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太極拳技擊應明確的若干問題
太極拳創始之初,即為搏人,而且是極其高明的搏人術,已被陳王庭、陳長興、楊露禪、楊班侯等太極前輩們出神入化的技擊功夫所證實。太極拳技擊術,是古人遺留的珍貴遺產,是古老東方文化蘊育的神秘武學,無論從理論、觀念,乃至功法,都很難使現代人充分理解和接受,往往被人譏為「豆腐拳」和「意識體操」。當前,太極拳如何打破技擊禁區,如何與實戰性極強的拳種對抗,已成為廣大太極拳愛好者關注的焦點。筆者在古拳論基礎上,經過多年太極拳技擊對抗實踐,認為:太極拳用於技擊不但是可行的,而且與外家拳相比,更有它的優越性。但是,太極拳在現代技擊領域裡確立自己的地位,重現過去的輝煌,必須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一、太極拳技擊是勁力的抗衡
這個題目首先就與太極拳之理相悖,甚或大逆不道,因為傳統太極拳理論中十分強調「用意不用力」。太極拳愛好者卻片面理解這句拳論,每與外家拳較技也不用力,軟綿綿的,結果經不住剛猛拳手的攻擊,失敗後卻以功夫不到以自慰,他們認為用力就不是太極拳,什麼「聽勁」、「粘勁」,都難派上用場,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必然的。
武術的對抗是力量、技巧、精神等方面的角逐,力量是第一位的。太極拳論提出的「用意不用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功技拳的特點決定的,其求力或勁的方式即用意,正如拳論雲,「凡此皆是意」。太極拳行功中,通過放鬆入靜,以意貫注於招招式式之中,使周身氣血暢通,漸漸產生出一種內勁,這是內在的力量,即太極拳論中的柔中之剛。太極拳不能只柔無剛,無剛就如同沒有重武器,技擊中輕柔似和風細雨(避實就虛),剛猛如雷霆萬釣(發人於丈外),這種剛勁則是太極功夫的精華,它渾厚、沉重,要哪有哪,變化莫測。有人稱這種剛勁為棚勁,有人稱為太極勁,無論怎樣稱呼,都是力的體現。陳氏太極拳大師陳發科曾說過:「力與巧是應當結合的,但力是基礎,巧是拳法。」太極拳家洪均生也曾指出:「應當把『意』理解為合乎拳法、拳理的一種思維活動,是一種理想,而非空洞的幻想……應當承認力是第一個應當具備的條件」。這兩位大家的語言多麼精闢,可說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今太極拳技擊中的弊病--無力不成拳。
二、太極拳技擊是速度的較量
大概是因為太極拳練功時行拳慢的緣故,有人認為太極拳技擊是以慢制快的。因而在技擊中出擊遲緩,畏畏縮縮。雖然太極拳主張以靜制動,後發制人,但制人的先決條件是速度。拳論云:「彼不動,我不動,彼欲動,我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技擊中「先動」與「急應」是要因敵而變的,試想對手出拳如風,你不比對手更快,又如何後發先至,又如何動急則急應?出手慢則意味著被動和挨打。慢是不符合武術對抗規律的。太極拳主張用意慢練是為了強化心理意識,實現意識對身體的反作用,進而物極必反,獲得超乎尋常的應急能力和反應速度,慢究竟能否後快,暫不探討。但早期太極拳練功是快慢相間的,如今只有陳家溝太極拳仍然保持著低架,快慢相間的練法。陳長興公《用武要言》中就有太極拳交手速度的精彩描寫:
「心如火藥手似彈,
靈機一動鳥難飛。
身似弓弦手似箭,
弦響鳥落顯神威。
起手如閃電,
電閃不及合眸。
擊敵如迅雷,
雷發不及掩耳。」
不難看出,傳統太極拳的技擊特彆強調速度。
三、技擊對抗不能拘泥招法
拳術套路是由招式組成的,每招每式都有具體攻防含意,太極拳招式中的攻防含意更加具體、細膩。有人認為,只要掌握了拳式用法,就能克敵致勝,但當他們一旦躋身於技擊對抗,就會感到事與願違。對抗中你來我往,拳腳相加,容不得你用理想的招式去攻防,當吃了幾記重拳之後,便會懷疑起太極拳的實用性。其實,這些太極招法都是太極前輩們千錘百練總結出來的武術精華,可說是招招管用,式式都是制人之法,但這些招法卻看誰去用,對誰而用。從技擊對抗角度來講,對手之間的體重、功力、技術,不可能有較大的差距,更不可能讓你痛快淋漓地去發揮每招每式的威力,只能因敵變化,不拘招式才有希望戰而勝之。由於武術對抗是一種下意識的攻防運動,太極拳架與推手的慢練法就是以「意識為主宰」,在心理意識作用下,逐漸形成下意識的肢體運動,這在太極拳理論中稱為知已功夫。太極推手是通過肢體按」八法」要求進行的有一定對抗意義的條件反射運動,功夫深者可達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的境界,在太極拳理論中稱為知人功夫。太極拳手就是依賴於這種平素練就的下意識身體反射能力,應付各種複雜的技擊場面,才能比單純的招數更技高一籌。正如拳論所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挨著何處何處擊,我也不知玄又玄」,此乃太極拳技擊的至高境界。應此,研究套路招式用法固然重要,而技擊中卻萬萬不可拘泥於招法。「以無法為有法,有無限為有限」才是技擊實作的巔峰。
四、「粘連沾隨,聽化拿發」不適於技擊對抗
翻開有關太極拳的著作,常可見到擊人過程均不離「聽化拿發」四字,而實現這一過程的關鍵是「粘連沾隨」,通過肢體的接觸,體察對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然後引進落空,借力發之,或在粘連沾隨中拿住對方的肢體或勁路,制服對方。通過技擊對抗實踐,筆者認為粘連沾隨,聽化拿發這一理論,只能指導太極拳的推手,不適於應用到技擊對抗這一特殊環境之中。
在技擊對抗中,拳腳攻防動作既迅速又激烈,肢體碰撞的時機稍縱即逝,很難捕捉到聽勁的機會,若要去粘連對方的肢體又談何容易,就是意欲拿住對方肢體的機會也不是太多的。筆者認為陳長興《用武要言》中的「足來提膝、拳來肘撥、順來橫擊、橫來棒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才是太極拳技擊的圭臬之論。
五、技擊對抗中要具備抗擊打能力
太極拳提倡以柔克剛,反對將身體練僵練硬,因此,傳統太極拳理論中沒有專門練習排打功的記載。有的太極專家說,太極拳手只要將氣練到,無需練排打功,也自然具有抗擊打能力。為驗證此說正確與否,我們通過練習排打和不練習排打兩組對抗試驗,證明未練排打功者技擊中抗擊打能力明顯低於練排打功者。我們在散手實作中常可見到這樣的拳手,由於自身抗擊能力不強往往經不住重拳進攻而敗北的現象。這說明了武術技擊對抗是力與力的碰撞,從力學角度講,力是相互作用的,你用多大力去進擊,對方反作用給你的同樣大的力。儘管太極拳法主張柔化、驚閃。但激烈的對抗中難免不挨上一拳一腳,如果沒有一定的抗擊打能力,真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拳」。拳諺云:「未學打人,先學挨打」。為避免將身體練僵練硬,我們採取了雙人拍打法,以靠臂、靠肩、靠髖等用以提高拳手的抗擊打能力。實踐證明,採用這些方法訓練,見效快,不影響身體的靈敏,又無痛苦,很受太極拳愛好者歡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