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治家格言》第7集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晚安。
我們《朱子治家格言》上一次講到的經句是:
【教子要有義方。】
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觀念。教子對一個家族、家庭是最重要的,對一個國家也是最重要的。每個家有好的子弟,家道興盛;而每個家庭都能有好子孫,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都好了,社會國家當然安定。所以為父母者把孩子教好,也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以前的人走向婚姻,新郎要去迎娶以前,都要先祭拜天地的,代表這一件事情對整個天下社會是很重要。有好的後代,這個社會才有未來。所以結婚不是兩個人高興不高興的問題,結婚是要為國家社會負責,要為自己的家族後代負責。所以結婚是一個非常慎重的事,是有一份責任去承先啟後,所以對婚姻要有正確的認知、正確的態度。現在這個責任心不夠,高興了就結,不高興了就離婚,這很要不得。所以現在很多很誇張的現象,還有早上結婚,下午就離婚了,這個對於婚姻把它當兒戲,很不妥當。
所以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幾千年的教育當中,很重視禮教,而禮教當中最重要的是婚禮,結婚的禮非常隆重,整個過程讓人感覺到是一種使命,他就不會當兒戲了。從新郎一開始先祭拜天地,再來父親代表祖先敬兒子酒。這個在孩子一生當中,只有這一天是這樣,一般都是尊重自己的父親,都是給父親倒酒、敬酒,但那一天是父親給兒子敬酒,代表祖先期許他這個家道要交給他了。我想我們成長過程都恭恭敬敬對父親,給父親盛酒,突然那一天是父親給我們盛酒、敬酒,我想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所以整個過程讓他都是提起一種使命跟責任。
包含到新娘家裡,是岳父、岳母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那他也要對岳父、岳母要負責任,人家養育這麼大的女兒,他得要好好照顧她。那新娘迎娶過來了,上了花轎,新娘要把一把扇子從窗外扔出去。妳們都扔過沒有?沒有。那這麼重要的事要記住,因為扔那個扇子是表示要把大小姐脾氣扔出去,把大小姐享樂的生活要一起放下,接著要跟夫君同甘共苦,休戚與共,妳還有這麼大的脾氣,還這麼重視享樂,那麻煩了,給人家搞得雞犬不寧,就不好了。所以每一個環節都是表法,都是給當事人對婚姻提起非常正確的態度,這個教育太好了。
包含到了家門,公公婆婆是站在客人的那個位置,兩對新人是從主人那個台階走上去,代表今天開始這個家就交給他們了。進門之後,夫妻喝交杯酒,盛酒的杯子是葫蘆瓜做的,苦的,盛的是甜酒。代表這一杯酒喝下去,夫妻從今天開始,同甘共苦。因為那杯子是同一個葫蘆瓜切成兩半,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葫蘆瓜,代表一體,不可以分彼此。
這麼好的禮教,我們忽略了好幾代人,都沒有好好的把它理解,進而拿來教化我們的下一代。現在很多婚姻沒有照這個古禮的精神,都挺亂的,是吧?好像現在變結婚的現場都變成胡鬧的地方,這麼神聖的日子拿來好像要捉弄別人,此風不可長也。你愈不重視它,愈把它當兒戲,離婚率愈來愈高;你愈慎重,每個人在走入婚姻以前都有非常正確的觀念、態度,他就不會在婚姻當中亂來。所以這個是慎於始,要走入婚姻的那個開始要好好教育他。
其實人生有很多機會教育點很重要,比方我們看到「教子要有義方」,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胎教就是開始;孩子要去讀大學,還沒進大學之門,那也是一個開始的機會教育點;孩子要踏入社會,應該有什麼樣正確的工作態度,那又是一個慎於始。
比方說我要到學校去教書,那我的長輩要抓住這個機會,提醒我,「這個工作要好好做,師者,所以傳道授業……」,你們要多背幾句,到時候你的孩子要去教書,你都沒東西跟他講。對啊,教子,你的「存款」要多一點,到時候才拿得出來。你要告訴他,「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工作怎麼可以馬虎、怎麼可以應付?而且領的又是國家的俸祿,你教得不好你就欠全國的納稅人,你下輩子做牛做馬都還不起。」有沒有道理?有。要深明義理,深信因果。
最重要還要跟他講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人當了醫生,沒有醫德,草菅人命,把人給醫死了,結果墮到十八層地獄,他很生氣,在那裡跺腳,「我又不是故意的,幹嘛判那麼重?」結果他在那裡跺腳,突然底下有人說話了,「老兄,你別在那裡跺了,灰塵都落在我的身上。」這個醫生嚇了一大跳,十八層地獄是最低的了,底下還有?他說:「老兄,我是幹醫生的,草菅人命墮十八層,你是幹哪一行的?還在我下面,第十九層。」結果底下的人說:「我是當老師的。」你這個故事在他還沒有教書以前跟他講,不一樣。
我就還沒教書以前就聽師長講這個故事,戰戰兢兢,很有道理。為什麼?醫生醫死人是一條命,他假如積德行善,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可是你把人家的觀念誤導了,他以後還當人家的爸爸,當人家的媽媽,他以後可能還去做小學老師,或者他是當官的人,你把他的觀念引導錯了,那他當官不就誤導一片的人。所以你把思想觀念教錯了,誤的是人家的子子孫孫,還有他影響的人,那這個斷人慧命的罪業就很重了。
我不要講完這個故事,沒有人敢當老師了,你就盡心盡力去做,就功德圓滿。當老師好啊,孔老夫子是好榜樣,是不是?至聖先師孔子,他盡心盡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的福報庇蔭兩千五百多年的後代,功德很大,他的子孫超過一百萬人。大家想一想,超過一百萬人,沒有出一個敗家子,您說那個德有多厚,那個家教有多麼的嚴謹。
那大家想,現在當老師難,還是孔子那個時候當老師難?現在。我看好多人皺著眉頭,你們是在學校教書。告訴大家,「煩惱即菩提」,危機就是轉機,今天當老師更難當,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功德愈大。所以諸位長輩朋友們,你假如遇上人生很大的挑戰,你要倒一杯茶,敬自己,恭喜你,上天看得起你,來,敬自己一杯。考驗愈大,福德、功德愈大,不是壞事情。人世間沒有壞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自己的福分,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你奪走,那誰有什麼好擔憂害怕的?可是他愈惡劣你愈能包容,「福田心耕」,所以可能惡人你能夠包容他,你的福德就因為這個人不斷往上提升,那他哪是障礙?所以障礙在哪?心魔,內心的度量太小,太刻薄,容不得人,脾氣太大,這個才是障礙。一個人假如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會發脾氣,那誰還障礙得了他?
諸位長輩朋友,想不想從今天開始不要生氣了?你們好像不大想?想。對啊,每一次生完氣都是後悔,有時候老朋友生一場氣,以後就不再聯絡了,這麼多年交情,一語寒心,講得太刻薄了,從此就絕交了。人生,人與人緣分難得,「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不應該發脾氣。尤其你已經成立一個家庭,脾氣大,這個家庭的氣氛跟地獄差不多,是吧?家裡的長輩、父母一發脾氣,全家人都很緊張、很痛苦。怒是猛虎,就像一條老虎一樣到處嚇人,不應該發脾氣。
我們為什麼會發脾氣呢?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所以自己想要的,別人不能順我們,不順自己的意思,脾氣就來了;或者自己的面子太重,還是「我」,就惱羞成怒,脾氣就來了;或者自己身體不舒服,就很容易動怒,都是把「我」放在第一位,就很容易動怒。假如把「我」放後面,把「我」放下,就不會發脾氣了。
有一個太太,她是新加坡人,有一次他們夫婦剛好參與一次課程,有朋友就了解到他們夫妻相處很和樂,就跟他們談到夫妻相處之道,結果他們兩個人互相都說到,就是因為跟另一半結為連理,是他們這一生覺得最幸福、最有福報的事情。而他的先生還談到說,「我的太太很賢慧,但有一種情況我會覺得她挺委屈的,就是我的母親有時候錯怪她了,誤會她了,她不只沒有解釋,還跪下去給我母親道歉,我看到這一幕,會覺得她挺委屈的。」
結果這個太太就說了,「一點都不委屈,因為婆婆是家裡的寶。」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我們的體會很深,我爺爺奶奶陪著我們一起長大的,所以我們很清楚,家裡有老人真的是寶。老人很愛護孫子,而且父母在給爺爺奶奶盡孝,我們自自然然就體會、就學到了,這個孝道自自然然就傳了。現在沒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這個孝道很難承傳。那孝道一承傳,孩子心裡有孝就有福報。所以老人是家裡的大福田,孝敬老人、尊重老人都是積福。所以這位太太她很清楚老人是寶,「所以當我婆婆誤會我,她生氣了,到時候氣壞身體怎麼辦?趕緊要讓她的氣能夠消下來。所以我一跪下來給婆婆道歉,她的氣慢慢就消下來,我的心就安了。」
可能剛剛我們女同胞聽到,「被誤會了還要跪下來,豈有此理!殺了我,我都不肯這麼做。」其實誰委屈?「我」委屈,有「我」才會委屈,奇怪了,這一個太太委不委屈?她不委屈,她心安,她知道這麼做,母親息怒了,才不會傷了身,她反而安心了。所以可能同樣的情境,我們會大發雷霆,可是這位太太卻是跪下來道歉,因為她把「我」放下了,是念念為婆婆想,只要婆婆能得利,她就歡喜。
老天爺告訴我們「吃虧是福」,沒有錯還要跪下來道歉,看起來是吃虧,但是後福無窮。大家從小有沒有看連續劇?當然要看好的連續劇,什麼包青天,那個比較值得看,不要看那個打打殺殺或者是鬥來鬥去,那不好。好,我們看,這個媳婦給婆婆道歉下跪了,這個劇情接下來會怎麼演?過幾天這個婆婆發現了,我前幾天才罵這個媳婦把我哪個東西弄丟了,結果自己發現放在哪個角落,看到了,接著婆婆心裡想,我誤會她,她沒有辯解還跪下來給我道歉,這麼有德行的媳婦,打著燈籠都找不到。所以這個婆婆會愈疼愛這個媳婦,那媳婦變成什麼?變自己的心肝寶貝了、心肝女兒了,那這個家不是愈和樂,哪有吃虧?所以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人只要念念為對方想,他的脾氣就不會上來了。
講完了,大家會不會從今天開始就成為不發脾氣的人?這個方法老祖宗有教,對治脾氣:「力忍」,把它壓下來,忍住,不要爆發。比方你快要發脾氣,「我先上個廁所」,這個叫力忍,壓下來,真的忍不住的時候,這個方法挺好的,還是趕快離開,冷靜冷靜,力忍。
接著「忘忍」,宰相肚裡能撐船,不要計較了,忘了。忘了很好,心上都不裝別人的不是,躺下去五分鐘就睡著了。其實人都是跟自己過不去,想一些事氣得半死,最後還要吃安眠藥,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你寬恕別人,包容別人,自己好吃好睡,還福報很大,量大福大。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人都是自討苦吃、自找麻煩、自作自受、自掘墳墓、自欺欺人。好,不念了,開悟了沒有?換另外一邊看,自強不息、自求多福。人生的幸福跟痛苦,誰決定的?自己決定的,這些成語裡面都有人生的智慧。好,忘忍。
「反忍」,人只要能反省,剛好《朱子治家格言》也有,「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很有道理,你今天跟人家有衝突了,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定是兩個人都動怒了才吵得起來。我師長,人家罵他,他從來不還口,罵幾句話他就罵不下去了。還有嚴重的,人家打他,他就躺在地下給他打,那個人打幾下打不下去了。很有道理的。
又有一句成語又把人生智慧告訴我們。所以中國文字、中國的成語、中國的文章那是世界的瑰寶,我們要把它傳下來,為民族、為世界。成語裡面又說,「一般見識」,有沒有?什麼叫一般見識?就是人跟人能吵得起來,水平差不多了,半斤八兩才吵得起來。所以假如我們有這個觀照,你一想,對,我的定力也不夠,人家才講兩句我就受不了,自己的功力太差。
你說那有沒有可能,一個人統統沒錯都是另外一個人錯,那個人還惡劣的對他,那個完全沒錯的人好吃虧。那我請教你,你有遇過兩個人吵架,兩個人衝突,其中一個完全沒有錯,有沒有見過這種情況?我告訴大家,兩個人衝突,這麼講不對,一個人一定要找另外一個人的麻煩,另外那個人完全沒有錯,那個人會變聖人!對啊,我跟大家講真的。比方西方有一些哲學家,他說他之所以成為哲學家,因為他太太很兇。那他太太那個凶不就成就了他的德行嗎?
再來,所以天底沒有吃虧的事,人吃虧到了底了,他就變聖人了。我給大家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舜王,他的父母惡劣到要殺他,他的弟弟也要謀害他。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到大舜已經惡劣到極點了,可是舜王沒有責怪對方,還說是自己錯,最後他成為天子,成為聖人,還感動了他一家,然後庇蔭了幾千年後的後代。聖德,哪有吃虧!所以舜王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示,有沒有?尤其舜王的後代,這個德行要承傳,還有你們也聽了這個故事,也應該承傳,不能白聽。對啊,所以人生真的沒有吃虧的事情。
佛陀的前世,忍辱仙人,歌利王要割他的肉,一刀一刀把它割下來,他沒有生氣,成就了他的道業,而且還告訴這個暴君,我成就之後第一個度你。所以對方成就了他的忍辱的功夫,真正成佛之後第一個度的學生就是憍陳如,就是當時候那個暴君,說話算話。
好,所以以後人家惡意對你,你就想到,這個人要來成就我了,要來考驗我了。是吧?而且你說,他罵我罵得很難聽,還羞辱我。假如還有這個念頭,就是《了凡四訓》沒有好好學,《了凡四訓》說,「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這個人沒有過失而被人家羞辱的話,人欠他,天還他,他的後代子孫會有後福。這個我們看過,我們那一方,有的父母很老實,幾乎沒講話,又是很辛苦的農民,有些人就欺負他們,罵他們,傻人、笨人,他們還笑一笑回答,笑一笑都不跟人家吵,結果生了好幾個孩子都很有出息,父母不識字,孩子很有出息。看到《了凡四訓》這句話就懂了,「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所以人家罵你,你怎麼會生氣?人家罵你,你給他鞠個躬,謝謝你送福報給我,他罵幾句就罵不下去了。
所以反忍,一個巴掌拍不響,會有摩擦衝突,還是自己的德行不到位,還是這件事情自己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人一覺得自己有不足,他那個氣焰就下來。為什麼氣焰那麼高?硬咬著就是全部都是對方的錯,氣焰才會那麼高。所以人一知道有過失就不好意思了,這是反忍。
再來「觀忍」,這個人的言語行為很惡劣,我們一看到之後,火都快上來了,這叫什麼?叫著相,我們執著在一個人的一個動作跟行為上,甚至於那個人講的那句話,我們記了三十年折磨自己,那叫自討苦吃,是不是?你們現在有沒有一想起來十年前那個人罵我,然後還發抖,有沒有?那就自找罪受了。來,請問大家,十年前那個東西在哪?拿來我看看。一個剎那消失的幻相,你把它拿來折磨自己。而且那個是很執著的表現。
這個觀是觀什麼?來龍去脈。來龍,一個人會行為惡劣,是結果,原因是他是可憐的人,他沒有家教,他沒有好的成長過程,長輩給他的愛,也沒有老師給他教導。所以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太上感應篇》說的,「憫人之凶」。
我曾經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學生被學校退學三次,三所學校退學了,到我們學校是第四所。一般一聽到這個就覺得,這個孩子很惡劣,行為太偏頗。可是我們會去思考,那個結果的因在哪?一去調查,媽媽是泰國人,不知道去哪了,父親遊手好閒還跟人常常打架,那這個孩子在這樣成長,怎麼可能會好。你一從他的來龍去看,你對人惡劣的行為產生的不是生氣,是什麼?憐憫他。再來還有去脈,這樣的人不改過,以後會萬劫不復,那你還會對他生氣,你拉他一把都來不及了,還跟他生氣。
所以人要有什麼?前後眼。對自己來講,看得到自己的過去問題在哪;看得到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命由我做,福自己求」,那你有前後眼。再來你看每一個人也有前後眼。這個人行惡,以後會很慘,你就憐憫他;這個人以前種種的這些不幸才會造成這個結果,就不會執著在他的一個動作跟一句言語當中去生氣了。所以人不能著相,著相就愚笨了。
「喜忍」,很歡喜,這個人又要給我送福報來了,他又要來給我考試了,我看看我自己現在功夫到哪裡,每個人都是來成就我的,歡喜。
再來是「慈忍」,以一顆慈悲的心來對待每一個人,你就不會跟他計較,你念念為他想,就像剛剛那個媳婦,念念為婆婆想,她就生不起氣來了。而事實上,我們這個時代,中華民族遭了大難,為什麼遭那麼大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真的是遭難。現在實實在在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整個思想觀念偏得比較厲害。所以大家有這麼好的祖先跟文化不能承傳,都是不幸的人,我們先遇到了、先學了,都有責任把這麼好的祖先文化介紹給他們,更不可能去跟他們計較了。
好,我們談到這個「教子要有義方」,而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我們對於教育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一般人在做任何事情以前,他應該要做好準備才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今天要參加考試,要不要先溫習功課?要。那請問大家,以前,你要當爸爸媽媽以前有沒有去補習三個禮拜?沒有,那你們膽子真大,都沒有準備好就敢生孩子。「凡事豫則立」,要準備好。
老祖宗在教育孩子上,教得非常仔細。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從還沒有懷孕就開始做準備了。印光祖師,他的教誨有關教育孩子方面,尤其是女教,學生編成的一本書,叫《天下太平之根本》。這本書太好了,要走入婚姻的人一定要好好的學;已經走入婚姻的人也要學,「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再來,你說「我都四十幾歲了」,那要傳給你的孩子,傳給你的媳婦,這個很重要。「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
我們看第一點就講到了,夫妻要「保身節欲」,身體的狀況要調整好,那孩子受孕之後,他的整個基礎就會比較好。我們看很多商人賺了很多錢,結果他放縱慾望,最後孩子那個素質都很不好,那個就是他不懂,要保身節欲,以培先天。
第二個,「敦倫積德,以立福基」。因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且人與人、親人之間都是緣分,這個家的德行愈好,感得一定是好子孫,叫「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假如你非常吝嗇,你感來的就是奢侈的後代,因為吝嗇,積財喪道,因為你喪了道了,感來的是敗家子到你們家裡來。孔子是至聖,他的後代兩千五百多年都沒有出敗家子,這都是感應。所以真正要求好子孫,要靠德去求,要靠誠心去求。教大家一個方法,你都求「這個孩子以後我讓他弘揚中華文化」,都會有好子孫來,因為中華文化現在是危急存亡,你發這樣的願必有好的感應,不過你發了願就要算數,不要到時候,他要走這個路,你還阻礙他,讓他多賺點錢給你花,這樣不行。而且大家要了解,現在的人發願承傳中華文化,他是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的獨生子、獨生女,有沒有福報?所以你發願求這樣的孩子,他一輩子你不用操心,自有老祖先保佑他、照顧他。
其實這第二點也告訴我們,人莫向外求,要向自己內心去求,你有德自然感有德的子孫。你今天做老闆,你真有德,你也會感有德行的下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今天很多年輕人要走向婚姻,他都想去找好的對象,其實坦白講,他真能找到好的對象嗎?「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他的眼光就到這裡,他能選出好的?他只能選出跟他一般見識的人。所以最重要的是什麼?提升自己的德行,他的眼光、他的福報跟著增長,那是從根本去求了。
現在人都對這個本不是很敏銳。這一點,我有一個很熟的朋友,他的兒子不是很有眼光,找了一個不怎麼好的對象。可是他們夫妻盡心盡力為中華文化的弘傳付出非常多,積了很厚的德,結果他兒子那個女朋友就吹了。這無形的力量很強,不然他們家就麻煩了,不好的女人進門,這家道就完了。所以不要操心,是可以轉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的德積得夠厚,逢凶化吉。這是我親自看到的例子,我當時候也替他們捏了一把冷汗,因為很熟,但後來證實,確確實實這無形的功德、福德之力量是很大的。後來找的,他兒子憨憨的,找了一個太太非常好,笑容可掬,他那個媳婦很有人緣相,閩南話講,真有人緣,看了都讓人家生歡喜,然後沒脾氣。更讓我們感動的是,她的公公跟她講,妳不能只生一個,生一個他又沒有兄弟姐妹,這樣他也很辛苦,成長很辛苦,妳最少要生三個。她說沒問題。增產報國。對啊,現在很多的年輕女子不願意生孩子。要多生,而且要好好培養,現在社會缺棟梁之才。
「第三、胎幼善教」,從胎裡就開始教,而且幼是什麼?三歲、五歲以前。「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胎幼善教,以免隨流」。這一點我們從自身有感觸,我們家三個孩子,不會跟人家吵架,吵不起來。像對方假如講話比較大聲了,我姐姐就流眼淚了,對方看她流眼淚,也罵不下去了。那我們就想到,我母親沒有跟人家吵過架,只要對方講話比較大聲了,頭就低下來,就罵不起來。所以母親的行儀對自己的孩子的影響很大。
所以我們看到這裡,「胎幼善教」最重要是母親的影響,在胎中,稟承母親的正氣。周朝聖人最多,因為胎教做得好,三代的女聖人,太姜、太任、太姒。太姜生了泰伯、仲雍、王季,都是聖人;太任生文王;最後太姒,是文王的太太,生武王、周公。他們幾代人,代代都出聖賢,所以胎教重要。然後小時候,「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
一個家庭裡面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教育後代,「至要莫如教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是沒有子孫這麼淺而已,是沒有好的子孫。你有子孫不好,比沒生還可憐、還苦,是吧?「好子好遊玩,歹子不如無」,你不好的孩子不如不生,那把家道整個都搞垮了。「無後為大」,那是有好的後代子孫。
家庭裡面兩個最重要的責任:經濟的責任,家裡要生活,必須有經濟的支持;另外一個是教育好下一代。所以「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古人真的是通達人性,這個「別」別在哪?別在對一個家庭的責任不同,互相分工、互相感恩。是啊,太太想,沒有丈夫這個天,我們這個家怎麼活下去?先生想,就是我太太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在家裡奉養我的父母,又教育好下一代,然後又祭祀祖先,把這些事都辦得這麼好,讓我完全的放心。感恩彼此的恩德。所以「男女有別,而後有夫婦有義」。
結果現在夫妻統統出去賺錢了,也不分工了,下一代交給誰教?傭人。像有一些地區誰教?印尼的女傭教,菲律賓的女傭教下一代,愈教愈怎麼樣?愈教教到最後錢都拿到菲律賓去了,是吧?對啊,怎麼把最重要的事情給忽略掉了,這怎麼有智慧呢?然後兩個人都出去賺錢了,誰怕誰?洗碗,你自己去洗,你以為你賺錢而已,我也賺錢;煮飯,你自己去煮。兩個人就為了煮飯可以吵好幾次了,是不是?你賺我也賺,誰怕誰?甚至於夫妻之間還在比誰賺的錢多。你說現在的人怎麼被誤導的偏成這個樣子了?把重要的教育孩子的事都忘了。
所以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我們不冷靜下來,眼花繚亂,到底人生該怎麼經營,聽十個人講十個人說法都不大一樣。像我姐姐,她就堅持要帶自己的孩子,好多人反對,但是弟弟支持,我是鐵票,支持她。
大家冷靜想一想,算盤要會打,兩個人賺就比較多嗎?一個人賺就比較少嗎?人很多的擔憂是因為不明理,理得心安,他假如清楚該是我夫妻的福報,跑都跑不掉,並不是多人賺就賺多錢。大家冷靜想一想,三、四十年前,一個丈夫領著微薄的薪水,照顧誰?照顧六個、八個孩子叫正常,十二個叫有本事。再來,不只是孩子跟妻子,還有誰?父母,還有小姑、小叔。結果二十年之後,還買了兩棟房子,有沒有?儉腸勒肚(閩南話),非常節儉,一份薪水,還積攢了不少錢。現在呢?兩個人賺,一個孩子、兩個孩子而已,還不奉事老人,也沒有照顧小姑小叔,結果兩個人賺還負債。現在這個現象是普遍現象。大家開悟了沒有?所以現在似是而非的觀念很多。所以老祖先留給我們,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只要這個家抓住勤儉了,他才能留得住錢,不是很多人賺就能留得住錢,現在愈多人賺,花得愈凶。
再來,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有沒有?對啊,所以您看現在多少夫妻,兩個人都出去賺錢,結果家裡出的狀況都是錢買不回來的。
所以我現在大聲疾呼:女人回家吧!因為老祖宗留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叫「安」,家裡不能沒有女人。妳們不要太激動,妳們不要今天聽完回去跟妳先生說,「我明天不上班了,蔡老師說的。」下個禮拜,妳先生氣衝衝的來,我這個課就上不成了。大家要了解,做什麼事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妳得要體會得到妳們家的客觀狀況,是吧?妳一下不工作了,那家裡經濟沒辦法,那不行的,慢慢調整,慢慢跟另外一半溝通,達成共識。然後妳就要「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妳說:「先生,你就是我們家的天。」妳愈肯定妳的丈夫,他就愈有承擔,這個很重要,妳愈尊重他,他愈能夠提得起他的使命跟責任。
您假如又能工作,又能把家帶好,那還可以,但是坦白講,十個女子可能九個人做不到。那真正就像《了凡四訓》說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假如女人留在家會更好,那我帶頭來做」,那妳這一念心也很可貴,是吧?對啊。
好,我們現在拿出人生的天平來稱一稱。今天母親在家,從小照顧孩子的健康,孩子一生受用,他的學業、他的事業都要靠健康的身體。你假如身體不好,那真的做什麼事都很難成就得了。好,請問你們拿多少錢跟我買孩子一生的健康?來,你們的computer(計算機)算一下,怎麼買?到時候身體出狀況了,你錢買不到。不是孩子的健康,是一家人的健康。現在多少家庭積攢了幾十年的錢全部花在哪?家裡面人身體出狀況,全家的錢都進去了,甚至還要去借錢。大陸一些農村,有人得了重病,自殺。為什麼?怕醫藥費負擔不了。所以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但是假如從小母親都不好好照顧,孩子的體質不就弱了嗎?
現在十個有幾個孩子是吃母奶長大的?現在都吃牛奶,請問牛奶照自然的規律是給誰吃的?對啊,所以它叫牛奶。那牛需要的營養跟人一不一樣?對。我就說到這裡了,不然下個禮拜又有賣牛奶的來找我了。這個時代,講實話是不容易的,你們好好去查資料就了解了。
剛剛是說健康。再來,只要母親在,全家人的心尤其孩子的心非常的定。我們成長過程中,一進家門,「媽,我回來了,什麼東西這麼香」,紅豆湯,蓮子湯,成長過程伴隨著母親濃濃的愛,人格健康。我們這一生在內心裡面沒有匱乏的感覺,「啊呀,我好可憐,我好苦,我好渴望什麼,我想佔有什麼」,沒有這種念頭,是什麼?我們人生能給人家什麼。你有滿滿的愛了,你沒有缺乏,你不會去計較,你不會去爭奪。沒有安全感的人,控制慾望特別強。他也很可憐,很辛苦。為什麼沒有安全感?推開家門,沒有人在,他的脖子上面掛著一支鑰匙,叫鑰匙兒童,你們聽過嗎?馬來西亞沒有鑰匙兒童嗎?比較少,因為馬來西亞的女子留在家裡的,我的調查應該是全球華人比例最高的。(大眾鼓掌)
所以你看,我記得二00七年的時候,我們中國駐馬來西亞的一個參贊,他那次參與了校長職工會跟我們中心簽了五年的協定,這五年要培訓馬來西亞華小的校長跟老師,五年。結果有個儀式是拜師之禮,給這些負責的校長、老師行三跪九叩的禮。這個參贊看了以後,輪到他給大家致辭,他足足有幾分鐘,哽咽,一句話都講不出來。我們當時候在現場也是非常動容,他那個對老祖宗文化的一種感動太深了,他說,這些東西我小時候都看過,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否定呢?因為他也曾經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那些情況,所以他非常感觸,居然是在海外、在馬來西亞看到了這一幕。接著他還說,他希望中國的男人到馬來西亞來娶太太。這是一個參贊講的,他可能感覺到中華的女子的女德,馬來西亞比較好。那你們也不要介意,人家來了娶回去,反正造福天下蒼生。
所以假如這個孩子是鑰匙兒童,家裡沒有溫暖,請問他會到哪裡去?電動玩具店,玩樂的地方,他就開始染污了。而且那些開電動玩具店的人,也是賺的是折福的錢,那些孩子才八歲、十歲,你就讓他沉迷在這些玩樂當中,不是毀了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開這種商店,毀了多少家庭,毀了多少孩子的人生。
好,所以沒有父母的愛陪伴他成長,人格不健康,請問你們要拿多少錢跟我買孩子人格的健康?跟我做生意不好做。大家有沒有看到,母親不在家,損失的東西都不是錢買得回來的。
再來,全家都在外面吃,請問每天花多少錢?母親在家,食衣住行可以省多少錢?而且吃母親煮的東西很安全,出去外面吃,多糖、多鹽、多油,是吧?身體都吃壞了。
再來,出去外面吃飯,外面的酒店誘惑比較多,妳的先生假如一不小心,掉下去了怎麼辦?那請問你拿多少錢跟我買夫妻的幸福?外面誘惑那麼多,到時候擋不了怎麼辦?大家有沒有發現,都是錢買不回來的。我不要再繼續講了,因為太多了,你們自己想,舉一要怎麼樣?(眾答:反三。)對啊。
所以你再從這些去分析之後,再看到我們老祖先的經句,你知道老祖先通達人性,他知道「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互相感激,「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夫婦之間都在那裡比誰賺的錢多,互相指責,沒有情義,孩子會親嗎?夫婦彼此感恩,孩子就覺得父母很恩愛,孩子自自然然就跟父母關係就很好,是吧?「夫婦有義」之後才能有「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對父母都不孝敬,他出社會會恭敬他的領導,我也不相信。「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自己的父母,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去尊敬別人,那是不正常的。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君臣是指領導跟被領導,整個國家的安定、整個團體的安定,跟「男女有別」有關係,這個邏輯假如不是老祖先給我們開解出來,夫妻分工合作跟天下太平有關?真有關。是啊,所以我們現在把這些道理搞明白了,才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了。
實實在在講,我們幾千年的文明,代代都出聖賢,家庭都很安樂,不要說遠的了,五十年前的家庭就挺安樂的了,我父母那一輩的,他們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好,哪有像這樣?五十年前都很安定,更何況以前文化承傳的時候。可是現在的家庭都不穩定了。得想想,湯恩比教授講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所以教子要有正確的觀念、態度,還有夫妻的共識。
而教育孩子可以大分三個重點,身教、言教、境教。以身作則(身教)。這個「教」字,古字就是這麼寫,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第一個叉是父母長輩畫的,小孩潛移默化,模仿力很強,上行下效,所以左邊就是身教,以身作則。右邊一個手拿著樹枝,耳提面命,很有耐性,不厭其煩。假如當父母、當長輩的人每一次講話就帶著情緒,沒有辦法教孩子,要很有耐性,不厭其煩。那假如是身教,就要提醒自己了,孩子面前都要給好的影響,這是責任感。
我們有一位長輩,他的印象當中就是父親早上起床,都是先去給奶奶請安,然後端洗臉水,讓母親盥洗,盥洗好以後,把母親的尿桶拿去清洗。日日如此,孩子看了哪有不佩服父親的!而且那洗尿桶,因為他的奶奶很愛乾淨,所以父親都洗得特別仔細,然後每一次洗完,都要再做一個確認動作,就是把那個桶子拿起來聞一聞,完全沒有味道了,再拿回來。所以他父親那個聞的動作印在他們的腦海裡,孝道就傳下去。
我們看「天下父母」欄目,翟俊傑翟導演,六十多歲的長者,很孝順,帶個老花眼鏡幫他母親剪腳趾甲,那個照片就很感人。結果很自然的,有一天,他的兒子就說了,「爸,兒子來吧。」那個給老人家剪腳趾甲,就是他兒子自自然然看了他的身教,承傳過去的。這是身教。
第二,言教。這個言教是抓住機會教育點來引導孩子。因為剛好他在那個事情當中,你一提醒他,他終身不忘;你沒有那個機會出來就一直講道理,他會覺得有點煩。
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唐太宗他在貞觀十八年有這樣的記載,他立了太子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那一天的記載,跟孩子在吃飯,他問孩子:你知道飯嗎?孩子說不知道。太宗就講,這個飯是農民辛苦的耕作才能來的。我們常說到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而且他還告訴兒子,農民耕作,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他在耕作的那個時間,你絕對不能讓他去服勞役,他就沒辦法耕作了。很多不好的君王就是為了自己的享受,把農民耕作的時候都剝奪了,最後他就沒飯吃了,生存不下去了。所以不能剝奪了農民耕作的那個時節,那個季節。
這個很重要,現在的孩子,你問他:你知道飯怎麼來的嗎?廚房端出來的。那廚房的飯怎麼來的呢?超級市場來的。他連那個農田都沒有看過都有。還有小孩子寫作,我回外公家,外公從樹上摘了一顆西瓜下來給我吃。那編的嘛。現在孩子很可憐,很少接觸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孩子天真,身心比較健康,從小就關在都市叢林裡面,心胸不會太寬大。所以有時候父母都對著孩子講:你們的命比我好,你知不知道你爸爸以前去上個學要翻兩座山。兒子說:爸,你福氣比我們好,可以看山看水,我們走在路上,電動玩具店好幾家,很受誘惑,很痛苦。那大家想一想,誰的福報大?以前,三十年前的東西吃起來都原汁原味,現在那些水果都是荷爾蒙打大的,看起來很好看,吃起來不怎麼樣,農藥化肥還一大堆。所以到底誰有福報,得冷靜想一想。
接著剛好出門,坐在馬上,太宗又問兒子:你了解馬嗎?兒子說不知道。太宗講,馬服務人,但你也要愛護牠,你不能把牠的體力耗損掉。用了一段時間,要讓牠充分的休息,有勞有逸,你把馬用得太凶了,把牠累壞了,牠就會逃走了。那這個就是一個對待馬的態度,同時也是再延伸開來,你對人也都要設身處地,不能夠勞役他人。
接著剛好坐船,又問兒子:你了解船嗎?孩子說不知道。船比喻國君,水比喻人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現在當太子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愛百姓,百姓支持你;你傷害百姓,百姓就不可能擁護你。
您看太宗皇帝一路上見到什麼都在引導孩子,當這樣的父母不錯吧?你假如積累到這麼有學問,信手拈來都可以引導孩子人生的道理,那你的兒子就變成你的粉絲了,他就不用去找歌星了,他就是爸爸媽媽的粉絲了,他最佩服你了,你很有智慧,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真有這樣的期許,每天開始練,每天給孩子講兩則德育故事,你的功夫就慢慢積累起來了。你說「可是我不會講」,照著念就行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慢慢你學問就積累起來了。
又走著走著看到樹,太宗又問兒子:你了解樹嗎?孩子說,不知道。這樹,它接受了繩墨就能裁出很直的木材了;人君只要能接受底下人的勸告,他就可以成為聖王了。看到一顆樹,還可以教他的孩子你要接受底下人的勸諫,「受諫則聖」,可以成為聖王,可以成為聖人。「教子要有義方」,透過很多機會點可以引導好孩子。
第三,境教。整個你家庭的環境、社區的環境,境教的影響。孟子的母親知道,所以「孟母三遷」。
而成為境教,第一個,你治家要嚴謹。一個家庭要興盛,必由家教、家規嚴整開始,你的孩子才會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這第一點很重要。我們小時候最怕的就是爸爸,爸爸就是是非的標準。我們成長過程當中,人家要拿東西給我們,我們會有哪個動作?一定要先看爸爸媽媽的臉色,那個規矩就是從爸爸媽媽的標準來的。所以要嚴謹,不能讓孩子沒規矩。不要說做什麼不好的行為了,稍有一點跡象,爸爸這樣「咳咳」,就服服帖帖不敢亂來了。
第二,整個經典完全落實在我們的家庭當中,就是境教。孔子的後代有一位女士,她沒有讀過《弟子規》,可是她第一次讀非常親切,她說她讀每一句就想到小時候家裡的情境,「長者立,幼勿坐」,「置冠服,有定位」,「兄道友,弟道恭」,每一句她就想到家裡整個氛圍、情況。代表她雖然第一次讀《弟子規》,請問她學過《弟子規》沒有?學過啦。這個就是她整個家庭都已經落實,這個境教的力量就很大。
再來,讀書才有智慧,所以一定要讓這個家庭有很好的讀書、學習的氛圍,從父母喜歡讀聖賢書開始帶動。「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知恩報恩的家道,這整個氛圍也都是靠父母、長輩來帶頭落實的。
好,「教子要有義方」,就以這身教、言教、境教跟大家做一個交流。這堂課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晚安。
教子要有義方。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朋友們,大家晚安。
我們《朱子治家格言》上一次講到的經句是:
【教子要有義方。】
教育孩子要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觀念。教子對一個家族、家庭是最重要的,對一個國家也是最重要的。每個家有好的子弟,家道興盛;而每個家庭都能有好子孫,家庭又是社會的細胞,每個家都好了,社會國家當然安定。所以為父母者把孩子教好,也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以前的人走向婚姻,新郎要去迎娶以前,都要先祭拜天地的,代表這一件事情對整個天下社會是很重要。有好的後代,這個社會才有未來。所以結婚不是兩個人高興不高興的問題,結婚是要為國家社會負責,要為自己的家族後代負責。所以結婚是一個非常慎重的事,是有一份責任去承先啟後,所以對婚姻要有正確的認知、正確的態度。現在這個責任心不夠,高興了就結,不高興了就離婚,這很要不得。所以現在很多很誇張的現象,還有早上結婚,下午就離婚了,這個對於婚姻把它當兒戲,很不妥當。
所以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幾千年的教育當中,很重視禮教,而禮教當中最重要的是婚禮,結婚的禮非常隆重,整個過程讓人感覺到是一種使命,他就不會當兒戲了。從新郎一開始先祭拜天地,再來父親代表祖先敬兒子酒。這個在孩子一生當中,只有這一天是這樣,一般都是尊重自己的父親,都是給父親倒酒、敬酒,但那一天是父親給兒子敬酒,代表祖先期許他這個家道要交給他了。我想我們成長過程都恭恭敬敬對父親,給父親盛酒,突然那一天是父親給我們盛酒、敬酒,我想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所以整個過程讓他都是提起一種使命跟責任。
包含到新娘家裡,是岳父、岳母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那他也要對岳父、岳母要負責任,人家養育這麼大的女兒,他得要好好照顧她。那新娘迎娶過來了,上了花轎,新娘要把一把扇子從窗外扔出去。妳們都扔過沒有?沒有。那這麼重要的事要記住,因為扔那個扇子是表示要把大小姐脾氣扔出去,把大小姐享樂的生活要一起放下,接著要跟夫君同甘共苦,休戚與共,妳還有這麼大的脾氣,還這麼重視享樂,那麻煩了,給人家搞得雞犬不寧,就不好了。所以每一個環節都是表法,都是給當事人對婚姻提起非常正確的態度,這個教育太好了。
包含到了家門,公公婆婆是站在客人的那個位置,兩對新人是從主人那個台階走上去,代表今天開始這個家就交給他們了。進門之後,夫妻喝交杯酒,盛酒的杯子是葫蘆瓜做的,苦的,盛的是甜酒。代表這一杯酒喝下去,夫妻從今天開始,同甘共苦。因為那杯子是同一個葫蘆瓜切成兩半,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葫蘆瓜,代表一體,不可以分彼此。
這麼好的禮教,我們忽略了好幾代人,都沒有好好的把它理解,進而拿來教化我們的下一代。現在很多婚姻沒有照這個古禮的精神,都挺亂的,是吧?好像現在變結婚的現場都變成胡鬧的地方,這麼神聖的日子拿來好像要捉弄別人,此風不可長也。你愈不重視它,愈把它當兒戲,離婚率愈來愈高;你愈慎重,每個人在走入婚姻以前都有非常正確的觀念、態度,他就不會在婚姻當中亂來。所以這個是慎於始,要走入婚姻的那個開始要好好教育他。
其實人生有很多機會教育點很重要,比方我們看到「教子要有義方」,從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胎教就是開始;孩子要去讀大學,還沒進大學之門,那也是一個開始的機會教育點;孩子要踏入社會,應該有什麼樣正確的工作態度,那又是一個慎於始。
比方說我要到學校去教書,那我的長輩要抓住這個機會,提醒我,「這個工作要好好做,師者,所以傳道授業……」,你們要多背幾句,到時候你的孩子要去教書,你都沒東西跟他講。對啊,教子,你的「存款」要多一點,到時候才拿得出來。你要告訴他,「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工作怎麼可以馬虎、怎麼可以應付?而且領的又是國家的俸祿,你教得不好你就欠全國的納稅人,你下輩子做牛做馬都還不起。」有沒有道理?有。要深明義理,深信因果。
最重要還要跟他講一個故事,就是有一個人當了醫生,沒有醫德,草菅人命,把人給醫死了,結果墮到十八層地獄,他很生氣,在那裡跺腳,「我又不是故意的,幹嘛判那麼重?」結果他在那裡跺腳,突然底下有人說話了,「老兄,你別在那裡跺了,灰塵都落在我的身上。」這個醫生嚇了一大跳,十八層地獄是最低的了,底下還有?他說:「老兄,我是幹醫生的,草菅人命墮十八層,你是幹哪一行的?還在我下面,第十九層。」結果底下的人說:「我是當老師的。」你這個故事在他還沒有教書以前跟他講,不一樣。
我就還沒教書以前就聽師長講這個故事,戰戰兢兢,很有道理。為什麼?醫生醫死人是一條命,他假如積德行善,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可是你把人家的觀念誤導了,他以後還當人家的爸爸,當人家的媽媽,他以後可能還去做小學老師,或者他是當官的人,你把他的觀念引導錯了,那他當官不就誤導一片的人。所以你把思想觀念教錯了,誤的是人家的子子孫孫,還有他影響的人,那這個斷人慧命的罪業就很重了。
我不要講完這個故事,沒有人敢當老師了,你就盡心盡力去做,就功德圓滿。當老師好啊,孔老夫子是好榜樣,是不是?至聖先師孔子,他盡心盡力,「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他的福報庇蔭兩千五百多年的後代,功德很大,他的子孫超過一百萬人。大家想一想,超過一百萬人,沒有出一個敗家子,您說那個德有多厚,那個家教有多麼的嚴謹。
那大家想,現在當老師難,還是孔子那個時候當老師難?現在。我看好多人皺著眉頭,你們是在學校教書。告訴大家,「煩惱即菩提」,危機就是轉機,今天當老師更難當,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功德愈大。所以諸位長輩朋友們,你假如遇上人生很大的挑戰,你要倒一杯茶,敬自己,恭喜你,上天看得起你,來,敬自己一杯。考驗愈大,福德、功德愈大,不是壞事情。人世間沒有壞事,「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自己的福分,任何人都不可能把你奪走,那誰有什麼好擔憂害怕的?可是他愈惡劣你愈能包容,「福田心耕」,所以可能惡人你能夠包容他,你的福德就因為這個人不斷往上提升,那他哪是障礙?所以障礙在哪?心魔,內心的度量太小,太刻薄,容不得人,脾氣太大,這個才是障礙。一個人假如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不會發脾氣,那誰還障礙得了他?
諸位長輩朋友,想不想從今天開始不要生氣了?你們好像不大想?想。對啊,每一次生完氣都是後悔,有時候老朋友生一場氣,以後就不再聯絡了,這麼多年交情,一語寒心,講得太刻薄了,從此就絕交了。人生,人與人緣分難得,「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不應該發脾氣。尤其你已經成立一個家庭,脾氣大,這個家庭的氣氛跟地獄差不多,是吧?家裡的長輩、父母一發脾氣,全家人都很緊張、很痛苦。怒是猛虎,就像一條老虎一樣到處嚇人,不應該發脾氣。
我們為什麼會發脾氣呢?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所以自己想要的,別人不能順我們,不順自己的意思,脾氣就來了;或者自己的面子太重,還是「我」,就惱羞成怒,脾氣就來了;或者自己身體不舒服,就很容易動怒,都是把「我」放在第一位,就很容易動怒。假如把「我」放後面,把「我」放下,就不會發脾氣了。
有一個太太,她是新加坡人,有一次他們夫婦剛好參與一次課程,有朋友就了解到他們夫妻相處很和樂,就跟他們談到夫妻相處之道,結果他們兩個人互相都說到,就是因為跟另一半結為連理,是他們這一生覺得最幸福、最有福報的事情。而他的先生還談到說,「我的太太很賢慧,但有一種情況我會覺得她挺委屈的,就是我的母親有時候錯怪她了,誤會她了,她不只沒有解釋,還跪下去給我母親道歉,我看到這一幕,會覺得她挺委屈的。」
結果這個太太就說了,「一點都不委屈,因為婆婆是家裡的寶。」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我們的體會很深,我爺爺奶奶陪著我們一起長大的,所以我們很清楚,家裡有老人真的是寶。老人很愛護孫子,而且父母在給爺爺奶奶盡孝,我們自自然然就體會、就學到了,這個孝道自自然然就傳了。現在沒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這個孝道很難承傳。那孝道一承傳,孩子心裡有孝就有福報。所以老人是家裡的大福田,孝敬老人、尊重老人都是積福。所以這位太太她很清楚老人是寶,「所以當我婆婆誤會我,她生氣了,到時候氣壞身體怎麼辦?趕緊要讓她的氣能夠消下來。所以我一跪下來給婆婆道歉,她的氣慢慢就消下來,我的心就安了。」
可能剛剛我們女同胞聽到,「被誤會了還要跪下來,豈有此理!殺了我,我都不肯這麼做。」其實誰委屈?「我」委屈,有「我」才會委屈,奇怪了,這一個太太委不委屈?她不委屈,她心安,她知道這麼做,母親息怒了,才不會傷了身,她反而安心了。所以可能同樣的情境,我們會大發雷霆,可是這位太太卻是跪下來道歉,因為她把「我」放下了,是念念為婆婆想,只要婆婆能得利,她就歡喜。
老天爺告訴我們「吃虧是福」,沒有錯還要跪下來道歉,看起來是吃虧,但是後福無窮。大家從小有沒有看連續劇?當然要看好的連續劇,什麼包青天,那個比較值得看,不要看那個打打殺殺或者是鬥來鬥去,那不好。好,我們看,這個媳婦給婆婆道歉下跪了,這個劇情接下來會怎麼演?過幾天這個婆婆發現了,我前幾天才罵這個媳婦把我哪個東西弄丟了,結果自己發現放在哪個角落,看到了,接著婆婆心裡想,我誤會她,她沒有辯解還跪下來給我道歉,這麼有德行的媳婦,打著燈籠都找不到。所以這個婆婆會愈疼愛這個媳婦,那媳婦變成什麼?變自己的心肝寶貝了、心肝女兒了,那這個家不是愈和樂,哪有吃虧?所以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人只要念念為對方想,他的脾氣就不會上來了。
講完了,大家會不會從今天開始就成為不發脾氣的人?這個方法老祖宗有教,對治脾氣:「力忍」,把它壓下來,忍住,不要爆發。比方你快要發脾氣,「我先上個廁所」,這個叫力忍,壓下來,真的忍不住的時候,這個方法挺好的,還是趕快離開,冷靜冷靜,力忍。
接著「忘忍」,宰相肚裡能撐船,不要計較了,忘了。忘了很好,心上都不裝別人的不是,躺下去五分鐘就睡著了。其實人都是跟自己過不去,想一些事氣得半死,最後還要吃安眠藥,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你寬恕別人,包容別人,自己好吃好睡,還福報很大,量大福大。所以古人告訴我們,人都是自討苦吃、自找麻煩、自作自受、自掘墳墓、自欺欺人。好,不念了,開悟了沒有?換另外一邊看,自強不息、自求多福。人生的幸福跟痛苦,誰決定的?自己決定的,這些成語裡面都有人生的智慧。好,忘忍。
「反忍」,人只要能反省,剛好《朱子治家格言》也有,「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很有道理,你今天跟人家有衝突了,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定是兩個人都動怒了才吵得起來。我師長,人家罵他,他從來不還口,罵幾句話他就罵不下去了。還有嚴重的,人家打他,他就躺在地下給他打,那個人打幾下打不下去了。很有道理的。
又有一句成語又把人生智慧告訴我們。所以中國文字、中國的成語、中國的文章那是世界的瑰寶,我們要把它傳下來,為民族、為世界。成語裡面又說,「一般見識」,有沒有?什麼叫一般見識?就是人跟人能吵得起來,水平差不多了,半斤八兩才吵得起來。所以假如我們有這個觀照,你一想,對,我的定力也不夠,人家才講兩句我就受不了,自己的功力太差。
你說那有沒有可能,一個人統統沒錯都是另外一個人錯,那個人還惡劣的對他,那個完全沒錯的人好吃虧。那我請教你,你有遇過兩個人吵架,兩個人衝突,其中一個完全沒有錯,有沒有見過這種情況?我告訴大家,兩個人衝突,這麼講不對,一個人一定要找另外一個人的麻煩,另外那個人完全沒有錯,那個人會變聖人!對啊,我跟大家講真的。比方西方有一些哲學家,他說他之所以成為哲學家,因為他太太很兇。那他太太那個凶不就成就了他的德行嗎?
再來,所以天底沒有吃虧的事,人吃虧到了底了,他就變聖人了。我給大家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舜王,他的父母惡劣到要殺他,他的弟弟也要謀害他。父子關係、兄弟關係到大舜已經惡劣到極點了,可是舜王沒有責怪對方,還說是自己錯,最後他成為天子,成為聖人,還感動了他一家,然後庇蔭了幾千年後的後代。聖德,哪有吃虧!所以舜王給我們人生很大的啟示,有沒有?尤其舜王的後代,這個德行要承傳,還有你們也聽了這個故事,也應該承傳,不能白聽。對啊,所以人生真的沒有吃虧的事情。
佛陀的前世,忍辱仙人,歌利王要割他的肉,一刀一刀把它割下來,他沒有生氣,成就了他的道業,而且還告訴這個暴君,我成就之後第一個度你。所以對方成就了他的忍辱的功夫,真正成佛之後第一個度的學生就是憍陳如,就是當時候那個暴君,說話算話。
好,所以以後人家惡意對你,你就想到,這個人要來成就我了,要來考驗我了。是吧?而且你說,他罵我罵得很難聽,還羞辱我。假如還有這個念頭,就是《了凡四訓》沒有好好學,《了凡四訓》說,「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這個人沒有過失而被人家羞辱的話,人欠他,天還他,他的後代子孫會有後福。這個我們看過,我們那一方,有的父母很老實,幾乎沒講話,又是很辛苦的農民,有些人就欺負他們,罵他們,傻人、笨人,他們還笑一笑回答,笑一笑都不跟人家吵,結果生了好幾個孩子都很有出息,父母不識字,孩子很有出息。看到《了凡四訓》這句話就懂了,「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所以人家罵你,你怎麼會生氣?人家罵你,你給他鞠個躬,謝謝你送福報給我,他罵幾句就罵不下去了。
所以反忍,一個巴掌拍不響,會有摩擦衝突,還是自己的德行不到位,還是這件事情自己有做得不足的地方。人一覺得自己有不足,他那個氣焰就下來。為什麼氣焰那麼高?硬咬著就是全部都是對方的錯,氣焰才會那麼高。所以人一知道有過失就不好意思了,這是反忍。
再來「觀忍」,這個人的言語行為很惡劣,我們一看到之後,火都快上來了,這叫什麼?叫著相,我們執著在一個人的一個動作跟行為上,甚至於那個人講的那句話,我們記了三十年折磨自己,那叫自討苦吃,是不是?你們現在有沒有一想起來十年前那個人罵我,然後還發抖,有沒有?那就自找罪受了。來,請問大家,十年前那個東西在哪?拿來我看看。一個剎那消失的幻相,你把它拿來折磨自己。而且那個是很執著的表現。
這個觀是觀什麼?來龍去脈。來龍,一個人會行為惡劣,是結果,原因是他是可憐的人,他沒有家教,他沒有好的成長過程,長輩給他的愛,也沒有老師給他教導。所以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太上感應篇》說的,「憫人之凶」。
我曾經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學生被學校退學三次,三所學校退學了,到我們學校是第四所。一般一聽到這個就覺得,這個孩子很惡劣,行為太偏頗。可是我們會去思考,那個結果的因在哪?一去調查,媽媽是泰國人,不知道去哪了,父親遊手好閒還跟人常常打架,那這個孩子在這樣成長,怎麼可能會好。你一從他的來龍去看,你對人惡劣的行為產生的不是生氣,是什麼?憐憫他。再來還有去脈,這樣的人不改過,以後會萬劫不復,那你還會對他生氣,你拉他一把都來不及了,還跟他生氣。
所以人要有什麼?前後眼。對自己來講,看得到自己的過去問題在哪;看得到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命由我做,福自己求」,那你有前後眼。再來你看每一個人也有前後眼。這個人行惡,以後會很慘,你就憐憫他;這個人以前種種的這些不幸才會造成這個結果,就不會執著在他的一個動作跟一句言語當中去生氣了。所以人不能著相,著相就愚笨了。
「喜忍」,很歡喜,這個人又要給我送福報來了,他又要來給我考試了,我看看我自己現在功夫到哪裡,每個人都是來成就我的,歡喜。
再來是「慈忍」,以一顆慈悲的心來對待每一個人,你就不會跟他計較,你念念為他想,就像剛剛那個媳婦,念念為婆婆想,她就生不起氣來了。而事實上,我們這個時代,中華民族遭了大難,為什麼遭那麼大難?「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真的是遭難。現在實實在在講,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整個思想觀念偏得比較厲害。所以大家有這麼好的祖先跟文化不能承傳,都是不幸的人,我們先遇到了、先學了,都有責任把這麼好的祖先文化介紹給他們,更不可能去跟他們計較了。
好,我們談到這個「教子要有義方」,而教兒教女,先教自己,我們對於教育就要下很大的功夫。一般人在做任何事情以前,他應該要做好準備才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今天要參加考試,要不要先溫習功課?要。那請問大家,以前,你要當爸爸媽媽以前有沒有去補習三個禮拜?沒有,那你們膽子真大,都沒有準備好就敢生孩子。「凡事豫則立」,要準備好。
老祖宗在教育孩子上,教得非常仔細。首先,從什麼時候開始?從還沒有懷孕就開始做準備了。印光祖師,他的教誨有關教育孩子方面,尤其是女教,學生編成的一本書,叫《天下太平之根本》。這本書太好了,要走入婚姻的人一定要好好的學;已經走入婚姻的人也要學,「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再來,你說「我都四十幾歲了」,那要傳給你的孩子,傳給你的媳婦,這個很重要。「求子三要:第一、保身節欲,以培先天;第二、敦倫積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隨流。」
我們看第一點就講到了,夫妻要「保身節欲」,身體的狀況要調整好,那孩子受孕之後,他的整個基礎就會比較好。我們看很多商人賺了很多錢,結果他放縱慾望,最後孩子那個素質都很不好,那個就是他不懂,要保身節欲,以培先天。
第二個,「敦倫積德,以立福基」。因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而且人與人、親人之間都是緣分,這個家的德行愈好,感得一定是好子孫,叫「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假如你非常吝嗇,你感來的就是奢侈的後代,因為吝嗇,積財喪道,因為你喪了道了,感來的是敗家子到你們家裡來。孔子是至聖,他的後代兩千五百多年都沒有出敗家子,這都是感應。所以真正要求好子孫,要靠德去求,要靠誠心去求。教大家一個方法,你都求「這個孩子以後我讓他弘揚中華文化」,都會有好子孫來,因為中華文化現在是危急存亡,你發這樣的願必有好的感應,不過你發了願就要算數,不要到時候,他要走這個路,你還阻礙他,讓他多賺點錢給你花,這樣不行。而且大家要了解,現在的人發願承傳中華文化,他是中華民族列祖列宗的獨生子、獨生女,有沒有福報?所以你發願求這樣的孩子,他一輩子你不用操心,自有老祖先保佑他、照顧他。
其實這第二點也告訴我們,人莫向外求,要向自己內心去求,你有德自然感有德的子孫。你今天做老闆,你真有德,你也會感有德行的下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今天很多年輕人要走向婚姻,他都想去找好的對象,其實坦白講,他真能找到好的對象嗎?「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他的眼光就到這裡,他能選出好的?他只能選出跟他一般見識的人。所以最重要的是什麼?提升自己的德行,他的眼光、他的福報跟著增長,那是從根本去求了。
現在人都對這個本不是很敏銳。這一點,我有一個很熟的朋友,他的兒子不是很有眼光,找了一個不怎麼好的對象。可是他們夫妻盡心盡力為中華文化的弘傳付出非常多,積了很厚的德,結果他兒子那個女朋友就吹了。這無形的力量很強,不然他們家就麻煩了,不好的女人進門,這家道就完了。所以不要操心,是可以轉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你的德積得夠厚,逢凶化吉。這是我親自看到的例子,我當時候也替他們捏了一把冷汗,因為很熟,但後來證實,確確實實這無形的功德、福德之力量是很大的。後來找的,他兒子憨憨的,找了一個太太非常好,笑容可掬,他那個媳婦很有人緣相,閩南話講,真有人緣,看了都讓人家生歡喜,然後沒脾氣。更讓我們感動的是,她的公公跟她講,妳不能只生一個,生一個他又沒有兄弟姐妹,這樣他也很辛苦,成長很辛苦,妳最少要生三個。她說沒問題。增產報國。對啊,現在很多的年輕女子不願意生孩子。要多生,而且要好好培養,現在社會缺棟梁之才。
「第三、胎幼善教」,從胎裡就開始教,而且幼是什麼?三歲、五歲以前。「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胎幼善教,以免隨流」。這一點我們從自身有感觸,我們家三個孩子,不會跟人家吵架,吵不起來。像對方假如講話比較大聲了,我姐姐就流眼淚了,對方看她流眼淚,也罵不下去了。那我們就想到,我母親沒有跟人家吵過架,只要對方講話比較大聲了,頭就低下來,就罵不起來。所以母親的行儀對自己的孩子的影響很大。
所以我們看到這裡,「胎幼善教」最重要是母親的影響,在胎中,稟承母親的正氣。周朝聖人最多,因為胎教做得好,三代的女聖人,太姜、太任、太姒。太姜生了泰伯、仲雍、王季,都是聖人;太任生文王;最後太姒,是文王的太太,生武王、周公。他們幾代人,代代都出聖賢,所以胎教重要。然後小時候,「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
一個家庭裡面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教育後代,「至要莫如教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是沒有子孫這麼淺而已,是沒有好的子孫。你有子孫不好,比沒生還可憐、還苦,是吧?「好子好遊玩,歹子不如無」,你不好的孩子不如不生,那把家道整個都搞垮了。「無後為大」,那是有好的後代子孫。
家庭裡面兩個最重要的責任:經濟的責任,家裡要生活,必須有經濟的支持;另外一個是教育好下一代。所以「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古人真的是通達人性,這個「別」別在哪?別在對一個家庭的責任不同,互相分工、互相感恩。是啊,太太想,沒有丈夫這個天,我們這個家怎麼活下去?先生想,就是我太太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在家裡奉養我的父母,又教育好下一代,然後又祭祀祖先,把這些事都辦得這麼好,讓我完全的放心。感恩彼此的恩德。所以「男女有別,而後有夫婦有義」。
結果現在夫妻統統出去賺錢了,也不分工了,下一代交給誰教?傭人。像有一些地區誰教?印尼的女傭教,菲律賓的女傭教下一代,愈教愈怎麼樣?愈教教到最後錢都拿到菲律賓去了,是吧?對啊,怎麼把最重要的事情給忽略掉了,這怎麼有智慧呢?然後兩個人都出去賺錢了,誰怕誰?洗碗,你自己去洗,你以為你賺錢而已,我也賺錢;煮飯,你自己去煮。兩個人就為了煮飯可以吵好幾次了,是不是?你賺我也賺,誰怕誰?甚至於夫妻之間還在比誰賺的錢多。你說現在的人怎麼被誤導的偏成這個樣子了?把重要的教育孩子的事都忘了。
所以這個時代變化太快了,我們不冷靜下來,眼花繚亂,到底人生該怎麼經營,聽十個人講十個人說法都不大一樣。像我姐姐,她就堅持要帶自己的孩子,好多人反對,但是弟弟支持,我是鐵票,支持她。
大家冷靜想一想,算盤要會打,兩個人賺就比較多嗎?一個人賺就比較少嗎?人很多的擔憂是因為不明理,理得心安,他假如清楚該是我夫妻的福報,跑都跑不掉,並不是多人賺就賺多錢。大家冷靜想一想,三、四十年前,一個丈夫領著微薄的薪水,照顧誰?照顧六個、八個孩子叫正常,十二個叫有本事。再來,不只是孩子跟妻子,還有誰?父母,還有小姑、小叔。結果二十年之後,還買了兩棟房子,有沒有?儉腸勒肚(閩南話),非常節儉,一份薪水,還積攢了不少錢。現在呢?兩個人賺,一個孩子、兩個孩子而已,還不奉事老人,也沒有照顧小姑小叔,結果兩個人賺還負債。現在這個現象是普遍現象。大家開悟了沒有?所以現在似是而非的觀念很多。所以老祖先留給我們,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只要這個家抓住勤儉了,他才能留得住錢,不是很多人賺就能留得住錢,現在愈多人賺,花得愈凶。
再來,很多東西是錢買不到的,有沒有?對啊,所以您看現在多少夫妻,兩個人都出去賺錢,結果家裡出的狀況都是錢買不回來的。
所以我現在大聲疾呼:女人回家吧!因為老祖宗留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字,叫「安」,家裡不能沒有女人。妳們不要太激動,妳們不要今天聽完回去跟妳先生說,「我明天不上班了,蔡老師說的。」下個禮拜,妳先生氣衝衝的來,我這個課就上不成了。大家要了解,做什麼事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妳得要體會得到妳們家的客觀狀況,是吧?妳一下不工作了,那家裡經濟沒辦法,那不行的,慢慢調整,慢慢跟另外一半溝通,達成共識。然後妳就要「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妳說:「先生,你就是我們家的天。」妳愈肯定妳的丈夫,他就愈有承擔,這個很重要,妳愈尊重他,他愈能夠提得起他的使命跟責任。
您假如又能工作,又能把家帶好,那還可以,但是坦白講,十個女子可能九個人做不到。那真正就像《了凡四訓》說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假如女人留在家會更好,那我帶頭來做」,那妳這一念心也很可貴,是吧?對啊。
好,我們現在拿出人生的天平來稱一稱。今天母親在家,從小照顧孩子的健康,孩子一生受用,他的學業、他的事業都要靠健康的身體。你假如身體不好,那真的做什麼事都很難成就得了。好,請問你們拿多少錢跟我買孩子一生的健康?來,你們的computer(計算機)算一下,怎麼買?到時候身體出狀況了,你錢買不到。不是孩子的健康,是一家人的健康。現在多少家庭積攢了幾十年的錢全部花在哪?家裡面人身體出狀況,全家的錢都進去了,甚至還要去借錢。大陸一些農村,有人得了重病,自殺。為什麼?怕醫藥費負擔不了。所以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但是假如從小母親都不好好照顧,孩子的體質不就弱了嗎?
現在十個有幾個孩子是吃母奶長大的?現在都吃牛奶,請問牛奶照自然的規律是給誰吃的?對啊,所以它叫牛奶。那牛需要的營養跟人一不一樣?對。我就說到這裡了,不然下個禮拜又有賣牛奶的來找我了。這個時代,講實話是不容易的,你們好好去查資料就了解了。
剛剛是說健康。再來,只要母親在,全家人的心尤其孩子的心非常的定。我們成長過程中,一進家門,「媽,我回來了,什麼東西這麼香」,紅豆湯,蓮子湯,成長過程伴隨著母親濃濃的愛,人格健康。我們這一生在內心裡面沒有匱乏的感覺,「啊呀,我好可憐,我好苦,我好渴望什麼,我想佔有什麼」,沒有這種念頭,是什麼?我們人生能給人家什麼。你有滿滿的愛了,你沒有缺乏,你不會去計較,你不會去爭奪。沒有安全感的人,控制慾望特別強。他也很可憐,很辛苦。為什麼沒有安全感?推開家門,沒有人在,他的脖子上面掛著一支鑰匙,叫鑰匙兒童,你們聽過嗎?馬來西亞沒有鑰匙兒童嗎?比較少,因為馬來西亞的女子留在家裡的,我的調查應該是全球華人比例最高的。(大眾鼓掌)
所以你看,我記得二00七年的時候,我們中國駐馬來西亞的一個參贊,他那次參與了校長職工會跟我們中心簽了五年的協定,這五年要培訓馬來西亞華小的校長跟老師,五年。結果有個儀式是拜師之禮,給這些負責的校長、老師行三跪九叩的禮。這個參贊看了以後,輪到他給大家致辭,他足足有幾分鐘,哽咽,一句話都講不出來。我們當時候在現場也是非常動容,他那個對老祖宗文化的一種感動太深了,他說,這些東西我小時候都看過,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否定呢?因為他也曾經經歷過文化大革命那些情況,所以他非常感觸,居然是在海外、在馬來西亞看到了這一幕。接著他還說,他希望中國的男人到馬來西亞來娶太太。這是一個參贊講的,他可能感覺到中華的女子的女德,馬來西亞比較好。那你們也不要介意,人家來了娶回去,反正造福天下蒼生。
所以假如這個孩子是鑰匙兒童,家裡沒有溫暖,請問他會到哪裡去?電動玩具店,玩樂的地方,他就開始染污了。而且那些開電動玩具店的人,也是賺的是折福的錢,那些孩子才八歲、十歲,你就讓他沉迷在這些玩樂當中,不是毀了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開這種商店,毀了多少家庭,毀了多少孩子的人生。
好,所以沒有父母的愛陪伴他成長,人格不健康,請問你們要拿多少錢跟我買孩子人格的健康?跟我做生意不好做。大家有沒有看到,母親不在家,損失的東西都不是錢買得回來的。
再來,全家都在外面吃,請問每天花多少錢?母親在家,食衣住行可以省多少錢?而且吃母親煮的東西很安全,出去外面吃,多糖、多鹽、多油,是吧?身體都吃壞了。
再來,出去外面吃飯,外面的酒店誘惑比較多,妳的先生假如一不小心,掉下去了怎麼辦?那請問你拿多少錢跟我買夫妻的幸福?外面誘惑那麼多,到時候擋不了怎麼辦?大家有沒有發現,都是錢買不回來的。我不要再繼續講了,因為太多了,你們自己想,舉一要怎麼樣?(眾答:反三。)對啊。
所以你再從這些去分析之後,再看到我們老祖先的經句,你知道老祖先通達人性,他知道「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互相感激,「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夫婦之間都在那裡比誰賺的錢多,互相指責,沒有情義,孩子會親嗎?夫婦彼此感恩,孩子就覺得父母很恩愛,孩子自自然然就跟父母關係就很好,是吧?「夫婦有義」之後才能有「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對父母都不孝敬,他出社會會恭敬他的領導,我也不相信。「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自己的父母,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去尊敬別人,那是不正常的。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君臣是指領導跟被領導,整個國家的安定、整個團體的安定,跟「男女有別」有關係,這個邏輯假如不是老祖先給我們開解出來,夫妻分工合作跟天下太平有關?真有關。是啊,所以我們現在把這些道理搞明白了,才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了。
實實在在講,我們幾千年的文明,代代都出聖賢,家庭都很安樂,不要說遠的了,五十年前的家庭就挺安樂的了,我父母那一輩的,他們兄弟姐妹感情都很好,哪有像這樣?五十年前都很安定,更何況以前文化承傳的時候。可是現在的家庭都不穩定了。得想想,湯恩比教授講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所以教子要有正確的觀念、態度,還有夫妻的共識。
而教育孩子可以大分三個重點,身教、言教、境教。以身作則(身教)。這個「教」字,古字就是這麼寫,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第一個叉是父母長輩畫的,小孩潛移默化,模仿力很強,上行下效,所以左邊就是身教,以身作則。右邊一個手拿著樹枝,耳提面命,很有耐性,不厭其煩。假如當父母、當長輩的人每一次講話就帶著情緒,沒有辦法教孩子,要很有耐性,不厭其煩。那假如是身教,就要提醒自己了,孩子面前都要給好的影響,這是責任感。
我們有一位長輩,他的印象當中就是父親早上起床,都是先去給奶奶請安,然後端洗臉水,讓母親盥洗,盥洗好以後,把母親的尿桶拿去清洗。日日如此,孩子看了哪有不佩服父親的!而且那洗尿桶,因為他的奶奶很愛乾淨,所以父親都洗得特別仔細,然後每一次洗完,都要再做一個確認動作,就是把那個桶子拿起來聞一聞,完全沒有味道了,再拿回來。所以他父親那個聞的動作印在他們的腦海裡,孝道就傳下去。
我們看「天下父母」欄目,翟俊傑翟導演,六十多歲的長者,很孝順,帶個老花眼鏡幫他母親剪腳趾甲,那個照片就很感人。結果很自然的,有一天,他的兒子就說了,「爸,兒子來吧。」那個給老人家剪腳趾甲,就是他兒子自自然然看了他的身教,承傳過去的。這是身教。
第二,言教。這個言教是抓住機會教育點來引導孩子。因為剛好他在那個事情當中,你一提醒他,他終身不忘;你沒有那個機會出來就一直講道理,他會覺得有點煩。
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唐太宗他在貞觀十八年有這樣的記載,他立了太子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那一天的記載,跟孩子在吃飯,他問孩子:你知道飯嗎?孩子說不知道。太宗就講,這個飯是農民辛苦的耕作才能來的。我們常說到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而且他還告訴兒子,農民耕作,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所以他在耕作的那個時間,你絕對不能讓他去服勞役,他就沒辦法耕作了。很多不好的君王就是為了自己的享受,把農民耕作的時候都剝奪了,最後他就沒飯吃了,生存不下去了。所以不能剝奪了農民耕作的那個時節,那個季節。
這個很重要,現在的孩子,你問他:你知道飯怎麼來的嗎?廚房端出來的。那廚房的飯怎麼來的呢?超級市場來的。他連那個農田都沒有看過都有。還有小孩子寫作,我回外公家,外公從樹上摘了一顆西瓜下來給我吃。那編的嘛。現在孩子很可憐,很少接觸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孩子天真,身心比較健康,從小就關在都市叢林裡面,心胸不會太寬大。所以有時候父母都對著孩子講:你們的命比我好,你知不知道你爸爸以前去上個學要翻兩座山。兒子說:爸,你福氣比我們好,可以看山看水,我們走在路上,電動玩具店好幾家,很受誘惑,很痛苦。那大家想一想,誰的福報大?以前,三十年前的東西吃起來都原汁原味,現在那些水果都是荷爾蒙打大的,看起來很好看,吃起來不怎麼樣,農藥化肥還一大堆。所以到底誰有福報,得冷靜想一想。
接著剛好出門,坐在馬上,太宗又問兒子:你了解馬嗎?兒子說不知道。太宗講,馬服務人,但你也要愛護牠,你不能把牠的體力耗損掉。用了一段時間,要讓牠充分的休息,有勞有逸,你把馬用得太凶了,把牠累壞了,牠就會逃走了。那這個就是一個對待馬的態度,同時也是再延伸開來,你對人也都要設身處地,不能夠勞役他人。
接著剛好坐船,又問兒子:你了解船嗎?孩子說不知道。船比喻國君,水比喻人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現在當太子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愛百姓,百姓支持你;你傷害百姓,百姓就不可能擁護你。
您看太宗皇帝一路上見到什麼都在引導孩子,當這樣的父母不錯吧?你假如積累到這麼有學問,信手拈來都可以引導孩子人生的道理,那你的兒子就變成你的粉絲了,他就不用去找歌星了,他就是爸爸媽媽的粉絲了,他最佩服你了,你很有智慧,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你真有這樣的期許,每天開始練,每天給孩子講兩則德育故事,你的功夫就慢慢積累起來了。你說「可是我不會講」,照著念就行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慢慢你學問就積累起來了。
又走著走著看到樹,太宗又問兒子:你了解樹嗎?孩子說,不知道。這樹,它接受了繩墨就能裁出很直的木材了;人君只要能接受底下人的勸告,他就可以成為聖王了。看到一顆樹,還可以教他的孩子你要接受底下人的勸諫,「受諫則聖」,可以成為聖王,可以成為聖人。「教子要有義方」,透過很多機會點可以引導好孩子。
第三,境教。整個你家庭的環境、社區的環境,境教的影響。孟子的母親知道,所以「孟母三遷」。
而成為境教,第一個,你治家要嚴謹。一個家庭要興盛,必由家教、家規嚴整開始,你的孩子才會有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這第一點很重要。我們小時候最怕的就是爸爸,爸爸就是是非的標準。我們成長過程當中,人家要拿東西給我們,我們會有哪個動作?一定要先看爸爸媽媽的臉色,那個規矩就是從爸爸媽媽的標準來的。所以要嚴謹,不能讓孩子沒規矩。不要說做什麼不好的行為了,稍有一點跡象,爸爸這樣「咳咳」,就服服帖帖不敢亂來了。
第二,整個經典完全落實在我們的家庭當中,就是境教。孔子的後代有一位女士,她沒有讀過《弟子規》,可是她第一次讀非常親切,她說她讀每一句就想到小時候家裡的情境,「長者立,幼勿坐」,「置冠服,有定位」,「兄道友,弟道恭」,每一句她就想到家裡整個氛圍、情況。代表她雖然第一次讀《弟子規》,請問她學過《弟子規》沒有?學過啦。這個就是她整個家庭都已經落實,這個境教的力量就很大。
再來,讀書才有智慧,所以一定要讓這個家庭有很好的讀書、學習的氛圍,從父母喜歡讀聖賢書開始帶動。「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知恩報恩的家道,這整個氛圍也都是靠父母、長輩來帶頭落實的。
好,「教子要有義方」,就以這身教、言教、境教跟大家做一個交流。這堂課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晚安。
推薦閱讀:
※經典職場勵志格言名人名言
※經典愛情格言45句
※《朱子治家格言》學習分享【第26集】
※發人深省的勵志格言
※人情世故格言100句(受益一生)
TAG: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