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4)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4) 第三冊卷41-卷60 卷第四十一勸學品第八 問道人譯

【經】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無生?」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內空中不見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外空中不見內外空;內外空中不見外空,內外空中不見空空;空空中不見內外空,空空中不見大空;

大空中不見空空,大空中不見第一義空;第一義空中不見大空,第一義空中不見有為空;有為空中不見第一義空,有為空中不見無為空;無為空中不見有為空,無為空中不見畢竟空;

畢竟空中不見無為空,畢竟空中不見無始空;無始空中不見畢竟空,無始空中不見散空;散空中不見無始空,散空中不見性空;性空中不見散空,性空中不見諸法空;諸法空中不見性空,諸法空中不見自相空;

自相空中不見諸法空,自相空中不見不可得空;不可得空中不見自相空,不可得空中不見無法空;無法空中不見不可得空,無法空中不見有法空;

有法空中不見無法空,有法空中不見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中不見有法空。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入菩薩位。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學般若波羅蜜,應如是學:不念色、受、想、行、識,不念眼乃至意,不念色乃至法,不念檀波羅蜜、屍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得是心不應念、不應高,無等等心不應念、不應高,大心不應念、不應高。何以故?是心非心,心相常凈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云何名心相常凈?」

須菩提言:「若菩薩知是心相,與淫、怒、痴,不合不離;諸纏、流、縛等諸結使、一切煩惱,不合不離;聲聞、辟支佛心,不合不離。舍利弗,是名菩薩心相常凈。」

舍利弗語須菩提:「有是無心相心不?」

須菩提報舍利弗言:「無心相中,有心相、無心相可得不?」

舍利弗言:「不可得!」

須菩提言:「若不可得,不應問有是心非心不!」

舍利弗復問:「何等是無心相?」

須菩提言:「諸法不壞不分別,是名無心相。」

舍利弗問須菩提:「但心不壞不分別,色亦不壞不分別,乃至佛道亦不壞不分別耶?」

須菩提言:「若能知心相不壞不分別,是菩薩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壞不分別。」

爾時,慧命舍利弗贊須菩提:「善哉!善哉!汝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見法生,從法化生,取法分,不取財分,法中自信身得證。如佛所說,得無諍三昧中,汝最第一,實如佛所舉!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

是中亦當分別知,菩薩如汝所說行,則不離般若波羅蜜。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欲學聲聞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欲學辟支佛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

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持、誦、讀、正憶念、如說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是中,菩薩摩訶薩、聲聞、辟支佛當學!」

【論】釋曰:內空中不見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有人言:「外四大飲食入身中,故名為內,若身死還為外;一切法無來去相故,外空不在內空中。餘十七空亦如是,不生不滅無異相,無來去故,各各中不住。

(【論】釋:內空中不見外空,外空中不見內空。有人說:「外四大飲食入身中,所以名為內,如果身死還為外;因為一切法無來去相,所以外空不在內空中。其餘的十七空也是這樣,因為不生不滅無異相,無來去,所以各各空相互不住在對方中。」)

 複次,菩薩位相,不念一切色為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念是有。不念有義,如先說。

(又,菩薩位的相,不念一切色為有,乃至十八不共法也不念是有。不念有的意思,如前面說的。)

問曰:菩提心、無等等心、大心,有何差別?

(問:菩提心、無等等心、大心,有什麼差別?)

答曰: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無等等名為佛。所以者何?一切眾生、一切法,無與等者。是菩提心與佛相似。所以者何?因似果故,是名無等等心;是心無事不行,不求恩惠,深固決定。

(答: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這樣名菩提心。無等等名為佛。為什麼?一切眾生、一切法,沒有與他等的。此菩提心與佛相似。為什麼?因為因似果,這樣名無等等心;此心無事不行,不求恩惠,深固決定。)

複次,檀、屍波羅蜜,是名菩提心。所以者何?檀波羅蜜因緣故,得大富無所乏少;屍波羅蜜因緣故,出三惡道,人天中尊貴;住二波羅蜜果報力故,安立能成大事,是名菩提心。

(又,布施、戒波羅蜜,這些名菩提心。為什麼?因為布施波羅蜜因緣,得大富無所乏少;戒波羅蜜因緣,出三惡道,人天中尊貴;因為住二波羅蜜果報的力,能安立成大事,這名菩提心。)

羼提、毗梨耶波羅蜜相,於眾生中現奇特事,所謂人來割肉出髓如截樹木,而慈念怨家,血化為乳;是心似如佛心,於十方六道中,一一眾生,皆以深心濟度;又知諸法畢竟空,而以大悲能行諸行,是為奇特!

(忍辱、精進波羅蜜相,在眾生中現奇特事,所謂人來割肉出髓如截樹木,而慈念怨家,血化為乳;這樣的心似如佛心,對於十方六道中,一一眾生,都用深心濟度;又知一切法畢竟空,而因大悲能行各種行,這是奇特!)

譬如人慾空中種樹,是為希有。如是等精進波羅蜜力勢,與無等相似,是名無等等。入禪定,行四無量心,遍滿十方,與大悲、方便合故,拔一切眾生苦;又諸法實相,滅一切觀,諸語言斷,而不墮斷滅中,是名大心。

(譬如人想在空中種樹,這是希有。象這樣等精進波羅蜜力勢,與無等相似,這樣名無等等。入禪定,行四無量心,遍滿十方,因與大悲、方便合,拔一切眾生苦;又一切法實相,滅一切觀,一切語言斷,而不墮斷滅中,這叫大心。)

複次,初發心名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名無等等心,入方便心中是名大心。如是等各有差別。

(又,初發心叫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叫無等等心,入方便心中這時叫大心。象這樣等各有差別。)

複次,菩薩得如是大智,心亦不高,心相常清凈故。如虛空相常清凈,煙雲塵霧,假來覆蔽不凈;心亦如是,常自清凈,無明等諸煩惱客來覆蔽故,以為不凈,除去煩惱,如本清凈。行者功夫微薄,此清凈非汝所作,不應自高,不應念。何以故?畢竟空故。

(又,菩薩得這樣的大智,心也不高,因為心相常清凈。如虛空相常清凈,煙雲塵霧,假來覆蔽不凈;心也是這樣,常自清凈,因為無明等一切煩惱客來覆蔽,認為不凈,除去煩惱,如本清凈。修行的人功夫微薄,此清凈不是你所作,不應自高,不應念。為什麼?因為畢竟空。)

問曰:舍利弗知心相常凈,何以故問?

(問:舍利弗知心相常凈,為什麼故意問?)

答曰: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著故;雖聞心畢竟空常清凈,猶憶想分別,取是無心相,以是故問:是無心相心,為有、為無?若有,云何言無心相?若無,何以讚歎是無等等心當成佛道?

(答: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深入深著;雖聞心畢竟空常清凈,猶憶想分別,取此無心相,所以問:這無心相的心,為有、為無?如果有,為什麼說無心相?如果無,為什麼讚歎此無等等心當成佛道?)

須菩提答曰:是無心相中,畢竟清凈,有無不可得,不應難!舍利弗復問:何等是無心相?須菩提答曰:畢竟空,一切諸法無分別,是名無心相。

(須菩提答說:此無心相中,畢竟清凈,有無不可得,不應難!舍利弗又問:怎樣是無心相?須菩提答:畢竟空,一切法無分別,這名無心相。)

舍利弗復問:但心相不壞不分別,余法亦如是?須菩提答言:諸法亦如是。若爾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虛空無壞無分別。諸菩薩深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作是念:諸凡夫法,可言虛誑,以不真實故;

(舍利弗又問:但心相不壞不分別,其餘的法也是這樣?須菩提答說:一切法也是這樣。如果是那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如虛空無壞無分別。眾菩薩因為深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想:一切凡夫法,可說虛誑,因不真實;)

菩薩漏未盡故,亦可言不清凈;云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虛誑?是時心驚不悅!須菩提知其心已,思惟籌量:我今應為說實相法不?思惟已,自念今在佛前,當以實相答:若我有失,佛自當說。

(菩薩因為漏未盡,也可說不清凈;為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虛誑?這時心驚不悅!須菩提知他們的心後,思惟籌量:我今應為說實相法不?思惟後,自念今在佛前,當用實相答:如果我有失誤,佛自當說。)

重思惟竟,以是故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是第一,亦從虛誑法邊生,故亦是空,不壞不分別相。以是故,行者當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行,不應取相自高。爾時,舍利弗贊須菩提言:善哉!善哉!佛時默然,聽須菩提所答,亦可舍利弗所嘆。

(重思惟罷,所以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是第一,也從虛誑法邊生,所以也是空,不壞不分別相。所以,修行的人當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行,不應取相自高。那時,舍利弗贊須菩提說:善哉!善哉!佛時默然,聽須菩提所答,也可舍利弗所嘆。)

從佛口生者,有人言:「婆羅門從梵天王口邊生故,於四姓眾生中第一。」以是故,舍利弗贊言:汝真從佛口生。所以者何?見法知法故。未有得道者,依佛故得供養,是名取財分;

(『從佛口生』:有人說:「婆羅門因為從梵天王口邊生,在四姓眾生中第一。」所以,舍利弗贊說:你真從佛口生。為什麼?因為見法知法。『未有得道』,依佛而得供養,這名取財分;)

又如弊惡子不隨父教,但取財分。取法分者,取諸禪定、根、力、覺、道,種種善法,是名取法分。得四信故,名為法中自信。得諸神通、滅盡定等著身中故,是名身得證。

(又如弊惡子不隨父教,但取財分。『取法分』:取眾禪定、根、力、覺、道,種種善法,這名取法分。因為得四信,名為法中自信。因為得眾神通、滅盡定等著身中,這樣名身得證。)

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頭陀第一,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中第一。得無諍定阿羅漢者,常觀人心,不令人起諍。是三昧,根本四禪中攝,亦欲界中用。

(如舍利弗於智慧中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頭陀第一,須菩提得無諍三昧中第一。得無諍定阿羅漢的人,常觀人心,不讓人起諍。此三昧,包括在根本四禪中,也欲界中用。)

問曰:般若波羅蜜是菩薩事,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當習學?

(問:般若波羅蜜是菩薩事,為什麼說欲得三乘的人,都當習學?)

答曰:般若波羅蜜中說諸法實相,即是無餘涅槃。三乘人皆為無餘涅槃故,精進習行。

(答:般若波羅蜜中說一切法實相,即是無餘涅槃。三乘人都為了無餘涅槃,精進習行。)

複次,般若中種種因緣,說空解脫門義。如經中說:若離空解脫門,無道無涅槃。以是故,三乘人皆應學般若。

(又,般若中種種因緣,說空解脫門義。如經中說:如果離空解脫門,無道無涅槃。所以,三乘人都應學般若。)

複次,舍利弗自說因緣:於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相,是中三乘人應學成。

(又,舍利弗自說因緣:於般若波羅蜜中,廣說三乘相,此中三乘人應學成。)

您可能也喜歡: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81) 卷第五十九 釋舍利品第三十七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81) 卷第五十九 釋舍利品第三十七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2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燈炷深奧品 12大智度論 白話譯(79)卷第十八 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 白話譯(79)卷第十八 釋初品中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道樹品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4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五冊21)卷第八十九 釋四攝品第七十八之下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五冊21)卷第八十九 釋四攝品第七十八之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0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0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3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13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五冊38)卷第九十七 釋薩陀波侖品第八十八之中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五冊38)卷第九十七 釋薩陀波侖品第八十八之中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舍利品 下 4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72)卷第五十七 釋大明品第三十二(經作寶塔大明品)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72)卷第五十七 釋大明品第三十二(經作寶塔大明品)大智度論 白話譯(81)卷第十八 釋初品中 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 白話譯(81)卷第十八 釋初品中 般若波羅蜜 評論這張

轉發至微博

轉發至微博 閱讀(157)| 評論(0) |

用微信「掃一掃」

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掃一掃」

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 推薦 0人| 轉載 後天之本(5)後天補脾可補先天不足3、艾灸健脾 美科學網:「活力源泉」果蔬排名

歷史上的今天

  • 絕頂「聰明」反致卿卿送命2013-06-06 10:41:02
  • 為何中國人都重利益而輕靈魂?2013-06-06 10:29:59
  • 糧食連續九年增產值得懷疑2013-06-06 10:15:59
  • 心正──古人彈琴的講究2013-06-06 06:29:21
  • 養生茶怎樣喝才健康?2011-06-06 19:42:48
  • 最近讀者

    登錄後,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跡。

    tuxinyin

    魏先生

    熱度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關閉 玩LOFTER,免費沖印20張照片,人人有獎!我要搶>

    評論

    登錄後你可以發表評論,請先登錄。登錄>>上一頁 1... -1-1-1-1-1-1-1... -1下一頁頁腳我的照片書 - 博客風格 - 手機博客 - 下載LOFTER APP -訂閱此博客

    網易公司版權所有?1997-2016

    ×信息提示

    加入網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31)
    彌勒樓閣-(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九 之 彌勒樓閣 白話)
    易傳》文白話解(彖上)
    維摩詰所說經白話和原經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