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什麼窮養富養,把「財商教育」提上日程才是關鍵
大家好,今天的文章,來填上《教育軍備競賽,正把孩子變為功利家長的金融工具》中留下的坑,依然來自新加入我們的主創——笑春風。
初為人父的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像以後和兒子相處的種種場景。
比如,逛超市的時候,會想以後帶他來超市的話,如果他看到玩具不走,非要鬧著買怎麼辦(家裡肯定已經有一堆玩具了)?是給他買呢,還是給他做思想工作呢?
我大姨子家的孩子,也就是我兒子的表哥,現在已經上小學了,但是每次去超市或者商場,都會鬧著買玩具,而每次的結果,基本都是挨了一頓打,玩具也買了。
我想,我既做不到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訓我兒子,也做不到次次滿足他的玩具消費慾望,因為我知道,這對於他的成長不利。但是,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發生,我現在應該做點什麼呢?
思考了一段時間,我感覺從孩子懂事開始,我就應該培養他正確的消費觀,也就是和他談「錢」。
由於傳統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家長不僅談「性」色變,而且還談「錢」色變,認為這些東西不應該出現在孩子天真爛漫的童年裡,跟孩子談這些,會讓孩子「學壞」。
比如,前段時間鬧的沸沸揚揚的「小學性教育課本」事件,就再次折射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沒有一點「塵埃」的世界裡,也認為「性教育」和「金錢教育」,等到孩子大了再講也不遲。
可是,現實卻告訴我們,這只是部分家長的一廂情願,因為孩子們的生活,並不是與世隔絕的,而想要營造一個真空的環境,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甚至是掩耳盜鈴。
現在的孩子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各種渠道接觸這個社會,很多信息沒有經過我們的過濾就已經到了孩子那裡,這些外部環境的存在,讓我們每個家長都有的「凈化孩子成長環境」的願望,基本落空。
《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已經完結,而我卻剛剛開始看。
看到陳海的兒子小皮球在學校裡面做生意,甚至賄賂足球隊長以謀求一個上場踢球的機會時,再次堅定了我之前的想法:給兒子上的人生第一課,應該是「金錢課」。
什麼是財商?
一個人跟錢打交道的能力,有一個專有名詞——「財商」。
現在,財商已經和智商、情商並列為一個人獲取成功的三大基本素質。
哈佛大學認為:
情商,是開啟心智的鑰匙、激發潛能的要訣,是獲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它決定著人其他心智能力的表現,也決定著人一生的走向與成就,一個人沒有良好的情商,即使再聰明,也不會有大的發展。
智商,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思維能力。智商的高低,取決于思維方式是否被優化,提高智商最有效的途徑,是學會最高效的思考方法。
而財商,是人們在財富方面實現成功的關鍵,智商能令人聰明,但不能使人富有,情商可幫助人尋找財富,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只有財商才能保存這第一桶金,並且讓它持續不斷地增值。
中美家長,都怎樣進行財商教育?
對於青少年的財商教育,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起步較早,而我國卻一直處於落後。
我們先來看看國外的情況:
在最發達的美國,孩子從小開始儲蓄,從踏進幼兒園起就會接受理財知識;在英國,約有1/3的兒童擁有銀行賬戶;而在德國,一半以上的銀行允許年滿7歲的兒童建立賬戶。
《2012中國少兒財商調研》白皮書報告顯示,中國的孩子有一半不缺少零花錢,但是財商教育缺失異常缺乏。
在中國,調查顯示,近70%的兒童把富餘的零花錢交由父母管理,真正的兒童理財幾乎不存在。而這也和我們的親身感受基本一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長代勞的,孩子們只需要做家長認為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家長生活在過去和現在,而孩子卻是要生活在未來。家長用過去和現在經驗去指點孩子未來的生活的話,所以孩子有時被「誤導」也就在所難免。
全美州教育委員會協會委員會的報告顯示,在美國,個人理財(personal finance)教育被40個州列入教育標準(educationalstandards)中,這一標準的實施對象為K-12,也就是從幼兒園到高中。
其中,28個州明確要求實施這一標準,7個州要求高中階段必須開設金融課程,9個州要求對這一階段的學生,進行個人理財的知識測驗。
該委員會同時調查發現,在高中階段才引入個人理財教育,培養孩子「管理金錢」的概念有點太晚,對青少年的個人理財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
我在前一篇文章《教育軍備競賽,正把孩子變為功利家長的金融工具》中提到,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資本收益已經遠遠大於勞動收入」的時代,而如何適應這個時代,不僅是我們的問題,也是孩子們未來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因此,從孩子懂事開始,就和他談一談「錢」,開始他們的財商啟蒙,已是刻不容緩。
財商教育的正確姿勢
而要和孩子談錢,需要循序漸進。這一過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一、看錢是錢
首先,應該向孩子講明白什麼是錢。
在孩子的眼中,錢是一張能購買玩具和食物的特殊的紙。
對他們來說,這些「紙」之間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上面的數字。所以,才會發生有的孩子拿著用筆畫出來的「錢」,去商店購物的事情。
但是,對於究竟什麼是錢,很多成年人也未必能完全搞清楚。就像「電」一樣,我們基本上都知道如何使用它,卻無法表述清楚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所以,跟孩子談錢,首先應該向他講明白,錢是從哪裡來。比如,是父母通過勞動,通過努力工作掙來的。因此,家裡的錢是有限的。
了解什麼是錢以後,孩子還要有「量」的概念。
對於孩子的零花錢,家長也應該要有「量」的概念(財商教育是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一起進步的過程,後續會有文章,專門介紹家長和孩子如何共同學習。)
金融的本質,是資源的跨時間、跨空間配置,因此財商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讓孩子學會合理分配自己擁有的金錢。
家長每個月給孩子零花錢的總量,可以依據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而定,既可以剛剛滿足孩子的基本日常消費需求,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適當上浮,讓孩子學著管理自己的零花錢。
但是,對於每個月零花錢的總量,一定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不能孩子一哭鬧就追加預算,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經濟學研究「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問題的一個前提,就是資源的有限性。如果一種資源是無限的,那麼它的配置就不是經濟學要研究的問題。
同樣,如果孩子的零花錢在量上沒有硬性約束的話,孩子便不會以最合理的方式來分配自己的零花錢,如此一來,不僅不能培養孩子的個人理財能力,還會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而當孩子確實有一筆大型支出,而又預算不足時應該怎麼處理,我們會在後續文章中跟大家分享。)
給孩子明確了錢的來源以及「量」的有限性之後,接下來就可以進入第二個層次:看錢不是錢。
二、看錢不是錢
在網上看到大學生「裸條」事件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部分大學生創業缺少啟動資金,不得已採取這種方式來貸款。
但是,後來了解到相當一部分女大學生,會通過「裸條」貸款來購買奢侈品時,我心中唏噓不已,一方面無法理解她們的這種消費行為,另一方面,對於她們如此缺乏基本的個人金錢管理能力,又感到十分吃驚。
在孩子出生之前,我和愛人就一直討論,男孩和女孩分別怎麼養的問題,討論的範圍,也大致逃離不了「女孩要富養」和「男孩要窮養」的範圍,其目的,基本也是不要讓女孩為了金錢而誤入歧途,不要讓男孩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
那麼,女孩就一定要「富養」,男孩一定要「窮養」嗎?(關於富養與窮養,我們之前也有一篇文章,點擊這裡查看)
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大多是某些女孩拜倒在金錢的腳下,所以我們將其稱為「拜金女」,卻很少看到類似的關於男孩的報道,也很少看到,哪個男孩會被稱為「拜金男」。
這是因為,新聞發布者的選擇會造成誤差,因為「拜金女」的新聞更容易吸引讀者、提高新聞的點擊率,從而間接給我們造成「女孩應該從小富養,而男孩則應該窮養」的印象。
說到拜金,我想起了被大家調侃成「腎機」的蘋果手機,雖然知道它價格不便宜,在也僅僅是當玩笑看,並不覺得,真的會有人為了一部手機,而選擇用腎去交換。
然而數年前,我看到一則新聞,某地高中生真的賣了一個腎,換了一部iphone和一個ipad,可想而知,大家對他的評價,基本是兩個字「腦殘」。
而這件事情背後折射的,其實就是個人理財教育的嚴重缺失,家長沒有讓孩子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念。馬克思將這一現象稱為「拜物教」,這個男孩就屬於徹底拜倒在了物質的腳下。
因此,在跟孩子談完錢的來源,以及錢的有限性之後,應該緊接著告訴他們,金錢只是滿足我們生活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
當然,這裡的金錢,代表的不僅僅是錢,也代表著各種各種的物質和商品。
如果將手段當成了目的,就會讓我們的人生本末倒置,人生的發展軌跡就有可能發生巨大的偏差。
所以,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才是家長們需要重視的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女孩要富養,男孩要窮養」。
但是,對於「金錢觀」這種主觀性很強的東西,如何來培養呢?如何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養成了正確的「金錢觀」呢?
三、看錢還是錢
任何主觀性的東西,都會有相應的客觀性的現實表現。
而「金錢觀」的現實表現,就是一個人的消費習慣。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就是我們對孩子進行財商教育的目的之一。
害怕跟孩子談錢的家長,往往是擔心孩子沾染上銅臭,擔心孩子迷上掙錢會耽誤學習。
但是,前面我們也已經提到了,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環境中,而是生活在真實的社會中,你不跟孩子談錢,不代表其他人不會跟你的孩子談錢。
而如果孩子通過其他渠道對錢有了「興趣」,卻因為家長害怕談錢,而讓孩子缺少了家長的正確引導,恐怕結果更讓家長難以接受。
所以,家長首先要對錢有一個正確的、中性的認識:金錢本身沒有好壞,只是不同的人對金錢採取了不同的態度才導致金錢有時起好的作用,有時起壞的作用。
經歷了前面「看錢是錢」和「看錢不是錢」的階段,家長們要進入「看錢還是錢」的階段。
金錢不是洪水猛獸,孩子的生活,並不會因為接觸了它而天崩地裂,
「看錢還是錢」,要求我們把錢當成一種客觀存在、一種工具,我們除了可以用它來購買商品和服務以外,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消費習慣。
首先,通過零花錢培養孩子量入為出的好習慣。
有節制的消費,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成的好習慣,而這一習慣應該從小開始培養。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正處在發展個性和培養自信心的階段,因此孩子的要求應該盡量得到滿足,對孩子的零花錢也不應該做過多的限制。
而有句話叫「錢永遠是不夠花的」,一個人的需求,也會隨著財富的增加而增加。你可能認為,這個月再多給孩子幾百甚至上千塊錢,孩子就夠花了,但是,你現在的「零花錢」可能是你孩子的幾倍、幾十倍,你的錢夠花嗎?
所以,孩子的零花錢也是永遠不夠花的,應該儘早設定零花錢的總量,培養孩子量入為出的好習慣。
其次,通過零花錢培養孩子儲蓄的好習慣。
對於自己能夠支配的零花錢,孩子們可以有消費、儲蓄和投資三種支配途徑。
國外研究表明,儲蓄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金錢和信用,而且,擁有儲蓄賬戶的孩子,相比沒有儲蓄賬戶的孩子,能夠學到更多的金融知識,能夠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開支。
從幼年開始,孩子們就會萌生一個個的小目標,比如,想買一套自己夢寐以求的玩具,想去聽一場明星的演唱會等等。
對於這些我們家長並不贊成的需求,就需要孩子們自己想辦法,來完成自己願望,而這第一步,就是教他們學會如何儲蓄和投資。
隨著他們一個個小小夢想的實現,他們的財商也就和智商、情商一起得到了發展。
再次,通過零花錢培養孩子投資的能力。
前面提到,孩子們要實現自己的一個個小小夢想,有時單純的儲蓄是不夠的,還需要開源和進行必要的投資。(如何進行開源,這是一個系統而複雜的題目,我們留待今後探討。)
投資和消費、凈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和消費已成為我們每個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當然也是孩子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不能等到孩子走入社會之後才去學習如何投資,就像不能等到孩子要去參加比賽了才開始鍛煉一樣。
世界公認的「股神」巴菲特,從四歲就開始做賣口香糖的生意,7歲開始投資他人生的第一張股票。如果當時家長制止了他,恐怕一代「股神」就早早的被扼殺了。
巴菲特的成長經歷不可複製,但是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我不奢望自己孩子將來能成為巴菲特,如果通過類似的培養,能讓他擁有管理自己財富的能力,便是達成了心愿。
結語
在「錢」的問題上,我們既同意「錢不是萬能的」,也同意「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相信很多家長和我一樣,既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為掙錢而苦惱,也不希望他們的生活目標就是掙錢。
孩子的幸福是每個家長的願望,而這願望的實現,一方面需要我們家長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識,合理規劃自己的生活,不要將孩子未來的生活與自己的晚年生活進行捆綁。
另一方面,也需要從小加強孩子的財商教育,培養孩子管理自己的財富、合理規劃人生的能力。
我們下期見。
References:
Margaret Sherrard Sherraden · Lissa Johnson ·,Baorong Guo · WilliamElliott III:Financial Capability in Children: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aSchool-Based Financial Education and Savings Program. J Fam Econ Iss (2011)32:385–399.
Martha Henn McCormick:TheEffectiveness of Youth Financial Education: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Counseling and PlanningVolume 20, Issue 1 2009.
《2012中國少兒財商調研》白皮書,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公益文化中心著.
推薦閱讀:
※你會在一流大學學三流專業還是在二流大學學王牌專業?
※北京城鎮居民的教育文化娛樂消費
※如何看待 2016 年的《開學第一課》?
※「在我們學校,『書獃子』是一個褒義詞,是一個學生能所能獲得的無上榮耀。」
※請不要把燈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