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供佛沒有香花、沒有燈都可以,必須供一杯水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12-04 21:57:15關鍵字:供水,供佛,供養,戒律,道宣律師,窺基大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無上士,大丈夫,業障
【 點擊數:106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140集2014年12月1日 講於 香港

我們用一句佛號伏住煩惱就能往生

  「士」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知識分子裡面最高的叫「無上」,這是稱「佛陀」。「佛陀」是知識分子裡面至高無上,人中最勝,沒有人能跟他相比,稱「無上士」。

  【解】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

  這底下說「三寶」,「法」比不上「佛」,「僧」也比不上「佛」。「佛、法、僧」三者「佛」最上,取這個意思。

  【解】又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阿羅漢還有見思煩惱、無明煩惱還沒斷,他還要斷,他有所斷。「佛陀」連無始無明煩惱都斷乾淨了,所以他無所斷,這稱為「無上士」。那我們現在有斷,我們現在見思煩惱、塵少煩惱、無明煩惱一樣也沒斷掉。我們現在的一點功夫就是憑這句佛號,煩惱起來的時候,這一句佛號能把他伏住,把它控制住,不讓它過分的發作,我們只有這點功夫。這一點功夫證果不可能,往生行。臨命終時,最後一聲是「阿彌陀佛」,不是煩惱起現行,他就能往生,叫「帶業往生」。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得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

  【解】《會疏》同上二說,疏曰:「業惑凈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

  這三個意思都包括了,你看「三界、天人、凡聖當中」。「凡」是凡夫,六道凡夫。「聖」是聖人,聖人裡面包括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在這些人當中,縱然是菩薩,無明煩惱還沒斷,他還有斷,成佛了就斷乾淨了,所以成佛才是第一「最上無等」。

  【解】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

「涅槃」是梵語,古時候翻譯的翻作「滅」。滅什麼?滅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滅盡了,這叫「涅槃」。

  「涅槃法無上」,小乘的涅槃叫「偏真」,他還有「上」,大乘涅槃「無上」。大乘必須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真實的涅槃。

  「涅槃」也翻作「圓寂」。「圓」是圓滿,「寂」是清凈寂滅,圓滿的清凈寂滅,這是無上法,佛自知,證到這個境界自己曉得,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的。

  後面這一句很重要,「不從他聞」,不是別人教你的,是你自己證得的,自己開悟了,「其義自見」,這個其代表「萬法」。

拿著戒律去量別人,那叫造業,而且不可能得定

  一切法的真相自然明了,不需要去問別人,在中國宗門、教下,歷代都有契入這個境界的人,他們多數要找一個善知識給他做證。像六祖惠能大師,他確實自己知道入這個境界了,還要請五祖給他做證明,有沒有錯誤。所以五祖給他講《金剛經》,六祖不認識字,當然是講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明白了,說出五句話,這五句話讓五祖給他印證。這五句非常非常重要!我們雖然沒有見性,我們聽了很有受用。

  第一句,「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是沒想到,「沒有想到我的自性本來清凈」。有沒有染污?沒有,從來沒染污過。「染污」的是意識,意識是妄心,妄心有染污;真心沒有染污。

  學佛,佛教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妄心造業,妄心有善惡;真心沒有善惡,沒有善惡才叫真善,叫本善。中國老祖宗說本性本善,《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本善」永遠沒有失掉,縱然墮地獄,本善還存在,還沒有失掉。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從哪裡看?從本善。從本性上看是佛,從真心看;不要看他的妄心,妄心是假的。所以要相信自己本來清凈。我們只要把染污清除出去了、把它放下了,清凈就恢復了,就起作用了。起什麼作用?生智慧,不生煩惱。

  第二句說,「本不生滅」。一定要知道,自性就是真心,是真正的自己,真正自己是不生不滅的。所以身不是自己,身有生滅。那什麼沒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而不是靈魂。靈魂跟靈性差不多,靈魂是迷,靈性是覺悟;那個迷是生滅法,悟是不生不滅。我們必須自己搞清楚、搞明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讓它起作用,真學佛了。

  第三句,「本自具足」。別向外求,外面沒東西,無量的智慧本自具足;無量的德能也是本自具足;無量的相好,像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統統是本自具足。佛教導我們不向外找,向內,用什麼方法找?用戒定慧。

  持戒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得定,一定要知道,有些人持戒,覺得自己很不錯了,看到別人沒有持戒,笑話別人,拿著這個戒律去量別人,那叫造業。他能不能得定?不可能。為什麼?他心都在外面飄,他怎麼會得定。持戒的作用完全搞錯了,拿著戒律天天去批評別人,你說他造業多重。那愈是戒律好的人心愈定,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充滿了智慧。海賢老和尚那就是真正持戒的人,他只有讚歎別人,他沒有批評過別人、沒有毀謗過別人,這是真正持戒的人。

  那「定」的目的是什麼?定的目的就是開慧,就是大徹大悟。

  到什麼樣程度的定功就開悟?「定」是什麼?怎麼修法?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動念,是如來的定,究竟圓滿的大定;不分別不執著,菩薩的大定;只有不執著,阿羅漢的大定。

  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有自己讚歎自己、毀謗別人,這人有沒有持戒?沒有,他要是持戒,那戒律全破掉了,哪來的戒?!持戒的人心清凈,染污少;他雖然持戒,他的染污比一般人還嚴重,搞錯了。

道宣律師跟窺基大師的一個故事是很能啟發人的

  早年,道宣律師跟窺基大師的一個故事,是很能啟發人的。道宣,唐朝時候律宗初祖,南山律宗開山祖師。律祖,持戒精嚴,感動天人供養,他每天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天人送飯來給他,天人送供。

  窺基大師是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智慧,外號人家稱他「三車法師」,用現代的話說他是高幹子弟出家的。他的叔父尉遲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將,像現在元帥,貴族出身的。玄奘大師叫他出家,看中他,他說我出家,生活那麼苦,枯燥無味,我不願意出家。他說那要怎樣才能出家?他想了半天,我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他要金銀財寶,我要帶一車金銀財寶;第二個,他要帶一車書,喜歡讀書;第三個條件,要帶一車美女伺候他。玄奘大師都答應了、都同意了,沒法子就出家了,所以號稱為「三車法師」,這是人家送的、笑話他的。

  剛好有一天從終南山經過,距離道宣律師的道場很近,順便去看看他。窺基法師來了,正好,這個雖然是名氣很大,法相宗的祖師,到山上來看他,讓他來看看天人供養他,來表演給他看,上山來接待,到吃飯的時候天人沒來,窺基大師離開。到第二天,天人中午送供來,道宣律師就問他:昨天中午為什麼你沒來,沒送供來?他說昨天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流汗、慚愧,自己懺悔。

  這個故事是對於學戒律的人一個啟示,學戒律決定不能輕慢人,不管這個人有沒有德行,不可以輕慢,為什麼?持戒要把傲慢斷掉。貪嗔痴慢疑這個五種煩惱,所謂地獄五條根,一定要把它斷凈。怎麼會有這種念頭?要去考考別人,要在他面前誇耀自己,持戒精嚴,要表演這個,這都屬於貢高我慢、都是錯誤。持戒的人心清凈平等,沒有染污,沒有動搖。

供佛沒有香花、沒有燈都可以,必須供一杯水

  我們供佛,供佛最重要的工具是一杯水。沒有香花,沒有燈都可以,一杯水最重要。水代表什麼?代表心,水要乾淨,代表清凈心;水平沒有波浪,代表平等心。清凈心、平等心,這是戒的成就。

  我們要想想,我們的心清凈沒有?還有是非人我,不清凈;還有高下,不平等。不清凈,不平等,這個戒是白修了,哪有這種道理?!

  在我們現代,學戒律的果清法師,我很佩服他,為什麼?他沒有這些毛病。他對初學,初學不懂戒律,他沒有輕慢心。為什麼沒有輕慢?他沒有學過,沒有學過就不能責備他,這是什麼?這叫慈悲。自己怎麼辦?做好榜樣給他看,這是教化他。教化沒有貢高我慢的念頭在裡頭。

  像海賢老和尚,真正是持戒精嚴,他沒有著持戒的相,但是他心地清凈、平等,那就是戒成就。這個道理要懂,不懂的時候學戒律,不知不覺造更重的罪業,那就錯了。在中國古時候,有個讀書人懂理;不明理,還有貢高的習氣,你的書就白讀了。

  【解】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槃。如諸法中,涅槃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複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

  「無上」是沒有法能夠超過它的,佛菩薩用什麼教化眾生?戒、定、慧三學,持戒,這是戒律、禪定、智慧,佛用戒定慧三學,釋迦牟尼佛身行言教。

  後世,特別是我們現前,現前到哪裡去找善知識,找一個好老師,持戒、修定。講經教學是智慧,智慧從哪來的?從禪定來的。定從哪裡來?定從戒來的。於是我們就曉得,沒有戒就沒有定,沒定就沒有慧。他只有妄想,他沒有智慧,這一條我們就學到此地。

「調御丈夫」的含義

  【解】八、「調御丈夫」。《凈影疏》曰:能善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

都是幫助眾生的,眾生煩惱習氣很重,你如何調理?如何降伏?佛有非常善巧方便調伏眾生,這叫調御丈夫。

  【解】《合贊》曰:「自既丈夫,復調丈夫。故號佛為調御丈夫。」

  自己是「大丈夫」。「大丈夫」是對有德行的人的尊稱。自己成就了,然後幫助別人,別人也是丈夫,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看,佛教化眾生,有沒有敢輕視眾生?這個心態好,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今天在凡夫位,只是迷失了自性,變成凡夫。你看他的本性,本性是如來、本性是佛,這就是「自既丈夫,復調丈夫」。佛教化眾生,教化的對象,佛眼是平等的。凡夫心中是有高下,佛高高在上,望塵莫及,所以生起恭敬心;佛在上面看下面,下面個個都是佛,只是一時迷惑,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要幫助這些人永遠離開虛妄。

  煩惱是虛妄,六道十法界是夢影,佛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要認識夢幻泡影,不要執著夢幻泡影,你才能在夢幻泡影裡面去度眾生。這些眾生本來都是佛,佛眼當中他現在還是佛,這個教化眾生的人有這種心態,這是菩薩,他覺悟了。

  為什麼學生對老師要恭敬?對老師恭敬,不是老師要求他恭敬,你要對我恭敬,你不恭敬我就不教了,不是這個意思。聖教、聖賢教學,心理的教學,最重要的是要真心。真誠心起作用就有恭敬,真誠裡頭決定有恭敬,恭敬心你才能得受用、你才能懂,真聽懂了,聽明白了。沒有誠意,耳邊風,沒聽懂,你不能接受,老師就不教你了,真正有恭敬心。印光大師常說,「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個經教字字句句有無量義,那要用什麼?用最深沉的恭敬心,你全都得到了。

  為什麼六祖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會開悟,我們這些人念《金剛經》,有人念一輩子也沒開悟?六祖的根性跟我們這些根性有差別嗎?說真話,沒差別。沒差別為什麼他聽不懂、他不能契入?恭敬心失掉了,恭敬心的反面就是傲慢。有些人這些傲慢,他自己不知道,你要說他傲慢,他不高興。而且什麼?他不承認。這個事實太多了,我們見得太多了,遇到太多了,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聖學,聖賢的學術,中國傳統文化是聖賢教誨,《四庫全書》是聖賢幾千年累積下來的成就,這是法寶,這是真實智慧,留給後人,後人憑什麼來接受?憑真誠、恭敬。印祖說,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萬分誠敬你得萬分利益,你能得多少,完全看你自己用的是什麼心,這個重要。我們看下面的文,還是接著這個。

  【解】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

  具足真誠恭敬,專心聽法。你聽懂要落實在生活上,要落實在工作上,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做到了這四個條件。來佛寺的三個念佛往生的人,他們都做到了,這「調御丈夫」。

  【解】又《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

  「力」是能力,「用」是作用。大丈夫是誰?諸佛如來,我們對佛尊稱為大丈夫,他的力用是什麼?是教學。

  【解】調伏制御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佛能說一切不一樣的法門,度不相同根性的眾生,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幫助你斷煩惱,成就你的定慧。

  【解】令離垢染,得大涅槃。

  垢是污染,能離恢復清凈心,小乘得偏真涅槃,大乘還要離更微細的垢染,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那就得如來所證的大涅槃,下面有個問答。

  【解】或問:女人等亦應化度,何以獨標丈夫。

  女眾在家出家,有講經,有教學教化眾生的,為什麼經上獨稱丈夫?

  【解】《智度論》答曰:若說丈夫,二根(同具男女二者之根)無根(天閹)及女盡攝,故說丈夫。

  所以這個地方講的丈夫,包括女眾在內,不是專指男眾,女眾穿袍搭衣登台講經,現大丈夫相,所以念老在後面總結說:

  【解】蓋謂名為丈夫,則可概攝婦女、無根及二根等人。

  所有的人都包括在其中,不分男女。

「天人師」的含義

  下面第九,「天人師」。

  【解】九、「天人師」。《凈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

  六道裡頭唯有天道、人道善根深厚,容易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另外三道比較困難。畜生愚痴,餓鬼業重,地獄那是極苦,佛菩薩在那個裡面,只能度有緣。有緣什麼?善根深厚,在世的時候有意無意造作重罪,而墮落在三途,不容易接受。

  我們不要講六道,就用人間來講,在人間遇到好的老師、善知識講經教學,畢竟真正來學習的人少,更多的人不見不聞。道場就在面前,他不去,他也不來聽,講經道場就在隔壁,他就不來;喜歡來聽經的,他坐幾個小時的車才能到,他還是要來。

  過去我們年輕的時候跟李老師,李老師講經教學,一個星期是一天,星期三。每個星期三晚上講經,從台北來的,從高雄來的,是專門來聽經的;聽完了,他們就坐火車回去了,這麼遠的距離他們都不捨棄。老師是一個星期講一次,他們可連著來聽,一堂課不缺;如果天天講,他沒有那麼多時間,可能缺課。缺課,他興趣就提不起來了,所以老師的善巧是我一個星期講一次,你一定會把時間安排好,不妨礙你聽經。老師在台中三十八年,三十八年如一日!我們那個時候智慧沒開,智慧要開了,我就勸老師:有辦法!老師可以天天講經,講不同的經,星期一講《華嚴》,星期二講《法華》,星期三講《無量壽經》。喜歡聽哪一部經的,一個星期他都來聽,他就會接上了;要什麼經都喜歡,天天來,那佛法比往年的時候更為興旺了。

  經真的要天天講、天天聽。雖然不同的經,宗旨決定是一樣,都是幫助人破迷開悟,這是每一部經共同的宗旨。所以能以正法近訓導天人兩道的眾生。

  【解】《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

  「皈命」就是皈依。確實世尊當年在世教學,我們肉眼看到的是凡夫,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有天人、有鬼神,還有魔王、外道(這個魔王是指他化自在天),有梵天、有天龍八部,這些大眾他們都來聽,所以稱為「天人師」。

  【解】又《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這是單就發大心的人。六道裡頭只有天、人能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就眾生的心。要以「清凈、平等」,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對一切眾生平等看待,這叫大菩提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佛陀教育的目的是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不了解事實真相,把事實真相想錯了、看錯了,於是說錯了、做錯了,這一身的業障!業障就是這麼造成的。如果你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了,你就可以不造業了。

  業有善惡:善業,三善道的果報;惡業,三惡道的果報。六道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如果了解事實真相,行善不執著行善的相,心上沒有,心上只有阿彌陀佛,把行善的相忘掉了;斷惡也不著斷惡的相,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雜念都沒有、什麼妄想都沒有,這是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凈土法門念佛往生從這個地方建立的。

  求生凈土是無上菩提心,為什麼?生到極樂世界就做佛去了,穩穩噹噹,不會退轉,一生成就,再沒有比這個法門更直接、更穩當,而且成就這麼高,找不到了!所以稱佛為「天人師」。

「佛世尊」的含義

  【解】十、「佛世尊」。

  是把「佛」、「世尊」合起來了。

  【解】《成實論》等開為兩號,以佛為第九號,世尊為第十號。今依《涅槃經》,合佛世尊為第十號。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與覺滿,三覺圓滿,故稱為佛。

   「自覺」是幫助別人覺悟,而「自覺」跟「覺他」都做到圓滿,這就成佛;「自覺、覺他」沒有圓滿,這是菩薩;圓滿就稱為佛。

  【解】又《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

  這裡《合贊》有個比喻,這是說比喻這個「覺」的用意,「迷」是不知道。譬如有小偷,大家都不認識他,不知道他是個賊,賊就容易得手,他來竊取財物;如果知道他是個賊,他不敢下手,為什麼?有人東西丟了,人家一定肯定這是賊。不但他不敢下手,他還來當警察,為什麼?別人要竊盜的時候會賴到他頭上,所以他會照顧別人。所以這個比喻很有味道。

  【解】又佛名知者。如《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

  這個「秦言」就是中國話,因為那時《大智度論》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羅什大師那個居住的地方是秦國,姚秦的時代,所以稱為「秦言」。

  【解】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

  佛有智慧,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他統統知道。這裡舉一個例子:佛都知道眾生有多少、非眾生有多少。

  什麼是「有常」、什麼是「無常」?自性有常;萬法無常,佛全知道。

  【解】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

  所以佛陀真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解】又「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知,故名為佛陀。」

  都是說明「佛」這個字,「佛」這個字從梵文音譯過來的,在中國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字來翻,因為它的意思很多,所以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佛」這個字是有智慧、有覺悟,有這個意思;「智」,有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覺」,有自覺、有覺他、有覺行圓滿,所以用這些話來解釋。

  「佛一切智慧成就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知」,這一切世間、整個宇宙,在佛法稱為法界、虛空界,「故名為佛陀。」

  【解】「世尊」梵名薄伽梵。

  音譯的。

  【解】圓備眾德,為世欽重,故號世尊。

  「世」是世間;「尊」是尊重,或者是尊貴,或者是尊敬。世間人尊重他、尊敬他,為什麼?他是個有道德的人。不但有道德,圓備眾德,他具備一切道德,所以世間人非常尊重他,稱為「世尊」。

  【解】《成實論十號品》曰:「如是九種(指前諸號)功德具足,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是東南西北四維、上、下,這就是整個宇宙都包括了。在整個宇宙裡頭,一切眾生遇到佛都會尊重,所以稱為「世尊」,世間最值得尊敬的人。

  【解】又《智度論》以佛為第十號,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

  「佛」是第十號,《大智度論》;那「世尊」是另外的,具足前面十號。用「世尊」做一個總結,這個總結就是尊敬。我們現在在很多場合,前面開場白裡頭(一定有很多參與有身份、有地位的),我們都稱尊敬的某某人,「尊敬的某某人」,這就是「尊」的意思,它是總號。

  【解】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

  經上有開一號為兩號,有合兩號為一號,意思大致相同。

-------------------------------------------------------------------------------------------------------

  凈土釋疑網(www.foxdw.com)微信號: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開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眾賬號--輸入「amtbedu」,出現的界面再點擊「關注」;想閱讀本微信所有文章,請打開「凈土釋疑網」微信的右上角,再點擊「查看歷史消息」,即能閱讀本網微信平台已發所有文章。本微信內容是凈空老法師每天最新講經菁華、學佛答問以及印光大師文鈔(生僻字加註音、註解)、選網友們的學佛體會等文章,分享給大家。

  凈宗經教(佛陀教育)網(www.foxdwedu.com)是幫助初入佛門的網友確立正確的學佛方法,介紹如何學佛和學佛次第,參與本網學佛,保准你學佛不走彎路。本網【網上共修註冊】,願與志同道合、正知正見的同修一塊共修!

  凈土釋疑網手機版網站應用:安卓版。有疑問,可發郵箱:foxdw_01@163.com。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用真心待人接物,待妖魔鬼怪也很歡喜
《輕鬆學佛法》 凈空法師開示
凈空法師:六度略說
凈空老法師法語精華
凈空法師 -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重視名聞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沒有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