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也肆:肆說唐詩

肆說唐詩

也肆

來源:深圳商報萬象副刊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一首送別詩,妙在情思深長而語詞沉靜。離愁別恨全都有,卻無一句直露。

首聯講臨別無語,唯有舉杯對飲。

額聯以琴瑟喻友情之近,以山川謂分隔之遠。

頸聯講長夜將盡,分手在即。明月之「隱」、長河之「沒」,道出時光的無情、分別的無奈。

這首詩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吐、對、思、繞、隱、沒、洛、在,八句詩里的中間字都讀仄聲。這樣的情況出現在別的詩里可是硬傷,但出現在陳子昂的這首詩里,硬是合適。

陳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四)

樂羊為魏將,食子殉軍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聞中山相,乃屬放麑翁。

孤獸猶不忍,況以奉君終。

陳子昂是有唐一代的「詩祖」之一,本應該先讀他最精妙的詩句。這首詩寫得並不算「精妙」,就跟說話似的,像是發了一條微博評論。但是他說的話有道理,而且,這個道理在這幾天還特別引起咱的共鳴。

詩里舉了兩個戰國時的故事。魏將樂羊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君殺掉了樂羊的兒子做成肉羹,派人給樂羊送去。唉,這個國君實在太殘暴了,真是個狗不如的人間渣滓。而樂羊為了表明他忠於魏國,居然就吃了一杯肉羹。仗打完了,魏文侯賞了樂羊的軍功,但又覺得這個人心腸不好,因此並不重用他。

另一個故事講的是中山國君獵到一隻小鹿,就交給侍衛看管。侍衛見到小鹿的媽媽一直跟隨著他們,悲鳴不已,於心不忍,就把小鹿放了。後來國君被侍衛的善良感動,不僅沒有怪罪他擅自放走獵物,還任用他做了太傅。

兩個故事都提到了中山國,不過國君並不是一個人。看來再扯淡的國家,也不都是惡人。

一個連骨肉之情都不顧的人,談何對別人忠心?而一個對孤獸都心懷惻隱的人,也一定是個忠臣。這就是陳子昂講的道理。他為什麼寫這樣一首詩呢?因為他生活在武則天的時代。武則天為了保住權力,連親生兒子都殺;而朝中大臣為了表示效忠,也經常性地表演「大義滅親」。

人性在哪裡啊?

歷史是怎麼回事啊?蠻荒時代的事,活生生就在眼前。

陳子昂 《感遇三十八首》 (其七)

白日每不歸,青陽時暮矣。

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

眾芳委時晦,鶗鴂鳴悲耳。

鴻荒古已頹,誰識巢居子?

陳子昂推崇「魏晉風骨」,他的精神導師應該是阮籍。頭兩句,就讓人想起阮籍詠懷詩里的「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阮籍的詩里還有「去者余不及,來者吾不留」,又對上了陳子昂那句著名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陳子昂想像阮籍一樣寫詩、悟道,想和阮籍一樣歸隱山林做個曠達之士。他吟誦著屈原的詩句「恐鶗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慨嘆著日月不留青春將暮。而山林如此,人世亦是如此,那些美好的時代和那些令人傾慕的高人逸士,也和這留不住的春光一樣,終將蹤影全無。

陳拾遺、阮步兵,都是對現實不滿的人。他們都不喜歡活在當下。

事情總是這樣的,常有六零後嚮往上世紀三十年代,也常有九零後嚮往六十年代。

但是有古人之心,未必有古人之命。

阮籍跟司馬昭那樣的強人過招,居然毫髮無損終其天年,雖然有時候要拚命喝酒裝瘋賣傻什麼的,累是累了點。而四十來歲的陳子昂一招都沒使出,就被一個破縣令給坑死了。

韋承慶《南中詠雁詩》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不知何歲月,得與爾同歸。

這首詩可能是韋承慶在流放嶺南的路上所作。他被流放的原因是在政治上站錯了隊,跟了張易之、張宗昌兄弟。

張氏兄弟在武后晚年恃寵專權,不跟他們的,很可能會被流放嶺南;跟了他們的,在他們倒台後也很可能被流放嶺南。韋承慶屬於後者。

所以,在那個時候,「南下」對於士人來說,是一件特倒霉的事,絕不是去淘金、去發展。其實不光是「南下」,如今的「北上廣深」,在那個時候都是流配貶謫的好地方,房價約等於零。

這首詩直抒胸臆,平白如話。春回大地,鴻雁北歸,但人卻往南走,頂唔順啊。哪年哪月才能順過來呢?唔知。

「得與爾同歸」這幾個字淺近得都快讓老乾體詩人瞧不起了,但「人窮則反本」,到了絕望的境地,就說不出精心雕琢的話。不過,還是有人錯誤地理解這一句。有的版本將這首詩題作《南行別弟》,這樣一來,「爾」字指的就是兄弟而不是天上的大雁了。對大雁說「得與爾同歸」是好句天成;對人說這句話,入詩則顯得憨笨可笑。

楊炯《驄馬》

驄馬鐵連錢,長安俠少年。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

夜玉妝車軸,秋金鑄馬鞭。

風霜但自保,窮達任皇天。

楊炯絕對是「四傑」里最「酷」的一個,讀這首詩,又像是看武俠小說,又像是聽搖滾樂。

這首搖滾的歌詞大意是:一匹馬,一個人,一條路,愛誰誰。

「帝畿平若水,官路直如弦」這句,基本上可以秒殺古龍了。

夜玉指的是霜雪,秋金就是秋風。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生存還是毀滅,斃還是不斃,還真就成了問題了。痛並什麼著的4B青年能不能進化成牛人呢?天知道。

有才華,但未必顯達。「初唐四傑」的命運都跟這首詩里的青驄馬差不多。楊炯的命還算比較好的,最後當上了個縣令,但是四十多歲就掛了。

對了,楊炯的「酷」還不光體現在詩上,當官時,他還是個很酷很酷的酷吏。

盧照鄰《文翁講堂》

錦里淹中館,岷山稷下亭。

空梁無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猶疑市,苔深不辨銘。

良哉二千石,江漢表遺靈。

盧照鄰貞觀年間謁訪成都「文翁講堂」遺址而寫就此詩。文翁是漢代蜀守,在成都設置學官,開創了西漢的官學制度。錦里、岷山都是蜀中地名。淹中、稷下則是著名的儒學學宮,古人可不認識什麼牛津劍橋哈佛耶魯,說起學術聖地,想到的就是這兩個。

空梁無燕雀。詩人眼中的講堂遺址,雖已荒廢,但高貴不失。看得出來,盧老師對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點意見,但是我想對他說,已經不錯了,遺址沒被拆掉,沒被開發,連門票都不收,還要鬧哪樣。

盧照鄰為「初唐四傑」之一,詩好,命不好。沒做幾年官就得了病,最後不堪病痛折磨,投水而死。雖然如此,但後人一般不會太關注詩人的身世,只管讀他的詩。人早晚會死,詩一直活著。

詩一直活著,是因為有一條「文脈」一直不斷。這首詩寫的就是這條文脈。

這條文脈起於三代,穿越漢唐,歷宋元明清,直到……其實我想說的是,盧老師並不知道自己對歷史的影響有多大,在唐代,他教會了李白、杜甫們寫詩;在現代,他教人們做個文明遊客。

王勃《滕王閣》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別亂翻成語詞典了,先出來看看天才再說。

真正的天才,就是王勃這樣的。位列「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只活了26歲,卻留下了一篇字字珠璣、震古爍今的《滕王閣序》。

這首詩附於序末,至少貢獻出一個成語——物換星移。在那篇「千古一序」里,能找到的成語、名句就更多了。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秋水共長天一色、老當益壯、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今天的「文人們」,在不得不借句的時候,別忘了向這位天才致個敬。

序、詩本來皆因在滕王閣里舉辦的一場盛宴而起,但在這首詩里卻沒有半個字提到那場宴會,只是描繪了高閣內外的景緻。在熱鬧非凡的宴會上,作者卻看到了人去樓空之後的情景,感嘆的是繁華易逝。

哦,繁華易逝。恐怕連王勃也不曾料想這座滕王閣在那場宴會之後的命運吧。這個,現在門票多少錢一張?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方家評論說「只一結語,開後來多少法門」。的確,幾十年之後,崔顥登上黃鶴樓的時候,腦子裡有沒有忽閃出王勃的這一句呢?李白看到黃鶴樓題詩後嘆了口氣,又轉身跑到金陵鳳凰台的時候,難道腦子裡只裝著崔顥,沒想到王勃嗎?

喬知之《綠珠篇》

石家金谷重新聲,明珠十斛買娉婷。

此日可憐君自許,此時可喜得人情。

君家閨閣不曾難,常將歌舞借人看。

意氣雄豪非分理,驕矜勢力橫相干。

辭君去君終不忍,徒勞掩袂傷鉛粉。

百年離別在高樓,一代紅顏為君盡。

《綠珠篇》寫的是西晉石崇的寵妾綠珠墜樓殉情之事。石崇就是那個和王愷鬥富的人,他富可敵國,但卻敵不過國中權貴。他得罪了趙王,於是,綠珠撲通一聲跳了樓,石崇咔嚓一聲掉了腦袋。

這首詩四句一段,共三段。大意是:一、她好看,他喜歡;二、她被奪,他沒轍;三、她殞身,他斷魂。言辭激切,直露憤恨之意。換句話說就是這詩寫得不夠哀婉,不夠纏綿。

哀婉纏綿的詩句,可以參考杜牧的「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只是,杜牧詠《金谷園》,說的是別人的事;喬知之寫《綠珠篇》,說的卻是自己的事。

據說喬知之有個能歌善舞的美婢,叫做碧玉。兩人情投意合……結果,碧玉被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看上了,找個機會「借」了去,就再也不還了。喬知之憤恨不已,就寫了這首詩寄給了碧玉。

我總覺得這事有點彆扭。寫這首詩,夠膽的話就公開發表,嚴正聲明一把;不夠膽就自己躲在被窩裡看看。但是偏偏寄給碧玉看,這不是勸人家去死的節奏嗎?果然,碧玉讀了詩,絕食三天,撲通一聲跳了井。

對於喬知之來說,這又是個作死的節奏。武承嗣發現這首詩後勃然大怒,羅織了一通罪名,咔嚓一聲殺了喬知之。

這種撲通咔嚓撲通咔嚓的節奏,歷史上就沒斷過。任何朝代,都不要把它想像得過於美好。綠珠,不就是碧玉嗎,碧玉,不就是——唉,翠花,上酸菜!

郭震《塞上》

塞外虜塵飛,頻年出武威。

死生隨玉劍,辛苦向金微。

久戍人將老,長征馬不肥。

仍聞酒泉郡,已合數重圍。

郭震郭大俠,能文能武。據說長得很帥,可惜沒有照片。

郭震18歲就考中進士,後來當了個地方官,但在任上卻幹了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據說是劫掠人口。武則天知道了,本來要辦他,但他面見女皇,並獻詩一首之後,武則天忽然就原諒了他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不僅免了他的罪,還升了他的官。是不是因為他長得帥呢?這個不好說(此處省略掉一本小說)。不過他獻的詩也是赫赫有名的佳作《寶劍篇》。

「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衝天。」《寶劍篇》以「豐城劍氣」為由,興壯志未酬之嘆。而這首《塞上》則是郭震拜將封侯,功成名就之後所作,抒發的是忠臣良將赤心報國的情懷,可以看作《寶劍篇》的續篇。

疲兵敝馬再趨患難,烈膽忠肝不避死生。

一朝天子一朝臣。到了唐玄宗的時候,有一回搞閱兵式,郭震掃了皇帝的興,以「軍容不整」的罪名被革職流放。我就呵呵了,「久戍人將老,長征馬不肥」換一種說法,不就是「軍容不整」么。 20131210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詩三百首》里,第一首便是此詩。開元賢相張九齡晚生於王、楊、盧、駱很多年,但《全唐詩》卻把他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大概是因為他位重德高,又是開盛唐風氣的重要詩人。

一般說是「春蘭秋菊」,蘭、桂組合,應該是張九齡的發明吧。蘭桂坊……

蘭葉盛於春而桂花發於秋,草木榮枯各有其時,憑藉的是它們的本性,並不是為了取悅於人。君子也當如此,盡心性而待天命。不為了功名利祿而希求別人的賞識,也不因為別人是否賞識而動搖自己的操守。

《感遇十二首》是張九齡受奸相李林甫排擠罷相,被貶為荊州長史之後所作的一系列五言古詩。不是說「憤怒出詩人」么?而張九齡在人生的低谷、在仕途失意中寫詩,但詩里卻看不出一點憂憤之意,透著的是一片風流蘊藉、中正和平。

前賢評價此詩是「氣高而不怒」。

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關於月亮的詩,張九齡寫了不少,每一首都令人叫絕,這一首更是千古傳誦的經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十個平平常常的字組合在一起,卻是如此震撼人心。隔千里兮共明月,一輪明月聚合了時空,望著它,如何不想起千里之外同沐月光的那人?

灑遍天涯的月光,溫柔而又冷清。

長夜未央,相思難了,如何不怨?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如何不憐?

明月聚攏了時空,但終不能讓人穿越時空。竟夕相思,終不能相見;手捧月光,卻不能相贈。倒不如回到夢裡,在那邊相會。

唉,打個電話吧。

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讀他的詩,特別是五言律詩,能看出杜甫的家學淵源,「詩聖」可不是隨便就能冒出來的。

「宦遊人」估計是初唐時的一個流行辭彙,指的是奔波於仕途的知識分子。王勃的詩里也有「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這裡有兩種情況,一是沒當上官又特想當官的士人,主動地四處交遊,結識權貴,或為廣交朋友;二是當官的士人被迫四處輪崗調動。王勃屬於前一種,老杜屬於後一種。

宦遊人遠離家鄉到處漂泊,是很容易被勾起鄉愁的。又因為他們是知識分子,本就多愁善感,所以碰到季節變換,看見花開葉落,難免會一驚一乍的,有些不正常的表現。不像俺們農民,只會想到耕地鋤草的事。

杜審言就是這樣,他在江南當個小官的時候,趕上春天來了。大地復甦,萬象更新,春色從江南向江北傳去。本來,看到這樣的景象,正常的反應是精神一振,喜大普奔,但是杜審言卻勾起了思鄉的念頭,再加上朋友吟得的詩句聽起來有點煽情,弄得他差點掉了眼淚。

宦遊人有時也去「跑官要官」,但他們跑官要官的主要方式是交流文學作品,顯才華以博賞識,不像現在那些人只會勾兌女色錢財。唐詩的盛行,也和「宦遊人」們的交遊酬唱大有關聯。

張九齡《秋夕望月》

清迥江城月,流光萬里同。

所思如夢裡,相望在庭中。

皎潔青苔露,蕭條黃葉風。

含情不得語,頻使桂華空。

這篇仍是寫月亮的,跟上一首「海上生明月」堪稱姊妹篇。不過好像沒那首有名哦。

關鍵詞有兩個,一個是首聯的「清迥」,一個是尾聯的「含情」。

望月有好多種望法。可以和家人共賞圓月,感受團圓之美;可以通過月亮寄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可以像李白那樣和月亮喝酒;可以就著月光吃大閘蟹省電……還可以像這首詩里的張九齡那樣,只是凝望著月亮、寄情於月亮,如同月亮凝望著自己、寄情於自己,直至人月合一。

那月,清迥含情;那人,高華清淡。

五六句里的「皎潔」和「蕭條」可以當成動詞玩味一下。

從這首詩里,可以讀出「天涯共此時」,可以讀出「桂華秋皎潔」,還可以讀出「抱影吟中夜」、「愁坐露華生」、「夜夜減清輝」……它雖然沒有前一首有名,但可以看做是打開詩人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

宋之問《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是唐代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之一,作詩,那叫一個工整。

不過詩好不一定人也好,這位大詩人趨炎附勢、賣友求榮的事沒少干,做人,那叫一個不講究。

據說他還為了將外甥劉希夷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佔為己有,竟把劉希夷害死。簡直是太可恨了。

都說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可恨之人呢,沒準也有可憐之處。宋之問特別的一點是,可憐之處,還有可觀之詩。

這首詩的背景其實也挺不堪的。宋之問因傾附張易之,被貶嶺南,結果他受不了那個苦,偷偷跑了回來,在渡過漢江的時候,寫了這首詩。

不過詩寫得確實好,寫到人們心坎里。每一個和家人音信斷絕的遊子,都會有近鄉情怯的心理吧。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宋之問不少稱得上感人的詩句,都跟被貶嶺南的經歷有關。嶺南是他作詩的福地,也是他做人的絕地。宋之問最後被賜死,在流放欽州的路上結果了性命。

沈佺期《雜詩三首》 (之三)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沈佺期和宋之問合稱「沈宋」。正是在他倆的鑽研之下,才完整確立了五言律詩的形式。對句特別工整,辭藻特別華麗,是二人共同的特點。此外,兩人都是宮廷御用詩人,都曾因為「站錯隊」而遭到貶謫……

相似的地方太多,兩人被合併了同類項,沈佺期可就吃了大虧了。宋之問的人品沒說的,那叫一個差。可沈佺期招誰惹誰了,也跟著挨罵,常被描述成趨炎附勢的小人。當時因為和張易之撇不清關係而遭貶的人太多了,怎麼別人都沒得到這種惡評呢?一定是沈佺期沾了宋之問的光。倆人在詩歌創作上被分到了一個小組,不等於他們就是一路人啊。

從這首詩里,就能看出沈佺期和宋之問在情懷上的一些差別。

宋之問寫得最好最感人的詩,都離不開他自己遇到的那些倒霉事。揭自己的傷疤,博別人同情,算是一種精緻的呻吟吧。而沈佺期的這首傳世之作,寫的是閨中少婦思念從軍的丈夫,表達出對戰爭的厭倦、對和平的嚮往,詩意纏綿,卻並不消沉,有同情之心,也有救度之意,可謂「情深」而「意長」。後世陳陶的詩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是不是受了這首詩的影響呢?

這樣的悲憫情懷,在宋之問的詩里可找不到。說沈、宋是一類人,我不相信。

沈佺期 《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少婦、征戍、明月是這首七律的關鍵詞,跟前面的那首「聞道黃龍戍」極為相似。這首詩還有個題目叫《獨不見》,擬的是樂府古題。「獨不見」就是「傷思而不得見」,以這個為題,寫的都是閨怨詩。

頭兩句乍一讀,齊梁體很明顯,鬱金堂、玳瑁梁,富麗堂皇的,還以為是一首淺俗的艷曲呢。接著往下讀,才知道這樣寫的妙處。寒砧,就是秋天的搗衣聲,這在古時是一個著名的意象。深秋時節,天氣漸涼,家家戶戶趕緊添置寒衣,寄給出征遠方的親人。聽到寒砧聲,孤獨、凄涼、憂愁、思念……就一股腦地上來了。原來丈夫征戍遼陽已有多年。首聯的「富貴溫柔」和次聯的「艱難困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再往後讀就更明白了,白狼河是征戰之地,丹鳳城指的就是弄玉吹簫引來鳳凰的長安城。一邊是音信斷絕生死不明,一邊是獨守空閨日夜思念。最後兩句點出了主題,還搬出了一輪明月,把情感推向高潮。

李白吟得「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不知道有沒有受到這首詩的啟發。有學者認為這首詩和崔顥的《黃鶴樓》並稱七言律詩的巔峰之作,還有人接著比較這兩首詩的長短高下。咱沒有資格評頭論足,對於這樣的神作,只有欣賞和膜拜。 20140121

【盧僎《途中口號》】

抱玉三朝楚,懷書十上秦。

年年洛陽陌,花鳥弄歸人。

這裡的「口號」指的是隨口吟得的詩句,不是我們現在整天喊的那些口號。不過現代人已經基本失去了口佔一絕的能力,能隨口說出來的也就只有口號了。

詩的作者是誰,其實沒有定論。大多數認為是盧僎,也有說是郭向的,也有說是張九齡的。反正張九齡這個說法我不信,因為張是個牛人,不會作這樣的詩。

詩里用了兩個典故。一是楚人卞和發現一塊璞玉,獻了三次才成功。頭兩次都被大王認為是矇事的,分別被砍去了左腳和右腳。二是蘇秦到秦遊說秦王,上了十次書都不受待見,最後離開秦國,終於搞成了合縱六國。

舉了兩個屢敗屢戰的例子,但作詩的人實際的感受是屢戰屢敗。每次落敗而歸,連路邊的花鳥都好像在笑話他、戲弄他。太不淡定了。

肯定是個參加科考屢試不中的書生。科舉這事其實挺扯淡的,說公平吧,也有不公平的情況;說不公平呢,總體上還是公平的。

都是懷才不遇,但牛人的懷才不遇卻不是這樣的。真正的牛人都是百折不回,一條路走到黑的人,像卞和、蘇秦,還有張九齡。他們失敗的時候,哪有閑心去琢磨路邊的花鳥呢?

郭利貞《上元》

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

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

爛熳惟愁曉,周遊不問家。

更逢清管發,處處落梅花。

這首詩和蘇味道的「火樹銀花合」是同一天寫的。那一年的那個正月十五,未必是中國歷史上最熱鬧的一個元宵節,但一定是影響最大的一個元宵節。那一天首都的文藝青年們沒有閑著的,有好幾百首詩流傳於世。

文藝青年存在的價值就在於此,他們會讓某一天記在歷史上。雖然,在那一天里,普通青年和二貨青年們折騰得更歡。

在幾百首詩中,蘇味道的那首、郭利貞的這首以及崔液《上元夜》,堪稱絕唱。

這首詩,寫的就是上元節的規模,京城裡,沒有一個不開心的人,沒有一處不好玩的地方。

經過了漫長的冬天,春天露出了端倪。在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通宵歡慶,迎接季節的轉換。元宵節,就是中國古時的狂歡節。

好久沒有那樣狂歡過了。剛過去的那個元宵節,還跟番邦的情人節綁在了一起。是該迎春還是該叫春,這個問題讓文藝青年抑鬱,讓普通青年分裂,讓二貨青年狂躁。

李適之《罷相作》

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李適之是「飲中八仙」之一,杜甫寫的「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指的就是他。他在天寶年間曾任左相,與右相李林甫不合。

李林甫是誰呀,奸人的祖宗。喜歡喝酒的李適之完全不是他的對手,沒多久就敗下陣來。見到好友韋堅被李林甫構陷獲罪,李適之就怕了,主動要求退居二線。罷相之後,就寫了這首詩。

避賢樂聖,有兩層意思。其一,從字面上看,避賢就是給賢能讓路。李適之好像是在唱響主旋律,歌頌天下太平、聖賢當道的大好局面。其二,「清酒為聖,濁酒為賢」是酒場上的「行話」。李適之避「濁」而樂「清」,暗含著諷刺之意。

雖然是明著捧暗著罵,但這兩句詩總歸是帶著甘拜下風的意思,氣質偏弱,骨頭偏軟。因此,為了找回點面子,後邊就又「嘴硬」了兩句。

心理素質不過硬是李適之最主要的「短板」,憑這個哪能斗得過惡人啊。這不,到了後來,李適之仍然沒逃過被貶官的命運。當聽說韋堅等人在貶所被殺的消息後,李適之驚懼不已,接著服藥自殺。

張諤《九日》

秋來林下不知春,一種佳游事也均。

絳葉從朝飛著夜,黃花開日未成旬。

將曛陌樹頻驚鳥,半醉歸途數問人。

城遠登高並九日,茱萸凡作幾年新。

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在他之前,張諤也這麼認為,還用一首詩把秋天寫得跟春天一樣。或者說,他像寫春天一樣來寫秋天。

漫天紅葉,遍地黃花。詩人登高望遠采茱萸,樂游暢飲又賦詩,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重陽節。

張諤的心裡顯然有一幅秋天的圖畫。好,現在的問題是,這幅畫的背景是什麼顏色的?

持續多日的大霾被一陣大風刮跑,終於露出了湛藍的天空,我忽然有一種「春高氣爽」的感覺。我也想作一首詩、畫一幅畫,像歌頌秋天一樣歌頌春天。可是,半年前的那個秋天,到底長啥樣啊?

天藍色的背景,因為理所當然,常常被古人忽略。如今,有了它就是一幅好畫,有了它,什麼季節出去溜達,都是一種「佳游」。

韋述《還京》

朱紱臨秦望,皇華赴洛橋。

文章南渡越,書奏北歸朝。

樹入江雲盡,城銜海月遙。

秋風將客思,川上晚蕭蕭。

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有兩個說法,一是韋述,一是張諤。實在搞不清楚究竟是哪一位,就隨便選一個吧。

題目也有兩說,一是《還京》,一是《廣陵送別宋員外佐越鄭舍人還京》。我其實認同長的那一個,因為這顯然是一首送別詩,而且同時送南下和北上的兩位朋友,讀起來更合理一些。之所以選了短的,是為了看上去沒那麼啰嗦。

好了,不啰嗦了,言歸正傳吧。

朱紱是官服的代稱,借指官員;秦望,指的是紹興城南的秦望山,據說秦始皇東遊時,曾登上山頂眺望南海;皇華,是使臣的代稱。一首詩里最難搞懂的詞都集中在頭兩句了。

三位唐朝「公務員」聚會在揚州,這是一場為了分別的聚會。其中的兩人,一個將南下赴越,一個將北上還京。這樣的告別總有些傷感,但作者沒有往這方面使勁,而是把詩寫得宏闊遼遠,典雅莊敬。

文章南渡,書奏北歸,雖獨行千里,而斯文不沒,公義在肩。作者如是為兩位朋友「壯行」,詩里充滿了「正能量」。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只有在詩的最後,藉由蕭瑟的秋風,隱約表達出在分別後的孤寂之意和思念之情。

張說《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心隨湖水共悠悠。

提起張說,會讓人想起一個詞兒——「得江山助」。這位「燕國公」曾三度為相、兩度被貶。《唐才子傳》說他「為文精壯,長於碑誌,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詩法特妙。晚謫岳陽,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之助。」

這首詩是張說送友人經他的謫居地岳陽去京城時所作,就是「得江山助」之後的產物,也被視作七言絕句由初唐轉入盛唐的標誌性作品之一。

謫官送別朋友,總不免愁緒萬千,但這首詩寫得極其含蓄。文本上不著一字,全在意象中尋。

巴陵長望,帆影漸遠。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從「洞庭秋」三字,自然聯想到《楚辭·湘夫人》中的名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而傳說中湘夫人出沒的地方,正是水中那座孤獨的君山。

神女凌空蹈虛,飄渺無蹤,不可接迎。而在謫官眼裡,也另有一些如神仙一般遠不可接、高不可攀的事物吧,比如回京城官復原職?

送友人入朝,憂愁、孤獨、羨慕、企盼,啥心思都有。眼前的洞庭湖煙波浩渺,這小小的心湖裡也是潮翻浪涌啊。 20140107

劉希夷《故園置酒》

酒熟人須飲,春還鬢已秋。

願逢千日醉,得緩百年憂。

舊里多青草,新知盡白頭。

風前燈易滅,川上月難留。

卒卒周姬旦,棲棲魯孔丘。

平生能幾日,不及且遨遊。

送走個倒霉蛋,又來個苦命人。劉希夷有才,但是短命,活了不到三十歲。

劉希夷最出名的詩句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種說法是他舅舅宋之問為了把這兩句詩據為己有,害死了他。但這種說法也不太靠譜。宋之問人品是不咋地,但是舅舅和外甥的年齡差距並不大,劉希夷死時,宋之問還沒當上什麼大官呢,即便有害人之心,未必有害人之能。

不過,劉希夷死得不明不白,至少說明他活得不夠風光。

不考慮劉希夷的生平,單看這首詩,還以為是一個歷盡滄桑的老同志寫的呢。除了最後兩句,前面十句都是對句,主要意思就是說,人生不堪過,有酒趁早喝。消極是消極了一點,不過像咱們這樣的老同志,讀著也多少能受點啟發。腦子裡不能光裝著「而今邁步從頭越」這樣的句子,到點就退休,別讓年輕人捉急。

「卒卒周姬旦,棲棲魯孔丘」這句,顯然是受了前輩酒友王績的影響。王績《贈程處士》就有「禮樂囚姬旦,詩書縛孔丘」。這也說明了一個情況,就是「造聖」運動在唐朝還沒有到達頂峰,人們在喝多了的時候,還是能拿周公、孔子這樣的聖人調侃兩句的。

20140114

崔液《上元夜六首》

其一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其六

星移漢轉月將微,露灑煙飄燈漸稀。

猶惜路旁歌舞處,躊躇相顧不能歸。

崔液的《上元夜》一氣兒寫了六首,基本上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人們通宵達旦歡度元宵節的全過程。咱這兒就選個開頭和結尾,能看出個大概意思了吧。

元宵節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古代的「狂歡節」,在於它有三個狂歡的要素:通宵達旦的月、通宵達旦的燈、通宵達旦的人。

不過,只有在遠去了的農業時代,才會有那種月、燈、人的大規模集合。

工業時代那些想開就開想關就關的電燈,破壞了人和月亮的關係。

商業時代那些想開就開想關就關的商場,讓人們在燈底下通宵達旦地買東西,都不管天上還有沒有月亮。

如今,據說已經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個時代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還一頭霧水。不過,剛過去的那個元宵節給了我一點啟發,讓我有了機會,能把古人的詩句改寫一下:誰家見月都閑坐,何處聞燈都不看。

20140225

王灣《閏月七日織女》

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

今年七月閏,應得兩回歸。

王灣不光是為了回不了家而著急,這回他還替神仙著了一回急。他說今天晚上銀河沒那麼亮,天上神仙沒出來幾個,看得不嚴。牛郎和織女是不是能借著閏七月初七的機會,再偷偷地約會一把。

人間的二十幾年前,也就是天上的不到一個月前,在一次雨過天晴加大面積停電加閑得沒事爬樓頂的情況下,我才唯一一次在城市的夜空里看到銀河。當時因為和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沒顧得上找一找牛郎和織女到底在哪。

傳說牛郎和織女一個在銀河的這邊,一個在銀河的那邊,只有每年七月初七才跑到鵲橋上約會一次。本來呢,我一個學文科的,沒有什麼科學頭腦,一直相信他們說的都是真的,相信兩顆星星在那天晚上會看上去挨得近一點。

讀了王灣的這首詩,再想一想,覺得這事似乎不怎麼靠譜。不管是七月七還是閏七月初七,指的都是陰曆上的日子。陰曆是按照月亮和地球的關係定的。這個,月亮和地球的關係,跟牽牛星和織女星的關係,跟牽牛織女和地球的關係,有關係嗎?我懷疑牛郎和織女,從來就沒有相會過。

再說說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這件事,合著人家兩個要是真能相會的話,在天上也是每天都相會一次。天天見面還著什麼急嘛!真是皇上不急太監急,神仙不急我們急。

回頭一看,說了一堆廢話,都不靠譜。以此紀念我看到銀河的那個不靠譜的夜晚。

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未曾是最牛的詩人,但在他的時代,卻寫出了一首最牛的五言律詩。王灣的這首《次北固山下》一時獨步,宰相張說曾經手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張掛在政事堂上作為典範,以此鼓勵人們多寫詩、寫好詩,為大唐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貢獻。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固然是越千年而不朽的名句,但這首詩的妙處不只在於此。前四句是寫景。詩人在他鄉漂泊,乘船到北固山前,潮平岸闊,眼前豁然。如此景象,可以遠望,可以遠思。於是詩人把目光又投向極遠處——海上,一輪紅日噴薄而出。這首詩在這裡,自然地由空間引出了時間:一天方始,陽光推夜色而去;一年將盡,江水攜春潮而來。

江水緩流,光陰速迫,歸路渺渺。最後,宏闊的時空又歸結在一個極遠又極近的點上,那是難解的鄉愁,迫切的歸心。詩人只有把對親人的思念託付北飛的鴻雁。

此詩可謂一片通透、一氣呵成。雖然說的鄉愁,但它浩浩蕩蕩地道出,不是柔腸百結的那種。

在《河嶽英靈集》中,這首詩有另外一個版本《江南意》:南國多新意,東行伺早天。潮平兩岸失,風正數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來觀氣象,惟向此中偏。不知道行家以為如何,反正我覺得,這麼寫,頭尾四句真對不起中間四句。 20140325

沈如筠《閨怨》

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

只讀這一首詩,可以品味出這首詩的兩個「好處」,一是好在寫情,二是好在用典。若想找到點「妙處」,還得跟其他的詩搭配著讀。

「雁盡書難寄」這五個字一是指明了方位,二是道出了季節——秋天,親人在遙遠的南方。那裡見不到南飛的大雁,誰能給他帶去音訊呢?白天黑夜都挂念著親人,憂思太多,做不成好夢。想來想去,也只能寄望天上的月亮,把思念帶到軍營。

尾句用的是西漢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的典故,與唐朝當時征南詔的事件吻合,與首句形成呼應。

借月寫情,是古詩詞最常見的做法。詩人們從各個角度,以各種方式玩味月亮,都快把月亮玩兒殘了。這首《閨怨》,有方家認為它和張九齡的《賦得自君之出矣》里的「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首詩都道盡了思念之苦。

既然行家都認為沈如筠和張九齡有可比性,那我就不客氣了。我覺得,把張九齡的另一首詩《望月懷遠》跟這首詩一起讀,有唱對台戲之妙。那邊說「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邊卻說「愁多夢不成」。月亮啊月亮,你還讓不讓人睡覺了?

張子容

《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林花發岸口,氣色動江新。

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

分明石潭裡,宜照浣紗人。

很多人都把《春江花月夜》和張若虛畫了等號,其實多位詩人都寫過這個樂府舊題。當然張若虛一首詩橫絕古今,跟別的詩不在一個檔次上。不過,張子容的這首與張若虛同時而作,兩首詩在風格上相映成趣。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共二百五十二言,洋洋洒洒,淋漓盡致。而張子容則走極簡路線,只寫了六句三十字。平心而論,「春、江、花、月、夜」五個字組合在一起,是一個繁瑣的詩題,往多了寫容易,往少了寫不易。

張子容正是對著這個題目,使勁做了一番減法。「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十個字,把「春、江、花、月、夜」都囊括其中,可見鍊字之精。更妙的是,「流光花上春」一句,也把意思都說全了。

中間兩句可以和前兩句組合成一首絕句,和後兩句組合,也是一首絕句。

最後兩句也是在做減法。一個「宜」字用得最絕。月亮不是隨隨便便地掛在天上的,它照到了最美的事物,詩人見證了最美的時刻。

蘇頲《汾上驚秋》

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許國公蘇頲和燕國公張說都以文章而顯,兩人名望差不多,當時被稱為「燕許大手筆」。

這首詩寫出了五言絕句的高境界。它急起急收又餘響不盡,道足了一個「驚」字。

我先用我的低境界來翻譯一下:天上白雲疾走,秋風怒號;地上的我,小小心臟受不了。

不過光看字面,還說不透這首詩的好處。五言詩貴在含蓄,這短短二十個字里其實包含了更多東西。

漢武帝有首著名的詩叫做《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那一年的秋天,漢武帝率領群臣到汾陽祭祀后土時,寫下了《秋風辭》。

這一年的秋天,仕途不大得意的蘇頲站在汾河邊,聽著漢武帝曾經聽過的風聲。而唐玄宗剛剛效仿漢武帝,在此祭祀后土。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國運又逢盛世,人生恰處低谷。面對同樣的秋天,皇帝的感覺約莫是「爽」,臣民的感覺沒準卻是「驚」。

崔國輔《魏宮詞》

朝日照紅妝,擬上銅雀台。

畫眉猶未了,魏帝使人催。

崔國輔專工五言小詩,五言小詩里,又最擅長搞點諷刺。

這首詩乍一讀,貌似普通的宮廷艷詞。不就是宮伎早上起來盛裝打扮,準備去銅雀台為君王助興(性)么。銅雀台呢,原本是曹操飲酒作樂的地方。美人的眉毛還沒畫好,魏帝就等得不耐煩,派人來催了。這裡的一個「帝」字,道出了玄機。

曹操可一直沒有稱帝,魏武帝是死後追封的。說「魏帝」,指的自然是他兒子魏文帝曹丕。據說曹操死後,曹丕把他爹用的侍妾全部回收再利用,一點也沒浪費。太后見了,氣得大罵「狗彘不食其餘」。

魏帝用他父親的侍妾用得得心應手,來晚了還使勁催,亂起倫來一點也沒有不好意思。原來這首詩是在諷刺曹丕亂倫啊。可是,在崔國輔寫詩的時候,曹丕早死了好幾百年了,諷刺他又有什麼用呢?

原來崔國輔又拐了一道彎。寫的是魏宮詞,指的卻是唐宮事。借問唐宮誰得似,太宗高宗武媚娘。武則天原本是唐太宗的才人,賜稱媚娘,後來居然當了太宗兒子高宗李治的皇后。

魏帝使人催,唐宮綠帽飛。

崔國輔《雜詩》

逢著平樂兒,論交鞍馬前。

與酤一斗酒,恰用十千錢。

後余在關內,作事多迍邅。

何肯相救援,徒聞寶劍篇。

碰上一個貌似俠客的人,說了許多掏心窩子的話,喝了一場掏光錢包的酒,就算是結成了「生死之交」。後來真的遇到了危難,才知道俠客是冒牌的,根本不肯伸出援手。

酒桌上拍胸脯,酒醒後不認賬,這樣的事太多了。

這首詩諷刺了兩種人,一是假俠客真無賴,一種是濫交朋友的人。

「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郭震郭大俠的《寶劍篇》是那個時代的「俠客宣言」。可惜呀,是人就讀寶劍篇,沒誰識得真俠客。

我呢,白喝了很多場酒,白看了很多遍《射鵰英雄傳》。 20140429

王維《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終於說到王維了。如果說前面講到的那些特別厲害的詩人都算「大V」,那麼王維就得是唐朝第一個「超級大V」。可以叫他「王V」么?

王維是何等人物?跨界詩、畫、樂,身兼學、官、隱,融通儒、釋、道。片言隻語,實在無法把他說透。於是我打算做點表面文章,撿幾個王維的「標籤」隨便說說。

王維的第一個標籤是「詩佛」。頂著這樣的稱號跟李白的「詩仙」和杜甫的「詩聖」站在一起,似乎是過了一點,畢竟王維只是學佛、參禪,並沒有成佛。不過話說回來,王維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影響,也是不能小視的。

王維,字摩詰。維摩詰是印度佛教中的著名居士,是不出家而有大成就、得到菩薩果位的第一人。從王維的名字可以看出,他出身在一個篤信佛教的家庭。而這個名字似乎也在鼓勵王維以維摩詰為榜樣,身處紅塵而心無所染。換個庸俗的說法,就是既不放棄高品質的生活,又能一心向佛。

王維詩作的妙處在於描寫風景時吐露禪意,若是一味地說理,就沒什麼意思了。這首《過香積寺》雖然直接道出了深山古剎晚鐘安禪,佛教的信號很強,但詩里的禪意並不比那首「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顯得更多。當然了,這裡的禪意也並不少,因為這首詩主要還是寫景,而不是說理。兩首詩的相似之處是擅用一個「空」字。空山、空潭,並不是裡面空無一物,而是有人語有鐘聲有泉聲,有日色有危石有青松。空非空,有聲有色;然有非有,有色而愈空,有聲而愈寂。

王維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王維世稱「王右丞」,他的第二個標籤是「官員」。雖然最後當到了尚書右丞,算是挺大的官了,但是他似乎一直不在狀態。一缺乏興趣,二缺乏主張,三缺乏政績。他最大的興趣是閑居別業、縱情山水、禮佛參禪;他最大的政治主張,就是保持政治正確,緊密地團結在以皇帝為皇帝的皇帝周圍;他最大的政績,就是不太緊密地團結在皇帝周圍……

王維的朋友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寫下了一首《早朝大明宮》,抒發了「共沐恩波鳳池裡」的豪情壯志,謳歌了「朝朝染翰侍君王」的光輝歲月。引來王維、岑參、杜甫等紛紛作詩相和。王維的這首和詩寫得最有氣勢,十分高大上,歷來備受推崇。

不過這並不是王維最好的詩作,雖然受到推崇,但常常是被人帶著遺憾來推崇。原因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有兩個「衣」字相犯,不太完美。我以我的痴心妄想分析了一下這事,覺得「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這聯是詩眼,體現了王維的「大唐夢」,斷不能改,要改就改頭兩句。首先,這個「雞人」,嘖嘖,擱現在就不是什麼好詞兒嘛……算了不說這個說重點。尚衣就是尚衣局,是管給皇帝準備衣服的部門。王維就是寫得太具體了,要是按照現在「有關部門」的做法,把「尚衣」改成「有司」或者「那誰」,不就不犯重字了嗎?

還是別瞎霍霍了。 20140513

王維《出塞》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山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亦官亦隱,山水田園,那都是王維後來的事。在其盛年,還是奮發有為過的,寫了一些雄渾豪壯的軍旅詩。

這首《出塞》,是他擔任御史監察塞上時所作。是一首好詩,又是一首有點「毛病」的詩。

先說它的好。這首詩用最「文」的方式傳述中國之「武」。不拘泥於一事,也不講大道理,純用白描的手法。前四句寫景,說塞外天高地闊,是「天驕」們縱馬打獵的好地方。「天之驕子」本是匈奴單于的自稱,這裡指代那些以游牧、劫掠為生的野蠻人。

後四句講述歷代勇武之士抗擊外敵、揚威塞外的光榮史。中國人的血液里是沒有侵略的基因,但是也應該沒有軟蛋的基因。由強漢至盛唐,遇到講道理的人,我們更講道理;遇到不講道理的,就一個字,打。

再說說這首詩的毛病吧。這首詩犯了兩個「馬」字,而且都押在句尾。其實「大明宮」還有更大的毛病:絳幘、尚衣、翠雲裘、衣冠、冕旒、袞龍,跟服飾有關的詞哪哪都是。

其實這首《出塞》也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失粘。二、三句失粘,四、五句也失粘。粘句這東西,在宋代以後成為格律詩的一道「鐵律」,但唐朝人似乎沒那麼講究。 20140520

王維《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王維的又一個標籤是畫家。他被後世奉為文人畫的鼻祖。蘇東坡說過:「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這首《漢江臨泛》,就如同欣賞一幅疏密有致、濃淡相宜的水墨山水畫。「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這句,雄渾而飄渺,不會畫畫的人,比如我,打死也想不出來。

王維的畫今天已經見不到了,所幸是他留下了幾百首詩。摩詰詩長於寫景,佳句無數。你在街上拉住一個中學生,他都能背出一長串來。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雲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其詩如此,其畫可想。

裴迪《白石灘》

跂石復臨水,弄波情未極。

日下川上寒,浮雲澹無色,

裴迪和王維是好朋友,他們一同隱居在終南山上,作詩相互酬唱。這首詩就是二人的唱和詩集《輞川集》中的一首。

《輞川集》是二人同詠輞川別墅周圍的景緻,各作了20首五言絕句。客觀地說,裴迪的文學功力,比起王維來還是差了一截的。王維在《輞川集》中,留下了不少絕世佳作,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等,裴迪則基本上是被王維的光影籠罩住了。

二人同詠《白石灘》,倒是難分伯仲。王維詩句是「清淺白石灘,綠蒲向堪把。家住水東西,浣紗明月下」。借用昭君浣紗事,寫出了一個「清」字。清麗出塵之「清」。

裴迪這首詩,關鍵字是「澹」,澹然物外之「澹」。

清、澹二字,讓我又聯想到了王維的另一佳句——「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此」(《清溪》)。

王維和裴迪之所以能夠「把臂入林」,並非因二人才氣相當,而在於他們志趣相投。 20140527

史青《應詔賦得除夜》

今歲今宵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裡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後園梅。

據說史青是個湖南人,聰明又膽大。那位說了,聰明又膽大,不就是智勇雙全嗎?呵呵,我覺得他似乎還差那麼一點點。

開元初年,史青給皇帝上書,不為別的,就為搞一回毛遂自薦。他自稱能作詩。在唐朝敢對皇上說自己能寫詩,膽夠大的吧。

這唐玄宗,的確是個愛才的皇上,還真的把史青召到殿上,出了幾個題目,讓他當場作詩。史青還真的不含糊,來個題目就作一首,應口而出,都不帶打錛兒的。其中就有這一首。夠聰明的吧。

玄宗挺欣賞史青的才華,當場就給他封了個官。按說有這等奇遇的人,就應該乘勢而上,大展宏圖才是。可是史青似乎就到此為止了,因為沒有建立什麼功業,所以我說,他離智勇雙全還差了一點。

說到這首詩,輕快、順暢,表現出了辭舊迎新的期盼、喜悅之情,算是一首佳作。但要說它有多麼深刻的意義,又找不到,似乎離真正的好詩還差了那麼一點點。

挺奇怪的,除夕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應該引無數騷人詩興大發才是。可是看歷代寫除夕的詩作,有名的沒幾首,超過這首的似乎也沒有。王安石的那首「爆竹聲中一歲除」可能比這首有名,但意思比這首還淺。 20140401

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狂愛喝酒,寫一手狂草,人們叫他張顛。

據說張旭往往在大醉後先瘋鬧一番再開始寫字,有時還拿自己的腦袋當筆使,把頭髮散開蘸上墨甩著「寫」。

《全唐詩》存張旭詩六首,沒有哪一首提到書法。所以,書法家張旭要想提個職稱啥的,可能要卡在論文這一項上。

從他的詩里,也找不出任何精神異常的跡象,甚至,他的詩,比「正常人」寫得還要工整細緻。比如這首《桃花溪》,他不過是站在開滿桃花的河岸遠望近觀,發獃時有了一番出塵之想。

蘅塘退士評論這首詩是「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這說的就有點過了。若沒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哪來的這一首詩呢?

詩里找不出癲來,也沒什麼好聊的了。今天的我們,對古時候一個外號叫「顛」的人比較失望。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 20140415

薛業 《洪州客舍寄柳博士芳》

去年燕巢主人屋,今年花發路傍枝。

年年為客不到舍,舊國存亡那得知?

胡塵一起亂天下,何處春風無別離!

胡塵一起亂天下,簡稱胡亂。這句話在中國歷史上被反覆說起,每一次說起,都充滿著既輕蔑又畏懼、既怨恨又無奈的複雜情緒。

文化領先、經濟發達的天朝大國,一次又一次被野蠻人折騰得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會被「胡亂」糟蹋掉。

這首詩寫在安史之亂時,辭簡而意盡。一如既往地春暖花開,一如既往地思念舊友,但是世道變了。結尾處「春風」二字道出了無限的悲哀。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0140422

王縉《游青龍寺》

林中空寂舍,階下終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間。

浮雲幾處滅,飛鳥何時還。

問義天人接,無心世界閑。

誰知大隱者,兄弟自追攀。

這首詩是唱和之作,原題叫《同王昌齡裴迪游青龍寺曇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維》。王縉是王維的弟弟,安史之亂時堅守太原,立了大功。而王維卻被叛軍所執,被迫接受偽職。論罪時,王縉向朝廷請求以自己的官職換回哥哥的性命。可見兄弟情深。

王縉的詩也是寫得很好的,只是離哥哥的成就還差得很遠。讀完王維再讀王縉,就沒什麼感覺了。不過這首詩,有一點另外的價值。

著名的馬未都先生有過一番引起爭議的言論,他認為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胡床」,猶如現在的馬扎,不是睡覺的床。當時就有學者批駁他,說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唐代詩人都有詩句來證明當時的「床」還是指睡覺的床。

這首詩里的「高卧一床上」為「睡覺說」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這個,沒有能躺著的馬扎吧。

雖然如此,但是我並不偏向爭議的任何一方。我覺得他們的話茬沒有完全對接上。馬先生的話稍嫌武斷。當時的「床」絕不僅指胡床,凡是用竹、木做的有腳的坐卧之具,都可以叫床。嗯,叫……對不對。但是馬先生認為李白寫那首詩時是坐在床上,這點我是同意的,因為躺著的時候舉頭和低頭,都屬於無聊動作。但是的但是,我還想問一句,即使是睡覺的床,難道就不能坐在上面嗎?

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家公議這首詩應該和沈佺期的那首《古意》,也就是「盧家少婦鬱金堂」,並為唐詩七律第一。有人說,學詩,別的詩記不記得住沒關係,但這兩首要是沒背下來,就跟不識字的白丁沒兩樣了。

首四句「黃鶴」三見,五十六個字中十個重字、疊字,額聯似對非對,全詩不古不律、亦古亦律……一首不很合乎格律的詩,卻被推為七律之首,千古詩壇,唯此一例。

「盧家少婦」那首,律法謹嚴,是用來讓人學的;這首《黃鶴樓》神行語外,卻是用來讓人嘆的。第一個於此發出浩嘆的人,據說是李白。李白登黃鶴樓,說了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就撤了。後來李白「山寨」《黃鶴樓》,連寫了《游金陵鳳凰台》和《鸚鵡洲》兩首詩。然而,《黃鶴樓》這樣的神作,可一而不可再,即使如李白之才,其「高仿」之作也難免被譏為「邯鄲學步」。

這首詩好在哪?千百年來對它的評析多了去了。綜合前賢的說法,這首詩的妙處在於氣局開闊,意境宏深,又有神來之筆,一氣呵成。

前四句以黃鶴樓的得名追想千年,興仙去樓空之慨,戲借陳子昂的詩句為其作註: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存一座高樓。

後四句由千載之憂轉入一身之愁。也可引一句古詩作註: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崔顥《行經華陰》

岧嶢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無如此地學長生。

寫五律,偶有失水準之處;寫七律,總能超水平發揮。這是我讀崔顥詩的一點扯淡心得。這次崔顥又爆發了一把。炸彈威力雖然比《黃鶴樓》小點,但也能震倒一大片了。

起句寫華山之高峻,「削不成」三個字又是神來之筆。華山起勢突兀,絕壁萬仞,山峰看上去分明就是刀砍斧劈出來的,但是,什麼樣的人,拿著何等利器,才能削成這樣的山峰啊。想說「削成」,落筆卻是「削不成」,這手法實非常人所能。

中間四句寫華山到長安一路的風景名勝,多少場風雲聚散,多少次王朝興廢,都曾在這片土地上演。萬里江山,千秋氣象,都被凝聚在這四句詩里。五、六句尤其寓意深刻,秦關之險,漢疇之平,國家大事,在祀與戎。

華陰是交通要道,進出京師的人絡繹不絕。作者最後勸行人也勸自己:浮生百年轉瞬即逝,不變的只有山河大地,何必孜孜以求名利,不如在此安穩人生,學仙修道。

祖詠《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話說祖詠赴京趕考。當年考試中有一項內容是作詩,題目就是《終南山望餘雪》。科舉考試里,作詩都有明確的篇幅要求,規定要寫多少韻、多少句等等,可是祖詠只寫了四句就交卷了。考官問他怎麼沒寫完就交卷,他的回答就倆字:「意盡」。

敢在科舉考場上玩這一手,祖詠真不是一般的牛。

一般人碰到這樣的題目,都會從正面著手,寫雪是怎麼下的,怎麼停的,遠遠看去是什麼樣的,雪積在山頂,掛在枝頭,踩到上面咯吱咯吱響,將來會慢慢融化成水,從山上流到河裡,等等,啰里八嗦寫上一大堆。而祖詠的處理既簡潔又巧妙,在遠處望一眼,從側面說兩句,完活。

前兩句說終南山之高和雪景之美。山不高,不會有積雪浮在雲端之景;有積雪,也更增添了山嶺的秀色。

後兩句是側面描寫,不說一個雪字,但都跟餘雪相關。天晴了,看上去更暖了,但實際上卻更冷了。下雪不冷化雪冷,這是生活經驗。有學者認為「結句有諷」。我覺得,祖詠的本意未必有諷,但這詩可以拿來作諷。

李頎《寄司勛盧員外》

流澌臘月下河陽,草色新年發建章。

秦地立春傳太史,漢宮題柱憶仙郎。

歸鴻欲度千門雪,侍女新添五夜香。

早晚薦雄文似者,故人今已賦長楊。

好友盧象臘月奉詔入京,李頎寄詩慶賀。全詩堂皇雅正又透著喜氣,意興不錯。說的是春天近了,好事來了。引用漢靈帝田鳳故事,稱讚盧象儀容端正、才幹出眾,日後必為朝廷重用。結尾又自比寫出《長楊賦》的揚雄,希望好友向朝廷引薦自己。

有個把當大官的朋友的朋友們,都學著點兒。

漢靈帝時,尚書郎田鳳入朝奏事,長得十分周正,說話很有條理,讓漢靈帝心生讚歎。目送田鳳出殿後,靈帝把「堂堂乎張,京兆田郎」八個字題寫在殿柱上。

《漢書·揚雄傳》記載,孝成帝時,「客有薦雄文似相如者」,於是就把揚雄召入宮廷。不過揚雄在仕途上並不得意,此後歷經數朝都沒有陞官。而李頎的官運更是不佳,混了一輩子也是「只到黃綬」,大概相當於縣處級吧。李頎自比揚雄,看來是比對了。

這首詩曾經被明代的一些詩人奉為圭皋,說明在對仕途的看法上,古今存在巨大差異。按照如今的觀念,這首詩的意思無非就是「兄弟我捧哥們兒幾句,哥們兒得拉兄弟一把」。

還有,「我嘴裡頭唱的是呦嗬呦嗬呦,心裡頭想的是楞個哩個楞。」

李頎《琴歌》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凄萬物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里,敢告雲山從此始。

李頎在宦海里只沉不浮,是個潛水員。官沒當出什麼名堂就去職隱居,這和高官的急流勇退不是一碼事。

讀李頎的詩,常常感覺到不夠超脫。特別是關於官場,關於功名利祿的詩句,讀起來總有一種患得患失的局促感。比如「新加大邑綬仍黃」(《寄綦毋三》)、「知君官屬大司農(《送李回》)」、「才年三十配銅印」(《送崔嬰赴漢陽》)等等,境界都有點那個。

而李頎關於音樂欣賞方面的詩,卻篇篇堪稱傑作。讀讀這個:遼東小婦年十五,慣彈琵琶解歌舞。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古意》)。此外還有《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聽董大彈胡笳聲》等等,都寫得得心應手。

這首《琴歌》直入絕妙之境。李頎奉使清淮,赴會聽琴,嘆俗物之累,起雲山之思。一聲已動物皆靜,深得妙理;四座無言星欲稀,同流大化。

看來李頎更適合當一個音樂記者或樂評人。惜乎當時沒有什麼職業選擇,在當官這件事上受了憋,就處處受憋。

綦毋潛《題靈隱寺山頂禪院》

招提此山頂,下界不相聞。

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雲。

觀空靜室掩,行道眾香焚。

且駐西來駕,人天日未曛。

綦毋潛和王維、李頎等友善,唱酬甚多。王維在《別綦毋潛》一詩中,稱他「盛得江左風,彌工建安體」。

《河嶽英靈集》評綦毋潛詩「善寫方外之情」。

再加上綦毋潛有兩次棄官歸隱的經歷,這樣,就有了一個超塵脫俗的詩人形象。

綦毋潛寫寺廟僧人佛理的詩很多,看來他和王維是一路的。這首詩寫的就是寺院。開頭的兩個字「招提」就是寺院的別稱。

這首詩的亮點在頷聯二句,而亮點中的亮點,只在「鐘聲和白雲」一句。

塔影「掛」在天上,鐘聲唱和白雲,不僅形象地寫出了山頂禪院的情狀,而且含帶空寂之意。有聲而無形之物能「唱和」有形而無聲之物,又道出了深刻的禪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王昌齡《答武陵田太守》

仗劍行千里,微軀感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王昌齡,有「詩家夫子」、「七絕聖手」之稱,並曾與李白共稱「聯璧」。一生留下佳句無數,卻死於庸人之手。

這次先不說王昌齡壯麗的詩行,說說他憋屈的人生。

安史亂起,王昌齡請假回鄉安頓家人。這時他年近六旬,做官只做到龍標尉。《唐才子傳》說王昌齡「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才子嘛,恃才傲物肯定會有一點的,即便沒有,也會成為很多庸人的眼中釘。庸人頂頭上司,更是才子的天敵。這方面不多解釋,大家瞧著自己身邊好好琢磨琢磨吧。

我個人覺得,王昌齡也算不得特別狂傲之人,遇到德才兼備的領導,他還是很謙虛的,很能知恩報德的。上面這首詩便是證明。

在路上,他竟然被亳州刺史閭丘曉尋隙殺害。閭丘是個小姓,算上閭丘曉,我只知道倆人。不管是什麼原因,憑他閭丘曉,都不配去殺這位重要的詩人。

閭丘曉殺王昌齡之後不久,戰事緊張,河南節度使張鎬命閭丘曉馳援睢陽,閭丘卻按兵不進,直接導致睢陽城陷,名將張巡壯烈殉國。張鎬大怒,要殺閭丘曉,臨刑前閭丘求饒說,家中有雙親需要贍養。張鎬反問,那王昌齡的雙親由誰贍養?閭丘曉無言以對,終被杖殺。看得出來,張鎬是有意為王昌齡報仇。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寒雨連江夜入吳,在《全唐詩》里,也作「寒雨連天夜入湖」。不管是連天還是連江,是入湖還是入吳,總之是寒雨茫茫,楚山孤立,前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送別好友時凄迷孤獨的心境。

送別時心亂如麻的感覺,很多人都有,但在王昌齡這裡,卻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唐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看來,當時的王昌齡,正處在輿論的漩渦之中。於是,後兩句借送友而自抒胸臆,使得這首詩在唐詩諸多的送別佳作中,顯得格外獨特。

六朝時,鮑照作《代白頭吟》詩,有「清如玉壺冰」之句。而開元名相姚崇亦作《冰壺誡》:「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勉勵士人廉潔為官,以清白遺乎子孫後世。而王昌齡敢以冰壺之清白對洛陽之親友,想必是無愧於心。

由此看來,「不謹小節」如果不是「莫須有」的話,也應該不是「作風問題」,很可能是「思想問題」、「路線問題」。

李嶷《林園秋夜作》

林卧避殘暑,白雲長在天。

賞心既如此,對酒非徒然。

月色遍秋露,竹聲兼夜泉。

涼風懷袖裡,茲意與誰傳?

秋天來了,爽了。

李嶷到了一個涼爽的地方,認真地舒服了一下。

林園秋夜,恰如其分地涼。不過不是悲涼凄涼,而是清涼。

白雲自在,能不能讓人看見,無所謂;賞心一刻,有酒喝也不錯,沒酒也無所謂;涼風滿袖,能和朋友同「爽」也挺好,獨自一人也無所謂。

不必月下獨酌把酒問月,也不必為誰風露立中宵。

那一刻,無事無心。什麼國事家事俗事雜事統統沒有。

那一刻,有聲有色。有清風清泉之聲,清月清露之色。

他在那一刻,不食人間煙火。

姚崇《夜渡江》

夜渚帶浮煙,蒼茫晦遠天。

舟輕不覺動,纜急始知牽。

聽草遙尋岸,聞香暗識蓮。

唯看孤帆影,長似客心懸。

姚崇是跨武則天、唐睿宗和唐玄宗三朝的一代名相,多虧他的經營,才有了後來的開元盛世。

姚崇和宋璟並稱「姚宋」。歐陽修說「姚宋篇章世不知」,不是因為他們的詩文水平不高,而是因為他們治理國家的能耐太大,蓋住了其他方面的鋒芒。

讀這首詩,可以讀出宰相異於常人的地方。

半夜乘著小船渡江,眼前黑乎乎一片,什麼也看不見。但是姚崇卻聽到了遠處岸邊的風吹草動,聞到了荷花的幽香。心得多靜才能感受到這些呀。

漆黑的夜裡,蒼茫的江面上,搖蕩的小船里,混亂的局面中,姚崇的心裡卻跟明鏡似的。他不當宰相,誰當?

王無競《巫山高》

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

裴回行作雨,婉孌逐荊王。

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

朝雲無處所,台館曉蒼蒼。

高唐神女,巫山雲雨。神奇的景色再加上少兒不宜的美麗傳說,引無數騷人詩興發。歷史上以《巫山高》為題的詩多了去了。

不過也有負責任的詩人在這裡憋住了詩意,最著名的是劉禹錫和白居易兩位。他們倒不是為了向下一代負責,而是因為前代詩人留下了無法超越的千古絕唱。王無競的這首就是其中之一。詩的後四句最是精彩,寫景由近及遠,直至縹緲無盡。「電影」這個詞不是打這來的,也是從這裡叫響的。

劉禹錫曾經在白帝城做官三年,卻沒敢題巫山一首,只是從前人留下的千餘首《巫山高》中挑出了王無競、沈佺期、李端、皇甫冉寫的四首。後來白居易經過巫山,也沒作詩,只把這四首詩吟誦了一遍。

當然,白居易沒機會讀到後來的鬼才李賀寫的「瑤姬一去一千年」。

當然,李賀也沒機會讀到一千多年後的終結版「截斷巫山雲雨」。

當然,事情並沒有終結。我已經躍躍欲試了。詩不知怎麼寫,題目先想好了,叫《巫山不高》。

王勃《詠風》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王勃這次和風談了一場戀愛。

在王勃的眼裡,風的一身可都是寶啊。風可以給人帶來清涼,風可以驅散煙霧現出屋宇村落,必要時風還可以搞點情調,彈個琴唱個歌啥的,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起句一個「我」,結句一個「君」,全詩貫穿著「有情」二字。風和人的關係,相處得不錯啊。

而此刻,我,身在華北的深處,身在秋天的深處,身在PM2.5的深處,對風的感覺,有那麼一點糾結。治霾全靠它,它讓我喘氣;出門頂著它,它讓我喘不上氣。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你用什麼方式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用什麼方式來對待你。

盧照鄰《曲池荷》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懷才不遇再加上體弱早衰,大抵是一個男人生命中最悲催的事。這樣的事,讓初唐詩人盧照鄰趕上了。

寫這首詩,就是為了排遣這種悲催的心境。首兩句是詩人以荷的芬芳、潔凈和美麗自比,整個池塘都被荷花的香氣圍繞,被荷葉的圓影籠罩。一個德才兼備的人,也是有這樣的「氣場」的。

只可惜,有一種美好叫做短暫。還沒來得及沉浸在前兩句詩的美好意境中,後兩句詩就攜帶著冷空氣撲面而至。盛夏過後,荷花就會枯萎凋零,誰還會關注這一池殘葉呢。人的命運不濟,身世飄零,滿腹才華又有誰人知曉。

「常恐秋風早」跟《離騷》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是差不多的調調。說真的,俺不太喜歡這種陰柔哀怨,更欣賞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的狂放態度。當然,還有我們這代人年輕時發明的「與其泯滅沉淪,不如燃燒而逝」的搖滾精神。

我們這代人已經不年輕了,常恐秋風早啊。我成了自己不喜歡的人。

身體好,是那啥的本錢。就算是一時半會兒的懷才不遇也不打緊,憑著活得夠長,也可以熬成大師。因此,咱還是別走哀怨路線了,振作精神吧,早睡早起,每天跑上個十里八里。

楊炯《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也是「初唐四傑」之一,世稱「王、楊、盧、駱」,他排第二。楊炯對這個排名的回應是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看來他的鬥爭策略是無視第四名,團結第三名,消滅第一名。不過現在來看,爭也沒用。排名第一的王勃也沒有其他特別厲害的東西,就是有一篇厲害之極的《滕王閣序》。後世耍筆杆子的,可以不服這個不服那個,可有幾個敢不服《滕王閣序》的?

客觀地說,楊炯倒是有著特別厲害的東西。他的詩作中充滿雄健豪放之氣,為其他「三傑」所不及。這首《從軍行》便是典型。全詩對仗工整,好句迭出,畫面感十足,用「蒙太奇手法」延展了「投筆從戎」這個成語。

第一幕是軍情傳到長安,書生憤然從軍;第二幕是大軍辭別帝都開赴前線。緊接著,強悍的大唐鐵騎已包圍了敵軍的巢穴。五、六句用象徵軍旅的「旗」和「鼓」描寫戰鬥場面,不寫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箭如飛蝗殺聲震天,卻充分表現出了戰事的激烈。

結句表達出作者的激憤之意,又和起句呼應。讀完,我彷彿聽到了啪、啪、啪、啪使勁摔筆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古往今來很多聲。

駱賓王《於易水送人》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駱賓王在「初唐四傑」里排名最後,但卻是一個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人生的開頭,他7歲吟出了著名的詩句「鵝、鵝、鵝」,讓小朋友們都驚呆了;在人生的末尾,他追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寫出了著名的《討武氏檄》,把武則天都罵服了。

在人生的中間,駱賓王在一連串的挫折中度過。先當了個小官,卻被誣下獄;又當了個小官,幹得沒勁,辭了。滿腹的才華再添上滿腔的憤怒,不出大事才怪。

這首詩就是一首激憤的詩。看題目,說是駱賓王到了荊軻當年慷慨悲歌的地方送人;看內容,卻根本找不出他送別的人是誰。眼前送行的場面被置換成了當年太子丹和荊軻分別的場面。風蕭蕭兮易水寒,仍是當年的景象;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仍是當年的態度。

又一個荊軻誕生了。

兵敗後,駱賓王不知所之,有被殺、逃亡、自殺、出家為僧幾種說法。我覺得他壯烈了的可能性最大,因為讀的這首詩,就是這樣的節奏。

《登餘干古縣城》

孤城上與白雲齊,

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綠,

女牆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來人遠,

落日亭亭向客低。

沙鳥不知陵谷變,

朝飛暮去弋陽溪。

劉長卿的七言詩沒有五言詩寫得多,但不乏佳作。這首弔古傷今之作,就不輸於那些七言大家。如果他不自號「五言長城」,盡由別人評說,在詩歌史上的地位還會更高些。反正我是這麼認為的。

曾經繁華的城池如今已經廢棄,登上城樓四望,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可以像陳子昂那樣極目萬古荒涼,慨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可以像劉長卿那樣沉思政事興衰,慨嘆陵谷之變。當然,如果古城變成了旅遊景點,登上城樓,看到許多戴小帽的人跟著舉小旗的人遊行,也一樣會生髮出許多感慨。只是和詩中的感慨大不相同。最起碼沒有了「平沙渺渺來人遠」這回事。

如今要找到詩中的感覺,跑到遠郊爬上一座爛尾樓還差不多。

遊客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舉相機。

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

萬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長。

問人何淼淼,愁暮更蒼蒼。

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孤舟有歸客,早晚達瀟湘。

洞庭湖橫無際涯、氣象萬千,引人詩興。有關洞庭湖的唐詩很多,誰寫得最好呢?我不禁要問。

於是我組織了一次「洞庭湖杯」好詩評選活動。經過評委們,也就是我和我個人、本人以及鄙人等的熱烈、激烈直至精神分裂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杜甫《登岳陽樓》、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劉長卿《岳陽館中望洞庭湖》分獲五言律詩組的冠、亞、季軍。

先從季軍說起。其實,「五言律詩組」的精確說法應該是「從岳陽望洞庭湖的五言律詩組」。同題作詩才有可比性。要是選擇面更廣一些,這首詩還進不了前三,馬戴的《楚江懷古》就更對我的胃口: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雲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閑話不少說,言不歸正傳。總之「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是這首詩中最可觀的一聯,它寫出了洞庭湖的煙波浩渺。正是這一聯,讓這首詩成為劉長卿「五言長城」中的一塊大磚。

抱磚以砌城,拋磚而引玉。(此話題待續) 也肆/文 王建明/圖

杜甫《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得一句一句仔細讀。

頭兩句讀來,像是普通遊客的眼界。貌似對這個著名景點仰慕已久,今日終於登上了岳陽樓。

讀到三四句,普通遊客變成了名震海內的大文豪。雖說是遷客騷人多會於此,但是誰有如此氣吞八荒的大手筆?

五六句卻猛地一收。一個孤苦的老人,和橫無際涯的大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是閱盡滄桑的詩人的眼界。讀了這一聯,忽然發現,原來平平淡淡的頭兩句里,竟也滿含滄桑之意。

結句又是一放。詩人獨立蒼茫,眼光穿越無邊的洞庭,又飛度關山,望見戰亂中破碎的山河、離散的百姓。這又是何等眼界。

那一刻,詩人心懷天下,憂在社稷蒼生。

還是那句話: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憂國憂民,詩之聖者。

後來,范仲淹,范文正公,也帶著同樣的眼界登上岳陽樓。

顏真卿《登平望橋下作》

登橋試長望,望極與天平。

際海蒹葭色,終朝鳧雁聲。

近山猶彷彿,遠水忽微明。

更覽諸公作,知高題柱名。

顏真卿是一位風流千古的大書法家,也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忠臣烈士。這兩個身份,從他留下的詩作中其實很難看得出來,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倒是有所體現。代表作是那幅被稱作「在世顏書第一」、「天下行書第二」,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在安史之亂中,顏真卿得知堂兄顏杲卿被抓、其子顏季明被殺後,揮淚寫下的祭文草稿。因為是草稿,所以最能反映出作者真實的情感。通篇慷慨悲壯、氣節凜然。

顏杲卿與張巡同為安史之亂中壯烈殉國的名將。文天祥《正氣歌》里的「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即指此二公。 顏杲卿被抓後當面怒罵安祿山,被割掉舌頭後依然罵聲不絕,最後慘遭殺害。

顏真卿沒有死在安史之亂中,卻死於後來的叛將李希烈之手。當時顏真卿受命前去勸諭叛軍,正色叱賊,被拘,不屈而死。顏氏一族,可謂滿門忠烈。

平望橋在蘇州吳江,這首詩的標題有些費解,登橋下是怎麼回事?詩也寫得毫無壯烈之意,而是一片平和之氣。別以為這不是真實的顏真卿,還是在《正氣歌》里有四句詩,可以說清楚這個問題:「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張巡《聞笛》

岧嶢試一臨,虜騎附城陰。

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

營開邊月近,戰苦陣雲深。

旦夕更樓上,遙聞橫笛音。

唉,說張巡之前,請先扼腕嘆息三分鐘。

嘆息畢。張巡不是聖賢,但他是煉獄中挺立著的英雄。安史之亂中,張巡率兵死守睢陽,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糧盡而食人,力竭而城陷,不屈而身死。

因為張巡的死守,大唐最富庶的江淮地區得以保全,為日後剿滅叛軍、收復河山創造了條件,他實在是居功至偉。但是不得已而吃人這一節,又讓他陷入了巨大的爭議之中。

不吃人,張巡守不了那麼久,這彷彿是天意;吃人而殉國,又成全了張巡,這似乎也是天意。試想如果張巡不死,一邊是平定天下的大功,一邊是烹吃百姓的大過,他又將如何面對?

天意難違,天意也難知。張巡站在城頭,望著城下敵軍的鐵圍,不明白太平盛世為什麼突然變成人間地獄。「不辨風塵色,安知天地心」這句有兩種解釋。一是不辨風塵之色,又怎知天地之心;二是既不識風塵之色,也不管天意如何。

我理解張巡的真實意思應該是後一種。慘烈的危局中,他無法去揣摩天意如何,他只確信自己的一顆報國之心。一點丹心,如同殺陣中那一聲凄美的笛音,如同冰天雪地中那一剪寒梅。

《唐詩紀事》中說張巡「博通群書,為文章不立稿,以忠義死睢陽」。寫文章不打草稿,也說明他是一個果決的人。他守睢陽時,早已抱定必死之心。

賀蘭進明《古意二首》(其一)

崇蘭生澗底,香氣滿幽林。

采采欲為贈,何人是同心?

日暮徒盈把,裴回憂思深。

慨然紉雜佩,重奏丘中琴。

安史之亂時,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駐軍臨淮。叛軍圍睢陽,張巡派南霽雲突圍去臨淮求救。但是賀蘭進明卻不肯出兵,最後導致睢陽陷落、張巡殉國。睢陽全城軍民在被殺死、被吃掉前,心中奔騰著的無數只羊駝,一定都是送給這位賀蘭大人的。

除了是一個虧心的將軍,賀蘭進明還是一個飽學的文士。《河嶽英靈集》說他「好古博達,經籍滿腹。其所著述一百餘篇,頗究天人之際。」

他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賀蘭大人寫了首關於蘭花的詩,格調還是很高雅的。采了一把蘭花,卻無人可送,孤芳自賞的樣子。「慨然紉雜佩」用典《楚辭》「紉秋蘭以為佩」,寓意清潔自守;「重奏丘中琴」用典《詩經》「丘中有麻」,有思賢之意。

進明先生在要不要進軍的問題上,想的莫不是「明哲保身」?按這首詩的調調,他做一個世外高人更加適合一點,天下無道則隱么,出來帶兵打仗幹什麼?日暮徒盈把,徒留惡名於後世。

蕭穎士《越江秋曙》

扁舟東路遠,曉月下江濆。

瀲灧信潮上,蒼茫孤嶼分。

林聲寒動葉,水氣曙連雲。

暾日浪中出,榜歌天際聞。

伯鸞常去國,安道惜離群。

延首剡溪近,詠言懷數君。

蕭穎士是一顆燦爛的……流星。

他是南朝蕭梁宗室後裔,貴族血統。什麼高富帥白富美,都敵不過一個「貴」字。

他四歲能文,十歲入太學,十八歲中進士,聰明絕頂。

他當了一陣官,但不知為什麼曠工多日,以致被彈劾去職,而後以教書為業,時號「蕭夫子」。後來又當官,卻沒什麼業績。

他樂聞人善,獎掖後進,引薦了一大群名士。

他的文章與李華齊名,合稱「蕭李」……

李華留下傳世名篇《弔古戰場文》,《古文觀止》里有。蕭穎士沒有。

蕭穎士名重一時,不過,他能文而無名篇,能詩而無名句,所以,也只能是名重一時。

這首詩就是一首沒有名句的好詩。前面八句寫盡江上秋色,透出一股淡淡的愁緒。後四句提起了在剡溪住過的兩位逸士,一個是東漢名士梁鴻,一個是王徽之雪夜尋訪的戴安道。在這首詩里,蕭穎士似有歸隱之意,但又似乎仍在堅持著什麼。可惜,他的內心世界,已無人可以深解。

你在唐朝活過?那就把最好的詩拿出來!

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崔狀元雖然命不太好,但是作詩的水平卻是響噹噹的。他留下的七律很少,而這首實是精品中的精品。有人提議把這首詩也拿出來,跟崔顥的《登黃鶴樓》和沈佺期的《盧家少婦》一起PK,角逐唐詩七律「壓卷之作」的桂冠。

這首詩的氣格和崔顥《行經華陰》有點像,都是俯仰千年,縱橫萬里,慷慨寫意。而不同的是,這首詩粗中帶細,大開大合中又有珠聯璧合。

據說當年河上公授漢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後來文帝築台以望河上公,這就是崔曙在九月九日登臨的望仙台。重陽節秋遊、登高、尊「老」、訪友、賞菊、飲酒,這些意思詩里都有。從大的地方說,這首詩首聯見題,頷聯寫景,頸聯敘事,尾聯寓意,全詩章法嚴整,條理分明。

從小的地方說,詩中深具匠心,有極妙之處。「明府」是唐人對縣令的尊稱。由這位縣令,崔曙又想起了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縣令——陶淵明。陶字有快樂之意,如陶然、陶醉、樂陶陶。跟善玩「詩讖」的崔曙一樣,陶淵明也在詩里用過這個陶字,如「濁酒且自陶」。於是,尾句中的「陶然」就有兩個意思,一是「快樂地」,二是「像陶淵明那樣」。混而為一,就是「像陶淵明那樣快樂地……」

好了,現在請大家抬頭,再看看首聯。「曙色開」是不是也有兩個意思啊?一是天氣晴好了,二是崔曙樂呵了。前有「曙色開」後有「陶然醉」,首尾竟是這樣呼應的。

我沒有好好考證過,「陶醉」這個詞是不是就從這兒來的呢?

2014-11-07

過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裡,都是以淡定、閑適、洒脫的面目示人,要不然狂傲的李白也不會來上一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了。可惜,在唐明皇的眼中,看到的卻並不是這個樣子的他。當他狼狽地從床底下爬出來,又哆哆嗦嗦糾結腹黑地念出一句「不才明主棄」的時候,想必風度盡失。這就是命。

這首詩則顯露出孟夫子的「常態」——和王維齊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初讀平淡無味,卻越嚼越有味。率真自然本就是一道好味。

孟浩然只是把他去吃「農家樂」的經歷敘述了一遍,沒有驚人之語。綠樹、田野、小呀小山村,他說的我在「農家樂」都見過,不過寫詩就算了吧,我可以跟大家說說吃了哪些菜,喝了什麼酒。詩人和吃貨也就那麼點差距。

詩里用得最妙的一個字是尾句的「就」字。試著把它換成「看」、「賞」、「對」、「醉」,都顯得俗了。「就」在這首詩里的意思是接近、湊近。而像「餃子就酒,越喝越有」的用法,應該是後來才有的。不過這個後來才有的意思也讓我們讀這首詩時又多嚼出一種味道——菊花就酒。

把酒田園和持笏朝堂都是中國士人的永恆夢想。現在問題來了,是做個孟浩然呢還是做個孟浩然呢?

2014-11-14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兩首詩都是孟浩然漫遊吳越時所作。估計創作的時間隔得很近,應該就在24小時以內吧。你看,他順著富春江南下,過了桐廬,臨近建德,於是泊舟夜宿,作了首五律;第二天,到了建德,又夜宿江中作了首絕句。

在前一首詩里,孟夫子挺激動,想朋友想得淚流滿面;而在後一首詩里,他又變得很冷靜,只是一個「愁」字了得。難道是富春江一日游,讓他的思想發生了變化?NO,依我看,他的兩首詩根本就是一回事,表露的其實是同樣的心境。

就是那種老無所依,又不知道春天在哪裡的心境。

自從拜見,也就是失敗地見了唐明皇之後,孟浩然當官從政的路就被徹底堵死了。在那個時代,一個著名的讀書人又著名地不能去做官,他還能去做什麼?給大官朋友做幕僚?寄人籬下,他不願意;去隱居?他不甘心。人家王維的隱居,是帶著政治待遇的「玩隱居」,跟老孟的專業隱居可不是一回事。

建德非吾土,大城市揚州其實也不是老孟的安身立命之地,只不過,他在那邊還有一班詩酒好友。孤身遊盪的孟浩然,他的「愁」,絕不僅在於離開朋友後的孤單。更深的愁埋在了心裡,是飽受命運捉弄後的無助感。這個愁基本無解,跟誰在一起玩都沒用。

2014-11-21

李白《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恆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邕,675年生,是個70後,李白是個00後。話說當年,熊孩子李白謁見文壇大腕李邕,當面高談闊論,一通狂噴,惹得李邕十分不悅。要說這李邕,也算得上是幾十年出一個的人才。雖然他當官總是被貶謫被坑害,但是他富有才名,尤其是長於碑頌,當時的人們經常抬著真金白銀堵在他家門口,求他寫上一篇。寫來寫去,居然寫成了文壇首富。

不巧的是,李邕生錯了時代,那時候文化產業還沒有大發展大繁榮,沒有衍生產品跨界傳播產業鏈資本運作這一套。更不巧的是,幾千年才出一個的天才也在那個時代冒出來了。李邕遇上了,但沒認出來。

李邕對各種熊孩子通常是不太客氣的。著名的崔顥去見他,只因為「十五嫁王昌」這一句不合胃口,就被轟了出來。

李邕是怎麼不待見李白的,不得而知。但是跟崔顥不同的是,李白受不了這個氣。當時李白就寫了這首詩回敬李邕。

不知李邕讀到這首詩作何感想。照我看,即使是他心頭閃過「大言不慚」這幾個字,也應該知道,這個「大言」是精彩絕倫、傲視千秋的大言。

雖然有這麼一首詩,但二李之間並沒有結下多大的梁子。後來李白還在《東海有勇婦》一詩中,讚揚了北海太守李邕的仗義。

李白《送賀賓客歸越》

鏡湖流水漾清波,

狂客歸舟逸興多。

山陰道士如相見,

應寫黃庭換白鵝。

李白為朋友寫了很多首「私人定製」詩。這些詩共同的特點是,在標題和詩句中都明確指明為誰而作。比如這首,第二句中的「狂客」指的就是「四明狂客」賀知章。按照這個標準,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就不能算「私人定製」了。

這樣的定製詩看上去明明白白、痛痛快快,那是因為人家李白水平高。實際上,這類詩並不好寫。要是水平低了點,自己丟人不說,還把朋友的品位也拉上。所以,非專業人士不宜模仿這種寫法。當然,出去擺攤搞「姓名題詩」的人士除外,混口飯吃不容易。

「狂客」這一首,李白用了王羲之寫字換白鵝的典故,還引起過大家的圍觀以及挑錯。有人說,根據《晉史》的記載,王羲之換白鵝,寫的是《道德經》,不是《黃庭經》,所以李白用典有誤。後來又有人說,《晉中興書》里記的就是王羲之寫《黃庭經》。

看帖看到這,我就放心了。(就是帖子更新得太慢,長達好幾百年。)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只要有此一說,就不能算李白用典有誤。

況且,李白作絕句,大多是即興而作,脫口而出,即便是有點失誤,也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對李白這樣的同志,我們更要理解。

好了,現在問題來了,寫字換白鵝,到底是誰賺了,誰虧了?要知道,那可是王羲之的字啊。

李白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批點唐詩正聲》說:「太白絕句,篇篇只與人別。如《寄王昌齡》、《送孟浩然》等作,體格無一分相似,音節、風格,萬世一人。」一句話就把李白的「私人定製」詩的特點總結得差不多了。

寫這類詩,李白勝在有「創意」,每首都別出心裁。像這一首的後兩句,「明月寄相思」本來沒什麼新意,但是李白又把曹子建的「願作東北風,吹我入君懷」的意思添加進來,最後的效果是搞了個「順風」快遞,讓春風把「明月相思大禮包」一股腦吹過去了。

王昌齡遷龍標尉是貶官,因此李白這首詩的基調是個「愁」字,暮春花落,水阻山隔,都有為王昌齡叫屈的意思。

這首絕句雖然寫得很絕,但令人叫絕的詩未必就是絕佳的詩。個人看法,李白的送別詩,也就是《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傑作,其他的那些「私人定製」,在藝術性上有待商榷。比如這首送給王昌齡的詩,妙則妙矣,但是跟王龍標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完全不在一個重量級上,基本上沒有對話的資格。我總感覺李白寫這類詩有些隨意揮灑,答對人情而已,沒怎麼動真格的。

不過話說回來,即便是隨意揮灑,一般人還真揮灑不出來。

疑似李白 《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

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

總為從前作詩苦。

李白和杜甫,一個詩仙,一個詩聖,碰巧兩人還挺熟,在一塊兒玩了很長時間。因此,人們都希望兩人有最熱烈、最激烈、最高水平的詩文往來——就像華山論劍決戰紫禁之巔火星撞地球那樣的。恨不得兩人拼個魚死網破。

但是實際情況令人比較失望。杜甫倒是挺熱烈的,沖著李白寫了幾十首詩,但李白的反應似乎偏冷,只寫給杜甫兩首詩。算上野史上流傳的這首不知真假的《戲贈杜甫》,一共也只有三首。

OK,看來大家更感興趣的是野史。

這首打油詩,調戲的意思很明顯,但是文采不怎麼飛揚。自從喜歡李白的和喜歡杜甫的分成兩派之後,這首詩又被當成了「白粉」顯示優越感的武器。他們尤其喜歡把杜甫在《春日憶李白》里的那句「白也詩無敵」和這裡的「作詩苦」相對照,以增大兩人在作詩能力方面的落差感。

杜甫的粉絲們似乎都比較莊重,不願意捲入這種無聊的戰鬥中。這時候無聊的我就站出來了,願意替他們八卦一下。

杜甫有一首《贈李白》,要是和這首《戲贈杜甫》擺在一起,就完全可以偽造出一個兩人打起來的現場。《贈李白》看上去不僅反擊很有力,而且文采很飛揚,飛揚得都到了跋扈的程度: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李白《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崔顥的名作《黃鶴樓》專治各種不服,特別是專治詩仙太白的各種不服。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未必是李白說的話,沒準是有人看到李白從黃鶴樓上一聲不吭地下來後替他說的。李白見了題詩,是當下心悅誠服還是憋了半天不得不服,這個不得而知,然而《黃鶴樓》讓李白受了很大刺激,這事沒跑,大家可都看出來了。

嘴上服了,卻心有不甘,於是憋著勁想在別處作上這麼一首,和崔顥遠遠地掰個手腕,這可能是李白創作《鸚鵡洲》和《登金陵鳳凰台》兩首詩的部分心理動機。當然李白也有可能是以模仿的形式向崔顥致敬,就跟現在的一些影視編導一樣,不過我沒看出來李導在這方面表現的誠意。

鸚鵡洲就在黃鶴樓邊上,李白這首詩,前三句用三個鸚鵡對應崔顥的三個黃鶴,第四句結尾,崔顥詩中是「悠悠」,李白又來個「青青」。可以說是鸚鵡學舌般的複製。咦,鸚鵡?

按理說,後四句都是李白的「原創」,但如果是單純地為了比較《黃鶴樓》和《鸚鵡洲》的優劣,讀了前四句就分出勝負了。按照我的文盲評詩法,不用比別的,比個鳥就行了。黃鶴是什麼鳥,鸚鵡又是什麼鳥啊。說三遍黃鶴跟說三遍鸚鵡,意境能一樣嗎?唉,一句話,一個是重複之美,一個是啰嗦之煩。簡直判若霄壤,雲泥之別,天上地下……對不起我又啰嗦了。

總之,玩copy,沒前途。連詩仙這麼干都露怯,何況你我乎? 20150106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 (其二)

柳色黃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樓巢翡翠,金殿鎖鴛鴦。

選妓隨雕輦,征歌出洞房。

宮中誰第一,飛燕在昭陽。

明皇在宮中欣賞歌舞演出,看著看著看高興了,就對高力士說,這樣三貼近、三突出、三滿意的好作品,怎麼能演完就算了?得找個詩人好好地吟詠一下。於是就把李大翰林宣來了。

李白剛在寧王那兒喝了酒,雖然醉了,但沒有辜負時代,借著酒勁連作八首五律。

這八首詩,齊梁風氣較重,華麗麗地歌頌了皇帝陛下鶯歌燕舞眠花宿柳,構建和諧動植物界的美好生活。當然,中間或許藏著一點諷諫之意。

諷諫嫌疑最大的就是第二首詩里的「飛燕在昭陽」了。漢宮趙飛燕的故事盡人皆知,李白提這個,似乎是想提醒唐明皇不要縱情聲色,小心禍水紅顏。

不過「紅顏禍水」本就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齷齪的觀念。把男人的失敗歸罪於女人,不是什麼大丈夫行徑。皇帝自己要縱慾失德,想找個趙飛燕還不容易?皇帝本身勵精圖治,一群趙飛燕擠在一起,也不過是跳個團體操而已嘛。

所以,李白提趙飛燕,未必是存心諷諫,也許就是想表達唐代宮中美人能歌善舞,才藝不比趙飛燕差的意思。但是好像也不能完全斷定詩里沒有諷諫,這首詩,以及《清平調》里的「可憐飛燕倚新妝」,最終還是給李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20150109

李華《春行寄興》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第一句有草無人,第二句有水無人,第三句有花無人,第四句有鳥無人。

人呢?殺了?逃了?

荒涼,恐怖,悲哀。

看李華的傳略就能猜出,他詩里寫的一定是安史之亂後凄涼、凋敝的景象。

而這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時節。

是人禍,而非天災。是孤絕的春天,不是「寂靜的春天」。

我沒有見過這樣的春天,但是經常見到灰濛濛霧蒙蒙謎一般的春天。誰知道這樣的春天之後的春天,是寂寞的春天,還是寂靜的春天,還是寂滅的春天?

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

清溪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

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

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欣賞一下劉長卿作的一首「六律」。

中間兩聯都是名聯,很多書法家愛寫這個。乍一看,對聯表達的是美感,平蕪流水白雲明月的,儘是瀟洒風物。仔細品讀,原來這些美好的事物都在做水平位移。往俗里說,那叫晃蕩;往雅里說,那叫漂泊。

在動蕩漂泊之中,首聯那一絲莫名的惆悵,變成了尾聯明明白白的「獨恨長沙謫去」。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賈誼上書憂漢室,長沙謫去古今憐」。劉長卿曾兩度遭遇貶謫,詩作中多次提到西漢被謫為長沙王太傅的名士賈誼。除了這首「六律」,還有五律《新年作》,以及兩首著名的七律《長沙過賈誼宅》和《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元中丞》。

這首詩作後不久,就被譜成曲子,在江南一帶廣為傳唱。曲名叫做《美麗與哀愁》,啊不對,叫《謫仙怨》。20140902

劉長卿《送李中丞之襄州》

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漢江上,日暮欲何之。

上一篇對劉長卿的五言詩頗有微詞,說的時候挺痛快,過後又覺得自己不「猴島」。其實,劉長卿在有唐詩人里絕對稱得上是大家。《全唐詩》存其詩達五卷之多,在數量上,他也可以躋身第一方陣了。

長卿五言詩未必摸到了唐詩的最高點,但也離得不遠了。他的詩句雖少有初、盛唐詩之雄渾深厚,但精巧方面卻實有過人之處。

要怪,就怪他自號「五言長城」。如此自負,很容易讓人覺得不爽。

這首詩是長卿詩中的「異類」。看不到慣有的精巧語句,卻平添雄渾、激昂、悲壯之氣。五、六句十個字,寫盡英雄本色。這可是盛唐詩的打法。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劉長卿有才幹,但是「剛而犯上」,兩度遭謫。從這首詩里,能看出他「剛」的一面。長卿終於爆發了一次,既為別人鳴不平,也為自己出口氣。20140909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是中小學語文課本上的常客。寒山夜宿,實情實景,明白如畫,意思就不多解釋了。我想說的是,心境不同,讀這首詩會有不同的感受。

很多人會從這四句詩里讀出無盡的凄楚。天寒路遠,夜歸敝廬,可憐啊。

沒準有人讀到這詩,會聯想起「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歌詞,甚至會激起滿腔的「階級憤怒」,可恨啊!

還有人會把這首詩當作《陋室銘》的補充說明。迎風冒雪,終尋暖意;深山貧屋,亦是歸宿。雖然是隆冬時節,見不到「草色入簾青」,但有朋自遠方來,依然可以「談笑有鴻儒」。不是嗎?

讀詩的人想法不同,他們會打起來嗎?

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秦時明月漢時關,應該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和秦漢時的關。這個,沒有林青霞什麼事吧?

這首詩是唐詩七絕NO.1的有力競爭者。前面說過王維的《渭城曲》可排第一,拿它和這首詩放在一起,風格差異比較大,貌似沒啥可比性。不過,要是把另外兩首同樣被人極力推薦為壓卷之作的詩篇也加進來,意思就能串到一起了。

一是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二是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

勸君更盡一杯酒,萬里長徵人未還。醉卧沙場君莫笑,春風不度玉門關。

四首詩放到一起,也不能PK出誰是老大,但是可以看出最好的唐詩好在哪裡。

好在唐人遼遠博大的襟懷、雄健豪邁的氣概。

男兒西北有神州。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

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絕句,字字珠璣,和他的兩首《出塞》一起,成為盛唐邊塞詩的代表作,也奠定了他「七絕聖手」的地位。

就不挨個霍霍了,列出其中幾個不朽名句,一併膜拜吧,起碼的恭敬是要有的:

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王昌齡的詩句,千百年間,不知激勵了多少兒郎生髮從軍報國之志。再說一遍,不管王昌齡犯了什麼錯,憑閭丘曉那種庸人、懦夫,不配殺這樣的詩人。

唉,又不淡定了,總生氣不好。還是來賞詩吧。

「烽火城西百尺樓」這首詩,雖然是《從軍行》里的「當頭炮」,但是它和王昌齡的另一首七絕名作放在一起,也是一個絕妙的組合:

《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兩首詩,一個是秋風塞外,一個是春日閨中;一個是「萬里愁」,一個是「不知愁」。

這不正是一種相思,兩樣別愁。20140805

閭丘曉《夜渡江》

舟人自相報,落日下芳潭。

夜火連淮市,春風滿客帆。

水窮滄海畔,路盡小山南。

且喜鄉園近,能令意味甘。

殺王昌齡的閭丘曉,居然還有一首詩存乎後世。這首詩居然還是好詩。

儘管我很不願意承認這一點,但是沒辦法,詩就擺在這兒。《唐詩歸》云:「能殺王昌齡人也,能作如此詩,怪事!」

說閭丘曉是個庸人,那是相對於王昌齡而言的。要是客觀地說,能在《全唐詩》里留下一鱗半爪的,都不能算是庸人。何況這首詩就是在《全唐詩》里比較,也並非平庸之作。

都是乘船賦詩,這首詩不比姚崇的《夜渡江》遜色。唯一能把它PK下去的,應該就是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了。「夜火連淮市,春風滿客帆。水窮滄海畔,路盡小山南」,這是佳句;而「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是神句。

唉,要是沒有《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沒準就火了。既生瑜何生亮?

可是這又關王昌齡什麼事?女人,啊不詩人,何苦為難詩人?

反正我這心裡挺難平衡的,要不咱硬給這首詩挑點毛病出來?

這個,我好像從詩里讀出了「冤冤相報,山窮水盡」的意思。20140812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惟餘鐘磬音。

「曲徑通幽」已是成語,出自這首詩的另一版本。單看詞義,「曲徑」當然比「竹徑」意思更深,「竹徑通幽」完全沒有當成語的命。但若放在詩中,「曲徑」則未必很契合作者想要表達的禪意。禪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或分漸修頓悟之門,焉得迂迴包抄之法?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除了把所有讀者都帶入了幽深之境,還讓一部分高端讀者抓耳撓腮。這一聯前兩字相對仗,後三字不對,故而讓一些詩家認為這首詩介於古詩和律詩之間。據說歐陽修曾經想把這兩句改成對仗聯,絞盡腦汁而不可得。

另有詩家認為這首詩一二句相對,三四句不對,名為「換柱對」,仍是律詩。

常建出乎自然,隨性而為,作出了一首「出格」的好詩,好得讓人頭疼…… 20140819

李頎《題盧五舊居》

物在人亡無見期,閑庭系馬不勝悲。

窗前綠竹生空地,門外青山如舊時。

悵望秋天鳴墜葉,巑岏枯柳宿寒鴟。

憶君淚落東流水,歲歲花開知為誰?

這首詩和那首《寄司勛盧員外》,也就是「流澌臘月」,由於都是七律,又都跟盧象有關,因此常被人比較著讀。明朝的一些詩家,對「流澌臘月」捧得很厲害,對這首詩又貶得很厲害。

可能是我水平忒低,既沒看出那首詩有多好,也沒覺得這首詩有多糟。

李頎來到盧象的舊居,睹物思人,追念亡友,這首詩寫得感情真摯。雖然說全詩一於傷感,過於直露,沒有迴旋,幾乎是把「物在人亡」四個字說了八遍。但是人家寫的是悼亡詩,既沒打算上詩歌教材,又沒要參加詩歌大賽,感情到了這個份上,就這麼寫又怎麼了?況且《寄司勛盧員外》和《題盧五舊居》兩首詩一喜一喪,能放到一起進行嚴格的分析、比較嗎?

李頎還有一首詩《留別王、盧二拾遺》跟盧象有關。我覺得,讀讀先前的這首詩,就能理解李頎後來的悲傷。不解釋:此別不可道,此心當報誰?春風灞水上,飲馬桃花時。誤作好文士,只令遊宦遲。留書下朝客,我有故山期。 20140701

儲光羲 《洛陽道五首獻 呂四郎中》(其三)

大道直如發,春日佳氣多。

五陵貴公子,雙雙鳴玉珂。

那一年的春天,儲光羲行走去洛陽的官道,途中所見、所感,寫在了五首絕句上。

大道筆直,春風得意。貴介當路,並馬疾馳。官二代走在公家的路上,讓別人無路可走。這首詩雖然純用白描手法,但從中自然會讀出一股不平之氣。

腳下的路是直的,卻被貴公子霸佔;仕進的路一點都不直,中間藏著多少委屈。

單看這一首詩,感覺是這樣的。再讀讀儲光羲的另一首《長安道》,沒準會有那樣的感覺:鳴鞭過酒肆,袨服游倡門。百萬一時盡,含情無片言。

看不出來《長安道》說的是別人。洛陽道上的屌絲,變成了長安道上的土豪。

仇官仇富,古已有之。只是,在路旁側目的人里,誰想的是真正的公平、正義?誰又想的是趕走貪官自己貪,幹掉土豪自己豪? 20140722

崔顥《雁門胡人歌》

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

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

山頭野火寒多燒,雨里孤峰濕作煙。

聞道遼西無斗戰,時時醉向酒家眠。

前四句四個關鍵字:代、胡、胡、代。這用的是和《黃鶴樓》近似的手法。反覆用字,大概有「洗腦」的功效,詩句很容易讓人記住。

想少敲幾個字,干一干「複製粘貼」的勾當,就到網上搜了搜「雁門胡人歌」。結果某某百科上真有這個詞條,裡面還有這首詩的賞析。讀完之後大吃一驚,「賞析」居然認為,這首詩表達了「濃濃的反戰情緒」。我去,完全說反了啊。

按照「賞析」作者的理解,這首詩的後四句說的是,冷不丁看到山頭燒起的野火和雨霧裡模模糊糊的孤峰,都以為是起了狼煙(這個沒錯)。胡人一下子心情緊張起來(這個……)。等到弄清楚原來是虛驚一場,胡人一下子就放鬆下來,然後安心地去酒館喝酒了(壓壓驚?!)。

「賞析」的作者知道什麼是胡人嗎?知道「馬背上的民族」是怎麼回事嗎?知道什麼叫舉杯消愁嗎?難道以為他們也如同生在杏花春雨江南的小白領嗎?每天下班後去小酒館抿兩口小酒嚼三顆茴香豆就醉倒了?就哼起《採茶調》、《採蓮曲》了?就享受和平生活了?

勇悍的胡人潦倒在酒家,哪裡是為了慶祝和平安逸呀。他是因為沒有仗打而鬱悶!

錯誤地理解詩句倒也沒啥,丟掉了勇敢的精神,問題就大了。 20140624

盧象《雜詩二首》 (其一)

家居五原上,征戰是平生。

獨負山西勇,誰當塞下名。

死生遼海戰,雨雪薊門行。

諸將封侯盡,論功獨不成。

盧象當時曾與王維、崔顥齊名。這兩位在俺心裡可是神一般的人物。王維就不用說了。崔顥的運氣似乎差了點,《全唐詩》只存詩一卷,但起碼留下了一首《黃鶴樓》,足以傲視千古。盧象也是存詩一卷,恕我眼拙,沒找到特別厲害的神作。莫非是大浪淘金,把沙子給剩下了?

從命運上看,盧象確實是比較背的。先是得到了丞相張九齡的器重,提拔起來,但由於為人不夠謙虛,得罪了人,「為飛語所中」。就是被「六眼飛魚」給砸中了。貶官之後又趕上安史之亂,被叛軍抓住,授了偽職。事後論罪,又被一貶再貶。到最後好不容易又被提拔了,卻在赴任的半道上病死了。

這首《雜詩》說的是一個勤勞勇敢而又背時背運的將軍,南征北戰出生入死,結果論功行賞時卻沒他的份。明人周珽這樣評價:「激激烈烈,酸酸楚楚,欲讀不得,欲不讀不得,令人揮戈而擊壺。」

詩里的將軍似乎是個虛構的人物,盧象的個人經歷也與之無甚關聯。倒是在《雜詩》第二首中,有「死生在片議,窮達由一言」,像是在替自己喊冤。

講別人的故事,倒自己的苦水。 20140506

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其八)

水綠南薰殿,花紅北闕樓。

鶯歌聞太液,鳳吹繞瀛洲。

素女鳴珠佩,天人弄綵球。

今朝風日好,宜入未央游。

這是李白八首《宮中行樂詞》的最後一首,帶有總結性質。詩仙雖然喝醉了,但思路還是很清晰的,邏輯簡單有力。他的意思是,水好、花好、音樂好、亭台樓閣好、人好,動植物都好,有機物無機物都好,今朝風日也是極好的,所以,在宮裡呆著挺好。

為了這幾個意思連寫八首詩,想想也是醉了。

有的詩家死活不相信李白的思路就這麼簡單,拚命琢磨詩里的諷諫之意。甚至有人認為八首詩首首都有諷諫。比如這一首,認為李白是想勸明皇多呆在宮裡處理政務。

李白用漢代的未央宮借指唐宮,而未央宮是長安城西側的一個宮殿群,它不是只有處理政事的一個殿。皇帝吃喝拉撒睡都在宮裡,主要是睡,順便再上上朝會,批批奏摺啥的。當年趙飛燕叱吒風雲顛鸞倒鳳的昭陽殿,恰好就在這個宮裡。說到這一節是不是思路就開始亂了?這是勸皇帝去逛昭陽殿呢還是去逛昭陽殿呢?

能找出詩里諷諫意思的人,也有搞文字獄的能力。李白後來在首都呆不下去,就是被有這樣本事的人弄的。唉,不才在下我似乎也有這種能力,不信我比劃一下:宮裡啥都好,呆在宮裡不錯,咋的?你想幹啥?宮裡是誰覺得好都能去玩的地方嗎?who can who up嗎?想反啊你!20150113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李白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其二)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其五)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其九)

李白蹚了一次政治渾水,寫出了一生中最擰巴的一組詩。

安史之亂起,唐玄宗被迫退位做了太上皇。太子李亨繼位,是為唐肅宗。永王李璘受命鎮守江陵,卻招兵買馬,順江東巡,起了割據江左之心。

這時李白跑到永王那裡做了幕僚。他似乎認為永王一定會擇機發兵北上平定安史之亂,想跟著永王建立一番功勛。哪知道永王想要造反啊。

李白作《永王東巡歌》,到底是被逼的還是自願的,這有點說不清楚。說他是被逼的吧,有的詩句里還充滿著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比如第二首;說他是自願的吧,他又常常流露出不安的情緒,像是為永王起兵找借口,又像是提醒永王要師出有名。

依著李白的才情,寫軍旅詩應能寫出雄渾無匹吞吐八荒的氣勢。而這組詩,個人覺得除了「為君談笑靜胡沙」這首有點勁頭外,其他的都缺了點底氣。

第九首居然把永王比做唐太宗,這不作死嗎?詩的主要意思是秦皇漢武略輸點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首「反詩」被前人認為是偽作,是安在李白頭上用來栽贓的。我也覺得這不是李白寫的。李白要是真寫了這個,在永王兵敗伏誅後,他就不會只受到被流放夜郎半道又被赦免的罪罰了,掉腦袋是一定的。

唉,政治不是你想搞,想搞就能搞的。

李白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詩人里,李白服過誰?是崔顥嗎?非也。李白只服崔顥那一首《黃鶴樓》詩,服里還夾帶著不服。讀讀這首詩,還有……

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諾為楚人重,詩傳謝朓清。

聞道金陵龍虎盤,還同謝朓望長安。……

除了服,還是服,一生低首謝宣城。南朝謝朓才是李白的真正偶像。

謝朓是永明體詩的代表人物,生前身後都享有盛名。其詩寄情山水,善寫景狀物,注重聲律、對偶,對後世特別是唐詩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饒是如此,以謝朓在詩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似乎也不能解釋他何以備受李白推崇,比他更有影響的詩人還是有一些的。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想來李白和謝朓在精神上是有獨特共鳴的。

謝朓是門閥士族出身,李白祖籍隴西,據說是唐室宗親。兩人都才華橫溢,寫得一手好詩。翩翩濁世佳公子,這是兩人的相似之處。不過,能讓他倆靈魂想通的,並不在此,而是在於,他們都是政治上的失意客,又都格外地寄情于山水之間。說得準確點,是因政治上的失意而格外地寄情山水。

李白的倒霉事就不用啰嗦了,謝朓比他還倒霉。先是他岳父受皇帝猜忌,感到不安,想找謝朓商量對策,謝朓怕惹禍,就把岳父舉報了,結果導致岳父一家被滅族。後來始安王蕭遙光謀反,謝朓還是怕惹禍,沒有參與,結果反遭誣陷,下獄身死,年僅36歲。

只想安安靜靜做個美男子,可是越怕事偏偏越惹事,真是的。

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來。

寫了半天李白,回頭一看,嚇了一大跳。說了一堆黑他的話。這個,可是大大的不妥。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那啥,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退之公的話我接旨了,臣告退。退之前我再解釋幾句行不?其實我對太白的景仰如滔滔江水,嗯,這話說得有毛病。眾所周知水往低處流,仰著脖子看江河日下是一種什麼動作?星爺,不是我說你……

住口!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我不禁呵斥自己。算了,還是換一種說法吧。我對太白的景仰,猶如景仰黃河之水天上來。不是我真想黑李白,但是我不黑,就只剩下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景仰了,除了高喊哇噻牛叉,實在不知道該寫點啥。不黑,就只有翻著白眼開黃腔,雖然顏色有點亂,但您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喝了二兩,終於找到了一個表達景仰的好辦法。這就是引入互聯網思維,鏈接一切。從李白的詩裡面隨便取一字,都能鏈接出李白的千古名句。能讓人這麼乾的,也只有李白了吧。

比如這一首。兩,相看兩不厭;對,對影成三人;酌,獨酌無相親;山,唯有敬亭山;花,花間一壺酒……怎麼總在這兩首詩里打轉呀?再來,杯,舉杯邀……不對,舉杯消愁愁更愁。終於繞出來了。醉,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其實最牛的還是這一首詩本身。李白完全用大白話寫的。真正牛叉的詩人,是隨口說大白話都能說成千古名句,而不是碰上牛叉的事只會喊牛叉。得,自黑一把。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其三)

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李白把酒游洞庭,喝高了,寫了一堆詩。其中有這三首五言絕句。讀前兩首,有「三杯容小阮,醉後發清狂」、「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什麼什麼的,覺得李白似乎還沒進入狀態,也就是還沒喝夠。只有這一首,那是真的喝到位了,整座山被鏟掉,一條江都是酒。

李白游洞庭,是在他被長流夜郎又遇赦東還之後。關於作詩的動機就不用細說了,反正他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值得一說的是,這時他的酒喝得更high了,酒後的詩也更有「破壞性」了。同一時期他還有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裡面的名句是「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看來李白的胸中委屈著一個巨人,拿酒使勁一澆,巨人就要破胸而出了。

說到「捶碎黃鶴樓」,《全唐詩》里還錄有一首李白的《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捶碎黃鶴樓》。前四句是這樣的「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乍一看,這首詩很像是一生都跟崔顥較勁的李白寫的。人家前四句有仨黃鶴,我來四個。但是這詩仍然被人認為是偽作。元芳,你怎麼看?

我不是元芳,就說一句廢話吧。讀到第三句「玉帝」二字,不由得想起前朝一著名軍旅作家的名句「天上忽閃一火鐮,好像玉帝要抽煙」。濃濃的山寨打油詩味道,真真的化解不開。

酒越高,詩越高,這才是李白。

李白《蘇台覽古》

舊苑荒台楊柳新,

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吳王宮裡人。

李白《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

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李白游吳越,寫下兩首懷古絕句。這兩首詩模樣挺像,但「姿勢」不一樣。

《蘇台覽古》是由傷今而懷古。先說眼前的舊苑荒台,再用古時的繁盛反襯今日的荒涼。

《越中覽古》是由懷古而傷今。先極言古時之繁盛,再以今日之荒涼將其一筆勾銷。

李白創造了「只今惟有」這個句式,後來的人在憑弔賦詩時反覆拿來用,直到用成了套路。

只今惟有啥?只今,我想套用這個句式,卻又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月朦朧鳥朦朧,只今惟有霧霾天。

如今,或用混亂的繁華糟改掉古時的繁華,或以面目全非來抹殺掉古時的一切。

殺馬特穿上了古裝,他們宣稱用一部電視劇還原了歷史。

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還歡迎小燕子長期住在這裡。

我的同學郭教授最近調侃,說按今天的話來翻譯,蘭陵王就是棗莊王,汝南公主就是駐馬店公主……

說跑題了,跑得還挺順,看來是下坡。

李白《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李白作六首《塞下曲》,如果遮住每一首的前半截,後半截都像是正兒八經的五言律詩。實際上呢,六首裡面只有兩首算是律詩,其他的都不古不律,似古似律,前四句完全不顧那種首聯頷聯的固定打法。

這首詩的特點最為鮮明,前四句一意直下、一氣呵成,極言塞外苦寒之境。雖然突破格律,但放在全詩中,讀起來毫無「違和」感。

李白生在創新精神鋪天蓋地的盛唐,他在其中又是引領風潮之輩。可以說,他在這裡創造了一個新的詩體。不過呢,這也只能是李白一人之體。後來格律完全形成,誰要想學李白這麼干,多半會被譏為不倫不類。

前四句是一個意思,五六句緊跟著前面的意思,都是形容塞外官兵無比艱險的戰鬥生活。而到了最後兩句,李白又突然來了個急轉彎,「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英雄氣衝天而起,一下子把人從艱難苦恨中超拔出來。

這是什麼節奏?這是觸底反彈連拉漲停的節奏。

這是什麼旋律?這是強國特有的「主旋律」。

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說不完的李白。總說李白,其他的詩壇祖宗們會不會有意見啊?啊,有意見也別提了,怪嚇人的,我還是自覺點兒吧。

所以,從今天開始,讓我們送別李白。

不過送別李白,可不是說句拜拜那麼簡單的事,怎麼著也得來個依依惜別不是?要不咱們最後再讀幾首李白的「送別」詩吧,以李白送別的方式來送別李白。

這首《送友人》是李白送別詩的代表作之一。意境弘遠,詩體結構新奇。和一般的律詩不同,這首詩一二句對仗整齊,三四句散行不對。但這仍是律詩,是特殊的格律。

是特技的頭髮,那啥,duang。這樣搞,確實有特效。第七句「揮手自茲去」,等於是重複了第三句「此地一為別」。如果把前四句和後四句分成兩組,對應著讀,pia pia duang pia,pia pia duang pia的節奏,上下對稱。此外,孤蓬班馬,也是前後呼應。讀著是不是有排比句的感覺呀?詩眼無疑是五六句。遊子意洒脫似浮雲,故人情深重如落日。

讀這首詩,我總能聯想起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兩首詩的共同點,除了都是送別詩以及五言、同韻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條,都是語言直白順暢而又富含深意,以至詩句落地生根,令人一誦難忘。好詩,就是這個樣子的。20150306

李白《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

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

游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

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這首詩可以看做是李白的人生告別語。

《臨路歌》題目有些費解,鵬飛於天,與路何干?於是大家就開始猜了。有人猜《臨路歌》可能是《臨河歌》之誤。因為詩里提到了孔子,而孔子曾在去趙國的路上,聽說趙簡子殺了賢臣竇鳴犢,於是臨河不濟,掉頭返回,作了《臨河歌》。

還有人認為草書「終」字和「路」字有點像,所以李白作的可能就是《臨終歌》。

史載李白當李光弼出鎮臨淮,以61歲高齡前往從軍,路上生了重病,只得返回,不久就病逝於當塗。如果「病還」和「病死」這兩件事當成一件事看,我覺得「臨路」還是「臨終」這個問題就不重要了。

李白自比於大鵬,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不但在《上李邕》中有「大鵬一日同風起」之句,其年輕時還曾作過一篇《大鵬賦》。唉,一生詩意鯤鵬志,萬古人間四月天。這個,是不是讀串了?

「中天摧兮力不濟」也跟孔子有關,用的是《論語》里「力不足者,中道而廢」這句。意思不同於現在講的「半途而廢」,而是指竭盡全力而不得成功。

李白作《古風》五十九首,第一首結尾便是「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這裡他再用此典。魯哀公西狩,獵殺「仁獸」麒麟,孔子見之而出涕,於是《春秋》絕筆。孔子哀嘆的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而大鵬折翼,詩仙身死,又何嘗不是一個偉大時代的終結。

詩里最重要的一句沒有解釋,也無須解釋:餘風激兮萬世。 20150310

李白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最後再來一首李白送別他自己的。

那年李白乘船離開蜀地,順江而下,經三峽而至荊門。荊門以西是群山萬壑,荊門以東,則是廣袤的江漢平原。

巴蜀山川漸漸離開了視野,眼前是一片蒼茫浩瀚,一片陌生景象。

江流浩蕩,地闊天高。連天上的雲彩和月亮也跟以前大不一樣了。從前總在山峰之間看到它們,現在,改成寬銀幕了。

三四五六四句詩囊括宇宙,壯闊非凡,卻帶出了一個溫情脈脈的結尾。

是故鄉水托浮著行舟走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把李白送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

不忘初心,記得來時路。年輕的李白就這樣告別了故鄉。他離開小舟踏上江岸,太陽般的在詩壇升起。

故鄉水送別了李白,歷史長河迎來了巨浪。

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定會想到杜甫的這首《旅夜書懷》。因為這兩首詩的三、四句太相像了,一個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一個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兩首詩背串過的同學舉個手。

上回說過,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三四五六句「囊括宇宙」。而這樣的壯舉,杜甫只用星垂月涌兩句詩就做到了。故此有人認為,老杜這首詩比起李白來「骨力過之」。

其實這兩首詩只宜區分異同,不能比較高下。它們的相似處只在這兩句上,如同兩人相遇過,然後就分道揚鑣了。

李白寫那首詩時正值少年,心懷大志,出蜀遊歷;杜甫寫這首詩卻是在55歲上下,罷官之後,老無所依。因此這兩首詩一個是有為而進,一個是無奈而退,差異巨大。面對同樣的景象,他們有著不同的解讀。李白是用新奇壯闊之景牽出懷鄉之情,杜甫則是用壯闊的景象反襯自身的孤苦伶仃。

除去年齡經歷上的差異,還有兩人性格上的不同。面對丟官去職,性情直露的李白的反應一定是,去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而杜甫卻在這首詩里,委曲婉轉地說著反話。

懷經濟之志而不得擢用,故云名豈文章著;有報國之心而遭排擠出局,反說官應老病休。這首詩里,牢騷不小。 20150317

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里逢君別,今日花開已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這首詩的五、六句,是詩史上著名的「仁者之言」,曾感動過無數人。大儒朱熹讀後讚歎:賢矣。

「自慚居處崇,未睹斯民康」也是韋應物的詩句,意思跟「邑有流亡愧俸錢」差不多。

南宋詞人劉辰翁故此評價韋應物「居官自愧,閔閔有恤人之心」。北宋人黃徹在評價這兩首詩時說:「余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仇者,得無愧此詩乎?」

這樣的話,放到今天還管用吧。有這樣的「愧」,才不會有那樣的「悔」。

掩卷而思,浮想聯翩,腦袋裡總是忽閃著一個「仇」字。

韋應物可不是天生的賢君子,他的經歷很有傳奇色彩。年輕時做過皇帝侍衛,仗劍橫行,飛揚跋扈。在他的一首自白詩里有「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的句子。好賭個錢,耍個流氓啥的,基本上就是「砍過人,吸過粉,站在馬路接過吻」這樣式兒的。後來他卻浪子回頭,發奮讀書,學優則仕,官至左司郎中,出守蘇州。其性情大變,史載韋應物「立性高潔,鮮食寡慾,所至焚香掃地而坐」。

從此,江湖上少了一個「韋哥」,史冊上卻留下了「韋左司」、「韋蘇州」的美名。20150320

韋應物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

詩的全題是《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有點長。這是韋應物在出任滁州刺史的途中即興而作。當時他離開長安,經過洛陽,舟行洛水,由鞏縣而入黃河。

詩的頭兩句就是交待他的旅行「攻略」,「東南山豁大河通」,字句實實在在,卻足具震撼效果。相當於「duang」。在地圖上看,伊洛河是朝東北方向匯入黃河的,「東南山豁」似乎說不通,結合後面句子中的「臨伊岸」,我覺得韋應物賦詩的地點,應該是在伊水和洛水的交匯處。雖然還沒到黃河,但已到黃河「輔道」上了。

中間兩聯都是名聯,寫得太好了,以至於讓人記住了句子,忘了詩,比如說我。也因為句子太好,本來頷聯和首聯有失粘的瑕疵,也都被人們忽略不計了。四句詩說的是,遠處的寒樹若有若無,日光在水中忽明忽暗,伊水邊的村落逐漸離開了視野,天上的孤雁乘風而去。一切都在行進中,漂泊不定,變化不居。

韋應物以前做過洛陽縣丞,這首詩就是寄給在洛陽的那些老同事的。尾聯中,韋應物說他的心情就像這不系之舟一樣,隨波逐流而已。韋應物身處不治之世,前有安史之亂,後有朱泚叛亂,朝政廢弛。韋應物在這首詩里表露出了一些無奈之意。這種無奈,在他的那句「邑有流亡愧俸錢」中也能看到。

韋應物 《初發揚子 寄元大校書》

凄凄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這首詩可以看成是開韋應物他家大門的一把鑰匙。進去了,偷點啥呢?

從最後兩句中,分明能讀出「世事茫茫難自料」和「扁舟不系與心同」的意思。不過這首詩真正的重點是第四句「殘鍾廣陵樹」。首先這個DUANG DUANG的「鍾」,就是韋應物的招牌,是他的特技。愛讀唐詩的人,一看到「鍾(鐘)」字,首先想到的詩人就是韋應物。

關於韋應物和他的鐘,咱們回頭另開一桌好好嚼嚼,這回專門吃他這一整句。

沒覺得這句詩很牛嗎?我看,這句牛得可以跟溫庭筠發明的牛句「雞聲茅店月」掰掰手腕了。

當然,「雞聲茅店月」牛在五個字都是名詞,而韋應物這一句里,「殘」字和「廣」字沒有參賽資格,先輸了一局。但是第二局,溫句中的雞聲和月色是相關聯的物事,而韋句中的鐘和樹卻原本是不搭界的東西。但是韋應物硬是用這句詩把這兩樣東西搭上了,而且營造出了一個奇特的意境。

這個意境勉強用現在的話來表達,就是傳說中的「一股淡淡的憂傷」。不過這股憂傷初時很淡,卻越來越濃。怪不得有人評價韋應物的詩是「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澹泊」。

還有人評價這一句是「六朝佳句」。這個我不同意。很「六朝」的詩應該是像楊炯的「蛇弓白羽箭,鶴轡赤茸鞦」那樣的,是各種顏料的堆砌;韋應物這句卻更像是一幅素描。

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鍾時。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秋山起暮鍾,楚雨連滄海。獨夜憶秦關,聽鍾未眠客。遠鍾高枕後,清露捲簾時。楚山明月滿,淮甸夜鍾微。空館忽相思,微鍾坐來歇。禁鍾春雨細,宮樹野煙和。遙看黛色知何處,欲出山門尋暮鍾……這些鍾,都是韋應物敲的。而且,這些鍾多數都是江淮一帶的晚鐘。

韋應物情有獨「鍾」。這首詩,首聯是雨中一聲「鍾」,尾聯是雨中一個「送」。不能說反了啊。中間四句都是講「暮雨」二字。可讀著所有這些濕漉漉的句子,耳中卻總像是縈繞著鐘聲。這就是鐘的魅力。

鐘聲遼遠而精微,莊重而和美,雄壯而悲憫,洪亮而寧靜。它是嘈雜中的安定,又是幽深處的覺醒。

城市裡,很久沒有聽到鐘聲了。怎麼辦呢?只能求助於地產開發商,也就是土地上的富豪們了。俺真心誠意地向真的壕們提個建議:這個鐘,真的可以有。

韋應物《三台二首》

一年一年老去,來日後日花開。

未報長安平定,萬國豈得銜杯。

冰泮寒塘始綠,雨餘百草皆生。

朝來門閣無事,晚下高齋有情。

三台是唐代教坊名,天寶年間,流行的羽調曲里就有《三台》。因此,韋應物的這兩首《三台》,不是簡單的「六言詩」,它們和傳說中李白的《菩薩蠻》一樣,都是詞的先聲。

那首「平林漠漠煙如織」究竟是不是李白的作品,一直爭議未決。倒是韋應物寫的《調笑令·胡馬》,也就是「胡馬,胡馬,遠放燕支山下」卻是毫無爭議、正兒八經的一首詞。《調笑令》還有一個別名,跟今天說的這兩首詩或者詞挺像,叫《三台令》。

那麼,誰才是詞的鼻祖呢?這個問題,就留給學者們去研究吧。

這兩首《三台》,著名的是第二首,因為它對仗工整,易於記誦。「抄書法家」們也很喜歡抄這首。但是只看這首,是不能很好地體會出韋應物創作時的心境的。第一首,雖然在文采上不及第二首,但是意思很明確:國家亂了,心情好不了。

孔子說「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身處亂世而安享富貴,不是什麼光榮的事。韋應物生活的年代,比起「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差了點,但跟真正的亂世比,也差了點。可他老人家身處其間,硬是覺得不爽,咱也沒辦法。

既然富貴不光榮,清潔自守,不同流合污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可是當官而無為,門閣無事,又難免有愧對蒼生之感。這就是韋應物「居官自愧」的根由。

好官里,有好多不適宜做官的人。

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

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

歡笑情如昨,蕭疏鬢已斑。

何因北歸去,淮上對秋山。

詞淺而意厚,語淡而情濃,就是這一首。

曾經常常歡聚的老朋友,分別十年後重逢,自是件特別高興的事。但是鬢髮已斑,斯人漸老,也令人感慨萬千。

是客居他鄉終日歡會好,還是身還故里靜對秋山好?這事真不好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只是人如浮雲漂泊,時間似東流逝水,誰也不能抗拒命運的安排。

好時光都去哪了?幸好還有真摯的友情,一直在心裡,一直在臉上,一點都沒變。

中國版的《友誼地久天長》,人同此心。

所以,老同學、老同事、老朋友們,你們過得好嗎?沒什麼事,就是想你們了。啥時再見?啥時再喝?

喬琳 《綿州越王樓即事》

三蜀澄清郡政閑,登樓攜酌日躋攀。

頓覺胸懷無俗事,回看掌握是人寰。

灘聲曲折涪州水,雲影低銜富樂山。

行雁南飛似鄉信,忽然西笑向秦關。

喬琳,名字像女的,但是是男的。他天寶年間中進士,一路陞官做到監察御史,但是因為跟同事關係沒搞好,相互彈劾,被貶為巴州司戶。但是喬琳沒有消沉,他從頭開始,穩紮穩打,東山再起。這首詩,就是他擔任綿州刺史時即興而作的,你看看那時的他,抱負多遠大,格調多高雅,胸懷多寬廣,腦子多清楚。

幹了好幾個州的刺史,一直在官場做水平位移,貌似是遇到職業天花板了。但是一大把年紀時,又被朝中好友張涉引薦,當上了宰相。

當宰相不錯啊,但是喬琳實在太老了,耳朵不靈,口齒不清,奏對語無倫次,沒過多久就被罷去宰相,降職做了工部尚書。

朱泚叛亂,德宗出逃。很多大臣都驚慌失措,但是喬琳卻不顧老邁,追隨皇帝,途中改任吏部尚書。

皇帝本來挺感動的,但是走著走著,喬琳忽然又不想走了,他以年老體衰為由,請求脫離逃跑隊伍。德宗怎麼挽留都沒用。

跟皇帝分手後,喬琳在一座山裡削髮為僧。但是大魔頭朱泚不按規矩出牌。朱泚手下在廟裡找到了喬琳,把他抓回長安。都是快死的人了,又做過大官,當過和尚,喬琳啥沒見過?但是他怕死、怕痛,終究放不下,居然接受了朱泚的委任,居然還是做吏部尚書。

同為朝臣,面對朱泚,有段秀實以笏擊賊,殉節而死。但是喬琳卻以身附逆,晚節不保。後來朱泚敗亡,喬琳也被押上了斷頭台。

這一回沒有「但是」了。人生中,「但是」不要太多。

張謂《贈喬琳》

去年上策不見收,今年寄食仍淹留。

羨君有酒能便醉,羨君無錢能不憂。

如今五侯不愛客,羨君不問五侯宅。

如今七貴方自尊,羨君不過七貴門。

丈夫會應有知己,世上悠悠何足論!

張謂是天寶年的進士,跟杜甫年齡差不多,也曾經和李白同游對酒,並留下一段佳話。

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與禮部郎中張謂相會於漢陽,並同游南湖。飲酒時,張謂請李白為南湖標一嘉名,以傳不朽。李白於是以張謂的官稱,將南湖更名為「郎官湖」。並即席賦詩《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詩中道「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

多好的一個湖啊,不過早就沒有了。當時張謂要是請李白命名一座山的話,留到現在的可能性要大一點。

張謂的七言古詩,有的豪縱率真似李白,有的直刺現實如杜甫。這首詩,就有點李白的風格。只不過少了像「直掛雲帆濟滄海」、「仰天大笑出門去」那樣的警句。

這首詩是張謂寫給喬琳的,就是上回說的「但是」鋪滿人生,最後晚節大失的那位大師。在這裡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個「但是」,但是這些「但是」都是在喬琳老糊塗之前充滿了正能量的「但是」。雖然貧賤,但是不憂不懼,清潔自守;五侯七貴難巴結,但是咱不巴結。簡直是一身的節操啊。

所以,還是杜甫那句總結得好:官應老病休。到點就退吧,別等到老年痴呆的時候,節操掉了一地都感覺不到。

張謂《春園家宴》

南園春色正相宜,大婦同行少婦隨。

竹裡登樓人不見,花間覓路鳥先知。

櫻桃解結垂簷子,楊柳能低入戶枝。

山簡醉來歌一曲,參差笑殺郢中兒。

張謂挺有意思的。他看中了一個湖,後來湖幹了;他欣賞一個人,後來那人墮落了。這回他又要鬧哪樣?請看歌詞大意:

我說,春光真不錯咱家擺一桌。大老婆過來,小老婆跟著。院子里有竹有花有鳥叫,一家人吃吃喝喝挺熱鬧。還有,小老婆特別能生,大老婆也不耍橫。瞅瞅,這奏是家和萬事興,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這回他謳歌了妻妾成群又團結和睦不打架的美好家庭生活。後來,這樣的「好事」是幹不成了。

雖然張謂沒跟上時代,但是又有什麼是永存不變的呢?因此,拿古人開涮不厚道,我要面壁悔過一段時間。面壁完畢,下面嚴肅點。

這首詩的意義,一是「花間覓路鳥先知」似乎啟發了蘇東坡的「春江水暖鴨先知」;二是「楊柳能低入戶枝」似乎啟發了林和靖的「屋檐斜入一枝低」,又進而啟發出了「疏影橫斜水清淺」。怪不得林逋要拿梅樹當老婆,原來是張謂先拿老婆當柳樹。

更嚴肅的是,這首詩還講了一個挺深刻的道理。《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何以中節?守禮而已。這首詩講的便是「禮而和」。最後兩句用了「山簡醉酒」和「曲高和寡」兩個典故,意思是說,我如此高尚的快樂來得沒那麼容易,俗人不懂。

張謂《早梅》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林樹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

這應該是張謂最為人熟知的詩作了。白梅花似雪,凌寒獨自開。梅花開於春寒料峭時,人們常把它和冰雪聯繫在一起。詠梅詩里最常見的打法是說白梅花「似雪」,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就不舉了。這回咱說說更有創意一點的。

前有東方虯的「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這是拿雪當作梅花;後有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是說梅花和雪的區別。張謂的這一首是說梅花「疑是」雪,在這一點上,張謂似乎輸給了東方虯、王安石兩位,但這並不是這首詩最有創意的地方。

張謂這首詩的重點是形容梅花開得早。可是他偏偏說的是雪化得遲,正話反說,這才是這首詩最巧妙之處。

再來參考一下王適的《江濱梅》:忽見寒梅樹,開花漢水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江濱梅》和《早梅》,雖然一個是五言一個是七言,但句式結構非常相似,都是寒梅樹啥啥啥,不知啥啥疑是啥。不同之處在於結尾,一個把梅花當成了漢水神女,一個把梅花看成枝頭的殘雪。

為了梅花,幾位老先生隔空PK。他們比的是,誰的眼神更差。

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

曉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

白髮悲花落,青雲羨鳥飛。

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

岑參,大家都知道他的軍旅劇,啊不,詩,寫得好,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等,都是膾炙人口的詩句。其實,岑參的宮廷詩,也是極好的,甚至有過直接PK並完勝杜甫的經歷。

這首詩就是岑參寫給杜甫的。當時他和杜甫一個是右補闕,一個是左拾遺,都是諫官,同班不同曹,中間隔著紫薇省,即中書省。詩的前四句,說的就是他倆同朝為官,整天進宮見皇帝的幸福生活。

但是這種幸福的生活也很無聊。五、六句說的就是這種無聊。岑參悲嘆自己一天天老去,羨慕在天上自由飛翔的小鳥。他為什麼不能在這種高大上的崗位上安心工作呢?詩的最後兩句給出了答案:天朝盛世啥毛病沒有,身為諫官,無話可說。

單從字面上看這兩句,很像是歌功頌德拍馬屁的話。但是聯繫上文,就知道岑參的本意是諷議。「自覺」二字可調到前一句上,「聖朝」自覺無闕事。越是扯淡的皇帝,越覺得自己哪哪都好,越是聽不進逆耳的話。岑參這是在提醒杜甫,這世道,少說為妙。

可惜,「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這兩句詩後來不幸被一些馬屁精拿去做了拍馬屁時引用的經典,岑參也由此遭到了一些理解能力偏低的正人君子的非議。看來,話有時候不能說得太含蓄。

杜甫回岑參的詩寫得更含蓄:窈窕清禁闕,罷朝歸不同。君隨丞相後,我住日華東。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紅。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意思只在最後一句,杜甫說,我跟你一樣,也是白頭翁,明白。

岑參

《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

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幹。

獨有鳳凰池上客,陽春一曲和皆難。

賈至給皇上當秘書,天天沐浴聖恩,心情不錯,便寫了一首《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於是,王維、岑參、杜甫等紛紛唱和,在滿朝文武面前大出了一把風頭。

擱到今天看這幾首詩,都挺沒意思的。無非就是幾個大V互相點贊,一起為皇帝點贊。但是在過去的歲月,在有皇帝的那一千幾百年里,這幾首詩是一直被文人們吟味不已的,這件事是一直被文人們津津樂道的。

前面說過王維寫的那首。全詩毛病不少,犯了好幾條作詩的病忌,但是唯有一聯堪稱絕佳: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寫出了盛唐風度、大國氣派。

有人比較過王維和岑參的這兩首詩,認為是「岑以篇勝,王以句勝」。此言不虛。岑參的這首詩,結構嚴整,語句上也挑不出什麼毛病。

品評這類詩,我還有一個扯淡的標準,就是看詩句能不能「放得住」,放到今天俗不俗。岑參的這首詩,後四句還是放得住的。

再讀讀杜甫的《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

我沒看出哪一句可以「放得住」。

在詩歌史上,三人的排位順序是杜甫、王維、岑參。在這次唱和大賽上,我覺得三人的排位正好顛倒過來:岑參、王維、杜甫。

岑參《行軍詩二首》(其二)

早知逢世亂,少小謾讀書。

悔不學彎弓,向東射狂胡。

偶從諫官列,謬向丹墀趨。

未能匡吾君,虛作一丈夫。

撫劍傷世路,哀歌泣良圖。

功業今已遲,覽鏡悲白須。

平生抱忠義,不敢私微軀。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是一個古往今來多如驢毛的感慨。

當一個男人感到自己事業不順難以成功的時候,常常就會往「入錯行」上想。不過想歸想,想得靠不靠譜,那可不好說。 安史之亂中,右補闕岑參在鳳翔扈從肅宗皇帝,寫下了兩首《行軍詩》。這一首的前四句,就是說他要是早知道生逢亂世,就不應該學文,應該習武。中間一大堆,說他當了文官,啥也沒幹成。最後兩句,可能是作者覺得前面的詩把個人的小九九算得太多了,就搬出「忠義」二字來找補一下,但是這兩句的畫風,跟前文實在是難以協調。

讀中間的詩句,請注意兩個關鍵詞:「一丈夫」和「良圖」。之前我們讀過李泌的《長歌行》,裡面有「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不知道李泌和岑參,到底是誰影響了誰。其實這位後來封侯拜相的大牛人李泌,比岑參還要年輕幾歲。岑參在鳳翔扈從皇帝的時候,李泌正跟著皇帝的兒子、兵馬元帥廣平王,也就是後來的唐代宗李豫。李泌身為軍中謀士,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大功。

比照「正國級」的李泌,最後只混到廳局級的岑參似乎有理由說入錯了行。但身為風流千古的詩人,岑參還算不上成功嗎?如今有幾個知道李泌的?李泌的粉絲數,約莫是岑參的零頭的零頭。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是牛人還是「擼瑟」,得拉到歷史上去遛遛才能認清。

岑參《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

聞說輪台路,連年見雪飛。

春風曾不到,漢使亦應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

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岑參是一個成功的詩人,但是從前作詩並不是一種職業。以後,作詩也不應該是一種職業。因此,他覺得自己「入錯行」還是可以理解的。

岑參一生中幹得最沒勁的時候是他在朝廷里當諫官的時候。雖然那時候他在寫詩時也展現出了比較高超的技能,但比起他當年從軍時作的詩,還是遜色很多。那時他隨軍遠征西北,面對大漠、戈壁、天山、飛雪,寫下了一生中最燦爛的詩行。

這首詩說不上有多「燦爛」,但是可以看做是岑參的「創作大綱」。讀著詩中「輪台」、「雪飛」、「春風」、「白草」等關鍵詞,可以想起他的《輪台歌》、《白雪歌》、《走馬川行》等幾大傑作。

詩的最後兩句很有創意,把忠君報國之志和思念故鄉之情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這也引出了岑參的另一項「特長」——他的思鄉詩寫得特別好。

「說句心裡話,我也有愛……」軍旅+思念的創作模式可謂由來已久並且繼往開來以及連綿不斷,在唐朝,岑參把這種模式推向了極致。

岑參《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岑參《西過渭州見渭水思秦川》

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

憑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

在朝廷當諫官時無限懷念在邊塞軍旅中的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在邊塞,卻無限思念家鄉。身在軍旅,他說「悔向萬里來,功名是何物」;當了文官,他又說「悔不學彎弓,向東射狂胡」。岑參就是這樣一個「生活在別處」的人。

當然,岑參內心的糾結不是平白無故的。他生活在一個戰亂紛起、內憂外困的年代,不管是在朝堂還是在軍旅,想要博取功名都得冒巨大的風險,甚至付出巨大的代價。家鄉,在那個時候也未必就是可以退避其中的寧靜港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故園長安屬於「敵占區」或者「交戰區」。他在《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一詩中寫道:「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可以想見,他在對故鄉的思念中,還夾雜著多大的憂懼之心。

於是就有了這兩首「哭天抹淚」地思念故鄉的詩作。

第一首是把眼淚抹在袖子上,屬於常規打法。因為通俗易懂,這首詩成為小學課本上的常客。岑參捕捉到的是一個人人都會遇到的普通場景,使用的是最淺白平常的語言,沒有一點修飾,卻是感人至深。

第二首是把眼淚灑在河裡,讓它流向故鄉。雖然是特殊打法,但語句也非常通俗。總之,不管是普通流淚詩還是特殊流淚詩,能得佳句,不在於辭藻如何,在於感情深摯。

薛奇童

《楚宮詞二首》(其一)

禁苑春風起,流鶯繞合歡。

玉窗通日氣,珠箔卷輕寒。

楊葉垂陰砌,梨花入井闌。

君王好長袖,新作舞衣寬。

薛奇童也可能叫薛奇章。關於他的記載很少,據說玄宗時做過大理司直。也有人認為,奇童不是人名,是「神童」的意思,理由就是這首詩文辭富麗妖艷。

要是十幾歲就有這種文采,確實是有點神奇。但是十幾歲就寫「君王和宮女那點事」,是不是也有點神經呢?唐朝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咋抓的?還要不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了?所以,我覺得憑這首詩就認定薛奇童是個神童,基本上是瞎掰。

這首詩能流傳下來,憑的並不是前面那一大堆對禁宮春色的描寫,最後兩句的諷諫意味,才是它最有價值的地方。「君王好長袖,新作舞衣寬」看上去很美,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思,但是讀著它,也不由得讓人想起「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句。宮女到底是愛死的還是害死的?是餓死的還是傻死的?

《楚宮詞》有兩首。第二首寫的是禁宮秋色。個人認為,薛奇童就不該寫第二首。本來憑著第一首的結尾兩句,他已經差不多弄出個傑作了,但是第二首詩又成功地把他拉回了俗套。那首中最有思想的兩句就是「艷舞矜新寵,愁容泣舊恩」,不過是無數次上演的宮怨。

這首詩放在思想比較開放的唐朝,還是顯得含蓄了一些,算不上是最強的諷諫詩。不知道著名的唐明皇讀過沒有,就算是讀過,我估計他深情凝視著身旁貴妃的身材,會很有感觸地琢磨,這小子是在說誰呢?反正不是我。

梁鍠《詠木老人》

刻木牽絲作老翁,

雞皮鶴髮與真同。

須臾弄罷寂無事,

還似人生一夢中。

梁鍠是一個混得比較差的詩人,四十多歲還沒當上官。後來好不容易當了個小官,還跟領導搞不好關係。領導很生氣,後果卻不是領導炒了他,而是他炒了領導。一怒之下,他竟拂衣而去。什麼福利待遇都不要了,真有個性。他的好友李頎曾作《別梁鍠》一詩,記錄了他困厄潦倒卻又狂傲不羈的人生。

但就是這樣一位落魄詩人,他寫的《詠木老人》居然成了被皇帝最常念誦的一首詩。

當然,這位皇帝並不是在位的皇帝,而是被迫讓位做了太上皇的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自安史之亂馬嵬之變後,西逃入蜀,而太子李亨卻北上靈武,宣布即位,尊唐玄宗為太上皇。後來長安收復,玄宗被接回宮中。再後來,在宦官李輔國的挑撥下,玄宗肅宗父子關係破裂,太上皇被皇帝軟禁在了太極宮甘露殿。

於是,前半生狂傲不羈,後半生困厄潦倒的唐明皇,在悶悶不樂中度過了晚年。他整天念念叨叨的,就是這首《詠木老人》。

木老人,就是做成老人樣的提線木偶,實則傀儡。需要表演時神氣活現,用不著時扔在一邊。垂老的唐明皇,不正是如此嗎?人生如夢,身不由己,草民又如何,皇帝又如何,還不都一樣。

倒是寫這首詩的梁鍠,「途窮氣蓋長安兒」,寧可舉家無食,決不做精神傀儡。

李康成《採蓮曲》

採蓮去,月沒春江曙。

翠鈿紅袖水中央,

青荷蓮子雜衣香,

雲起鳳生歸路長。

歸路長,哪得久,

各回船,兩搖手。

李康成名氣不太大,哪的人、當過什麼官都不太清楚。劉長卿有一首詩題目是《嚴陵釣台送李康成赴江東使》,可見他倆是同時代的人,而且李康成還有過一官半職。

據說李康成曾編過一本書叫《玉台後集》,收錄了南北朝到唐朝的樂府歌詩六百多首,把自己的幾首也收進去了。這部書是續《玉台新詠》的。《玉台新詠》大家都知道,宗旨是選錄「艷歌」,裡面儘是表露男歡女愛的作品。李康成使那麼大勁去編書,其個人愛好也於此可見。

說到這就有必要解釋一下了。咱窺測李康成的個人愛好,雖然是有心調侃,但也實在是找不到什麼槽點。第一,人家喜歡寫什麼詩,那是人家的創作自由,人家也沒有敗壞當時的社會風氣,也沒聽說當時官方組織批判他不是?第二,人家寫的那個「艷詩」,放在今天看,完全找不到艷在哪裡,讀起來簡直就是純粹的高雅藝術。

就說這首《採蓮曲》吧,一男一女在水裡見面了。注意,沒有濕身,是在船上,不是在澡堂子里……他倆離得很近,男的不僅能看清楚女的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甚至還能聞到女的的衣香。這算離得很近嗎?話說,這男的誰呀?為啥每一首《採蓮曲》寫的都是女的,但分明旁邊又都站了個男的呢?男的也採蓮嗎?不採蓮又來幹啥?算了不管了,總之兩人意意思思地呆了一陣,天色不對了,該回去了。所幸歸路挺長,倆人還能再陪一會兒,但是歸路再長也有個頭啊。眼看著就快到岸邊了,倆人只得揮手告別,各回各船。看來,後面沒啥故事,倆人上了岸還得裝不認識。

那時候,就算是艷歌,也不過就是發乎情止乎禮而已。不像現在的,發乎情,止乎綠;發乎禮,止乎黃。

樓穎《西施石》

西施昔日浣紗津,石上青苔思殺人。

一去姑蘇不復返,岸旁桃李為誰春?

假設有一個唐朝大老爺們,站在傳說中西施浣紗的地方發獃,還吟出了深沉的詩句,一副發思古之幽情、感慨天下興亡、讓歷史告訴未來的標準學究范兒,我只能對他說,裝得挺像,請繼續,拜拜。

但是這首詩沒那麼裝。想起了西施就想起了她的美貌,想著她的美貌卻不知道她到底長啥樣又很著急,於是就想跟見證過西施美貌的石上青苔和岸旁桃李嘮一嘮。至於歷史興亡啥的,一邊去。想聊那個,就去坑害過禍禍過西施的勾踐和夫差那倆渣男的墓前念叨去。這才是傻老爺們的正確態度嘛,點贊。

西施長什麼樣,其實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啥,情人眼裡出西施這句話,拜託先躲到一邊去,不要瞎攪和。第一,真相只有一個,但是真相又永遠消失了。第二,審美觀總在變化,不同時代的人想像中的西施會有巨大的差異。 第三, 不管審美觀怎麼變,人會保持一種基本的美感。比如石上青苔岸旁桃李,在各個時代的人看來都是美的。按這個道理說,不管人們心裡幻想的是胖西施還是瘦西施,是黑西施還是白西施,牽出來遛遛,應該都是美人吧。第四,欣賞過歷朝歷代千奇百怪的美女圖,特別是參考過清宮格格們的歷史照片後,我陷入了巨大的疑惑之中。第五,由於已經進入哲學思考,疑惑的我也帶著一副學究范兒,我是不是該繼續裝下去呢?

為了治病,我決定帶著腦袋,腦袋裡帶著各種西施,去趟韓國。

李嘉佑 《送王牧往吉州謁王使君叔》

細草綠汀洲,王孫耐薄游。

年華初冠帶,文體舊弓裘。

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

使君憐小阮,應念倚門愁。

李嘉佑和李白是親戚。李白在《送楊山人歸天台》一詩中提到李嘉佑時,有「我家小阮賢,剖竹赤城邊」的句子,有人據此認為李嘉佑是李白的侄輩。其實不對,因為李白和李嘉佑都管李陽冰叫叔,他倆應該是同輩。只不過,李嘉佑要比李白年輕很多很多。

這首詩里也有個「小阮」。小阮即晉代的阮咸,他和叔父阮籍都名列「竹林七賢」。李嘉佑在詩里把王家叔侄比作大阮小阮,表達了對王家才學的傾慕,對青年才俊的激賞。

「涉於齊梁,綺靡婉麗」是唐代詩集《中興間氣集》對李嘉佑的評價,代表了同時代人對他的看法。這首詩就是李嘉佑「齊梁風格」的代表作。前四句非常典型。

五六句「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是寫景名句,看似和上下文沒太大關係,其實我倒是覺得,用這句來形容年輕後學才華橫溢英氣勃發,也是很貼切的。

李嘉佑寫春天的詩不少,但並不都是這樣的「綺靡婉麗」。他喜歡春天,但是並沒有趕上「時代的春天」。生於戰亂頻仍的年代,恐怕沒有辦法安心寫他的齊梁體。因此,說他有齊梁風格,只是說對了一半,後面就會談到他寫得不怎麼齊梁的詩。

李嘉佑

《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

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

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

黃霸初臨郡,陶潛未罷官。

乘春務征伐,誰肯問凋殘!

李嘉佑曾做過鄱陽令、江陰令、袁州刺史、台州刺史等,長期居住在江蘇、浙江、江西一帶。這些本來都是平安富庶的好地方,但是他沒趕上好時候。安史之亂還沒完事,這邊又爆發了劉展之亂。之後又有袁晁起義。每次戰亂,都引發了大規模的逃難潮。常常目睹「十室九空」的慘狀,李嘉佑哪能總有閒情逸緻去寫他的「齊梁體」呢?

這首詩就是寫於劉展之亂期間。劉展原來是淮西節度副使,有人與他不合,就向朝廷告他一狀。唐肅宗假裝升劉展的官,任命他為淮南東、江南西、浙西三道節度使,又派人準備在他前往赴任時動手除掉他。結果消息泄露,劉展大怒,起兵反叛。你瞅瞅,堂堂的大唐皇帝,也使這種卑鄙手段,咋就不能依法治國呢?

劉展一路攻無不克,致使江淮大亂。肅宗於是派猛將田神功前往平叛。田神功一邊打仗,一邊縱兵大肆劫掠。佔領揚州後,屠殺數千胡商,把百姓財產搶光。最後雖然幹掉了劉展,但在老百姓眼裡,田神功不是來平亂的,是來添亂的。

這場戰亂,完全是「作」出來的。李嘉佑寫這首詩,一點也不「齊梁體」,基本上走的是杜甫直面現實那一路。「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比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如何?後四句,更是直言諷諫了朝廷的這一通亂「作」。

高適 《人日寄杜二拾遺》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複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龍鍾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

李白、杜甫、高適,三人行,必有一部《書劍恩仇錄》。

高適和李白年紀差不多,比杜甫大個十來歲。他四十六七歲才考取功名,在那之前,一直浪跡四海。就在四處漂泊的時候,他結識了李白和杜甫。天寶年間,高適和李白相遇,一見如故,攜手同游汴州。

李白和杜甫就不用說了,他倆曾經「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這個……

反正,三個人都是寫詩的同行,也曾經是攜手同行的好朋友。

世事茫茫難自料,豈知書劍老風塵。一切都因為安史之亂,三個人的命運有了巨大的差距,他們的關係也有了不小的改變。

在政治上,高適是個明白人,杜甫起碼不糊塗,李白,唉。李白建功心切,居然跟著永王瞎摻和,最後被裹挾著走上了叛亂之路。高適卻堅定地站在皇帝一邊,永王起兵後,他不僅準確地判斷出永王必敗,而且還親自挂帥,一手平定了永王叛亂。這下好了,高適和李白從朋友變成了政治上的敵人,一個是功臣一個是罪犯,而且李白被抓,還落在了高適手裡。

據說,李白曾經給高適寫信求情,但高適置之不理。我覺得高適不是無情無義,而是有自知之明。任他立了多大的功,也絕不敢去趟皇帝和皇子之間的這攤渾水。而且,從李白後來被免去死罪這一節看,高適起碼是沒有做落井下石的事。

從高適寫給杜甫的這首詩看,高適也是一個重情義的人。據說,兩人同在成都,高適還給了杜甫不少接濟。李、杜後來都是晚景凄涼,客死他鄉,高適卻拜將封侯,一身榮光。以比較庸俗的眼光看,李白杜甫是詩壇的王者,人生的輸家;高適是人生的贏家,詩壇上也不是輸家。

高適《送柴司戶充劉卿判官之嶺外》

嶺外資雄鎮,朝端寵節旄。

月卿臨幕府,星使出詞曹。

海對羊城闊,山連象郡高。

風霜驅瘴癘,忠信涉波濤。

別恨隨流水,交情脫寶刀。

有才無不適,行矣莫徒勞。

高適當官、作詩都很成功,憑的是什麼?

論起智商來,高適雖然也不低,但顯然和李白杜甫王維等不在一個級別上;論起情商,高適卻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

高適的高情商,從他寫的送別詩里就可以看出來。

李白寫送別詩,幾乎一人一個樣,沒有套路可言。但高適的送別詩卻有幾個固定的套路。雖說玩套路本就智商不太夠的表現,但高適的套路玩得相當成功。

高適的送別詩,主要面對三類人,一是對遠征邊陲的將領,二是對遭遇貶謫的官員,三是對漂泊遠方的朋友。對每一類人,他有不同的套路。

這首詩就是針對第一類遠征邊陲的將領。高適通常勸慰他們不要惆悵傷感,努力建功立業。

再讀讀《送韓九》的首尾四句:惆悵離別日,裴回歧路前……良時正可用,行矣莫徒然。兩首詩的最後一句如出一轍。

這種「如出一轍」的現象在後兩類送別詩中也常見,這次先不說,劇透一下。

再來讀讀《送李侍御赴安西》: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惆悵」、「寶刀」是不是看著挺面熟的?

行矣莫徒然,行矣莫徒勞。惆悵莫惆悵,寶刀脫寶刀。

雖然用的是套路,但這個套路里裝著滿滿的正能量。於是,高適很成功。2015-06-13

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朋友被貶了官,是一件很鬧心的事。寫這樣的送別詩,注意事項比較多。一是要有同情心,不能高興也不能麻木。對朋友的遭遇無動於衷甚至幸災樂禍,那還是人嗎?這一條是最低要求,誰都知道。第二條要求稍高一點,憂傷之意必須有,但要把握好度,不能怨氣衝天。貶官是朝廷的決定,跟皇帝算賬,那還得了?

很多送別貶官詩,都停在第二條的水平上了。主要就是陪著朋友傷心,陪得淺了算不得好詩,陪得深了沒準又給自己找倒霉。還有第三條,是個高要求,既保證政治正確,又能寬慰朋友,鼓勁加油傳播正能量。這一條,高,實在是高的高適做到了。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說的是如今正是天朝盛世,皇恩一定浩蕩,你老兄別著急,咱們的分手只是暫時的,不用過多久,一紙詔書就把你召回來了。

高適這首詩還有更高之處。他一首詩同時送了兩個人,把各方面都照顧到了,而且還弄得渾然一體,跟送一個人一樣。

寫這麼周全的詩,高適可不是心血來潮隨便比劃的,套路早就準備好了。再讀讀他的《送鄭侍御謫閩中》就明白了:謫去君無恨,閩中我舊過。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東路雲山合,南天瘴癘和。自當逢雨露,行矣慎風波。秋雁、夜猿、雨露……用得很熟練嘛。

高適

《別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回說到高適最著名的一首送別詩了。第一句,《全唐詩》里記的是「十里黃雲白日曛」,但人們都認為應該是「千里」。也確實,最後都說到「天下」那麼大的事了,你這個十里長的背景也顯得忒小點兒了吧。

董大即董庭蘭,是個音樂家。李頎也寫過一首著名的《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裡面有「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之句。可見他的琴彈得好。房給事,指的是給事中房琯,董大是房琯的門客。房琯後來當了宰相,之後又因結黨被罷相。這首詩應該是高適在房琯罷相、董大也被迫離京時作的。主要意思就是說董大才華橫溢名滿天下,走到哪裡都能找到知音。

首先,咱們得承認這首被千載傳誦的詩是個不朽傑作,這不需要證明。其次,我還得繼續我的八卦路線,挖出高適的武功套路。

先讀《夜別韋司士得城字》,結句是「莫怨他鄉暫離別,知君到處有逢迎」。注意,高適武功的「命門」就在最後兩句上。這兩句和《別董大》的後兩句基本是一個意思,只是相同的字詞不多。

下面的例子就能讓您明白,在高適的詩里,「無知己」仨字出現得有多頻了(都在倒數第二句)。

《送魏八》:此路無知己,明珠莫暗投。《田家春望》:可嘆無知己,高陽一酒徒。《別孫欣》:誰念無知己,年年睢水流。

當然了,光憑「知己」二字,也能找到和《別董大》意思非常相近的詩作。最後,我請大家嚴肅點,翻開《全唐詩》第二一四卷,我會亂說?

《別王八》:征馬嘶長路,離人挹佩刀。客來東道遠,歸去北風高。時候何蕭索,鄉心更鬱陶。傳君遇知己,行日有綈袍。

高適《塞上聽吹笛》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這是高適寫得最美的一首詩。

冬去春來,雪盡草生,胡馬北還,邊境清寧。沒有了戰事,戍邊的將士得到暫時的放鬆,月色下,軍營里,傳出了陣陣笛聲。吹的是一曲《梅花落》,春風把笛聲送遠,響徹關山。

落滿關山的不僅僅是笛聲,還有月色。還有想像中飛落的梅花花瓣,還有對千里之外故鄉的思念。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照在邊關……那啥,吹的不是這首曲子吧。

梅花何處落,似乎可以理解成梅花的花瓣落在哪,但是請注意高適寫詩的地點,別說塞上了,長江以北梅花都少。

《梅花落》是一首著名的古笛曲,原本表達的是思鄉之情。後來笛曲又被改編成了琴曲,變得更有名了,叫做《梅花三弄》。意思也變了,主要歌頌梅花傲霜鬥雪的高潔品格。

再後來,瓊瑤阿姨打了個岔,姜育恆蜀黍又把《梅花三弄》弄成了流行歌曲,風吹一夜滿KTV。意思呢,前一句是「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後一句突然就成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咋整的呢?最後,《梅花三弄》和所有流行歌曲一樣,被定義為愛情歌曲。20150630

高適《金城北樓》

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

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

垂竿已羨磻溪老,體道猶思塞上翁。

為問邊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無窮。

這首詩不算是特別出名,但卻體現出了高適寫詩的功力。讀他的那些送別詩,我還總是不厚道地想在裡面找點茬,但讀到這一首,我就一個字:高。

高在哪裡,得仔細讀才知道。首聯初看不過是在描寫美麗的風景,但請注意前四個字:北樓西望。金城就是今天的蘭州,在唐代是西北邊庭重鎮。站在北樓上往西邊望,看到的是什麼?風景固然是很美的,積水連山勝畫中嘛,但還是不是大唐的江山,是不是一片平安之地,那就難說了。兵甲遍地殺聲震天之時,沒人會把那裡當成風景區,只會當作修羅場。

有了這個背景,頷聯中的流水殘月,就不能讓人等閑視之了。一個箭字,一個弓字,點明了邊關之「險」。

絕域險境就在眼前,來到這裡圖個啥?頸聯引出了作者的人生思考。磻溪是傳說中姜太公釣魚的地方,塞上翁,用的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典故。說這兩個老頭的事,第一是暴露了作者的年齡,第二,其實高適真正想說的是,在這個極端的境遇中,對人生的起落升沉、吉凶禍福,都會有更深的體會。

尾聯,作者的思緒沒有停留在自己身上。兵連禍結、烽煙不斷的邊庭,改變的是無數人的一生。

這首詩好在風格的蒼鬱雄健,意境的深厚遼遠;高在把各種複雜的心情一併道出,字句卻含而不露,讓人回味無窮,就像結尾那一聲羌笛一樣。20150703

岑參

《送李司馬歸扶風別廬》

柳嚲鶯嬌花複殷,紅亭綠酒送君還。

到來函穀愁中月,歸去磻溪夢裡山。

簾前春色應須惜,世上浮名好是閑。

西望鄉關腸欲斷,對君衫袖淚痕斑。

說著高適,又得拐回去說說岑參。高、岑並稱,他們的比較也是歷來詩家樂道之事。明人鍾惺在《唐詩歸》中說「高岑心手如出一人」。似乎只有他認為兩人一樣,更多的人卻是拿他倆的詩在「找不同」。

往粗里看,高、岑可歸為一大類,因為他們都以邊塞軍旅詩成名,都有悲壯雄健的風格。

往細里看,二人卻有著很多不同。正兒八經學術性的分析,前人之述備焉,我是來胡扯的。

先拿兩人最著名的長詩做個比較。就跟文物鑒定界的徐半尺一樣,我只比兩首詩的前四句。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大家都熟,前四句是「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高適的《燕歌行》前四句是「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看出來沒?岑詩四句里一個人都沒有,高詩四句說的都是人。至於兩首詩一個說西北一個說東北這樣的區別,大家可以無視。我的結論是,說起雄健的風格,岑參描寫的是雄健的事物,高適說的卻是雄健的精神,是骨子裡的悲壯雄健。

為了不讓大家認為我是掛羊頭賣狗肉,最後我再扯兩句上面列出的這首詩。這首詩和上回說的高適的《金城北樓》一樣,都提到「磻溪」。他倆都用了姜太公的典故。但是,高適提姜太公,是想表達一種深刻的人生思考,而岑參卻從姜太公複雜的人生中,只取了一個「老」字。

結論:岑參比起高適,氣質還是弱了點。他遇到悲壯雄健的事物,就寫悲壯雄健的詩句,遇到小清新就玩小清新。高適卻是一如既往地堅持風格。

高適《贈任華》

丈夫結交須結貧,貧者結交交始親。

世人不解結交者,唯重黃金不重人。

黃金雖多有盡時,結交一成無竭期。

君不見管仲與鮑叔,至今留名名不移。

杜甫《貧交行》

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高適說得是不是有點多了?總說他,並不只是因為他的詩做得好,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做人很成功。這回,咱們就最後再說一回高適,同時引出詩史上最重量級的選手。這位選手,他寫的詩就被稱為「詩史」。

高適和杜甫的這兩首詩,題材非常接近,都是說貧者結交的事,也都引用了「管鮑之交」這個典故。這兩首詩都很易懂,不用多做解釋,把它們放在一起讀,可以比較出兩位詩人的不同特點。

論文字功夫,杜甫可以輕鬆甩高適兩條街。他的詩只有四句,就製造出「翻雲覆雨」一條成語。高適寫了八句,裡面找不出什麼名言警句。

但是我更喜歡的卻是高適這首。因為他的詩里透著積極的態度。高適跟杜甫都看到了人心不古,到處都是勢利眼的現實,但高適沒有停留在負面情緒里,而是使勁講出道理,勸人向善。杜甫呢,仍然走的是屈原的路線,也就是發牢騷啦。

所以說,我對高適的總體評價就是,詩寫得不錯,做人更強。 20150710

杜甫《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聖駕到,迴避肅靜。

雖然之前已經多次說到杜甫,但這回他老人家是正式登場。

這首《望岳》是杜甫二十幾歲時寫的,不是成熟期的作品,也未必是水平最高的作品,但是很多詩集在編選杜詩時都把這首《望岳》排在首位。

因為這首詩表露出杜甫宏闊的胸懷、超絕的才華和非凡的抱負。

齊魯青未了,襟抱千里;陰陽割昏曉,意象奇絕;盪胸、決眥,筆力雄健。結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更是千古絕唱。至今登上泰山,這些詩句在石刻中多處可見,這首詩,可以為泰山代言,可以與泰山同壽。

青年杜甫,也從這首詩開始了一步步的攀登,直至踏上了詩歌的巔峰,成為詩歌史上的集大成者。其人被尊為「詩聖」,其詩被譽為「詩史」。

說到「詩聖」,就不能不提「詩仙」。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與杜甫,長短不可妄評,但可以比較一下他們作詩的不同之處。李白也曾作六首《游泰山》,幾乎每一首都帶「仙」字。只有第二首沒有「仙」,但是讀一下他的起句:「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這不是仙又是什麼?

詩聖杜甫,是一個懷有遠大理想的年輕人,從山腳一步步向山頂攀登。

詩仙太白,卻像是天人下凡,直接落在了山頂。

2015-07-14

杜甫 《秋雨歎三首》(其一)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

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

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

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

杜甫的《秋雨嘆》應該是作於天寶十三載,也就是「安史之亂」的前一年。這個時候,杜甫已經在長安做「京漂」好多年了,仍然是布衣一枚。

按照一些史料的記載,杜甫兩試不中後,在長安以詩文「干謁權貴」。這樣過於簡單的說法,容易讓現代人產生誤解,以為杜甫在官場刻意鑽營,巴結權勢。其實杜甫結交是很有原則的。

那些年裡,朝中兩個最有權勢的人,杜甫從未接近過,一個是李林甫,一個是楊國忠——兩個著名的「奸相」。事實上,李林甫把杜甫坑了,楊國忠被杜甫得罪了。

天寶六載,杜甫應考,李林甫卻搞出個「野無遺賢」,讓參試士子全部落第。後來李林甫死了,楊國忠上位,杜甫寫《秋雨嘆》諷刺楊國忠,為朋友房琯鳴不平。

天寶十三載秋,大澇,雨下個不停。楊國忠哄騙玄宗,找了一些沒被水泡爛的莊稼給玄宗看,說「雨雖多,不害稼也」。這時房琯上書直言水災的嚴重,楊國忠卻「使御史按之」,意思就是告訴紀檢部門,查他、辦他!

杜甫作《秋雨嘆》,描寫了大雨帶來的災害,反駁了楊國忠的謊言,把房琯比作不畏霖雨的決明,對他的做法表示讚賞和支持,對他的處境表示同情和憂慮。

房琯在百官中以德高而稱。杜甫是他的死忠,德宗朝房琯被罷相,身為左拾遺的杜甫再次力挺他,上書為其申辯。這是杜甫不太成功的政治生涯的一個亮點。看來杜甫結交的原則是崇德尚賢。

2015-07-17

杜甫《悲陳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房琯是個有德君子,但他更適合在太平時期做個名相,帶兵打仗這事,他完全不靈。

唐肅宗即位後,房琯上表請求親自率軍收復兩京。出兵後,在咸陽陳陶遭遇叛軍,結果,進攻的時機沒把握好,戰術也運用得很糟糕,被安史叛軍用火攻殺得大敗,損失四萬人,幾乎全軍覆沒。

還有種傳說是房琯任命琴師董庭蘭也就是著名的音樂家董大做將軍,天下誰人不識君嘛,結果大敗。這種說法比較荒唐,房丞相再暈,也不至於讓一個音樂家做將軍啊,啥?哦,這事少說兩句。

杜甫雖然是房琯的死忠,但是他並沒有諱言此次慘敗。在這首《悲陳陶》中,他如實描述了這場戰鬥的慘烈。官軍失敗,四萬子弟戰死,血流成河;群胡獲勝,以血洗箭,驕橫至極。不過雖然悲傷,但正義的一方不挫鬥志。杜甫在結尾處轉折一筆,寫官軍雖敗,但民心未失。

後來,房琯被罷相時,杜甫又頂著壓力上書為其申辯。

秉筆直書,不為朋友諱,杜詩所以為「詩史」。

仗義執言,不以成敗論人,杜甫所以為君子。

只是,這樣的君子,可以垂名乎萬世,卻難以容身於一時。 2015-07-21

杜甫《官定後戲贈》

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

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

耽酒須微祿,狂歌托聖朝。

故山歸興盡,回首向風飆。

這首詩的原注是:時免河西尉,為右衛率府兵曹。《新唐書·杜甫傳》中記載,杜甫在獻《三大禮賦》後「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

率府兵曹是太子屬官,就是管管儀仗隊、巡邏隊什麼的,沒什麼實權,俸祿也不高,但是能不離開京城。縣尉是個地方小官,有點實權,還能多掙點錢,但是要離京赴任。

不知道杜甫當時是通過什麼途徑換了一個官當。這首詩只是說明了杜甫內心的選擇。關於前四句,《杜臆》中說「若論得錢,則為尉頗不凄涼,其雲凄涼者,為折腰且怕趨走,不如率府兵曹且得逍遙。」

杜甫的朋友高適在做縣尉時有詩言道「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而當高適不做封丘尉,去投奔哥舒翰時,杜甫寫給他的送行詩里又有「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之句。捶楚即杖刑,不是打別人就是被別人打。可見在當時做個縣尉,少不了要干媚上欺下的事,在詩人眼裡,做這種官,著實是個應當鄙棄的「凄涼」生涯。

從前面講過的《望岳》可以看出,杜甫是個志向遠大的人。而混跡京城,獻賦十年,只得到了個率府兵曹的官職,顯然是無法實現心中抱負的。但是為了舉家生計,不做官掙點微薪還不行。況且天子腳下,太平盛世,行為狂放點也沒人管,挺好。所以,罷官還鄉的事還是算了吧。

這首詩,吐露的就是杜甫在整體的失望中的一點小僥倖。先這麼著吧。 20150724

杜甫《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這首詩的第一句「白也詩無敵」常被「白粉」當做杜甫向李白示弱的證據,以此貶低杜甫,打擊「豆腐絲」。

杜甫佩服李白不假,但他佩服誰,未必能說明他的水平不如誰。就像這首詩的三、四句,杜甫還佩服庾信、鮑照,把李白比作他倆呢。但是庾信鮑照的文學成就能跟李白杜甫比嗎?

杜甫對庾信是特別推崇的,他寫的關於庾信的詩,至少應該記住這兩聯:「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關於鮑照鮑明遠,也應該記住這句歷史評價:「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

李白最佩服的詩人,卻並非庾信鮑照,而是謝朓。但不管李杜佩服的是誰,能說他們的成就高於李杜嗎?

其實說到這首詩,最妙的兩句是「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但是我一生氣,就扯了一堆別的。這兩句妙在「方向」上。其時杜甫在長安淹留,李白在江南遊歷,「渭北春天樹」是從西往東看,「江東日暮雲」是從東往西看。因此這兩句表達了遠方的朋友互相思念之情。

後來「春樹暮雲」就成了一句成語。不過現在的網路青年們都不用這個,他們表達這種意思,一般會說「好基友」、「有基情」。其口味之重、品位之低,令人髮指啊。

最後兩句說明了李白和杜甫在喝酒方面不在一個頻道上。李白讀到這兩句,雖然會感動,但一定會想,杜甫這娃,人是好人,就是不好好喝酒。喝兩口就想跟人談學術問題,不專心。 20150728

杜甫《琴台》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

酒肆人間世,琴台日暮雲。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

歸鳳求皇意,寥寥不復聞。

讀上一首《春日憶李白》能讓我聯想到這首《琴台》,因為兩首詩都有「日暮雲」仨字。

這首詩本身也充滿著各種聯想。不僅杜甫是在一個又一個的聯想中創作了這首詩,而且讀這首詩的人也會產生各種聯想。這個,關於我是如何聯想到我那內心狂野外表也不冷靜的年輕時代的,我就不說了。

這一首的「日暮雲」其實不同於上一首,應該是用了典故。因為上聯的「人間世」明顯用的是《莊子》的典。而「日暮雲」用的應該是江淹的詩句「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

為什麼要用「人間世」呢?我猜想杜甫未必是用了莊子講的「無用之用」的道理。當然莊子這篇文章寫得博大精深,硬要從「酒肆人間世」中品出些處世之道來,也不是不可以。但我估計杜甫用這個典,其一是取其字面意思,即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之後當壚賣酒的「人間」生活;其二,就是聯想了。

聯想啥呢?先讀最後兩句詩:歸鳳求皇意,寥寥不復聞。想當年,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時唱了首歌,名叫《鳳求凰》,起頭是這麼兩句:「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兮求其凰」。而《莊子·人間世》中講了一個楚狂接輿「鳳歌笑孔丘」的故事。楚狂人對著孔子唱道: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於是,杜甫就從司馬相如的「鳳兮」聯想到了莊子的「鳳兮」。

至於從野花蔓草想到卓文君的寶靨羅裙,太明顯,就不用說了。

「茂陵多病後,尚愛卓文君」說的是:司馬相如上歲數了,身體不中用了,還愛著卓文君。可見他身體好時得有多愛。這讓我聯想到了一位中年發福謝頂地鐵男在他著名的年輕時代唱的一句歌詞:你所擁有的是你的身體,誘人的美麗,我所擁有的是我的記憶,美妙的感覺。東北猛漢,再次溫柔……俺是不是想得太多了? 20150731

杜甫《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詩是杜甫客居成都時作的,是杜甫最著名的七絕之一。看題目,像是為一位色藝雙絕的美女而作;讀內容,分明是在評價一首曲子。後兩句已是名句,現在說一首曲子好聽得不得了,還經常會用上這兩句。但是,杜甫寫這兩首詩的本意,真是大家理解的字面意思嗎?

明朝的大才子楊慎認為這首詩是在諷刺一位姓花的武將,因為這位花卿立過點戰功後就找不著北了,居然僭用天子禮樂。杜甫寫這首詩,看似誇獎曲子好聽,實際上是說,這種樂曲只適合在皇宮裡演,一般人不能隨便搞。

楊慎之後又出了一位大才子叫胡應麟。他一邊自稱是楊慎的粉絲,一邊又經常給楊慎挑錯。胡才子說杜甫的七絕「惟『錦城絲管』一首近太白,楊復以措大語釋之,何杜之不幸也。」又說:「花卿蓋歌妓之姓」。那意思就是,杜甫寫這首詩沒別的,就是在說曲子好聽,但楊慎非得以仇官仇富的窮酸文人的角度去理解。

胡應麟這番話又引起了更大的爭議。現在看,多數人還是認為楊慎說的有道理。

其實杜甫還寫過一首《戲作花卿歌》。開頭就說「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可見花卿是當時成都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胡應麟大概是沒讀過這首詩。

我覺得呢,如果杜甫真的是在用心地欣賞樂曲,詩的頭兩句應該不會那麼寫。絲管紛紛,其聲亂耳,不像是用來襯托「此曲」有多美,更像是在說,這裡不是演「此曲」的地方。 2015-08-04

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

王郎酒酣拔劍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爾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風白日動,鯨魚跋浪滄溟開。

且脫佩劍休裴回。

西得諸侯棹錦水,欲向何門趿珠履?

仲宣樓頭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眼中之人吾老矣。

為什麼說杜甫是唐詩的「集大成者」?一個通俗的回答就是,因為別人會的,他也會。比如李白會的,杜甫也會。

這首詩乍一讀,會覺得完全就是李白體。起首便是11個字的長句,跟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像是一個模子刻的。李白的頭兩句是「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這樣的開頭,猶如一下子掀起了滔天巨浪,突如其來,氣勢驚人。

不過,李白的滔天巨浪最後一直奔流到海,杜甫的滔天巨浪卻是戛然而止。李白的詩是「豪壯」,杜甫的詩是「悲壯」。

司直是個六品官,奉旨巡查各地。王司直和杜甫在一起喝酒,兩人都有懷才不遇之嘆。這首詩不長,只有十句,確實是「短歌行」,但卻寫得悲欣交集、跌宕起伏,把兩人的心事表露出來。

十句詩分為前後兩段,各五句,第五句單句押韻。這樣的結構形成了短促的節奏。此外,為了強化這種「斷崖」式的效果,前半段押的是平韻,後半段押的卻是仄韻。拋開內容不論,從這裡可以看出,杜甫並不是在模仿李白,而是有他自己的獨創。

眼中之人吾老矣。有詩家評論「結句七字而含無限之意,勢力如截奔馬」。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李白用字句表達出來的意思,杜甫用節奏表達出來了。20150807

杜甫《江漢》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杜甫一生顛沛潦倒,後世卻被尊為「詩聖」。不要問他活著的時候為什麼不受待見,「聖人」都這樣。

最早把杜甫的詩捧到極高位置的人應該是元稹和韓愈。元稹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他們說這等話的時候,杜甫已經去世一百來年了。

宋代的楊萬里可能是第一個把「聖」字安在杜甫頭上的人,他認為李白是「神於詩者」,杜甫是「聖於詩者」。而直呼杜甫為詩聖,卻是到了明朝才開始的。《杜臆》的作者王嗣奭曾賦詩《夢杜少陵作》,有句曰「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聖。」

「詩聖」的稱號就是這麼來的。而杜甫何以為「詩聖」,詩聖「聖」在哪裡?我想分成幾次說說。

簡單地說,詩聖的「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藝術境界上,杜甫是唐詩的「集大成者」,有詩聖之能;二是在道德境界上,杜甫憂國憂民,有聖人之心。

憂國憂民,再簡化一下,就倆字:忠、仁。

這首《江漢》說的就是「忠」。前四句說杜甫雖然淪落天涯,但一片孤忠,日月可鑒;後四句可以拿曹操的四句詩作註:「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拚卻一把老骨頭,也願為國盡忠。

乾坤一腐儒,自謙且自負。試問天地之間,此等「腐儒」能有幾個?杜甫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做聖人,但他卻有著聖人的頂天立地之心。 2015-08-11

杜甫《諸將五首》(其二)

韓公本意築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

杜甫在晚年寫了一組「政論」詩,名為《諸將》,指陳那些年朝廷在軍事上的種種失誤。

這是其中的第二首,說的是唐將僕固懷恩反叛,引回紇、吐蕃十萬人入侵的事。回紇兵的麻煩是唐朝自找的,先是在安史之亂中,唐朝主動請回紇兵馳援郭子儀的朔方軍,也確實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後來回紇兵居功勒索,又不斷襲擾邊界,直到最終翻臉。因此杜甫認為借兵回紇是朝廷的一大昏招,屬於引狼入室。

搬不搬救兵,最後拍板的一定是皇帝,但是在這首詩里,杜甫把板子打在了諸將身上。最後兩句他說,你們啥好事也幹不成,不能為皇帝分憂,還有臉嗎?是不是愧對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這個,我翻譯出來的話好像不太合邏輯,但是杜甫的詩句卻是很有邏輯的樣子。

不管有邏輯還是沒邏輯,我想說的是,第一,杜甫敢於對諸將說出這樣不留情面的話,全憑著他對國家的一片忠心。第二,雖然杜甫一片忠心天地可鑒,雖然杜甫的詰問讓諸將無言以對,但是,皇帝聽了這話,會品不出有點不對嗎?諸將聽了這話,難道不會懷恨在心嗎?

有點明白了杜甫的詩為什麼會在當時不受待見。

2015-08-14

杜甫《白帝》

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鬥,翠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詩之聖者,憂國憂民。詩聖杜甫留存後世的一千幾百首詩作中,五七言律詩佔了大部分。在他的律詩中,「憂國」的作品比比皆是,「憂民」的卻不多,這首《白帝》算一個。不是說他老人家不怎麼憂民,事實上,他這方面的作品都集中在古體詩和樂府歌行上,如「三吏」「三別」「兵車行」「佳人」等等,都是不朽詩篇。說老百姓的事,得說得具體些、細緻些,用敘事體長詩可能更合適些。但這些長詩,俺這個小地方可放不下。

都到過白帝城,李白留下了一首「朝辭白帝彩雲間」,杜甫作了個「白帝城下雨翻盆」。面對同樣的大江高峽,詩仙一路豪情御風而過,詩聖卻將目光投向了城下蕭疏的村郭。杜甫從天上的雷霆之斗日月之昏,想到了人間的兵連禍結橫徵暴斂。結尾處的哀哀慟哭呼應著開頭的傾盆大雨,慘淡苦痛之情頓時籠罩了全詩。

不能只從語言藝術的角度理解杜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沒有悲天憫人的聖賢情懷,寫不出這般震撼人心的詩句。 20150818

杜甫《有感五首》(其三)

洛下舟車入,天中貢賦均。

日聞紅粟腐,寒待翠華春。

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

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

《有感五首》和《諸將五首》一樣,也是杜甫的一組「政論」詩。

長安的交通不如洛陽便利,離產糧區也更遠,攤上事的話,鬧饑荒的可能性更大。加上代宗年間,長安屢受吐蕃進擾,於是朝廷上有了遷都洛陽的動議。

杜甫並不贊成遷都,認為這是勞民傷財,於是他寫了這首詩加以諷諫。

頭兩句貌似杜甫覺得遷都洛陽還不錯,交通便利,經濟發達,洛陽是個好地方。

三四句說,聽說洛陽糧倉里糧食都放爛了,洛陽百姓也在翹首期盼皇帝的聖恩。貌似仍在表示支持遷都,但仔細讀,就有點不對味了。糧食都放爛了,也沒吃進百姓的嘴裡。百姓期盼聖恩,不過是期盼皇帝能給口吃的,豈是期盼皇帝親自過來跟他們爭吃的?

五六句開始明著講道理:天下能夠長治久安,不僅僅在於鞏固城池,「維持穩定」,更在於能夠革新政治,讓風氣清明。瞧瞧這話說的,好幾千年都管用。

最後兩句表明了態度:朝廷能厲行節儉,減輕百姓負擔,這就足夠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眾都擁護你,反賊從哪裡來?否則失去民心,官逼民反,在哪裡呆著都不安穩。

就這樣層層轉折,層層遞進,杜甫用詩句講出了深刻的道理,講明了千古治亂的根由。

長令宇宙新,盜賊本王臣,智者之言、仁者之言。不仁,不可以為詩聖;不智,亦不可以為詩聖。

2015-08-21

杜甫《縛雞行》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於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家裡的僕人正在捆住一隻雞,要拿到市場去賣掉。雞不甘心就縛,一個勁地掙扎叫喚。原來是家裡的人不願意看到雞吃蟲子「殺生」,卻沒想過雞賣出去後也會被宰殺吃掉。怎麼能為了保住蟲子的命,結果了雞的性命呢?於是杜甫就叫僕人把雞放了。

雞的命保住了,可是蟲子的命怎麼辦?雞得則蟲失,蟲得則雞失,這個雞蟲小事,竟然無解。而悠悠世上,這樣的兩難之事,卻是無窮無盡。

杜甫晚年,想必是信奉佛教了。戒殺護生,慈悲為懷,方會把賣雞這樣的「小事」掛在心上。可是杜甫又沒有停留在「一念之仁」上,而是進入了更深層的思考。可是的可是,這更深的思考也是更絕望的思考。

想到了想不通,方能想通;知道了不知道,才是知道。杜甫在詩的結尾,突然從眼前的得得失失中抽離,望向了蒼茫的江面。他想開了嗎?他悟道了嗎?他是達觀還是悲觀?他是釋懷還是無奈?20150825

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能成為「詩聖」,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寫出最好的詩,登上詩歌藝術的巔峰。沒有這一條,人再好,可以做別的什麼聖,但是做不成詩聖。

前面說過,沈佺期的「盧家少婦」與崔顥的《黃鶴樓》為了「唐詩七律第一」的桂冠一直PK不已。這兩首詩固然高,擺出來大家都服氣。但是它們在PK台上難解難分,完全沒有別人的事,這可就讓杜詩的粉絲們覺得不舒服了。所以,明朝的胡應麟在他的《詩藪》中評論杜甫這首《登高》時這樣說:「此詩自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律第一也」。

明晃晃的邏輯錯誤放射出亮瞎眼的真理光輝,這是吾國語言藝術最令人嘆服的一點。

不管在哪裡排第一,反正這首詩在哪裡都不能被排在第二。

這首詩好在哪?古往今來的評說太多了,大致總結一下,有這麼幾條:一是在「技術層面」,這首詩八句,句句皆對。這種做法雖不是杜甫的發明,但杜甫卻做到了極致。元人評價這首詩是「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二是在風格上,這首詩既雄健非常,又無比沉鬱,能讓這兩種風格融合無間,得有極深厚的功力。三是在內容方面,《登高》的意味都體現在詩的第五、六句上,即「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再簡化一次,就剩下「悲秋」二字。杜甫寫的悲秋詩太多了,在這方面,恐怕找不到對手。

秋天來了,感謝杜甫這麼多次游過這悲傷的季節。後面,咱們就跟著杜甫一起「悲秋」。 20150901

杜甫《九日》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這一首《九日》是《登高》的姊妹篇。兩首詩應是同一天作的,我估計這首是先寫的。

兩首詩對照著讀就會發現,《九日》里的意思,《登高》里都有;《登高》里的意思,《九日》里差不多都有。

差不多,就是還差點,差了點啥呢?從大的方面說,兩首詩都是悲秋,《九日》盡說其「悲」,而《登高》卻是既「悲」且「壯」。《九日》差了一點力量。《登高》多出來的力量,集中在這兩句上: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從細的方面看,《九日》里說,重陽節酌酒登高是習俗,但是作者酌酒而不能飲,登高觀遠,卻不能暢懷。為什麼?因為客居他鄉,骨肉離散,孤苦病老,國家多難。主要的意思就是,雖然是過重陽節,但沒理由過重陽節。

《登高》卻沒有糾纏於過不過重陽節的理由,說的只是登高、停杯的理由。就在這後四句上: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陵有句皆憂國。登高極望,只為憂國之思;停杯不飲,也為憂國之思。20150908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杜甫晚年在三峽一帶,遊覽古迹,憑弔古人,感懷身世。五首《詠懷古迹》分別憑弔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可謂首首經典,佳句迭出。名句有「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等。而這首憑弔戰國時楚人宋玉的詩,感慨最為深切。宋玉的文章品格,引起了杜甫的強烈共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有《九辯》、《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等辭賦名篇。杜甫詩的第一句「搖落深知宋玉悲」,用的就是《九辯》中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不同時代的兩個詩人,一樣的悲秋,相隔千年的共鳴。然而,兩人的共鳴並不僅在於悲秋,還有更深之處。讀一讀《九辯》中的這幾句:「獨耿介而不隨兮,願慕先聖之遺教。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與其無義而有名兮,寧處窮而守高。」寒士獨守其志,貧賤而不能移。潦倒一生的杜甫,卻始終憂國憂民。這就是他詩聖情懷的根由。杜甫和屈原、宋玉是一路的。

想起了葉嘉瑩先生的詩句: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屈杜魂。 2015-09-11

杜甫《秋興八首》 (其一)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興》組詩是杜甫七律的巔峰之作,也是「悲秋」這一題材的集大成之作。八首詩看似各自獨立,實則互相聯結,缺一不可。《杜臆》說「《秋興》八首,以第一首起興,而後七首俱發中懷,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發,或遙相應,總是一篇文字,拆去一章不得,單選一章不得」。

因此,歷來選詩成集,於《秋興》八首,要麼全選,要麼全不選。從裡面挑一兩首隨便說說,屬於不靠譜的行為。這個,我們今天就挑第一首隨便說說吧,誰讓咱是以不靠譜著稱的呢?靠譜的童鞋,請回去自行補習後面的七首。

從第一首中,也多少能窺探出組詩的一些特點。前四句遠觀秋景,後四句觸景生情。既有雄渾之勢,又有沉鬱之氣;詞句精妙工穩,詩意卻跌宕起伏。慷慨、蕭瑟、悲傷、思念、孤獨、凄涼,這些意思都有。

在整個組詩中,杜甫感時傷懷,悲秋恨別,撫今追昔,思鄉念舊。把秋天該有的情緒都表達完了。自古逢秋悲寂寥,雖是「悲秋」,但要是把這一組詩來個「一字以蔽之」,我覺得這一個字未必是「悲」,而應是「憂」。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杜甫「感極而悲」者,不僅是自己的身世,更有國家的命運。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憂從中來,不可斷絕。杜甫雖處江湖之遠,仍是憂其國,憂其君,憂其民。 2015-09-15

杜甫《野望》

清秋望不極,迢遞起曾陰。

遠水兼天淨,孤城隱霧深。

葉稀風更落,山迥日初沉。

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杜甫有兩首《野望》,一五言,一七言。五言《野望》應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遠水孤城」指的是秦州。七言《野望》則是一年以後作於成都。

五言《野望》的背景是這樣的,杜甫任左拾遺時因上書為房琯申辯,乾元元年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第二年,他棄官不做,西去秦州。而這時,唐軍又被安史叛軍打敗,洛陽被叛軍攻陷。可以想見杜甫此時的心境,一是不滿朝政昏昧,二是感傷山河破碎,有家難回。因此,這首詩整個的基調是悲涼的,而結句「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又有兩層意思。「獨鶴」的家園已經被一群烏鴉佔據,明裡的意思是說安史叛軍攻陷洛陽,暗裡的意思是說朝政被一些小人把持。紀昀評論這首詩時說:述喪亂則明言,刺宵小則托喻。

比較而言,七言《野望》的意思就都是明擺著的了:思家,傷老,憂國,憂民。前面提到的杜甫悲秋諸篇,都不外這幾個意思。

秋風蕭瑟,山河破碎。淚眼望穿,治世難回。詩聖獨立蒼茫,孤獨而憔悴。他的身影就這樣在歷史中定格。

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唉! 20150918

杜甫《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秋風蕭瑟,詩聖滿紙憂國之句。春花爛漫,詩聖的心情也未必更好,繁花入眼卻憂思無限。除了悲秋,杜甫還傷春。除了這首,還有好多首。

比如:「天下兵雖滿,春光日自濃。」(《傷春五首》之一)

比如:「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送路六侍御入朝)

還有最著名的一首《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悲秋和傷春的根由都一樣,是因為「萬方多難」。

這首《登樓》的結句,批判性還是很強的,要是碰上個有點理解水平的皇帝,沒準看了就怒了,沒準杜甫就更倒霉了。

詩里說的後主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也就是「扶不起的阿斗」。一個亡國之君也配享有祠廟,只會讓後人在感懷諸葛武侯時更增傷心而已。

有昏君而無賢相,致使萬方多難,這就是杜甫要說的意思。不過,要不怎麼說是昏君呢,皇帝看不懂或者壓根就沒看,所以,杜甫沒啥事,皇帝也沒啥事。

2015-09-22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杜甫老了。這一老,就是一千多年。

其實杜甫只活了58年,這在今天,還沒到退休的年齡。但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他已經深深地覺得自己衰老了。從成都到夔州,再到江陵、瀟湘,「老」字成了他詩篇中的常用字。海內風塵,天涯涕淚,還有什麼能比憂愁更易催人老去?

看到江水上漲,波濤洶湧,如大海之勢,老杜心裡其實是感慨萬端的。要是在年輕時,性耽佳句的杜甫一定會聚精會神地觀察,搜腸刮肚地思索,直到想出最精妙的詩句,把眼前景物描摹出來。可是如今老去,面對難得的景色,杜甫卻不那麼執著了。

是年老多病,精力不濟,才思不敏?還是歷盡滄桑,內心太過複雜,道得出景色卻說不明心情?

不知道。總之,杜甫這次面對奇景,袖手旁觀。一首詩里,沒有一字一句合乎題目上的「水如海勢」。他如靈魂出體一般,跳脫在半空,一邊看著洶湧的江水,一邊審視著自己澎湃的心潮。哪一個更像大海?

我看杜甫未必是因為想不出詞兒而「避實擊虛」。且不論「江間波浪兼天涌」「不盡長江滾滾來」「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些名句已經能夠證明晚年的杜甫依然「才思如海勢」,讀到他的那首《江漲》,我高度懷疑就是這首詩的姊妹篇:江發蠻夷漲,山添雨雪流。大聲吹地轉,高浪蹴天浮。魚鱉為人得,蛟龍不自謀。輕帆好去便,吾道付滄洲。 20150925

杜甫《賓至》

幽棲地僻經過少,老病人扶再拜難。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幹。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糲腐儒餐。

不嫌野外無供給,乘興還來看藥欄。

杜甫還有一首詩叫《客至》,也就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那首。有人拿這兩首詩做對比,認為《客至》寫得欣喜殷勤,說明是杜甫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客人,因而竭誠招待;而《賓至》卻是杜甫不得已接待了一個不太喜歡的高官,詩句自謙兼帶自負,還透著嘲諷,結句又有送客之意,反映了詩人的「清高」。

雖然沒有說杜甫什麼壞話,但這仍然是一種曲解。杜甫在他活著的時候,從來不是明星、大師、泰斗、巨擘一般的存在,甚至晚年還十分潦倒。不是知心朋友,誰能大老遠跑到江邊的草堂去看他?還在他那一待就是一天,還跟他一起吃粗糧淡飯?是杜甫顏值太高還是客人太無聊?所以,不管高官還是普通人,能去看杜甫的,一定是好友。

不過,雖然都是好友,但面對高官和普通人,杜甫的態度還是有點小差異的。對普通人,歡喜、殷勤就夠了,對高官朋友,可能歡喜中還帶一點感激,殷勤中還帶一點矜持。總之,做事得體就是禮,知禮方為君子。

豈有文章驚海內,漫勞車馬駐江干。說詩里自謙兼自負,我同意。但所謂的嘲諷之意和逐客之意,不好意思,我沒看出來。20150930

杜甫《狂夫》

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筿娟娟靜,雨浥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饑稚子色淒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晚年自命「狂夫」,沒有「溫順地走入那個良夜」。不過,他也並沒有「在黃昏時燃燒咆哮」。他的狂是蕭散疏放之狂,不是憤怒抗爭之狂。

寓居成都草堂,杜甫雖然見棄於權貴,輾轉於饑寒,但能伴老妻稚子享天倫之樂,可對風花雪月賞自然之美。現世安穩不能保證,歲月靜好還是有一點的。像「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黃四娘家花滿蹊」「晝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等等,都是這時候的詩句。

如果杜甫就這麼「疏放」下去,應該是可以多活幾年的。可是,這樣的「狂」只是他偶爾閃現出來的表情,籠罩他整個人生的,卻是另外一番心境。如這首《江上》:江上日多雨,蕭蕭荊楚秋。高風下木葉,永夜攬貂裘。勛業頻看鏡,行藏獨倚樓。時危思報主,衰謝不能休。

衰謝不能休,那就是「死而後已」了。傳說宋真宗很推崇這首《江上》。我覺得,是個皇帝,都會喜歡這種鞠躬盡瘁的態度,而像《狂夫》那種能讓人多活幾年的調調,皇上不鼓勵。 2015-10-13

賈至 《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銀燭熏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禦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中書舍人賈至,官不大,但是是皇帝的秘書。他上班的地方很重要,他起草的文件很重要,因此,他寫的詩很重要。

那天他上班上得很高興,就寫了一首詩遍發朋友圈。當時有三個跟帖的,後來都成了超級頂級以及神級大V,在歷史上紅了一千多年,所以,賈至的原帖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這三個大V是:王維、杜甫、岑參。

但是這四個人互相唱和了一通,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著名的紀曉嵐是這樣評價這件事的:「四公皆盛唐巨手,同時唱和,世所艷稱。然此種題目無性情風旨之可言,仍是初唐應制之體,但色較鮮明,氣較生動,各能不失本質耳。後人拈為公案,評議紛紛,殊可不必。」

紀大煙袋的評價,歷史地看,很中肯。不過擱現在的眼光看,還是不夠放開。我來補充一句吧。這個,我覺得,賈舍人這詩的尾聯,要是把「染翰」倆字看情況改一下,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三千佳麗,都可以拿去用。

沒有文學價值也有歷史價值,所以後人紛紛評議一下還是有必要的。這組唱和詩,展示了古代偉大詩人們的性情風旨中很柔、很乖、很萌、很卡哇伊的一面。 2015-10-16

賈至 《岳陽樓宴王員外貶長沙》

極浦三春草,高樓萬里心。

楚山晴靄碧,湘水暮流深。

忽與朝中舊,同為澤畔吟。

停杯試北望,還欲淚沾巾。

李白《巴陵贈賈舍人》

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

聖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

賈至的仕途起於中書舍人即「皇帝秘書」,後來他卒於右散騎常侍任上,相當於「皇辦主任」,死後還被追贈禮部尚書,謚曰「文」。可謂善始善終。但是他中間一度被貶為岳州司馬,還是有過一段不得意的歲月的。

這段不得意的歲月中的亮點是他在岳陽遇到了李白,兩人有不少的詩文往來。其實,這段不得意的歲月,又何嘗不是他作為詩人的人生亮點?他遭遇了挫折,有了更深刻的人生體會,詩風有了轉變。否則,就憑著「早朝大明宮」這類詩,他在詩歌史上恐怕早就沉了底了。

這首《岳陽樓宴王員外貶長沙》,是賈至被貶到岳陽也就是巴陵後,接待了一位被貶到長沙路過岳陽的官員。同是天涯淪落人,想到過去在朝中的歲月,面對著福禍難測的未來,不禁悲從中來。第六句用的是「屈原即放,披髮行吟澤畔」的典故,有為自己叫屈的意思。

給遭貶謫的朋友贈詩,是個技術活兒,既要對朋友的遭遇表示同情,還不能怨氣太重,得罪了皇帝。不僅不能得罪皇帝,還得讓皇帝看了高興才行。否則,皇帝一怒,朋友就沒翻身的機會了,甚至還把自己也搭上,這就是幫倒忙。李白送給賈至的這首詩,水平極高。首先他把賈至比作被貶長沙的西漢名士賈誼,叫屈的意思藏在典故中,一字未露又明白無疑。三、四句又進一步說,如今的聖上比漢文帝好,特意沒有把你貶到長沙,恩情很深啊。

這位賈生沒有被貶很久就被召回了朝廷,仍然是「朝朝染翰侍君王」。李白,起碼沒幫倒忙。2015-10-20

賈至《春思二首》

(其一)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曆亂李花香。

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賈至最著名的兩首詩,都帶一個「惹」字。《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曰:「衣冠身惹御爐香」;這回又來個「春日偏能惹恨長」。若論文學價值,還是這個「惹」更高些。

這首詩是賈至在謫居時所作,春風和暢,春色滿園,而內心的愁緒卻無法消除,反倒怪起了良辰好景。春天招誰惹誰了啊,心態很重要啊。

好幾百年後,宋代的黃庭堅出了一本詩集叫《山谷詞》,裡面有一首絕句: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零亂杏花香。春風不解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就改了四個字——這樣都行?明兒我就把《唐詩三百首》改上個千把字,然後也出本詩集。

黃山谷敢這麼改賈至的詩,也說明了賈至在後世的知名度不夠大。試想要是換上李白的那首「床前明月光」,哪怕改得只留下光、霜、月、鄉這四個字,都會被認出來。

作品在幾百年後都能鬧出動靜來,但是人又不出名,這是什麼?這叫幕後英雄。

其實賈至做過的最英雄的事,是他在文體上的革新。他身為中書舍人,掌書制誥多年,朝廷典冊多出其手。「中央文件」用什麼樣的文體文風,對下面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而賈至提倡的是復古的文風,多用散體寫作,這直接推動了後來「古文運動」的興起。賈至實際上是古文運動的先驅。

但是,同樣因為賈至是「皇帝秘書」,他寫的文章都以皇帝的名義發表了。提著作權的事,那還要腦袋嗎?還是幕後英雄。 2015-10-23

賈至《泛洞庭湖 三首》(其二)

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

乘興輕舟無近遠,白雲明月吊湘娥。

李白《遊洞庭五首》(其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賈至這首詩的原題是《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而李白詩的原題是《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都夠長的。從中可以看出,李白和賈至至少兩次同游洞庭湖,因為兩首詩中各有一位不同的遊伴,一個是裴九,一個是李曄。

有人說賈至這首詩是翻李白的案,因為李白說「不知何處吊湘君」,賈至卻說「白雲明月吊湘娥」,看上去像是對著干。其實「研究」這種事是挺無聊的,而且還研究不出結果來。首先你弄不清兩首詩誰先誰後,都是寫洞庭秋色的,時間上差不了多久。不知先後,誰翻誰的案吶?其次,如果賈至那首在先,那李白的詩像是順著賈至的意思說。上次有白雲明月,這次不見雲也不見月,就不知何處憑弔了。再次,即使是李白那首在先,也不存在兩人對著乾的事。像白雲明月這樣遠大虛空的存在,跟「不知何處」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兩首詩的意思其實差不多。洞庭波兮木葉下,洞庭很大,秋色無邊,透著莫名的傷感,沒著沒落的感覺。讀這兩首詩,意義不在於找不同,而在於尋找兩人的共鳴之處。

共鳴之處在於,兩人都是「落馬官員」。一個是被貶了官,一個是流配夜郎又遇赦東還。不過讀這兩首詩,也只能從中讀出一點點失意,完全找不到那種人生最低谷的感覺。失意但不失志,不失德,不失尊嚴,不管淪落到何處,仍是堂堂正正的士君子。這就跟今天的「落馬官員」沒有什麼共鳴了。2015-10-27

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

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

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

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洞庭湖及其湘君的傳說,怕是詩人們繞不過去的一個坎。過了這道坎,就像打遊戲升了一級一樣。上回剛說了李白和賈至同游洞庭一起吊湘娥,這回便無縫對接,說到錢起的「湘靈鼓瑟」。

這首詩是名列「大曆十才子」的錢起的成名作。當年他就是憑著這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在科舉考試中一炮而紅,高中進士。

兩句號稱「神來之筆」,還流傳著一個神奇故事。《舊唐書》記載,錢起有一次出遊,住在客舍中。月夜獨吟時,忽聽庭院中有人吟道:「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他急忙披衣出門,院中卻不見人影。於是他覺得剛才吟詩的那位,不是人類,是神仙鬼怪。

後來錢起參加會試,試帖詩的題目是《湘靈鼓瑟》,於是正好就用上了這兩句。這首詩前面的一堆句子意思不大,基本屬於羅列。但是最後這兩句,讀來有縹緲無盡之意,實為千古絕唱。

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哪有什麼鬼啊,多半是錢起半夜吟詩製造噪音,惹惱了住在客店裡的一位落魄詩人,於是甩下兩句作為「報復」。錢起穿衣服穿鞋還得需要一點時間吧,如果那人原本就不想見錢起,自然是有一百種辦法讓自己待不下去,而錢起無可奈何。

錢起是趕上好時候了,那時候信息不發達,兩句詩用了就用了,那位送詩上門的,想要回去也拿不出證據。不像現在,連「良辰必有重謝」都迅速成了名句,這兩句還會漏掉?錢起要是敢拿這來應試,考官只需百度一下,即刻就會在考卷上打上一個大叉,然後著人將作弊考生叉將出去。1030

  

錢起《贈闕下裴舍人》

二月黃鶯飛上林,春城紫禁曉陰陰。

長樂鐘聲花外盡,龍池柳色雨中深。

陽和不散窮途恨,霄漢長懷捧日心。

獻賦十年猶未遇,羞將白髮對華簪。

從大曆年開始,詩歌進入了中唐時期。「大曆十才子」的詩,也成了中唐詩的標杆。後世評價中唐詩,總是帶著先點兩下頭,再搖兩下頭的態度。點頭是稱讚詩寫得仍有盛唐之氣,搖頭是認為中唐詩比起盛唐到底還是泄了氣。

後世詩家對錢起這首詩的評價,也基本都是先點頭再搖頭。首先是前四句詩值得點頭。錢起想恭維在皇帝身邊上班的裴舍人幾句,但詩裡面沒有半句恭維人的話,沒有說裴舍人如何有才華,如何得皇帝器重,只是盡情地描寫了裴舍人上班地點的景物。其實這就夠了。比如現在你要想在朋友圈裡炫耀一下,根本不用使勁解釋自己參加了一個多麼bigger的活動,只需發一張蹲在釣魚台國賓館裡喝胡辣湯的自拍照就OK了。

至於後四句,雖然也寫得不錯,但是作者的真實意圖已經不想藏,也藏不住了。翻譯一下他的意思無非是:哥們不錯,兄弟混得不行,求在皇帝那兒幫著說兩句。既然意圖那麼明顯,就別怪人搖頭了。不過呢,對這幾句詩搖頭可以,但如果非要以此為例來論證中唐詩不及盛唐,那我就又不服了。盛唐時的這類詩也並不比中唐詩高明多少,這首詩跟李頎的《寄司勛盧員外》,也就是「流澌臘月下河陽」,在意思上、境界上又有什麼不同呢?寫干謁詩就得這樣。文化人求人辦事、求陞官提攜,太俗了讓人看不起,太隱晦了又讓人看不明白。想不被人搖頭就別寫這類詩,但不寫這類詩,又怕連被人搖頭的機會都沒有,唉! 2015-11-3

錢起

《酬王維春夜竹亭送別》

山月隨客來,主人興不淺。

今宵竹林下,誰覺花源遠。

惆悵曙鶯啼,孤雲還絕巘。

王維

《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羨君明發去,采蕨輕軒冕。

錢起是天寶年間的進士,做過一陣藍田縣尉。當時亦官亦隱的王維住在藍田的別墅里,錢起沒事就找他玩,兩人頗有唱和。人家本來是跟盛唐的超級大V混的,後來卻一不小心進了「大曆十才子」群,以致被劃入中唐詩人的陣營。

一旦列入「中唐詩人」,就成為人們眼中「等而次之」的存在。後世詩論在這一點上都到了不講理的地步。比如這兩首詩,本是兩人聚會,分別前一贈一酬,一唱一和,挺有風致的一件事。後來,王維的詩被一路點贊,而錢起的詩卻收穫了這樣的評價:「此與摩詰贈別亦佳作也,但過求風致,去古稍遠」。大家感受一下。人家王維都沒說什麼好不好。

兩首詩有意思的地方在結尾處。王維對錢起說,羨慕你呀,不當官歸隱田園多好呀。但是查一下錢起的生平,他根本就沒歸隱過呀。不管是沒當官時求朋友幫忙,還是後來到京城混得風生水起成為文壇大腕,都沒有透露出歸隱田園的意圖啊。在錢起的這首詩里,最後他只是流露出依依不捨的意思,說的是,不得不走了,回到我那破地方,就像孤雲回到禿山頂上一樣,沒有談得來的朋友,沒勁了。但這也不是要歸隱啊。

是不是兩人喝大了,說岔了? 2015-11-6

錢起《逢俠者》

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

寸心言不盡,前路日將斜。

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豪俠輩出,但他們都是實踐者,不善於用文學來表達自己。說起寫武俠,還是江南才子有一套。

殘陽如血,透著死亡的氣息。江南才子錢起的《逢俠者》寫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覺。但我要說的是,「寸心言不盡,前路日將斜」其實跟「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手法很像,句式很像,都是情景交融的寫法,也都表達了某種無盡之意。前一個是悲慨無盡,後一個則是縹緲無盡。

所以,即使錢起的成名句是偷來的或借來的,到後來,也都融化在他自己的血液中了。

詩中提到的劇孟,是漢代的豪俠,其廣結朋友,鋤強助弱,聲名遠揚,直至成為連「中央軍」都頗為忌憚的人物。七王之亂時,太尉周亞夫進軍洛陽,發現住在洛陽的劇孟還老老實實地呆著,心裡的大石頭才落了地。他認為當今天下騷動,得劇孟如得一敵國。而叛軍欲舉大事卻不知道去求劇孟相助,看來他們也沒什麼料道,成不了什麼事。

錢起提到劇孟,不知是實有所指還是純粹的藝術表現,總之經過了安史之亂的唐朝,跟七王之亂時的漢朝,也是頗有相似之處的。只不過,七王之亂後的漢朝,走向了強盛的武帝時代,而安史之亂,卻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前路日將斜。 2015-11-10

錢起《歸雁》

瀟湘何事等閒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瑟有二十五弦,瀟湘和瑟,想起什麼沒有?對,還是那首《湘靈鼓瑟》。

明代的「磚家」更是深扒出瑟曲中有一首《歸雁操》,錢起寫這首詩,「蓋托意歸雁,而自矜其作,謂可泣鬼神、感飛鳥也」(《唐詩解》)。

且不提「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版權」問題了,這首詩跟《湘靈鼓瑟》一樣,仍是情境交融、空靈澄澈、餘音不絕,確是傑作。

詩史中有「前有沈、宋,後有錢、郎」之說。沈、宋指沈佺期、宋之問,錢、郎指錢起、郎士元。錢、郎二人當時在京城屬於文豪級別,人們對他倆趨之若鶩。據說凡有京官外放,若沒有這兩位為其作詩餞行,就會被人瞧不起。

錢、郎齊名,可錢起並不願意和郎士元擺在一塊兒。不過呢,若是單論寫送別詩,錢起還未必能勝過郎士元。

依我看,作為一名跟王維混過的詩人,錢起一不應該跟郎士元開撕爭粉絲,二不應該鑽進「大曆十才子」群里爭那個浮名。要是他超脫一點,靜下心來,專攻空靈路線,沒準寫詩的成就會更高一些,由此被劃入盛唐詩人也不是不可能。 2015-11-13

郎士元 《送楊中丞和蕃》

錦車登隴日,邊草正萋萋。

舊好尋君長,新愁聽鼓鼙。

河源飛鳥外,雪嶺大荒西。

漢壘今猶在,遙知路不迷。

郎士元和錢起齊名,史稱「錢郎」。前面說過,當時在京城當官,出個差、調個職,若是沒有這二位給作個詩、送個行,是很沒面子的事。

翻開《全唐詩》,錢、郎二位的詩題中,出現最多的字就是「送」了。兩人似乎在進行送人比賽。講心裡話,在送別詩這一項,錢還真拼不過郎,郎可以說是完勝。比如這一首詩,看看歷代詩評就知道二人的「比分」了。明代的《唐風定》認為這首詩氣象雄闊,與杜甫風格相似;清代《大曆詩略》認為詩的五、六句也就是「河源飛鳥外,雪嶺大荒西」寫得渾闊,與王維的那些邊塞詩相比也毫不遜色。說完了還不忘給錢起、劉長卿補上一刀,「錢、劉勿論也」。不是有「前有沈宋,後有錢郎」的說法嗎?而清代的《唐詩箋要》說到這首詩時不僅沒提到錢起,而且認為沈佺期、宋之問的水平也莫過於此。

這首詩的妙處還在於結尾深藏的諷刺之意。「漢壘」指的是漢代的征討之壘,而此番楊中丞出使,卻是去講和的。一古一今,一強一弱,這樣的對比令人感慨。「遙知路不迷」又是勉勵楊中丞不辱使命,不失威儀。於此可見,郎士元寫的送別詩雖多,但並不是瞎對付,而是精研此道,有章有法。

2015-11-17

郎士元 《盩厔縣鄭礒宅送錢大》

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

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

荒城背流水,遠雁入寒雲。

陶令門前菊,餘花可贈君。

說起「錢郎」並稱,就不能不提唐人高仲武編的《中興間氣集》。這部詩集選編了從肅宗朝到代宗朝二十餘年間的130多首作品,把錢起、郎士元分別列於上、下兩卷之首。可見高對二人推崇備至。

在這本書中,高仲武還對每位詩人都做了一番評價。有的評得很靠譜,有的則引起了一片呵呵。

郎士元的這首詩為高氏特別推崇,也因此引起了特別多的爭議。高仲武在評價郎士元時兩度引用這首詩中的句子。一是認為像「荒城背流水,遠雁入寒雲」這等詩句「可以齊衡古人,掩映時輩」,差不多就是震古爍今了;二是認為「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是起句的典範,他說:「古謂謝朓工於發端,比之於今,有慚沮矣」。意思是,都說謝朓的詩開頭寫得好,能比得過郎士元的這兩句嗎?

這話一出,高仲武可就攤上大事了。謝朓誰呀,那是詩人如李白者一輩子的偶像。氣不過的人於是紛紛站出來了。有的是直接給郎士元挑錯,認為「不可聽」和「豈堪聞」意思完全一樣,這兩句是犯了「合掌」之忌。有這麼大的毛病還敢說是佳句?有的表現得很客觀,先誇詩的後四句寫得好,再順便說前四句意思忒淺,寫得不咋地。當然,高仲武、郎士元還是有鐵粉的,不管你們怎麼說,這兩句詩寫得就是好啊就是好。

就這麼糾纏了千把年,直到清朝的馬位寫了一本《秋窗隨筆》,他把謝朓的《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這首詩的「發端」往那一擺,大家就都不吭聲了: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2015-11-20

元結《農臣怨》

農臣何所怨,乃欲幹人主?

不識天地心,徒然怨風雨。

將論草木患,欲說昆蟲苦。

巡迴宮闕傍,其意無由吐。

一朝哭都市,淚盡歸田畝。

謠頌若采之,此言當可取。

元結,字次山。元次山,名字挺熟,好像在電視上見過。元結是天寶年間的進士,比杜甫年輕幾歲,他的詩作《舂陵行》《賊退示官吏》還受到了杜甫的推崇。按理說也可以把他歸入盛唐詩人,不過他主要活躍於安史之亂以後。他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即《大唐中興頌》。這篇頌文後來由顏真卿書寫後刻石,成為歷代書家必備的碑帖。

歸入盛唐或中唐都沒關係,反正不管在哪個時代,元結都屬於另類的詩人。他的作品中幾乎找不到近體詩,在古體詩的風格上也被認為是「在李、杜、岑參外另成一家」。

「天寶辛未中,元子將前世嘗可稱嘆者,為詩十二篇」,元結《系樂府十二首》詩序中這樣說。《農臣怨》即是組詩中的一首。讀一下每篇的題目,就知道這一組詩的大概內容了,如《隴上嘆》《賤士吟》《貧婦詞》《去鄉悲》等等,不外乎憂國憫人之思。《農臣怨》道出了農民的心聲,每一場災害,在農人的眼中都是可能過不去的坎,都是生死攸關的大事,他們多想得到幫助啊,但是又有誰在意他們的疾苦呢?

讀讀這組詩,再讀讀元結的《舂陵行》和《賊退示官吏》,再讀讀杜甫的「三吏三別」,再讀讀韋應物的「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元結雖然另類,但並非標新立異,而是「深憎薄俗」。他憂道憫世、耿直高潔,其實是和「詩聖」杜甫、「賢者」韋應物站在了同一邊,都是仁義之人。德不孤,必有鄰。 2015-11-24

元結《石魚湖上醉歌》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飄坐巴丘,酌飲四座以散愁。

元結的這首詩和他的《賊退示官吏》,都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中。兩首詩都寫在他任道州刺史期間,但格調迥異。《賊退示官吏》是揭露時弊,為民請命,意在告誡官吏,如果不恤民情橫徵暴斂,那就比盜賊還不如;而《石魚湖上醉歌》則只是描述湖上歡醉之事,率性疏狂,似不食人間煙火。

石魚湖中有石似魚,故名。魚石上有凹陷似酒杯,元結沒事時常在湖中泛舟飲酒,為此寫了好幾首詩。在這首詩中,醉後的元結恍惚間化身為頂天立地的巨人,湖中有石魚的石魚湖也隨之長大N倍,變成湖中有君山的洞庭湖。元結倚坐巴丘,以君山為酒樽,為環湖而坐的賓客們酌酒。能圍坐洞庭湖喝酒的,也只有神仙了吧。

詩意疏狂,卻以「散愁」二字為結,可見元結心中還有難以放下的事。在網上「某某百科」對此詩的解析中,不知引用了哪位先生的看法,稱「此詩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為戲,借飲取樂的生活情趣。詩的末句說:『酌飲四坐以散愁。』實際上,作者並沒有在詩中表現哪一句是在寫愁,以及字裡行間有什麼愁,所以『散愁』一句是無病呻吟。」

天下擾攘,海內風塵,民生多艱。讀過《賊退示官吏》就應該知道元結有什麼愁了吧。「封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又豈是「飲酒作樂」四個字可以概括?

古往今來,總有一些人,特別喜歡給人「扣帽子」。 元結早年修道,當時就有人以「不師孔氏」對他加以非難。身為「封建士大夫」就不能知民疾苦嗎?不是儒生就不是好人嗎?幸有詩文傳世,妄言不值一駁。  2015-11-27

張繼《送鄒判官往陳留》

齊宋傷心地,頻年此用兵。

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

國使乘軺去,諸侯擁節迎。

深仁荷君子,薄賦恤黎甿。

火燎原猶熱,波搖海未平。

應將否泰理,一問魯諸生。

提起張繼,人們都會脫口誦讀出他的那首《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那首詩的周圍,專家林立,大腕雲集,我根本插不上嘴。於是只好洗洗手,把詩抄錄一遍,以示敬意。

唐人高仲武編的《中興間氣集》,選有張繼詩三首。高氏評價:「員外累代詞伯,積習弓裘。其於為文,不自雕飾。及爾登第,秀髮當時。詩體清迥,有道者風。如『女停襄邑杼,農廢汶陽耕』,可謂事理雙切。又『火燎原猶熱,風搖海未平』,比興深矣。」舉的都是這首《送鄒判官往陳留》中的句子。因此,這首詩雖然沒有《楓橋夜泊》有名,但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張繼的人品、心志、才情。

翻譯一下詩的大意吧。鄒判官您要去的地方由於連年戰事,農耕漸廢,民不聊生。您這次陪領導出行,一路高接遠送,排場不小,但是希望你們能本著仁義之心,體恤民情,輕徭薄賦。現在天下並未太平,唯有與民生息才是長治久安之策,您應該跟那邊的人多講講這個道理。

仁矣!張繼這次不玩浪漫,只講實在的道理,但仍然能夠讓人深深感動。過去讀《楓橋夜泊》,只理解到他抒發出的一片「客愁」,讀到這首詩,不僅對張繼又多了一分敬意。深信當時在楓橋下的客船中,縈繞不去的不僅有寒鍾客愁,還有一片憂國憂民之心。 2015-12-1

韓翃《寄柳氏》

章台柳,章台柳。顏色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柳氏《答韓翃》

楊柳枝,芳菲節。可恨年年贈離別。

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韓翃是「大曆十才子」中比較有名的一個,主要是因為他出了個「大八卦」。嗯,嚴肅點說,是一個曲折的離奇的悲歡離合全都有的愛情故事。

在貴公子李生家的飲宴上,韓翃和歌姬柳氏一見鍾情。看到他倆情投意合,李生表現得十分大方,同意他倆私奔,還承辦了隆重的婚禮,成全了這對璧人(這是私奔嗎)。

關於這位李生到底是誰,各種書上都沒有說清。我翻遍了韓翃的詩,覺得有一首《贈李翼》寫得也不錯:王孫別舍擁朱輪,不羨空名樂此身。門外碧潭春洗馬,樓前紅燭夜迎人。

總之,沒過多久就趕上了安史之亂。韓翃和柳氏天各一方。一個美女在戰亂中會發生什麼樣的事?韓翃無法阻止自己的想像,於是寫了這首《章台柳》,託人寄給柳氏,用很綠很綠的柳枝寄託自己的情思,以及憂思。柳氏收到後,捧詩嗚咽,於是回復了一首《楊柳枝》。果然,沒過多久,平亂有功的番將沙吒利霸佔了柳氏。

後來,韓翃回到長安,偶遇了柳氏,就抑鬱了。

後來,韓翃的朋友許俊單槍匹馬衝進沙吒利家裡搶回了柳氏,事情就鬧大了。

後來,鬧到了皇帝那裡,皇上御筆一揮,賠沙吒利一大筆錢,柳氏還給韓翃。兩人就破鏡重圓了。

再後來的事,就不知道了。兩人幸福么?心理陰影面積?韓翃有一首《留題寧川香蓋寺壁》,後四句大家隨意感受一下:柳放寒條秋已老,雁搖孤翼暮空回。何人會得其中事,又被殘花落日催。 2015-12-4

韓翃《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如今一提到韓翃,人們首先想到的該是《章台柳》。但是在唐朝,這首《寒食》卻是韓翃的招牌。

據唐人孟棨所著《本事詩》記載,德宗年間,韓翃年事已高,在官場受到了冷落,心情不太好,經常請病假。有一天,朋友韋巡官跑來相告,說韓翃已被任命為駕部郎中、知制誥。韓翃愕然,根本不相信,認為肯定是弄錯了。韋巡官說,原來這個官職另有人選,報上去後,皇上卻不批准。大臣再請示,皇上批複:「與韓翃」。然而當時還有一位任江淮刺史的也叫韓翃,同名同姓。於是德宗皇帝提筆寫下:「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再次批示:「與此韓翃」。

《寒食》作於天寶年間。前兩句描寫寒食景色,首句寫全景,詞句以「御柳斜」三字,把人的目光自然地引到了皇宮附近。而且,舊時還有寒食時折柳插門的習俗。

「南入徐州見柳花」「白皙吳王孫,青蛾柳家女」「高柳垂煙橘帶霜」「殘花片片細柳風」「到時楊柳色,奈向故園看」「路人趣墨幘,官柳度青絲」「春橋楊柳應齊葉」「秋風疏柳白門前」「葉葉春依楊柳風」「官柳青青匹馬嘶」「柳放寒條秋已老」……這個「柳」可是跟了韓翃一輩子。對不起,我跑題了。

後兩句深托諷意。寒食天下禁火,但近臣卻可得到皇帝恩賜的燭火。滿城漆黑,幾家透出燭火之光,顯得格外刺眼。當時,正是楊國忠專權。韓翃假託漢宮之事,寫得不露聲色,但明眼人一看便知。 2015-12-8

獨孤及《雜詩》

百花結成子,春物舍我去。

流年惜不得,獨坐空閨暮。

心自有所待,甘為物華誤。

未必千黃金,買得一人顧。

獨孤及是文章大家,善議能辯,言之有物。他也是古文運動的先驅之一。文章寫得好,詩呢,寫得跟文章似的!

「以文為詩」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這種押著韻講道理的打法在唐代算是另類,到了宋代卻成了主流。不過獨孤及算是徹底的生不逢時,完全被王維李白杜甫們的風頭壓制住了。再往後幾十年,韓愈也是這般打法,影響就大得多了。

講道理的詩,為了講清道理,容易寫得比較長。這類詩讀久了,會有身心俱疲的感覺。不過偶爾讀一首有哲理的短詩,換換口味,感覺也是不錯的。比如這首《雜詩》。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懷才不遇的人,最見不得韶華飛逝。但是儒者心有節操,行不由徑,也恥於去做那種趨炎附勢往上爬的事。就像一個心有所待的女子,寧可誤了青春,也不願屈就而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首詩講的就是這個理。有前賢為「甘為物華誤」這句下了一個字的評語:「傲」。不是牛哄哄的傲,而是傲骨的傲。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傳說年少時的獨孤及就有此等壯語。今天我們讀到他的詩,也算是為他再揚了一回名。

2015-12-11

皇甫冉《巫山峽》

巫峽見巴東,迢迢半出空。

雲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

朝暮泉聲落,寒暄樹色同。

清猿不可聽,偏在九秋中。

前面曾提到過,劉禹錫、白居易到巫山時,都沒有留下一首詩,只是對王無競、沈佺期、李端、皇甫冉四人寫的巫山詩嘆為觀止。現在問題來了,這四首巫山詩哪家強?

王無競的《巫山高》以前說過,「電影江前落,雷聲峽外長」,寫得很有動感,全詩一氣呵成。

沈佺期《巫山高》:巫山高不極,合沓狀奇新。暗谷疑風雨,陰崖若鬼神。月明三峽曙,潮滿九江春。為問陽台客,應知入夢人。

沈佺期在四人中名頭最大,但他這首詩我還真不看好。巫山之高,在於岩壁陡立,又兼雲雨無定,常常上不見頂,故有「高不可測」之感。但沈詩之「月明三峽曙」寫的似乎是個晴天,可見山頂,卻道「巫山高不極」,不管大家怎麼看,反正我覺得不真實。

李端《巫山高》: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虛中。回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猿聲寒過水,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見楚宮。

論起「工穩」,就剩下李端、皇甫冉兩詩相拼了。兩首詩相似度很高,巫山、雲雨、神女、楚王、猿聲、樹色、清秋,這些描寫巫山的「標配」都有。鑒於李端比皇甫冉年齡小很多,有理由相信李端從皇甫冉的詩中有所借鑒。

皇甫冉這首詩中,最高妙的一聯也是最平實的一聯:雲藏神女館,雨到楚王宮。這是對巫山雲雨之景色和高唐神女之傳說的高度概括。寫巫山的詩成千上萬首,最該有的就是這兩句。

另外,皇甫冉的詩化繁為簡,功力不凡。全詩中,巫山之高不可見,神女、楚宮不可見,可見的唯有雲、雨以及渾然的樹色,可聽的唯有清厲的猿聲、清冽的泉聲。其他的一切都在無盡的想像之中。在這一點上,其他的詩就顯得有些瑣碎了。

唐人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中,稱皇甫冉的這首詩是幾百年間獨獲驪珠之作,「使前賢失步,後輩卻立」。

2015-12-15

皇甫冉 《同溫丹徒 登萬歲樓》

高樓獨立思依依,極浦遙山合翠微。

江客不堪頻北顧,塞鴻何事複南飛。

丹陽古渡寒煙積,瓜步空洲遠樹稀。

聞道王師猶轉戰,誰能談笑解重圍。

皇甫冉比杜甫晚幾年出生,但他倆在同一年去世。晚生幾年,就被劃為中唐詩人,不合理啊。更不合理的是,皇甫冉成名並不比杜甫晚。傳說他十歲能屬文,並且得到了詩壇泰斗張九齡的賞識。張泰斗誇他「清穎秀拔」。

得到這般加持,卻沒成為絕世高手,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估計他虧就虧在少活的這幾年上了。想想杜甫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寫出了多少傑作就明白了。天不假年,有畢生的積累,卻沒有爆發的時運,因此唐人高仲武也對皇甫冉深表嘆息,他說:「長轡未騁,芳蘭早凋,悲夫!」

為什麼非要跟杜甫比呢?除了皇甫冉和杜甫同年謝世,倆人姓名里還都有個「甫」之外,還因為在讀這首詩時,我總能想到杜甫的詩句,如「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萬方多難此登臨」。皇甫冉登上丹陽萬歲樓,和杜甫登上岳陽樓時一樣,北望中原,感傷時事,起憂國之思。

這首詩被前賢認為是「中唐上乘之作」。頷聯「江客不堪頻北顧,塞鴻何事復南飛。」更被評價為「獨步中唐」。雖然是獨步中唐,但是因為皇甫冉命運不濟,名氣不響,即便有此佳作,也難免被後世忽視。可惜了。 2015-12-18

皇甫冉《春思》

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家住秦城鄰漢苑,心隨明月到胡天。

機中錦字論長恨,樓上花枝笑獨眠。

為問元戎竇車騎,何時返旆勒燕然。

這是皇甫冉唯一一首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作品。不過此詩一說為劉長卿所作,《全唐詩》分別錄於兩人卷中。兩個版本有一字之差,第三句中的「秦城」,在劉長卿版為「層城」。《唐詩三百首》把此詩歸入皇甫冉名下,卻用了劉長卿版本,不知是不是想折衷一下。俺的意見是,皇甫冉已經夠衰的了,只這一首詩,劉先生就讓一下唄。

這首詩被認為是可以和沈佺期的《獨不見》相媲美的佳作。意思也差不多,都是閨中少婦思念遠戍的征夫。也用了一個共同的道具——明月。難道他倆都是哼著《十五的月亮》作的詩?

不同之處在於季節。《獨不見》寫的是深秋,這首詩寫的是早春。季節不同,透露的情緒也有差異。「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獨不見》透著凄涼絕望,而《春思》在愁緒中卻帶著希望。她盼望著邊關報捷,大軍凱旋,夫妻團聚,軍功章上有她一半。所以兩詩相較,皇甫冉的顯得更輕快一些。這類題材,輕快的詩本就不如沉鬱的更能震撼人心,所以,在兩首詩都沒毛病的前提下,把《春思》排在《獨不見》之後,大家也應該是沒意見的。

《唐詩別裁》眼光很毒,認為《春思》輸就輸在「樓上花枝笑獨眠」這一句上:「句工而近纖,或難與沈詩爭席耳」。這句就是輕快過頭了的表現。皇甫冉比起沈佺期,功力上畢竟稍遜一籌。 2015-12-22

劉方平《夜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劉方平的高祖劉政會是大唐開國元勛,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劉方平家世顯赫,人又有才,據說長得還很帥。但是這樣一位星范十足的翩翩公子,在天寶年間舉進士不第之後,就跑到山裡隱居去了,終身不仕。

就跟他可以彪悍但偏不彪悍的人生需要一點解釋一樣,他寫的這首詩也需要人費點心機去理解。

前兩句比較好理解,月色能夠「半人家」,說明月亮已經偏斜。「闌干」也是斜。星月偏斜,兩句就說了三個字:後半夜。

後兩句寫得很細膩,但是也好理解。後半夜是氣溫最低的時候,但偏偏此時能感覺到地氣已暖,萬物復甦。因為透過窗戶,能聽到外面起了蟲聲。

一共就四句,都好理解,那還需要理解啥?嘿嘿,那我問你,你能理解作者的心情嗎?

反正我理解不了。後半夜還睡不著覺,心裡肯定是有事。但是還能那麼細緻地觀察景物,又不像是遇到了大喜大悲的事。

半夜三更,感覺春回大地,年輕人可能春情萌動,老年人嘆息歲月匆匆,怨婦守空閨平添一分寂寞,征夫在外多一點鄉愁。喜里可能有憂,憂里可能帶喜……

「寫景幽深,含情言外。」這是清人王士禎對此詩的點評。這言外之情、言外之意,還是各人自己參詳吧。

2015-12-25

劉方平《春怨》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劉方平有兩首詩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一首中有「蟲聲新透綠窗紗」,這首又有「紗窗日落漸黃昏」。看來他對這個紗窗是格外關注的。這種用紗布蒙的窗戶是何時才有的,我沒有考證過,不得而知。不過透明度比較高的紗窗,能讓劉方平在詩里用得這麼起勁兒,想來在唐朝,這也是一種比較上檔次的事物。就是在一百年前,我國民間還普遍採用紙糊的窗戶呢,關上就看不見太陽月亮星星了。

這首詩里的紗窗,是皇宮裡的窗戶,因為這是一首宮怨詩。第二句用的是「金屋藏嬌」的典故。的確,關在屋裡還能看到外邊觸景生情,用紗窗來表現是最合適不過的了。當然,用慣了玻璃窗的現代人對這個可能無感。

頭兩句說日落空屋人垂淚,已經點明了怨從何來,無非是宮婦失寵,終日苦等。後兩句,本來再補上一槍就夠狠了,但劉方平補的是機關槍。春暮空庭滿地花,這就不是等一天兩天的事了,而是「等到花兒也謝了」,等到人老珠黃,地老天荒,也就這樣了。說到這個程度,已經不是「春怨」了,用絕望兩字更合適。

經過一層層鋪墊,反覆強調了「寂寞」這一主題之後,最高潮出現在結尾。「梨花滿地不開門」有好幾層意思。一是如宋詞中說的「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二是不忍開門見到殘花遍地;三是,自己都可悲至此,哪還管得了花開花落。20151229

楊巨源《城東早春》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楊巨源的不少詩作仍接續著盛唐氣象, 有評價還稱他「不為新語」。如果說所謂的「新語」指的就是當時流行的「元和體」,那楊巨源的詩確實和元稹、白居易等的詩不是一回事。但楊巨源在元和時為官,又與元、白等人多有交往,說他作詩不受「元和體」的影響,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說「新語」指的是詩作上的各種創新,那這個「不為新語」的評價就更不靠譜了。《城東早春》是楊巨源最知名的絕句,這首「尋花問柳」的詩,讀起來就滿滿都是新意。

《城東早春》前兩句描寫的是新春的景象。當然這個並不算什麼新意。我雖然喜歡胡扯,但也不會這樣胡扯吧。我說的新意是指,這首詩打開了一條作詩的新路。後兩句說的是詩人為什麼獨愛早春,因為一般人理解的春天都是繁花似錦的景象,只有敏銳的詩人能夠從一片嫩芽中捕捉到春天來臨的氣息,從而佔得先機,寫出與眾不同的詩句。如果詩人也和眾多的遊客一起扎堆看花,還有什麼意思。當然,詩人身子弱,還要避免發生踩踏事故。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所以,要注重創新,獨闢蹊徑,不能人云亦云,跟著起鬨。這是什麼詩?這是哲理詩啊。直到宋朝,這樣的哲理詩才大量地湧現,成為宋詩的重要特徵。比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等等。要想了解更多關於哲理詩的信息,各位可以帶上筆和本,到老年書法大賽上去抄一抄。

都已經新到宋朝去了,還說「不為新語」。

(2016年09月27日)

令狐楚《年少行四首》

少小邊州慣放狂,驏騎蕃馬射黃羊。

如今年老無筋力,猶倚營門數雁行。

家本清河住五城,須憑弓箭得功名。

等閒飛鞚秋原上,獨向寒雲試射聲。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霜滿中庭月滿樓,金尊玉柱對清秋。

當年稱意須行樂,不到天明不肯休。

元人吳師道說:「武元衡、令狐楚皆以將相之重,聲蓋一時。其詩宏毅闊遠,與灞橋驢子上所得者異矣。」意思是說,這兩位居高聲遠,與那些窮酸文人不是一個調調。 窮文人是什麼調調呢?先聽首歌吧:雪霽天晴朗,臘梅處處香。騎驢灞橋過,鈴兒響叮噹……

中唐時當過宰相的人大把,但是這兩位有別人比不了的優勢。他們不僅自己出將入相,還都出自高門大第,歷代公卿,有著顯赫的身世。武元衡是武則天的侄孫,令狐楚是開國功臣令狐德棻之後。

說是這麼說,但我讀令狐楚的詩,並沒有那種不食人間煙火、高得沒邊的作品。反而有些詩還挺接地氣的。

《年少行》是四首絕句,描寫的是邊城將士的勇武之氣和報國之志。詩句通俗,多以口語,不用典故,按說沒有什麼難懂的地方。但是,在第一首最後一句「猶倚營門數雁行」的理解上,還是出現了一點小小的爭議。

劉永濟先生在《唐人絕句精華》中認為,「數雁行」是「思歸南也」。這樣看,全詩意思是說年輕時活蹦亂跳無憂無慮,現在衰老無力了,想家了。

我覺得這未必是令狐楚的本意。聯繫到第二首詩中的「獨向寒雲試射聲」和第三首詩中的「不擬回頭望故鄉」,可以看出詩里並沒有想家的意思,「數雁行」只是打算像年輕時一樣,把大雁從天上射下來。「猶」字有「仍然」「還」的意思,年老無力猶想家,顯然跟前面的「少小邊州慣放狂」不怎麼搭調。年老無力猶想「射」才是正解。

「想射」還是「想家」,一字之差。將相之重和灞橋驢上的不同,可能就體現在這一點點上。

(2016年09月30日 星期五)


推薦閱讀:

唐詩|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科普】唐詩的幾種標題方式
唐代-小石潭記-柳宗元
讀唐詩·寫唐詩(11)
《唐詩宋詞里的趣事》季風

TAG: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