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庭系統

中國式成年「巨嬰」,你遇到了嘛?

巫溪伽 2016-05-13 21:46 Icon open in app打開App

人們都喜歡靠近給予自己正能量的人,遠離負能量爆棚的人。一個處於焦慮狀態的人,連說話的語調都是不安的,一個抱怨的人,連表情都是可憎的。

有句俗話說「鑼鼓聽音,說話聽聲」,簡單的一句話,一件事就可以暴露一個人整個的狀態。一個人的狀態是連續的,在家庭中是焦慮、抱怨的,那麼她在工作和生活中肯定也是如此。

同事中有個姐姐,她經常對4歲閨女說的一句話是:「婷婷,你趕緊過來給我喝水!」從表面分析,她就是讓孩子來喝水,但深扒下去,她內心的情緒、情感、她的狀態,感覺並不是那麼好的。

首先,這句話隱含著:她的女兒婷婷是不乖的、不好好聽話的。

第二,她對自我的認知是:我必須是個嚴厲的媽媽,孩子必須聽我的話,我讓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但是這種強制又非常無奈,力不從心。孩子可能根本不會聽她的話乖乖過來喝水。

第三,喝水本來是為了孩子的利益,卻變成了為母親而喝水,這句話混淆了自我和孩子的界限,孩子的一切似乎是為了母親,而孩子並不感恩。

實際上,這個姐姐的狀態確實是焦慮的,對丈夫充滿了指責,總是認為別家的老公好,又是出去旅遊,又是各種紀念日送禮物,為什麼自己的老公就這麼差勁兒……但是她又無力扭轉局面,無法讓老公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總是特別挫敗。

在工作中她的狀態也是如此,充滿了焦慮和指責,譬如打個簡單的電話:

「某某~(拖長語調),那個名單你怎麼還沒給我發啊~?(拖長語調),再不發來不及了啊,那邊還要定行程呢~!(拖長語調)」,輔以一張30多歲怨婦臉,表情刻板而獃滯,請大家自行想像。如果願意,你可以嘗試刻意急促語調,拖長嗓音,切身感受一下,是不是很舒服的狀態。

這句話,從表層理解,就是催一個名單,也許沒有按時發過來,電話一接通就開始催促,給人的感覺就是:

1、那個名單你早就應該發給我,卻遲遲不發,你是什麼意思?這是指責。

2、再不發耽誤了工作是誰的責任?這是威脅。

3、耽誤了工作被領導罵,你是不是故意要耽誤我、害我?這是被害者心態。

原本工作中同事間是合作關係,而非強迫義務,凡事抱著應該的心態,你應該聽我的,你應該儘快給我辦了,你應該要這樣做,你怎麼這麼差勁兒,你怎麼這樣……諸如此類,如果對每個人都這樣的態度說話,很容易讓人反感,也很容易情緒化和別人起衝突。

在生活中,她需要不停地傾訴以緩解自身的焦慮,但凡和人聊天,就會說起自己的家庭,控訴控制型媽媽的蠻不講理,她的女兒每天的日常,她的老公在家如何不做家務、不管孩子……總感覺她太過於把私人的事兒帶到辦公室,曾經情緒化到痛哭流涕,在別人面前和老公電話爭執而毫無顧忌和不適,工作和家庭、自我和他人之間毫無邊界。

工作上的不如意和疏失,生活上的抱怨和消極,她需要身邊的人以她為中心,傾聽她的遭遇,同情她、安慰她、理解她,總是是一個非常依賴別人的狀態。一個人格不獨立,自我未形成或者自我破碎的人,便會把自己個人的事兒擴大化到身邊的人,需要很多人為她提供情緒價值,為她分擔焦慮和責任。

一個人處於這樣的狀態,佛教里稱為「無明」,不能如實的了解自己、他人和情境,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痴為其自相。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認為,中國是一個成年人普遍處於嬰兒狀態的「巨嬰」國度,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遍地。「巨嬰病」是一種「退行」,就是人在相對高級的心理發展階段,遭遇了不可承受的挫折,於是退行到相對低級的早期心理發展階段,尋求那一階段的心理安慰。經典的退行如感受到焦慮時狂吃東西,就是退行到母親的乳汁里,尋找最早期的一種安慰。嬰兒最早期是處於「全能自戀」狀態的,即嬰兒和世界是一體的,他是無所不能的,他一動念頭,和他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其實是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會按照他的意願來運轉,世界該完全如他所願。就像佛陀一出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這是自我中心的一種極致表達了。

但是一個成年人處於「全能自戀」狀態就很可怕了,想要整個世界圍繞著他的意志去運行,無視他人感受,這根本行不通。重要的是當「全能自戀」受挫時,受挫的人會感覺到自我和整個世界都破碎了,隨即陷入似乎根本不能動彈的無助感中,這種無助感讓人變得暴怒,轉而攻擊那個破壞他全能自戀的人或物。因此有「巨嬰病」的人會表現處很多病態心理,如偏執脆弱、非黑即白、你死我活、你我不分等。

在中國的家庭中,一方面,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即「孝道」文化,講究君臣父子夫婦一體,「我為你活,你為我活」。父母為了孩子付出一切,孩子就要讓父母滿意。這種家庭模式下,父母包辦一切,上學、工作,甚至婚姻和家庭,個人意志得不到伸張,沒有人能形成明晰的邊界感和自尊。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父母有自己的命運,孩子有自己的命運,每個人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另一方面,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秉持著「我就是家裡的中心」的心態,宇宙都是圍繞我來轉的。如果將控制型人格和「全能自戀」心態帶到婚戀、工作、生活中,就會表現出別人或者事情不如我的意,我又無法改變他人、掌控局面,讓事情照著我的預期走,這個人的自我便會破碎,一切就都是他人或是社會、環境的錯,便要向外指責、抱怨。

可以說中國家庭的養育模式和現代科學理念是倒著來的。也就是在一歲前,孩子需要充分滿足他的依戀和自戀,結果父母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照顧和滿足。等到一歲到三歲,孩子逐漸進入叛逆期,不斷說「不」、「我來」,將自我和世界分離的時候,父母又開始控制,父母禁止孩子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不準、那個不行。等三歲以後,孩子需要獨立,需要自由發展個性,父母、老師、社會又開始要求他「聽話」、「乖」,一切以學習為導向。孩子成年了,戀愛、結婚、生子,父母又無法放手,事事干預,在本該放手的時候不能放手。

一個人只有具備自我,並且是完整、獨立的自我,才能真正變得強大,這種強大是內在的、自我的,自給自足的,並不依賴於外界的財富、功名、肯定,不依賴於他人。但是處於「巨嬰狀態」的人,常常是自我、他人、環境是沒有邊界的、混沌的,而非獨立的。或者自我壓根未形成,或者自我是破碎的。

一個人要成為具有完整自我、獨立人格的人,在情感中、工作中、生活中,形成自己的「脊柱」,需要建立自我和他人的邊界,需要形成自我價值感,需要學習,需要轉化自己的心智模式,這條路漫長而又艱難,不是憑藉幾篇乾貨、速成技巧就能夠成功的。當你把注意力轉向自己,一切便具有了可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Icon download white免費製作你自己的圖文故事

評論(12)

HazelLiu 1

剖析很到位,跟作者有深深的共鳴。「界限」二字,越來越體會到它的可貴,所以現在一面是經常提醒自己不去越界干涉其他人,一方面對於別人的干涉非常sensitive

巫溪伽 2016-05-13 21:46 Icon open in app打開App

人們都喜歡靠近給予自己正能量的人,遠離負能量爆棚的人。一個處於焦慮狀態的人,連說話的語調都是不安的,一個抱怨的人,連表情都是可憎的。

有句俗話說「鑼鼓聽音,說話聽聲」,簡單的一句話,一件事就可以暴露一個人整個的狀態。一個人的狀態是連續的,在家庭中是焦慮、抱怨的,那麼她在工作和生活中肯定也是如此。

同事中有個姐姐,她經常對4歲閨女說的一句話是:「婷婷,你趕緊過來給我喝水!」從表面分析,她就是讓孩子來喝水,但深扒下去,她內心的情緒、情感、她的狀態,感覺並不是那麼好的。

首先,這句話隱含著:她的女兒婷婷是不乖的、不好好聽話的。

第二,她對自我的認知是:我必須是個嚴厲的媽媽,孩子必須聽我的話,我讓你做什麼,你就得做什麼。但是這種強制又非常無奈,力不從心。孩子可能根本不會聽她的話乖乖過來喝水。

第三,喝水本來是為了孩子的利益,卻變成了為母親而喝水,這句話混淆了自我和孩子的界限,孩子的一切似乎是為了母親,而孩子並不感恩。

實際上,這個姐姐的狀態確實是焦慮的,對丈夫充滿了指責,總是認為別家的老公好,又是出去旅遊,又是各種紀念日送禮物,為什麼自己的老公就這麼差勁兒……但是她又無力扭轉局面,無法讓老公按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總是特別挫敗。

在工作中她的狀態也是如此,充滿了焦慮和指責,譬如打個簡單的電話:

「某某~(拖長語調),那個名單你怎麼還沒給我發啊~?(拖長語調),再不發來不及了啊,那邊還要定行程呢~!(拖長語調)」,輔以一張30多歲怨婦臉,表情刻板而獃滯,請大家自行想像。如果願意,你可以嘗試刻意急促語調,拖長嗓音,切身感受一下,是不是很舒服的狀態。

這句話,從表層理解,就是催一個名單,也許沒有按時發過來,電話一接通就開始催促,給人的感覺就是:

1、那個名單你早就應該發給我,卻遲遲不發,你是什麼意思?這是指責。

2、再不發耽誤了工作是誰的責任?這是威脅。

3、耽誤了工作被領導罵,你是不是故意要耽誤我、害我?這是被害者心態。

原本工作中同事間是合作關係,而非強迫義務,凡事抱著應該的心態,你應該聽我的,你應該儘快給我辦了,你應該要這樣做,你怎麼這麼差勁兒,你怎麼這樣……諸如此類,如果對每個人都這樣的態度說話,很容易讓人反感,也很容易情緒化和別人起衝突。

在生活中,她需要不停地傾訴以緩解自身的焦慮,但凡和人聊天,就會說起自己的家庭,控訴控制型媽媽的蠻不講理,她的女兒每天的日常,她的老公在家如何不做家務、不管孩子……總感覺她太過於把私人的事兒帶到辦公室,曾經情緒化到痛哭流涕,在別人面前和老公電話爭執而毫無顧忌和不適,工作和家庭、自我和他人之間毫無邊界。

工作上的不如意和疏失,生活上的抱怨和消極,她需要身邊的人以她為中心,傾聽她的遭遇,同情她、安慰她、理解她,總是是一個非常依賴別人的狀態。一個人格不獨立,自我未形成或者自我破碎的人,便會把自己個人的事兒擴大化到身邊的人,需要很多人為她提供情緒價值,為她分擔焦慮和責任。

一個人處於這樣的狀態,佛教里稱為「無明」,不能如實的了解自己、他人和情境,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亦即不達、不解、不了,而以愚痴為其自相。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認為,中國是一個成年人普遍處於嬰兒狀態的「巨嬰」國度,心理滯留在嬰兒水平的成年人遍地。「巨嬰病」是一種「退行」,就是人在相對高級的心理發展階段,遭遇了不可承受的挫折,於是退行到相對低級的早期心理發展階段,尋求那一階段的心理安慰。經典的退行如感受到焦慮時狂吃東西,就是退行到母親的乳汁里,尋找最早期的一種安慰。嬰兒最早期是處於「全能自戀」狀態的,即嬰兒和世界是一體的,他是無所不能的,他一動念頭,和他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其實是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會按照他的意願來運轉,世界該完全如他所願。就像佛陀一出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這是自我中心的一種極致表達了。

但是一個成年人處於「全能自戀」狀態就很可怕了,想要整個世界圍繞著他的意志去運行,無視他人感受,這根本行不通。重要的是當「全能自戀」受挫時,受挫的人會感覺到自我和整個世界都破碎了,隨即陷入似乎根本不能動彈的無助感中,這種無助感讓人變得暴怒,轉而攻擊那個破壞他全能自戀的人或物。因此有「巨嬰病」的人會表現處很多病態心理,如偏執脆弱、非黑即白、你死我活、你我不分等。

在中國的家庭中,一方面,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觀念即「孝道」文化,講究君臣父子夫婦一體,「我為你活,你為我活」。父母為了孩子付出一切,孩子就要讓父母滿意。這種家庭模式下,父母包辦一切,上學、工作,甚至婚姻和家庭,個人意志得不到伸張,沒有人能形成明晰的邊界感和自尊。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父母有自己的命運,孩子有自己的命運,每個人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另一方面,現在的獨生子女一代,秉持著「我就是家裡的中心」的心態,宇宙都是圍繞我來轉的。如果將控制型人格和「全能自戀」心態帶到婚戀、工作、生活中,就會表現出別人或者事情不如我的意,我又無法改變他人、掌控局面,讓事情照著我的預期走,這個人的自我便會破碎,一切就都是他人或是社會、環境的錯,便要向外指責、抱怨。

可以說中國家庭的養育模式和現代科學理念是倒著來的。也就是在一歲前,孩子需要充分滿足他的依戀和自戀,結果父母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照顧和滿足。等到一歲到三歲,孩子逐漸進入叛逆期,不斷說「不」、「我來」,將自我和世界分離的時候,父母又開始控制,父母禁止孩子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不準、那個不行。等三歲以後,孩子需要獨立,需要自由發展個性,父母、老師、社會又開始要求他「聽話」、「乖」,一切以學習為導向。孩子成年了,戀愛、結婚、生子,父母又無法放手,事事干預,在本該放手的時候不能放手。

一個人只有具備自我,並且是完整、獨立的自我,才能真正變得強大,這種強大是內在的、自我的,自給自足的,並不依賴於外界的財富、功名、肯定,不依賴於他人。但是處於「巨嬰狀態」的人,常常是自我、他人、環境是沒有邊界的、混沌的,而非獨立的。或者自我壓根未形成,或者自我是破碎的。

一個人要成為具有完整自我、獨立人格的人,在情感中、工作中、生活中,形成自己的「脊柱」,需要建立自我和他人的邊界,需要形成自我價值感,需要學習,需要轉化自己的心智模式,這條路漫長而又艱難,不是憑藉幾篇乾貨、速成技巧就能夠成功的。當你把注意力轉向自己,一切便具有了可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Icon download white免費製作你自己的圖文故事

評論(12)

HazelLiu 1

剖析很到位,跟作者有深深的共鳴。「界限」二字,越來越體會到它的可貴,所以現在一面是經常提醒自己不去越界干涉其他人,一方面對於別人的干涉非常sensitive

推薦閱讀:

有這麼一個花痴的國家
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
美國最怕的是哪個國家?
「國家」中的「國民性」
比利時:不僅僅有外患

TAG:中國 | 國家 | 家庭 | 系統 | 中國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