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雞年春節飲酒養生文化
【酒文化】雞年春節飲酒養生文化
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的,但酒又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中國是酒的王國。酒,形態萬千,色澤紛呈;品種之多,產量之豐,皆堪稱世界之冠。中國又是酒人的樂土,不分天南地北和男女老少,飲酒之風,歷經數千年而不衰。中國更是酒文化的極盛地,飲酒的意義遠不止生理消費,遠不止口腹之樂;在許多場合,它都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文化消費,用來表示一種禮儀,一種氣氛,一種情趣,一種心境;酒與詩,從此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中國酒文化的歷史起源
中國是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
地球上最早的酒,不是人造的,而是落地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現,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大自然天工的造化。具體到中國,酒的歷史就源遠流長了。人們習慣把人早酒歸結於夏朝時期的杜康身上,其實真正人造酒的歷史遠在杜康造酒之上。在仰韶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就發現了陶罐和陶杯,並發現了酒的殘渣,由此可以推斷,約在六千年之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孔叢子》有言:「堯舜千鍾。」這說明在堯時,酒已流行於社會。
有了人工造酒,就自然形成了相應的酒文化。可能誰也沒有意識到,最早反映我國酒文化的居然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的主要內容是反映從西周到春秋時期中國北部的社會生活,全書305篇,但其中涉及到酒,寫人們飲酒,寫飲酒時的心情的竟達到48篇,佔總篇幅的15.7%,簡直就是一部豐富的酒文化詩集。從《詩經》反映出來的情況看,雖然當時飲酒是樂事,但一方面由於受到生產力的制約,釀造一點酒並不容易,另一方面,周人汲取商紂王做「酒池肉體」,過量飲酒、醉生夢死,最終導致亡國的歷史教訓,酒的製造和用途是有嚴格限制的,商代的酒往往是用作祭祀祖先之用,與神靈共享,也就是說,從商代開始,我國健康的酒文化終於形成。
健康向上的傳統酒文化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不少文人學士寫下了品評鑒賞美酒佳釀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寫詩、作畫、養生、宴會、餞行等酒神佳話。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古人喝酒不僅有情趣,有氛圍,更有文化。「志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山嶽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慾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三國演義》中曹操煮酒論英雄,酒能激發英雄豪情;《紅樓夢》中寶玉、黛玉、寶釵品酒吟詩作酒令,酒有閒情逸緻風流瀟洒;「李白斗酒詩百篇」,酒更能激發詩人靈感。李白一人把中國酒文化發揮的酣暢淋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寫酒與孤單寂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寫酒與憤懣怨恨;「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寫酒與狂放豁達。
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佔有獨特的地位。酒醉而成傳世詩作書畫,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有關醉酒的詩句有,杜甫的「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獨酌成詩》);蘇軾的「俯仰各有志,得酒詩自成」(《和陶淵明〈飲酒〉》);楊萬里的「一杯未盡詩已成,涌詩向天天亦驚」(《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張元年(南宋政治詩人)的「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不僅為詩如是,在繪畫和中國文化特有的藝術書法中,酒神的精靈更是活潑萬端。畫家鄭板橋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誘惑而在其醉意中使得求畫者如願,並寫詩自嘲:」看月不妨人去盡,對月只恨酒來遲。笑他縑素求書輩,又要先生爛醉時」;「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黃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畫」;「書聖」王羲之醉時揮毫而作《蘭亭序》,「遒媚勁健,絕代所無」,而至酒醒時「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
後人把三五友人,以酒為媒,賞花賞月,吟詩作畫,把「品酒」當做酒文化的精髓,而把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當做酒文化的「下品」。高雅點,稱之為「燕飲」,低俗點,譏諷為「驢飲」。但不管怎麼樣,傳統的酒文化整體上還是健康向上的。
走向低俗的現代酒文化
可是到了現代商品社會,傳統酒文化卻不知不覺變了味。求人辦事,需要擺酒宴飲;大會小會,需要開懷暢飲……一年365天,喝得昏天黑地,只是眾多的酒場子已經沒有了閒情逸緻,沒有了友誼情趣,更沒有了友誼交情,更沒有了品酒吟詩的太白遺風……酒中只有赤裸裸的實用、交換、揮霍與麻醉……與當前日益繁多的酒局相配套的是日趨低俗化的酒文化,什麼「一兩二兩漱漱口,三兩四兩不算酒,五兩六兩扶牆走,七兩八兩還在吼」,「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能喝白酒喝啤酒,這樣的幹部要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樣的幹部不能要」,在形形色色的「行酒令」中,其中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就是所謂的「感情鐵,喝出血」。
對於酒的副作用一般人是知道的,誰都知道喝酒過量不好,但這些所謂的兄弟、商人又為什麼如此迷戀熱衷於低俗的酒文化呢?本來朋友之間喝酒是以此為媒介談天說地,聯絡感情,但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比拼心理,總想在酒場上比個高低,而當前還形成了「酒品是人品」,「主人擺酒,客人不醉,是東家陪酒不到位」等一系列低俗的酒文化。
中國的酒文化本來是養生文化,但在低俗的酒文化的引導與衝擊下,千奇百怪的酒文化「殺人」不見血,而且這股歪風愈演愈烈,什麼升遷酒、喬遷酒、考學酒、祝壽酒、滿月酒……酒風一桌比一桌凶,你灌我、我灌你,酩酊大醉後,酒精中毒了,車禍發生了,身體弄垮了……如果僥倖撿回一條命,也是遍體鱗傷,事後一句經典的推托之詞:「都是酒精惹的禍」。其實,酒有什麼錯?要錯,錯在我們自己,錯在我們的酒風上。
適逢新春佳節,你我他她在拜年迎送、訪親探友、同事(學)聚會都不免要製造或參與各種酒場。在此勸說各位,還是要用點「出門在外,老婆交代,少喝酒,多吃菜」、耍點小酒瘋、弄點小技巧,大家心知肚明,彼此找個台階,不至於「喝出血」,但彼此感情依然「濤聲依舊」。
春節飲酒養生文化
常飲質量好、度數低的酒
古人對酒的品質十分講究。早在周代,酒便有了《五齊》《三酒》之分。五齊(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是按酒的清濁及味的厚落分為五等,三酒是依據酒的釀造時間和長短而劃分的。古人乙堰認為不應該飲用那些度數高而質量低的烈性酒,而應該適量飲用一點味淡而質量較好的酒。這一觀點深為後世注重養生的人所重視。那麼究竟什麼樣的酒算是好酒呢?清人顧仲在《養心錄》中有過這樣的論述:「酒以陳者為上,愈睞愈妙。」「如能陳即變而為好酒矣。」
開始的時候,古人認為質量較高、有利於延年益壽的酒主要有黃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後來才發展到白酒及以白酒為原料的各種藥酒。
發酵而成的黃酒是中國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豐富的氨基酸、多種糖類、有機酸、維生素等,發熱量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視為養生健身的「仙酒」、「珍漿」,深受人們喜愛。這也是紹興等黃酒從春秋戰國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為宮廷和國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葡萄酒合有較多的糖分和礦物質以及多種氨基酸、檸檬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也是古人喜愛的一種養生酒。三國時的魏文帝曹丕曾經盛讚它「甘於麴櫱,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唐太宗李世民不僅十分喜愛飲酒,而且還親見督造;大臣魏徵擅長釀製葡萄酒,他曾親自寫詩稱讚他釀製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新修本草》已將葡萄酒列為補酒,認為它有「暖腰腎、駐顏色、耐寒」的功效。元代《飲膳正要)中稱它有「益氣調中,耐飢強志」的作用。李時珍也說葡萄酒有「駐顏色、耐寒」的作用。
桂花酒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為古人所飲用。屈原在《九歌)中說:「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這種祭把儀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釀製的桂花酒。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所以用桂花釀製的酒能「飲之嘉千歲」。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漢代桂花酒是人們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禮完畢,晚輩向長輩敬此酒,長輩們飲此酒後便會長壽。《漢書·禮樂志》說:「尊桂酒,賓八鄉。」白居易曾用「線惠不香饒桂酒,紅櫻無色浪花細」的詩句來讚美桂花酒;宋代蘇軾更作有《桂酒頌》。由此可見古人對桂花酒的珍愛。
此外,菊花酒、椒柏酒、莒蒲酒、枸杞子酒、蓮花酒、人蔘酒、袂苓酒等等滋補酒,也均是養生益壽的好酒。節制飲酒,一向是古人極為重視的養生之道。他們認為飲酒的目的在於「借物以為養」,而不能「身為物所役」,飲酒必須量力而行,適可而止。酒再好,如果不加以節制,也會損害身體的健康。
暢飲時心境要好
古人認為,酒不能亂飲,只有在身體和情緒正常的情況下才能飲用。身體不適、過分憂愁或盛怒之時不能飲酒。否則會損害身體健康。清人徐坷在《清裨類鈔》中談到飲食衛生時說:「於飲食而講衛生,宣研究食時之方法,凡遇憤怒或憂鬱時,皆不宜食,食之不能消化,易於成病,此人人所當切戒者也。」飲酒更應如此,按中醫的理論說,人在發怒時,肝氣上逆,面紅耳赤,頭痛頭暈,如再飲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勢如火上澆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
古人為使飲酒時的情緒達到最佳狀態,也摸索出了至今看來仍可仿效的辦法:
選擇合適的時間:如涼月好風,袂雨時雪;花開滿庭,新釀初熟;舊地故友,久別重逢時飲酒,可達到賓主同歡的願望;而在日灸風燥,渡陰惡雨;近暮思歸,心情煩躁,不速客至,而有他期之時,則不宜飲酒。
選擇合適的場合:無論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場合,還是在宅舍酒樓,只要使人感到幽雅、舒暢,便是飲酒的最佳場合。
古人有「山飲」「水飲」「郊飲」「野飲」之習,頗喜在遊覽觀光中飲酒。因此,他們飲酒的處所,往往不在大雅之堂,不在鬧市之肆,而在山巒之巔、溪水之畔,或在郊野之中,翠微之內。我們現代的文化生活比較豐富,老人們可以參加各種文體活動以達到娛樂、養生的目的。古代就不同的,古人除了兒孫繞膝之外,大部喜歡與友人相聚飲酒以為樂。其實他們聚飲的目的也並不在於吃喝,而主要在於活動筋骨、舒暢身心。
溫酒而喝
古人飲酒多溫熱了喝。商周時期的溫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證明。酒為什麼要溫了喝呢?元人賈銘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但喝冷酒也不好,認為「飲冷酒成手戰(即顫抖)。」明人陸容在《菽固雜記》中記載:「熱酒固能傷肺,然行氣和血之功居多;冷酒於肺無傷,而胃性惡寒,多飲之,必致滯其氣。而為亭飲,蓋不冷不熱,適其中和,斯無患害。」
淺嘗而勿豪飲
我們現代的許多人飲酒常講究乾杯,似乎一杯杯的幹才覺得痛快,才顯得豪爽。其實這樣飲酒是不科學的。正確的飲法應該是輕酌慢飲。《呂氏春秋》說:「凡養生,……飲必小咽,端直無戾。」明人在《飲食紳言)中說:「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則會損傷腸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腎、肺五臟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車子的車蓋,特別不能損傷。」《調鼎集》中更明確地說:酒「忌速飲牛飲」。吃飯、飲酒都應慢慢地來,這樣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於消化,不致於給脾胃造成過量的負擔。
勿混飲
元人在《飲食須知》中說:「飲食藉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忌,叢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是養生者亦未嘗不害生也。」飲酒也是如此,各種不同的酒中除都含有乙醇外,還含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雜。多種酒混雜飲用會產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會使人感覺胃不舒服、頭痛等。《清升錄》曾告誡人們:「酒不可雜飲。飲之,雖善酒者亦醉,乃飲家所深。」
另外,藥酒也不宜用作飲宴用酒。藥酒中一般含有多種中草藥成分,如作飲宴用酒,某些藥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發生矛盾,令人不適。
空腹勿飲
中國有句古語叫:「空腹盛怒,切勿飲酒。」認為飲酒必佐佳肴。唐孫思邈在《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們忌空腹飲酒。因為酒進入人體後,乙醇是靠肝臟分解的。肝臟在分解過程中又需要各種維生素來維持輔助,如果此時胃腸中空無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調、肝臟受損。因此,飲酒時應佐以營養價值比較高的菜肴、水果,這也是飲酒養生的一個竅門。當然,飲食後也不宜飲酒。
勿勸酒強飲
飲酒時不能強逼硬勸別人,自己也不能賭氣爭勝,不能喝硬要往肚裡灌。張潮在《酒社芻吉》小引中說:「飲酒之人,有三種,其善飲者不待勸,其絕飲者不能勸。惟有一種能飲而故不飲者宜用勸,然能飲而故不飲,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為勸之哉。故謂不問作主作客,惟當率喜稱量而飲,人我皆不須勸。」意思是說,在酒桌上不用勸酒,應該是「君子飲酒,率真量情」。總之是,勸人醉酒不可取。
酒後少飲茶
自古以來,不少飲酒之人常常喜歡酒後喝茶,以為喝茶可以解酒。其實則不然。酒後喝茶對身體極為有害。李時珍說:「酒後飲茶,傷腎臟,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患痰飲水腫、消渴孿痛之疾。」現代科學已證實了他所說的酒後飲茶對腎臟的損害。據古人的養生之道,酒後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與白蘿蔔熬湯解酒。
現代人常用解酒妙招:
1.香蕉:飲酒過量中毒輕者,立即吃香蕉3~5個,可清涼血,潤肺解酒。
2.維生素C:飲酒過量欲噁心嘔吐者,立即口服Vc片6~10片。Vc有助於清除血中的酒精。飲酒者服用Vc片越多,酒精消失越快。飲酒前一次口服Vc片6~10片,還可預防酒精中毒。
3.梨:梨解酒效果良佳。一次食梨小的3~5個,大的2~3個,中毒嚴重者可用梨汁灌服。
4.荸薺:具有清熱生津、止渴解酒毒的作用。酒精中毒輕者,可生吃50g~100g;若中毒嚴重將荸薺洗凈去皮,搗爛擠汁200ml,加少量冰糖溶化,1次灌服,解酒立竿見影。
5.西瓜:1次口服西瓜汁300g,解酒毒效果很好。
6.白蘿蔔:洗凈去皮,生吃1~2個,中毒嚴重不省人事者,可榨擠蘿蔔汁200ml灌服。
7.茭白:醉酒昏迷不醒,用茭白汁加少量薑汁灌服,效果顯著。
8.醋和白糖:一般醉酒可用40ml~50ml食醋加10g~20g白糖和少量開水,使白糖溶解後,一次飲服,可迅速解酒,中毒嚴重者灌服。
9.綠豆:綠豆適量,用水洗凈搗碎,用沸騰的開水沖,然後放入冰箱冷涼後一次飲服,解酒效果顯著。
還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解除相關酒後痛楚:蜂蜜治酒後頭痛;新鮮葡萄治酒後反胃、噁心;西瓜汁治酒後全身發熱;柚子消除口中酒氣;芹菜汁治酒後胃腸不適;酸奶治酒後煩躁;香蕉治酒後心悸、胸悶;橄欖治酒後厭食。
推薦閱讀:
※喝酒有什麼危害?低碳可以喝酒嗎?
※痛飲酒,慢品茶
※怎樣喝酒才能讓身體少受傷害?
※陶淵明《飲酒》詩賞析
※注意了:喝酒時吃這些,可能會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