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茂森: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鍾茂森教授(定弘法師出家前)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凈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茂森有一個多月沒回來,回來之後,看到每位法師、每位大德同修臉上都浮現出修行人的那種安詳,心裡覺得很歡喜。確實我們真正修行是從心地上下功夫,心如果真正在道上,面相都能夠有所變化,這就是古人講的「變化氣質」。相由心生,心改,相也就跟著改,氣質,乃至一言一行都發生了變化。古聖先賢常常提醒我們,修行是以修心為要務。我們在此地,這裡是凈宗道場,承蒙滿公老和尚的護持,師父上人凈空老和尚的加持,令我們在此地安住、念佛,做三時繫念法會。師父上人也希望大家堅持七百天把這個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做圓滿。尤其是在近來,我們看到世界上發生的這種H1N1流感、瘟疫,以及人為因素產生的金融、經濟危機,為世間的百姓帶來很多的苦難。那麼我們更要發起真誠心來做好我們的護國息災法會,以這個真實的功德來回報師長的教導、護念之恩,回報眾生供養我們的恩德。
末學昨天從山東青島回來,在那裡參加了第二屆企業家論壇。這是首次在山東舉行如此大規模的傳統文化論壇,有一千二百名企業家來參加。蔡老師、胡小林老師和我等幾位老師一起做了四天的講課。回到實際禪寺,當然也都時間很久沒有回來,就想回來跟大家做個交流,互相鼓勵,確實人修行是要有同修道友。今天我就想到,講什麼專題?因為末學最近到無錫參加世界佛教論壇,無錫是個好地方,過去諦閑老法師就曾住過那裡,他在那裡曾經講過《勸發菩提心文》,所以我在那邊又把這個文拿出來看看,也是對諦閑老法師的紀念。他是民國初年天台宗的祖師,最後也是往生凈土的。這一看,真的是倍受感動,回來之後就決定跟大家做個分享。雖然只有今、明天的兩天暫短的時間,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把這篇文的大意有所掌握,而最重要的是真正學習這個文章以後,能夠發起真實的菩提心。
我們修行,求生凈土,你看《無量壽經》裡面第二十四品「三輩往生」,教導我們三輩往生首要的條件都是一樣的,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有的人覺得念佛也念得不錯,念的年頭也不少,怎麼就是好像對往生極樂世界還並不是很有把握,沒有什麼信心,更不要說有消息。問題出在哪裡?這個問題就在於,我們做一向專念做得不錯,念佛是念了,天天都在念,還規定課程,早晚課一點不落,看起來還挺勇猛精進的,那是一向專念。可是一向專念排在第二,還有排在第一的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比一向專念更重要,這是往生凈土的正因,一向專念是助緣。往生凈土能不能往生,主要不是看你是不是一向專念,主要是看你有沒有真正發菩提心;沒發菩提心,只有一向專念,對不起,不能往生。
這個問題很嚴重,往往我們很多同修忽略了,念了一輩子佛,到最後不能往生,還回頭埋怨佛,說發了願都不靈,四十八願我念了那麼久都沒往生,謗佛,更糟,墮惡道了,糊裡糊塗墮到惡道,還不知道怎麼回事,這是什麼?對經典理解錯誤,修行的方向有了偏差。所以我們今天特別抽出時間,來把三世諸佛的凈業正因提出跟大家報告。凈土經裡面的《觀無量壽經》里講的三福,這是第三福裡面講的「發菩提心」,它是成佛的正因,它是往生的正因。一向專念大家做得很好,這裡我就只有讚歎,但是發菩提心,我們要認認真真的來學習一遍。
這篇文章是清朝省庵大師所作,省庵大師是凈土宗第十一祖,凈宗的祖師,所以他寫的發菩提心文字字句句本於佛經。省庵大師出生在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八日,江蘇常熟人氏,俗姓時。他的法號叫思齊,也叫實賢,所以我們有時稱他實賢大師。這位大善知識不是普通人,也是再來人。他從小就不吃葷,七歲就出家,到二十四歲就受了具足戒。這是個真正有道心的出家人,出家以後嚴持戒律,修行以戒為根本。所有的祖師大德他們的行持都是嚴持戒律,對戒律都很有研究,而且不是光學。我們學戒律不是學了之後去衡量別人,看別人有沒有犯戒,不是的,而是自己去做,不管別人,別人做不做是別人的事情,自己做。實賢大師真的是嚴持沙彌戒、比丘戒,晚上睡覺都不沾席。他後來進入學習經典的階段,對於三藏十二部都讀通讀透,對於性相二宗都熟悉,而且也參禪,真的是通宗通教。參禪,有一天就開悟了,自己說「吾夢覺矣」,我的大夢已經醒了,之後就閉關三年,每天就專門在關房裡讀大藏經。這是一位真正開悟的人,悟了以後,他開始學法門。大家要注意,不是我們一開始就通讀大藏經、廣學多聞,人家是嚴持戒律,從七歲到二十四歲,十幾年紮根,紮好之後參禪、開悟,然後才開始廣學多聞,讀大藏經。這點啟示很重要,次序不能顛倒,先要從紮根開始。他在關房裡面除了讀經以外就是念佛。後來出關了,立阿育王寺、阿育王塔,那裡供奉著佛舍利。在佛涅盤日那天,他就集合大眾、四眾同修在一起廣修供養,做一場大法會,在法會當中自己燃指供佛,在佛前發了四十八大願,效法阿彌陀佛他也發四十八願,結果感得舍利放光。後來,他撰寫《涅盤懺》,在涅盤日當中寫了這個懺悔文,同時也寫了這篇《勸發菩提心文》。《勸發菩提心文》就是在這個法會當中所作的,當時聽到《勸發菩提心文》的同修大德們,每個人都是感動涕零,包括末學在內,到現在每次讀《勸發菩提心文》,都會感動得流眼淚。真的是祖師的那種悲心,把這個道理,把這種情理講的十分的透徹。之後大師在杭州仙林寺專修凈業,結蓮社跟大眾一起,每天就是專修凈土,而且大家一起發願從現在一直到臨命終時都專心念佛、求生凈土。在雍正十一年冬天,這位大師已經預知時至,告訴大家說明年四月十四日就準備西歸,說完以後他就把自己關起來,在關房裡面每天課誦佛號十萬。這是祖師為我們作的示現,知道什麼時候走,用功更加努力,每天十萬佛號。到了四月初,他所說要往生的那天,他跟大家講,從上月底到今天我已經第二次見到西方三聖,是不是應該要往生了?結果說完之後,他就回去沐浴更衣,跟大家告別。然後就面西而坐,寂然長逝,坐著往生的。等走了以後,呼吸都已經停止,大家給他助念,念到一半,又看到他突然睜開眼睛,明明斷氣了,又睜開眼睛,補充說了幾句話,跟大家說「吾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凈心念佛可矣」,意思說我現在去了,馬上就要回來,大家要記住生死事大,要各自專心念佛為要。最後提醒大家,說完之後,再合掌念佛就走了,他走的時候只有四十九歲。大師的這種示現確實增長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只要真干,那麼自在往生每個人都能做得到。這篇《勸發菩提心文》文字不算很長,可是字字珠璣。我們抓緊時間,現在來開始一句一句的跟大家分享。
【不肖愚下凡夫僧實賢。泣血稽顙。哀告現前大眾。及當世凈信男女等。惟願慈悲。少加聽察。】
這是第一句開始,一直到後面講到『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這一段屬於開頭,就像經典裡面的序分。正宗分(主體部分),是從『此菩提心,諸善中王』,一直到『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這屬於正宗分。下面的一大段屬於流通分。
第一句話,這是祖師非常的謙虛,他講自己是『不肖愚下凡夫』,「不肖」就是沒有出息的,「愚」是愚鈍,「下」是下根,自己是個凡夫,而且是個愚鈍的、下根的、不肖的凡夫;說自己的名字「實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祖師的那種謙卑。人如果能夠謙卑,修行長進就快,謙卑的人往往比較容易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能夠勇猛的改過,改過的人他才能有進步。祖師給我們這樣示現,他是何等英雄人物,還說自己是不肖愚下凡夫,那我們呢?難道還敢冒認為是大善知識嗎?還敢為人師嗎?不敢了!他說『泣血稽顙』,「泣血」是那種真誠到極處,說著話血淚都流下來,「稽顙」就是叩頭。給誰叩頭?給我們現前的大眾叩頭,包括我們後世的這些修行人,祖師給我們叩頭!叩頭為了什麼?『哀告』,哀求我們,告訴我們要發菩提心。『現前大眾』包括『當世凈信男女』,就是想要修行的人,發願往生凈土的人,這些人包括在內。那有沒有我自己一份?有。所以我們要專心的來學習,聆聽祖師的教誨。祖師是求我們怎麼樣?『惟願慈悲,少加聽察』,讓我們發個慈悲心,憐憫祖師的悲心、苦心,來聽聽祖師的勸說。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這段是講到,開宗明義,入道大要門,我們入聖賢道、入佛道關鍵在哪裡?『發心為首』,你得發廣大心。修行最急切的是什麼?『立願居先』,得發願。不肯發願,修行沒有方向。我們要問自己,願發了沒有?『願立則眾生可度』,立了願之後,才能夠度眾生。菩提心一般我們說來,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發了沒有?發了,每天都在念。念是念了,真發了嗎?眾生無邊誓願度,昨天那個人罵了我一句,我還耿耿於懷,是不是那個眾生就不度了?「眾生無邊誓願度」後面打括弧、註解,某某除外,因為我很討厭他。這就沒有立願。『心發則佛道堪成』,發了心,佛道才能成就。我們怎麼成佛道?首先得要往生凈土,往生凈土就必定成佛。現在在這一世要成佛,可以說不太可能,為什麼?我們業障深重,外面污染又很大,在這末法時代當生成就難。惟有一個方法,往生凈土,往生凈土之後,你就決定不退轉、決定成佛。所以這個法門也算是當生成就的法門,也是要發大心,發什麼心?願作佛的心。我們修行為了什麼?為了保平安,身體健康、兒女孝順,修點福報,將來升官發財?這都不是真心,這不是菩提心,真正菩提心是願作佛心。所以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這個心不廣大,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願不堅固,那麼縱然你天天修、年年干,很辛苦、很勞累,總是在輪迴當中,為什麼?輪迴、六道,是我們狹隘的心變現的,不能夠包容;不僅不能夠包容一切眾生,就是連周遭的人都不能包容,還天天跟人家沒完沒了的,跟人起衝突、跟人起對立,別人稍有不慎觸犯了我,我就大發雷霆,這種人就會『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迴,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為什麼?用心用錯了。修行,你看他天天二十四小時在念佛,日中一食、夜不倒單,怎麼樣呢?徒勞辛苦。他是辛苦,可是沒用,為什麼沒用?沒發心。所以底下講: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
祖師引《華嚴經》裡面講的,忘失了菩提心的人,你去修一切善法,什麼叫善法?布施,做慈善是善法;持戒,精進修行是善法;每天念佛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念到風吹不動、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一般,是善法;能夠捨己為人,能夠做很多幫助、利益眾生的事,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做,是善法。可是這裡講的『修諸善法』如果沒有菩提心,還不是沒有,忘了,把原來菩提心忘了,你做的善法都叫『魔業』。這是經上講的,我們可不能看輕。我們在修的是佛,還是魔?佛和魔怎麼看?在心上看,有沒有菩提心。還有個「我」在,還有個私心在,我為什麼修善業?我想別人都知道我在修善,這是名聞利養的心;為什麼修善業?聽說善有善報,將來我想得個好報,這是求果報的心,都是忘失了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但為眾生皆離苦,不求自己得安樂。把自己忘了、沒有了,完全是為了一切眾生而修善業,為了求佛道而修善業,這才是真正的佛業,不是魔業。這裡講忘失尚且會變成魔業,那你還沒發,更不行了,整個就沒出過魔道,生生世世就在魔的掌心裡打轉。所以縱經塵劫,常在輪迴。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然心愿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因此,我們想要學如來乘,如來乘是大乘,不僅是大乘,是一乘。要學,一定依大乘、依一乘、依了義,了義就是如來乘,不了義就是不能夠當生成就的。我們學凈土,這是如來乘。必先具菩薩願,你得發菩薩願,不可以遲緩,所以這是很急切的。我自己在學佛的路上也混了十幾年,發現我自己確實發菩提心不夠真實,學了十幾年,功夫還不紮實,過失即使知道,想改還改不了,念佛的時候念頭還很不清凈,妄念很多,甚至貪瞋痴慢還沒伏得住,為什麼這些煩惱還這麼多?細細去思惟,還是因為沒有真正發起菩提心,沒有具菩薩願。所以我們要修行,這是急務,不可緩也。修行功夫高下,不在於你修了多少年。真正學了就干,不在於學的時間多少,在發心是不是勇猛。古人講「浪子回頭金不換」,人就怕不覺悟,覺悟了,那就是菩薩。底下大師說:
【然心愿差別。其相乃多。若不指陳。如何趨向。今為大眾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是也。云何名為邪正真偽大小偏圓耶。】
大師為我們說完發心的重要之後,底下為我們列舉發心、立願,它有不同的相狀。發心心愿不同,相也很多,往往我們不認識清楚,可能自己發錯了都不知道,還以為自己發心。所以先要把發心的樣子給我們說出來,讓我們知道有所取捨、有所趨向。這裡簡單的說了八條,分八項,從這裡我們去檢點自己發的心是不是真實的。這八項所謂是『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個方面,底下給我們一一列舉這八個方面是怎樣的。我們聽了以後,關鍵是對照自己的內心。下面說: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這裡是講第一對,邪和正這兩項。什麼叫作邪?發菩提心還會發邪的?會。我們請就看看自己,這不要拿來衡度別人,聖賢之道「反求諸己」,最怕是用經典去教訓別人,那就糟了,那自己就邪了。對照自己,『世有行人』,這行人是誰?是我。我『一向修行』有沒有『不究自心』,「究」是探究、檢討,檢討自己自心。修行是往裡頭乾的,不是望外面看的。如果『但知外務』,一味只往外去馳求,心都跑到外面去,跑到外面看什麼?這裡列舉了幾條,『或求利養』,有利益的事情我才去干,沒利益的事情就不幹,希望得到別人的供養,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歎,『名聞』就是讚歎,希望好名聲。你看我是真修行人,哪怕是懺悔,說我自己不行,在別人面前說我不行,為什麼你這麼說?內心深處還有名聞利養,還有一點裝出個模樣,像個修行人的樣子,這就是邪。還有『或貪現世生活欲樂』,覺得生活不錯,得享受享受生活,一輩子都沒享受過,到晚年享受享受理所當然。在世間看這種想法好像沒錯,老有所養,可是對於修行人來講,對於想要往生凈土的人來講,還想著這些,就是邪。為什麼?菩提心沒真發。有的人說我現在好好修,將來得好報,現在多干點,以後別人能夠多為我服務。現在多財布施,將來有財富,現在無畏布施,將來能得健康長壽,現在多修法布施,將來我能夠聰明智慧。沒錯,這都是佛講的,可是我們是不是要求將來我就在這世間上得財富、得健康長壽、得點聰明智慧,為了未來的果報。有沒有想到,我這些都可以不要,我只要求生凈土?差之毫厘,逆之千里。這種為了名聞利養、果報這種心叫作邪。所以發菩提心的標準很高,稍不檢點,可能落入魔界都不曉得。
什麼叫「正」?正跟邪是相對的,不邪的就是正。『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慾樂果報』,這些我都不求。為了什麼?『唯為生死』,只有一樁事情,了脫生死。不僅自己要了脫,還要幫助大眾要了脫生死,首先自己得了脫生死,你才能幫助大眾。這個目的很單純,沒有夾雜。這種菩提心才是正,為了生死、為了菩提,菩提就是成佛。所以捫心自問,我現在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我是希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經上明明說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宮殿隨身,百味飲食自然盈滿,想吃什麼吃什麼,比皇上的享受還要高,好,沖著這去。這個心怎麼樣?為貪求欲樂果報,這個心不正。所以我們要求生凈土,首先要有正確的菩提心,就是為了這一生了脫生死,就是為了早成菩提、廣度眾生,沒別的目的。自己這些欲樂果報沒有關係,有沒有呢?會有。到極樂世界你真能得到,但是我們不是沖那個來的,沖著那個去,擔心你去不了。曇鸞大師在註解《往生論》裡面就談到這個問題,求生凈土如果我們只是想著去那裡享受,還是為自己打算,沒發菩提心;沒發菩提心,往生正因沒具足,沒具足不能往生。所以名聞利養、果報對一個修行人來講,往往我們沒有真正的觀照、檢點。比如說真修行,什麼都能放下,世間的名聞利養可以放下,甚至家產可以放下,職業、薪水、財富,乃至妻兒都能放下,不錯,真修行,到了佛門裡面顯耀自己,你看我這些都放下了,行不行?行。像不像真修行人?像。你有這個心還是名聞利養,不貪世法的名聞利養,還貪佛法里的名聞利養。包括我們講經的人,練講的,上了台,看到鮮花,看到大家的微笑、鼓掌、恭敬、頂禮、供養,心裡覺得滋味不錯,完了,名聞利養的心有一絲一毫已經邪了。念佛的人,在家裡不用功,到了念佛堂勇猛精進,為什麼?一部分是受這麼好的道場的帶動,這磁場好,人的精進心提起來了;可是還有一部分為了顯耀自己,我修行很精進,我比他們更努力,人家念十個小時佛,我念十二個小時佛。念十二個小時好不好?好。可是好有個心想著,讓別人看到我念十二個小時佛,這就不好了。心的正和邪就差這一念,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再下面,我們繼續看第二對,真偽: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什麼叫真?菩提心是真的嗎?檢點一下。我有沒有『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我修行為了什麼?是為了讓別人讚歎我,還是為了將來圖個好報,還是像這裡講的,就只想求佛道、度眾生?聽到佛道長遠,佛道無上誓願成的心有沒有真發?修佛道要三大阿僧祗劫,那得到什麼時候?心就退了,這就沒有真,真的心不退,『不生退怯』。看到眾生難度,有沒有厭倦?不要說長的、遠的,就是我們周邊的人,在家居士,如果說:我的先生太難度,天天都障礙我,我想念佛不給我念,我想吃素他拚命讓我吃肉,一天到晚都找我撒氣……所以心裡就很不滿,甚至還會跟他起對立、起衝突,覺得眾生難度,我們的心生厭倦。到了道場來,這個道場怎麼我在外面聽到很好,一看到這裡面怎麼好像沒有真干,名不副實,明明我們師父上人教導的,他為什麼不做;這麼好的道場,為什麼他還造業?看到人我是非的這些事情,你這麼一看到,就被它污染,污染的樣子,心就退怯。你想真修行,又想他都沒幹,為什麼我要干;他都懶散,為什麼我要精進?都看到別人的地方去,以別人做標準,自己就能找到自己懈怠懶散的借口,對修行生退怯、生厭倦,這心沒真發。真發的人只求自己真干,不管別人是不是真干,環境即使再不適合修行,只要我們有道心,哪不是道場!『如登萬仞之山』,「萬仞」是高山,高山雖高,下定決心一定要登到山頂,不登到山頂誓不罷休,不會因為跟我一起登山的人趴下、離開、退心了,我就不登了,不會。發了願是要對自己負責任,不是靠別人,我們的願心如果依賴別人,那心不會長遠,自己要真干。『如上九層之塔』,登九層塔,『必造其顛』,意思是登到塔頂。這種發心勇猛精進,是真的。真的是不變的,變的是假的。偽心是什麼?下面講:
【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為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如是發心。名之為偽。】
偽就是假的,不是真的。裝模做樣,這都是講我們修行人,不是講世間人。我們自己有沒有這樣,有罪有沒有不懺,有過有沒有不除?古人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過失、有罪業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可恥的是有罪不肯懺悔,有過不肯去改,那才是可恥,所以「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善莫大焉,就是最大的善,比你去做慈善事業、比你去布施供養都善,為什麼?這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能改過、能懺悔,後不再造,必定能夠成聖成賢,這顆勇猛的心可貴!「懺」特別是講發露懺悔,有罪不怕說出來,有罪憋在心裡,那個罪懺不掉。所以佛勸我們要發露懺悔,你真肯發露這是勇猛,孔老夫子講「知恥近乎勇」,人知道恥這就是勇,知恥必定就會改過。所以過失每天都要去檢點、去改。用什麼改?不用很複雜的,師父教我們的三個根足夠了。三個根裡面最重要的是前面兩個,《弟子規》和《感應篇》,把它做成功過格,每天對照一遍,做到的打√,做不到的打×,看看一天有幾個×,這是真修行。而且要發露懺悔的時候,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同修互相發露。發露就懺今天做錯的事情,遠的不要說了,就講最近的。『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這是我們很多人,包括末學在內都有這個毛病。「內濁」,裡頭煩惱重重,貪瞋痴慢很多,外面表現出一個好像清凈修行人的樣子,別人看了還覺得挺好、挺尊重你的,裡頭都是煩惱。儒家有個尊號叫「偽君子」,不是真的君子,偽君子。
「始勤終怠」,一開始修行很勤懇、很勇猛,最後都退了。比如說念佛,一開始勇猛精進一天十萬,念個三天念不下去了,改成八萬,八萬念一個禮拜,改成三萬,三萬還不行,一萬,最後五千,後來就改成十念法。始勤終怠,這個心哪是真呢?如果還有一個心想做給別人看,這心已經是偽。這心也是好心,想修行當然是好心,好心不夠,要往生凈土光靠好心還不夠,這得要靠菩提心,真誠心,不退心。一般我們發心做好事,第一念是好心,第二念馬上想到,我做這個好事人家能讚歎,或者是人家讚歎的時候自己沾沾自喜,都有名利夾雜在裡面。為什麼做好事?還有名利心在裡頭。有名利夾雜在裡面,不是好心,一開始那點好心馬上被那種惡念給包住。所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第一念起的是好心,那是道高一尺,第二念就是名利的心蓋過來,魔高一丈。布施,第一念好,為利益眾生,馬上就第二念就起了顯示顯示的念頭;持戒第一念是好心,想要真正修行,第二念馬上就起了顯示給別人看,我持戒,我能持戒、我能過午不食、我能夜不倒單,我還能效法省庵大師燃指供佛,做了種種的這些事情,捫心自問是真的還是假的?純的還是夾雜的?所以在這個末法時代修行真不容易,這一念好心立刻就被惡念給纏縛住,『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被罪業給染污掉。什麼是罪業?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貪瞋痴慢,這是罪業。我們有沒有?有,染污是肯定的,雖有好心立刻被染污,這樣的心是偽心。因不真,果就不真,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我們對自己負責,沒人對我們負責,我們只能是修真的,你得是真的。你真想往生凈土,你得干真的,你要干偽的,最後不能怨佛。「因地不真,果召迂曲」,經有明訓,我們可不能掉以輕心。
大小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為小。】
這個『大』、『小』我們要分清楚,這裡講的菩提心是大心,經上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大」,「小」還有個「我」在,有我就有私,自私自利沒放下,那是小,小心往生不了。求生淨土是大乘法門,大乘的修行必須得先發大心。『眾生界盡,我願方盡』就是大。「眾生」不僅是我們地球的眾生,不僅是我們家裡的那幾個人,這是盡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要度盡他,沒有分別。有分別的心就小。什麽叫有分別?有好惡,心裡還有取捨,這種心就是小。什麽叫好惡?我喜歡他才度,看他不順眼,就不度,好惡的心,分別執著。哪是真的?哪是大的?講經說法度眾生,這個地方的人恭敬、讚歎我,給我鼓掌、供養,就多來度度他;那個地方對我恭敬不夠,就不想去度他,有取捨的心也就不大,被自己給箍著、限制著,只度喜歡的人,只度那些尊敬我的人。人若敬我,我就敬他;人若不敬我,我也不敬他;人若愛我,我才愛他;人不愛我,我就不愛他,這就是小。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話不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就不是菩提心了。人若犯我,我不僅不能犯他,還要愛他。他為什麽犯我?我前世對不起他。為什麽他犯我?我的德行不能感化他,我不對,「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真修行。修行、度眾生怎麽能講條件?所以這些都要我們細細去檢點、思量。假如有分別、執著在,要從內心去洗除乾淨,因為那些東西深深的在裡頭,阻礙我們修行的進步。
下面講『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志求菩提,無上佛果,不是想求個小乘阿羅漢就算了,更不是只想求人天福報,還有心量更小的,就想現階段早日進入小康水平,家裡有點零錢花花,兒女能孝順孝順,自己身體健康、平安,就求這個,小!太小太小了。這裡教我們志求菩提,六祖惠能大師為什麽二十四歲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為什麽?他有大心。他沒有文化,打柴為生,送柴時聽到讀書人念到《金剛經》的「因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發大心了。問到這部經本請自五祖,又問到五祖在黃梅,馬上就去求法。到黃梅五祖問他,「你來做什麽?」他說「我來作佛的。」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他修行目的何在?為了作佛!他發這樣真實的大心,成就就大。沒過多久,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作佛了,有願必成。
我們到實際禪寺修行,來做什麽?為什麽做《三時繫念》?「我是超度家裡剛剛死了的人」,「我身上老是有毛病,超度超度冤親債主」。好不好?不能說不好,但是你沒真發菩提心。你來念佛、聽經、做三時繫念,是來做佛的,來這裡是成就佛道的,那你的成就一定會高。所以真的是同樣的道場、同樣的修行法門,大家成就不一樣。為什麽?發心不同。
「小」心是什麽?『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這個心也算難得了,比世間人的心好多了,世間人還迷在五欲六塵中。他能夠看生死如冤家,三界如牢獄,確實生生世世困在三界不得出離,非常的苦,發心想出離。可是「發心想出離」,本身這個心還有「我」在,出三界得破我執,你用我執的心去求破我執,那就難了。就好像你坐在板凳上,要把自己從整個板凳上舉起來,大概你得去學雜技,用一種高的技巧才能把自己舉起來,難。你必須把「我」空掉,你從凳子上走下來,別老坐在凳子上,你走下來把凳子舉起來很容易。所以你要破我執,不要想「我」,只想眾生,把「我」忘掉,這是大乘法門。
小乘人只管自己,『但期自度,不欲度人』,那是小乘。對別人就沒有那麽關心。譬如,來道場修行,我得天天念阿彌陀佛,功課每天定十萬,沒念完,不行,不能幫助常住做事,那不關我事,我是來修行的,又不是來為常住幹事的,「但期自度」,能不能成就?也不能說不能,但是難,還是像你坐在凳子上,得學很高的雜技,才能把你坐的凳子舉起來。但是你能夠放下我執,為了眾生,為了成就道場,成就別人早日成佛,多干點,多幫忙,先把人家推向極樂世界,自己殿後,你真發了大心,反倒比別人成就更快。成不成在我們內心,不是在形式。所以「自度」與「度人」,什麽才叫真正的自度?把自己放下了,你就能自度。老還有個自己,我要修行,我要持戒,人家的都不管,沒有愛心,不能幫助別人,很難自度。怎樣自度?度人就是自度,你能幫助別人,把自己忘掉了,自度也同時實現了,自度與度人不二。你把它分開了,度人度不了,自度也度不了,所以心要發得大,不能小心量。
我們師父二00七年初的時候,寫給我們華嚴班同學的一段話,要求我們一年之內要做到自己謙卑,對別人尊重、敬愛、關懷、愛護、照顧、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度人也是自度。怎麽落實?落實《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和《沙彌律儀》。落實四個根,就是自己謙卑,能夠真誠、關懷、幫助別人,這是四個根落實的樣子,是真正修行人的樣子。修行人內心一定要充滿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偏圓
【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為偏。若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為圓。】
這一對講的道理就深了。佛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即我們這個宇宙、天地萬物都是我們真心所現的,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真心所現的就被改變了,變成十法界和六道,甚至變成了三惡道,「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一切眾生哪來的?沒出我們的心,也沒離開我們的識,這識是妄想分別執著,跟我們真心是融合在一起的,真心是不動的,一動就是識,動才有眾生,念頭不動就不會出現相。像人作夢,沒有念頭就無夢。聖人無夢,聖人沒有妄念,他不做夢。我們凡夫一天到晚在做夢,白天在做白日夢,晚上睡覺也做夢。這夢哪來的?心在動,心一動、一起伏,夢境就現相了。所以眾生都是心內的眾生,沒有離開我們的心,所以心外沒有眾生,見心外有眾生那是邪見。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佛道,我們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天天念,全都是自心裡用的功夫。心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就是心,就像作夢似的,夢境裡見到眾生、見到這麽多人、見到山河大地,哪來的?還不是心變的!沒有心哪來這些夢境?心在哪?心是什麽樣子的?拿給我看看?拿不出來。作夢的心是什麽樣子?拿給我看看?「把心拿來」,達摩禪師問二祖要心,拿不出來。那沒有心怎麽有夢境?夢境就是心。所以,哪一法不是心?祖師考問自己的弟子,見性了沒有?舉起一物,這就是。確實,隨拈一物都是你真心,所以境就是心,心就是境,心境一如,心境不二。
所以如何度眾生?從心裡度,自度了也就是眾生得度。佛道不是心外求法,佛是自己本來是佛,很多人對求生淨土還是沒信心,一問,大部分毛病都出在什麽?他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往生淨土,我業障深重,往生不了。試試看是可以的,念念佛看看吧,能往生就往生,往生不了也沒辦法。」不少人抱著這個態度,問題很嚴重,沒有信心決定往生不了。為什麽沒信心?道理不明白,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是佛,佛講眾生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一個不缺。自心是眾生自己的心,這心本來就是覺悟的,所以眾生本來就是佛,只是我們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雖然沒認識到自己是佛,但我們仍然還是佛。認識到了,你就有信心了。
極樂世界是佛境界,是我們本有的家鄉,我們本來就該在那,現在往生淨土回到自己本有家鄉,回歸自己的本來面目,有什麽難?怎麽說沒信心?有了信心,就能發起「我要成佛」的心,這叫自愛,自己本來是佛,現在還做一個顛倒的眾生,不自愛,不自重。為什麽要往生淨土?自愛、自重,回歸我們本來的面目作佛。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往生淨土也沒什麽值得自豪驕傲的,本來該做的事情。
如果是『功勳不忘,知見不泯』,覺得自己度了這麽多眾生,或者我成佛可以度很多眾生,有大功德,這個心偏了。人人本來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為什麽偏你能做?別人不能做?人家佛,成佛了度眾生還沒有誇功勞,我們誇什麽功勞?我們往生淨土是應該的,我們做佛是應該的,不做是可恥的,有什麽功勞?「功勳」要忘掉,該做的,本來就應該做的。「知見不泯」就是還有一個度眾生的念頭,還有一個成佛的念頭,就錯了,為什麽?我現在做個好樣子,「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來度眾生,我來幫助大家往生淨土,這是「知見不泯」,人家個個本來是佛,我們什麽時候知道人家個個本來是佛?等我們成佛了一看,哪個眾生不是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裡,菩提樹下講了這句話:「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每一個眾生哪個沒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我們有?人家靠我們來度?不能這樣想。
應該怎麽想?眾生幫助我發心,如果沒有眾生,我的心發不起。看到眾生苦,看到他墮地獄,造惡,將來受惡報,太可憐了,我發心了;看到父母生、養我們,恩德這麽大,我們要報恩;看到老師教導我們那麽辛苦,我們也要報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發了大心,勇勐精進成佛了,原來人家本來是佛。我度他們?不是,誰度誰呀?人家度我。就是因為他的示現讓我發心,讓我勇勐精進,讓我成佛,成佛了之後,才知道他在演戲,演給我看,他不這麽演,我怎麽能發心?感恩的心生起來了。
為什麽釋迦牟尼佛能夠忍五濁惡世的苦來度眾生?報恩來的。《金剛經》上講,他成了佛才知道,原來不是我度眾生,是眾生度我。成佛後,度盡無量無邊一切眾生了,方知「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哪有一個眾生得度?他們本來就是佛,不是你度的,本來是他度你了。謙卑的心升起來,即使成了佛還謙卑,更何況我們凡夫。所以知見要把它放下,不是我在度眾生,我在成佛道,我了不起了,那是功高我慢。永遠感恩,一切的緣都在成就我,一切眾生不管是善的、惡的,都是成就我的。善的給我做好榜樣,惡的是逆增上緣,讓我發大心,發慈悲心,廣度他們,這就不偏了。
圓是什麽?『若知自性是眾生』,眾生哪來的?心現的,跟心是一體,心境一如,眾生也是境界,跟我的心圓融在一起。我的心證悟了,眾生也就得度了;我心沒悟,才見到有眾生。我們常常是覺得好像周遭的人都不善良,天天看這個又不是,那個又不是,誰不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心不善,才會見到外面的人不善,自己要是善人,絕對不會見到外面有惡人。弘一大師舉例說,一個人鼻子上有墨點,黑黑的,照鏡子一看,鏡子裡的人鼻子上有個墨點,批評他難看。批評鏡子里的人就是批評自己,自己鼻子上沒有墨點,鏡子裡的人哪會有墨點?鏡子裡的人是誰?自己周圍的人。我們內心裡有墨點,看到別人身上都有墨點了。把這個墨點給擦掉,不是去擦鏡子,那永遠擦不掉墨點,鏡子本來就是清淨的,要擦誰的墨點?自己鼻子上的黑點擦掉了,再看鏡中人也好好的。
所以「智人除心不除鏡,愚人除鏡不除心」,聰明智慧的人在心地上下功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什麽他不好?肯定我內心不好,還看他的毛病,不能夠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他,不能怨恨他,批評他,我錯了,我得修自己。絕對不要批評別人,只做自我批評,這就是「自性是眾生」的方便,慢慢這麽做,就提升一步,看外面境界也就改善一步。自己善良了,周圍個個都善良。他本來善良,卻做了糊塗事,他做煳塗事也是提醒我不要像他那樣。等你成了菩薩,見一切人也是菩薩。
我們怎麽做菩薩?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然是這個理念,那恭喜你,你也是菩薩。如果唯我一人是菩薩,看別人都是凡夫,對不起,你是真正的凡夫,你比他還差。從境界上檢點自己內心。成了佛以後,為什麽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說「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是說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麽他說出這句話,他成佛了。成佛了才看到眾生是佛,換言之,看眾生還不是佛,離成佛還遠著呢。
有一次,我請教師父上人「師父,您怎麽念佛?」師父說,怎麽念佛?見到一個人他就是阿彌陀佛,見到桌子,桌子也是阿彌陀佛,凳子,凳子也是阿彌陀佛,水杯,水杯也是阿彌陀佛,統統都是阿彌陀佛,我就被阿彌陀佛包圍著了。師父是什麽境界?見一切人是阿彌陀佛的時候,您就是阿彌陀佛。心境一如,這叫真念佛,這叫做相應,阿彌陀佛見一切眾生就是阿彌陀佛。你什麽樣的境界,你就見什麽樣的眾生。地獄裡的眾生看到的都是夜叉、鬼怪,都是受苦的眾生,為什麽?他自己心裡惡,變現出來的境界。所以「自性是眾生,故願度脫」,我們廣度眾生也就是度自己,度自己與度眾生不二。
『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本來就是佛,理所當然應該成佛。『不見一法,離心別有』,心外沒有「一法」,沒有了心就沒有法了。念頭一停止,境界就消失,念頭一動,境界就現前,境界就是心變現的,所以心外哪有境界?
『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虛空」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變真空了。我們現階段先學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太難做到,先從放下分別執著做起,這叫「虛空之心」,這個「願」也是沒有分別執著的。「行虛空之行」,這個「行」是真正修佛行,佛行不能著相。譬如說菩薩六度,布施不要著布施的相,好像我在做布施,有這個念頭就著相了。我在持戒了,有這個念頭都錯了。更有甚者,不僅有念頭,還要持戒做給別人看,在別人面前好好持戒,一關起門又原形畢露,這不是持戒,著相,不僅著相,這叫造惡。為什麽?真誠沒有了,都被名利之心給染污了。
「證虛空之果」,佛果,不要說真有個什麽果是佛果,真有個什麽境界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都是你著相。什麽是真正菩提,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把原來不該有的放下了,就證菩提了。所以六祖大師講,什麽是佛法?「離即佛法」。離就是離開,就是捨,捨離,把原來不該有的捨掉了,捨什麽?妄想分別執著,你捨掉了,佛果就現前了,你的本來面目就現前了。所以你有沒有證果?沒有什麽果給你證的,沒有果,本來就是這樣。
斷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也沒有「虛空之相」可得,我現在斷妄想分別執著,又在有斷妄想分別執著的相,這又錯了。就是內心要清淨,沒有一物,我們現在這個境界難,做不到,用什麽方法做?用念佛。一有念頭馬上用佛號把它替代下來,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方便,所以離一切相而修行。有相,為什麽有相?心裡還有一絲毫有求的心,有求皆苦,所以要把絲毫要求什麽的心都放下。佛果,也不要用什麽有求的心。發願了,平時真干,真正斷惡、斷執著、斷分別、念佛,放下一切世間的名聞利養、染污,你就趨於菩提道了。
這是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個相,底下是一個小的總結: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云何審察。謂我所發心。於此八中。為邪為正。為真為偽。為大為小。為偏為圓。云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為真正發菩提心也。】
這是省庵大師教導我們,如何鑑別自己菩提心有沒有發得真實?這八種差別我們要『審察』,就是要檢點自己,剛才我們過了一遍,這就是審查,天天都要審察。所以《勸發菩提心文》最好天天都能對照一下,看自己倒是發真了沒有?發正了沒有?發大了沒有?發圓了沒有?審察了之後你就知道『去取』,該去掉什麽?該去取什麽?這才叫發心。所以「審察」是對照我們的心,對八相是『邪』是『正』?是『真』是『偽』?是『大』是『小』?是『偏』是『圓』?一對照就知道了,要『去邪』的、『去偽』的、『去小』的、『去偏』的,留下來的就是『正』的、就是『真』的、就是『大』的、就是『圓』的,這種『菩提心』是真正「菩提心」,我們加上念佛決定往生。
有這個心即使工作很忙,沒什麽功夫念佛,為了眾生你可能一天忙到晚,真正日課都很少,那都沒關係,發心最要緊。當然,如果有因緣能夠念佛,有一定的時間、有固定的功課最好。為什麽?念佛提醒我們菩提心,所以聲聲佛號都是提醒我們覺悟,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本尊是阿彌陀佛。喚醒自己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失菩提心,這種念佛才叫相應,即「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念佛是這麽念的。
發菩提心 十大因緣
下面進入本文的正宗分,這是文章的主體,即告訴我們如何發菩提心。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略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眾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懺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大師告訴我們菩提心是『諸善中王』,一切善法菩提心為最。為什麽?因為菩提心幫助我們成佛,成佛當然是最善的了。什麽事情都要有因緣,發菩提心也不例外,它要籍一個因緣發起來,每個人的因緣不同。大師給我們概括了十種因緣,這「十」在《華嚴經》裡是表眾多的數字,也就是因緣眾多,無量無邊,每個人都不一樣,但發了心就一樣。用「十」代表很多,概括出十大類,每一類也是很不一樣,不管什麽因緣,只要發心即可。
這十種因緣我們自己對照,可能有的人以念佛重恩發心,有的人以念父母的恩發心,有的人以念師長恩發心,有的人因感念施主的恩發心,或者感念眾生的恩發心,這是報恩的心。有的人是念生死的苦,因苦而發心;有的人是尊重己靈,認識自己本來是佛了,自重自愛就發心;有的人是懺悔業障,業障太重,不求生淨土不行,所以發心;有的人是求生淨土,真實信願求生淨土,他也發心;還有是為令正法得久住,發心弘護正法,悲憫苦難的眾生,因此發心。發心因緣不同,這十種菩提心,只要肯發就能做佛。
第一因緣 感念佛恩
【云何念佛重恩。謂我釋迦如來。最初發心。為我等故。行菩薩道。經無量劫。備受諸苦。我造業時。佛則哀憐。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墮地獄。佛復悲痛。欲代我苦。而我業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種善根。世世生生。隨逐於我。心無暫捨。佛初出世。我尚沉淪。今得人身。佛已滅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預出家。何障而不見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種善根。何以得聞佛法。不聞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難喻。自非發廣大心。行菩薩道。建立佛法。救度眾生。縱使粉身碎骨。豈能酬答。是為發菩提心第一因緣也。】
這一大段是教導我們感念諸佛的深重恩德,這個恩德比父母恩德還要深、還要重。這裡講到釋迦如來出家修道,是為了幫助眾生真正脫離六道,離苦得樂,所以他『最初發心』是為我們。修苦行,『行菩薩道,經無量劫』修行,受到諸多苦難。當佛即將成就時,魔王來擾亂,魔王的神通無法動搖佛,結果土地神從地裡出來跟魔王講,你是不可能動搖得了佛的,我們大地的每一寸土都含有釋迦牟尼佛當年苦行所流的血,他一切都是為了眾生。
我們眾生卻不知道感恩,還在迷惑顛倒造業。造業時,佛哀憐我們,方便教化,可是我們又很愚痴,不知信受,不肯聽佛教誡,還是迷惑造業,最後墮到地獄。佛看到我們墮地獄受苦很悲痛,希望代我們受苦,可是業力如山,佛無法代眾生苦,也無法救拔我們。為什麽?我們自己要發願回頭,佛才能救,我們不想回頭,佛也不能救度。
我們終於有一天回頭了,從地獄裡出來了,出來以後得了人身。佛一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趕緊來度,用種種方便讓我們種善根,可是我們善根太稀少了,遇到佛法沒有生起恭敬心。一生恐怕看一下佛像,就那一眼,種了一點善根;第二生再看一眼,又種一點善根;就這麽慢慢無量劫的種善根,可是佛沒有捨棄過我們,『隨逐於我』。我們自己要反觀自己,我們就是這樣迷惑,到現在還是如此,佛有沒有離開過我們?沒有,『心無暫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比喻,如母念子,孩子老是逃,老是不想家,可是母親的心常常記掛著他,沒有一刻離開過他,佛對我們,比母親的心思念得更緊。
到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成道,我們當時還不知在哪?還在沉淪,現在末法時代,我得了人身了,佛已經滅了,都不在了,我這個罪業多麽深重。『何罪而生末法』,這個罪都是自作自受的,肯定是前生謗佛、謗法、謗僧,所以無緣與佛同世相遇。現在幸好又遇到佛法,甚至出家了,這是省庵大師說自己出家。我們四眾同修都一樣遇到佛法了,可是『何障而不見金身』,障礙深重,見不到佛的金身。今天又『何幸而躬逢舍利』,省庵大師當時是禮阿育王塔,感得舍利放光,看見舍利如看到佛。我們的經書擺在面前,經書是什麽?就是佛的舍利。何幸又遇到佛法,又讀到經典了,又能聆聽到經教,如此也是過去種過善根,才這一生得聞佛法,如果不知道佛法,怎麽能夠感受到佛恩?今天省庵大師不給我們慈悲勸誡,我們怎麽體會佛念念不捨眾生的深重恩德。我們今天見到一個人,稍微臉色不好看,罵我們幾句,就會捨棄他,一點情義都沒有。即使是父母,我們可能都忍心捨棄,跟佛比較比較,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凌遲處死,佛都沒有捨棄他,還發一個大菩提心、大慈悲心,說「我作佛的時候第一個來度他」。我們何嘗過去沒有對佛做過這種事情?人家歌利王后來都變成憍陳如尊者了,他都得度了,我們還沒得度,我們的罪業比那歌利王可能還重。所以,知道自己業重,知道佛恩難報,『此恩此德,丘山難喻』,比山還高,比海還深。
真正感念佛恩,才能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為了建立佛法,為了救度眾生,什麽苦都要吃。『縱使粉身碎骨』都沒有辦法報答佛恩,佛為我們「粉身碎骨」如大海水,我們能給佛粉身碎骨如毛塵水,沒得比。怎麽能夠報答佛恩?所以現在如果還不發起大菩提心,不真正努力修行,不做世間好榜樣,不真正弘揚護持正法,太對不起佛了,簡直是罪人。這一想,菩提心發起來了,真干,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一個因緣。
第二因緣 念父母恩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乾去濕。咽苦吐甘。才得成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這是感念父母深恩。父母生、養我們所付出的辛苦,真的只有自己當了父母才能夠感受得到,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出自《詩經》,「哀哀」是對父母的深恩大德深切感懷的心情,一想到父母生、養我們的辛勞,禁不住眼淚都能掉下來。『十月』懷胎,『三年』養育,就這種恩德已經是無量無邊了。孩子從母胎出來,三年不離父母懷抱,還要靠母親的乳汁來生存。孩子晚上尿濕床褥,父母總是把孩子移到乾的地方,自己躺在濕處。推干就濕,這是很小的細節、很平常,每一個父母都經歷過。但就從這麽一點小節裡面,我們能夠體會父母的細心,那種捨己無我、幫助、關懷、愛護兒女的心意。若家境好的父母,還比較好過。假如是貧窮家庭,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務,晚上還要照顧孩子,如此辛苦,父母默默忍受,從不跟孩子吐露,給孩子付出的只有甘美的乳汁。在父母的深恩關懷下,我們終於長大成人。父母自己吃再多的苦,都希望兒女能夠出人頭地,光耀門楣,繼承家道,所謂『指望紹繼門風』。「紹」是繼承,繼承家業,把家道能夠傳承下去,也指望將來能夠對父母、對祖先有祭祀,圓滿為人子應盡的義務。
省庵大師在此告誡,現在我們已經出家了,可是有沒有資格去承當出家人的稱號?省庵大師很謙虛,說自己『濫稱釋子,忝號沙門』,「釋」是釋迦牟尼佛,「釋子」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忝」是侮辱。「沙門」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沙門是真修行人。我們現在自稱沙門,是否名副其實?省庵大師完全有資格稱為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沙門,但是他謙卑至此,仍然不敢擔當這樣的稱呼。
既然出了家了,也包括在家居士來道場修學,都是離開家庭,『甘旨不供』,父母沒有辦法供養,沒有辦法照顧,祭祀又不能夠去做,這些為人子應盡的義務,為了修行我們都放棄了。可是要想一想,放棄了這些,得到了什麽?我們拿什麽功德去回報自己的父母?父母生前,我們不能養其『口體』,不能夠在膝下奉養。父母亡故後,也不能夠年年去祭祀,安慰他們的『神靈』。在世間的角度看叫『大損』,已經違背孝道了。
如果能夠真正修行,以真實的功德迴向給自己父母,那父母必定超生。如婆羅門女,她能夠行大布施,念佛一心不亂,把她的母親從地獄中超拔出來,生到了天上,這是大孝。出家是大孝,但是如果不能夠認真修行,那就變成大不孝了。因為世間義務還沒有盡,在世間已經是大損了,而『出世又無實益』,此生不能真正了脫生死,往生淨土,那是『兩途既失,重罪難逃』。世間和出世間,兩邊都是大損,罪業難逃。
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不僅是出家人,在家人也包括在內。已經不能夠盡為人子的義務,又不能夠認真修行成就,父母深恩如何回報?所以省庵大師這裡講的是字字都見血了。我們真正『如是思惟』,只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修行用功要發恆久的心,不能夠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不能開始發心勇勐,沒多久又退了。不僅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都要「常行佛道」,要發這個願,發了願,佛力就加持。
『十方三世』眾生我們都要度,普度一切眾生。這樣修行,不僅此生父母得到真實利益,而且生生世世的父母都蒙我們功德超薦,脫離惡趣,往生善道。所謂「一人成道,九祖升天」,此話不虛。一人成佛,『生生父母』都得到超拔。所以不僅是今生父母,生生世世父母,甚至人人的父母都能夠得到超生。
《地藏經》講的婆羅門女,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她這不亂還是事上的一心不亂,還不是理的一心不亂,事上一心不亂就了不起了,相當於阿羅漢果,出三界了,不僅把自己當生的母親超薦出來了,那地獄裡跟她母親在一起的眾生統統都超拔到天上去了。所以真正要發起報父母深恩的心只有這一條路,努力修行,今生成就,使父母得度,使生生世世的父母得度,使人人的父母得度,發起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二個因緣』。所以學佛是行大孝,如果沒有孝心,學佛很難成就。
第三因緣 念師長恩
【云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今我等粗知禮義。略解佛法。袈裟被體。戒品沾身。此之重恩。從師長得。若求小果。僅能自利。今為大乘。普願利人。則世出世間二種師長。俱蒙利益。是為發菩提心第三因緣也。】
孝親尊師是學佛的大根大本,離此根本,學佛不可能成就。這次到台灣參加「世界佛教論壇」閉幕儀式,去拜見師父。老人家講到一句話我非常震撼,他說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孝親尊師,哪怕是學通三藏十二部,學的都是邪知邪見。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孝親尊師學起,這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剛才講了念父母恩,這裡講念師長恩。師長跟父母恩德是無有高下,古人甚至有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可見師長之恩絕不低於父母之恩。而出世間的佛道師長,其恩德甚至超過父母。父母生養我們,即『身』來自於父母,但是若無世間師長,我們不知『禮義』。儒家講「不學禮,無以立」,不懂禮義,你如何立足世間?我們學了禮義,能夠在世間敦倫盡分,做個好人,為世間做一點貢獻,這些都來自『世間師長』的教誨。
若無出世的師長,『不解佛法』。所以我自己想想,從頭到尾就跟一位老師學佛,就是師父上人上淨下空老法師。跟著老師學習十幾年,明瞭了一些宇宙人生的真相,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能夠立起出離生死、往生淨土的大願,這一生也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不再去迷惑顛倒造業了,這個是老師救了我。如果沒有師父為我們講經說法,啟迪我們的智慧,開啟我們的眼目,我們現在還不知怎樣迷惑顛倒,不知在造多少罪業!那將來一定是惡報難逃。我們想想師長的恩德多大!不知淨土,我們這一生就不能出離生死,所以師長不僅是救我們這一世,是救我們於永劫。我們此生有望再也不受輪迴之苦了,這分恩德確實超過父母,父母給我們一生一世的恩德,師長是給我們永劫的恩德。
所以,出世間和世間的師長我們都要敬重。在世間,師長教我們講禮義,包括《弟子規》,做人的道理,基本的德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都是禮義。如果做人的道理不懂,『則同於異類』,這跟禽獸沒什麼兩樣。如果『不解佛法』,不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跟一個俗人,凡夫一樣,迷惑造業。特別是在現前污染的五濁惡世,造業之深我們都不敢想像。所以我們能夠遠離污染,避免造業,師長恩德無量無邊。
所以我們真是幸運,遇到了這麼好的師長,自己也算是有善根,聽了經教就願意學,願意去做,願意依教奉行,『粗知禮義』,雖然做得不是太好,做人懂得一點。『略解佛法』,佛法不能解讀透徹,也明白一點,比世間人已經幸運很多了。省庵大師講出家了,『袈裟被體,戒品沾身』,「袈裟」是披上了,是否對得起佛留給我們的這件袈裟?
虛雲老和尚,曾經為了保住我們現在這種僧團的制度,吃盡了苦頭,肋骨都曾經給人打斷過。他臨走叮囑眾弟子,要對得起身上的袈裟,這是我用生命為你們爭來的。祖師大德用生命保住、保存下來的袈裟,我們現在披在身上。受了戒,在家人受五戒,也有受菩薩戒;出家的三壇大戒,沙彌戒、菩薩戒、比丘戒受了,問問自己做到沒有?或者是做到多少?對不對得起釋迦牟尼佛給我們最後的囑咐,「以戒為師」?
所以想到師長們的期許、重恩,我們就生大慚愧,從大慚愧裡面生大精進。如果這一生只求『小果』,只求『自利』,小乘,不願去度人,還是對不起師長。師長希望我們做的是發大乘心,不僅是自度,更要去度人,『普願利人』。像地藏菩薩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未盡,不成正覺」,這是大願。當然,要發此大願,自己要真有本事,沒這個本事,否則「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自己都貪瞋痴,墮地獄去了。
先自己斷貪瞋痴後,自然就有感化眾生的力量,不用去說,你表演的樣子,人家就受感動。有的人在團體修行,總是覺得周圍人都不精進,大家好像貪瞋痴嚴重,覺得在這裡無法成就。如此有沒有發大乘心?真正發起大乘心的人,他不會把自己能不能成就寄托在別人身上,不會看團體,不會看別人。問問自己應該怎麼辦?自己有沒有真干、真修?團體只要有一個人真修,整個團體都會往上提升。整個團體都不往上提升,說明沒一個是真干。所以修行方面,我們要問自己,「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要自己真干,別人干不幹,我不去管他。自己真干就能夠利益團體,就能夠護持正法,這是報師長恩。真正自己得度了,世間、出世間兩種師長都蒙到你的利益了。為什麼?因為他們教你的,你真成就了,功德他有一分,這是真正報師長恩。所以這是『發起菩提心第三個因緣』。
我們現在跟師父上人學習,按照他老人家的理念修學,我們自己有沒有真正去落實?有真正落實,即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講的「請佛住世,請轉法輪」。今年年初,特別感受到師父已經八十三高齡,老人家在世間還能住世多久?《華嚴經》現在講到五分之一,十二年了,才講五分之一,什麼時候能夠講完?我們是不是真想請佛住世,請轉法輪?怎麼請?求他老人家,「老人家你一定住世!」說這話,廢話。自己真干,你肯真干,你不去求他,他都不能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這一生一定能成就的,他怎麼能走?不能捨棄我們。我們要是不真干,他也就沒有留在世間的必要了。
所以我們年初,華嚴講堂的同學一起自己作了詞,唱了一首《恩師頌》,一方面歌頌我們師父上人對於佛法、對於世間的偉大貢獻,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唱誦,提起我們請佛住世、請轉法輪的心,那就是我們要真干。
第四因緣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謂我等今者。日用所資。並非己有。二時粥飯。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費。此皆出自他力。將為我用。彼則竭力躬耕。尚難煳口。我則安坐受食。猶不稱心。彼則紡織不已。猶自艱難。我則安服有餘。寧知愛惜。彼則蓽門蓬戶。擾攘終身。我則廣宇閑庭。悠遊卒歲。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將他利而潤己身。於理順乎。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檀信沾恩。眾生受賜。則粒米寸絲。酬償有分。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四因緣也。】
第四因緣是『念施主』的恩德。我們在家出家四眾同修在道場修學,沒有施主的護持,怎麽能在這裡安心辦道?「施主」包括很多,上至國家政府,下至每一位護持我們的普通老百姓,寺院的老和尚護持我們,為道場捐錢、捐物,奉獻勞力的義工們,護法們都是施主,乃至那些來旅遊觀光,在功德箱投下一塊、兩塊錢的人都是我們的施主。我們對不對得起這些施主?我們今天所用的,吃、穿、住,都不是自己有的。省庵大師是出家人,這裡尤指出家,那是檀越信施。『二時粥飯』,吃的飯菜,『四季衣裳』,我們用的儘管是很簡單的衣物,可是那都是出自施主的供給。我們病的時候,醫藥,身口所需的這些費用,統統出自於施主的供給。
古代真正修行人只接受四事供養,所謂醫藥、飲食、卧具、衣服,四種供養,再多的,按照古代的僧制,就屬於不應該了。可是我們現在確實不如古人,道行不如古人高,所用比古人要多,生活的要求比古人多,真正要生起慚愧心。已知自己業障比古人重,怎麽敢安心去受施主的供養?這慚愧心一生,道心就有了。
再想想那些施主的不容易,農民掙一點錢容易嗎?要靠『竭力躬耕』勞作。他們尚且難以煳口,我們受其供養,『安坐受食』,吃得很美,還講究味道,還講究飯菜的好壞,不好還不滿意,還批評抱怨,怎麽進的米這麽差?怎麽煮的飯這麽硬?這菜一點鹹味都沒有,『猶不稱心』。想想我們是什麽德行!
『彼則紡織不已』,我們的衣服來自於紡織,絲織品不能穿了,那因為是殺生來的,布衣也是有紡織、裁剪很多工序,一件衣服要多少人工,我們穿在身上,會不會愛惜?一件衣服能穿上幾年?
施主可能自己是『蓽門蓬戶』,住得很簡陋,生活都不容易,養家煳口艱難,他們省吃儉用,一生勞作,辛苦奔忙,省下點錢拿到寺院去供養,希望我們能夠安心辦道,早日成就,而我們『廣宇閒庭,悠遊卒歲』,住著大房子,亭台樓閣,依山而築,現在我們都是山間別墅的生活,環境也不錯,遠離城市的喧囂。這樣的環境是要我們修學的,不是來享受生活、度假的。施主的血汗,我們能安心享受?要是不真正努力修學,太對不起人了。所以『以彼勞而供我逸,於心安乎?』我們這裡很安逸,他們很辛苦,還要他們來供養我們,『將他利而潤己身』,他們從口裡省下的飯、省下的錢來滋養我們,我們心能安、理能順?
這次跟師父到台灣高雄,師父因為治牙齒,每天得看牙醫,要在高雄住三個月。那位牙醫也是一個聽師父經教多年的佛弟子,在台灣做牙醫,收入相當豐厚,自己家裡買了五層樓的別墅,供養出來做淨宗學會。
他請我到他家裡住,還沒進家門先跟我打好招呼,說家裡很簡陋,只能睡地上,你別在乎。我說我哪都沒問題。進了門一看,很小的空間,家裡堆了很多電腦,一看都很舊很舊。家裡兩個房間,小的房間是倉庫,他睡那裡,好的房間他給我睡。我說我不用睡這房間,睡地上,睡倉庫都行。他說:「不行,倉庫都是我睡,我從來不睡那大房間,大房間是留客人住的」。我說你家怎麽這麽多電腦?他說電腦都是從廢品堆裡撿回來的,撿回來之後,修一修,還能用,我們淨宗學會的電腦統統都是他撿回來的電腦,重新維修再使用的,從來沒買過電腦。
我一聽太感動了,真正是像這裡講的,人家施主是省吃儉用,辛苦奔忙,掙下的錢不容易,全部捐獻出來,自己都這麽清苦,供養我們這些所謂修行人,我們「於心安乎」?『於理順乎』?所以『自非悲智雙運,福慧二嚴』,那不是真正用功修行,修行修什麽?一個是慈悲,一個是智慧。慈悲與智慧兩個都要去修,叫悲智雙運。「福慧二嚴」,慈悲生福,你修智就生慧,福慧要雙修。真正有道行,那施主才能夠沾到我們的一點功德。
人家為什麽省吃儉用供養我們?就是希望我們能夠修行有成就,他們也就有點功德。施主的這分期許,假如我們要不是真干,那真的是將來墮地獄都還不了。自己修行有道行,眾生也就蒙福了,一粒米,一寸絲,這些施主的供養,我們才能夠還得了。君不見五觀堂上寫著斗大的字,「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一粒米比須彌山還大,為什麽?因為人家施主布施的心真。
一般人在路上給錢給乞丐,沒讓他還,也沒對這個乞丐有什麽要求、希望,沒有。可是布施到寺院給我們修行人的供養是有希望的,希望我們成佛,希望我們將來普度眾生。我們要是辜負了施主的這分恩德,這分期許,那真是披毛戴角還。那是『酬償有分』,將來還起來夠你受的。『惡報難逃』,不僅還得還債,還要受惡報下地獄。為什麽下地獄?污辱了佛門。所以真正明白了道理,畏懼心、勇勐心就發起來了,這是發菩提心的第四種因緣。
第五因緣 念眾生恩
【云何念眾生恩。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世世生生。互為父母。彼此有恩。今雖隔世昏迷。互不相識。以理推之。豈無報效。今之披毛帶角。安知非昔為其子乎。今之蠕動蜎飛。安知不曾為我父乎。每見幼離父母。長而容貌都忘。何況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彼其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苦痛誰知。飢虛安訴。我雖不見不聞。彼必求拯求濟。非經不能陳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見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薩觀於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常思利益。念報其恩。是為發菩提心第五因緣也。】
這是講到『念眾生』的恩德。要如是思惟,我們跟眾生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緣分很深,互相都做過父母,這個恩德都很大。這一生有隔世之迷,忘記了前生的事情,但是現在有一種催眠的方法,西方國家用得很多,給心理病人治療,幫助他們精神集中入定,能夠看到過去世。原來真的跟眾生互為父母、兄弟、夫婦、朋友,這一生雖然不相識,可是想想其中道理,此生相遇定是有緣,沒有緣分絕對遇不到。
我們要如何報恩?不僅是人、還有眾生、動物,你看披毛的、戴角的,作牛的、作馬的,你怎麽知道它不是你前生的兒女?忍心拿刀去相向?這不是等於殺自己兒女?看到這一生蜎飛蝡動的昆蟲,螞蟻,你怎麽知道它不是你前生的父母?我們小的時候,如果父母過世得很早,我們對父母的音容笑貌都會忘掉,更何況是過去生中的父母,你怎麽記得起來?為什麽記不起來了?因為心思雜亂,妄念叢生了。等我們心思安定,注意力集中,心清淨了,就能夠想起來了。『宿世親緣,今則張王難記』,「張王」這是姓氏,過去世姓張的、姓王的不記得了,可是用這個道理去推,知道肯定都是曾經姓過張、姓過王,都跟眼前的眾生有緣分。
更有一些眾生,我們看不到,『號呼於地獄之下,宛轉於餓鬼之中』,在餓鬼道、地獄道裡受苦,你有沒有聽到他們在哀號,你有沒有見到他們在受苦,不知道,你忘了。那是我們過去生中的父母,他們的苦痛向誰去說,他們的飢餓、飢冷向誰去表述。我們雖然見不到他們受苦,可是他們求救的心是多麽急切,我們有沒有感知?其間種種,若非經典與佛給我們說清楚,道明白,我們怎麽知道,真是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
三世輪迴決定真實,現在西方科學家都已證實,我三年前作過《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的報告。西方國家的科學家們、心理學家、醫學家用大量的桉例、事實證明人有輪迴,人有報應。那些邪見的人不信因果,說輪迴是迷信,他們才是迷信,他們才是不講科學。真正用科學的態度,要去做研究實踐,才能有發言權。
我們想想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所以菩薩他有宿命通,天眼通了,看到地上的螞蟻,都知道過去生中有一世曾經做過自己的父母。所以這一生遇到的,我們敢肯定過去生中肯定都是親人,不是親人,沒這個緣分遇得到。所以菩薩看見了螞蟻知道是父母,對他們生起孝敬之心,看見他們將來也能成佛的,對他們更加生起恭敬心。常常想著怎麽利益他們,念念為著眾生,這是孝心,這是報眾生恩。更何況我們現在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安穩,都是眾生在成就我們,我們心裡有沒有常常念著眾生的恩德?人真正能念著恩德,他的道心也能提起來了,這就是發菩提心第五個因緣。
第六因緣 念生死苦
【云何念生死苦。謂我與眾生。從曠劫來。常在生死。未得解脫。人間天上。此界他方。出沒萬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獄、畜生、餓鬼。黑門朝出而暮還。鐵窟暫離而又入。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熱鐵不除飢。吞之則肝腸盡爛。烊銅難療渴。飲之則骨肉都糜。利鋸解之。則斷而復續。巧風吹之。則死已還生。勐火城中。忍聽叫嗥之慘。煎熬盤裡。但聞苦痛之聲。冰凍始凝。則狀似青蓮蕊結。血肉既裂。則身如紅藕華開。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頻煩獄卒疲勞。誰信閻翁教誡。受時知苦。雖悔恨以何追。脫已還忘。其作業也如故。鞭驢出血。誰知吾母之悲。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爾。啖其親而未識。凡類皆然。當年恩愛。今作怨家。昔日寇讎。今成骨肉。昔為母而今為婦。舊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糞穢叢中。十月包藏難過。膿血道裡。一時倒下可憐。少也何知。東西莫辨。長而有識。貪慾便生。須臾而老病相尋。迅速而無常又至。風火交煎。神識於中潰亂。精血既竭。皮肉自外乾枯。無一毛而不被針鑽。有一竅而皆從刀割。龜之將烹。其脫殼也猶易。神之欲謝。其去體也倍難。心無常主。類商賈而處處賓士。身無定形。似房屋而頻頻遷徙。大千塵點。難窮往返之身。四海波濤。孰計別離之淚。峨峨積骨。過彼崇山。莽莽橫屍。多於大地。向使不聞佛語。此事誰見誰聞。未睹佛經。此理焉知焉覺。其或依前貪戀。仍舊痴迷。只恐萬劫千生。一錯百錯。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道路冥冥。別離長久。三途惡報。還自受之。痛不可言。誰當相代。興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應斷生死流。出愛慾海。自他兼濟。彼岸同登。曠劫殊勳。在此一舉。是為發菩提心第六因緣也。】
第六因緣講得很長,是『念生死』之苦。要作如是思惟,我們跟眾生從無始劫來都在生死輪迴裡面沒有解脫過。人間天上、此界他方,沒有說沒到過的地方,一時升到了天上,或者作人了,這都是善道,可是更多的時候是墮落在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道裡受苦。『黑門』是比喻地獄之門,『朝出而暮還』,為什麽?人的噁心所多,造惡極其容易,善心所少,行善就少,所以墮三惡道的機會多,時間長。而且地獄裡的時間跟我們人道有時差,以前李炳老在《佛學十四講》裡面講過,地獄的一天,相當於人道兩千七百年。地獄一天,兩千七百年,地獄兩天,就是咱們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了。所以你剛去作人沒多久,在人間過幾百年,在地獄也就是幾小時,那不「朝出而暮還」?『鐵窟』也是指地獄,暫時離開一會又回來了,煎炸人身的那些油還沒涼下來又回來繼續炸。
『登刀山』,「刀山」上受這個刺的痛苦,『體無完膚』;『攀劍樹』,每一塊肉都被割裂,這裡都講地獄的痛苦,簡單介紹在地獄裡吞熱鐵丸,什麽人吞熱鐵丸?造口業,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飢吞鐵丸,餓了沒東西吃,只能吃燒紅的鐵丸,一吞下去,肝腸寸斷,都潰爛了。渴的時候喝烊銅水,這個銅已經燒得熔了,喝那種水,一喝下去,骨肉都燒爛了。還有的被利鋸鋸開,過去殺生,造殺業,開膛剖腹,現在自己被開膛剖腹。身體鋸斷了再接著干,陰風一吹又醒了,醒了再鋸。在火燒地獄勐火城,人被燒那種慘叫真是驚心動魄。在畜生道裡還債,被宰割變成盤中餐,有沒有聽過那些畜生的苦痛聲音?這都是過去造業今日受報。還有到寒冰地獄的,身體凍得像青蓮花一樣全身都青色,那個骨肉都凍得又紅又紫,血肉裂開了,身體好像紅藕蓮開。
所以地獄『一夜』死生,即人間說的一天一夜,『地下』已經萬死萬生。地獄裡的一天,不同的地獄時差不一樣,剛才舉的一天相當於人間兩千七百年,又說『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是另外一個時差,總之就是一句話,度日如年,不僅度日如年,度一刻都像無量劫。為什麽?太苦了。『頻煩獄卒疲勞』,地獄裡的獄卒、鬼剎,他們也很辛苦。為什麽辛苦?罪人太多了,怎麽懲罰都懲罰不過來,把他們用叉子叉起來扔到油鍋裡,一個接一個,獄卒想,怎麽拚命扔都扔不完,這些造惡的眾生怎麽這麽多。
『誰信閻翁教誡』?為什麽他們造業來到地獄裡?不信聖賢教誨。「閻翁」是指閻羅王,閻羅王也不想讓我們墮地獄,他也想清閒一點。誰沒事幹,願意去懲罰犯人?他是不得已而為之,他是執法的,你犯了法他就得制裁你。記得傳說東嶽大帝大殿上有一副對聯,「陽世奸雄傷天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在陽間造惡多端,逞一時之快,一時之強,傷天害理的人雖然在陽間沒受報,地獄絕不給他留情面,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沒放過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種因果報應的事實,誰肯信?還在造業。受的時候知道苦了,已經晚了,悔恨都來不及了,好不容易地獄業報受滿了,出了地獄了,又忘了,還是原來的習氣依然造惡,所以沒過多久又回到地獄了。
地藏菩薩在地獄裡度眾生,好不容易度出一個,一轉眼功夫怎麽又回來了。我們想想自己是不是?昨天剛聽了老師教誨,怎麽又生氣了,怎麽又起貪心了,這不跟那地獄眾生一樣?老忘。習氣太重,貪、瞋、痴剛想要斷,沒過多久又忘了,又起了,又造。這果報可不留情面,沒有人情可講。剛才講的是地獄道,下面講的是畜生道。
『鞭驢出血』,驢子磨磨,主人拿著鞭抽牠,怎麽走這麽慢,快點走!鞭得牠皮肉都出血了,誰看見這個驢前生是主人的母親吶!因為她沒盡到母親的責任,回來酬償業報,兒子根本都不知道,拿著鞭使勁抽,抽自己的母親。
『牽豕就屠』,牽著一隻豬去宰,天眼通的人一看,這豬是誰?是你爸爸呀!一刀下去,鮮血噴流的時候,你可知你爸爸的痛苦?一條魚端上桌面了,香滋辣味,舉起筷子就夾,可知道吃的是自己的兒子?前生他就是你的兒子!世間聖人尚且不知,『文王』代表世間的聖人,為什麽?不懂三世因果,沒人講誰知道?文王是大孝,如果他知道了,肯定不肯干。當然,文王有沒有干我們不知道,這裡是以文王代表世間聖賢,如果不能夠了解這個道理,確實他也不知道。
『啖其親而未識』,吃自己父母身上的肉,你認不出來了,他變了形了,不再是人了,變成豬,變成狗,變成魚,你吃他的肉。我們要是沒吃素之前,不都是干這些事,吃的都是自己父母的肉。當年的恩愛,原來是夫妻,原來是父母、兒女之間的關係,結果就是因為這種殺業成為冤家了。現在還有一種社會現象,墮胎很嚴重。投胎到你家,如果他是生來報恩的,這一墮胎把恩人變成了仇人了。那『昔日寇讎,今成骨肉』,過去都是冤家的,這一生在一家裡。為什麽?他來報怨的,他來討債的,冤親債主。
我兩個禮拜前到廣州,遇到一位專門做催眠治療的人,國內的催眠師,這是第一次見到。他給人家做催眠治療,幫助人回憶前生。他說,確實很多桉例都是顯示因果報應,有一個太太,跟先生關係很不好,她先生成天打她,打得很嚴重,抓著她的頭髮往牆上撞,打得是讓人慘不忍睹。做催眠,結果看到過去前生,原來這個女的自己在監獄裡面做獄吏,管犯人,自己是男的,這個獄吏成天打犯人,其中打得最狠的一個犯人是誰?就是她這一生的先生,而且看到她過去打她先生的時候,也是拿著頭髮往牆上撞,那種手法都一模一樣,冤冤相報。她看完之後,心裡馬上就放下了,她知道自己錯了,懺悔,而且這一生她先生對不起她,她也原諒了先生,知道過去生對不起先生,他這一世來報仇。結果很不可思議,她一懺悔,一原諒她的先生,回到家裡,他先生也不知道她做催眠,從此她先生再也不打她了。
如佛法所講,「境由心造,境由心感」,你內心裡有對立、有衝突、有仇恨,外面的境界都是對立、衝突、仇恨,你心裡一化解,外面境界也化解了。所以這個非常明顯,這是上個月催眠師給我講的話。他現在準備在番禺開業,專門給人做心理治療。所以看到因果報應,真是絲毫不爽。
這些人與人之間五倫關係,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在三世的眼光一看,五倫是互相變化的,『昔為母而今為婦』,前生作你的母親,這一生作你的太太;過去作你父親,這一生變成丈夫,如果有宿命通一看『可羞可恥』。在這輪迴當中,有什麽意思?用天眼來一看,那真是『可笑可憐』。天人看我們真是可笑可憐,我們還笑那些螞蟻可笑可憐,我們自己也是可笑可憐。
『糞穢叢中』,這是講懷胎十月,我們在娘胎裡面,是跟腸子、膀胱、尿道生活在一起。『十月包藏難過』,都很難過,受胎獄之苦。『膿血道裡,一時倒下可憐』,一朝分娩,出生了。從哪出來的?膿血道裡出來的,帶著污穢來到世間。「可憐」開始了,苦也開始了,為什麽苦?造業開始了。小的時候,單純無知,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還好。長大了,慢慢有了知識了,貪慾就生了,受外界環境的污染跟著境界走了,財、色、名、食、睡這些貪心統統起來了。
人生幾十年,『須臾』之間,老病相隨。人老了、病了、最後死了,無常又至。死的時候,『風火交煎』,這個『神識』在肉體裡面受煎熬,四大分離非常痛苦。人的精氣神都竭盡了,骨肉乾枯了,那痛苦,這裡講每一個毛孔都像被『針鑽』扎一樣,每一個孔、九竅,都像被刀割一樣,「風刀解體,四大分離」。佛家講像生龜脫殼,生龜脫殼還比較容易,神識從肉體裡面離開,那個痛楚更甚。所以人在輪迴當中,『心無常主』,捨身受身,就像商人,做生意換地方,換了一個又一個。身體也沒有定形,就像房屋似的,住了一間又一間。一會變人,一會變鬼,一會是畜生,一會到地獄,身體不一樣。這個大千世界裡面,我們都去過,哪沒有我們受身的地方?
『別離之淚』,每一生要離開親人了,別離的淚水彙集起來比四海還要多。佛講我們這個身體生生死死,骨頭堆積起來比山還要高,比須彌山還大。釋迦牟尼佛回憶自己過去生生世世作白狗,骨頭累積起來比須彌山還高。他不作其他的就作一種動物,就光是白狗,作狗當然不只一種,就單是這白狗,骨頭累積起來比須彌山還高。『橫屍』,屍體要是堆起來,那真是比大地還要廣。
所以不聽到佛這麽說,我們怎麽能夠了解,怎麽能夠知道其中道理?所以還不明瞭,還不覺悟,依舊貪戀塵世,痴迷不悟,恐怕萬劫千生常在輪迴。現在我們聽明白了就要放下,就要求生淨土。這一生不把握機會,那就一錯百錯,將來恐怕回頭就難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遇,這些因緣我們都遇到了,這一生要不成就,更待何時?所以『人身難得而易失,良時易往而難追』,要把握當下因緣。
生死的道路像『冥冥』長夜,三途惡報我們都是自作自受。這種苦痛誰都不能夠代替,即使是父子至親也沒有辦法,自作自受。祖師給我們講到這裡,我們能不寒心,能不生起恐懼?大恐懼心生起來之後,就大精進心生起來。所以應該怎麽?『斷生死流,出愛慾海』,「愛欲」是生死之根,我們生生世世就是被這個愛欲給害了,現在要把它斷掉。
『自他兼濟』,要幫助眾生,幫助自己。『彼岸』是極樂世界,同生極樂國。清朝彭際清大居士說,「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如此機緣,此生遇到。『曠劫殊勳』,「勳」是功勳,偉大的功勳,沒有比成佛的功勳更偉大了。『在此一舉』,當下發起大菩提心,永離生死苦海往生淨土。這樣菩提心發起來了。這是第六個因緣。
第七因緣 尊重己靈
【云何尊重己靈。謂我現前一心。直下與釋迦如來無二無別。云何世尊無量劫來早成正覺。而我等昏迷顛倒。尚做凡夫。又佛世尊則具有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等則但有無量業繫煩惱。生死纏縛。心性是一。迷悟天淵。靜言思之。豈不可恥。譬如無價寶珠。沒在淤泥視同瓦礫。不加愛重。是故宜應以無量善法。對治煩惱。修德有功。則性德方顯。如珠被濯。懸在高幢。洞達光明。映蔽一切。可謂不孤佛化。不負己靈。是為發菩提心第七因緣也。】
第七因緣是講要尊重自己的靈性。我們現前『一心』,這個「心」是我們本有的真心,跟釋迦牟尼佛,跟十方三世的諸佛『無二無別』同一個真心。只是釋迦牟尼佛已經成就了,他讓真心完全顯發出來了,他成正覺了。而我們現在迷惑顛倒蒙蔽了真心,所以叫凡夫。真心顯現,性德流露,就是無量『神通智慧,功德莊嚴』。而我們作凡夫?是無量的『業繫煩惱』。因為不覺悟,在『生死纏縛』當中,把無量的性德變成無量的煩惱。
「煩惱」概括起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而且執著這一分裡面,還執著惡多過善。我們跟佛比較比較,『心性是一』,本來是一樣的,我們本來就是佛,為什麼現在跟佛相差這麼遠?天淵之別,就是因為迷悟不同。佛是悟了,悟了以後不起煩惱;我們迷了,迷了之後都是煩惱。所以靜靜去思考一下,我跟他本來一樣,為什麼人家成佛了,天上天下至尊了,天人師,我們現在變得這麼可憐,這太可恥了。真正自愛自重的人,要發成佛的心愿。
自己心性譬如是無量的『寶珠』放光的,現在埋沒在『淤泥』當中,跟『瓦礫』、跟垃圾一樣,這是自己不自愛。所以應該怎樣?用無量的善法對治煩惱。先從斷惡學起,把貪瞋痴先放下,把自私自利先放下,那些東西就是污染我們心性的污泥。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不肯去修,性德出不來。你不肯把污泥去掉,寶珠沒有辦法現光明,這寶珠洗乾淨了,現光明了,懸掛在高空,『洞達光明,映蔽一切』,普照了,你也能跟佛一樣普度眾生。這不是佛的專利,是人人都有的,人人本來如此。真正明白這一點,你『不負己靈』,對自己的靈性、自己的真心,你真正愛了,發起無上菩提心,願意顯發自己的真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第七個發心的因緣。
第八因緣 懺悔業障
【云何懺悔業障。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吉羅小罪。尚獲此報。何況重罪。其報難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舉一動。恆違戒律。一餐一水。頻犯屍羅。一日所犯。亦應無量。何況終身歷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為優婆塞戒。尚不具足。何況沙彌、比丘、菩薩等戒。又不必言矣。問其名。則曰我比丘也。問其實。則尚不足為優婆塞也。豈不可愧哉。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不犯則已。犯則終必墮落。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是為發菩提心第八因緣也。】
第八種因緣是『懺悔業障』。經上講,犯了一個『吉羅』小罪,「吉羅」是指小罪了,像『四天王壽五百歲』,這是比喻時間,四天王天一天等於人間五十年。那你可以算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相當於人間五十年,還要五百歲,再乘以五百,要多少年頭?都墮到『泥犁』就是地獄當中。這個罪可不得了。『吉羅小罪,尚獲此報』,都會有這個報應,更何況重罪?更何況殺盜淫妄這些重戒?那犯了這個惡報不可言喻。
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一舉一動』對照一下戒律,這裡特別是講比丘戒二百五十條,也講到沙彌戒、《沙彌律儀》都很細,一對照,真的,一舉一動都犯了。咱們不用說這麼高了,就用《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對照對照,我們用《功過格》去對照自己,《弟子規》一百一十三句,做錯了打叉,看一天打幾個叉,發現一天下來,四五十個叉很平常。你看「屍羅小罪」犯了這麼多,這「一舉一動」都犯戒律,吃一頓飯,喝一杯水都犯屍羅,「屍羅」是小戒、威儀戒。一日所犯那是無量無邊了,更何況終身如是,歷劫如是,這個罪真的不可言喻了。
且不說太高廣的那些戒了,就用『五戒』來說,殺盜淫妄酒這五戒,最基本最基本的學佛弟子必須遵守的,十個人裡面九個人都犯了。不要說別人犯不犯,問問自己有沒有犯。不殺生,什麼叫不殺生?不能有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人家對不起我了,我還罵他,批評他,還傷害他的感情,這都是殺心未斷。偷盜,佔人便宜就是偷盜,佔道場便宜那是大戒。淫慾,見了漂亮女孩子心裡還動,犯了。妄語,這更廣了,口業無邊。
犯了之後,又『少露多藏』還不肯發露,埋藏在心中,愈埋藏愈深,罪愈重。我們這一次在青島,聽胡小林老師講,他提升很快,他的祕訣是什麼?『懺悔業障』。懺悔,向多的人、每個人都懺悔。他說最好上電視台懺悔,聽的人愈多愈好,自己的罪業消得乾乾淨淨。你每發露懺悔一次,你就遠離那個罪業一次,你不肯去說,你就不肯離開它,你下不了決心去改它。「懺悔」是第一步,改過是第二步,有懺悔的勇氣你才有改過的勇氣,這叫知恥近乎勇。
所以「五戒」這叫『優婆塞戒』,我們還不具足,至於出家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那就別提了。『聞其名』,聽說講這個名,這是省庵大師特別對我們出家人講,對人說我是比丘,『問其實』,實質尚不足優婆塞戒,『豈不可愧』也?那在家人,「問其名」我是佛弟子,「問其實」《弟子規》都沒做到,豈不愧哉?所以『當知佛戒不受則已,受則不可毀犯』,要受就不能犯,要不然你就別受,受了戒再犯,那個罪更重。『不犯則已』,犯則一定墮落而且都是地獄果報。
所以這個心發起來了,『自愍愍他』,哀愍自己,哀愍別人,痛傷自己,痛傷別人,這個『身口』真切了,聲淚都俱下,為一切眾生求『哀懺悔』。首先給自己懺悔,如果不是如此,那『千生萬劫,惡報難逃』。你真正認識到這一點,你菩提心就發起來了。這是第八因緣。
第九因緣 求生凈土
【云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是為發菩提心第九因緣也。】
第九因緣是講『求生淨土』。發起真正求生淨土的信心、願心,這也是發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明確的開示。信願「求生淨土」這就是發大菩提心。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修行,成道很難;在極樂世界成道很容易,為什麽?因為極樂世界沒有退緣,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一生就可以成佛不退轉。到了極樂世界,人人都是不退轉菩薩,這叫阿惟越致菩薩。或者是《阿彌陀經》講的阿鞞跋致菩薩。
我們這個世界修行累生累劫都不能成就,為什麽?進一退九,進一步退九步,這個難在退緣太多了。因此淨土法門往聖前賢、祖師大德人人都給我們做好樣子,求生淨土。『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是引導我們到極樂世界,最明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乘了義,最後指歸淨土。所以在末法,尤其是現代五濁惡世當中,念佛「求生淨土」是最好、最適合我們修行的法門。
但是往生淨土『少善不生,多福乃致』,《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什麽叫「多福」?省庵大師講莫過於執持名號,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就真正多福。那多善根?莫過於發廣大心,發菩提心。所以真正持名念佛、佛號不斷,勝過布施百年。咱們在念佛堂真能專修念佛,勝過出去外面布施。
但是聽這話,也要看緣分。我們念佛,不一定只在念佛堂念,哪不能念?人家王打鐵,一天到晚打鐵,打一下念一聲佛,不都是念佛?心是清淨的,生活是隨緣的,事來了便做,做完便放下,佛號隨時隨刻提起是真念佛人。故意要搞一個什麽形式去念佛,那不是真念佛。念佛是無時無刻不在念佛,而且要發廣大心利益眾生。先從眼前的眾生利益開始,這『一發大心』比你修行歷劫還要超過。
所以念佛為了什麽?為了作佛。大心、菩提心不發,你怎麽能作佛?所以,作佛的心是因,即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但是也要有緣,緣是什麽?求生淨土。發心就要修行。修行最好的環境就是淨土、極樂世界。所以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哪怕是發了菩提心還會退轉。我們在座每個人都是如此,這菩提心哪是這一生才發起來,我們在座能聽《發菩提心文》,保證過去都發過心,我們都是修行人,要不然不可能有這個耐心,端坐著兩小時這麽苦、這麽累學習此文經義,不可能的。肯定是發了菩提心,但是為什麽退了?緣不好。所以這裡講,『下菩提種』要『耕以念佛之犁』,發菩提心是下種子,這是正因,還要有助緣。助緣是什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就像耕犁用犁去耕,缺一不可。你光有種子不去犁田,那種子也不能發芽,光有「犁」沒種子那更不行,所以二者都不能夠少。這樣『道果自然增長』。
『乘大願船』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載著我們入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你真發起願作佛心,普度眾生的大菩提心,現在念阿彌陀佛,我就到極樂世界去,就為了去作佛,為了廣度眾生,你跟阿彌陀佛的願相應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決定往生,有什麽可擔心的?還懷疑什麽?這是發心的第九個因緣。
第十因緣 正法久住
【云何令正法久住。謂我世尊。無量劫來。為我等故。修菩提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圓果滿。遂致成佛。既成佛已。化緣周訖。入於涅槃。正法像法。皆已滅盡。僅存末法。有教無人。邪正不分。是非莫辨。競爭人我。盡逐利名。舉目滔滔。天下皆是。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衰殘至此。殆不忍言。每一思及。不覺淚下。我為佛子。不能報恩。內無益於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死無益於後。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極重罪人。非我而誰。由是痛不可忍。計無所出。頓忘鄙陋。忽發大心。雖不能挽回末運於此時。決當圖護持正法於來世。是故偕諸善友。同到道場。述為懺摩。建茲法會。發四十八之大願。願願度生。期百千劫之深心。心心作佛。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畢此一形。誓歸安養。既登九品。回入娑婆。俾得佛日重輝。法門再闡。僧海澄清於此界。人民被化於東方。劫運為之更延。正法得以久住。此則區區真實苦心。是為發菩提心第十因緣也。】
第十因緣講『正法久住』。『世尊』無量劫來為我們『修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最後『因圓果滿』成佛了。成佛為了什麽?為了度化我們。可是佛不在世,『正法』過去了,『像法』時代也過去了,現在是『末法』時代了。什麽叫末法時代?『有教無人』,經典是在,現在印的經典比過去的還多,誰肯干?誰肯去讀?所以眾生『邪正不分』,是非不分,天天爭名逐利,追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搞貪瞋痴慢、自私自利。『舉目』看看世間,哪個人不是這樣?統統都是造業,最後要墮惡道。那我們自己過去不也是這樣?這是因為正法沒有能夠弘揚,眾生就沒有眼目。
當今之世,『不知佛是何人?法是何義?僧是何名?』。什麽是佛教都鬧不清楚。佛教當做是迷信,當做是宗教,不知道它是至善圓滿的關於宇宙人生真相的教育。責任在誰?在我們自己,沒有把這個真相、道理給人家說清楚。所以想想這個情況,『不覺淚下』。佛法衰殘到現在這個地步,連人認識佛教都沒有,我的責任。我們沒有報佛恩,對自己無益,對別人也無益。在生的時候對社會無益,死了以後對後代更無益。天不能覆我,地不能載我,為什麽?我們有負佛之重恩,有負師長恩,有負於自己。所以省庵大師講,『極重罪人,非我而誰』?生起這種恥心,才有承擔。直下承擔起如來家業,痛定思痛,把自己那種原來的卑鄙、淺陋都忘掉,發起大心,從現在開始認真修行,為人演說正法,上報佛恩。
雖然不能夠在當今末法時代挽回法運,正法、像法、末法,最後是滅法,法運如此。可是我們也要發心,盡我們的能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今生做不了,趕緊往生淨土,來日乘願再來,護持正法。真有這個心不用往生淨土以後再來,當下你就是護持正法了。為什麽?正法需要有人做榜樣。不在於人說的多少,在於人做的多少;不在經典有多少,在於成就的人有多少,所以我們現在善友聚會,同到道場。
當時省庵大師,在這個道場做『懺摩』,建法會,立四十八大願,我們在此地,不也是這樣?參加「護國息災三時繫念」法會,一起來聽經、念佛,一起修行,同一個心志,弘揚護持正法。『願願度生,心心作佛』這是菩提心。我為什麽來道場?不是為人間福報來的,不是為了求小果來的,我是要來求生淨土,要為護持正法來的。我活一天干一天。這是『從於今日,盡未來際』,盡此一生,『誓歸安養』。「安養」是極樂世界。發誓必須這一生往生淨土,給世間人做好樣子。
到了極樂世界,九品蓮花,『九品』是我們念佛功夫淺深,功夫愈高,品位愈高。一到極樂世界,立即跟阿彌陀佛磕個頭,回入娑婆還要度眾生。干什麽?弘揚正法,使『佛日重輝,法門再闡』,重新建立正法道場,重新弘揚淨土法門。建立僧團使人都能夠得到教化,都能夠社會和諧,「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人們各得其所,劫運都能夠消除,正法得以久住。發起這種真實苦心,你就是發大菩提心,這是第十個因緣。
這十種因緣,每一個因緣不一樣,每個人的根性不一樣,不管你隨哪個緣,只要真發心了那就行了,佛當讚歎。
發心精進 貴在有恆
時間有限,後面流通分只能講個大意,這是省庵大師極力鼓勵我們,這一生遇到這麽好的緣分,人身已得,正法已聞,淨土已遇,善友為依,大家共同聚會於此,要發大心。今天不發,更待何日?
發心不要畏難,也不要覺得太輕易,「勿畏難,勿輕略」。也不要一開始很勐利,後來就沒有了,懈怠了。也不要萎靡不振,因循苟且,度過一生,枉費了時日。應該踏踏實實,認認真真,髮長遠心,「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精進一生也就是短短几年幾十年,到了極樂世界永不退轉,永遠脫離苦海了。所以我們應當覺悟,發心精進念四重恩,念三惡道之苦,為正法久住,求生淨土。這個願力堅實就蒙佛加被,必定修行道路上會一帆風順,決定淨土得生,將來佛道決定得成。
這是省庵大師為我們講述的《勸發菩提心文》,流通分的部分,大家自己看看,我們就不逐字逐句開解了。最重要的是我們聽到大師的教誨之後,發起真正的菩提心,這一生往生淨土就決定有把握。
好,今天我們的講解就到此地,不妥之處,請諸位法師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
※【每日聞思】菩提心的功德1
※土登翁修堪布:上師如父,道場如母,要有虔誠和恭敬之心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以菩提心善待一切
TAG: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