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晚清四傑

晚清四傑

曾國藩

(1811--187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初名子城,字伯涵,號 滌生,謚文正,漢族,出生於湖南雙峰縣荷葉鎮天坪村(舊屬湘鄉縣)。 晚清 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 清朝 軍事家 、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 ,文學家,晚清散文「 湘鄉派 」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 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出生於清代一個地主家庭,自幼雖笨,但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八股文、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同年參加長沙的童子試,成績列為優等。父麟書,有田產,不事耕種,醉心功名,然童試17次皆不第,父設館授徒。曾國藩幼從父學。道光十三年(1833)入縣學為秀才。翌年就讀於長沙嶽麓書院,同年中舉人。此後赴京會試,一再落榜。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貢士,旋赴殿試,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選翰林院庶吉士。結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鑒等。二十七年任四川鄉試正考官,明年升侍讀,後年升侍講學士。二十七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二十九年任禮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三十年兼署工部右侍郎。

咸豐二年(1852)兼署吏部左侍郎。最後升至總督, 官居一品。十年七遷,連躍十級。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因母喪在家。這時太平天國的起義已席捲半個中國,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 八旗、 綠營 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不堪一擊。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 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製革命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藉著清政府給予尋求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的時機,他因勢在其家鄉湖南一帶,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複雜的人際關係,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勇。1854年2月,湘軍傾巢出動,曾國藩發表了《討粵匪檄》。湘軍在軍事素質落後的清朝武裝力量中成為中國南方地區與太平天國軍事力量作戰的主力之一。

曾國藩被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歷任 兩江總督 、 直隸總督 ,官居一品。1864年,湘軍在其弟曾國荃的率領下攻下天京,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功臣。 太平天國失敗後,太平軍在江北的余部與 捻軍匯合,清廷命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曾國藩帶領湘軍二萬, 淮軍六萬,配備洋槍洋炮,北上「剿捻」,但是捻軍突破了曾國藩的防線,進入山東,使曾國藩的戰略計劃全部破產。

曾國藩被免職,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正歷: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贈 太傅,死後被謚「文正」,其墓地在今長沙市望城縣坪塘鎮伏龍山下桐溪寺後。

李鴻章

(1823~1901)中國晚清軍政重臣,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授 文華殿大學士 。日本首相 伊藤博文 視其為大清帝國 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 2月15日),李鴻章出生於合肥肥東縣東鄉(現屬 合肥 瑤海區 )磨店鄉。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 李瀚章(1821年-1899年),後來也官至 總督 ;三弟 李鶴章 、四弟 李蘊章 、五弟 李鳳章 、六弟 李昭慶(1835年-1873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鴻章在 廬州 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望子成龍,函催鴻章入 北京,準備來年 順天府的 鄉試。鴻章謹遵父命,毅然北上,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國藩宅邸受曾補習教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 任 庶吉士 。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三年後翰林院 散館 ,獲留館任翰林院編修。咸豐八年( 1858年)冬,李鴻章入曾國藩 幕府襄辦營務,負責起草文書。咸豐十年(1860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編成淮勇五營,曾國藩以上海系「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抵達上海,自成一軍,稱為淮軍。旋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儼然乃新式陸軍,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後來的淮系軍閥集團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李鴻章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 )進攻太平軍。 同治二年( 1863年 )和三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 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又鎮壓了 捻軍 ,因功加封為 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國藩在李鴻章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淮軍各營,淮軍正式宣告建軍。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首批淮軍抵滬,半月之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次年二月又兼署通商大臣,至攻打天京前夕,淮軍總兵力已達7萬餘人。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統帥 僧格林沁 全軍覆沒于山東菏澤。清廷即任命曾國藩為 欽差大臣,北上督師剿捻,以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負責調兵、籌餉等後勤事宜。捻軍覆滅後,清廷開復李鴻章迭次降革處分,並賞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同治九年(1870年)被任命為直隸總督,旋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授武英殿大學士。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辦理完天津教案 後不久,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 簽訂了《 中日修好條規 》,這是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 日本人的姿態中,看出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李鴻章還分別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秘魯簽訂了《中秘通商條約》;光緒二年(1876年)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 》。前者旨在保護華工;後者則是因「 馬嘉理案」導致的中英間的嚴重交涉。李鴻章在英國公使威妥瑪以下旗宣戰的要挾下,巧妙地利用國際法挽回決裂之局。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成立 海軍衙門 , 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為會辦。利用這個機會,北洋水師建設成軍。成軍後的 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 旅順 、大沽、 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簽訂馬關條約光緒十年(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事變」,對朝鮮時存覬覦之心的日本,乘機出兵。188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訂立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敗,李鴻章才上奏前籌海軍巨款分儲各處情況:「滙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開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受命,作為全權大臣赴日本議和。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 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閑散。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李鴻章奉命作為頭等專使前往祝賀。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 》,中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並同意俄國修筑西伯利亞鐵路經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為收拾八國聯軍之役的殘局,清廷再度授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鴻章、 奕劻 代表清廷簽署了《 辛丑條約》,賠款4億5千萬兩。於九月二十七日去世,臨終時「雙目猶炯炯不瞑」,帶著無盡的遺憾,走完了他78歲的人生歷程。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左宗棠

(1812~1885年),字季高、朴存,號上農人,湖南湘陰人(今湖南湘陰縣界頭鋪鎮)。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 洋務派首領。左宗棠生性穎悟,少負大志。5歲時,他隨父到省城 長沙讀書。1827年(道光七年)應長沙府試,取中第二名,但此後的6年中,3次赴京會試,均不及第。1852年(咸豐二年),當太平天國大軍圍攻長沙,省城危急之際,左宗棠終於經不住老朋友郭嵩燾等人的勸勉,應湖南巡撫張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衛大清江山的陣營。1854年3月,左宗棠又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撫幕府,長達6年之久。1856年,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軍攻破江南大營後,隨同欽差大臣、兩江總督曾國藩襄辦軍務。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組成「楚軍」,赴江西、安徽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後,由曾國藩疏薦任浙江巡撫,督辦軍務。同治元年(1862年),組成中法混合軍,稱「常捷軍」,並擴充中英混合軍,先後攻陷金華、紹興等地,升閩浙總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論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軍入江西、福建追擊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滅於廣東嘉應州(今梅縣)。鎮壓太平天國後,倡議減兵並餉,加給練兵。時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陝甘總督,

1867年,奉命為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率軍入陝西攻剿西捻軍和西北反清回民軍,平定了陝甘回民起義。陝甘任間,繼續從事洋務,創辦蘭州製造局 (亦稱甘肅製造局)、甘肅織呢總局(亦稱 蘭州機器織呢局),後者為中國第一個機器紡織廠。1874年5月,左宗棠收復新疆,左宗棠以64歲的高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4月,左宗棠坐鎮甘肅酒泉 ,收復新疆戰役打響。 1878年 3月 由一等恪靖伯,晉二等恪靖侯。1881年初,中俄《 伊犁條約》簽定,中國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兩岸領土(霍爾果斯河以西地區和北面的齋桑湖以東地區卻被沙俄強行割去)。左宗棠應詔至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在總理衙門行走,管理兵部事務,1881年夏,調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 。

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軍機大臣。時值 中法戰爭,法國艦隊在福州馬尾發動突然襲擊,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左宗棠奉命督辦福建軍務。11月抵福州後,積極布防,並組成「恪靖援台軍」東渡台灣。1885年病故於福州。謚文襄。後歸葬於長沙石門鄉相竹村。有《左文襄公全集》行世。

張之洞

(1837~1909)中國清末重臣,洋務派首領。字孝達,號香濤,又號香嚴,晚年自號抱冰老人。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生於貴築縣(今貴陽市 )。曾祖父張怡熊,曾任浙江山陰縣知縣。祖父張廷琛,曾任福建古田縣知縣。父親張鍈,曾任貴州興義府知府。 道光十八年進士,翰林院侍讀。咸豐二年(1852年),張之洞應順天鄉試,中式第一名。同治三年(1864年)參加會試、殿試,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以後,他曾擔任浙江鄉試的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職務。光緒五年(1879年),張之洞補國子監司業,補授詹事府左春坊中允,轉司經局洗馬。張之洞、寶廷、張佩綸、黃體芳稱翰林四諫,號為清流派。他們擁戴軍機大臣、大學士李鴻藻 為領袖,而實際上張之洞是清流派的首領。

光緒七年至十年(1881—1884),張之洞任山西巡撫。光緒十年(1884),被任命署理兩廣總督,不久實授。光緒十二年,張之洞在廣州創辦廣雅書局和廣雅書院。廣東原有端溪書院,

光緒十五年(1889),清廷調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光緒十五年冬,張之洞到了湖北。他花了很大的精力辦起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首先是籌建漢陽鐵廠 。張之洞到了湖北,其中光緒二十年(1894)調署兩江總督,光緒二十二年(1896),他回任湖廣總督,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月,張之洞被賞加太子少保銜。光緒三十一年(1905)六月,張之洞又奉旨督辦粵漢鐵路。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張之洞由協辦大學士充體仁閣大學士,七月入京,補授軍機大臣,兼管學部,

1909年六月,張之洞病重。八月二十一日(七月初六日),奏請開去各項差額,攝政王載灃親臨探視。當天,張之洞在哀嘆「國運盡矣」聲中去世。清廷謚以「文襄」。


推薦閱讀:

張之洞是一個怎樣的人?
清朝時買個實缺文官要花多少錢?
處理群體暴力事件的天朝法則
淺析晚清體制內憲政言論
晚清重臣的罕見照片(3)

TAG: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