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筆記 觀千年坐具演變 賞明清經典傢具
以劃分為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兩大時期,由此,坐具也在不斷的演化發展。
東漢畫像磚 拓片
一、席地而坐的時代
傳統的坐禮是華夏文明的標誌之一,關於坐席、坐姿也有許多講究,比如孟母教子「席不正不坐」,是指席子的四邊要與牆壁平行。古時,坐禮失禮是會讓人恥笑的,原壤踞坐等候孔子(箕踞或蹲著),便被孔子用拐杖打小腿,斥責為「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
西漢《文翁石室授經講學圖》
席地而坐,包括跪坐禮儀,商、周、漢沒有太大變化。傳統的坐禮還影響著周邊國家,至今日本、韓國還保留著我國傳統的坐禮。
中國傳統坐禮:
1、跽坐,也就是跪坐,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後跟上,與跪相似,但不同之處也很明顯:跪時臀部須要離開腳後跟的
漢代跽坐俑
跽坐是正坐,在會見客人、飲宴、議事或者與長者、尊者交談等正式場合下,必須正坐,否則就是失禮。
2、趺坐,雙足交迭,盤腿而坐。
3、箕踞,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
4、帶踞,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其實就是蹲。
東漢畫像石「西王母」拓片
漢代的新型小坐具「獨坐板枰」,堪稱垂足坐具鼻祖。
筵和席
筵和席,為中國古代社會最早的坐具。筵是用竹子編成的,而席是用蒲草編成的,鋪在地上,可坐可卧。
東漢鄭玄注《周禮》時解釋說「筵亦席也,鋪陳曰筵,籍之曰席,筵鋪於下,席鋪於上,所以為位也。」《禮記 禮器》說,「天子之席五重,而諸侯用三重,大夫兩重。」
古人坐在筵席上進食,後來,酒席就稱為筵席。現代漢語中還保留著這些古老坐具的印記,比如「首席」、「出席」等等。
為何把老師稱為「西席」?
中國自古以來,「人有三尊,君、父、師」。《呂氏春秋·尊師》中就說:「生則謹養,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既然把老師處處尊為上賓,上賓之位,當然就是坐西面東的席位了。
《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東鄉西鄉,以南方為上。」古人席地而坐,西方的座位最尊貴。賓主相見,讓客人坐西方,以示敬重。這個座位稱為「賓席」,坐在這個座位上的客人就被稱為「西席」。古人對老師最為尊重,所以把老師稱為「西席」。
而主人則在坐東面西的席位陪客,這也許就是稱主人為「東家」的來歷。
床榻
床起初只作為卧具使用,戰國時期出現了高起的坐具,寬廣如床。《說文》:「床,安身之坐者」。這種高起坐具,戰國及東漢以前較少見,東漢以後,漸漸普遍。
狹長的床被稱為「榻」,成為床式坐具。《三國志.吳書》中有「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的記載,這裡是說孫權和魯肅坐在一張榻上飲酒,而不是躺在一張榻上喝酒。
席地而坐的漢代,床和榻都比較低矮。漢時的一切活動,如讀書、待客、宴飲、議事等等,都在床、榻上進行,使用廣、形制多。
獨坐榻·漢
河北望都漢墓壁畫中描繪的獨坐榻,方榻四周增加了低矮的榻足。這種方榻素麵無飾。
帶屏風的榻
東晉畫家顧愷之的《列女仁智圖》(宋摹本)局部。此榻為無足落地式,三面圍屏上繪有山水圖,很是講究。
東晉《女史箴圖》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中,床體很大,四面設屏,前面留有活屏可供上下出口。上為幔帳、下為箱體,四周封閉,比前代的床榻有了很大發展。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維摩詰倚隱囊-龍門石窟北魏浮雕
床上興起供倚靠的憑几和隱囊。圖中床比以往變高,並增加了床頂。
西晉起,跪坐漸衰,箕踞(jī jù,伸腿坐)、趺坐(fū,盤腿坐)、斜坐,隨心所欲。
憑几
憑几是古人在席地而坐時依靠的傢具,主要供人們依靠,舒適之餘又不失優雅。
秦漢乃至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兩腿憑几,南北朝時期,使用的已是三腿的曲形憑几。
二、垂足而坐 高足坐具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以來,垂足坐開始流行,高足坐具開始興起,「席地而坐」漸漸被「垂足而坐」所取代。胡床、筌quán蹄(束腰圓凳)、座墩等相繼誕生。
蓮花墩 北魏
早期的凳子,後世坐墩大都由此演變。裝飾上的特點反映出魏晉時期佛教流行。此類高型坐具只在少數貴族和僧侶中使用,尚未普及。
帶腳踏的扶手椅 西魏
敦煌285窟西魏壁畫。
菩薩呈垂足而坐狀,據目前已有資料看,這應是中國傢具史上的第一把扶手椅。
胡床
胡床,又稱交床、繩床,由八根木棍組成,坐面為棕繩聯結,可以摺疊,張開可作座具,合起可提可掛,使用方便。胡床沒有靠背也沒有扶手,與現代的馬扎非常類似。胡床是從游牧民族傳到中原。
《後漢書.五行志一》:「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京都貴戚皆竟為之。」可見,至少在東漢年間,我國已經有胡床了。
南北朝 北齊《校書圖》中的胡床
今天可看到的最早的胡床的形象是北齊《校書圖》中的胡床,此畫描繪的是公元556年,儒生樊遜坐在胡床上校書的情形。
從史籍看,胡床大部分應用於戶外活動,是閑居或外出攜帶的坐具,如出行、狩獵、遊玩、行軍等,雖在室內也有應用,但還比較少見。
胡坐,所謂「胡坐」就是把臀置於高處,而雙足垂下。
入唐後,跪坐和趺坐依然存在。但高足坐具逐漸成為主流,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椅凳逐漸普及,傢具由矮向高發展。凳子形狀多樣,有方形、長條、圓形、橢圓等。座墩到了唐代更為精美。五代沿襲唐制式,變化不大。
唐《宮樂圖》
唐《內人雙陸圖》
唐-盧楞枷《六尊者像》
《會昌九老圖》
五代-周文矩《重屏會棋圖》
凳
凳,最早專指蹬具,相當於腳踏;成為坐具是漢代以後。
宋代以後,凳的種類更加豐富,用材及工藝都很講究。有方凳、圓凳、條凳、馬札、腳凳、坐墩、杌凳、交杌、長凳等造型。
椅子
根據現有史料,最晚在唐朝中期,我國已經有了椅子。盛唐後,椅凳普及,傢具由矮向高發展。凳子形狀多樣,有方形、長條、圓形、橢圓等。座墩到了唐代更為精美。五代沿襲唐制式,變化不大。北宋時,椅子已非常普及。
野宴圖 唐
《韓熙載夜宴圖》
五代畫家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圖中,一些人踞坐在傳統的雕花大床上,但有很多人已開始坐在椅子上。
宋代,徹底結束了席地坐和席榻坐的生活方式,完全進入垂足坐狀態,各種高形傢具初步定型,為我國傢具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期。到了南宋,傢具品種樣式相當完備。宋代基本完成了起居方式的轉變。
南宋-馬遠《西園雅集圖》
宋徽宗《聽琴圖》
宋仁宗坐像
宋代的椅子在品種上除了靠背椅外,已經出現了帶舒適圍的圈椅和輕便靈活的交椅,以及穩定莊重的扶手椅。椅子的形制發展已經相當成熟。
明-岐陽王坐像
明-崔子忠《杏園宴集圖》
明代坐具,傢具種類漸趨豐富,製作技藝精益求精,逐漸建立了簡約、古樸的審美理念,開始推崇素雅、高古的藝術風格。明朝,坐具以椅子為代表,到達了其製作的巔峰,形成了獨有的明式簡約風格。
明-《十八學士圖》
明-仇英-高士圖
明及前清,傳統傢具黃金期。工料精良,重美學,製作藝術登峰造極。
紅樓夢繪本
清代仕女圖
郎世寧-乾隆坐像
明清椅子主要種類,有交椅、太師椅、官帽椅(四齣頭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燈掛椅、寶座等。
交椅
交椅,是可以摺疊的交足椅子,是一種很古老的椅子,因椅子腿呈交叉狀,故名「交椅」。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交椅是身份、地位的高貴象徵。中國人在形容一個人的地位時常說坐第幾把交椅,「坐第一把交椅」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
黃花梨有踏床交椅·明
高495mm,為明代傳世真品,非常罕見、極其珍貴。豎立四根椅足用圓材,但在穿軸釘的部位保留方形,以增其堅固程度。踏床面板為活動式可裝卸或翻轉,便於攜帶,設計精巧,製作極精。
黃花梨圓後背交椅·明
通高1120mm,成對之一。後背板為鏤空透雕,開光式圖案。此椅上多處採用黃銅加固件,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應為明中、晚期作品。
扶手椅
扶手椅是有扶手的背靠椅的統稱。
扶手椅派生出太師椅、官帽椅、玫瑰椅等不同款式。扶手椅的式樣和裝飾有簡有繁,常和茶几配套,以四椅二幾(稱為半堂)置於廳堂的兩側,作對稱式陳列。
太師椅
太師椅,是一種形體較大、莊重華貴的椅具,也是唯一以官職來命名的椅子。據考證,太師椅源於南宋,人們常說的「穩坐太師椅」,指的就是這種椅子。
太師椅最初的形式類似於交椅。南宋太師椅樣式與明清不同,明清的太師椅寓意太師、少師,製作時常以大小獅為圖樣,象徵為官家之椅。以清乾隆時期製作的最精。
清代,太師椅的樣子開始講求莊重嚴謹,用料厚重,寬大誇張,裝飾繁縟。這些特徵都是為了顯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經完全脫離了舒適,而趨向於尊嚴。
官帽椅
官帽椅,因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官帽而得其名。在古時眾多的中式傢具中,官帽椅是以其高大、簡約、線條流暢著稱的。雖然它的椅面、腿等下部結構都是以直線為主,但是上部椅背、搭腦、扶手乃至豎棖、鵝脖都充滿了靈動的氣息。可分為四齣頭和南官帽椅兩種。
扶手為優雅的曲線,與下端的「鐮刀把」相呼應。腿足間的棖子從前、左右、後部,逐漸提升,民間稱為「步步高」式。
扶手下面的聯幫棍有彎,上細下粗,俗稱「耗子尾」;這種有彎的聯幫棍也稱「鐮刀把」。
四齣頭官帽椅,四齣頭官帽椅始於中國宋朝時期,是一種是傢具檔次的象徵。是明式扶手椅的典型式樣之一,其特點是搭腦和扶手都探出頭的椅式傢具,其造型像古代官員的帽子而得名,所以稱為四齣頭官帽椅。
南官帽椅,特點是搭腦的兩端和兩個扶手的前端均不出頭,但搭腦仍向後凹進,形似官帽,又因為南方的匠師多製作此類官帽椅,故稱之為南官帽椅,南官帽椅也是明式扶手椅的代表式樣之一。
南官帽椅的造型特點是「四不出頭」。
「南官帽椅」的名稱是由京城的匠師開始叫的,這種四不出頭的官帽椅在明代只有江南才有。
紫檀扇面形官帽椅·明·(圖)
座面前寬758mm,後寬610mm,俯視呈扇面形,四件之一。王世襄先生評此椅為「不僅是紫檀傢具中的無上精品,更是極少數可定為明前期制的實例」。
黃花梨六方形南官帽椅的變體形式,以南官帽椅的做法為基礎,將座位的前緣加寬後做成六角形座面,故相應設有六足,扶手前端不出挑,六足之前裝有管腳棖,北方稱「六方椅」。
六方座面,六根腿足,腿子用劈料作法。劈料就是把材料表面作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圓柱體,看起來像是兩根圓棍粘連拼接成一體的,看上去更精巧。
燈掛椅
燈掛椅,因其造型像南方鄉村竹燈掛而得名,是明代最為普及的椅子樣式。
燈掛椅,中間靠背多呈「S」形。搭腦的中間一般多做成凸起的枕狀,兩端如牛角形內彎,猶如挑燈的燈桿。
老花梨木戶壼門券口燈掛椅·明
此椅搭腦兩端線條圓順,介面自然。整體木材紋理清晰、自然天成,與流暢的造型非常協調,是一件明式傢具中的精品。惜已流失國外。
圈椅
圈椅,俗稱羅圈椅,最明顯的特徵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圈椅的扶手與搭背形成的斜度、圈椅的弧度、座位的高度都是按照人體工程學來設計的,坐靠時人的臂膀可倚著圈形的扶手,十分舒適。
圈椅造型為上圓下方,外圓內方。暗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乾坤之說,乾為天為圓,坤為地為方。外圓內方,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崇尚的一種品德,雖在處事上有所圓滑,但卻內在有所堅持。
玫瑰椅
漢族傳統傢具之一,屬於中國明代扶手椅中常見的形式。在各種椅子中屬較小的一種,用材單細,造型小巧美觀,多以黃花梨木製成,其次是鐵梨木,用紫檀木製作的較少。
玫瑰椅又稱「小姐椅」,是古代小姐閨房的御用座具。古代女子坐在此種椅子上,必須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坐椅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以體現大家閨秀的教養。
老花梨木螭紋玫瑰椅·明
通高885 mm。整體比例協調,線形疏密有致。後靠背鏤雕螭紋形象各異,相互交錯,排列有序。
寶 座
寶座最早出現於唐朝皇宮,後於宋、元兩朝完善並定型,由明朝進入頂盛。寶座大都形體較大,座面以下的做法採用床塌做法,多用弧腿膨牙、內翻馬蹄的形式,突出其穩重大方的特點。
其它椅具
躺椅
躺椅是一種休閑椅,特點是後仰的靠背很長,人可以很舒適的仰坐在上面。躺椅有幾種式樣,有的可以摺疊,有的是腳踏部分做成組合式。
清式獨座
清代園林和大戶人家廳堂上使用的扶手椅,江南俗稱「獨座」是借鑒宮廷「寶座」製作出來,椅子尺寸較大,有氣魄,並常雕刻雲紋,靈芝紋等,一般靠背鑲嵌雲石,是江南一帶別具一格的座椅。
清式炕椅
在炕上使用的一種坐具,只有椅面和靠背,而無腿足,有的靠背可以隨意調整。
品質容齋 品位容齋
---<End>---
本文由 容齋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收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
中國風原創內容/產品/工藝/健康/ 交流與合作
微博 @容齋茶話 或訪問 m.fxzgf.com
推薦閱讀:
※傢具如何保養才能煥然一新?!
※想美美泡個澡?你不知道的浴缸選購指南!
※這些網紅傢具品牌,究竟有什麼好?
※紅木傢具的一些作假
※什麼樣的傢具不會過時——Fen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