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給毀謗、障礙我的人立長生牌位,每天講經給他迴向、祝福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11-23 13:16:34關鍵字:長生牌位,迴向,得失,做夢,中道,樹下一宿,借假修真,念經,印光大師文鈔,文鈔,做到
【 點擊數:259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512集 2013年11月21日講於香港

心外沒有夢,夢外沒有心

  從「相」上講,從「事」上講,不一樣;從「性」上講,從「理」上講,完全相同,沒有絲毫差別,這就「不異」。什麼原因?迷、悟不一樣,佛覺悟了,佛在覺,我們在迷。只是迷、悟不一樣,除了迷、悟之外,沒有一樣不相同。

  「不有不無。」

  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為什麼不能說它「有」?它確實不可得,「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性」,它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性」不可得。但是不能說它「無」,為什麼?它能生萬法,遇到緣它就現萬法。雖現萬法,萬法不能說「有」,為什麼?萬法剎那生滅。

  生滅的頻率我們現在知道了,我們讀了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的談話,佛問彌勒,他們談話是說給我們聽的,佛問了一句話,「心有所念(心裡起個念頭),幾念,幾相識耶?」這是原文。「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一句話問了三個問題,心裡起個念頭,這一個念頭裡有幾多念?有幾個念?有幾個相(「相」就物質現象)?有幾個「識」(「識」是心理現象)?》問了三個問題,彌勒菩薩答覆「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是答覆「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相,「形皆有識」,「識」就是受想行識,答得很清楚,那你要把這個答覆完全了解,「相「是假相,」相「是幻相,「相」不可得。

  你看,「性」不可得,「相」也不可得,「不有不無」,「相有理無」,「相有性無」。但是「性無」不是說空,它這個「無」是無物質現象、無心理現象、無自然現象,我們的六根緣不到。「眼、耳、鼻、舌、身、意」統統緣不到,它存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真相不是假相。無及無他,沒有自己,沒有別人,為什麼?統統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這個要作比喻來說,夢是很好的比喻,夢中我們夢到很多人,夢中有自己,自己跟夢中所有的境界、人、事、物,全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心外沒有夢,夢外沒有心,做夢的時候心就變成夢境了,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心。所以佛常常用夢境來作比喻。

  我們這個整個宇宙就是一場夢,現在我們這個夢是在六道輪迴裡頭;這個夢醒過來還是一場夢,十法界的夢;十法界的夢醒過來,才算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離苦得樂,解決這個問題。離究竟苦,得究竟樂。但是這還不是終極目標。

  終極的目標是回歸常寂光,回歸自性,那是《華嚴經》上究竟果位,叫「妙覺」。這個境界不可說、不可說,叫不可思議,你一想,錯了;你想什麼,打妄想!你不能說,所以「開口就錯,動念即乖」,不能動念頭,不能開口,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是法身如來的境界,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學佛達到這個境界,真正成佛了,就稱你作佛陀了。你看,「無及無他」,人、我是一體,大慈大悲,自然就生出來了。大慈大悲是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愛心。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悲」是拔苦,看到別人有苦,決定伸出援手幫他。「慈」是與樂,拔苦叫「同體大悲」,眾生跟我是一體,哪有不幫助的道理?!左手右手是一體,左手這裡有痛癢,右手立刻去安慰他、就要幫助他,沒有理由,「無緣大慈」。「緣」是條件,沒有條件,沒有理由,這什麼?愛人是真正愛自己。自愛就是愛人,愛人就是自愛,不知道自愛的人不會愛人,不會愛人的人不知道自愛,它是一體。

  誰知道愛人?佛菩薩知道愛人。誰愛自己?佛菩薩愛自己。佛菩薩是什麼樣的心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清凈寂滅」,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我們在沒有證得圓滿,要向佛菩薩求佛道,前面說的修福修慧,對下面,度化一切眾生,上求、下化,這是「有為」,這個「有為」是「事」上看的、「相」上看的。從「性」上看?寂靜無為。我們從心上看,「無為」;從事上看,「有為」。事有為,心無為,「有為」跟「無為」是一不是二,這圓融無礙,得大自在。「因此深信,能入於理」,你要有這樣的深信,你讀佛經會開悟,讀佛經什麼?「其義自見」,不需要問人,讀了意思就會浮出來,這是什麼?這是性德。佛法裡面求學,這是真理,釋迦牟尼佛這麼成就的,諸菩薩也是這麼成就的,祖師大德個個都是這麼成就的,不是從修行裡面悟入的,就是從理論上,都能開悟,都不必別人教,但是那個原則,就是深信,就這個。這是個訣竅,只要深信,愈深,你悟得就愈多,悟得愈深,愈大,完全在「深信」這兩個字上,不信就沒法子,佛來教他,都沒用處,要真信。

佛法講的「中道」就是真理

  下面再講「行入」.

  「『行』即依理起修之行,謂行此行時,心不傾倚。無念無求,安住不動,猶如大地。因行入理,是名『行入』。」

  「行入」裡面,首先『行』即依理起修之行。「理」是什麼?前面所說的理,本有真性,這是「理」。不異不一,不有不無,無及無他,凡聖無二,寂靜無為,無有分別,這是「理」。我們真相信,真正把這個落實在日常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起心動念、語造作與這個全相應,這就叫「行」。真的用上了,用得正確,不偏不邪,這就是佛法講的「中道」。「中道」就是真理。真理就在生活當中,沒有離開生活,表現在外面,「無念無求,安住不動,猶如大地」。

佛法是真正平等,連大家托的飯都匯合在一起吃

  無論修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記住「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修什麼?「無念無求,安住不動」,就這八個字。一切隨緣,什麼都好。世尊當年在世,它的日常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是戒律。早晨,早課完畢之後,就出去托缽,托完了回來,要把時間算好,大家在一起吃飯,每一個人托的缽,飯菜都不一樣,吃多少自己拿多少,統統匯合在一起,吃完了太陽不過中,時間要恰到好處。佛法是真正平等,連大家托的飯都匯合在一起吃,多餘的供養野獸、小蟲、小動物,供養它們,不能留著明天,不可以!晚上睡覺,在樹下打坐,一宿,明天要換到別的樹下,不能老貪戀這個樹不錯。樹蔭很大,很舒服,不可以!只能住一晚,明天換地方,讓你生平等心,不生貪愛,佛用這種方法。

  「無念無求,安住不動」是戒、是定,「無念無求」是戒,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那麼我們念佛的人,一切念都舍掉,只念阿彌陀佛,一切所求都放下,只求西方極樂世界。凈宗是有念有求,到極樂世界去再修「無念無求」,兩截。「無念無求」在我們這個世界很難,到極樂世界就不難,極樂世界怎麼不難,念這部經就曉得了。

  「因行入理,是名行入。」

  「行入,則有四者,其中第三為無所求行。」

  「《三藏法數》『入道四行』:(出正宗記並稽古略)」

  這四種我們要學,學到了真快樂,真正法喜充滿,入道四行,《三藏法數》裡頭的,除《正宗記》、《稽古略》裡頭也有,

  「達摩大師謂二祖可大師曰: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達摩,印度人,梁武帝那個時代到中國來,弘法,法緣不殊勝,言語得罪了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不護持他,他以後在少林寺閉關,九年才遇到一個慧可,就是此地講的「可大師」。慧可大師,禪宗傳給他,衣缽傳給他,告訴可大師說,這跟我們這裡引用的是一樣的,「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理、行而已」。

  「謂理入者,則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含生,含有生命者,與含靈同)」

  這四個字很重要,「籍」是借,借用,借用什麼?借「教」。「教」,是釋迦牟尼佛的言教,就是經論。借教要悟宗,「宗」是宗旨,就是明心見性。「悟」是大徹大悟,這才算成就。

  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說法門平等?怎麼個平等法?每一個法門,它最後的目的全是明心見性;不管哪個法門,我們念佛也不能夠超越。念佛人的明心見性不在此地,在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還是明心見性,法門真平等!沒有見性,沒成就;沒有見性的人,沒出十法界;沒有放下見思煩惱的人,沒有出六道輪迴。這個我們要知道。

  法門裡頭,只有一個法門特別。特別,它是把明心見性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到極樂世界;第二個階段,在極樂世界明心見性。那是保證你一生明心見性,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往生極樂世界等於明心見性,為什麼?到極樂世界你必定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樁事不能不知道,所以一切教都是幫助你「悟宗」的。如果你不能夠悟宗,只光止於教理,古人講「死在教下」,能不能證果?不能證果,出不了六道輪迴。要出六道輪迴,至少要把見思煩惱放下。

愛惜身體是借假修真,但不能過分愛它

  見惑裡頭,古大德為教學方便起見,歸納為五種,好記,第一個是「身見」,決定不執著「身」是我。那「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我們沒有把衣服看做「我」,衣服是我所有的;你觀念轉過來,身體不是我,身體是我所有的,跟衣服完全相同。衣服髒了,你很喜歡換一件;身體壞了,你也很喜歡換個身體。身體不是「我」,為什麼?身體有生有滅,「我」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是「我」,生、滅的不是「我」,現在不生不滅的「我」住在這個身體上,是這麼回事情,要搞清楚、搞明白。

  好像一個人一樣,衣服穿在我身上,對這個身體要不要愛惜?也不要糟蹋它,應該好好的去保護它,「借假修真」,就這個意思。不能過分的愛它,過分愛它怎樣?你在它身上起煩惱了,你起貪著的心了,那就錯了。

  那頭一個,真正「身見」破掉,就能證須陀洹果,「身見」一放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就不難了,這頭一關。這一關突破之後,後頭這四種,錯誤的見解不難放下,這一放下,證初果。證初果就等於說保證你會出六道輪迴,天上人間七次往返,這是講你修行。再把思惑斷掉,思惑什麼?「貪、嗔、痴、慢、疑」,這五種思惑比較麻煩,不太容易斷,真正斷掉了,「貪、嗔、痴、慢、疑」沒有了,就六道輪迴不見了,六道輪迴就這麼來的,這是六道輪迴的「因」。真正放下這個「因」,果報就沒有了,好像做夢一樣,醒過來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四聖法界。醒過來一看,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這個境界,但這個境界也不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境界從哪裡來的?是無明跟塵沙煩惱變現出來的。把無明跟塵沙再放下,十法界沒有了,真的醒過來了。醒過來是什麼?實報莊嚴土,那就是《華嚴經》上講,「本來是佛」,你回歸到本來了。本來是佛,不是假的,是事實,你確確實實回到實報土。

我們終極的目標是常寂光凈土

  實報土怎麼形成的?我們也把它搞清楚了,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這個東西不好斷。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實報土沒有了,最後真的現前了,常寂光凈土,那個世界什麼?一片光明,我們自己身沒有了、念頭沒有了,身跟念頭都變成光,光跟一切諸佛的光融成一片,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還是假的嗎?!這是我們終極的目標,現在連科學家也追求這個終極目標,他把這個叫做「零極限」,回歸到零極限。那麼他有難處,他回不了,為什麼回不了?他有念頭。這個東西要把念頭斷掉,才能回歸;有念頭就不行。

經只管念,不要記在心上,記在心上心就染污了

  那麼我們在這個世間,念頭愈少愈好。妄念要少,雜念不能有,為什麼?經題上這麼清楚,「清凈、平等、覺」,那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妄念、雜念多,跟這個相反,這不能相應,所以念頭愈少愈好,愈少愈容易覺悟。所以學東西學一樣,不要學兩樣。一樣也得會學,如果把它牢牢記在心裡,錯了,完全錯了!經我只管念,不要記在心上,記在心上,心就染污了,念經心裡頭沒有經,這叫妙,「隨緣妙用」。心裡有什麼?有定,清凈心現前,平等心現前,然後就自見其義。「覺」就是自見其義,到「覺」就成佛、就圓滿了,這真正大圓滿。

  這個四種「行入」,第一種:

  「一、報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時,當念我從往昔劫中,棄本逐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

  這四句話,字字句句都是真言,我們自己一定要反省。我們從往昔劫中就迷了,在六道輪迴裡頭生生世世「棄本逐末」。「本」是自性,忘掉了。「末」是什麼?「末」是現象、事相,在這上斤斤計較。「諸有」,「諸」是多,「有」就是輪迴。輪迴大分,分為六道,每一道裡頭無量無邊。我們單說人道,人的差別,類別無量。我們地球上人有限,你知道,還有外太空的你不知道,別的星球上有人。畜生道,我們看得更清楚,多少種類,哪一類我們都干過。六道裡頭,不管哪一道、不管哪一類,我們統統干過,「流浪諸有」。

  不管在哪一道裡頭,「多起冤憎」,有幾時能平心靜氣對人?沒有,都是怨恨,都是我對你錯了。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不就干這個嗎?!

  「違害無限」,違背良心,違背正義,違背真理,言語害別人,行為害別人,念頭不善,不就搞這些?!

  這就跟眾生有緣了,成佛就可以度他,「佛不度無緣之人」,過去對我好的要度他;過去對我有冤讎,現在我明白了,我還是要度他,我明白了。深入經藏,這才覺悟了,明白了。明白了,不幹了,改過自新,努力堅持,把賢首國師《還源觀》的四德做好,這是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

做到了教人,人服;自己沒有做到而教人,人不服

  「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隨緣」就是恆順眾生。「妙用」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妙。對人、對事、對物,把我們過去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改正過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片慈悲,無條件去愛人、去幫助人,「妙用」。

  第二,「威儀有則」。這是真正菩提心現前,我要做好樣子給別人看,起心動念馬上想一想:我這個念頭,如果別人也起這個念頭,好不好?不好,這念頭不能起,這個話別人說出來,我感覺到如何?感覺到不好不能說,身體的造作,樣樣要給別人做好榜樣。那麼中國好榜樣,《弟子規》;佛門裡面好榜樣,《十善業》。十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惡口(惡口是挑撥是非)、不兩舌、不妄語、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騙人,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人家不喜歡聽)不貪、不嗔、不痴,這十善業。佛法的標準,要把它做出來給大家看。

  第三句,「柔和質直」。待人接物態度要柔和,與人和睦相處,中國人講恭敬、謙卑、有禮。「質直」是用真心,不用妄心。

  最後一句,「代眾生苦」。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是為了教化眾生。這個「苦」是苦行,釋迦牟尼佛在世所制定的戒律,他全做到了。絕對沒有說這條戒律佛沒做到,叫別人做,沒這個道理。統統做到了,所以教人人服。自己沒有做到,教人,人不服;自己沒有放下,教別人放下,人家不相信。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給誤會、毀謗、障礙我的人立長生牌位,每天講經給他迴向、祝福

  《華嚴》賢首國師,把德行就歸納這四條:「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給大家做一個修行的好榜樣。用什麼報怨?「以德報怨」,決定沒有怨恨。

「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無怨恨。」

  別人毀謗我、羞辱我、障礙我、陷害我,決定是忍受,決定沒有怨恨;當然不會有報復。心裡怎麼想?過去我這樣對他,今天他對我,這個帳一筆還掉了,來生後世遇到了,那是好朋友了,怨恨沒有了,「冤家宜解不宜結」。

「做是觀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名報冤行。」

「與理相應」,與自性相應,與十善相應,與中國古人講的「五常」、「四維八德」相應,這個好、這就是聖人。

「體冤進道」,對於這些冤親債主你能體會,道業才能精進,叫「報冤行」。

  我自己知道的,一些對我誤會的人,誤會就會毀謗,造作種種障礙,我都把他們的長生牌位供在我的小佛堂裡頭,我每天講經都給他迴向,給他祝福,他不知道。有沒有效果?有效果,決定減輕他的罪業;他如果能回頭,三寶加持,他很快就能回頭,這要懂。決定不能有怨恨,有怨恨,那你出不了輪迴,為什麼?你要報復,我們想化解,不想報復,永遠不再有報復。他就是把我殺了,我也很歡喜,感恩他,為什麼?他送我到極樂世界去了,我能不感恩嗎?!對我來說,結不結罪?不結罪;他自己結罪,他造殺業。造殺業是他有罪,在我這邊沒有罪。人要懂得,這真正懂得佛法、懂得因果,一了百了,得大自在,得大法喜。

一個人能進入無得、失的境界,吉凶禍福都沒有了

  「二、隨緣行:謂眾生無我,皆由業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

  這叫我們看芸芸眾生,站在什麼地方看?站在「清凈、平等、覺」這個位置來看。看一切眾生,「眾生無我」,自己一個錯誤的概念以為有「我」,這一錯誤概念在佛法的名詞叫「遍計所執性」,用現在的話來說,大家容易懂,就是一個抽象的念頭,錯誤的抽象概念,這不是真的,都從緣生。

  「若得勝報榮譽等事,皆是過去宿因所感,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這一生得到善的果報,這個果報是他過去善因生的。譬如過去財布施,這一生髮大財,過去法布施;這一生聰明智慧過人;這一生健康長壽,過去生中無畏布施,這三種果報。財富、地位、聰明、長壽,果報!他這一生都得到了,是過去生中修的,這一生當中應該得到。但是還是緣,如果緣盡了,福報享盡,緣盡了,享完就沒有了,他沒有再造。

  你了解因果事實真相,得到了,不會歡喜;失掉了,失掉也沒事,也不會耿耿於懷,假的。哪來的得失?連身體都得不到、都無法控制,何況身外之物?!所以他心清凈,不受外面環境干擾。得到,不生歡喜;失掉,沒有怨恨,清凈心現前。

  「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冥,靜默,潛心)故名隨緣行。」

  「心無增減」,心是定的。「喜風不動」,「歡喜」是八風之一,喜怒哀樂無動於衷。「冥順於道」,「冥」是靜默,「道」是自性,就是「清凈、平等、覺」相應,這個叫「隨緣行」。賢首大師的四德把這個擺在第一條,「隨緣妙用」,「冥順於道」就是「妙用」,真妙!得到,沒有歡喜;失去,沒有煩惱,得、失不放在心上。一個人能進入這個境界,吉凶禍福都沒有了,這叫得大自在,真正離苦得樂,真正是佛家講的「解脫」,「自在」,以這樣的心態念阿彌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在彌陀會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時間一定是很短,不會很長,真正得利益。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復戚智周居士書二

  光順師至,持汝手書。並夏布蓮子交光。言汝已住伊庵等情。竊念汝資非餘裕,何須效世諦人情,作投桃報李之儀。爾我以道相交,當以直道而行耳。茲既寄來,當以為作福之資。謝謝。令嚴,令岳母,既生信向。當時以凈土利益為之啟迪。令其信心,由微而著。倘能信願真切,決定可生凈土。其為孝也,豈世間之孝所能比擬乎哉。汝於凈土修法,尚未了了。當唯以翻閱研究凈土為事。半日學解,半日學行。必期於徹頭徹尾,了無疑惑而後已。楞嚴正脈,且作緩圖。縱親見如來藏妙真如性,亦不能即了生死。見性是悟,非是證。證則可了生死。若唯悟未證,縱悟處高深,奈見思二惑不能頓斷,則三界輪迴,決定莫由出離矣。若不通楞嚴,倘凈土法門,能仰信佛言,決定無疑。真信切願,以修實行。則決定往生,為極樂世界中人。況兼現世國界危岌。尚欲以危險時際,有限精神。作不急之法務,企得大通家之名聞,以充體面。致自己專修一事,竟成顢頇乎哉。倘凈土法門,悉皆諦信深知。不妨再研楞嚴,及各經論。汝昔求光開示,光以文鈔相寄,尚不一一全閱。光固知汝不知緩急,泛泛然學時人研究佛經,只期作一通家而已。光文鈔文字雖劣,頗能示人修持門徑。昔大智律師,深通台教,嚴凈毗尼。行願精純,志力廣大。唯於凈土,不生信向。後因大病,方知前非。嗣後二十餘年,手不釋卷,專研凈土。方知此法,利益超勝。遂敢於一切人前,稱性發揮,了無怖畏。雖則三歲孩子,亦會念佛。汝此法門徑,尚未認清。又非講期見逼,如講家之擬撐門庭,何須先研楞嚴,不以歸家識路為急務乎。至於光之所說,不過搪塞差事,不致負彼來意。豈真能顯示楞嚴之要義乎。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故令二十五聖,各陳宿因。末世眾生,無論上中下根,皆當以勢至念佛法門,自利利人。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反念念自性,性成無上道。此居士所當致力者。至於征心辨見,破陰超濁。且待念到心佛不二,心佛兩忘,親證念佛三昧後,再商量。則可如世尊拈華,迦葉微笑矣。否則入海算沙,腦暈心迷。說食數寶,饑寒莫濟。知好歹者,決不以吾言為河漢也。(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註解:

  ①顢頇(mān hān):糊塗而馬虎。顢,糊塗;心不在焉。頇,粗。

  ②泛泛(fàn fàn):不深入;平平常常。

  ③毗尼(pí ní):佛教語。梵語的譯音。又譯作「毗奈耶」。意為律。

  ④嗣後(sì hòu):以後。嗣,接著;隨後。

  ⑤河漢(hé hàn):黃河與漢水的並稱。比喻博大精深的事物。

-----------------------------------------------------------------------------------------

  凈土釋疑網微信平台已開通微信弘法,敬請大家關注凈土釋疑網微信公眾平台。微信號:amtbedu。我們每天會把凈空老法師最新講經菁華、學佛答問,每天選取一篇印光大師文鈔(生僻字加註音、註解),以及網友們的學佛體會等文章,分享給大家,敬請關注!凈土釋疑網:www.foxdw.com(2013.11.23編輯)凈空法師:

推薦閱讀: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四十二集)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現在有人提倡般舟三昧,是講得好聽,不容易做到
凈空法師法語: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第一義空(凈空法師開示)
(152)凈空法師:什麼是真念佛

TAG:凈空法師 | 祝福 | 法師 | 長生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