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般若波羅密

「般若波羅密」是梵文Prajnaparamitar 音譯,舊譯為「般若波羅密」。「般若」(prajna)意為「智慧」,又譯「明」。「波羅密」(Paramita),意為「到彼岸」、「度」、「度彼岸」等,意為認識諸法實相的智慧,能度生死之此岸,達到涅槃解脫之彼岸,猶如船筏,可渡大河,故曰「波羅蜜」。兩個合在一起,通常譯為「智度」、「明度」、「無極度」等,意為通過智能慧達到涅槃解脫的彼岸世界。後秦的鳩摩羅什所譯的《大智度論》,所專門討論的就是如何通過修習,得到佛智,進入涅槃的境界。 這裡所講的智慧,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一般智慧,而是一種獨特的佛教智慧。佛教認為,眾生對真理的認識和對解脫的追求,都要通過這種般若的智慧才能得到,什麼是般若的智慧呢?佛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現象,都是由因緣而生,沒有獨立自在的自性,人們所看到的都是虛幻不實的現象,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諸法性空」。修習者如能認識到這種「諸法性空」,就能擺脫世俗認識,從而得到般若智慧,了解真如實相。 大乘佛教看來,「波羅密」也就是「度」的方法,並非僅此般若一種。一般認為有六種或有十種,稱為「六波羅密」或「十波羅密」。「六波羅密」又稱「六度」、「六度無極」等。其內容為: 一、 布施波羅密,音譯「檀波羅密」或「檀那」,一般分成財施、法施、無畏施等,就是指將財物、身體、智慧、佛法等施與他人,或為他人造福,積累功德,以求成智解脫。對於大小二乘來說,布施的目的各不相同。小乘佛教的布施,主要用以求得自身來世的幸福,擺脫來世的貧困。大乘佛教則主張普度眾生,提倡為一切眾生而做布施。 二、 持戒波羅密,音譯「屍羅波羅密」、「屍羅」等。持戒,也是修行的一種方法,指信徒遵守戒律、教規,禁止一切不符合佛教教義的思想與行為,去惡從善,保持信仰。一般說來,泛是大小二乘、在家出家的一切戒律,都是所應持守的內容。與布施一樣,大小二乘的持戒目的也不相同。小乘持戒為的是自身清凈,種自善根。大乘的持戒則是為了一切眾生。 三、 忍辱波羅密,音譯「羼提波羅密」、「羼提」等,意譯為「忍辱」,泛指忍受一切有情的辱罵擊打,以及忍受一切非有情數的寒熱饑渴等,安於受苦而毫無怨情,進行佛教的修行。同樣,修習忍辱,小乘是為了自身,大乘是為了救度一切眾生。 四、 精進波羅密,音譯為「毗黎耶波羅密」、「毗黎耶」等,精進,即精勤勇猛之義,原指粗勵身心,修習其它五波羅密,泛指在修行過程中不懈努力,勇猛修行,故又譯為「勤」。也有大小二乘之別,小乘之精進,為求自身解脫;大乘之精進,為求救度眾生。 五、 禪定波羅密,音譯「禪那波羅密」。「禪」為「禪那」之略,譯曰「靜慮」;「定」為「三昧」之意譯。合稱「禪定」。是一種止散亂之心、觀察佛教四諦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心慮集中,用以觀想佛教真理。一般認為,凡是考慮事情的得失,對世間事物進行分辨、認識,都是心有散亂,未能專註一境。 六、 智慧波羅密,就是前面已經談過的般若波羅密,是指以「緣起性空」的佛教真理去觀察認識一切事物。 所謂「六波羅密」,是大乘佛教區別於小乘佛教的主要標誌之一。作為具體的修行方法,它是大乘佛教所特別提倡的,被提到了非常的高度,甚至被看成是全部大乘佛法的集中體現。尤其是其中的般若波羅密,在般若類經典中竟被說成是一切菩薩之父,一切諸佛之母,是一切佛法的最終本源。所以,在全部「六波羅密」中,般若波羅密處於最高的地位,是諸種波羅密的核心。 一般說來,「六波羅密」是大乘佛教通用的修行方法,但在具體的修行過程中,對於「六波羅密」的使用,諸家各派則是各有所重。如天台、華嚴等派,一般主張定慧雙修,兼重禪定與般若的作用。而禪宗各派,則特重禪定,用禪定統攝一切佛教知識的內容,並對禪定作了新的解釋,使之更加活潑自由。而律宗則側重於持律的重視戒律的持守。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六波羅密」即「六度」,不僅在佛教思想發展過程中起到過重要作用,激發了大乘佛教思想的深入發展。即便在佛教的日常生活中,它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為「出家精神」的象徵,它要求每一位佛教徒必須在具體的生活中發揮「六度」精神,依照「六度」的原則來要求自己,守持戒律,樂善好施,忍受苦辱,慈悲濟人,又能修習禪定,以獲得佛教的無上智慧。可以說,大乘佛教的出家生活,正是「六度」精神的生活化表現。

推薦閱讀:

讀《地藏法門》的收穫感悟
般若正觀略講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七十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印順)

TAG: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