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 複習資料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 複習資料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本章重點:劃清兩個界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界限。

1、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哲學的定義:

⑴、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即世界觀的理論形態;

⑵、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⑶、是最一般本質和規律的學問;

⑷、是含有階級性的最抽象的社會意識形態。

2、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世界觀、方法論的定義: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看法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處理問題的根本方法。

3、哲學與其他科學(非哲學)的關係:

哲學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研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本質和規律的學問。

4、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5、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即思維和存在何為第一性、何為第二性的問題;也即思維和存在誰是本原,誰是派生的問題。)

⑴、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屬於唯心主義陣營;

⑵、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屬於唯物主義陣營。

6、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⑴、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

⑵、現實社會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確的反應現實。

7、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係問題,是"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基本派別。

8、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⑴、自然界、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維是第二性的;

⑵、物質是世界萬物的本原;

⑶、物質決定意識。

9、唯物主義的主要三種形態:

⑴、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原始的自發,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種或某幾種原始物質。

古代唯物樸素論和樸素辯證法是結合在一起的,例如"萬物皆流"、"萬物皆變"體現了它們的統一。

⑵、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

⑶、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10、唯心主義的根源:

⑴、社會根源;

⑵、階級根源;

⑶、認識論根源。

11、唯心主義的主要二種形態:

⑴、主觀唯心主義:人的感覺、意識、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主觀精神高於一切,大於一切,支配一切,誇大了主觀精神的作用。

⑵、客觀唯心主義:離開了人,脫離了物質世界的某種"客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⑴、在對象上:是普遍規律的科學,正確的指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是互相區別、互相聯繫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⑵、在內容上: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⑶、在作用上: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實踐性、革命性、科學性三個特點。

13、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

現代西方哲學的兩種對立思潮:科學主義、人本主義。

1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

15、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⑴、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基礎;

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論基礎;

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二、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1、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物質的定義:

物質的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物質是:

⑴、不依賴人們的意識而存在;

⑵、並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觀實在的。

2、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範疇的重要意義:

⑴、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批判了唯心主義的物質觀和二元論的物質觀;

⑵、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批判了先驗論和不可知論;

⑶、堅持了物質與物質形態、哲學的物質範疇與具體科學的物質概念的共性和個性的辯證法,克服以往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用個別、個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學的缺陷。

3、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運動的定義: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4、物質和運動的關係:

⑴、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質是運動的載體和承擔者;

⑶、精神的運動是人腦這種高度發展的物質的運動的表現;

⑷、唯心主義的錯誤在於:脫離了物質談運動;

⑸、形而上學的錯誤在於:設想成沒有運動的物質。

5、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靜止的定義: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況。

⑴、指一事物相對於某一參照系,沒有發生某種特定的運動;

⑵、指事物處於量變階段而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6、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⑴、對立統一關係;

⑵、絕對和相對的關係;

⑶、整體和局部的關係;

⑷、相互滲透的關係。

7、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時空的定義:

時空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

8、時空與物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9、時空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現代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觀: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觀領域、宏觀領域、宇觀領域的物資結構層次的多樣性、無限性,證明自然界是一個具有無限層次結構的普遍聯繫和辯證發展的有機整體。

11、現代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觀的哲學意義:

證實了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將進一步深化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1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的定義:

⑴、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實踐不同理解:

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結為精神活動;

唯物主義:把實踐理解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活動。

14、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定義的兩層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創造性相統一的活動;

⑵、是物質的、客觀的、有感性的性質和形式。

15、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實踐的基本特徵:

⑴、客觀現實性;

⑵、自覺能動性;

⑶、社會歷史性。

17、實踐的基本形式:

⑴、生產實踐: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⑵、改造社會關係的實踐;

⑶、科學實踐。

18、實踐的主體:

⑴、指於一定社會條件下,從事一定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⑵、作為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因素,是物質的和精神的統一體、自然的和社會的統一體;

⑶、主體按社會構成可分為個人主體、集團主體和社會主體。

19、實踐的客體:

⑴、主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⑵、具有客觀性的特徵,但客體和客觀事物又有區別;

⑶、客體和主體一樣也是歷史的範疇;

⑷、有三種基本形式: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

20、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不是第一性、第二性關係。

21、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

⑴、主體客體化:

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

⑵、客體主體化:

⒈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為量的因素,客體失去對象化的形式,變成主體的一部分;

⒉人通過實踐活動,產生新的意識,也是客體主體化的一種表現。

22、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意義:

⑴、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是目的與手段、創造者與被創造者、能動者與受動者的關係,主體處於主導地位,客體成為"為我之物";

⑵、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容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不斷打破限定,超越現實客體。這種限定和超越的關係,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

⑶、實踐使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為二)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構成了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觀意義。

23、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

⑴、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包括人的意識的一切活動過程及其產物;

⑵、客觀世界:指人的意識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義:(超綱)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認識和改造過的世界。

25、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對立:

⑴、一元論主張世界有一個統一的本原;

⑵、二元論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

26、唯物主義一元論與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對立:

⑴、唯物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一於物質;

⑵、唯心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樣性統一於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⑴、自然界的物質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規律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⑵、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是指社會存在等同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由生產方式為主、及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等構成。

28、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樣的;

⑵、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29、折中主義:調和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30、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意義:

⑴、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是物質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羅萬象的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形態;

⑶、意識也不過是物質的產物和屬性,並不能獨立的存在;

⑷、物質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發展的基礎。

31、意思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32、人類意識的產生經歷的三個決定性環節:

⑴、所有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⑵、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一般的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⑶、一般的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的意識。

33、人的意識的產生,人的勞動起了決定作用。

34、意識的本質:

⑴、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與屬性;

⑵、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⒈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

意識不論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確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⒊意識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Ⅰ、否認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否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Ⅱ、否認意識形式的主觀性,把意識解釋為"如同肝膽分泌的膽汁的物質的東西"是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35、意識能動性或主觀能動性的含義:

指意識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⑴、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⑵、具有高度創造性,能創造出物質世界沒有的東西;

⑶、對人體生理活動的控制與調節;

⑷、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即對客觀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⑴、物質決定意識;

⑵、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⑶、物質決定論和意識能動論是密切聯繫、不可分割的。

⒈主張意識決定作用的觀點是唯心主義觀點;

⒉主張意識能動作用的觀點是形而上學觀點。

38、人工智慧的含義:

人工智慧是根據控制論的基本原理運用功能模擬的方法,製造電腦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

39、意識和人工智慧的關係:

⑴、相互聯繫、相互促進;

人工智慧在功能上表現上代替甚至超過人腦的部分思維能力。

⑵、人腦和人工智慧有本質區別:

人腦 人工智慧

區別1 生理的、心理的過程 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

區別2 有自覺性 沒有自覺性

區別3 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 只能接受人腦的指令

區別4 具有社會性 不具有社會性

40、如何正確地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⑴、要堅持物質決定論和意識能動論相統一的觀點,恰當估計意識的能動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正確認識客觀規律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⑷、要明確認識到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是社會實踐。把觀念的東西化為物質感性的活動即實踐並通過實踐使客觀世界發生合乎目的的改變。

4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石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這是因為:

⑴、世界統一於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

⑵、物質世界在時空中運動、變化、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使主觀符合客觀並實現歷史的具體的統一;

⑶、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這就要求我們認識規律.尊重規律,使自己的行動符合客觀規律;

⑷、這個原理的意義是既反對思想僵化,落後於實際,又要反對思想超越實際。

42、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⑴、實事求是是指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來改造客觀世界。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從過時的、僵化的、錯誤的思想特別是"左"的錯誤思想的束縛下擺脫出來,樹立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觀念;

⑶、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兩者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重大意義

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撥亂反正的進行;

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更新確立,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全面改革的進行;

⑷、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決了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作出了兩個歷史性貢獻,一是科學地評價毛澤東同志,維護了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⑸、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始終是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堅持在革命和建設中一切從實際出發,敢於和善於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聯繫和發展的規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點:辯證法。

1、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唯物辯證法的定義:

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形而上學的定義:

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否認矛盾的)觀點和方法。

3、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間對立的主要表現:

⑴、聯繫觀點與孤立觀點的對立;

⑵、發展觀點與靜止觀點的對立;

⑶、全面觀點與片面觀點的對立;

⑷、承認矛盾觀點和否認矛盾觀點的對立,這是最根本的對立,是二者對立的焦點,也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間的根本分歧。

4、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聯繫的定義:

是指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以及構成事物諸要素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賴。

5、聯繫的客觀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的聯繫概念不過是客觀存在的聯繫的反映。

6、聯繫的普遍性:

是指聯繫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聯繫,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同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聯繫之網上的一個部分或環節。

7、聯繫的多樣性:

⑴、是指聯繫的內容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⑵、是指各種不同的聯繫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作用是不一樣的。

8、聯繫的條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

⑵、條件是可以改變的;

⑶、改變條件也是要有條件的,只有有條件這點才是無條件的。

9、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性的觀點:

⑴、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質、新功能;

⑵、部分依賴整體,脫離整體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質和功能;

⑶、整體和部分可以相互轉化;

⑷、整體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整體觀:

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點,有源遠流長的思想傳統。

⑴、從概念上;如:太極

⑵、從理論上;如:天人和一

⑶、從價值上。

⒈中國古代整體觀比西方哲學傳統中天人兩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與優越之處;

⒉研究整體觀的辯證思想,可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往人類智慧的繼承,同時中國的整體觀又可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聯繫思想的真理性,豐富其理論體系。

11、事物的普遍聯繫和運動、變化、發展的聯繫:

運動:說明事物是變動不居的,標誌變化的哲學範疇;

變化:說明物質不僅有量的增減,而且有質的飛躍;

發展:指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前進性變化或不斷更新的過程。

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徵。

承認運動即變化的觀點並不一定是辯證法,如機械論、循環論只承認某種變化,只有承認發展才是辯證法。

12、發展的本質是新生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13、質、量、度及其認識意義:

⑴、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一種內在規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限度,是質的量的統一。

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認識事物的度才能準確認識事物的質,做到"胸中有數",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適度原則,防止"過"與"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錯誤。

14、量變的基本形式:

包括單純數量的增減和構成事物的成分的變化。

15、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及其原理: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和形式,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轉化和相互滲透。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⑴、相互轉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即量變不僅是質變的前提、基礎,而且決定質變的性質和方向;質變在事物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質變才能使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⒉體現和鞏固量變結果;

⒊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

⑵、相互滲透:

⒈量變中有部分質變,包括階段性部分質變和局部性部分質變;

⒉質變中有量的擴張。

16、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的重要意義:

⑴、在理論上堅持量變和質變的辯證統一觀點,反對把量變和質變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形而上學觀點;

⑵、在政治上反對"左"、"右"傾機會主義;

⑶、在實踐上既要重視量變又要重視質變。

17、規律的含義:

規律即客觀規律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18、規律的特點:

⑴、本質性的特點;

⑵、必然的聯繫;

⑶、穩定的聯繫;

⑷、客觀的,不能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19、人的自覺活動與規律的關係:

⑴、規律是客觀的;

⑵、規律是人可以認識的;

⑶、規律是可以為人所利用、駕馭的;

人們雖然可以利用規律,改變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實現的形式,但決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變化發展的確定趨勢和不確定趨勢之間的關係。

21、必然和偶然的定義:

必然: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的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

偶然: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的過程中不一定要發生、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趨勢。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統一性的表現:

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轉化。

⑴、必然性通過大量偶然性表現出來並為自己開闢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補充和表現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統一性原理的意義: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學認識和實踐的基礎,認識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獲得自由;

⑵、重視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機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機遇,通過偶然掌握必然。

觀點:"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⑶、既要反對只承認必然性,完全否認偶然性的唯物主義形而上學機械決定論觀點或客觀唯心主義的宿命論觀點,也要反對只承認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義非決定觀點。

24、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理由:

⑴、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特別是揭示了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因;

⑵、對立統一規律是貫徹於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

⑶、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

⑷、對立統一規律體現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

25、矛盾的含義:

唯物辯證法的矛盾範疇是辯證矛盾、客觀矛盾,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

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思維中使用概念、判斷所發生的不合乎邏輯規則的相互衝突,這是應當排除的。

26、矛盾的基本屬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貫通主要指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或相互滲透。

鬥爭性:是指矛盾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衝突、相互否定、相互離異的趨勢。

27、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相互區別:

⑴、同一性是相對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條件的、暫時的;

⑵、鬥爭性是相對的,是指鬥爭性的存在是無條件的、不間斷的、永恆的。

⑶、鬥爭性是同一性基礎,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沒有離開同一性的純粹鬥爭性。

28、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關係的意義:

堅持矛盾的觀點,堅持相對與絕對相統一的觀點,就要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29、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

30、矛盾在事物發展中作用的原理:

⑴、含義;

⑵、基本屬性

⑶、作用;

⑷、意義

31、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的表現:

⑴、矛盾的同一性使對立面相互依存:

⒈在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中得到存在和發展;

⒉使對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

⒊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

⑵、矛盾的鬥爭性:

⒈推動事物量變;

⒉推動事物質變。

3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處處有矛盾和每一事物變化發展中自始至終都存在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個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

註:堅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34、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係是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

⑴、相互區別:

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無條件的即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個性;

⒉共性比個性深刻,個性比共性豐富。

⑵、相互聯繫:

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⒉共性寓於(存在於)個性之中,一般只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都是一般的;

⒊個性體現共性,都同共性相聯繫而存在。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

⑴、在理論上堅持辯證法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反對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如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的觀點),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用個性代替共性);

⑵、在認識上堅持從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⑶、在政治上這一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哲學基礎。中國特色是個性,社會主義是共性,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共性和中國的個性的統一。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種矛盾所構成的體系中對事物發展起著領導、決定作用的矛盾,規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處於從屬地位和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相互區別,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認識和實踐上,堅持分清主次,學會抓中心、抓重點、抓關鍵併兼顧其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起從屬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質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39、矛盾發展的不平衡原理的意義:

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和方法,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貫徹和體現這一觀點和方法。

40、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原則和方法來自1920年列寧的"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之說,列寧這句話的最新翻譯是"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⑴、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因為客觀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體的,而具體事物的性質又都是由它內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決定的。因此,只有具體分析具體事物,認識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的規律,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

⑵、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前提。認識矛盾的目的,在於解決矛盾,不同性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決。因而,只有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才能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活力。

⑶、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保證,"也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來,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實踐的革命的本質。

41、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矛盾觀及其現代意義:

⑴、在中國,有著豐富的關於矛盾的辯證法思想。如《易經》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把陰陽矛盾看作是變化發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兩",孫子的"奇正相生"的軍事辯證法,五行論"相生相剋"理論

最佳答案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本章重點:劃清兩個界限: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界限。

1、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哲學的定義:

⑴、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即世界觀的理論形態;

⑵、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⑶、是最一般本質和規律的學問;

⑷、是含有階級性的最抽象的社會意識形態。

2、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世界觀、方法論的定義:

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看法

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處理問題的根本方法。

3、哲學與其他科學(非哲學)的關係:

哲學是關於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研究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本質和規律的學問。

4、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

5、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劃分:(即思維和存在何為第一性、何為第二性的問題;也即思維和存在誰是本原,誰是派生的問題。)

⑴、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屬於唯心主義陣營;

⑵、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屬於唯物主義陣營。

6、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這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⑴、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

⑵、現實社會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確的反應現實。

7、思維對存在、精神對自然界的關係問題,是"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基本派別。

8、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⑴、自然界、物質、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維是第二性的;

⑵、物質是世界萬物的本原;

⑶、物質決定意識。

9、唯物主義的主要三種形態:

⑴、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原始的自發,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種或某幾種原始物質。

古代唯物樸素論和樸素辯證法是結合在一起的,例如"萬物皆流"、"萬物皆變"體現了它們的統一。

⑵、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

⑶、現代辯證唯物主義。

10、唯心主義的根源:

⑴、社會根源;

⑵、階級根源;

⑶、認識論根源。

11、唯心主義的主要二種形態:

⑴、主觀唯心主義:人的感覺、意識、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認為主觀精神高於一切,大於一切,支配一切,誇大了主觀精神的作用。

⑵、客觀唯心主義:離開了人,脫離了物質世界的某種"客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1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⑴、在對象上:是普遍規律的科學,正確的指出了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係是互相區別、互相聯繫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⑵、在內容上: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⑶、在作用上: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實踐性、革命性、科學性三個特點。

13、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

現代西方哲學的兩種對立思潮:科學主義、人本主義。

1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

體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

15、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⑴、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觀基礎;

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論基礎;

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基礎;

二、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1、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物質的定義:

物質的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物質是:

⑴、不依賴人們的意識而存在;

⑵、並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

⑶、而且是客觀實在的。

2、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範疇的重要意義:

⑴、堅持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批判了唯心主義的物質觀和二元論的物質觀;

⑵、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批判了先驗論和不可知論;

⑶、堅持了物質與物質形態、哲學的物質範疇與具體科學的物質概念的共性和個性的辯證法,克服以往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用個別、個性代替一般、共性的形而上學的缺陷。

3、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運動的定義: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間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4、物質和運動的關係:

⑴、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⑵、物質是運動的載體和承擔者;

⑶、精神的運動是人腦這種高度發展的物質的運動的表現;

⑷、唯心主義的錯誤在於:脫離了物質談運動;

⑸、形而上學的錯誤在於:設想成沒有運動的物質。

5、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靜止的定義: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況。

⑴、指一事物相對於某一參照系,沒有發生某種特定的運動;

⑵、指事物處於量變階段而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6、運動和靜止的關係:

⑴、對立統一關係;

⑵、絕對和相對的關係;

⑶、整體和局部的關係;

⑷、相互滲透的關係。

7、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時空的定義:

時空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

8、時空與物資運動是不可分割的。

9、時空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既是無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現代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觀: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觀領域、宏觀領域、宇觀領域的物資結構層次的多樣性、無限性,證明自然界是一個具有無限層次結構的普遍聯繫和辯證發展的有機整體。

11、現代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觀的哲學意義:

證實了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人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將進一步深化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1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的定義:

⑴、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實踐不同理解:

唯心主義:把實踐歸結為精神活動;

唯物主義:把實踐理解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活動。

14、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定義的兩層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創造性相統一的活動;

⑵、是物質的、客觀的、有感性的性質和形式。

15、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實踐的基本特徵:

⑴、客觀現實性;

⑵、自覺能動性;

⑶、社會歷史性。

17、實踐的基本形式:

⑴、生產實踐: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⑵、改造社會關係的實踐;

⑶、科學實踐。

18、實踐的主體:

⑴、指於一定社會條件下,從事一定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⑵、作為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因素,是物質的和精神的統一體、自然的和社會的統一體;

⑶、主體按社會構成可分為個人主體、集團主體和社會主體。

19、實踐的客體:

⑴、主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⑵、具有客觀性的特徵,但客體和客觀事物又有區別;

⑶、客體和主體一樣也是歷史的範疇;

⑷、有三種基本形式: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

20、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不是第一性、第二性關係。

21、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

⑴、主體客體化:

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

⑵、客體主體化:

⒈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為量的因素,客體失去對象化的形式,變成主體的一部分;

⒉人通過實踐活動,產生新的意識,也是客體主體化的一種表現。

22、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意義:

⑴、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是目的與手段、創造者與被創造者、能動者與受動者的關係,主體處於主導地位,客體成為"為我之物";

⑵、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容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不斷打破限定,超越現實客體。這種限定和超越的關係,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

⑶、實踐使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為二)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構成了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分化與統一的基礎。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觀意義。

23、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係:

⑴、主觀世界:指人的意識,包括人的意識的一切活動過程及其產物;

⑵、客觀世界:指人的意識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義:(超綱)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認識和改造過的世界。

25、一元論與二元論的對立:

⑴、一元論主張世界有一個統一的本原;

⑵、二元論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

26、唯物主義一元論與唯心主義一元論的對立:

⑴、唯物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統一於物質;

⑵、唯心主義一元論主張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樣性統一於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質性與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⑴、自然界的物質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規律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

⑵、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是指社會存在等同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由生產方式為主、及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等構成。

28、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樣的;

⑵、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29、折中主義:調和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30、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的意義:

⑴、客觀存在的現實世界是物質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羅萬象的的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形態;

⑶、意識也不過是物質的產物和屬性,並不能獨立的存在;

⑷、物質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發展的基礎。

31、意思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32、人類意識的產生經歷的三個決定性環節:

⑴、所有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⑵、低級生物的刺激感應性→一般的動物的感覺和心理;

⑶、一般的動物的感覺和心理→人的意識。

33、人的意識的產生,人的勞動起了決定作用。

34、意識的本質:

⑴、意識是人腦的機能與屬性;

⑵、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

⒈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

意識不論是正確還是錯誤都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確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

⒊意識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Ⅰ、否認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否認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這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Ⅱ、否認意識形式的主觀性,把意識解釋為"如同肝膽分泌的膽汁的物質的東西"是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35、意識能動性或主觀能動性的含義:

指意識具有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⑴、具有目的性、計劃性;

⑵、具有高度創造性,能創造出物質世界沒有的東西;

⑶、對人體生理活動的控制與調節;

⑷、通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即對客觀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⑴、物質決定意識;

⑵、意識反作用於物質;

⑶、物質決定論和意識能動論是密切聯繫、不可分割的。

⒈主張意識決定作用的觀點是唯心主義觀點;

⒉主張意識能動作用的觀點是形而上學觀點。

38、人工智慧的含義:

人工智慧是根據控制論的基本原理運用功能模擬的方法,製造電腦模擬人腦的部分功能。

39、意識和人工智慧的關係:

⑴、相互聯繫、相互促進;

人工智慧在功能上表現上代替甚至超過人腦的部分思維能力。

⑵、人腦和人工智慧有本質區別:

人腦 人工智慧

區別1 生理的、心理的過程 無意識的機械的、物理的過程

區別2 有自覺性 沒有自覺性

區別3 具有想像力和創造性 只能接受人腦的指令

區別4 具有社會性 不具有社會性

40、如何正確地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⑴、要堅持物質決定論和意識能動論相統一的觀點,恰當估計意識的能動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正確認識客觀規律並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物質手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⑷、要明確認識到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基本途徑是社會實踐。把觀念的東西化為物質感性的活動即實踐並通過實踐使客觀世界發生合乎目的的改變。

4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石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徹底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要求。這是因為:

⑴、世界統一於物質,是不依賴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

⑵、物質世界在時空中運動、變化、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使主觀符合客觀並實現歷史的具體的統一;

⑶、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這就要求我們認識規律.尊重規律,使自己的行動符合客觀規律;

⑷、這個原理的意義是既反對思想僵化,落後於實際,又要反對思想超越實際。

42、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

⑴、實事求是是指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來改造客觀世界。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從過時的、僵化的、錯誤的思想特別是"左"的錯誤思想的束縛下擺脫出來,樹立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觀念;

⑶、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兩者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重大意義

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撥亂反正的進行;

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更新確立,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全面改革的進行;

⑷、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解決了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作出了兩個歷史性貢獻,一是科學地評價毛澤東同志,維護了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⑸、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始終是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堅持在革命和建設中一切從實際出發,敢於和善於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聯繫和發展的規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點:辯證法。

1、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唯物辯證法的定義:

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形而上學的定義:

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否認矛盾的)觀點和方法。

3、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間對立的主要表現:

⑴、聯繫觀點與孤立觀點的對立;

⑵、發展觀點與靜止觀點的對立;

⑶、全面觀點與片面觀點的對立;

⑷、承認矛盾觀點和否認矛盾觀點的對立,這是最根本的對立,是二者對立的焦點,也是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之間的根本分歧。

4、馬克思主義哲學對聯繫的定義:

是指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以及構成事物諸要素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賴。

5、聯繫的客觀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的聯繫概念不過是客觀存在的聯繫的反映。

6、聯繫的普遍性:

是指聯繫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與周圍的其他事物相聯繫,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繫的同一整體,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聯繫之網上的一個部分或環節。

7、聯繫的多樣性:

⑴、是指聯繫的內容和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⑵、是指各種不同的聯繫在事物發展過程中作用是不一樣的。

8、聯繫的條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有條件的;

⑵、條件是可以改變的;

⑶、改變條件也是要有條件的,只有有條件這點才是無條件的。

9、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性的觀點:

⑴、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質、新功能;

⑵、部分依賴整體,脫離整體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質和功能;

⑶、整體和部分可以相互轉化;

⑷、整體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國傳統哲學中的整體觀:

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特點,有源遠流長的思想傳統。

⑴、從概念上;如:太極

⑵、從理論上;如:天人和一

⑶、從價值上。

⒈中國古代整體觀比西方哲學傳統中天人兩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與優越之處;

⒉研究整體觀的辯證思想,可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往人類智慧的繼承,同時中國的整體觀又可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聯繫思想的真理性,豐富其理論體系。

11、事物的普遍聯繫和運動、變化、發展的聯繫:

運動:說明事物是變動不居的,標誌變化的哲學範疇;

變化:說明物質不僅有量的增減,而且有質的飛躍;

發展:指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前進性變化或不斷更新的過程。

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徵。

承認運動即變化的觀點並不一定是辯證法,如機械論、循環論只承認某種變化,只有承認發展才是辯證法。

12、發展的本質是新生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13、質、量、度及其認識意義:

⑴、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一種內在規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限度,是質的量的統一。

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認識事物的度才能準確認識事物的質,做到"胸中有數",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適度原則,防止"過"與"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錯誤。

14、量變的基本形式:

包括單純數量的增減和構成事物的成分的變化。

15、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及其原理:

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和形式,是對立統一的關係,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轉化和相互滲透。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⑴、相互轉化: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即量變不僅是質變的前提、基礎,而且決定質變的性質和方向;質變在事物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質變才能使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⒉體現和鞏固量變結果;

⒊為新的量變開闢道路。

⑵、相互滲透:

⒈量變中有部分質變,包括階段性部分質變和局部性部分質變;

⒉質變中有量的擴張。

16、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的重要意義:

⑴、在理論上堅持量變和質變的辯證統一觀點,反對把量變和質變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激變論"和庸俗進化論的形而上學觀點;

⑵、在政治上反對"左"、"右"傾機會主義;

⑶、在實踐上既要重視量變又要重視質變。

17、規律的含義:

規律即客觀規律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

18、規律的特點:

⑴、本質性的特點;

⑵、必然的聯繫;

⑶、穩定的聯繫;

⑷、客觀的,不能為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19、人的自覺活動與規律的關係:

⑴、規律是客觀的;

⑵、規律是人可以認識的;

⑶、規律是可以為人所利用、駕馭的;

人們雖然可以利用規律,改變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實現的形式,但決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變化發展的確定趨勢和不確定趨勢之間的關係。

21、必然和偶然的定義:

必然: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的過程中合乎規律的、一定要發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

偶然:是指客觀事物聯繫和發展的過程中不一定要發生、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趨勢。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統一性的表現:

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轉化。

⑴、必然性通過大量偶然性表現出來並為自己開闢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補充和表現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統一性原理的意義: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學認識和實踐的基礎,認識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獲得自由;

⑵、重視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機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機遇,通過偶然掌握必然。

觀點:"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⑶、既要反對只承認必然性,完全否認偶然性的唯物主義形而上學機械決定論觀點或客觀唯心主義的宿命論觀點,也要反對只承認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義非決定觀點。

24、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理由:

⑴、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普遍聯繫的根本內容,特別是揭示了變化發展的內在動因;

⑵、對立統一規律是貫徹於其他規律和範疇的中心線索;

⑶、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認識方法;

⑷、對立統一規律體現了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分歧。

25、矛盾的含義:

唯物辯證法的矛盾範疇是辯證矛盾、客觀矛盾,是指事物之間或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

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思維中使用概念、判斷所發生的不合乎邏輯規則的相互衝突,這是應當排除的。

26、矛盾的基本屬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貫通;相互貫通主要指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或相互滲透。

鬥爭性:是指矛盾的雙方相互排斥、相互衝突、相互否定、相互離異的趨勢。

27、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相互區別:

⑴、同一性是相對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條件的、暫時的;

⑵、鬥爭性是相對的,是指鬥爭性的存在是無條件的、不間斷的、永恆的。

⑶、鬥爭性是同一性基礎,鬥爭性寓於同一性之中,沒有離開同一性的純粹鬥爭性。

28、矛盾的同一性與鬥爭性的關係的意義:

堅持矛盾的觀點,堅持相對與絕對相統一的觀點,就要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29、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

30、矛盾在事物發展中作用的原理:

⑴、含義;

⑵、基本屬性

⑶、作用;

⑷、意義

31、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及其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的表現:

⑴、矛盾的同一性使對立面相互依存:

⒈在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中得到存在和發展;

⒉使對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於自身的因素;

⒊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

⑵、矛盾的鬥爭性:

⒈推動事物量變;

⒉推動事物質變。

3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即處處有矛盾和每一事物變化發展中自始至終都存在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個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點。

註:堅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34、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辯證關係是關於矛盾問題的精髓。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

⑴、相互區別:

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無條件的即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個性;

⒉共性比個性深刻,個性比共性豐富。

⑵、相互聯繫:

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⒉共性寓於(存在於)個性之中,一般只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任何個別都是一般的;

⒊個性體現共性,都同共性相聯繫而存在。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的意義:

⑴、在理論上堅持辯證法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反對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學的觀點(如公孫龍的"白馬非馬"的觀點),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用個性代替共性);

⑵、在認識上堅持從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⑶、在政治上這一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哲學基礎。中國特色是個性,社會主義是共性,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共性和中國的個性的統一。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種矛盾所構成的體系中對事物發展起著領導、決定作用的矛盾,規定或影響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處於從屬地位和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係,相互區別,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認識和實踐上,堅持分清主次,學會抓中心、抓重點、抓關鍵併兼顧其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矛盾雙方中起從屬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質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39、矛盾發展的不平衡原理的意義:

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和方法,堅持兩點論,反對一點論;堅持重點論,反對均衡論。

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是貫徹和體現這一觀點和方法。

40、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原則和方法來自1920年列寧的"具體地分析具體的情況"之說,列寧這句話的最新翻譯是"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⑴、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因為客觀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體的,而具體事物的性質又都是由它內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決定的。因此,只有具體分析具體事物,認識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揭示事物的規律,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

⑵、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前提。認識矛盾的目的,在於解決矛盾,不同性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決。因而,只有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才能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活力。

⑶、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保證,"也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來,才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實踐的革命的本質。

41、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矛盾觀及其現代意義:

⑴、在中國,有著豐富的關於矛盾的辯證法思想。如《易經》中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把陰陽矛盾看作是變化發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兩",孫子的"奇正相生"的軍事辯證法,五行論"相生相剋"理論


推薦閱讀:

「狗」的藝術編年史,萌哭的背後竟然是......
從西方心靈哲學看佛教唯識論
重磅|韋森:一位經濟學家的哲學心路歷程
《哲學書評》徵稿啟事
周易哲學大廈  第七章  卦內關係探討  第45節  從互卦探討乾

TAG:哲學 | 馬克思主義 | 馬克思主義哲學 | 原理 | 複習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