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為何要開闢「第二戰場」

普京為何要開闢「第二戰場」 來源:環球雜誌2015/21 作者:劉怡然 時間:2015-10-19 2 0 新冷戰 字型大小:A-A+ 分享到: 0 收藏 列印

9月30日,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向總統普京授權,允許他在敘利亞動用武裝力量。同樣的動武授權發生在2014年3月,那次,普京出兵控制了克里米亞半島,達到了預期目的。

一年半過去了,烏克蘭亂局還沒擺平,俄羅斯又果斷在敘利亞開闢「第二戰場」,此舉非同尋常。此次對敘境內恐怖組織據點展開的空襲,是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首次對中東地區進行武力干涉。

對肆虐敘利亞的「伊斯蘭國」極端分子來說,他們可能未曾料到俄羅斯會突然動武,但這很符合普京的出拳風格。

在難民危機攪動西方世界的背景下,俄羅斯動用武裝力量,既是對當前地區反恐形勢的應對,又是大國博弈的戰略出擊。兼顧烏克蘭與敘利亞的「兩線作戰」,是普京打的一張冒險牌,以此在俄美對抗中爭取主動。

出其不意的開火

8月底,敏感的以色列媒體首次曝出俄羅斯正在敘利亞擴大軍事部署,全球媒體因此炸開了鍋。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俄羅斯一直拒絕軍事介入該國衝突。聯想到此番立場,普京這次出手顯得極為大膽。

4年前,「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諾骨牌波及敘利亞,抗議升級為衝突,衝突演變成內戰,美國在幕後「偷著樂」。

而在敘利亞與伊拉克交界的真空地帶,「伊斯蘭國」趁機擴張,佔領伊拉克大量領土後,又向西長驅直入,逐漸控制敘東部地區,直逼首都大馬士革。這個時候,美國沉不住氣了,歐洲更是深受其害。

「伊斯蘭國」肆虐是困擾歐洲難民潮的最直接原因。當難民來到自家門口時,不堪重負的歐洲終於嘗到了戰爭的惡果,他們意識到了除掉敘利亞極端主義頑疾的迫切性。因此,俄羅斯介入敘利亞反恐,歐洲各國的心情雖然複雜,但同時也打著樂見其成的小算盤。

俄羅斯出兵之前,在打擊敘境內的「伊斯蘭國」武裝行動中,美國充當主角,但效果十分有限。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在伊拉克打擊「伊斯蘭國」可以與政府軍合作,而在敘利亞卻不行,因為該國總統巴沙爾是美國一直想扳倒的人。

相反,在敘利亞作戰的各國部隊的作戰意願有限,而與美國合作的敘各路「溫和」反對派又是吃裡扒外的貨色,一些接受過美軍培訓的反對派骨幹甚至加入「伊斯蘭國」。

這樣的局勢令美國尷尬不已,卻給了俄羅斯介入中東事務的難得機會。

毫無疑問,俄羅斯的出兵將突出巴沙爾政府軍在打擊「伊斯蘭國」行動中的作用。普京9月28日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強調:「拒絕與敘利亞政府軍合作是個巨大的錯誤,正是他們在勇敢地與恐怖主義直接鬥爭。」

可以說,普京這次大膽出手,是在利用國際社會對敘利亞反恐的迫切需求,在敘利亞反恐行動中另起爐灶,建立以敘政府軍為主導的打擊「伊斯蘭國」的新聯盟。這將實現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利益最大化,進而試圖重拾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

如果俄羅斯真能建立起這個新聯盟,首先將對「伊斯蘭國」形成壓力,獲得國際道義支持;其次藉助反恐,緩和與西方緊張的關係,扭轉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被動局面;同時對防範「伊斯蘭國」勢力滲入本土也有幫助。

不過,俄羅斯參與打擊「伊斯蘭國」讓美國糾結不已。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聯大發言時表示,應該在打擊「伊斯蘭國」的問題上與俄羅斯等國合作,「但巴沙爾同樣是手上沾滿平民鮮血的人,他不能逍遙法外。」「敘利亞的鬥爭已經持續4年了,我們總不能回到從前吧!」

兩線戰場無路可退

在強勢介入敘利亞衝突的同時,俄羅斯在烏克蘭衝突中正越陷越深,烏克蘭和敘利亞分別成為俄羅斯的東西兩線戰場。

在軍事上,兩線作戰往往是下策,力量被分散很可能將一國拖垮。普京為何在烏克蘭危機警報尚未解除的時候,又將已經就變得有限的外交軍事力量投向敘利亞?

從戰略角度看,在美國長期壓縮俄羅斯戰略空間的背景下,俄羅斯認為敘利亞的價值與烏克蘭同等重要,不可能放棄其中任何一個。

俄羅斯要想重樹全球大國地位,烏克蘭和敘利亞是兩個不容有失的戰略要地。前者是俄面對北約軍事威脅的最後一道屏障,後者則是其在中東發揮影響力的最後一個支點。

從蘇聯解體到東歐顏色革命,蘇聯時期的傳統盟友與俄羅斯漸行漸遠,俄羅斯的地區影響力一再被削弱,自身安全受到來自東歐和中東地區的威脅。2011年開始的敘利亞危機和2014年的烏克蘭政變,終於把俄羅斯逼得無路可退。

就烏克蘭危機而言,親俄的亞努科維奇被趕下台,親西方的勢力得以執掌政權。俄羅斯明白,烏克蘭全面倒向西方的事實已無法改變,只能順勢接管克里米亞半島,保住島上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以延續黑海艦隊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同時,俄羅斯支持烏克蘭東部親俄武裝勢力,控制住烏東部,牽制烏克蘭新政權,為自己在西部邊界留下緩衝地帶。目前來看,維持烏克蘭東部的混亂狀態,恐怕正是俄羅斯想要的階段性結果。

而考慮到烏克蘭政府軍和東部民間武裝均已一再後撤重型武器,大規模衝突已經平息,俄羅斯這時有條件將注意力轉向敘利亞。

反觀敘利亞危機,中東在歷史上就是美蘇博弈的主戰場,各自有輸有贏,有得有失。但近年來,美國攻勢有餘,俄羅斯守勢不足,特別是2011年西方支持的反政府抗議浪潮席捲西亞北非,由於俄羅斯沒有反對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導致卡扎菲倒台,丟掉了利比亞這個曾經最堅定的盟友。

此後,與俄羅斯交情深厚的中東政治強人一個接一個倒下,美國幾乎獨霸這一地區,留給俄羅斯的只剩敘利亞這個弱小的兄弟。

而且,位於敘利亞西部的塔爾圖斯港是俄羅斯在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這裡自然不能落入西方扶植的反對派手中,因此俄羅斯無論如何不能在敘利亞問題上再開綠燈。

正是這樣,敘利亞危機爆發後,俄羅斯堅定支持巴沙爾政權,加大對其軍事援助,同時三番五次否決聯合國有關外國軍事干預敘利亞衝突的決議案。在此問題上的較量,也讓俄美關係一步步跌入冰點。

而現如今,敘利亞局勢發生了變化,顛覆巴沙爾政權的主力,由美國支持的反對派換成世界公敵「伊斯蘭國」。於是,俄羅斯的機會來了。

顯然,美國絲毫不敢為了削弱巴沙爾政權而放任「伊斯蘭國」為所欲為。俄羅斯在敘利亞動武,支持了政府軍反恐,更給了巴沙爾政權生存下去的可能。

俄羅斯的對外政策永遠都是本國利益至上。觀察俄軍首周在敘利亞的反恐行動可以發現,「伊斯蘭國」僅是其打擊目標之一,很多反對派的軍事據點也被俄軍戰機轟炸。

奧巴馬10月2日警告俄羅斯,巴沙爾政權殘暴對待敘利亞人民,但俄軍的空襲行動針對所有巴沙爾的反對者,這隻會讓「伊斯蘭國」變得更強,美國不會與之合作。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即便無法同意,也很難反對。事實上,巴沙爾的政府軍是具備一定實力的,只要美國領導的聯盟在打擊「伊斯蘭國」上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形勢就對俄羅斯相當有利。

「新冷戰」或現新轉折?

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前,美國和俄羅斯的關係雖已跌入低谷,但畢竟還是能在摩擦中找到契合點,整體上還過得去。

例如,2013年9月,當化學武器疑雲令敘利亞國際大戰一觸即發時,俄羅斯突然拿出「銷毀化武換和平」的倡議,給了美國、巴沙爾政權和敘反對派各一個台階下。美國當即表示支持,有效緩解了當時的緊張局勢。

而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之後,美俄這種有限的國際政治互動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輪又一輪的制裁和反制裁。這期間,雙方所謂的政治互動幾乎只剩相互指責和相互拆台,爭論克里米亞事件、烏克蘭東部衝突和制裁戰誰對誰錯。

由於烏克蘭「親美派」當權的事實已無法改變,白俄羅斯、哈薩克等地區盟國不願捲入烏克蘭危機,孤軍奮戰的俄羅斯從一開始就處於守勢。

加之MH17空難的發生,以及在輿論戰中的不佳表現,讓俄羅斯在與美國的較量中陷入被動,只得見招拆招。

但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烏克蘭危機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伊斯蘭國」肆虐和湧向歐洲的難民潮讓全球矚目。同時,伊核協議的達成,也增加了俄羅斯在中東問題上的自由度,給予其介入敘利亞局勢的可能。同時,解決敘利亞恐怖主義問題日益迫切,終於給了俄羅斯與美國在反恐問題上一個好用的「把柄」。

雖然美國並不認同俄羅斯聯合巴沙爾政權打擊「伊斯蘭國」的方式,但至少兩國已經就敘利亞反恐問題恢復了帶有積極意義的對話。否則,也就不會有9月28日聯合國大會期間的「普奧會」。

在聯合國總部,兩年沒見的普京和奧巴馬終於談起了打擊共同敵人——「伊斯蘭國」的問題,同時,美俄兩軍有關敘利亞反恐的軍事互動也已展開,這不能不說是反映俄美關係走向的新信號。

同樣重要的是,俄羅斯將敘利亞反恐提上雙方議事日程,表明普京轉移與西方國家之間爭論的話題,即從「是否踐踏烏克蘭主權」轉移到了「如何打擊恐怖主義」上,這是俄羅斯的勝利。

在10月2日舉行的諾曼底四方會談上,這一原本是為解決烏克蘭危機而設立的會晤機制,卻被敘利亞反恐問題「喧賓奪主」,標誌著該問題已成為俄羅斯與西方博弈的新平台。

從西方對俄羅斯本階段空襲敘利亞的反應來看,儘管各國對俄立場依舊強硬,堅稱俄羅斯的出兵不能以支持巴沙爾政權為目的,但由於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的迫切性,美國和歐洲大國對俄在敘利亞的行動展現出了默許態度。

此外,就連美國扶植的伊拉克政府也對俄軍空襲表示歡迎,伊總理阿巴迪甚至表示邀請俄軍進入伊拉克打擊「伊斯蘭國」。伊方此番表態非常能說明問題。

暫且不論西方與俄羅斯在敘利亞反恐問題上的分歧,但在烏克蘭衝突中,雙方的爭論焦點是關乎國家主權的立場性問題;而在敘利亞衝突中,焦點變成了有關反恐途徑的技術性問題。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

鑒於「伊斯蘭國」不斷加強恐怖威脅,美國等西方國家需要更多考慮如何同俄羅斯在此問題上找到更多契合點,從而在敘利亞更有效地打擊恐怖主義。

這樣的變化讓俄羅斯在與美國的對抗中佔據了主動。此前,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表現遭到西方國家一致反對,與美國較量的每一步都顯得異常艱難。因此俄羅斯必須主動出擊,找到克敵制勝的切入點。重新「炒熱」敘利亞問題,正是普京的一著好棋。

至於俄羅斯能否以此扭轉「新冷戰」的局面還很難說,但有理由判斷,俄羅斯因克里米亞事件在國際社會上受到的道義譴責,或許將因打擊「伊斯蘭國」所做的努力而有所掩蓋。

可以說,世界公敵「伊斯蘭國」的肆虐,讓國際社會有可能走向團結。當普京願意出力解決敘利亞恐怖主義問題、剷除難民危機的根源時,國際社會大概不會拒絕,而這也將成為俄羅斯重新與西方世界建立合作的基礎。

本文鏈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6637.html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轉載請註明出處和本文鏈接

責任編輯:北平
推薦閱讀:

普京到底有沒有飲食自由?
如何看待普京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評價Trump?
如何看待普京手牽寵物狗會見日本首相?
普京:不贊成黑客行為 獲准用禁藥很「出格」
普京修史背後的俄羅斯大國夢

TAG:普京 | 戰場 | 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