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概況培訓教程(一)

一、中醫學的歷史、文化和中醫基礎主要內容

(一)中醫學的歷史

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各種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是中國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1、 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但經濟、文化有顯著發展,學術思想活躍。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我國現存的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醫典——《黃帝內經》。《黃帝內經》總結了春秋戰國以前的醫療成就和治療經驗,從而確立了中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成為了中國醫學發展的基礎。〈黃帝內經〉系統論述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內容包括藏象、經絡、病機、診法、辯證、治則及針灸和湯藥。在形體學上,關於人體骨骼、血脈的長度、內臟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記載,與現代醫學有看完似之處,〈素問`瘺論〉已認識到「心主身之血脈」;〈素問﹒舉痛論〉認識到血液在脈管內「流行不止,環周不休」。

2、漢之前的〈難經〉

〈難經〉成書於漢之前,著者為秦越人。內容包括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各個方面該書補充了〈黃帝內經〉的不足,與〈黃帝內經〉一樣,是一本古典醫籍名著。

3、兩漢時期的〈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即後世人(宋人整理,分為二部)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傷寒雜病論〉是在〈內經〉和〈難經〉等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傷寒論〉是中醫學中運用辯證論治的第一部專著。為辯證論治奠定了基礎。〈傷寒論〉提出了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形證和分經辯證治療的原則,〈金匱要略〉以臟腑的病機理論進行證候分證,記載了40多種疾病,262首方劑。〈金匱要略〉發展了〈黃帝內經〉的病因學說,提出:「千般chen(熱病、引申即謂病),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跟、耳、鼻、口的七竅,加前、後陰),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為後世的三因學說奠定了基礎。

4、清代的《諸病源候論》

《諸病源候論》由巢元方等編著,是中醫學第一部病因病機證候學專書。

5、宋代的《小兒葯證直決》

《小兒葯證直決》由錢乙編著,開創了臟腑證治的先河。

6、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寒涼派,用藥以寒涼為主。以火熱立論,倡「六氣(風、熱、(暑)、濕、火、燥、寒、亦稱六氣)皆從火化」;「五志(喜、怒、憂、思、恐)過極皆能生火」,(喜、怒、憂、思、恐等各種情志活動失調所變生的火證)。創火熱論,論著有《素問玄機原病式》等14部。

張從正:攻下派,攻邪祛病,以汗、葉、下為攻祛病邪。認為病由邪生,「邪法則安」。創攻邪論,論著有《儒門事親》等3部。

李杲:補土派,補以益脾胃為主,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創補土著居民論,論著有《脾胃論》等13部。

朱丹溪:養陰派,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謂「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創養陰論,論著有《丹溪心法》等14部。

7.明代的《景岳全書》

《景岳全書》由張景岳編著,張景岳等提出命門學說,為中醫學的藏象學說增加了新的內容。

8.清代的《溫病條辯》

《溫病條辯》由吳鞠通所著。他「採集百代各賢著作,去其駁雜,取其精微,間附已意及考驗,合成一書。」該書按三焦分論,亦異引衛、氣、營、血之說,對溫病學說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中醫學的文化

中醫學是中優秀文化中的一部分。中國醫藥學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在其形成過程中,又受古代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的深刻影響,在它的理論中,始終貫串唯物觀和辨證觀。

1. 唯物觀

中醫學認為世界是物質的,是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有「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之說,中醫學認為,氣是運動著的物質實體,一切事物都是氣運動的結果.中醫學認為精(氣)是生命的本原物質.這種精(氣)先身而生,指稟受於父母的精氣,故謂「先天之精」。父母之精氣相合,形成胚胎髮育的原始物質。人生下來後,先天之精又要靠後天之精的培養和補充,才能使生命活動生生不息。

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的運動變化及其伴隨發生的能量轉化過程稱「氣化」氣化運動是生命的基礎特證,沒有氣化就沒有生命。

祖國醫學承認生命是物質的,用樸素的唯物觀點,把生命看作是一個陰陽對立統一,運動不息的發展變化過程。

2.辨證觀

中醫學認為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事物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中醫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陰陽的矛盾統一.

中醫治療的主要辨證觀點:

(1) 標本緩急

      本:疾病的根本矛盾

      標:被根本矛盾所規定和影響著的其它矛盾.

(2) 正治反治

      正治: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藉以幫助機體恢復平衡狀態.

     (三)中醫基礎主要內容

     1.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是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總稱,是我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思想,是我國古代認識和解釋自然的論理工具.陰陽五行學說貫穿於中醫理論體系的各方面,籍以闡明人類的生命起源、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用以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從而形成了中醫學所特有的理論體系。

(1)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客觀存在滲透到醫學領域後,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的發展,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

1)陰陽學說的概念與基本內容

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含有對立統一的概念。它既可以代表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也就是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為陰和陽兩類,任何一種事物內部又可以分為陰陽兩個方面,而每一事物中陰或陽的任何一方都還可以再分陰陽,以至無窮。故《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闡述了陰陽運動變化的規律,包括對立,互根、消長、轉化四個方面。

1、 陰陽的相互對立: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升與降、晝與夜、熱與寒、火與水、動與靜等等,其中上、天、升、晝、熱、火、動必屬陽:下、地、降、夜、寒、水、靜屬明。陰陽學說的相互對立,主要表現在它們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消長。如夏季本為陽氣盛,但夏至之後陰氣卻漸次以生,用以制約炎熱之陽;而冬季本為陰氣盛,但冬至之後陽氣漸以復,用以制約嚴寒之明。相互對應的雙方,總是通過鬥爭對另一方面起制約的作用。在人體的正常生理情況下,陰陽兩個對立面也不是平靜地各不相關地共處一個統一體中,而是相互排斥、相互鬥爭著的。

2、 陰陽的相互依存:陰陽學說認為陰陽雙方不僅是互相對立的,而且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通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這一陰陽相互依存的關係叫陰陽的相互依存。如上為陽,下為陰,沒有上就無所謂下;寒為陰,熱為陽,沒有寒也就無所謂熱。所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下陽,每一方都以其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守」是守於內,「使」是行於外,就是對陰陽相互儲存關係的很好說明。這裡的陰陽,主要是指物質與功能,即陰代表物質,陽代表功能。物質居於體內,所以說「陰在內」;功能表現於外,所以說「陽在外」,如果陰陽雙方失去了相互夏天的條件,應付導致所謂的「孤陰」,「獨陽」,甚至出現「陰陽離決」、「精氣乃決」的情況,也就有能再生化和滋長了,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3、 陰陽的相互消長:陰陽消長,是說相互對立,相互儲存的陰陽雙方不是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於「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互為消長的運動變化之中。事物就是通過陰陽雙方的消長關係,保持著陰陽之間的相對平衡,以維持事物的正常發展和變化。例如四季氣候的變化,從冬至春至夏,氣候由寒逐漸變熱,是一個「陰消陽長」的過程;由夏至秋至冬,氣候由熱逐漸變寒,又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程。就人體而言各種機能活動(陽)的產生必然消耗一定的營養物質(陰),這就是「陽長陰消」的過程;而各種營養物質(陰)的新陳代謝,又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陽),這就是「陰長陽消」的過程。在正常情況下,這各「陰陽消長」,是處於相對狀態中的。如果這種「消長」關係超過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對平衡時,便將出現陰陽某一方的偏盛或偏衰,也就是疾病的發生。

4、 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對立的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從而事物的性質就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那麼「陰陽轉化」就是一個質變的過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謂「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就是指的陰「重」可以轉化為「陽」,陽「重」可以轉化為陰,寒「極」時便有可能向熱的方向轉化,熱「極」時便有可能向寒的方向轉化。「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是「陰陽消長」的結果。

2)陰陽學說在美容中醫學中的作用

陰陽學說貫穿在中醫美容理論體系的各個方面,如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疾病的發生髮展規律、診斷治療以及形體的分類等。

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既是相互聯繫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就人體部位來說,上為陽、下為陰;背部為陽,腹部為陰;體表為陰;外側屬陽,內側屬陰。按照骯髒功能特點劃分:心肝、肺、脾、腎五臟為陰,小腸、膽、大腸、胃、膀胱、三焦六腑為陽。具體到每臟腑,又有陰陽之分,即心有心陰、心陽;腎有腎陰、腎陽等。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人體的政黨生理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對立統一的協調關係的結果。例如:屬於陽的機能與屬於陰的物質之間的關係,就是這件對立統一關係的體現。人體的生理活動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陰精就無以產生陽氣,而生理活動的結果,由於陽氣的作用,又不斷生化陰精。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所以《素問。生氣能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用於損容性疾病的診斷與防治,損害性疾病和其他疾病一樣,它的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失調,所以任何損容性疾病,雖然它的臨床表現錯綜複雜、千變萬化,但都可以用陰和附加以概括。臨床上常用的「八綱辯證」,是各種辯證的綱領,而陰陽則又是其中的總綱,以統領表裡、寒熱、虛實,即表、熱、實屬陽,里、寒、虛屬陰。

正確診斷首先要分清陰陽,才能抓住本質。例如望診:色澤鮮明者屬陽,晦暗者屬陰;切診:脈浮、數、大、滑、實者屬陽,沉、返、小、澀、虛者屬陰。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由於陰陽的偏勝偏衰,是損害性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敷,促使陰陽恢復相對平衡,就是治療的基本原則。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例如:粉刺、酒齇鼻、熱瘡、牙宣等陽熱之邪所引起的美容缺陷和和損容性疾病,往往用寒涼藥物以泄其熱,即「熱者寒之」;而對由陰寒太甚損傷陽氣所引起的損害性疾病和美容缺陷,則給予溫熱葯以治其寒,即「寒者熱之」。若陰虛不能潛陽而陽亢者,則需要滋陰以潛陽,即「陽病治陰」,如陽虛不能制陰而陰盛者,則又須益陽以消陰,即「陰病治陽,即」陽病治陰「。如陽虛不能制陰而陰盛者,則又須益陽以消陰,即「陰病治陽」。所謂,「損其有餘,補其不足」,使陰陽重新恢復相對平衡,使生命活動帝王將相恢復正常。

用於人體的分類〈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作為天地萬物中的人,也是稟陰陽之所而生的。故〈素問。寶命全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靈樞。通天篇》則根據人體陰陽之氣稟賦的不同,將人體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一平五種類型,認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1、太陽之人:稟賦多陰而無陽。外表形態為:面色陰沉暗黑,體長大,膝部彎曲象佝僂病人一樣不能直立。即「其狀黑(dan,黑)然黑色……臨臨然長大,胭然未僂,此太陰之人也」

2、少陰之人:稟賦多陰而少陽,外表形態為:清高,形態輕盈而無聲音,站立時躁動不安,行走時俯著身體。即「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險,行而似俯,此少陰之人也」。

3、太陽之人:稟賦多陽而無陰,外表形態為:氣度軒昂,挺胸凸肚,以至身軀向後反轉而兩膝曲折,即:「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胭,此太陽之人也」。

4、少陽之人:稟賦多陽而少陰,外表形態:站立時好頭高仰,行走時好左搖右晃,兩臂兩肘常反挽身後,即:「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其兩臂兩肘則常常出於背,此少陽之人也」。

5、陰陽和平之人:稟賦陰陽之氣和,外表形態為:從容穩重、隨和、溫順、和顏悅色,目光靈活,舉止有度,為人所尊敬。即:「其狀委委然,隨隨然,(yong,昂頭)然,愉愉然,(旋旋,目好貌)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2)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它運用於中醫領域,主要闡述人體臟腑的生理病理及其與外在環境的相互關係,從而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

1、 五行學說的要領與基本內容

五行學說的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即運動變化、運動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變化。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與變化所構成。自然界各種事物的現象和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並用五行的生克乘侮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對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古代醫學家運用五行學說,對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病理現象,以及與人類生活有關的自然界事物採取「取象比類」的方法,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與形態分別歸屬於木、火、土、金、水五行中,藉以闡述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病理的複雜聯繫,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關係。這種事物屬性的歸納方法,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金匱真言論》等篇有詳細記載,現選擇性地綜合列表(表2—1—1)介紹。

五行學說對事物屬性的歸類推演法則是: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窨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框架,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按其屬性進行歸納。也就是說:五行的屬性並不等於木、火、土、金、水。如具有生髮、柔和、條達、舒暢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於木;具有陽熱、炎上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於火,具有長養、化育、承載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於土,具有清潔、肅降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於金,具有寒涼、滋潤、向下等性質和作用者,統屬於水。從而將人體的生命活動與自然界的物質和現象聯繫起來。

表2—1—1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

五味 酸苦甘辛咸

五色 青赤黃白黑

五化 生長化收藏

五氣 風暑濕燥寒

五方 東南中西北

五季 春夏長夏秋冬

五行 木火土金水

五臟 肝心脾肺腎

六腑 膽胃小腸大腸膀肽三焦

人體五官 目舌口鼻耳

五體 筋脈肉皮骨

五志 怒喜思悲恐

五華 爪面唇毛髮

五行的生克乘侮:五行學說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剋來說明事物之間的相互制約和相互資生的關係。五行的生克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正常規律。

相生:有相互促進、助長的意思。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滋生,循環無盡。在五行相生關係中的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係,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故稱「母子關係」。以水為例,生我者金,金能生水,則金為水之線,我生者木,水能生木,則木為水之子。余依此類推。

相剋:有相互制約、剋制的意思。五行相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剋關係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兩方面的關係,我克者為我所勝,克我者為所不勝。所以,五行的相剋關係又稱為「所勝」與「所木勝」的關係。以木為例,克我者金,則金為木之所不勝,我克者為土,則土為木之所勝。余依此類推。

相生與相剋是不可分割的兩方面。沒有生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成長;沒有克就不能維持正常協調關係下的變化與發展。《類經圖翼》所說:「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就說明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變化都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係,而且只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相輔相成,才能運行不息。

「相乘」和「相侮」,是指事物發展變化的反常現象。乘,即乘虛侵襲的意思;侮,就是恃強凌弱。相乘,即相剋得太過,超過正常約制的程度,使物質之間失去了正常的協調關係。相乘的次序與相剋同,相侮,是本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過,使原來克它的一行不公不能去制約它,反而被它克制,又稱反悔。相侮的規律正好是相剋的反向,例如土克水,則水侮土。總之,五行相生、相剋維持了事物整體的平衡和穩定;五行相乘、相侮則破壞了整體的平衡和穩定,屬於反常。

2、五行學說在美容中醫學中的應用

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五行學說以「取象比類」的方法,根據五髒的功能特點將其分別歸屬於五行,如肝喜條達,有疏泄功能,木有生髮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之功,火有陽熱之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而土有生化萬物之特性,故以脾屬「土」;金有清肅、收斂之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之特性,放以腎屬「水」。五行學說並以五行的相生相剋來說明臟腑組織之間在生理上的互相聯繫,如腎(水)之精以養肝(木);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此外,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係,也都可運用五行學說來加以說明。所以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五行學說還可以用生克部長級侮的關係來解釋五臟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如肝病可以會脾,是木乘土;脾病可以影響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響,即木郁土虛或土壅木郁;肝病還可以影響心,為母病及子;影響肺,為木侮金,影響腎,為子病用母。肝病是這樣,其他臟器的病變也是如此。

用於損容性冷熱病的診斷與防治,人全是一個有機整體,如果內臟功能活動異常,可以從面色、聲音、口味、脈象等方面反映出來,藉以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正如《經。六十一難》所說:「望而知之者,望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而五臟與五色、五音、五味以及相關脈象的變化,在五行分類歸屬上有一定的聯繫。所以在臨床診斷疾病時就可以根據四診所得的資料,根據五行的所屬及生克部長級侮的變化規律來推斷病情。如面色青、喜食酸、脈弦,可以診斷為肝病;而色紅、品味苦,脈象洪,可以診斷為心火亢盛;脾虛的病人面色青黃,多為木來乘土;心臟病人,而見黑色,為水來克火。

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時和內臟生克關係異常有關,所以在治療時,除對病變的本臟進行治療外,還應以五行的生克乘侮為依據來調整各臟腑之間的關係,控制其傳變,以達到治療目的。

3、用於人體分類《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按五行將人分為木、火、土、金、水五類。

木形之人:皮膚蒼白,頭小,長型臉,肩背寬大,身體挺直,手足纖小。即「木形之人……其為人蒼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

火形之人:皮膚赤色,圓形臉,頭大,肩背、大腿、腹部勻稱美好,手足小,肩背部肌肉豐滿,顏色美好。即「火形之人……其為人赤色……銳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肩背肉滿……好顏」。

土形之人:皮膚黃色,圓形瞼,頭大,肩背美,腹部大,腿型美好,手足小,肉豐滿,身體上下勻稱。即「土形之人……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

金形之人:皮膚色白,面方,頭小,肩背狹窄,腹部小,手足小。即「金形之人: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

水形之人「皮膚色黑,面方部凹凸不平多皺紋,大頭,腮部寬,肩窄,腹部大,下身較長,即「水形之人:……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下尻長。」

2、藏象學說

藏指藏於內,就是內臟;象就是徵象或形象。藏象指體內臟腑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所表現於外的徵象。如張景岳在《類經》中說:「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日藏象。」藏象學說主要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關係,二是有關精、氣、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與臟腑的關係。主要特點包括:一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也就是以五臟為中心,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互為表裡,由經絡相互絡屬;二是解剖、生理、病理學的緊密結合,藏象學說中的臟腑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人體某一系統的生理和病理學概念;三是由於臟腑本身是一個解剖、生理、病理學相結合的概念,所以藏象學說成為臨床辯證論治的基礎。

(1)五臟

1、心

心位於胸中,有心包衛護於外。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心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相表裡。

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脈為血之府,是血液通告的隧道。心主血脈,是指心臟有推動血液在脈管內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心臟之所以能夠推動血液的運行,全賴於心氣的作用。所以,心氣是血液運行的原動力。《藏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管,皆屬於心」。由於血液在脈管中運行,而面部的血脈又較為豐富,所以心氣的盛衰可以從脈象的變化和面部色澤的改變反映出來。如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脈和緩有力,面色紅;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脈虛或細弱,面色亦會變得白而無華。因此,血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協調與否,是影響心臟生理病理的關鍵。

主神:又稱為「心藏神」。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心對人體的活動起著主要作用,在各個臟腑功能及生命活動中居於首要地位。五臟六腑必須在心的統一指揮下才能進行統一協調的正常生命活動。故《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狹義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思維活動。《靈樞。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任是接受,擔任的意思,這說明接受外來事物而發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是由心來完成的。故把心看做五臟六腑之大主與心主神志的功能是分不開的。血液是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所以心主神的功能與心主血脈的功能密切相關。心的氣血充盈,則神志清晰,思維敏捷,精神充沛。如果心血不足,常可導致心神的病變,而出現失眠、多夢、健忘、神志不寧等症。

在全合脈,開竅於舌,心合脈,指全身血脈都歸屬於心。心位於胸中,心經的經絡上行於舌,因而心的氣血上於舌,舌的正常功能有賴於心主血脈和主神的功能。心如果功能失常,也可以從舌體上反映出來。因此說:「心開竅於舌」,如心的氣血充足,則舌體紅潤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心火上炎,則舌質紅或舌體糜爛,邪熱擾心或痰迷心竅,影響心神,可見舌強、語騫等。

2、肺

肺位於胸中,上能喉嚨,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可呼吸,生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外合皮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主氣,主宣肅,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兇手主一身之氣和呼吸之氣,其運動形式表現為宣發和肅降兩方面。

肺主呼吸之氣,是指肺有呼吸的作用,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人體通過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吐政納新,使體內氣體不斷得到交換。

肺主一身之氣,是由於肺與宗氣的生成密切相關。肺接受從脾運化而來的水谷精氣與肺所吸入的清氣而結合,形成宗氣,積於胸中,上出喉嚨以司呼吸,又通過心脈布散全身,從而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起到主一身之氣的作用。《素問。五臟生成篇》說:「造氣者,皆屬於肺。」

肺的宣發和肅降是肺主氣的生理活動形式,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肺氣不宣或肺失肅降,均能使肺主氣功能失常;只有肺氣有宣有肅,宣降結合,使氣體正常出入,氣道通暢,呼吸調勻,才能保證肺主氣的功能正常。

通調水道,即疏通,調,指調節。水道指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肺主能調水道,指肺對人體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疏通和調節作用,這一功能是通過肺的宣肅作用來實現的。由於肺的宣發,使水液布散到全身,其中一部分變成汗液,經皮膚排出體外,另一部分通過肺氣的肅降,下輸到腎,轉化為尿液經膀胱排出體外。

主皮毛,皮毛為一身之表,是抵禦外邪侵襲的屏障,並具有調節體液的功能。皮毛這一功能的實現,與肺的宣發作用密切相關。肺的宣發作用使津液和衛氣輸布全身,以營養肌膚,潤澤皮毛,調節汗孔開闔,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肺主皮毛」之說。如果肺氣虛弱,不能宣發敷布津液於皮毛,可以出現皮毛焦悴枯乾等一第列癥狀。

開竅於鼻,鼻是呼吸出入的門戶,所以稱「鼻為肺竅」。鼻的通氣和嗅覺功能主要依靠肺氣的作用,正常情況下,肺氣調和,則呼吸通利,嗅覺靈敏。鼻可成為邪氣侵犯肺臟的道路,外邪襲肺,多自口鼻而入;同樣,肺的病變也可以從鼻表現出來。

3)脾

脾位於中焦,它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升清、統攝血液

脾主運化、升清,脾主運化是指脾有主管消化飲食和運輸水谷精微的功能。飲食入胃,經胃與脾的共同消化作用,其中的水谷精微通過脾的運輸,布散於肺而輸送到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組織器官。脾功能強健,稱為「脾氣健運」脾氣的功能特點是以上升為主,,所謂「脾氣主升」即指此言。脾之所以能將水谷精微上輸於肺,再通過心肺作用而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就是因為脾有升清功能。所謂「升清是指精微物質的上升與輸布。

主統血,是指脾氣有統攝血液的作用,使血液運行於經脈之中,不致於溢出經脈之外,脾能統血是由於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而氣能攝血。如沈目南《金匱要略注》說:「五臟六腑之氣,全賴脾氣統攝。」

主肌肉、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素問。痿論》說:「脾主一身之肌肉」是由於脾具有運化功能,能將水谷精微輸送到四肢及全向肌肉中去,為之營養,使肌肉發達豐滿,致於健壯。四肢輕勁有力。在對飲食水谷受納與運化方面,口與脾的功能是統一協調。所以《靈樞。脈度篇》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口唇的肌肉由脾所主,其色澤的變化可以反映出脾的功能的政黨與否,脾氣健運,氣血充足,營養良好,則口唇紅潤光澤。

4》

肝位於右肋,肝的主要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開竅於目,主盤,其華在爪。

主疏泄 疏泄 即疏通暢達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對人體的氣機有疏散、宣達的功能,主要關係到全身氣機調早,具體體現在情志方面和促進消化吸收兩方面。

情志活動是神的表現之一,而神是精氣的外在表現。人垢精神情志活動除了由心所主外,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機通暢,人體才能較好地協調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動,表現為氣血平和。心情舒暢,如果肝失疏泄,氣機不調,就可引起情誌異常變化。

肝的疏泄功能不僅可以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的升降,而且還可以促進膽汁的分泌,有助於水谷消化。因此,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政黨消化功能的重要條件。如果肝失疏泄。可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和膽汁的分泌、排泄,從而出現消化功能不良的病變。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還有通利三焦,疏通水道的作用。

主藏血 肝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流量的功能。人體各部分所需血量隨其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當人體休息或睡眠時,機體的需血量減少,血液歸運於肝。當勞動或工作時,肌體的需血量增加,肝臟就排出其所貯存的血,以供機體的需要,由於肝流域對血液有調節作用,所以人體臟腑組織各方面的活動都與肝臟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泄,又主藏血,二者有著密切關係,藏血是疏泄的物質基礎,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現。

肝主筋,其華在爪 筋膜是一種聯絡關節、肌肉,專司運動的組織。肝主筋是指筋膜只有得到肝血的滋養,才能維持政黨的運動。肝血硫磺盈,筋膜有所養,則肌肉,關節活動自如;肝血的盛衰還可以影響爪甲的榮枯變化,「爪為筋之餘」,肝血充足,則筋強力壯,爪甲多薄而軟,枯而色夭,易於變形或脆裂。

開竅於目 目只有得肝血的滋養才能發揮政黨的視覺功能,肝血充足,則視物清晰,目光敏銳;肝血虧虛,則兩目乾澀、視物昏花;肝經風熱,可見目赤癢痛;肝風內動,可見兩目土視或斜視等。

5》腎

腎位於腰部,左右各一,主要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和二陰。

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 腎藏精是指腎具有貯藏精氣的功能。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故〈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自之本也」。精有先天和後天的區分,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是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為生命的基礎。而後天之精,來源於飲食,為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營養臟腑和組織器官,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牟基本物質。二者雖然來源不同,但卻同藏於腎,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出生之前,先天之精為後天之精準備了物質基礎,出生之後,後天之精又不斷供養先天之精,使之得到不斷的補充,即所謂「先天促後天,後天滋先天」腎精所化之氣,稱為「腎氣」。腎的精氣盛衰關係到生殖和生長發育的能力。人從幼年開始,腎的精氣逐漸充盛,有齒更髮長等生理變化。發育到青春期,腎的精氣開始旺盛,因而女子月經來潮,男子有精液排出,性功能逐漸成熟。以後隨著腎中精氣的充盛,身體發育健全,機體功能活動增強。到了老年,腎的精氣漸衰,性功能和生殖能力隨之減退而消失,形體也隨之衰老,由此可見,腎中的精氣對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起著重要作用。腎的精氣盛衰和人體生長、發育、衰老等,可以從齒、骨、發的變化來觀察。

從上述可知,腎中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之本,從陰陽屬性的角度又可把腎中精氣的生理概括為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面;對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滋養、濡潤作用稱為腎陰:對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推動和溫煦作用的自負盈虧為腎陽,腎陰、腎陽是人體各臟腑之根本,故又稱元陰、元陽或真陰、真陽。二者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維持著腎臟本身及各髒的陰陽相對平衡,如這種平衡到破壞而不能自行恢復時,則可見腎陰虛和腎陽虛的癥狀出現。

主水 主要是指腎在調節體內水液平衡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腎主水的功能是靠腎陽對水液的氣化來實現的,腎的氣化正常則開頭有度、開則代謝的水液得以排出,合則機體需要的水液得以在體內瀦留,在正常情況下,水液通過胃的受納、脾的傳輸,肺的敷布、腎的蒸騰氣化,三焦的通調,清者運行於臟腑,濁者化為汗與尿排出體外,使體內水液代謝維持著相對的平衡。

主納氣 納,即固攝,受納,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肺吸入之氣而調節呼吸的功能。呼吸雖是肺所主,但吸入之氣,必須下及於腎,由腎氣為之攝納,只有腎氣充沛,攝納正常,才能使肺的氣道通暢,呼吸均勻。

主骨,生髓,其華在發 腎主藏精,精能生髓筋,髓居骨中,骨賴筋以充養,所以說「腎主骨」,而「齒為骨之餘」。是說牙齒為骨的外余部分,齒與骨同出一源,也屬於腎,由腎精所充養。因此腎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則骨骼及牙齒均堅固有力。腎藏精,精又能化血,而發的生長依賴於精血的充養,所以精血充足,髮長而潤澤,故說其華在發,亦為血之餘,青壯年精血充盈,發黑而潤澤;老年人精血虛衰,發自而脫落。

開竅於耳和二陰,腎的精氣上通於耳,耳為聽覺器官,其聽覺功能主要依賴於腎中精氣充養,腎氣充沛,聽覺靈敏,所以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虛衰,聽力減退,耳鳴耳聾。老年人耳聾失聰,往往是由於腎精衰竭的緣故。二陰,即前陰和後陰,是生殖和排泄的器官。尿液的貯藏和排泄雖在膀胱,但其形成是腎氣化作用的結果;大便的排泄,雖屬於大腸的傳化功能,但其調控與腎的氣化作用密切相關。腎氣充足,氣化正常,二便通利,開合有度;腎虛氣化失常,則可出現尿頻、遺尿、尿閉以及人使不通或滑脫不禁等症。故說:「腎開竅於二陰」,「腎主二便」。

(2)六腑與奇恆之府

(1)六腑

膽 膽附於肝,內藏肝汁,又稱為「中精之府」。其主要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幫助食物消化。膽汁來源於肝,它的分泌和排泄與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膽汁分泌充足,排泄暢達,脾胃運化健旺。但雖為六腑之一,但它僅貯藏汁,而不接受水谷或糟粗,與其他五腑不同,故又把稱為「奇恆之府」。

胃 上接於食管,下通小腸,其主要功能是受納、腐熟水谷。飲食入口,容納於胃,故胃被稱為「水谷之海」。容納於胃的水谷,經過胃的初步消化,下傳於小腸,其水谷精微通過脾的運化,以營養全身,脾胃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功能稱為「胃氣」。由於脾胃具有消化飲食,攝取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的重要作用,所以合稱為「後天之本」。胃的功能特點是以通降為順,所以說,「胃氣主降」。

小腸 小腸上接胃,下接大腸,主要功能是將胃所傳下來的腐熟的水谷作進一汪消化,分清別濁,清者由脾轉輸到全身,濁者下注於大腸,無用之水滲入膀肽。所以小腸有病,不僅會影響消化吸收,還會出現大、小便異常。

大腸 上接小腸,下通肛門。大腸接受小腸下注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中部分多餘之水,使食物殘渣成為糞便,由肛門排出體外。

膀胱 位於下腹,主要功能是貯存和排泄尿液。水液經過腎的氣化作用,升清降濁,多餘的水分和廢液下輸於膀胱尿液在膀胱內貯存到一定容量時,可及時自主地排出體外,膀胱的這一生理過程也稱之為「氣化」。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總稱。它雖然屬於六腑之一,但它不是一個獨立的臟器,而是包括了胸腹腔有關臟腑的部分功能。

上焦 是指膈以上的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上焦主宣發衛氣,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對身體起著營養和滾滾作用,若霧露之溉,故稱「上焦如霧」。中焦為胸以下、臍以上部分,包括脾、胃、中焦主受納腐熱水谷,運化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氣血,如釀酒一樣,故稱「中焦如漚,長時間的浸泡」。下焦為臍以下部位,包括肝、腎、小腸、大腸、膀胱等,下焦主泌別清濁,排泄糟粕尿液,有如水液不斷向下流通,向外排泄一樣,故稱「下焦如瀆」。

2、奇恆之府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總稱為廳恆之府。髓、骨、膽前已論及,脈見經絡部分,這裡僅介紹腦、女子胞。

腦 位於顱內,由髓匯聚而成,故稱「腦為髓海」。其主要功能是主精神、思維和感覺。以五臟為中心的藏象不說,將腦的功能分屬五臟而統一歸於心,特別是心、肝、腎與腦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心主神,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肝主疏泄,調節精神情志;腎藏精、精生髓,髓聚為腦。所以明代李時珍明確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則把思給、記憶、視、聽、嗅,言統歸於腦,是敘述腦功用較全面的一位醫家。

女子胞 又稱胞宮,即子宮,位於小腹,主要功能是主月經和孕育胎兒。這些作用與腎及沖脈、任脈密切相關。因為生殖功能由腎所主,而沖任二脈同起胞宮。腎的精氣旺盛,沖任二脈氣血充足,則女子月經正常,從而具有生殖和養育胞胎的生理功能。

3、臟腑與美容的關係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這種相互關係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的聯絡作用而實現。中醫有「諸內者,必形諸外「的診斷,因此中醫稱頭面部為五臟之鏡。如五臟功能正常,可通過經絡將氣血津液輸送和敷佈於頭面部,皮膚得滋養,又能抗禦外邪,從而使用面部紅潤細膩,毛髮光澤,五官正常。反之,則出現面無光澤,皮膚乾澀粗糙,毛皮枯而不榮,五官不端的現象,所以說五臟功能的盛衰直接關係到人的容貌之美。

1)心與美容的關係

心主血脈,面部的血管又特別豐富,故心氣的盛衰可以影響面部色澤。如心氣旺盛,血脈充盈道暢,則面部光澤紅潤;如心氣不足,心血較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膚得不到滋養,則顯現面色白而無華;如心氣暴脫,則面蒼白如紙,即《靈樞。決氣篇》據說 :「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若心血瘀阻,則可見面色青紫的變化。

心主神志,心臟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動態、面色、眼神及舉止言行等精神狀態,與人體美息息相關。

2)肺與美容的關係

肺與美容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肺宣發衛氣、津液於全身,以溫潤肌膚皮毛。衛氣具有溫煦肌肉、充養皮膚、調節汗孔開閉的作用。津液是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有滋潤皮膚、毛髮,滑利關節,滋養孔竅(眼、耳、鼻等),充養骨髓和腦髓的作用,如果肺的功能正常,衛氣、津液得以正常宣發,肌膚得以濡養,則皮膚潤澤,腠肥肥實,抗禦外邪的能力亦強;反之,肺的生理功能失常,肌膚失養,則皮膚粗糙,乾澀無光,毛髮憔悴乾枯,皮膚抗邪能力降低,易患種種損容性疾病。

3)脾與美容的關係

脾將水谷轉化成為精微物質,以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等組織器官,如果脾的功能正常,肢體得以充分營養,肌肉就能下豐隆健美,精神煥發。反之,氣血生化不足,營養物質缺乏,就可使人面色枯黃無澤,皮膚粗糙,肌肉瘦削,精神萎靡。脾除了在消化食物上起主要作用之外,還參與水液代謝。如果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常,就可導致水濕停滯,產生痰飲等病理產物,出現顏面浮腫,皮膚腫脹,如水濕停聚化熱上沖,熏於顏面,又可導致粉刺、酒齇鼻等病患。如水濕凝而為痰飲,溢於肌膚則可以發生肥胖症。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如脾健運,氣血充足,口唇自然紅潤光澤,若脾失健運,則血氣虛少,口唇淡白不澤,甚至萎黃、乾燥開裂。

4)肝與美容的關係

肝與美容的關係主要與肝具有調暢人體氣機,貯存血液,調節血量功能相關。肝所藏之血靠肝疏泄氣機推動運行,才不會瘀滯,兩者之間相互協調,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肝藏血不足,肌膚失養,就會出現面色無華,肌膚乾澀,若疏泄功能失常,血液瘀滯則可出現面青或瞼靨(yan,黑痣)、黧黑斑之病證。肝主疏泄又有調達情志作用,只有肝氣條達,氣機調暢時,有才能心情舒暢,笑口常開,青春常駐。肝失疏泄,氣機不調,則常常表現為心情鬱悶,愁眉苦臉,易出現面部皺紋。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的盛衰,直接影響到筋的運動,肝血充盈,才能使筋膜得養,表現在筋強力壯,爪甲光澤亦多軟而薄,甚至變形和脆裂。

5)腎與美容的關係

腎所藏之精是人體五臟氣陰陽的根本,腎精充沛,則五臟氣血旺盛,功能正常,使人容貌不枯,延年駐顏。如腎氣不足,可使腎之本色上泛於面,而患黧黑斑。腎精虧損,腎氣不足,又可影響五臟生化氣血功能,從而出現面部皺紋或齒枯必脫、目花耳聾等未老先衰之症。

腎主水,通過氣化作用調節體內水液的平衡。如腎臟功能失常會引起水液代謝障礙,出現顏而肢體浮腫或皮膚乾枯不榮等症。

腎主骨生髓,腎精充足,則骨堅固有力,腎精虛少,則骨脆弱無力,甚至發育不良,「齒為骨之餘,故牙齒也有賴於腎精的充養,如腎精充足,則牙齒堅固潔白,腎精不足,則牙齒髮黑、鬆動、甚至脫落。「發為血之餘」,就是說頭髮的潤養來源於血,由於「精血同源」,故發的營養雖來源於血,但要於腎氣,故《內經》曰「女子七歲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腎精充沛,頭髮烏黑亮,腎氣衰虧,頭髮枯萎或早白,脫落。

3)氣血津液

(1)氣

氣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中醫學裡所說的氣,概括起來有兩個含義:一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如水谷之氣,呼吸之氣等;二是指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如臟腑之氣、以脈之氣等等。

氣的生成來源有三方面,即腎中的精氣、水谷的精氣、自然界的清氣。可見,氣的生成和先天稟賦、後天營養及腎、脾、胃、肺的功能密切相關,尤以脾、胃的功能為重要。氣在人體內時刻不停地運動著,氣的運動稱「氣機」氣的運動形式多種多樣,但可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這四種形式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而且只有在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中,才能得到具體的體現。由於氣在人體分布部位、作用和來源的不同,所以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歸結起來主要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共同分布、作用於該處,所表現出的各自不同的生理活動。

分布於人體不同部位的氣,各有其功能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推動作用: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血液的生存和運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等,均有賴於氣的激發和推動。

溫煦作用:人體的正常體溫依靠氣的溫煦作用來維持。

防禦作用:指氣能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並能與侵入人體的病邪作鬥爭,驅邪外出,恢復健康。

固攝作用:是指氣能控制血液不溢於脈外,保證血液在脈中正常循行;控制汗液和尿液有節制地排出,防止體液丟失;固攝精液防止其妄泄等。

氣化作用:是指精、氣、血、津液在人體的生成和相互轉化。

2)血

血是脈管中的紅色液體,主要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所以《靈樞。營衛生會篇》說:「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靈樞。邪客篇》說:「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說明營衛是血液的主要組成部分,對血液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精血之間可以轉化,精可以化為血。

血液行於脈管之中,流布全身,環周不休,運行不息。它的正常循環,是各個內臟共同作用的結果。心主血脈,心氣推動是血液循環的基本動力;循行於周身的血脈,均要匯聚於肺,通過肺氣的作用,血液才能布散全身。此外,還依賴於脾氣的統攝和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調節,所以,血液的正常運行是在心、肺、肝、脾等臟相互配合下進行的。血循環周身,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組織器官起著營養和滋潤作用。血還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3)津液

津液是人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組織器官內的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一般認為,質輕清稀、流動大的為「津」,津存在於皮膚肌腠之間,起滋潤作用。濁而稠厚流動性小,不與氣同流行,僅藏於骨節筋膜、顱腔之間,起濡養作用者,稱為「液」。

津液來源於飲食水谷,通過胃的「游溢」,脾的「散精」而成,津渡的輸布,要依靠脾的轉輸,肺的宣降和腎的氣化作用。津液的循行輸布以三焦為通道,故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經胃下降到小腸、大腸的水液,還要在小、大腸被不斷吸收,經脾、肺、三焦而發於皮毛,成為汗,而通過三焦水道下輸於膀胱的水液,則通過腎與膀胱的氣化作用而排泄於外成為尿。

(4)氣血津液與美容的關係

氣對於人體健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難經。八經〉指出:「氣者,人之根本也」。只有氣的各種功能正常,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如氣虛則推動作用減退,生長發育遲緩,出現營養不良,佝倭或早衰等症。推動作用減退,還可以導致血行不利,甚至產生瘀血,而現黧黑斑、雀斑等證。《難經。二十二難》所謂「氣主煦之」如果氣的溫煦作用不正常,失於調節,則會出現畏寒怯冷、四肢不溫等癥狀。《素問。痹論》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衛氣的分布,不受脈管的約束,運行於經脈之外,外而皮肝肌肉,內而胸腹臟腑,扁及全身,《靈樞。本藏篇》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如果衛氣功能失調,會出現毛髮乾燥,皮膚枯而無澤,甚則出現皮膚皸裂:衛外不固,則皮膚易感受外邪,產生各種損容性疾病。

《難經。二十二難》說:「血主濡之就是對血的營養和滾滾作用的概括。《素問。五臟生成論》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靈樞。本臟篇》說:「血和則……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血又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楚,精神充沛,思維敏捷,雙止有神,肌肉豐滿而有彈性。若血液虧虛,常可見精神不振,面色蒼白或萎黃,肌膚乾澀,雙目無神,爪甲不榮,毛髮乾枯等;若血熱,則會出現酒齇鼻、粉刺、衄血等。

津液滋潤皮膚、毛髮、保護皮膚的柔潤和毛髮的亮澤;濡養骨節筋膜,保證運動正常,維持體態的健美。津液的排泄,主依靠汗液、尿液和隨呼吸排出的水氣。各有關臟腑特別是肺、脾腎功能失調,均可影響津液生成、輸布和排泄,既可形成傷津脫液等津液不足的病症,出現皮膚乾澀、肌肉鬆軟、毛髮乾枯、口唇乾裂,又可因津液運行障礙,代謝廢物不能正常排泄,體內水液瀦留,而發生水腫、肥胖等癥狀。

4、經絡學說

1)經絡簡介

經絡:1)、經脈,經,有路徑的意思,經脈是經絡系統的縱行幹線。

2)、絡脈,絡,有網路的意思,絡脈是經脈的分支,縱橫交錯、網路全身,無處不至。

經絡功能: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的通路。

經脈:1)、正經,即手太陰肺經、手劂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足劂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2)、奇經;督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絡脈:1)別絡:較大,共有十五,十二經脈與任、督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有本經別走鄰經之意,其功能是加強表裡陰陽兩經的聯繫與調節作用。

2)浮絡,浮行於淺表部位。

3)孫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

附屬於十二經脈的還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別出的正經。凡陽經的經別自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它們仍歸到本經;而陰經的經別自本經別出而循行體內後,不再回入本經,卻與其為表裡的陽經相合,十二經別依表裡分成六組,即「六合」。加強了十二經脈在體內的聯繫,並能通達到某些正經未能行徑的器官與形體部位,以補正經之不足。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循行部位上分布於筋肉系統的總稱。

作用:聯結筋肉、骨骼、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皮膚部位的反應區,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機能活動反映與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的所在。

(2)走向和交接規律

手三陰,從胸走,交手三陽,手三陽,從手在前,交足三陽,足三陽,從頭走足,交足三陰,足三陰,從足走腹,交手三

(3)十二經脈流注次序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劂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劂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5、診法和辯證

診法則指中醫診察疾病的方法,它包括望、聞、切四診,它是中醫搜集臨床資料,藉以診斷癍的重要手段。概括地講,凡是用肉眼觀察來了解病情都均屬於望診:凡用聽、嗅覺來了解病情的屬於聞論;凡通過詢問來了解病情的屬於問診;凡用手指的觸覺來了解病情的屬於切診來了解病情的屈於切診。

(一)望診

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對人體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況及排泄物等進行有目的觀察,以了解健康和疾病狀況的一種診察方法。在中醫美容的望診中主要觀察人的精神狀態、面部色澤、形態、舌象、五官九竅及皮膚變化等。

全身望診

望神一神是指「精神」、「神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稱。廣義之神,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指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望神,是指觀察人的精神狀態等和機能活動。神的表現範圍極廣,涉及到四診諸方面的內容,如望診中的目光、神志、形態、舌象等,其中又突出地表現於目光上,此外言談舉止、應答反應、面部表情等。也表現了人的精神狀態和情志變化。

得神:是指精氣充足,神旺的表現。臨床牲為神志清楚、表情自如、面色榮潤,言語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內含,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自如,呼吸平穩,肌肉不削。它是正常人的神氣,即使有病,也示正氣未傷,精氣未衰。

少神:是指精氣不足的再現,臨床牲為精神不振,而色欠榮,嗜睡健忘,語聲低怯,呼吸少氣,倦炱乏力,動作遲緩,少神的出現表示正氣虛損,精氣不足,多見於臟腑虛證。

煩躁:煩者是指胸中煩悶,精神不安,多由邪熱客於心肺;躁者是指身體手足產躁擾,或裸體不欲近衣,或欲投井中,為無根之外熱,多由邪熱人於腎。

望面色:是指醫生觀察病人面部的顏色與光澤的一種望診方法。實際上,中醫望色所包括的範圍很廣,並不局限於面部望診,其他如皮膚、絡脈、爪甲、五官及唇舌等,都可以面部色診來舉一反三。

青色:多主寒證、痛證、瘀血證和肝病,面色蒼白帶青,多為陰寒內盛,經脈拘急,氣血瘀阻所致;而青耳赤,主肝火;面青赤而晦,為鬱火;婦女面青,兼見食少多怒,月經不調,屬肝強脾弱。

赤色:主熱證,滿面通紅而變盛者。為陽盛熱熾,多為外感發熱、臟腑陽盛之實熱證;午後兩顴潮紅妖嫩,色澤鮮艷,多屬久病陰虛,虛火上炎之證;面赤目白,愁眉苦臉,為憂傷思慮所致;鼻旁、兩頓出現蝶形紅斑,應警惕紅斑狼瘡病。

黃色:主虛證、濕證。面色淡黃,枯槁無澤,為萎黃,多屬脾胃虛弱,化源不足,營血不能上榮之故;面黃而虛浮,為黃胖,為脾氣虛弱,水濕內停之候;黃而泛紅,為濕熱;淡黃而兼脘腹冷痛,多為中焦虛寒;黃而皮膚乾枯、肌肉瘦削,多為胃陰虛。

白色:主虛證、寒證、蟲證。面色淡白無華,或灰白暗滯,多為陽氣不足,無力帥血上榮於面;面色胱白而虛浮,為陽虛水濕內停;而白而形肥者為痰;面色蒼白,伴有腹痛劇烈或戰粟者,多因恣食生冷或寒邪襲,寒邪直中腸胃,經脈拘急,血行不暢所致;面部見斑片狀白色,多為白癲風病;若面有乾燥、淡白色斑者,提示腹中有蟲積。

黑色:主腎虛、謇下、

水飲證、瘀血證、痛證。兩顴黑而干焦,為腎氣虧耗,虛火灼陰;面色黑而暗淡,屈腎陽不足;眼瞼周圍黑色,為腎陽虛衰,水飲內泛而成,或寒濕下注之帶下證;黑而肌膚甲錯,為瘀血證。

望形體是通過觀察病人的形態來進行診斷疾病的一種診法。

強弱:強者,是指形體強壯,表現為骨骼粗大,胸廓寬厚,肌肉充實,皮膚潤澤,為內臟堅實、氣血旺盛之象。弱者,是指形體衰弱,表現為骨骼細小,胸廓狹窄,肌肉消瘦,皮膚乾枯,為內臟脆弱,氣血不足之象。

肥瘦:肥者,是指形體肥胖,非健壯也。肥而能食,為形盛有餘;為肥而食少,為形盛氣衰,脾虛有痰,多樣有膚白無華,少氣乏力,精神不振,古人有「肥人濕多」之說。瘦者指形體消瘦,亦非正常。瘦而無力,為形氣俱衰,多因脾胃虛弱,化源不充所致:形瘦食多,為中焦有火,胃熱熾盛,消谷善飢則食多;形瘦食少,為脾胃虛弱;瘦人形薄,陰液偏虧,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發生陰虛火動之證,故有「瘦人多火」之說。

體型:體型是指人體外表形態的特徵,據此而分型,它與體質有關。人的體型受到先天稟賦和後天因素的影響,可以說,人的體型在一定方面決定並表現人的體質。

體質的分類比較複雜,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將人類體質分為陽臟、陰臟和陰陽平和三大類。陽臟人,多為陽盛陰虛之體質,體型特點為偏於矮胖,即頭方圓、頸短粗、肩寬平、胸廓寬短而圓,身體姿勢多呈後仰。陰臟人,多為陽虛陰盛之體質,體型特點為偏於瘦長,即頭大、頸細長、肩狹窄、胸廓平坦狹長,身體姿勢多呈前曲。陰陽平和之人,無偏勝偏衰,氣血調勻,得其中正,體型特點也適中。

分部望診,中在全身望診的基礎上,根據病人所述的主要癥狀,對病人機體的局部進行觀察,以了解內部及整體的病變情況。

望頭面-主要觀察頭面的形狀與動態的變化。頭的正常形態為不大不小,沒有畸形,五官端正,活動自如。與美容有關的異常情況如下:

面腫:多見於水腫病,若腫起較速,眼瞼頭面先腫,為陽水,多風水相搏,肺失直發而致;若腫起較慢,先從下肢、腹部腫起,最後波及頭面,為陰水,多因脾腎陽虛,水濕泛濫而成。

口眼 斜:單見口眼歪斜,肌膚不仁,面部肌肉患側偏緩,健側緊急,患側目不能合,口不能閉,不能皺眉鼓腮,飲食言語皆不利,此為風邪國絡,或絡脈空虛,風痰痹陰,多病在陽明之經。

粉刺:顏面可見形如栗米一樣的小疙瘩,色赤腫痛,擠破流白粉汁。多為肺經血熱報致。

雀斑:在鼻樑、顴部散在大小不等的談褐色、黃色斑點。多由熱郁孫絡,風邪外束所致。

黧黑斑:在額、頰、鼻及上唇部對稱性地分布黃褐色斑,多因肝氣鬱滯,血行瘀阻所致。

黑痣:顏面生有大小如豆季、高出於皮膚的黑色疙瘩,多因孫絡之血凝滯而成。

疣目:顏面處可見針尖至綠豆大的、;圓形或不規則的扁平丘疹,褐色或膚色,界線清楚,散在或密集,搔抓可成串珠狀,多為肺虛風邪乘虛而入,氣血瘀干肌膚所致。

皺紋:面部皮膚鬆弛而有紋路,多為老年性皮膚萎縮的現象。過早出現的皺紋,常為風吹、日晒、水浸所致,與先天稟賦、全身性慢性疾病等因素有關。

望頸項:主要通過觀察其外形和動態的變化,以診察疾病,頸項聯絡頭部和軀幹,其前部稱為「頸」,後部稱為「項」

正常人頸項直立,丙側對稱。矮胖者略精短,瘦高者略細長;男子喉結較突出,女子的喉結不甚明顯。頸項常見異常情況下:

痿瘤:頸前頜下結喉之處,有腫物如瘤,或大或小,可隨吞咽移動,多由肝氣鬱結,脾失健運,聚濕生痰,致痰氣搏結而成,或與地方水土有關。

攝領瘡:頸項部散在多角形扁平丘疹,或皮疹融合成片,皮膚增厚,紋理粗厚,狀如苔蘚,色紅、暗紅、淡紅或紅褐不一,表面略覆有鱗屑,多為營血失和,經脈失疏引起。

望目:是根據雙目不同部位的顏色與形態的異常變化來診察不同臟腑的病變,正常人的眼睛應是不腫有內陷,眼睛黑白分明,視物清楚正確,精彩內含,神光充沛,有眵有淚,顧盼靈活。

目色:主要是根據五色主病原則判斷病性的寒熱虛實,根據五輪分屬臟腑的原則判斷病位。白睛赤為肺火;目眥赤為心火;目胞皮紅腫濕爛為脾火;目眥淡白為血虛證;白睛有大小不等的藍色,或紫褐色斑點,為蛔蟲斑;目胞上下明亮者,多為痰飲病;目注的帶下病;常人目胞微黑,而無其他不適,多因夜間休息不好,不作病論。若全目赤腫,是肝經風熱;目清澈者為寒;目渾濁者為熱

目形:目窩微腫,如新卧起之狀,面有水氣色澤,是水腫初起之徵;目之上,下眼胞腫,如腫勢急而色紅者,為脾熱,紅腫而濕爛痛癢者,為腎虛水泛證;老人下眼瞼浮腫,多為腎氣虛;眼瞼邊緣局部出現小癤,狀如麥粒,微癢,為針眼,多為風熱相搏,客於胞瞼,或脾胃蘊積熱毒,上攻於目所致。

目態:目開向明喜見人者為陽證,目閉惡明懼見人者為陰證;兩目上視,不能轉動,稱為「戴眼反折」,常見於肝風內動人之人;兩目上視,白多黑少者;稱為「瞳子高」為動風先兆;橫目斜視,是肝風內動的表現,亦有先天者,應與區別;胞瞼下垂,展目困難,稱為「『瞼廢」,雙瞼下垂多為先天不足,脾』腎雙虧而成,單瞼下垂或雙瞼下垂不一,多為後天脾虛氣弱,或外傷後元氣失和,經絡失於宣能所致;胞瞼振跳,牽及眉際,不能自主控制,稱為「目閏」多為外感風熱上客於目竅,賊邪不瀉,或血衰氣弱,經脈失養所致。

望耳:是神觀察耳廓色澤、形態等,正常耳廓表現為耳輪肉厚而紅潤,耳大有輪,它是腎氣充盛,形體健壯的表現。

耳色:色白屬寒證,常見於暴受風寒,或寒邪直中,色深紅為熱證;若紅腫則屬少陽相火上攻,或為肝膽濕熱火毒上蒸;午後耳紅有熱,為腎中虛熱。

耳形:耳厚而大是形盛,屬腎氣足,耳薄而小為形虧,屬腎氣虧,耳薄幹枯,是先天腎陰不足;耳腫起者,是邪氣盛,若耳輪紅腫,多屬少陽相火上攻;耳瘦削者,是正氣虛,多屬腎精氣虧,或腎陰不足,耳輪甲錯,為久病血瘀。

望鼻:是指望鼻的色澤及形態等異常變化,政黨鼻應是鼻色明潤、端正、無畸型。

鼻色:鼻頭色青為腹中痛,色黃為里有濕熱,色白為氣血虛或亡血,色赤為肺脾二經有熱,色黃為有水氣內停。

鼻形:鼻腫起為邪氣盛,界頭或鼻周色紅,生有丘疹者,稱為「酒齇鼻」,多因血熱壅肺而成。

望口唇:是觀察口唇的色澤和形態的變化。正常人的口唇表現為唇色紅潤,無畸開支等形態改變。

唇口色:唇口色診與面部色診基本相同,因唇粘膜薄而透明,其色澤變化更為明顯,望診更方便,總體而言,唇色淡為正氣虛,色深為邪氣盛。具體而論,色淡白為血虧,血不上榮,故毫無血色,可見於大失血的患者,淡紅為虛寒,多屬血虛,或為氣血雙虛,體質稍弱而無病之人亦可見此唇色;深紅為實為熱,深紅而干,是熱盛傷津,赤腫而干為熱極,紫絳而干焦為瘀熱;唇色嫩紅為陰虛火旺。

唇口形:唇腫為邪氣盛,唇萎為形氣虛;口唇發癢,色紅且腫,破裂流水,痛如火灼,名「唇風」,多由陽明胃火上攻所致;唇乾裂,為津液損傷見於外感燥熱,邪熱傷津,亦於脾熱,或為陰虛津液不足;唇乾枯碎裂,為胃中積熱,津液虧損,口唇層層脫皮,多為風燥,口角流誕,多屬脾虛濕盛,或胃中有熱;口角向左或右呈歪向右,風客於右則歪向左。此外,先天畸型,如兔唇、鶚裂、多為腎精不足。

望齒:望齒是觀察牙齒的色澤、形態和潤燥的變化,正常牙齒表現為潔白透亮,有人形容為「琺琅齒」。

齒色:牙齒潔白潤澤是津液內充,腎氣充足的表現,雖病而津液未傷。牙齒乾燥,為熱感傷津,常見於胃熱熾盛等;齒燥如石,是胃腸熱極,津液大傷;齒干焦有垢,為胃腎熱盛,氣液未竭;齒黃而乾燥者,是熱盛傷津的表現。

齒態:牙齒鬆動稀疏,齒根外露,多屬腎虛,或虛火上炎;齒垢為胃濁所結,垢黃厚者為濕熱熏蒸。

望頭髮:望發,主要觀察頭髮的色]質的異常與脫落情況。從發屬毛類,故眉、須都歸於發類。正常人的頭髮布均勻,疏密適中,烏黑潤澤,柔軟不脫,為腎氣充盛、營血充足之象。

發色:發乾枯發黃,且稀疏無洶湧者,為精血不足,常見於大病之後,或虛損病人;發乾枯色黃易脫,甚至大片脫落者,常因大病之後,或產後失血,陰血耗傷,發失所養而成;青壯年發白,伴有健忘、腰膝酸軟無力,多屬腎精虧損,或勞神傷血;青少年發白,或老年發黑,若無其他病象者,是因稟賦不同,不作疾病論。

發質:發稀而細,質脆易斷者,多為腎虛、精血不足,或陰虛血燥所致。

脫髮:青壯年脫髮,頭髮稀疏者,多屬腎虛,或血熱;頭髮突然大片脫落,頭皮干滑發亮,稱為「斑禿」,多屬血虛受風。

望指甲:指甲,又稱「爪甲」,望甲主要是通過觀察爪甲的形態及色澤變化,藉以診斷病證的方法,亦稱為「甲診」。

正常的指甲是縱橫皆呈弧形微曲,但弧度較小,厚薄適中而堅韌,光滑潤澤,其色淡紅均勻,後部有淡白色甲印,向甲體按壓時變白,去壓後即恢復呈淡紅色,說明氣血充足、調暢、臟腑和調,為身體健康之徵。

甲色:甲色淡白為血虛,或氣血兩虛;甲色蒼白,為虛寒,多屬脾腎陽虛;甲色白如石臘光澤,為血虛、失血;甲紅主熱證,一般為氣分熱;甲色鮮紅為氣分有熱,或陰虛勞熱,全甲緋紅,為陰虛有熱,甲根色紅,中前淡白是痰飲;甲色紫主瘀血;甲色紅白不均勻呈片狀、點狀、為氣血不調,或蟲子積;爪甲枯槁無光,為陰血不足甲態;按壓指甲,按之色白,放之即紅,為氣血流暢;按之色白,放之不紅,是氣血已滯。甲枯而易脆裂者為陰虛血少,肝血不榮;指甲增厚、粗糙、失去光澤,枯槁易裂,或見黑甲者。多為甲癬,或為氣虛血燥,或為濕毒外浸,阻遏氣血所致;甲板不堅,失去韌性,且呈層狀分離,易於斷裂,多因血行瘀滯,或為血燥,指甲失榮所致;甲板凹陷,且有橫溝,多少不等,稱為「反甲」,多因肺燥陰虛,氣津不布,或氣虛血瘀或肝血不足,以致指甲失養而成,甲根向遠端起縱行嵴棱,多少不等,平行而成縱溝者,多為腎陰不足,肝陽上亢,成氣血雙虧所致。甲扁平,表現不平,常有交叉紋理,甚或甲溝腫脹,多為有咬指甲等不良習慣而成。

望皮膚:望皮膚,主要是望皮膚的色澤、形態改變、以了解邪氣的性質和氣血津液的盛衰,測知內髒的病變,判斷疾病的預後。正常人的皮膚為榮潤而有光澤,是精氣旺盛、津液充沛的徵象,其潤燥可隨一年四季氣候的變化而相應的變化。

潤燥:若氣候不燥,而皮膚顯得乾燥,或在氣候乾燥的時候,皮膚的乾燥超越正常的程度,稱為「皮膚乾燥」,是津液虧少,失於滋潤的徵象,皮膚表面粗糙且干,缺少彈性者,為乾癟,多為津液耗傷,或精血虧損;皮膚表面粗糙且干,呈褐色,皮枯如魚之鱗狀,撫之棘手者,稱為「肌膚甲錯」,是血虛挾瘀所致,若蒹有眼眶暗黑,為內有干血。

膚腫:皮膚虛浮腫脹,按之有壓痕而不能隨手復起者,為水腫、為脾、肺、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水濕泛濫肌膚而成;皮膚紅腫,伴有熱痛,為陽腫,是臟腑熱盛之反應;皮膚漫腫不紅不痛,為陰腫,是陽虛陰盛之徵。

痱子:是皮膚髮生密集的尖狀紅色小粒,瘙癢刺癢,其後乾燥成細小鱗屑,多發於夏季,小兒和肥胖之人多見,由於濕熱之邪郁於皮膚而發。

熱氣瘡:是針頭到綠豆大小的水皰,常了一群或二、三群,有癢和燒灼感,好發於口角唇緣,或眼瞼,常見於高熱病人,正常人亦可發生,多由風熱之素,阻於肺胃二經,濕熱熏蒸皮膚而發。

濕疹:又稱「浸淫瘡」,表現多樣。初起多為紅斑,迅速形成腫脹、丘疹或水皰,繼之水皰破裂、滲液,出現紅色濕熱之糜爛,以後乾燥結痂,痂脫後留有瘢痕,日久可自行消退,多由風、濕、熱留於肌膚,或病久耗血,血虛生風化燥,而使肌膚失養而受損,有關皮色主病,基本同面部五色主病,皮損辯證在後面的辯證章節中單獨介紹。

附:皮膚類型

在美容科,皮膚類型是美容醫師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之一,當然一個人的皮膚類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年齡、季節等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並且亦有同一個人在不同部位,其皮膚類型亦不相同的。結合現代方法及一些測試手段,一般將皮膚分為五種類型:

1、中性皮膚 為一種理想的、健美的皮膚。皮膚厚為難適中,肌理不粗不細,毛孔較細,皮膚分泌及汗液排泄適度;無粗糙及粘膩感,血液供應充足,面色紅潤,滋潤光滑,富有彈性,較耐曬,對外界刺激不敏感,不出現雀斑、粉刺等暇疵,此類皮膚隨季節和年齡發生變化,冬季常感乾燥,夏季稍覺油膩。

2、油性皮膚 可分為普通油性和超油性皮膚兩類:

(1)普通油性皮膚:毛孔粗大,皮脂分泌過多,臉上油膩光亮,不易衰老及出現皺紋,有經受住外來刺激。

(2)超油性皮膚:除上述油性皮膚所應有的外觀特徵外,臉上長有許多黑頭粉刺或膿皰。

3、乾性皮膚 亦可分為缺水乾性皮膚和缺油乾性皮膚兩種:

(1)缺水乾性皮膚:皮膚沒潤滑,肌理較細緻,缺乏彈性,經不住風吹日晒等各種刺激,眼部周圍出現皺紋和皮膚鬆弛現象,常有粉狀皮屑自行脫落,有的表現為潔白而薄細,皮膚毛細血管及皺紋明顯,皮膚敏感,有的則表現為皮膚色黃、粗厚、質感差。

(2)缺油乾性皮膚:毛孔不明顯,皮脂分泌少,皮膚不油膩,少光澤,也常有皮屑脫落。

4、混合性皮膚為乾性與油性皮膚的混合。在面部,油性皮膚常呈一個「T」字型,包括前額、鼻部、嘴部及下顎,而眼部、面頰、下頜為乾性皮膚部位。

5、過敏性皮膚為多數皮膚毛孔粗大,有油膩感,有的發生斑損,有的表現皮膚過敏,紅腫發癢。

舌疹

望舌,是醫生通過觀察舌質和舌苔的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

望舌應注意光線、伸舌姿勢以及染苔等方面情況,以免造成誤診。正常人的舌象應是舌體柔軟,運動靈活自如,其大小、胖瘦、老嫩適中,無異常形態,舌質淡紅而鮮活,舌苔薄白均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乾濕適中,不粘不膩,臨床上稱此為「淡紅舌,薄白苔」。

望舌質 即舌之本體,由舌的肌肉、血脈、經絡所組成,與體內臟腑、氣血、津液關係甚為密切。望舌質對於診察疾病、判斷預後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舌神:為舌之神氣,是人體生命活動在舌上的集中表現。有神之舌,表現為舌質榮潤紅活,光澤而有生氣,舌體靈活自如,是臟腑、氣血、津液充盛的象徵。

舌色:為舌體的顏色,可反應臟腑、氣血的盛衰及邪氣的性質。

淡紅舌:為健康人之色,表示氣血調和,無病之象,或見於疾病初起,病情輕淺,未傷氣血者。

淡白舌:主虛證、寒證。淡白而瘦薄,多屬氣血兩虛,淡白而濕潤,舌體胖嫩,或有齒痕,多為虛寒證。

紅舌:主熱證。舌之鮮紅,乾燥少津,蒼老粗糙,甚或起芒刺,舌苔黃厚,屬實熱證;鮮紅而嫩,少苔或無苔,甚有裂紋者,屬虛熱證。舌尖獨紅為心火上炎,舌邊紅赤為肝膽火旺,舌中紅赤為中焦熱盛。

絳舌:主內熱深重。舌絳而乾燥,舌面有芒刺、裂紋,是熱人營血的重要標誌;舌絳而有黃白苔,為邪留氣分,未盡人營,舌絳少津,苔少或無,舌體瘦小,或有裂紋,為陰液虧竭,陰虛火旺;舌絳少苔而津潤,多為血瘀,是熱人營血,熱熾津傷,舌中干絳為胃火傷津,舌根絳為血熱內燥。

紫舌:主熱證、寒證、瘀血證。淡紫而潤,或帶青、或暗,乃因寒邪凝閉,陰寒內盛,血脈瘀阻所致;舌色紫暗,價之濕潤不幹,為瘀血;舌尖有紫色斑點為心血瘀阻,舌邊有瘀斑為肝鬱血瘀,舌中紫暗為瘀阻胃絡,全舌紫暗,其瘀血較重。

舌形:是指舌的形體形狀,反映臟腑、氣血的寒熱虛實。

1)老、嫩舌:老舌主熱證、實證;嫩舌主虛證、寒證。

2)胖、瘦舌:胖大舌多主濕,胖嫩而舌色淡白屬脾腎陽虛,水濕不化之徵;胖大而色淡紅、或紅,伴黃膩苔,多是脾胃濕熱與痰濁相搏,濕熱痰飲上溢所致。瘦薄舌主氣血兩虛、陰虛火旺,瘦薄而色淡白為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瘦薄而色紅絳乾燥,多屬陰虛火旺。

3)齒痕舌:主脾腎陽虛,陰寒內盛。齒痕而色淡白濕潤多為寒濕壅盛;齒痕而色淡紅,屬脾虛,或氣滯。

舌態:是指舌體運動的狀態。與美容疾病有關的有歪斜舌。其主病為風邪中絡,肝風內動,挾痰或挾瘀,阻滯一側經絡而致。

望舌苔 是指舌體上面所散布的一層苔垢。正常人的舌苔是由脾胃之生氣上熏,胃津上潮,凝結干舌面而成;病理舌苔也與胃氣之上升有關,但往往是因病變而挾有食濁之氣、諸病邪氣上泛而成;病理舌苔可以推測病邪的性質、病位的深淺、邪正的盛衰。

苔質:即舌苔的形質。望苔質,可以分析病邪傳變的表、里、寒、熱關係。

1)厚、薄苔:觀察舌苔的厚薄,能幫助了解病邪的輕重及病情的進退。薄苔,多見於健康人,若有病也多主疾病初起,病邪在表;厚苔,多主病邪傳里,病情較重,或內有食積、痰濕等。

2)潤、燥苔:觀察舌苔的潤燥,可了解津液的變化。潤苔,可見於健康人,或病者津液未傷;滑苔主水濕內停。

3)腐、膩苔:觀察腐膩,可以察知陽氣與濕濁的消長。腐苔,主食積胃、痰濁內蘊等;膩苔,多主濕濁、痰飲、食積、濕熱等。黃厚膩,多為痰熱、濕熱、暑熱、食滯、以及濕痰內結,腑氣不利等;白滑膩,為濕濁、寒濕。

4)偏、全苔:觀察舌苔之偏全,可以了解病變的部位。全苔,主濕痰阻中;偏外苔(舌尖為外),為邪入里未深,先傷胃氣;偏內苔(舌根為內),為表邪雖減,胃滯尚存;偏左右苔,為邪在半表半里、肝膽濕熱。

苔色:即舌苔的顏色,望苔色可以推斷疾病的性質、病位和胃氣的存亡。

1)白苔:主表證、熱證。淡黃苔,為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黃膩苔,為濕熱積滯,內阻中焦;黃而干者,主熱邪入里傷津,或實熱證;焦黃苔,為陽明裡實,或熱與瘀互結。

綜上所述,望舌可以判斷臟腑氣血的盛衰,分辨病邪的性質,推斷病位的深淺,推測病勢的進退,它在臨床上居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聞診

聞診 是指醫生運用聽覺和嗅覺,辨別病人的聲音和氣味變化,以診察疾病的方法。

聽聲音是指正常人在生理狀態下發聲自然、音調和暢,響亮圓潤,言語清楚,言與意符,它說明人體發音器官和臟腑功能正常、精、氣血津液充盈,在病理情況下,患者發聲高亢、洪亮、有力,多屬實證、熱證,表示人體正氣充足,或陽熱充盛,機能活動亢奮;發聲低怯,細弱無力,多屬虛證、寒證,表示人體正氣虛衰,或陰寒凝滯,機能活動衰減。

嗅氣味 是指嗅覺病人身體所發出的各種氣味的一種診病方法。健康人體,氣血流暢,新陳代謝正常,是不會有異常氣味產生的。當受病時,往往因臟腑功能失常、氣血津液運行阻滯,或邪毒內客、氣血津液為之所熏蒸,而產生異常的氣味。一般而言,惡臭者多屬熱、實證;略帶腥臭者多屬虛、寒證。

口氣 是指從病人口中發出的氣味。正常人在呼吸或說話時是無特殊口氣的。若口氣穢臭,多屬臟腑積熱,尤以胃熱為多見,或有齲齒、口腔不潔等;若口氣酸臭者,多為宿食停滯胃腑所致。

汗氣是指由身體發出,病人身有汗氣,可知曾已出汗。汗有腥膻氣,是風濕熱邪久盛於皮膚,津液受到蒸變之故;腋汗多而臊臭,屬腋臭病,多由濕熱鬱結所致,且常與遺傳因素有關。

(三)問診

問診 是指醫生詢問病人,或陪診者,藉以了解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

問診的內容包括一般情況、主訴、現病史、既往史、個人生活史和家族史等。

一般情況是指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婚姻、民族、籍貫、住址(或工作單位)、就診日期等。

主訴是病人就診時陳述的最主要的癥狀或體征,及其持續時間。如面都起紅疹二日。

現病史:包括過去一般健康情況。如是否對某種食物、藥物及化妝品、洗滌用品等發生過過敏反應;過去患過何種疾病,是否痊癒,有無複發,對現患疾病有無影響;有無外傷;曾經作過何種手術,有無形成疤痕疙瘩等。

個人生活史:是指病人的生活習慣、居住勞動環境以及婚姻生育等方面的情況。包括問飲食嗜好,如嗜食酒肉肥甘者,多有痰濕之患,或濕熱內蘊而面生瘡皰;問精神情緒,如心情苦悶,情緒憂鬱,易致肝氣鬱結;問勞逸起居,如平素喜用何種化妝品,生活艱苦還是富裕,喜好運動否;問婚姻生育史,對女性尤要詢問月經、帶下和胎產等情況。

家庭始:是指詢問病人直系親屬的健康狀況,曾患過疾病的情況。如疣目、疥瘡常與接觸傳染有關;某些遺傳性疾病,又與血緣關係密切,如體氣等。

問現在癥狀又稱「現在症」。要重點詢問與辯證關係密切的癥狀。

問寒熱:寒,是指病人自覺怕冷的癥狀,臨床上有惡風、惡寒、畏寒之分。惡風多為風邪為患;惡寒多屬外感寒邪;畏寒又稱「形寒」,是陽虛的表現。熱,是指發熱。既可指體溫升高的客觀指征,又包括病人的主觀感覺。

問飲食:是指飲食口味,可以了解脾胃及臟腑的虛實,在許多損美性疾病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因為脾胃功能障礙所致,如一些病人因胃腸功能紊亂導致面生粉刺等。

問飲水:口渴喜冷飲,為熱盛傷津之徵;渴不多飲。為陰虛、濕熱、瘀血等證。

問納食:食慾減退為脾胃功能失調;食慾亢進多為胃火熾盛;飢不欲食則為胃陰不足。

問偏食:如喜食肥甘者多生痰濕;喜辛辣、飲酒者,常內蘊濕熱;喜熱食者體內多寒;喜冷食者體內多熱。

問睡眠:睡眠對美容有密切的關係,如失眠的病人面色多不好,或晦暗,或萎黃,或眼眶發黑、發青等。一般入睡困難,甚至徹夜不眠,兼見頭暈耳鳴、心煩多夢、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者為心腎不交;多夢易醒,醒後再難入睡,兼驚悸健忘,面色少華者為心脾兩虛;失眠兼有脘腹脹滿者多為食傷脾胃等。若病人嗜睡,可見睏倦欲睡。兼頭身沉重、胃脘悶納獃等多為濕困脾陽;嗜睡以食後為甚,多見於脾胃虛弱。

問二便 大便秘結之人易生面皰;長期腹瀉之人則消瘦,而色無華等。小便排泄不暢,易致水停體體內,而致肥胖、虛浮等。

(四)切診

切診 是指醫生運用手掌或手指的觸覺,對病人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等,以了解病情的易致診病方法。

脈診亦稱「切脈」、「候脈」等。正常人的脈象為和緩有力,節律均勻,一息4~5至(72~既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並隨生理活動和氣候環境的不同而有相應的正常變化,其中以三部有脈,應指和緩為重要,是胃、神、根在脈象上的具體體現。在損美性疾病中,有的病人的脈象並無明顯改變,如局部、慢性損美性疾病的病人,一般脈象變化不大;相反,急性、泛發性損美性病的病人的脈象,一般會有明顯變化。如有滲出、糜爛時,往往有濡、數等濕熱證脈象;或滑數、弦數等毒熱證的脈象;油風患者,雖為頭部局部的病變,但往往是機體血虛腎虧證所致,其脈象可表現為細、沉細、浮滑少力等虛脈。脈象的變化是因人、因時、因病而異的,如有的病雖然皮損表現為大片紅斑、風團性損害,當是內熱熾盛所致時,脈象表現為滑數;當是風寒證時,脈象則為浮、或浮滑、浮緊等。

在損美性疾病中脈象變化與內科、外科疾病一樣,可見到二十餘種脈象。

脈診在臨床上居較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判斷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的情況,以推斷病情的進退預後,從而指導辯證施治。

病脈是指疾病反映於脈象的變化,就叫病脈。一般來說,除了正常生理變化範圍以及俱全生理特異之外的脈象,均屬病脈。在脈學發展過程中,由於醫者切脈的體會不同,所以對脈象命名也不一致。我國最早的脈學專書《脈經》提出二十四種脈象,《景岳全書》提出十六種,《瀕湖脈學》提出二十七種,李士材的。《診家正眼》又增加疾脈,故近代多從二十八種脈論述。脈象是通過位、數、形、勢等四方面來體察。如浮沉是脈位的不同,遲數是至數的不同,虛實是力量強弱(氣勢)的不同,有些脈象,又是幾個方面相結合的,如洪、細則是形態和氣勢的不同。

各種主要脈象與主病:

(1)浮脈:

脈象:輕取即得,重按稍減而不空,舉之泛泛而有餘。

主病:表證。亦主虛征。

說明:浮脈主表,反映病邪在經絡肌表的部位。邪襲肌腠,衛陽抵抗外邪,則脈氣鼓動於外,應指而浮。但久病體虛,也有見浮脈的,多浮大無力,不可佳作外感論治。

(2)沉脈:

脈象:輕取不應,重按始得。

主病:里征,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

說明:邪郁於里,氣血內困,則脈沉而有力;若臟腑虛弱,正氣不足,陽虛氣陷,不能升舉,脈氣鼓動無力,故脈沉而無力。

(3)遲脈:

脈象:脈來遲慢,一息不足四至(相當於每分鐘脈搏60次以下人)。

主病:寒證。有力為寒積,無力為虛寒。

說明:寒凝氣滯,陽失健運,故脈象見遲,遲而有力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多屬虛寒但邪熱結聚,阻滯血脈流行,也見遲脈,但遲而有力,按之必實,如傷寒陽明病脈遲可下之類,故脈遲不可概認為寒證,當脈症合參,久經鍛煉的運動員,脈遲而有力,則不同病脈。

(4)數脈:

脈象:一息脈來五至以上。(相當於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

說明:邪熱亢盛,氣血運行加速,故見數脈,必數而有力;久病陽虛,應熱內生,脈也見數,必數而無力若陽虛外浮而見數脈,必數大而無力,按之豁然而空,上述三者鑒,還當脈症合參。

(5)洪脈(附大脈)

脈象:脈複印:洪脈極大,狀若波濤洶湧,來盛去衰。

主病:氣分熱感。

說明:內熱充斥,脈道擴張,氣盛血涌,故脈見洪象,若久病氣虛,或虛勞,失血,久泄等。

(五)按診

按診 是指指醫生用手直接觸摸或按壓病人的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異常變化,從而推斷疾病的部位、性質和病情的輕重等情況的一種診病方法,在中醫損美性疾病的診察中,按診亦有其特殊的意義。

察寒熱:根據肌表的冷曖,可知病人的寒熱,如熱邪盛則肌表多熱,陽氣衰則身多寒。

察潤燥:如皮肌之潤燥,可以了解有汗,尤汗、津液盈虧及皮肌的類型。如皮肌光滑、乾澀,為尤汗;皮肌濕潤,為有汗;乾癟者為津虧;皮肌甲錯者是傷陰或內有瘀血陰滯的表現。觸摸皮膚油膩打滑者,為油性皮膚,反之乾澀者為乾性皮肌。

察瘡瘍:觸摸瘡瘍,可辨別病證的陰陽和瘡瘍是否成膿液的多少,以及部位的深淺,凡瘡瘍之病,按之腫硬不熱,根盤平塌漫腫者,多屬陰證;按之紅腫熱痛,根盤緊束高起的,多屬陽證;按之質硬而固不熱者,為無膿;按之邊硬頂軟熱甚者,是已化膿;輕按即痛者,膿有表淺;重按而痛者,膿在深部;若兩手分別放在腫塊的兩側,用一隻手時輕時重地給予衝壓,另一隻手靜候深部有無波動感,若有波動應手者,為有膿。

(2)辨證

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辯證是論治的前提,處方用藥的先決條件,正確的治療來源於正確的辯證。所謂辯證,就是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到的資料,運用中醫的基本理論,根據它們內在的聯繫,加以歸納、綜合、分析而作出證候的判斷的過程。中醫的辯證方法有很多,由於損美性的疾病多與全身的狀況有關,所民對它們的辯證方法與其他各科一樣,外感性疾病可用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等辯證方法,人傷性疾病可用臟腑、氣血津液、經絡等辯證方法。

八綱辯證

八綱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它是辯證論的理論基礎,也是其他辯證方法的基礎。無論何病,都可以從望、聞、問、切四診中得來的資料,運用八綱將其歸綱為表裡、虛實、寒熱、陰陽四對證候,即從類別上講,有陰證和陽證兩大類;從病位上講,綱證候之間還具有相兼、夾雜、轉化等關係,可以說,一切疾病的辯證都離不開這八綱,損美性疾病的辯證也不例外。從大的方面說,與其他各科的辯證相同,必須進行整體的辯證,才能找到皮損性的深淺、寒熱程度、虛實的性質與機體陰陽變化,得到更好的治療,但損美性疾病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第二節肥胖

由古至今,對人體形態美的認識有很大的差異。我國古人把肥胖看做是一種福相,是富貴的象徵。尤其在唐代,仕女以「微骨豐肥」為美。當今,人們的身體不胖不瘦、體胳健壯,為健康標誌。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趨於高糖、高脂肪、高蛋白質,此外,運動量減少,能量消耗減少,脂肪堆積,人體逐漸肥胖。據有關資料報道,全世肥胖者已達12億。肥胖和肥胖產生的各種疾病將嚴重威脅人類,肥胖將是一種日益危害人類健康的「文明病」。

肥胖:體內脂肪組織過多,顯著超過正常人體生理需要,而且有害於身體健康和正常功能的狀態稱肥胖。

一、體重

體重是人體的重要。肥胖由體重反映,當超過理想體重的一定量才能叫肥胖。一般超過理想體重的10%,稱為過重,超過20%,稱為肥胖。

理想體重,又稱標準體重。常用測定肥胖的方法及標準有以下幾種。

(一)體重簡易計算方法

男性平均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

女性平均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0

(二)標準體重

(1)成人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9

(2)1歲以上兒童體重(千克)=年齡╳ 2 + 8

(3)1-6月齡嬰兒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克)+月齡╳600

(4)7-12月齡嬰兒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克)+月齡╳500

(三)體重指數(BMI)

肥胖可由體重測定外,還可用體重指數測定

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m)

BMI≥25kg/m2:體重超重

BMI≥30kg/m2:肥胖

BMI≥30-34.9kg/m2: 一級肥胖

BMI≥35-39.9 kg/m2: 二級肥胖

BMI ≥40kg/m2: 三級肥胖

(四)肥胖度測定

肥胖度=實測體重-標準體重╳ 100%

計算±10%屬正常範圍,>10%為超重,>20%為肥胖,20%-30%輕度肥胖,30%-50%為重度肥胖,>50%為重度肥胖,>100%為病態肥胖。

有些人肌肉發達,體重增加時,不屬於肥胖範圍,水腫患者,水份瀦留組織,體重增加,也不屬於肥胖,因此,不能把體重增加一概視為肥胖,是否肥胖要全面考慮,綜合分析。

二、肥胖的原因人體胖、瘦取決於體內肥胖細胞的數量和肥胖細胞何種大、小(脂質含量多少)。從小兒時期開始肥胖者,肥胖細胞的數量比正常體重者明顯增多;成年後開始肥胖者,主要是肥胖細胞何種肥大,短時間肥胖者主要是肥胖細胞無病呻吟;緩慢長期性肥胖,肥胖細胞體積大,數量又增多。

(一)熱量攝入過多(營養過剩)

肥胖發生的原因很複雜,大多數與飲食過度有關。飲食過度是指攝取食物所含熱量超過機體基礎代謝生長發育生育哺乳以及生產勞動消耗的能量,即「收入」超過「支出」;,多餘的營養物質特別是糖類轉變為肥胖堆積在體內,使肥胖增多,引起肥胖。

1、食物脂肪

食物蛋白質經消化系統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後,才能被人體吸收。脂肪分解物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當有多餘時,可進入「脂庫」增加,人體會發胖。

2、食物蛋白質

作物蛋白質經消化系統分解成氨基酸後,才能被人體吸收。蛋白質提供人體熱量有限,但也能轉化成脂肪貯存。

3、食物糖類

食物中澱粉是大分子物質。麵粉、大米含有大量澱粉。澱粉需經消化系統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質才能被人體吸收。進入體內的糖,基本上都可被用來供給熱量,或轉化成量,平均約400-500克,提供的熱量可達6694-8368千焦(1600-2000千卡)。當人體內熱量消耗少於熱量攝入時,體內糖很容易轉化為脂肪貯存。葡萄糖大量攝入時,可使胰腺內的胰島大量分泌胰島素,可促使葡萄糖轉化為糖元,轉化為脂肪。

(二)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在肥胖的發生中有顯著作用。

據有關報道:母:70%-80%子女肥胖。父母單方肥胖:40%-50%子女肥胖。養子女的體重指數(BMI)與親生父母的BMI高度相關;與養父母的體重指數(BMI)無明顯相關,單卵孿生子在不同環境中撫養,他們的BMI90%基本相同。

有報道:一對同卵孿生兄弟,從小不生活在一起,25歲後各自建立家庭,生活條件雖然有差別,但兩個人發胖幾乎是同時發生,在他們年齡30歲出頭時,體重已接近100千克(身高均在178cm左右)

(三)身體熱量消耗少

肥胖者常活動量減少,熱量消耗少,多餘脂肪的形式貯存,人體就會發胖。當勞動強度大或活動量大時,能量消耗大,食慾增強,食量增加,以維持體內的熱量平衡。當體內活動減少,便逐漸形成肥胖。據統計,26.43%的肥胖者與活動量少有關。

肥胖者要注意調節飲食營養,堅持鍛煉身體,能充分滿足身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又不致使熱量過剩,脂肪堆積,形成肥胖,即能量的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

(四)飲食習慣與嗜好因素

1、喜歡吃甜食和油膩食物者

2、喜歡喝肉湯,好吃細軟食物者

3、不喜歡吃含纖維素食物者

4、兩餐之間喜吃零食者

5、飯後喜靜卧者

6、進食頻次減少,每次量增加者(少餐多食者)

7、飲少量酒者,飲少量酒,可促進食慾,增加飲食量,尤其常喝啤酒者,更易肥胖。

(五)性別、年齡及職業因素

女性肥胖者多餘男性肥胖者。

(1)研究證明,女性脂肪細胞數量較男性多。

(2)女性活動量較男性少

2、年齡

肥胖者比例隨年齡增加。31-41歲之間是肥胖的高發年齡段。

3、職業

(1)腦力勞動者肥胖發生率比體力勞動者高。

(2)城市居民肥胖發生率比農民高。

(3)體力消耗少,工作不太緊張的職業者,肥胖人多。

(六)妊娠

妊娠最後3個月,孕婦要控制飲食,不宜營養過度,以免胎兒肥胖。

(七)疾病

1、內分泌功能紊亂。

(1)胰島素有促進脂肪合成,抑制分解作用。

(2)垂體前葉功能低下,垂體性肥胖症。

(3)甲狀腺功能減退。

(4)性腺功能低下,雌激素與脂肪合成代謝有關。

2、炎症、外傷、腫瘤、下丘腦病變。

(八)情緒對食慾的影響

肥胖者對食物的氣味、顏色以及周圍的氣氛的敏感度高於瘦人。當食物色、香、味俱佳時,肥胖者食慾會大增,無法抑制對美食的誘惑,大量進食,使人更肥胖。

(九)社會環境的影響

據有關研究,自然界環境因素和生態因素可影響人類的健康。此外,社會經濟因素行為方式等對人類健康有一定影響。有報道,日本是一個肥胖人少的民族,但移居夏威夷、美國本土的日本人,肥胖人明顯增高。這與當地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結構;24小時營業的快餐廳、速食店和超市為人們提供餐飲極大方便;家用冰箱豐富食物貯存,欲吃即取,造成原本沒有遺傳肥胖基因的日本也成了胖子。由此可見,社會環境對人體肥胖有明顯的影響。

三、肥胖的危害性

當人們出現嚴重肥胖時,可見易疲勞、氣力、懶動、走路氣急、關節疼痛、活動困難,甚至喪失自理能力。

肥胖可引發一系列合併症,增加並發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膽結石症、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風、關節炎及某些癌症等的可能性。肥胖者心理上可表現出自卑、抑鬱等心理障礙。

(一)胖影響壽命

肥胖者平均壽命比正常人壽命短。原因是體內脂肪大量沉積,增加了機體的負擔和耗氧量。。耗氧量比正常人高30%-40%。肥胖者,脂肪在血液中含量增高,易沉積在血管壁上,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彈性下降,可導致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嚴重疾病,危及生命。美國科學家研究表明:45歲以上男性,當體重超過正常體重的10%時,體重每再超重1磅(1磅=0.454千克),壽命縮短29天,據有關報道,45歲以上,體重每增加0.5千克,死亡率增加1%,體重每增加0.5千克,死亡率增加1%,體重超過正常值的1%國外另一項調查證明,隨著BMI的增高,殘廢率也顯著提高,當BMI>40時,由死亡極高危險;MBI35-40為死亡高度危險;BMI30-35為中度危險;BMI25-30為低度危險;BMI<25為極低度危險。

(三)肥胖影響血糖

肥胖人中的糖尿病人為非肥胖的4倍。40歲以上糖尿病人70%-80%有肥胖史。糖尿病的發病率隨著肥胖程度增加而增加。肥胖人易引起糖尿病,是由於肥胖人的細胞,特別是脂肪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胰島必需分泌比正常時高出5-10位胰素,才能滿足代謝上的要求。肥胖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胰島素,使葡萄糖得到正常利用。久之,胰島疲勞,最終不能充分生產胰島素,血液胰島素含量下降。

(四)肥胖影響血脂

高脂血症就是血漿膽固醇、三醯甘油、總脂等血漿萬分的濃度超過正常標準。肥胖者常脂肪代謝紊亂,血漿遊離脂肪酸濃度升高,膽固醇、三醯甘油、總脂等血脂萬分普遍增高。高肝固醇血症、高三醯甘油血症,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五)肥胖影響血壓

肥胖者的高血壓發病率,大大超過正常體重的人。肥胖患者懂得氧消耗量、心搏出量、循環量增加,血壓收縮、血壓升高。由於高胰島素血症,促進遠端腎小管對鈉重吸收,引起鈉的蓄積、使血壓升高。

1、肥胖對心、腦血管影響

肥胖者心、腦血管發病率明顯高於一般正常體重的人,死亡率也明顯高於正常人,肥胖者心臟周圍脂肪大量沉積,影響心臟的舒張、收縮活動。全身皮下脂肪大量沉積,為了保證血供,心臟排血量增加,加重了心臟負擔。肥胖者易引起高血脂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和糖尿病等,這些疾病均會引起冠心病、腦溢血等。

2、肥胖影響集機體免疫力

肥胖者體內的微量元素,如血清鐵、鋅含量都比正常體重的人低。鐵、鋅與免疫力活性有密切關係,鐵、鋅降低時,會影響免疫功能。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時,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3、肥胖影響生育

肥胖使女性激素分泌失去平衡,導致月經異常,卵巢功能不全和子宮發育不良,引起不孕症。肥胖體內脂肪堆積,可刺激內分泌系統,使雌激素或催乳素含量增加,從而誘髮乳腺癌。

4、肥胖影響日常生活

肥胖者氧氣消耗增多,過度肥胖,會發生卻氧和二氧化碳瀦留,表現為無精打采,昏昏欲睡,肥胖者行動遲緩,反應緩慢。

5、肥胖對其它疾病的影響

(1)肥胖者發生膽石症、膽囊炎,男性肥胖者較正常體重多2倍;女性肥胖者較正常體重者多3倍。但石症大部分是膽固醇結石。

(2)肥胖者體重較重易發生椎間盤突出症、脊柱椎間骨骨質增生(方刺形成)下肢骨關節炎、扁平足(平足底)。

(3)肥胖者易引起脂肪肝。

(4)肥胖與某些癌症的發病密切相關。

男性: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

女性: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宮頸癌、乳腺癌、膽囊癌。

四、單純性肥胖

無明顯的內分泌一代謝性疾病的肥胖稱為單純性肥胖。

(一)體質性肥胖

患者自動營養過度和肥胖遺傳因素的影響所導致的肥胖,稱體質性肥胖。

胎兒的第30周至出生後的2歲的這一階段,是脂肪細胞分裂增殖的「敏感期」。在這「敏感期」,若營養過度,應付引起脂肪細胞數量增多。據報道,正常人的脂肪細胞有250億億個。當出現體質性肥胖時,可比正常人約多出3倍,數量為635億-905億個,正常女性較男性的脂肪細胞數目多,因此女性肥胖者較男性多見。

據有關報道,10-13歲超重兒童到31歲時88%的女性和86%的男性仍然超重;而10-13歲正常體重的兒童到31歲時只有42%的女性和18%的男性超重。由此可見,兒童起就要防止營養過剩,預防肥胖。

(二)獲得性肥胖

20-25歲以後的人,由於營養過剩,脂肪細胞肥大而無細胞數目的增加所引起的肥胖,稱獲得性肥胖。據報道,正常人的皮下脂肪細胞平均直徑67-98微米,每一個脂肪細胞含脂肪量約0.60微克,當出現肥胖時,脂肪細胞明顯變大,每個脂肪細胞含脂肪量約0.9微克,甚至達到1.36微克。當肥胖發生髮展過程緩慢且長期持續下去時,脂肪細胞不僅體積肥大,而且數目也增加.

五、繼發性肥胖

由於體內某種疾病引起的又含有診斷某種疾病依據的一種肥胖稱繼發性肥胖。

(一)水瀦留性肥胖

較常見於中年婦女或更年期婦女、男性較少見。這種肥胖常分布不均勻,並伴有水腫,脂肪主要分布於腿、股、臀、腹及乳房,而背部不顯著。

(二)皮質醇增多症(庫欣綜合症)

向心性肥胖,既面部、頸部、腰部及腹部肥胖;四肢相對較小,形成「滿月臉」,水牛肩背。皮膚紫紋、毛髮增多、性功能障礙、閉經等。尿17-***和尿17—酮排量增加血皮質醇升高。

(三)甲狀腺功能降低性肥胖

甲狀腺功能低肥胖是黏液性水腫引起的面貌臃腫。患者的基礎代謝率、血中甲狀腺素含量、血清蛋白結合碘、甲關腺吸碘及血清T13、T14均降低,但膽固醇、三醯甘油增高。

(四)藥物性肥胖

當某些疾病需要,長期使用氯丙嗪、胰島互助或促進蛋白合成製劑,食慾亢進導致肥胖,稱藥物性肥胖。

六、肥胖中醫分型

(一)飲食不節、痰濕阻滯

患者嗜食肥甘厚味,嗜飲酒酪奶漿,身體重著、肢體倦怠神疲乏力、頭沉胸悶、可有噁心、痰多、腹脹痛、苔厚膩、脈滑。

(二)脾肺氣噓、水濕停聚

患者腹脹,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浮腫、咳喘無力、動則氣急益甚、聲音低怯、自汗、舌質淡、苔薄白或膩,脈沉細或濡緩。

(三)脾腎陽虛、水濕內盛

患者腹脹納少、四肢不溫、神倦嗜卧,周身浮腫,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質淡、苔薄白而滑,脈濡緩。

(四)痰淤阻絡、氣不宣暢

患者口唇紫紺、胸悶氣短、胸脅脹悶,白天嗜卧,夜寢不寧、煩燥、健忘、痰多等。舌質暗紫,苔薄或滑膩,脈沉澀。

第三節 減肥

一、針灸減肥

通過針灸法,刺激經絡穴位,達到調理臟腑,運行氣血、疏通經絡,調節內分泌功能,促進脂肪組織分解,起減肥作用。

(一)體針減肥

體針減肥是指針刺十四經腧穴和經外奇穴,實行減肥的方法。體針減肥是中醫學內容的一部分,是臨床實踐中,逐漸積累的經驗,它是具有中醫特色的美容方法之一。

具有的特色如下:

1、整體治療,適應症廣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有機的整體。肥胖也是疾病,引起的原因多種多樣,針刺減肥是調整這一整體,謂整體治療。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肥胖,針刺有廣泛的適應性。

2、體針治療減肥有效並不反彈

中醫針灸治療,是對病因治療,經針刺減肥能改善神經、體液、內分泌、免疫系統功能,因此用本法治療不易反彈。

3、操作簡便、易於掌握

體針減肥使用的工具是毫針。毫針操作方便,從便於掌握。針具、皮膚、用酒精、碘酒消毒。體針減肥方法簡單、易學、易於掌握。

4、經濟安全

體針減肥用針刺方法,成本低,費用少,副作用很少,只要使用者穴位定位正確,針刺深度合適,此方法是較安全的減肥方法。

(二)耳針減肥

耳針減肥是指針刺耳部某些穴位,實施減肥的方法。耳與經絡的聯繫相當密切。手陽明別絡入耳中;足陽明經上耳前;手太陽經入耳中;足太陽的支脈至耳上角;手少陽經從耳後出耳後出耳上角,支脈入耳中;足少陽經下耳後,支脈至耳中,出耳前,手足三陽聯繫耳部,陰經則通過經別合於陽經南昌與耳郭相通。奇經則有陰、陽脈併入耳後,陽維脈循頭入耳。經絡通過屬絡關係與相應的臟腑相連,針刺耳部某些穴位,最終能起減肥美體作用。

二、飲食控制法

飲食控制法減肥的缺點是不能享受口福,很難堅持。

(一)低熱量飲食減肥

肥胖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攝入熱量超過了機體所消耗的熱量,多餘熱量轉化為脂肪,人們通過減少熱量攝入,既飲食控制方法減肥。

常見的飲食控制減肥方法有:

1、控制食物的總攝入量。

2、改變飲食習慣,如提倡進食細嚼慢咽等。一個正常人每天的攝取的熱量一般不要低於1200千卡的食譜如下:

食譜一:主食(米)250克,肉類(瘦)75克,豆腐100克,油15克,菜500克。

食譜二:主食(米)150克,肉類100克,雞蛋100克,油22克,菜250克。

一般認為低熱量飲食為800千卡/天的食譜如下:

食譜一:主食(米)50克,肉類100克,雞蛋100克,油20克,菜500克。

食譜二:主食(米)50克,肉類100克,雞蛋50克,牛奶200克,油10克,菜250克,水果250克。

(二)低脂飲食減肥法

由於第克脂肪可提供9千卡熱量,這高於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此二者為每克4千卡熱量)。減肥時,可以食用新鮮蔬菜、水果、適量碳水化合物代替高脂肪飲食控制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有:

1、多餐、飽食並狼吞虎咽(食速過快)

2、特喜歡喝甜飲料

3、嗜酒,特別是啤酒

4、特喜歡巧克力、冰淇淋、奶油蛋糕

5、嗜食肥肉、豬油、黃油等

6、嗜食煎、炸、炒的食物

附:建議減肥食譜

早餐:無糖牛奶或無糖豆奶一杯、雞蛋一隻,保證一天身體所需營養。

中餐:以雞爪和蔬菜為主。為調節飲食單一,可少量吃些脂肪含量低的清蒸魚、水煮瘦牛肉、蝦等,以50克量為宜。(均不放糖和油)

晚餐:生食黃瓜或西紅柿或其它蔬菜(均不放糖和油)

三、運動減肥法

運動減肥療法是通過運動增加熱量支出而消耗脂肪的減肥方法。特點是促進能量消耗、抑制食慾,有助於維持正常血壓,降低血清膽固醇、提高心肺功能,改善人的心理狀態,消除焦慮,還可以防止由於單純節食而造成的機體代謝水平的降低。

運動減肥療法一般適用於輕、中度肥胖者,尤其適宜於肥胖兒童。

四、藥物減肥法

(一)西藥

1、食物抑製劑

下丘腦有2個中樞,即飽腹中樞和飢餓中樞。當食物消化後飽腹中樞興奮而飢餓中樞被抑制。通過藥物作用而抑制食慾、減少能量攝入而達到減肥作用效果稱食慾抑製劑,又稱厭食劑、消瘦劑或抗肥胖劑。食慾抑製劑大多通過對茶酚胺、5-羥色胺的作用。如:笨丙胺及其衍生物;吲哚類及其衍生物;芬氟拉明(氟苯丙胺);氟西丁;納洛酮等。

2、代謝增強劑

理論上,代謝增強劑可提高機體的代謝率、增加熱量消耗,是理想的減肥劑。藥物有甲狀腺素片、生長激素,麻黃鹼等。

3、影響消化吸收的藥物

(1)食用纖維

利用食物纖維不被胃腸道吸收的特點,減少能量和營養的吸收,由於食物纖維能延長胃排空時間,故可增加飽腹感,食用纖維不被人體吸收,但可被腸道內的細菌代謝,使腸道內氣體體增加,大便排泄量增多。

(2)消化酶抑製劑

a-澱粉酶、a-葡萄糖甘酶或蔗糖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消除澱粉消化後的高血糖反應。

胃排空抑製劑

通過抑制胃排空或增加腸道激素的分泌,增加飽腹感的藥物,如:蘇一氯檸檬酸或其衍生物。

4、其它減肥藥物

(1)輕瀉劑:如:酚酞,通過促進腸道蠕動,加快食物在腸道通過的速度,以減少吸收。

(2)利尿劑:如「雙克」利尿劑減肥是短暫的液體丟失,引起暫時輕度體重下降。這種體重下降並非真正減肥,而是脫水。

(3)中藥:常用具有減肥的中藥有:大黃、決明籽、荷葉等,市售也有很多中藥葯製成的減肥保健品。

五、減肥手術治療

(一)吸脂術

常用方法是吸脂術,將肥胖部位,如腹壁,大腿等處的脂肪,通過負壓吸引將皮下過多的脂肪吸除,達到重塑體型目的。目前流行的超聲波脂肪抽吸術,只是將超聲波管道放入體內,待超聲波將脂肪融化,再將其吸出。

(二)空腸迴腸短路手術和胃成形手術

迴腸短路手術和胃成形手術,這些手術治療肥胖的價值尚有待進一步證實。


推薦閱讀:

風口上的豬器官移植
十二地支固本易學醫學
癲癇患者的腦深部電刺激DBS治療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事件
一段對話,不知道對你有什麼啟發。

TAG:醫學 | 中醫 | 中醫學 | 培訓 | 教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