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靠譜的民調——美國前方連線

不靠譜的民調——美國前方連線A- A+ 作者:智庫北美研究中心 時間:2016-09-21 所在專題 來源:太和智庫 評論 分享到:

導語:距離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日還有不到兩個月時間,希拉里和特朗普誰會贏看上去越來越像是一場扔硬幣的賭博。兩黨陣營各有數字專家不斷分析選情,對普通人而言,民調是了解選情的最好風向標。可是,如果風向標出了故障呢?事實上,選舉民調越來越不靠譜,並不是一種錯覺。請看太和智庫北美研究中心的分析。

民調的數學誤差

美國主流民調有十來種,包括:CNN/ORC、NBC NEWS/SM、Reuters/IPOS、USA Today/Suffolk、ABC/Washington Post、LA Times/VSC Tracking、Economist/YouGov、IBD/TIPP等,當然還有最著名的Pew(皮尤研究中心)。

對於民調結果,大部分人只會關心誰領先,哪怕一個百分點,但媒體老手會注意另一個數字——誤差率。某些情況下,誤差率會使得一個點的領先變得毫無意義。一般而言,美國總統選舉民調的可信度為95%、誤差正負3個百分點。這是什麼意思呢?通俗的說就是,做100次類似的民意調查,其中95次的結果,與現結果相比,數值差距為上下3個百分點。比如,共和黨候選人支持率為48%,誤差3個百分點,那就意味著他的支持率為45%到51%之間。

3個百分點只是對一名候選人支持率的誤差值,如果調查是比較兩人支持率,誤差值會自動加倍,也就是正負6個點,那麼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A比B的支持率高6個點以下,比如5個點,這就意味著真實情況下,A既可能以11個點的優勢獲勝,也可能輸給B,1個點;二是A比B的支持率高6個點以上,比如8個點,那麼大體上A的優勢不會被質疑。也就是說,在兩人支持率對比的民調中,若差距在6個點以下,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這還只是兩人對比,如果加上第三個候選人,誤差就會更大。因此,儘管美國總統選舉中兩黨之外的第三者歷來只是陪襯,但他的加入會讓民調結果和準確度產生非常大的變化。至於各家經常公布的主體民調結果下面的次級調查結果,比如年輕人、女性或者拉美裔對候選人的支持率,乍看上去調查似乎更為細緻,讓人覺得更可信,其實誤差更大。

民調的立場操弄

這些還只是民調不準確的單純數學原因,從理論上講是可以修正的。此前一般的判斷是,即使一個民調有偏差,但如果10個民調結果大體一樣,至少可以展示出一種趨勢。問題是,現在經常出現民調一起走眼的情況,比如2014年美國中期選舉,沒人預料到共和黨大獲全勝;2014年以色列大選,集體低估了內塔尼亞胡的強勢;2014年英國選舉,事先同樣沒發現保守黨能輕鬆取勝;還有最近的英國脫歐公投。當媒體不斷感嘆黑天鵝的時候,也許真正原因是,他們戴著有色眼鏡,而這一屆天鵝本來就全是黑的。

誅心之論不多說,作為民調的發布平台,媒體各有立場。西方媒體,大部分由所謂左派或者叫自由派控制,歷史經驗顯示,為了情懷,歪曲或者隱藏點事實是常有之事。事實上,媒體發布民調,的確可以作為武器影響選舉結果,最簡單一種,美國不少州投票時間有限,早8點到晚8點,趕上工作日,有些人一看差距太大,加上請假不便,就不去投票站了。從道理上說,選民還可以郵寄投票,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除非票數非常接近,否則那些郵寄的選票不會被清點。

更極端的情況下,假如一方心中有數,投票的時候,支持自己的選票會比民調時多,那麼自然可以更明目張胆地使用民調武器,反正結果會證明民調優勢的準確性。可是,選票怎麼會突然多起來呢?正常情況下,組織力強,人心所向,所有支持者都出現在投票站。不正常的情況,自然是假選票,不一定是選票造假,還有可能讓沒投票資格的人頂替有資格卻不去投票的合法選民。在美國,許多州不許在投票站查驗投票人身份證件,稱此舉屬於歧視,影響少數族裔投票積極性,共和黨反對這樣做,要求嚴審,但最近法院剛又裁定,三個州查ID的政策違法。這下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候選人那麼寵愛非法移民了吧。

民調的操作困境

拋開故意造假,從技術角度說,如今民調結果越來越離譜的原因在於,相對準確的民調越來越難以操作,不得不更多依賴數學模型設計中的權重因素來調節。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源是手機的廣泛使用(2014年美國手機用戶占人口60%)。以前民調主要用電話,隨機打到固定電話上,回答完提問給機主一點錢作為報酬。但現在美國人都用手機了,而願意用手機完成調查的美國人比例不高。根據PEW的調查回應率數據, 上世紀70年代為80%,1997年降為36%,2014年只有8%,現在大概打20000個電話,能有1000個完成答卷就不錯。也就是說,可能只有社會中特定的一小部分人有興趣參加民調,這種民調準確性顯然大打折扣。更討厭的是,回應率奇低進一步造成民調成本成倍增加,2008年到2014年已經加倍。調查機構沒那麼多錢,調查員就會去找那些容易找到的人做民調,也就是說,可能只有社會中特定的一部分人會接觸到民調,這樣就是折上折。調查機構沒辦法,只好讓數學家設計,某一類人群和某一類人群計算權重不一樣,於是這事最後就有點像奧運會體操比賽打的表演分了,同時也像體操比賽一樣有了很多人為插手的機會,還不好說它不科學,數學問題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藝術」問題。

研究機構的選舉預測模型也有同樣尷尬,數據不行,怎麼調整看著都不靠譜。弗吉尼亞大學政治研究中心有個知名的預測體系"水晶球",8月發布預測結果說特朗普獲勝幾率51.4%,希拉里48.6%。但公布之後,不知道是不是看跟別家結果反著不好意思,自己又推翻了此前的結論,理由是特朗普和歷史上所有候選人都不一樣,不喜歡他的民眾比例過高,所以舊模型不完全適用,根據最近民調,還是希拉里獲勝機會大。問題是,其他多家民調結果顯示,不喜歡希拉里的人群比例似乎與特朗普不相上下。

民調是薛定諤的貓

這些問題民調專家都知道,怎麼解決?貌似目前沒有良方。事實上,他們嘗試過新的方案,卻搞得更複雜,好似補丁摞補丁。鑒於選民很可能不去投票,為了準確,很多機構的調查問卷中常出現"有投票意向的選民",可這個概念又怎麼界定呢?路透的問卷可能包括12個相關問題來判定,而別家可能是15個,各自問卷每道題的計算分數又不一樣。所以,其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確定哪些選民會去投票。於是,有些機構又回過頭強調"有過投票經歷的選民",但是這樣的選民只能從此前的投票註冊名單上找,還是會把那些重新煥發出投票熱情的選民排除在外,勢必導致結果不準確。還有些機構嘗試互聯網調查,可是2014年數據,占選民比例22%的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中,4成不用互聯網,調查的準確性還是無法保證。

民調仍有價值

其一,各家對比後顯露的趨勢性可供參考。

其二,看媒體發布的民調稿的語氣。閃光燈總是喜歡照著勝利者,一旦真的發現某人勝算極大,無論原先立場如何,媒體一定會跟在屁股後邊唱讚歌,拐彎抹角地稱頌候選人魅力無邊,競選團隊算無遺策。

最後,看裡邊的小門道。比如ABC/Washington Post9月5日-8日的民調,誤差正負4.5,結果是希拉里支持率46%,特朗普41%,另外兩個獨立候選人2%和1%,還有其它什麼的。了解了誤差率的知識,這結果看看就好了。有意思的可能是另外一組,特朗普的支持者中對候選人非常有信心的佔46%,非常緊密關注選戰的佔60%,肯定會去投票的佔93%,相比之下,希拉里這三項分別是33%、45%和80%。11月結果出來後,咱們再來看,真正的玄機可能就在這裡頭。


推薦閱讀:

民調:香港人多贊成2012雙普選
支持起訴--人民調解的必要補充
中華全國人民調解員協會
蘭德公司最新民調:希拉里獲勝概率大幅領先|希拉里|美國大選
港大假民調:香港反對政改方案比率超支持率

TAG:美國 | 民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