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軍戰術

日本陸軍戰術基本規則是通過借鑒外軍戰術和它自身在不同作戰環境下獲得的寶貴經驗總結髮展出來的。日軍曾與幾個世界頭等強國的軍隊作戰,也有大量在後方和補給線上與游擊隊作戰的經驗。他們曾經在滿洲的平原上進行坦克戰;在華中和華南的進行過山地戰;在不同的地形和氣候條件下進行過登陸戰。在早期的從林戰中,他們的行動非常成功,那些地方沒有良好公路或鐵路,到處都是自然形成的障礙物。他們不僅是叢林鬥士,他們的大部分成功是在武器條令可以充分實行的地形上取得的。通過對地形的預先研究,他們能有效地組織,訓練和裝備他們的部隊,針對地形發展出不同的戰術,並同時能夠適應他們自身的後勤能力。日軍非常強調進攻精神,出敵不意和行動迅速。主官和參謀事先精心策劃,以保證他們能隨時知曉戰況。他們的戰術條令基於這樣一條準則:一個運用力量與決心來實施的簡單計劃,只要保證行動迅速,就會打亂敵人的部署,成功就有保證。他們從最高到最低單位的戰鬥命令都有這樣的口號:「敵人一定會被徹底粉碎。」出敵不意是常用的手段,進攻常用採取包圍方式。他們的戰術中也包括慎密的偵查,並且非常強調滲透戰術。日軍通常會使用外軍認為不足的兵力發動進攻,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戰鬥力更強大。這種想法來自於日本人的民族心理,愛國意識和歷史上的軍事勝利,但這些就不是此研究的內容了。對於日本軍官來說,面子和嚴厲精神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們偏好紙面上的豪言壯語。在劣勢裝備的對手面前,他們表現得十分英勇。不過,在一流裝備的對手面前,他們可能會更謹慎些線作戰經驗不符的是,日軍總是違背某些基本的戰術和技術條令。這種傾向主要是由於他們對對手的判斷能力和軍事效率的錯誤輕視。他們是否真的從這些戰鬥中吸取了多少經驗,還有待證明

第一部分 基本戰術條令

第一節 綱要

此部分關於日本陸軍基本戰術條令的描述是從日軍的演習,圖上推演,對俄國與中國的實戰以及他們的作戰手冊的觀察中總結出來的。這些戰術條令已經過多年的教習研究,應該不會有巨大改動。這裡描述的是那些日軍認為適合於開闊地形作戰(例如華北)的戰術原則。他們有足夠的機會來實踐這些戰術,並觀察外軍的戰術。通過對他們戰術教學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日軍能夠非常快的模仿甚至改進對手的戰術。 戰鬥技巧,或稱為對戰術原則的應用,是隨情況變化的,則取決於指揮官們的具體想像和發揮。

第二節 進攻

1. 條令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日軍戰術條令嚴格要求進攻的絕對優越性。<戰場守則>要求進攻應毅然果斷. 所有的行動的目的在於儘可能快的接近敵人,從而將日軍所謂的優越近戰能力發揮到及至. 甚至當敵人的力量明顯佔優,或者任務是防守時, 指揮官也應盡最大努力發動進攻並奪回主動權. 日軍似乎認為進攻有神秘的能力, 而防禦則被認為是只有面對優勢敵人時才被迫採取的消極方式. 甚至在防禦作戰中, 進攻的思想也得到強調. 由於對進攻教條的迷信, 在這種觀念訓練下的日軍指揮官通常會在正統條令要求採取防禦態勢的情況下發動進攻. 他們的教學對時間和空間因素缺乏重視, 結果是集中兵力和作戰協同經常被忽略. 這一節中用來做範例的師團是日軍三單位師團. 需要明確的是,日軍師團編製是變動的, 單位編組也因此也不一致, 但是戰術基本不會有實質變動.

2. 進攻方式

a. 包圍

(1) 日軍認為包圍是最好的進攻方式. 通常是正面施加堅決的進攻壓力,主力則由側翼攻擊. 從攻擊效果由劣到優的順序來看, 分為單面,雙面和全面包圍. 與普遍接受的戰術原則相**軍會毫不顧及兵力上的優劣而進行雙面包圍, 並且認為這是完全可行的.有時候依靠欺騙和出敵不意, 甚至以劣勢兵力實行包圍. 日軍指揮官可能採取以下幾種方式實行包圍.

(a) 兩路或多路縱隊平行前進, 其中一路或多路試圖隱蔽運動到敵人的側翼或後方.

(b) 在己方後方行進的部隊向前運動形成側翼包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c) 當某支部隊與敵人遭遇並且部分展開時, 其餘部隊可以利用植物,暗夜和煙霧掩護展開包圍.

(2) 上述(1)(a)被認為是師團級別的標準行動方式; (1)(b)對小單位特別適用; (1)(c) 只有在條件非常合適時才可行. 師團中執行正面佯攻的部隊通常會實行近距離包圍. 這樣的部隊(班或排) 會爭取形成側翼交叉火力.

(3) 迂迴哪一個側翼取決於地形,敵人重火力和預備隊的配置等等.

(4) 為增強包圍效果,日軍常派出一支小分隊對敵人後方發動進攻. 這樣由師團派出的分隊通常兵力不強, 由一個大隊,少量輕裝炮兵和工兵組成. 這種分隊的任務通常類似追擊先遣隊; 實際上它們也常在主攻得手後被用作追擊先遣隊.

b. 正面攻擊

(1) 日軍條令包含了對正面攻擊方式的告誡. 適合發動正面攻擊的情況是盟軍所熟悉的. 但是在實戰中, 時間因素, 或擔心敵人有閑暇調整部署, 常常會促使發動正面攻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2) 正面攻擊的主要方式是攻擊某一薄弱點, 保持較窄進攻正面, 較長進攻縱深, 利用步炮協同, 試圖在首次攻擊即達成迅速和深入的突破. 如果有坦克, 即加以運用. 總體而言, 日軍炮兵火力薄弱, 而主要依靠步兵武器和滲透襲擊.

c. 評論

對日軍進攻方式的教學和實踐觀察顯示:

(1) 在很多實例中,日軍會在正統條令要求採取守態的情況下發動攻擊. 攻擊可能是輕率的和代價高昂的, 但是從不缺乏勇氣和決心.

(2) 正面攻擊通常是在缺乏支援力量時進行, 並不常見.

3. 遭遇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a. 條令

遭遇戰是日軍戰鬥訓練的基礎,正式守則中給予遭遇戰的篇幅超過其他戰鬥形式。日軍軍語定義遭遇戰為敵對兩方在運動中的遭遇,或一方在運動中遭遇靜止而未來得及完全展開之一方。訓練高度重視這種戰鬥方式,因為此時可以高度發揚日軍的堅決精神,發動迅速而果斷的攻擊。

b. 炮兵被指派的任務似乎超過它們的能力。飛機被用來頻繁偵察敵我態勢,並與炮兵協作。坦克可能單獨使用,也可能用於直接支援步兵。當坦克被用於長途奔襲時,會儘可能配屬其他機械化部隊。

c. 日軍在遭遇戰中遵循的規則可以總結如下:

(1) 主動的奪取和守御地形目標

(2) 下級指揮官勇敢而獨立的行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3) 對重要地形目標的迅速佔領

(4) 積極的戰鬥指揮

d. 引用一位日本作者的話:「皇軍傾向於發動能夠迅速結束並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戰爭」。遭遇戰符合這一精神,因此應當儘可能採取這一形式。

4. 行軍

a. 總則

日軍晝夜行軍隊形與其他各國軍隊相類似,因為考慮的因素也差不多。獨立編組的平行縱隊很常見,除非道路狀況不允許。當敵人的空中或機械化力量較強大時,長縱隊應分散為小縱隊,每一支都配屬防空和反坦克武器。每支主要縱隊都應有前衛部隊。當師屬騎兵可以運用時,通常在前衛部隊的更前方用作一道偵察幕。當師團夜行軍時,指揮官通常預先在白天派出偵察分隊和摩托化步兵佔領重要地形目標以掩護主力的夜晚行動。當有可能發生遭遇戰時,師團指揮官會根據情況改變隊形以便於對敵人的一翼或兩翼發動包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b. 兩列縱隊行軍

(1) 一項針對日軍戰術問題的研究顯示師團通常以一列,兩列和三列縱隊行軍,而以兩列縱隊最常見。

原註:以上的隊形顯示,師團指揮官預計在發生遭遇戰時發動左翼包圍。

(2)值得注意的是,師團長只負責組織右翼縱隊的前衛部分,對左翼縱隊的前衛組成只下達建議。這種行軍組織是由日軍古怪的指揮系統造成的。這種隊形下,師團長只能直接指揮師團右翼縱隊,他會詳細組織整個右翼縱隊。而左翼縱隊的詳細組織則由左翼縱隊的最高指揮官負責,他會指派自己的前衛部隊。因此,左翼的前衛部隊並不負責掩護師團整體,也不由師團長直接指揮。所以,當遭遇戰發生時,直接接受師團長下達命令的指揮官是:第一騎兵大佐聯隊長(也指揮偵察先遣隊),右翼縱隊前衛指揮官,右翼縱隊各主要分隊指揮官,和左翼縱隊指揮官。尚不明了師團長如何協調左翼縱隊前衛和右翼縱隊前衛的行動。下文中「前衛」一詞專指在師團長直接指揮下的前衛部隊。

(3) 上述隊形中,兩縱隊的前衛中的步兵力量大約佔整個師團步兵兵力的三分之一。當縱隊數目更多時,前衛中的步兵有時達到師團步兵兵力的一半。強大的前衛是日本陸軍期待遭遇戰的特徵。

c. 兩列縱隊之外的行軍形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單列行軍是盡量避免的,因為這種形式會延緩師團展開進攻。因此單列形式只有在道路網條件受限制下才不得不採取。三列行軍形式曾被1942年3月曼谷的一個步兵師團所採用

師團剩餘兵力去向不明。有信息來自英方情報,聲稱這一師團的初步行動有2個聯隊,即6個大隊參加,分布的寬度有40英里。三列縱隊相互間隔約20英里。這一例子中,左翼縱隊不能作算是獨立編組的。公路,鐵路和水路被盡量利用。師團長指揮三路中最強的一路。超過三列縱隊的行軍形式也有,但很少見。

d. 運輸與輜重

師團的輜重車輛通常成下列隊形跟隨師團的主力縱隊行動:輜重聯隊先遣隊,輜重車輛,輜重聯隊余部。各隊之間通常相距1至2.5英里。輜重車輛的指揮官由師團長指派。輜重聯隊先遣隊包括一支步兵彈藥分隊,兩支炮兵彈藥分隊和一支獸醫分隊,還有可能配屬兩個野戰醫院。

e. 配屬部隊

照明部隊,中型炮兵,防空炮兵,空中偵察部隊,反坦克部隊和其他支援部隊常常會配屬師團行軍。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f. 行軍中的防空

每個前線師團在行軍中都可能配屬一支防空部隊。這支部隊,通常是機械化的,在師團行軍線路上以躍進方式從一個關鍵點移動到另一個關鍵點。當師團在白天因通過隘口或宿營而停滯時,防空火炮進入陣地。如果可能的話,防空部隊應使用不被師團主力佔用的道路。一個75mm防空炮兵中隊的有效作戰半徑約為6800碼。

g. 行軍中反坦克防護

在存在敵人坦克威脅的區域行軍時,日軍常常預備一些坦克以對敵人坦克進行反擊。空中和騎兵偵察用以向師團指揮官發出敵人坦克逼近的警告。防空炮兵有時可能會用來配屬正規的反坦克部隊。

h. 先遣分隊

(1) 值得注意的是,日軍師團指揮官習慣在師團前方派出機動先遣分隊。這是為了以下目的: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a) 掩護夜晚行軍,以進入戰場準備入夜不久即發動攻擊。

(b) 保證師團前方關鍵地形目標的安全

(c) 執行破交任務,以遲滯敵軍行動

(d) 對行軍中的敵軍進行突襲

(2) 這些先遣隊主要由以下部隊組成:師團騎兵,一些車載步兵和工兵,以及一中隊輕炮兵。步兵兵力通常不超過一個聯隊,除非師團準備進行主動防禦,如果是這樣,那麼師團的半數都會強行前進佔領防禦陣地,而師團余部則尾隨準備對敵人側翼發動反攻。

5. 遭遇戰中師團指揮官的行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a. 偵察

師團行軍隊形隱含了在可能發生遭遇戰時的部署。當報告敵軍從遠處逼近時,師團長預估戰鬥可能發生的地點,與僚屬討論相應部署,如何利用敵人認為不能通過的地形。師團長安排報告上遞的時間地點,指定空投命令的場地。炮兵和工兵指揮官從各自在前衛和偵察先遣隊中的分隊處得到技術信息。當兩軍即將接觸時,師團長脫離主力行軍隊列,帶部分幕僚去前方親自觀察。有可能在前衛部隊後方配屬一個先遣通信中心,以利收集和傳遞敵方活動信息。

b. 命令

從師團長的親自觀察和偵察分隊的報告中,他確定師團的主戰場,部署計劃和師團指揮部的地點。師團長隨即下達初步命令,展開師團的行動。日軍的戰場守則警告不應當等待收集過於詳細的信息才做決定。這一條令似乎會導致偵察時間過短。

6. 師團部署

a. 前衛部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 (a) 遭遇戰中的前衛部隊起以下作用:收集敵人和地形信息以利師團長決策;掩護師團主力部署;控制重要地形目標以利後繼攻擊。

(b) 前衛部隊指揮官,應牢記這些任務,並且在特定情況下要主動採取勇敢的行動。他必須通過敵前巡邏來收集必要信息,如果有必要,可以採取小規模攻擊。他要通過進攻或防禦來掩護師團部署,如果必要,應攻佔地理要點。然而,前衛部隊指揮官往往會自做主張,魯莽的衝擊行進中的敵軍,除非接到師團命令不允許他這樣做

(2) 當前衛部隊即將與敵接觸時,其配屬炮兵準備開始連續的火力支援。他們須跟從步兵,以躍進方式前進。通常,炮兵的任務是阻截敵軍縱隊的運動,支援己方前衛步兵的行動,也執行有限的反炮兵任務。75mm炮的最大阻截射程為7500~9000碼,但實戰中很少超過5500碼。炮兵陣地的選取要求能夠同時支持前衛和師團主力的進攻。師團主力開始進攻後,師團炮兵指揮官恢復對前衛部隊炮兵的指揮。

(3) 必須牢記,上文中討論的前衛是師團長直接指揮的縱隊的前衛。其餘各縱隊前衛僅負責掩護自己縱隊。

b. 主力

(1) 部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a) 師團長在初步部署決策中決定師團是協同行動還是逐次行動。日軍戰鬥守則中描述了如何決策,翻譯如下:

「為了利用和擴大前衛部隊取得的優勢,師團長可以下令各縱隊和本縱隊各分隊逐次行動。但是,只要情況允許,師團長應儘可能協調步炮各單位行動,發動同時攻擊。」

(b) 發動協同攻擊還是逐次攻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前衛部隊的行動。通過研究地圖,當有必要佔領重要地形目標,或急於脫離隘路時,逐次攻擊也是可取的。逐次攻擊的目的是為了利用突然性,協同攻擊則需要更長時間,但是可以利用兵種協同。

(2) 協同部署

(a) 如上所述,「只要情況允許」,日軍偏好協同攻擊。師團長需要採取下列措施保證協同攻擊:確定進攻發起線(tenkaisen),主要單位即排列在此線後等待攻擊;步炮協同的詳細安排;聲明跨越進攻發起線的時間。進攻發起線通常是前衛部隊控制線的延長線。如果敵人先發動進攻,師團主力應努力跳出可能形成的包圍,在前衛部隊的側翼和後方成一線展開。

(b) 如果敵人預計到與日軍的接觸,已經採取守勢,師團比較可能採取較為小心的攻擊方式。這種情況下,師團長仍會及時發動攻擊,以防止敵人有餘裕加固陣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c) 日軍守則里有描述行軍展開成攻擊的術語:(必須注意,下文為日文翻譯,可能與盟軍術語不同)

1. Bunshin. 行軍縱隊在敵炮火射程外分散成小隊

2. Tenkai. 在進攻發起線(tenkaisen) 成一線部署,預備發動攻擊

3. Sokai. 以班組為單位從進攻發起線前進

4. Sankai. 前線單位的完全展開,在最後幾百碼時可以開火。

如下圖所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d) 要注意,日軍協同攻擊並不一定要在某地域預先集結。雖然這種集結(日文kaishin) 很常見。如果遭遇後馬上發動協同攻擊,縱隊直接運動到進攻發起線待命,並不預先在別處停留。 通常並不專門安排彈藥補給和最後偵察的時間。

(3) 逐次攻擊

(a) 逐次攻擊中各部隊以抵達戰場的順序發動攻擊。師團長將指揮權分散給各縱隊指揮官,自己只指揮某一方向的攻擊。此時不存在進攻發起線或總攻擊時間,也不詳細規定各兵種的協同。

(b) 與紙面守則偏好協同攻擊相反,實際的圖上推演,實地演習和實戰行動中逐次攻擊非常常見。通常這是前衛指揮官自做主張貿然接戰的結果。這種情況下,有時也會採取一種混合部署,主力的一部發動逐次攻擊支援前衛,而余部則發動協同攻擊。偶爾,當必須及時攻佔前方重要地形目標以掩護師團後繼行動時,縱隊指揮官會不等候師團命令,自主發動逐次攻擊。

(c) 當進入敵火有效射程內,步兵行軍速度放慢。此時炮兵以大隊單位行動,為步兵提供不間斷的火力支援。此時炮兵的理論移動速度是2.5英里/小時,如果有獨立的道路可使用,速度可提高到5英里/小時。當目標將移出射程時,炮兵大隊即準備前進。

(d) 輜重車輛: 當即將發生接觸時,輜重聯隊和車輛在有掩護的地點待命。輜重兵先遣分隊通常會前進到距前線2.5英里處,輜重車輛通常在前線後方5~6英里處。輜重聯隊余部部署在車輛後方


推薦閱讀:

陸軍軍坦克團簡要沿革

TAG:日本 | 戰術 | 陸軍 | 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