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地藏經》(第四十六集)

凈空法師《地藏經》作者:凈空法師發布時間:2010/07/09

(第四十六集)

請掀開經本《科注》卷下第六十五面,請看經文:

【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是人眷屬。如有福力。已生人天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

註解裡面一開端就說,「已生善道,增益功勛,未脫苦輪,早生凈土」,跟這段經文的意思相似。這是說明家親眷屬如果在世的時候行善修福,來生還可以得人身。如果善行福德力量很大,他可以生到天道享天福。眷屬為他供養地藏菩薩形像,依照經典所教導的方法來修學,來超薦他,為他培福,他承這樣的功德。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是人眷屬,如有福力』,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是修福,這種修學他得不得到好處?能得好處,將他的福報再增長、再擴大。此地講『承斯功德,轉增聖因』,「聖因」是佛法的機緣,他在受人天福報的時候有緣遇到佛法,當然這種情形我們能夠想像得到,是地藏菩薩威神加持,使他能夠接受佛法、信仰、理解佛法,依教修行,那他得的果報就殊勝,『受無量樂』。「無量樂」是一個標準,什麼時候才真正得無量樂?總歸到凈土法門才真正得無量樂,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就能夠獲得,古德常講「當生成就的佛法」,不必等第二生。

由此可知,這個法門確實如善導大師所說,他老人家告訴我們,「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我們從他這句話的意思也能夠體會到,人死了以後會往哪一道去投生也是遇緣不同,你們想想對不對?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如果遇到是惡緣,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不好,心裏面煩躁,常常起貪、瞋、痴、慢這就墮三惡道去了。為什麼到三惡道去?遇緣不同。如果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善知識,家庭好、學校好、老師好、朋友好,你一定是心善,心善行善,你一定在三善道,可見得「緣」關係太重要。佛法裡面講緣,現在世間人講機會,言詞雖然不同,意思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在古書裡面讀到,「孟母三遷」,有道理。孟子的母親搬了三次家,諸位要曉得,現在搬家很平常,尤其是在外國,游牧民族常常搬家,中國古時候很不容易搬家,住在這一個地方,多少代都在這裡,老家,哪有常常搬家?孟子的母親為什麼要搬三次家?都是為了兒女,為了小孩生活的環境,這個地方緣不好,趕緊要搬,選擇這些鄰居街坊都是善人、都是好人,讓小孩生活在這個環境當中,從小他就有善良的薰習。所以孟子能成為聖人,得力於母教,母親照顧得好。現在我們看到許多家庭,為兒女不順心,兒女不聽教誨,什麼原因?他所接觸一些朋友,他生活的環境不善,這個因素很大。

我們學佛在這一生當中,要想成就,我們要選擇一個學佛的好環境。這就是這些年來,我們為什麼常常念著建彌陀村、建念佛堂,無非是製造一個修行的好環境。西方極樂世界大家知道,為什麼成就那麼快速?修學的環境好,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跟西方世界相比。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說這個環境多好?古大德跟我們解釋「上善」,上善是指哪一種人物?等覺菩薩。十地菩薩很「善」,還有「上」,所以把上善界定為等覺。由此可知,西方世界的菩薩都是等覺菩薩,你在這個環境里修學,你怎麼會不成佛?這是十方諸佛剎土,都不能夠跟它相比,道理在此地。我們選擇修學的環境,為什麼選擇極樂世界?為什麼諸佛如來勸我們選擇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十方剎土修學的環境雖然好,哪裡找那麼多等覺菩薩在一起,找不到。聲聞、緣覺、菩薩都有,而且修學是漸次成就,依舊要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逐漸往上提升。而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生到那個地方「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面所說。這一句是彌陀本願功德,他的願都兌現了,所以他成佛了。生到西方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難信之法,誰會相信?這是佛說的。佛不可能有妄語,佛說的話決定真實,我們應當深信不疑,所以我們選擇修學環境。這一句雖然沒有明說,但是「轉增聖因,受無量樂」,意思就含在裡頭。再看下面經文:

【是人更能三七日中。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當得菩薩現無邊身。具告是人眷屬生界。】

前面是說修行的期限是一日到七日,不退初心,這裡更進一步,『更能三七日中』,修行最重要關鍵字眼在『一心』,這兩個字很重要!如果是亂心、雜心,效果就沒有了,只能夠得一點福報,所以經裡面講的一心、一禮、一瞻,這個字樣很重要。此地比前面說得更明顯,『一心瞻禮地藏形像,念其名字,滿於萬遍』。此地「萬」不是數字,是表圓滿的意思,圓滿是你三七日中二十一天儘力去念,實在講念也不在念名字多少,要緊的是念得相應,這個重要!念得再多,要不相應,那就是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最重要是要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要緊在這個地方。相應,怎麼叫相應?念地藏菩薩的時候,心是地藏菩薩的心,地藏菩薩是什麼心?度脫法界一切苦難眾生,孝敬法界一切眾生,這是地藏心。

我們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相應,行要相應。行是行為,真正是獻此身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為一切眾生做得度的增上緣,這是行。隨時隨處,盡心儘力勸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明了,十法界,特別是六道裡面的狀況,我們要講給他聽,讓他了解六道的狀況,知道取捨。不但要講給他聽,還要做出樣子給他看,幫助他覺悟,如果你只能講你做不到,別人聽了不能相信。你要做到,大家看了就能夠接受、相信,學習,這行相應。「心行相應」這叫「念」,一心稱念,所以諸佛菩薩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幫助眾生,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一心,真誠到了極處,古人所講「誠則靈」,靈是感應,真誠到極處感應就特別的明顯,所以你能感應到地藏菩薩現身,告訴你,你的家親眷屬現在在什麼地方,你不是很關心嗎?為了關心家親眷屬在哪裡,你才認真一心修學這個法門,菩薩不辜負你,現身為你說法。

一心,註解裡頭也講事一心跟理一心,你能夠專心禮拜,禮拜地藏菩薩形像,專心念地藏菩薩聖號,這是事一心。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下面說「契入如虛空無邊」,這是理一心。這個意思就是說,與真如自性相應就是理一心,或者說與一真相應是理一心。一真就是法界、就是真如、就是自性。心性廣大如虛空,沒有邊際,入這個境界這是超越十法界。十法界是有邊際、有範圍的,所以超越十法界,這是理一心。這個境界很難懂,很不容易達到,佛在一般經上講我們比較容易體會,要念到煩惱斷盡,煩惱障破了,所知障也破了,這是理一心。煩惱障很廣,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塵沙、無明是屬於所知障,見思是煩惱障,諸位都很清楚,我們有沒有能力斷掉?起心動念還有人我是非,我們被煩惱纏縛,沒有能力除障。可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煩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既然是虛妄,決定可以斷除。自性真心是本有的,既是本有,決定可以證得。如何能夠消除煩惱,證得真如,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一定要當事人自己做功夫,誰都幫不上忙。所以佛祖他能夠幫助我們,只是把這些事實真相說清楚、說明白,把他自己斷煩惱、證入自性的那些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只能做到此地,其他的幫不上了。

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這是給你說真話。真正幫助自己的,還是要靠自己,所謂是自己悟、自己修、自己證,沒有叫你靠別人。我們聽佛菩薩、聽祖師大德講經說法,自己覺悟了,覺悟之後自己肯修,修什麼?修正一切錯誤。從前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我們想錯看錯,我們說錯做錯,才叫造業,錯誤就是造業,感得六道三途的苦報,這是凡夫。所謂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們乾的是這個。在這一生當中我們遇緣殊勝,希有難逢,真正明白才生起感恩之心,知恩報恩。佛法對我們的恩德太大太大了!如果這一生遇不到,你怎麼可能有機會脫離輪迴?沒有機會,決定還是造業。所以有這個緣分遇到醒悟過來,悟過來之後要真修,修什麼?決定不造業。不但惡業不造,再跟諸位講,善業也不造了。這一句話大家要聽懂,如果說是真的善業也不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是不是善業?度眾生是不是好事?好事就不造,那釋迦牟尼佛入般涅盤,不必講經說法。

佛菩薩依舊示現斷惡修善這些事來給人看,他是善惡兩邊都不造。不造惡我們好懂,不造善是什麼?他修一切善法,決定沒有一個念頭希求善果,這就叫不造善,絕不希求善果。世間人種善因要得善果,他為什麼修善?因為有善果,他才肯修善。佛菩薩真正覺悟了,不求善果。那叫不思惡、不思善,善惡兩頭都坐斷了,這叫真修行人。你仔細去觀察,他真得大自在。唯有善惡兩頭坐斷才得自在。還有一個希求善果,他就不自在,他的果報在人天,人天有善果,他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十法界;就是因為希求果報這個念頭沒斷,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如果我們將人天善福的果報這個念頭打斷,你就決定出三界,你才能超越十法界。

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能這樣用功夫的話,不但是決定往生,而且決定往生實報土,不會在同居土,也不會在方便土。多少人念佛求往生,希求西方極樂世界,希求見阿彌陀佛,他有這個心,我們常常講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同居土、方便土。但是西方的同居、方便,跟十方世界不一樣,等於實報土,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這是諸佛所謂的難信之法。我們明白其中的道理跟事實真相,那一定要希求相應,怎樣相應?你自己思惟,你自己應該可以體會到,一念相應就一念佛。

所以在事相上要不要天天禮拜地藏菩薩?要,很有必要。要不要稱念?要。我們專修凈宗,每天禮拜阿彌陀佛,稱念阿彌陀佛就好。如果我們敬仰地藏菩薩,可以請一尊地藏菩薩形像,供在阿彌陀佛的旁邊,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我們禮拜阿彌陀佛,也包括地藏菩薩在其中,這樣容易達到一心。不至於我念多少聲阿彌陀佛,再去念多少聲地藏菩薩,又去念多少聲觀音菩薩,分心。所以西方三聖都供在一起,念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念到了,這樣比較容易攝心。這一段是講思念過去的家親眷屬,甚至於從來沒有見面,或者小時候見面,長大之後逐漸淡忘,常常思念家親眷屬在哪裡,用這種修學方法,菩薩會告訴你,感應當中告訴你,你的家親眷屬現在生在哪一道?『生界』就是哪一道。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或於夢中。菩薩現大神力。親領是人於諸世界。見諸眷屬。】

這個感應很明顯,或者在夢中你夢到菩薩,菩薩帶著你去遊歷他方世界,你會見到你過去的家親眷屬。這一段註解我們念一念,「上是顯機顯應,故於稱禮之際,現身告知其界」,這是總結前面一段。顯感顯應,很明顯,像前面婆羅門女一樣,非常明顯,覺華定自在王佛雖然沒有現形,但是有聲音告訴她,你母親在哪裡。這是很明顯的。「眷屬冥機冥應,故於夢中相告」,這一段是講在夢中。夢中夢到佛菩薩來教導你很多,我們常常遇到,常常聽說,顯感顯應比較少,冥感冥應多。下面他舉個例子,這樁事情「即同善見律天人現夢,乃實夢也」,這個夢不是你妄想變現的,一般凡夫作夢,都是意識裡頭的妄想現行。這個夢真的是佛菩薩,或者是善神感應這個夢境,這種夢境是可靠的。

後頭他講的三句話好,「然須了知,善惡凡聖之事,無非是夢」,這就是《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生活這個世間,你仔細去觀察是夢境。昨天,昨天已經過去,昨天永遠不會再來,昨天的事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夢境。說今天,今天又變成過去了,我們活一百年天天在作夢,哪有一樣是真的?夢裡頭不要再造業,你就算是覺悟了。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去計較!為什麼不在夢境當中做好事?多做一點善事?積功累德,往後你還繼續做好夢。如果造作罪業,你往後那個夢全是惡夢,不想做惡夢,天天想做美夢,那你就得要做好事。知道念念都是在夢境,天天都是在夢境,我們才真正佩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講的是真相,「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是不是真的存在?沒有!是「剎那際」。

我昨天晚上在華嚴會上,做總結兜率天王這段經文,歸結到念佛,諸位要細心去體會。這裡頭的原理、原則,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懂,一定要深解義趣。佛在《華嚴》上說,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間、虛空法界,「唯心所現」。我們今天這個相,相從哪裡來?心現的。心現相,我們在相裡面所有一切造作,那是識,「唯識所變」,識在造作,心現相。告訴你,相是妄相,識也是妄識,都不是真的。所以所現的相以及所變的識,在百法裡面都是屬於有為法,有為法就是假的,就是夢幻泡影。能現相的,那是真的,真如無為。我們在假相、妄識,一下覺悟了,能夠與真如無為相應,這就叫佛,就叫菩薩。相應並不舍相,並不舍識,把假相、妄識來接引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是菩薩行。

菩薩言語、菩薩生活、菩薩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無非是覺悟眾生。雖覺悟眾生,一絲毫希求的念頭都沒有,只要有一個希求的念頭,與自性就不相應。我們今天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希求?是的。與自性相不相應?不相應。雖不相應,但是走相應自性的這一條路,這一個方向,這一個目標,逐漸接近明心見性。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去明心見性,那個地方修學的環境好,道理在此地,這叫做「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最好!最殊勝!我們明了之後才不會懷疑,才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希求、都放下,只求往生凈土,只求見阿彌陀佛,這叫帶業。這是我們凡夫在一生當中決定能成就的,肯定不會落空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把這個希求捨得乾乾淨淨,那就圓成佛道。

現在學佛的同修,最難捨的就是求願之心。他所求、所願全是虛妄,他想求現前的富貴、現前的福德,實在講也能得到,那你就要懂得因果的道理。你想得善果,一定要修善因,你的心行不善,決定得不到善果,這是求六道之內的福報,並非究竟。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只看眼前,沒有遠大的眼光;只有真正覺悟的人,才真正發心出離六道輪迴,那個心是純善。希求往生,希求脫離六道輪迴,念念還在造業,這個願望你永遠達不到。為什麼?你的心愿跟你的所作所為是相背的,你怎麼能滿你的願望?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是什麼世界?在經上我們看得太清楚、太明白,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不是普通菩薩。換句話說,普通菩薩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要修普賢行,《無量壽經》講那麼清楚,《華嚴經》也是講得這麼清楚。也許同修要問,我們看到很多老太婆、老阿公,念了幾年佛他真的往生,一點都不假。他臨終的時候告訴旁邊的人,「阿彌陀佛來接我,我跟他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問:他有沒有修普賢行?有!最後那一念是普賢行,那就決定得生,道理在此地。

普賢行是什麼?清凈心跟平等心;清凈心是「普」,平等心是「普」。你心不清凈、不平等就有界限,有界限就不平等。換句話說,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就不是普賢行。我們布施、供養,瞻禮、稱名,這都是修行,大家平常做的,可是你有分別、有執著,你這個不是普賢行,你算得是菩薩行,不是普賢菩薩行。普賢菩薩行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離一切分別執著,我們一瞻一禮是普賢行,布施供養也是普賢行,乃至於說我們穿衣吃飯都是普賢行。落在分別、執著裡面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行它與法界相應,它沒有界限,我們一般講這個功德最大,不可思議。念念與虛空法界相應,這是屬於理一心。凡是往生的人,最後一念一定是沒有一切分別執著,他走了。最後一念還有分別執著,他又退墮了。可是我們怎麼能夠保證,自己最後一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太難太難了。

所以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之中,離妄想、分別、執著,功夫得力了,自己才真正有把握往生。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有也好,沒有也好。有也不分別、不執著,沒有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你就得自在了。沒有,想得到,有了,又怕丟掉,患得患失,那你一天念十萬聲佛,一天磕十萬個大頭,也未必能脫離六道輪迴。什麼原因?六道輪迴是執著造成的,你還有這麼嚴重的執著,怎麼能擺脫?十法界是分別造成的,只要有分別、有執著,你就沒有辦法脫離六道跟十法界,你所修的不是普賢行。普賢行簡單告訴諸位同修,於一切法都不生分別、執著心,無論你修什麼法都是普賢行,剛才說過穿衣吃飯都是普賢行,這個重要!

果然一切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轉境界,就不會被境界所轉了。《楞嚴經》上跟我們講五十種陰魔,任何一種陰魔都不會貼你的身。你要問為什麼不貼你的身?因為你沒有身,他貼個什麼?你有身,他才能貼得上。明明有這個身,怎麼沒有身?有即是無,你有這個身,你不執著這個身是身,就沒有身。冤家債主為什麼會找到你身?你執著這個東西是你的身,他就找著了;你不執著這個身,他真的看不見你,找不到你。因為執著這個身是我,他看到了,找到你了,他來報復。你不執著這個東西是身的話,他找不到你,沒有。這個道理要懂,什麼樣的妖魔鬼怪都沾不上你的邊。那你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妖魔鬼怪也沒有離開虛空法界,你包容他,他不能包容你。不管他怎麼作怪,那只是很小很小一點毛病,像你這個身體哪個地方痛癢,搔搔就好了,不會傷害的。你有分別執著麻煩可就大了。

所以給你說真話,人不會生病。病從哪裡來?妄想、分別、執著來的。人不會衰老,怎麼老了?妄想、分別、執著,老了。人也不會死,為什麼會死?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死了。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你在虛空法界與一切眾生有緣,經上講隨類化身,應機說法,你說多自在!隨類化身,現相即是無相,無身即是有身,有無是一不是二。說法是幫助眾生覺悟,雖然盡心儘力在幫助他,也是若有若無。佛在《金剛經》上所講,「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所以你找佛的麻煩找不到,實無眾生得度者。你要毀謗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他一生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法,你要說佛說法,叫謗佛,你怎麼能批評他?他一句話沒說,一個字沒說,「說即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你細細體會這個意思,他高明。我們有說,人家抓到你才毀謗你,你說錯了。他沒有說,他錯在哪裡?有說就有過,沒說沒過,諸位細細體會這個意思。他做,「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這裡面「有無」意思很深,怕諸位誤會,我再做個簡單的解釋。有說是為眾生說,無說是沒有為自己說,「有作」是為眾生做,「無作」是沒有為自己做,我這個講法你就比較好懂。所以諸佛菩薩只有為眾生、為社會、為人民,決定沒有為自己,你找他自己的麻煩,你決定找不到,為什麼?他沒有自己,這叫真正覺悟的人。知道自己生活在夢幻泡影之中,知道自己生活在剎那際中,這真覺悟的,所以他才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他與事實真相相應。在存在來說他與剎那際相應,在現相上是他與夢幻泡影相應,一絲毫執著都沒有,得失不關心,做再多的好事,沒事,夢一場;看到許多人做惡事也沒事,夢一場。這裡面所見到是眾生的一切造作,叫業,這就是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觀察眾生造業。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底下的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看到這個東西。所以教人你要種善因,你才能得善果,這是教什麼?沒有覺悟的人,幫助你在六道當中受三善道的果報,不要墮三惡道,這是慈悲。我們世間人講慈悲,佛有沒有慈悲這個念頭?沒有。佛說我很慈悲,大慈大悲,他就變成眾生,他又著了相,他又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也沒有。

在我們這個世間有講經說法,佛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講經說法,如果你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去聽聽阿彌陀佛給你講什麼經,說什麼法?沒有。講經說法是對我們凡夫講,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講經說法?沒有,無說即是說,說即是無說,那是真說,你是真聽。經上講得沒錯,六塵都說法,六塵是不是說?不是,表法,你見色聞聲就開悟,愈悟愈深、愈悟愈廣,沒有人跟你羅嗦一句一句講,沒有,哪有這麼麻煩!那把西方極樂世界是看扁了。每一天供養十方諸佛,供養之中你就悟入妙法,其實這個境界《華嚴》已經顯示得太明白了,所以你展開《華嚴》的時候無量的歡喜,你只要能看得懂它的意思,無量的歡喜。哪裡要說?處處都是表法,表法就是說法。佛為什麼不直截了當跟我們說法,要說這些鬼神的名字、諸天的天王,直截了當說就是。那些都是諸佛菩薩與會,法身大士與會,為什麼不說這一位等覺菩薩,那一位法雲地的菩薩,為什麼不這麼說?這樣一說就說死了。

佛用這種雜神,用諸天天王表法,活的,教你看到這一切萬物,就曉得統統是華嚴境界。看到樹,樹神,看到水,水神,不都是華嚴境界?華嚴境界在哪裡?我們六根所接觸全是。看到一切眾生都是法身大士,都是這些雜神眾。看到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物,那都是些天王眾、人王眾,所以這個經就講活了。原來《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我們這個社會,就是說我們生活環境,一塵一毛、一沙一渧,無非是華嚴境界,你說人生活在這裡,他怎麼不快樂?他怎麼不歡喜?周邊環境都是諸佛如來,都是法身大士。你要會了,此地就是;要不會,到極樂世界去,到那個地方去薰陶。會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極樂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華藏世界。

我們能契入這一層,你才真正感佛之恩,才知道善導大師講那個話講絕了,「遇緣不同」,我們遇到的緣太殊勝,無比的殊勝,真正是彭際清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你怎樣才能夠契入?你要真修,明白之後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無求。無求,自性就現前,本性就現前;有求,那一念求的心,是自性的障礙。這是說明事實真相,確實是夢幻泡影,我們天天在作夢,剎那剎那際相續。註解末後一句好,六十七頁第二行,從當中看起,「故曰如夢勤加,空名惑絕。回觀世間,皆夢中事。唯大覺朗然,稱大夢覺耳」。諸佛菩薩的境界是大覺朗然,從大夢當中醒悟過來,這是諸佛菩薩。好,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

這是說修因,時間更長,前面從一日到七日,然後講三七日。這個時間長,『千日』,這三年,三年不間斷,足見他的恆心毅力。三年不間斷,就是每天你有定課,定課雖然不多,但是一天都不缺,這就是經上講的相續,符合凈念相續這個要求。到時候一定要做功課,念菩薩名號一千聲,時間並不是很長,要有恆心,三年不斷。

【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

菩薩派遣護法神保護你,實在是因為你自己修持有功夫,這些鬼神對你敬仰,地藏菩薩歡喜,感得鬼神的護衛。這都屬於果報,你得到鬼神的護衛。

【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

我們看到這段經文,是我們現前生活環境所必要。現在這個世間有災難,災變太多我們沒有辦法預料到,隨時隨地都可能遇到,我們怎樣來處置?過去李炳老教我們,唯有一心念佛求生凈土。所以在大災難當中你還能夠得到平安,你的衣食不缺,要怎麼修法?要修布施,不要怕我統統都施完了,我沒得吃、沒得穿怎麼辦?你統統施完,你沒得吃、沒得穿,佛菩薩會送吃的給你、送穿的給你,你要有這個信心。到時候佛菩薩沒送來怎麼辦?自己業障太重,認真努力一心念佛,絕不怨天、絕不尤人,感應道交。『無諸疾苦』,「疾」是病,你不會有疾病,不會受到苦難。『橫事』是災禍,天災人禍,不是預測得到的這些事情,你都不會遇到。這些災變,『不入其門,何況及身』,「不入其門」就是你居住環境不會發生這些事情,當然你的身不會受到這些危害。想到這一點,現在念佛、念菩薩很迫切,現在確實可以消業障,免除一切災難,消災免難,唯一修學的方法。

念阿彌陀佛好,念觀世音菩薩也好,念地藏王菩薩也好,要一心稱念。記住心行相應,感應就殊勝。如果口念,心不相應,還是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傷害眾生、傷害社會的事情,你怎麼樣念也是枉然,為什麼?不相應。這個經上一定要記住,前面所講的原則,每一天稱念千遍至於千日,也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那就是「一心稱念」。一心裏面決定沒有夾雜、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叫一心。而且要知道把你念佛、念菩薩名號,這是一種課堂的作業,課堂裡面的學習,學了之後要應用在生活上才管用。不能說我在佛堂裡面,做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的功課是一心,做完之後,又去搞是非人我,又搞貪瞋痴慢,那沒用處。要把「一心」保持在你今天一天當中都不變,我對人、對事、對物都是誠心誠意,都是利益眾生、利益別人,這叫真修行,這才叫真正會用功,他有感應道交。絕不是想賄賂佛菩薩,我天天念你,照你這個方法,你保佑我陞官、保佑我發財。那個是冤家,我希望他快點死掉,你起這種念頭就錯了,這是不對的。一定修什麼?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念佛,我的心像佛、願像佛、行像佛,用在這一天生活當中。明天早晨再念,怕明天忘掉,明天再念一遍。天天這樣做,做上三年,你已經做熟了,你一定會永遠做下去,所以才得善神擁護,佛菩薩護念。

【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這是得究竟圓滿的果報。此地菩薩是指地藏菩薩,一定得地藏菩薩摩頂給你授記,你所修的因真實,你的果報當然殊勝。佛菩薩會教你怎樣修因證果,這是摩頂授記。再看下面一段,這是第四段,「成度生證果」。經文愈往後面愈殊勝,愈到結尾,顯示佛菩薩愈慈悲。我們細心觀察,看到菩薩苦口婆心勸導我們。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發廣大慈心。救度一切眾生者。欲修無上菩提者。欲出離三界者。】

這是先把條件說出來,這是哪些人?這是很了不起的人,真正的菩薩。『善男子、善女人』,這一個「善」字,必然是具足凈業三福,這才是「善」,不是普通的善。世間的善人沒有這麼大的心量,二乘善人也沒有這個心量,所以這是大乘菩薩善。他『發廣大慈心』,「廣大慈心」這四個字,就包含凈業三福十一句。下面具體說出來,『救度一切眾生』,「一切」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限定某一個地區,他發這麼大心,四弘誓願裡面「眾生無邊誓願度」。『欲修無上菩提』,四弘誓願裡面的「佛道無上誓願成」;『欲出離三界者』,「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才能出得了三界,這是真正覺悟了。

註解裡頭注得好,「此是大菩薩心,習行般若波羅蜜,故能發起度人之心。然慈悲本具,昔著我人,故分彼此。今知同體故發等心」,這幾句話說得好,我們有沒有發這個心?如果沒有發這個心要趕快發,雖發這個心,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若有若無,這心不懇切、不真實,所以在修學功夫不得力,在生活環境當中境界轉不過來,都是沒有真正發心,所以發心一定要真實。真實心一定要「住真實慧」,此地講「習行般若波羅蜜」,在《無量壽經》叫「住真實慧」,你這個心才能發得起來,所以「慈悲本具」。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都是我們自性本具,你本來有的,你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現在你這個心為什麼沒有了?因為你著了人我,《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金剛經》上講你著了四相,實際上就是你在境界上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錯在這個地方。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分此分彼,分自分他,你的慈悲心不能現前。不但慈悲不能現前,真誠不能現前,清凈、平等、正覺統統不能現前,本有的性德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什麼?煩惱,妄想煩惱起作用,你的日子怎麼好過?當然不好過。如果你性德本具的智慧德能起作用,你的日子好過,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我們在講席當中常說,你過的是高度智慧的生活,現在人講高度藝術的生活,其實世間人講藝術的生活有名無實,正如同世間人講真善美,這個世間真善美是有名無實,唯有佛菩薩是真實的,他過的生活是真善美的生活。所以一定要發這個心,要發救度一切眾生之心,捨己為人。

在佛法裡面我們供佛,供佛有供燈的,燈就是表這個意思,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供燈取這個意思。古時候的燈非常明顯,用的是油燈,油逐漸逐漸幹了,放出光明照別人,蠟燭更明顯。所以看到燈,你自己就曉得犧牲自己成就別人,否則的話,你供燈不就白供。香,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香表這個意思。供水,水表清凈、表平等。這些供具都是叫你一看到,你就要曉得我要怎麼作法,提醒自己,佛菩薩哪裡需要這些東西!無非都是為度自己,給自己做得度的增上緣而已。

註解最後一句講出離三界,我們把這一句念一念:「出離三界者,即圓教初信至七信,見思先去,長別三界苦輪也」。這提醒我們,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初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的功夫跟小乘初果相同。我們就知道,初信位入聖流,他入了聖人的境界,他不是凡夫。雖然初信位的菩薩沒有出離三界,在三界裡面人天兩道修行,決定不墮三途,他得到保證不墮三途。為什麼不墮三途?不造三途的惡業了,三途的因斷掉了。換句話說,他不再為自己。見惑裡面雖然講八十八品,歸納起來不外乎五大類。第一個身見,也就是他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剛才講妖魔鬼怪已經貼不了他的身,他知道身不是我。我們一般方便的講法,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這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舍掉很容易,舍掉舊的換一件新的。他知道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所以在十法界捨身受身,他很容易,他不執著。這個身不好了換一個,就好像衣服不喜歡再換一件,不一定要等到穿舊穿破,隨時可以換,這就是講生死很自在,沒有一絲毫貪著。

凡夫之人他迷惑,他認為這是自己,所以很難捨,很不容易舍,貪戀,不肯放下。像我們看到小孩,很小的小孩,他對於自己的穿著很貪愛,要給他換一件衣服又哭又跳不肯換,就是跟這個樣子一樣。所以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捨身受身一點都不難,不驚不怖,那他那個身愈換愈好、愈換愈莊嚴。如果說是貪戀、執著,不肯捨棄,往往愈換愈壞,人身失掉了,再換的身是餓鬼、畜生、地獄,這都是貪瞋痴沒放下。佛教我們修行要在這些地方真正去下功夫,斷貪心、斷瞋恚心。貪心斷了不墮餓鬼,瞋心斷了不墮地獄,痴心斷了不墮畜生,永遠離三惡道。再看下一段經文:

【是諸人等。見地藏形像及聞名者。至心歸依。】

這是講他修行的方法。這句經文里最重要的『至心』,『歸』是回歸、是回頭,『依』是依靠;真心回頭,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這叫皈依地藏菩薩。你要不肯依照經教修行,那不叫皈依。你沒有回頭,你沒有照做,「依」是要照做。經上教我們做的一定要做到,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能做,依教奉行才算是皈依,真心誠意去做,你就是「至心歸依」,這個功德大,太大了,從心裡頭回頭。下面這舉事相。

【或以香華衣服。寶貝飲食。供養瞻禮。】

『香華』所表的意思要清楚,「香」是戒香,要持戒、要守法;「華」代表因行。通常在大乘法里,「華」表六度,『衣』表忍辱。『寶貝』,世間人所珍愛,代表財物;『飲食』是養活生命所不能夠缺少。以這些來『供養瞻禮』,在菩薩形像面前供養,這是每天課堂裡面的作業,應用在生活上,那就是救度一切眾生。特別是對一切苦難的眾生,我們怎樣用香供養他?教導他守法,教導他持戒,我們是用香供養眾生。怎樣用花供養他?教導他布施,教他修善因才能得善果,教導他處事待人接物要有耐心,要忍辱,就是布施供養。教導他學佛,皈依三寶,接受佛法的理論方法去修行,就是寶貝的供養。他有苦難的時候,照顧他的物質生活環境是飲食供養。我們要把課堂裡面的作業,落實到生活之中,這才叫修行。如果說只在寺院裡面,或者只在你自己家庭裡面,天天這樣供養佛菩薩,瞻禮稱名,你就能救度一切眾生嗎?你就能證無上菩提嗎?你就能出離三界嗎?不能。

所以我們每天早晚課誦,無論是在寺廟殿堂,或者是你家裡面的佛堂,你要曉得課堂作業,我講過很多次,早課提醒自己之後你這一天要照做、要落實,你早晨那一枝香就沒有白點。點這一枝香是我自己這一天,處事待人接物要如法,如法就是持戒,也要勸人守法、守規矩,你這一枝香沒有白點。勸人家種善因,斷惡修善,這是「供花」,這個花沒有白供。所以這一些表法都提醒自己,自己要做,要勸別人做。晚課反省檢點,我今天做的成績如何?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認真去做?做得自己滿意不滿意?如果自己覺得不夠滿意,要懺悔、要改過,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這叫修行;你這早晚二課成就真實功德,不是形式。現在人修行,只有形式,沒有實際,所以他不能成就。末後:

【是善男女等。所願速成。永無障礙。】

『所願』就是前面講的三願,度眾生的願、成佛道的願、脫離三界六道的願,都能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要懂得的。

今天時間到了,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為苦難眾生髮願,命里沒有的也能得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二00一卷——第二0一0卷
楞嚴經(第118集 文字/mp3)凈空法師講於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凈空法師: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凈空法師答問:往生後,佛菩薩如何面對因緣果報?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