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巨嬰國》摘錄筆記

攻擊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劃分界限。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而一個常見的代價是——我不再是眾人口碑中的好人。

不管全世界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無論別人怎麼看,我絕不打亂自己的節奏。喜歡的事情自然可以堅持,不喜歡的怎麼也長久不了。

一個人如果太考慮別人,就會失去自己的節奏。

不再將感覺等同於事實。

不含敵意的堅決:我很堅決地守住我的立場,但我沒有敵意。

被忽略的人,作為一個能量體,會淪為黑色的能量體,充滿絕望、怨恨和悲傷,特別是怨恨,會嚇著自己,覺得自己壞極了,於是去做一個好人。

能量的坍塌、伸展。如果自我是一個能強球,這個球是坍塌的還是伸展的?

好人最大的傷害還是對好人自己,他們以自我掌控為核心的封閉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隨年齡增長,封閉程度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世界非常狹窄,思維變得簡單而狹隘,身體也變得僵硬。

好人,在乎的是好壞對錯,而不是愛恨情仇,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個道德正確的殭屍。好人看不到自己的惡,就很容易看到別人的惡。

以道德自居的好人,總在忍無可忍時才爆發,其中的邏輯是,我必須處於一種我絕對正確你絕對錯誤的道德處境時,才能還擊。因這種道德對立性,還擊常對關係造成嚴重破壞,而這又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想法——攻擊性是破壞性的。

每個人都宛如一個能量泡,若想在這個世界上彰顯存在,都要擴張能量泡。所謂攻擊性與星宇,就是能量泡擴張動力的展現。成為一個沒脾氣,沒需求,沒性能量的好人,你得到了其他氣泡的讚許,但失去了自己的活力。

你的內心中,被愛之光照到的存在,就是可以呈現的存在。一個人很可以追求成為一個大好人,常見的原因是,他被母愛乃至他們人之愛照到的地方太少,所以他覺得自己內心大多是壞的,他得成為另外一個人,才值得愛。

伴侶關係的根本邏輯是親密。親密,只能通過真實和敞開而達到,而付出卻沒有這個功效。相反,因為你不斷付出,會給對方製造內疚,結果導致對方更加想遠離你。

好人的能量,常常是向內塌陷的。沒有敵意,也沒有熱情。沒有麻煩,就沒有情感。成為一個不傷害別人、被動的好人,容易;成為一個能主動散發著熱情與愛意的善良的人,不易。

真正的好,是那種我存在你也存在,我愛你,因我有豐沛的愛,並且我真不需要你回報,而你真回報時,我也坦然笑納。

中國式好人的好,是討好,而討好,是你存在我不存在。並且,討好,都伴隨著很深的自卑與恐懼。最要命的是,討好這看似不尋求物質與利益上的回報,但其實要一個很大很重的回報——尊重我,愛我,關注我,親近我。討好,本質上是一種防禦。

好人在中國如此普遍,也是中國的伴侶關係質量差的原因之一。我們必須切記這一點:對別人好,可以贏得認可與尊重;但若想贏得親密,只有一條路——真實和敞開。

好人,常常是閹割了自己需要的人。活力,總是帶著攻擊性的。

結果活力的表達變得日益困難,最終,身體變得軟塌塌,一旦需要活力時,會剋制不住地打出一個有一個的哈欠。

好脾氣,常常是活力被閹割的結果,這樣的好脾氣總伴隨著無趣和無力,也不能和別人建立生動飽滿的關係。相反,將活力活出來,會讓別人覺得,你不再那麼容易讓步,但也更精彩更有魅力。

現實中我們是互害型社會,但教導中,真是想建設出一個君子國。

巴菲特說,他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教誨,是父親一再對他說:尊重你自己的感覺,你越是別具一格,別人就越喜歡對你說三道四,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堅持你自己的感覺。

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體,你需要z韓凱你的各種能量,與其他能量體建立鏈接,這份鏈接越飽滿你就越能發現資深的能量是好的,別人的能量也是好的,當這份鏈接達到極致,所謂證悟就會發生。

活力喪失了,卻以為自己證到了平靜、安靜乃至解脫,甚至覺得是有文化的優雅,這種將自我閹割美化的現象,在我看來,是古老的中華文明中最可悲的玩意兒。

所謂開悟般的寂靜,也常是感情與心的寂滅。

滿腦子烏海的思想,嚴重彎腰駝背,一臉褶子,正兒八經的假笑在上面浮動,美其名曰正能量,活得超萎縮了,卻自誇隨心所欲不逾矩。其實,活力都滅掉了,還有什麼好去逾的?

修行就是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

很多人怕麻煩別人,但是,不麻煩彼此關係也就無從建立(或曰考驗)。

鏈接是善,心靈呼應與活在當下是至善,而切段鏈接會導致黑暗,越是孤獨的人,內在黑暗就越多。中國式好人,是因為懼怕內在黑暗,轉而去做好人。但孤獨的好人一旦爆發出黑暗,就容易是摧毀性的,即這個道理。

關係很複雜,飽滿的關係,必然有愛恨情仇,也會有利用、誘騙、私心與嫉妒,但當關係真正能建立時,愛與善就產生了。

伸出雙臂,如果你還渴望被擁抱的話!

健康的孩子,必然是有活力,活力的展現方式就是發出他的高興與不高興的聲音,提出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卓越強迫症:不優秀不配活。如果沒有一顆正常、健康的心,這樣的優秀,有何意義?

退行,佛洛依德發明的辭彙,用來解釋這樣一種心理現象:在相對高級的心理發展階段,遭遇了不可承受的挫折,於是退行到相對低級的早期心理發展階段,尋求那一階段的心理安慰。

一個人生命能量流向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自體,即自己,一部分是客體,即別人乃至整個世界。如何看待自體和客體,構成了四個等級:

最好的等級,是自信和熱情。其次的等級是自大和對客體的理想化。較差的等級是疑病和宗教性的恐懼。最差的等級,是自戀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自戀妄想即覺得自己是神,無所不能,這完全缺乏現實基礎;被迫害妄想,即覺得外部世界有一個無所不能的超牛逼之人,構建了一個體系,系統性地迫害自己。

人的自戀分為四個檔次:第一檔最健康,是自信,即活力能自如地滋養自己;第二檔,自大,即會誇大自己的重要性,但還是有一定的自戀基礎;第三檔,是疑病,患疑病症的人,不敢碰觸心理層面自我的脆弱,轉而懷疑自己的身體自我除了問題;第四檔,自戀妄想,即,並無現實性的基礎,而憑空想像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自戀這個詞,很容易讓人有負面的理解,而科胡特則說,在心理學界,特別是心理諮詢與治療學界中,被賦予了正面意義。

人情關係的溫暖,是比妄想是神,更吸引人。真正的能力,建立在關係中。你必須深入到關係中,放下你自己種種的成見和預判,去碰觸事物本身的道理,尊重事物本身的存在,而不是將你的想像和判斷置於事物之上,這樣你才能和事物建立起關係來,並且,你會樂意放下「我」,而去尊重事物的本質與規律,從而才有了真正的能力與創造。

嬰兒初期和媽媽關係的質量,決定了一個人和其他萬物建立起關係的質量。

自我有兩種,真自我,假自我。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心理與行為從自己的感覺出發;有假自我者,他的一切圍繞著別人的評價而構建。有真自我的人,他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即便沒有要到什麼,他仍然有一種內在的自我價值感。有假自我的人,不管他的慾望看起來有多強,其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他要的是別人都要的,只是,他希望自己要得更多更好,若實現了,他就覺得自己有高自我價值感,若不能實現,他的自我價值感就崩塌了。

能力來自於你與相關事物建立了深度關係,而不是其他,特別不是因為你太牛逼。建立深度關係的關鍵是投入,經由時間與經歷的累計,你與這一事物的關係日益深厚,你逐漸掌握了它,與它相遇,而能力,是你的存在與它的存在相遇的副產品。

(嬰兒會認為)我與世界是一體的,我如神一般,決定著周圍事物;如果周圍事物不能被我所左右,那一定因為我不夠完美,譬如,狀態不夠好。因這一邏輯,他們花很大力氣去調整狀態,還會花很多時間去等待自己狀態好,而不懂得,關鍵是持續投入,瑣細努力即可累積出成功。

有全能自戀心理的成年人,如嬰兒一樣容易陷入等待,而不是持續努力,因他們下意識地認為,努力不重要,重要的是狀態好,所以煩惱、疾病、睡眠等都可以構成不去行動的理由,也因此導致了拖延乃至懶惰。能持續努力的人,是有了相對成熟的心理:我未必能立即掌握一個事物,但只要我持續努力,並且尊重這一事物自身的規律,我會與這一事物簡歷起很好的關係。活在全能感中的人,一旦受挫,他們的自戀就會有崩毀的感覺。一個小挫敗,他們的體驗是「我這個人失敗了,我這個人差勁至極」,而自我基本建立的人,產生的體驗則是「我再這件事上失敗了」,僅此而已,他們的自我還能倖存,甚至根本沒有被動搖,反而可能會因為受挫,激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好勝心,而繼續勇往直前。

一旦有「我這個人失敗了」的感覺,一個人就會體驗到,伴隨著自我崩塌乾的是無力感,即你感覺暫時發不出力量了。其實,只是你暫時控制不了外部事物而已。

需要一個不會報復的人,因此可以滋養出「世界準備好接納我的本能排山倒海地湧出」的感覺。本能是什麼?即攻擊性,或破壞欲,永不被知曉的創造/破壞的核心。

路怒症每天都在發生,是自戀性暴怒在發揮作用。很多惡性新聞,也是自戀型暴怒導致。

任何不如意,都有主觀惡意動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美好的事情都由地道的細節構建而成。地道的細節,必須投入且專業。


推薦閱讀:

一個「巨嬰」的典型一生
成也巨嬰,敗也巨嬰?非也!——談談《》
狂懟《巨嬰國》
你身邊有巨嬰嗎?
可悲的巨嬰男,媽寶男

TAG:筆記 | 巨嬰 | 武志紅 | 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