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榆林 佳縣白雲觀、蓮花池公園、韓世忠故里——蘄王廟、萬佛洞、白雲山、二郎山、紅鹼淖、歸德堡橋

榆林旅遊

  榆林市位於陝西省最北部,全市處於黃土高原和毛烏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帶,東隔黃河與山西相望,西與寧夏、甘肅接壤、北連內蒙古,南臨延安,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歷史,給這塊土地留下了許多珍貴文物和名勝古迹。著名的河套人就是以靖邊、橫山等地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命名的。舊石器時期,在榆林魚河堡、橫山油房頭一帶就有人類活動。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遍布無定河兩岸。秦始皇長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曾領兵在這裡築城戍邊,他們的墓地至今猶存。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在這裡建立過大夏政權,定都於統萬城。萬里長城蜿蜒橫貫全市700多公里,鎮北台堪稱是長城上最壯觀的烽火台。

  白雲山古建築群、宋代石窟雲岩寺、巍峨險峻的二郎山古廟宇、天然書法寶庫紅石峽、古建築星明樓等都是重要的名勝古迹。這裡也是許多歷史名將叱吒風雲之地。宋朝代楊家將鎮守過的古麟州、楊繼業和余太君戰場成婚處。盤龍山是闖王李自成營造的行宮。人文勝景,數不勝數。風光優美,最大的天然內陸湖紅鹼淖,定邊沙地省級森林公園,神木、府谷自然保護區等大漠風情,令人稱奇。全市藏有歷代文物2萬多件,其中商周表銅器、東漢畫像石、匈奴金銀動物飾件等,都屬國家珍品。佳縣白雲觀

佳縣白雲觀介紹:

佳縣白雲觀在佳縣白雲山上,白雲山因白雲觀而聞名,白雲觀則因明萬曆皇帝親賜御制《道藏》4726卷以後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現在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築群。

  毛澤東和蔣介石也光顧過白雲觀,相傳毛澤東在白雲觀求得「上上籤」,而老蔣卻是「下下籤」。

  從白雲山腳到山頂白雲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雲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陝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陝西省佳縣白雲觀位於縣城南 5公里的黃河之濱,白雲山上。這座道觀始建於宋代,主建於明清。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由白雲山著名道士李玉鳳真人,榆林總兵張臣,佳縣籍縣丞牛登第共同組織修建。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神宗帝朱鈞給白雲山道觀親頒聖旨一道,並賜制《道藏》4726卷,從此當地官民信士大興土木,營造道觀,後經歷代不斷修葺補建,形成規模宏大,鱗次櫛比,古樸典雅,神秘幽靜的廟群,是西北地區明代以來最大的古建築群和道教聖地。

白雲觀屬全真道龍門派,明萬曆三十六年,北京白雲觀道士王真壽、張真義、景真雲等來白雲山白雲觀闡教,弘清靜無為之道德,修明心見性之全真,迄今已歷十七代,三百九十餘年。

其間風雲變幻,世事滄桑,白雲山道教活動時盛時衰,最盛時道觀共有道士八十餘人。「文革」期間,白雲觀也遭破壞,道教活動被迫停止。改革開放後,一九八二年成立了白雲山道教管理小組,道教活動得以恢復,觀內現有道士數十名,有兩位道長在北京白雲觀受戒。現在,白雲觀共有廟宇54座,佔地200餘畝,存有各代壁畫1300餘幅,碑碣160餘通,匾額99塊,供奉以真武大帝為主神的道、佛,釋諸神多300位。

幾百年來,白雲觀一直是秦、晉、蒙、寧、甘等省區漢、蒙、回等各族人民物資、文化交流中心及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朝山拜聖、旅遊觀光者達數百萬人次。每年農曆正月、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為傳統的古文化廟會,會期人潮似海,商賈雲集,香火尤盛。

近年來,隨著國家宗教信仰政策的不斷落實,去白雲山白雲觀的香客、遊客與日俱增,傳統道教文化日益弘揚,宗教旅遊十分活躍,古觀名勝更放民彩。

佳縣白雲觀最佳旅遊季節: 位於陝西佳縣城南的白雲山道觀建築群,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目前為止,西北最大的道教聖地。每年的4月1日至4月8日是傳統的朝拜節日,四面八方的香客、遊客幕名而來,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登臨山頂,遠眺黃河宛如飄帶,九曲而下! 蓮花池公園

蓮花池公園介紹:

蓮花池公園,位於榆林市新二街西側(體育場北側)。清代俗稱青草湖,北與文廟拌池相連。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趙銓引普惠泉水流入,至此,湖池常滿。民國7年(1918)春,井岳秀辟湖池從關中引進蓮籽種植,並在湖池中建茅亭、架曲折木橋,四周種植柳樹,置石桌、石鼓凳、備小船。每年6、7月間,蓮花盛開滿池,故人們稱之為蓮花池。

  于右任題書"崧生公園"和"風歸遠挹陶長柳,遺愛常留召伯棠"楹聯,分刻在大門額上及兩側,以褒獎井岳秀建園功績。建國後,改稱蓮花池公園,增建噴泉、假山等。"文革"初,被視為資產階級的玩樂場所,池中蓮花被挖掉,改成養魚池,園中設施盡遭破壞。1977年複種蓮花。並增建門庭、畫廊、花圃溫室、八角樓亭、引種花草樹木70餘種,增加兒童樂園,配置遊樂設備。現園佔地93.3公頃,並成立蓮花池管理所。1998年秋冬至1999春歷時149天大旱,池中水干,蓮花枯死。後用洒水車拉水屯池,有關方面著手再次引種蓮花,恢復蓮花勝景。                 註:現已改建成榆林世紀廣場韓世忠故里——蘄王廟

韓世忠故里——蘄王廟介紹:

韓世忠故里——蘄王廟位於榆林綏德縣城5公里的一步岩。蘄王,是南宋名將韓世忠的封號。

  蘄王廟建於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正面是一孔高大、寬敞的石拱窯洞,正中是韓世忠的坐像,正殿的對面是樂樓。其橫額分上下兩段,上段寫著「宋韓蘄王故里」,下段寫著「中興佑命」,橫額兩面相同。廟正面的石柱子上,刻有一幅對聯,上聯是「恢復中原,志同諸葛」,下聯是「再扶宋室,功邁汾陽」。石柱背面也刻有對聯一幅,上聯是「東南半壁,仗孤撐,至今江水滔滔如聞鼙鼓」,下聯是「西北一天祟血食,撫此山川鬱郁隱護風雷」。這座牌樓,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聯語為綏德知州凌樹祟所書。廟前立石碑4通,記載著韓世忠抗金衛國的英雄事迹。                          韓世忠故里——蘄王廟交通: 位於榆林綏德縣城5公里的一步岩。步出名州綏德城,涉過清澈見底的大理河,向東走進一條狹長的山溝,行十餘里,再上一道兩山相夾的山坡,抬頭便可看見面前的崖壁上鐫刻著「一步崖」三個巨大的字。這裡,在群山懷抱中又坐落著一處遠近聞名的古迹——蘄王廟。萬佛洞

萬佛洞介紹:

萬佛洞位於縣城南7公里無定河東岸懸崖上。由大小27處石窟組成,分別為伽藍護法殿、九天聖母殿、無量壽佛殿、觀音殿、白衣洞、關聖殿……南北跨度192米。伽藍護法殿窟最大,寬9米,深12米,高4.7米。殿內有殘缺一佛二菩薩石雕,右側摩崖造像15層,左側20層,每層佛雕像165尊;殿中有兩根造像方形石柱,左右柱周長分別為5.5米和6.9米,每柱正前和兩側面各有19層造像,正面每層7尊,側面每層10尊,總計6411尊。窟頂有兩次開鑿成的浮雕八卦及龍獅、麒麟、神馬、花卉圖案。

  萬佛洞是陝北罕見的一組大型摩崖石窟。洞造於何時尚無定論,一般認為建於宋至元代。1982年被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雲山

白雲山介紹:

白雲山位於陝北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黃河之濱,高山之上白雲飛,如詩如畫的風光尚且不論,山上的白雲觀就包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這裡山水相映,白雲繚繞,松柏參天,廟宇林立,是全國著名風景名勝區和道教名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雲山古稱雙龍嶺,亦叫嵯峨嶺,後因終年白雲繚繞,而稱白雲山,廟也因「山門無鎖白雲封」而叫白雲觀。道家勝地白雲觀,自從明萬曆皇帝親賜御制《道藏》4726卷以後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遠近香客們至今都絡繹不絕。此外,白雲觀還是整個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築群,大小廟宇殿堂鱗次櫛比,大處看雄偉壯觀,小處看精美絕倫。在白雲觀上還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陝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據《佳縣誌》記載,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終南山道士李玉鳳雲遊四方,來到白雲山,觀其山景秀,便結廬而居,採藥治病,設化教民,普濟眾生,他醫德高尚,醫術精湛,一時間名揚四方,被萬姓尊為玉鳳真人。白雲觀便是在真人的主持下開始修建的。

  白雲山屬典型的廟觀文化,它把祖國的傳統文化、宗都文化、黃河文化、黃土文化、民族文化等有機地熔於一爐,其內涵深刻,形式多樣,內容廣泛,不失為一座巨大的文化保庫。

  【諸神薈萃】

  白雲山由祟尚道教起步,因建廟立神成形。54座宮、殿、樓、祠等組成的廟群,自成格局,各具特色,都是因神建廟,每廟必神,200多位神,400多尊像司職各又相互聯繫。其中以道教系列神為主,儒、釋、道三教交匯。即供華夏大地供奉的傳統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神。白雲山神之多,神之全,真可謂諸神薈萃,集於一山,這在各地的古觀古寺中是少見的,其間記述和演繹了許許多多宗教故事、神話傳說。

  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知白雲山神,亦知天下神。宗教現象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和現實存在,白雲山這座宏大完整的神的宮闕,為我們研究宗教文化提供了一個豐富的資料庫,它讓人們從歷史的、現實的眼光去審視神,了解神,認識神,體會神,監別神,從而甄別真偽,領悟虛實。

  【古建風格】     白雲山廟是一座存留完整、規制宏大的古建築群,包括廟堂、牌坊、亭台、通道、橋樑等,古建面積8.1萬平方米。這座恢宏的古建群在平面布局上依山勢漸次升高,形成三條軸線,鱗次櫛比,疏密得當。主軸、次軸均採用兩翼對稱這一傳統布局,建築大都用木結構,並充分利用榫卯結合之木構架,種類多達20餘種。建築屋頂依照廟堂的尊卑、作用、位置等,採用了歇山、懸山、硬山、重檐等眾多形制,同時分別覆以高貴琉璃瓦或布瓦,產生了高低有別、主次分明、色彩繽紛的效應。屋脊獸頭也形式繁多,造型優美,是很有價值的工藝珍品。木牌坊在白雲山古建中享有特殊身份,它兀然獨立,飛檐出挑,翼角翹起,搏風擊雨數百年不傾不圮。白雲山出類拔萃的建築,和諧地體現了明清營造法式,又融入了鮮明的地方風格,使之更臻完美,相得益彰,顯示了歷代建造師的精湛工藝水平。

   【雕塑藝術】     白雲山的雕塑藝術滲透於整個建築群的各個角落,數量之多,名目之繁,令人目不暇接。白雲山雕塑藝術取材極為廣泛,有石作的欄杆,旗杆、石獅、牌坊、台基、柱礎、香樓等;有木作的梁、坊、雀替、門窗、神龕、神像、匾額、供器等;有磚瓦作的勾頭、滴水、墀頭、錢檐、脊獸等;還有金屬,琉璃泥塑等多種多樣雕塑飾品。白雲山的雕塑題材也有多種形式,有龍、鳳、麒麟等傳說中的動物,更有飛禽、走獸、花卉、風景、人物等。雕刻的表現手法也種類繁多,即有剔底起突,也有浮雕、立體圓雕等等。這些藝術作品有的樸實莊重,有的簡潔明快,有的粗獷雄渾,有的精細流暢,不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而且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

  【書畫珍品】

  白雲山現存碑刻157塊,或以功德記事,或雲遊名山大川之文人雅士揮豪潑墨,留下了許多書法精品。其中明代萬曆年間山西糧道吳宗義所書的兩塊草書碑,如飛龍流水,自然有勢;懸掛在真武大殿由開山道人李玉鳳所書的木匾額「玉虛宮」蒼勁有力,壯實渾厚,當年毛主席看到時也佇立良久,讚不絕口。近年來,也有趙朴初、啟功等書法名家留下的真跡。

  【壁畫】

  是白雲山最有藝術價值的民間藝術之一,現存在1300餘幅。這此壁畫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色彩艷麗的大型工筆畫,有描述神話傳說的彩色連環畫,有中堂、條幅式山水風景畫,有色調清淡的花草水墨畫。這些壁畫,都出自民間畫匠之巧手,大都為明清之作,保存了古代民間精湛的繪畫藝術特色。

  【白雲神韻】

  白雲山道教音樂被譽為白雲神韻,聖境仙樂。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北京白雲觀道士王真壽等,持陝西布政使司貼來白雲山總理教務,首次把北京白雲觀的道教音樂傳到白雲山,因而白雲山道教音樂具有古典音樂和宮庭音樂的雙重成份,既古樸典雅,又莊重肅穆。清康熙年間,白雲山道士苗太稔雲遊江南各地,廣集名山道樂,因而,白雲山道教音樂又具有婉轉優美、清新秀麗的江南風格。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道士們吸收佛教、晉劇、嗩吶、民歌中的曲調和技巧,形成了以經韻曲調、笙管音樂、打擊樂為主的獨具特色的白雲山道教音樂,並成為道教音樂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白雲山道教音樂曾傳播四方,譽滿省城,至今這一神韻仙樂仍誦唱古觀,經久不衰。  二郎山

  二郎山,俗稱西山,也稱「駝峰山」。位於榆林神木縣城西1公里處。二郎山山勢蜿蜒跌宕,巍峨險峻。窟野河、禿尾河會流於山前,雄偉的長城穿行於後。西邊沙石相間,一片果林,東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支神木時曾來此山,他觀山狀如似筆架,所以將此山御之曰:「筆架山」。後來,文人學士來此,有觀其貌似駝峰,故多稱:「駝峰山」。

  在二郎山前後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因地就勢、錯落有致地分布著100多座殿、廟、亭、閣,如八仙洞、地藏洞、三身佛洞、浩然亭、二郎廟、諸神殿、三教殿、玉皇閣、娘娘廟等。這些古建築疏密相間,形體各異,布局合理,雖險若固。其間尚留有完整的石刻九龍照壁和石刻卷頂一處,還有壁畫2幅、碑石10餘通,以及石刻楹聯、題字等。這些石刻,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史料價值。 

  由於二郎山的山勢雄奇秀麗,古建築如串珠般遍布在1公里多寬的山巒上,多姿多彩,所以它聞名于山西、內蒙古、陝西等省(區),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成為一方勝境。紅鹼淖紅鹼淖風景區位於神木縣西北部,地處鄂爾多斯草原與毛烏素沙漠的交匯處,水域面積54平方公里,是陝西省最大的內陸淡水湖,素有「大漠明珠」之美稱。紅鹼淖是一顆大漠明珠,鑲嵌在陝西的最北端、毛烏素沙漠的邊緣。紅鹼淖是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水面面積達67平方公里,假如從高空看過去的話,一定是象極了高原上的一顆眼淚。

  此風景名勝區規劃總面積為112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67平方公里,陸地面積45平方公里,即以紅鹼淖為中心,向紅鹼淖最高水位線以外延伸一公里範圍內的整個區域。紅鹼淖面積為67平方公里,湖岸線長43.7公里,東西最寬處10公里,南北最長處12公里,最大水深10.5米,平均水深8.2米,狀似不規則的三角形,湖內有一個面積580畝的半島--紅石島,島上沙灘潔凈,沙生灌木叢生,有白天鵝、鴛鴦、海鷗等30多種野生禽類在這裡繁衍或棲息。

  紅鹼淖四周有七條季節性河流常年注入,蒸發量與補給量基本平衡,水位比較穩定,湖面煙波浩淼,靈氣騰騰。環湖10公里範圍內及注入河流域均無重污染企業,湖的東西兩側均以草原牧場為主,水草豐盛、牛羊成群,湖的南北兩側以半固定沙丘、灘地為主,沙丘、灘地上有以沙柳、沙打旺為主的大面積防風固沙林帶,形成良好的生態環境。藍天白雲下浩瀚的湖水,潔凈的沙灘,水草豐盛、牛羊成群的草原,起舞的飛禽,初升的旭日,迷人的晚霞及氣勢磅礴的驚濤等一起構成了紅鹼淖風景名勝區獨特的自然風光。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介紹:

楊家溝革命舊址1978年闢為楊家溝革命紀念館,位於米脂縣城東二十公里的楊家溝扶風寨。

  主要包括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張聞天等革命家舊居、十二月會議、西北野戰軍高級幹部會議、中央前委擴大會議、慶祝宜川大捷大會和東渡黃河動員大會舊址,以及亞洲部保衛科、供銷科,中央政治部,中央機關醫院和新華社舊址等。

  毛澤東、周恩來舊居(新院),將西方建築風格和陝北窯洞建築文化巧妙地融為一體,既體現了西方建築風格之典雅,又反映出陝北窯洞建築的雄渾,堪稱中西建築風格結合的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窯洞建築之瑰寶。在這裡,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親自領導和指揮了西北戰場和全國的解放戰爭,召開了著名的「十二月會議」,從事了巨大的理論研究工作。楊家溝是轉戰陝北取得光輝勝利的標誌點,是離開陝北走向全國勝利的出發點,在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楊家溝革命舊址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位於米脂縣東南30公里處,是毛主席率領中央機關轉戰陝北的最後一站,也是他轉戰陝北時,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並在此寫下了《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11篇光輝著和。1947年11月22日,毛澤東、周恩來率領以「亞洲部」為代號的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來到這裡。1948年3月21日經吳堡川口東渡黃河,走向解放全國的戰場。歸德堡橋

歸德堡橋介紹:

歸德堡橋位於城南20公里的榆溪河上.清乾隆年間,由堡民卜子孝及其子僧慧曇、慧清相繼募資,歷時20餘年後建成,後被洪水沖毀,道光二十一年(1841)修復。光緒二十九年(1903),延榆綏兵備嚴鏡清在橋東石畔架鐵鏈橋1座,三十三年又遭大水沖毀,復建磚石結構10孔拱橋。民國年間增建2孔。1949年後,又續建2孔,形成現在規模。現橋共14孔,全長152米,橋面寬 6.8米,高5米。橋基為青石砌築,橋體均以青磚砌成拱洞,至今十分堅固。此橋一直是榆林通往橫山、寧夏的交通要道,也是陝北歷史上最早最大的一座橋。

推薦閱讀:

最經典的。。經典的話!--蓮花開
一心蓮花的【慧語】3
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寂行
?????? 教你5招,輕鬆完成蓮花式!
心如蓮花,才會一路芬芳

TAG:陝西 | 公園 | 榆林 | 韓世忠 | 蓮花 | 白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