,用正反合的句調。這一卷的經文,全部是釋迦牟尼佛和弟子須菩提之間的對問對答。從他們的問答中,掲開了-發菩提心、安住真心、降伏妄心的道理。  關於〖金剛經〗的內容義理,古今的經教家們,通常都說它是以「實相」為「體」,以「無住生心」為「宗」,以「斷疑」為「用」。也有人說:〖金剛經〗是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為「體」,以「約實相之慧,行無相之檀」為「宗  」,以「舍執除疑」為「用」。還有人說:〖金剛經〗是以「無住」為「體」,以  「無相」為「宗」,以「妙有」為「用」。  淺顯地說〖金剛經〗是指導我們要做到「三心不住,四相皆空」,破除「我執」、「法執」而又不著「法執」而又不著「空執」的境界。同時還要我們能夠運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去廣修「六度萬行」。〖金剛經〗是一部禪經。「禪」是千經所指,萬論歸宗的法門。修道的人,若不透過禪定的功夫,就很難與道相應。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曾經說過:「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從這幾句話里,我們就可以了解,對一個佛教徒來說〖金剛經〗是何等重要了。因此,我們奉勸各位大德都能夠讀誦〖金剛經〗,研究〖金剛經〗,弘揚〖金剛經〗。透過「文字般若」運用「觀6照般若」,去體證「實相般若」。我們相信,只要能夠勇猛精進,久而久之,就必然會有「豁然明心悟道」的機會。歸一居士王澤泩,勸忙人、鈍人誦金剛經,但將四句偈多誦幾遍,能一意誦持,則此心時時不放即與誦全經者同功。偈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二、、金剛(1)般若(2)波羅蜜(3)經(4)姚秦(5)三藏(6)法師鳩摩羅什(7)譯法會因由(8)分(9)第一如是我聞.(10)一時,佛在舍衛國(11)祇樹(12)給孤獨園,(13)與大比丘(14)眾(15)千二百五十人(16)俱。爾時,(17)世尊(17)食時,著衣持缽,((18)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19)已,(20)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21)已。敷座(22)而坐。【註解】(1)(金剛),在印度本士產有一種希有寶石,叫金剛石,它有三種特性:1,形狀為透明八面體,曝於日光下,呈燦爛金色,光明無瑕。2,其質非常堅固不變形。3,質地堅利,能切割雕刻堅石而不被損壞。此經以《金剛》為名,取其意則是歷劫百生而覺性不壞,照諸法空,無形不彰。(2)般若,音缽若,梵語,是智慧的意思。而其妙用則在能體悟真理,發現真理,證覺真理而了悟生死,得以解脫。(3)波羅蜜,梵語,度到彼岸的意思。眾生因為受到個「我」的迷惑,生活在煩惱的苦海中,如果能從生死煩惱的大海中,渡到不生不滅,清凈安樂之境地,也就是到彼岸了。佛法的六波羅蜜為: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六度。(4)經:徑也。學佛修行必經之途徑。全篇名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智慧經過長期的鍛煉與修養,而能斷無名的煩惱,且能破除自以為是的小聰明,終能得到圓滿的智慧,就渡到彼岸了。(金剛經原包括在大般若經六百卷中的第五百七十七卷里,啟示世人自悟入佛知見,並說明降伏分別心之修持方法,特明法性空理。遠在三國時,般若經已傳入中國,到兩晉時代,尤其是在鳩摩羅什到長安之後研究專譯此經極一時之盛。蓋因般若經多談空理,和當時流行的儒道玄學,特別是老莊的「無為」學說相近,所以般若在兩晉到隨唐都很盛行)。
推薦閱讀:

精通《金剛經》後的人生段位
【金剛經】菩薩應離一切相,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金剛經》系列開示 16
金剛經論第三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