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如何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看類似內容請上http://wu1985.360doc.com
喜讀經典
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
第十三期
本期主講:《金剛經》
主講人:文化學者韓望喜
◆◆◆ ◆◆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
如何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歡迎回來,這裡是希望對話,我是陳希,我是韓望喜。今天我們繼續講《金剛經》。般若就是智慧,空性就是實相。今天我們講「六度波羅蜜的般若波羅蜜」。韓博士,您給我們講講這方面的道理吧!」《大般若經》卷一《序品》第一云:「於一切法不著故,應具足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具證生空法空之無分別慧。
《大般若經》卷172《初分贊般若品》第32之一又云:
「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獨覺、阿羅漢、不還、一來、預流等,皆由般若波羅密多得出現故。舍利子, 一切世間十善業道、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五神通,皆由般若波羅密多得出現故。舍利子,一切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多,皆由般若波羅密多故。一切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皆由般若波羅密多出現故。」
所有這些都是由般若波羅蜜而出來的。由於般若波羅蜜的指導,才能使我們離苦得樂。
由以上我們得知,前面所講的五種波羅蜜,都是由般若波羅蜜所攝受。沒有般若,即使修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也只是修世間的有漏善法,而非無漏解脫得佛法,無法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因此,般若波羅蜜,是第一波羅蜜。是所有波羅蜜的前導。
般若,就是要我們看一切事、一切物,當下就知道它是會變的、不是永恆的,隨時要用無常、空、無我的觀點來看一切。般若波羅蜜,也就是無相、無我,以及禪宗講的無念、無心。這是從基本的觀法無我、觀行無常而來,知道任何的現象都是因緣和合、因果串連而成,如果能用這種觀念,這種般若的眼睛來看世界的人和事,就可對治自己的煩惱,同時也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慈悲了。因此,慈悲與智慧,必定是相連、相應的。
般若,是智慧,但這種智慧不同於世俗智慧,是能觀照了悟實相、了脫生死的人生大智慧。
波羅蜜,意思是「度」,到達彼岸的意思。脫離生死苦海、到達彼岸、獲得解脫的方法,都可以稱為波羅蜜。凡可由之出生死到菩提的,都可以稱為波羅蜜。唯有智慧,才是真的波羅蜜。
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故號波羅蜜。」意思是說:什麼叫做波羅蜜?這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漢語的意思是到達彼岸。它所表達得教義就是遠離無常生滅,到達無生無死的解脫彼岸。執著於各種外境,就會產生生滅的心念,就如同水面會有波浪一樣,這種有生有死的波浪生起,就是此岸;遠離各種外境,就不會有無常生滅生起,就脫離了生死,就像水暢通流動一樣,來去自由,沒有阻滯,這種沒有生和死的境界就叫做彼岸。所以叫波羅蜜,「度」。
六祖大師還說,「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各位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最為尊貴、最為上乘、最為第一的法門,它隨緣而起,無住生心,無來無往。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一切諸佛,都是從這裡產生的。應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的煩惱塵勞,像這樣來修行,必定能夠成就佛道,轉變貪、嗔、痴為戒、定、慧三學。這裡所謂「無住」,就是「應無所住」,不要讓心停駐在任何虛幻的現象上。如果停在外境,就會生起妄想分別之心,陷入無知和煩惱,不得解脫。
《金剛經》講的是大乘佛教「空宗」的道理,闡發的是「空性」。正如六祖所說的,「外無一物而能建立」,「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一切都不被沾染,超離一切法相,且一無所得,這叫做最上乘,般若講性空無所得,我空、法空、空空。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智亦無得,而得無上菩提,無一法可得,如如不動,成金剛之身。
六祖的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頓教法門,即是繼承了《金剛經》的精神。《金剛經》認為,唯有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名相採取不住、不執、不取的態度,才能認識真相,只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六祖惠能深深領悟這個道理,無念為宗,就是不於境上生心,心不染著,《金剛經》說:「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相為體,外離一切相名為離相。即相離相,即空離空。《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者,即是非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無住為本,「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心住於境,則心為外境所束縛,若不住境,則得到解脫。
《般若經》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說的「空」,決不是一無所有之「空」,而是萬法無自性之「空」,是緣起性空。是性空,而不是相空,是理空,而不是事空。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是條件(「緣」)的產物,條件具備了,它就產生,(緣起);條件消失了,它就消亡了,(緣滅)。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所以都無自性,無自性即「空」;但是諸法既已緣起,即非空無所有,它都有幻相、假名,因此亦即是「假」;對一切事物的認識,既要看到它空無自性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作為一種假相、幻影的存在,這就把握了佛教的中道第一義。這就是般若智慧。
《金剛經》掃除一切「我執」、「法執」,對外破執,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對內破執,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經》也是這樣,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來對外破五蘊身,以「心無罣礙」來破心執。兩部經典都是從掃除一切心內、心外的執著角度去說「空」。讓人能度一切苦厄,斷除煩惱,到達彼岸。在這點上,《金剛經》和《心經》是一致的。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是金中之精,最堅最利,能摧滅一切魔障,但自身不會被摧毀。其實,人間的一切金剛,無論多麼堅硬,都還是易碎的,只有般若智慧,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
推薦閱讀:
※每天微笑吧!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牽
※每一次離別都是為了下次更好的相遇
※天津這次爆炸,作為醫生是怎樣的體驗?
※索甲仁波切 | 西藏生死書 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