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

拳譜云:「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孫式太極拳訣亦云:「太極拳本內家拳,不用拙力意當先。」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即突出強調意識的作用。練拳時,外部神態的活動是內意的外在表現,即「意氣君來骨肉臣」、「神為主帥、身為軀使」。只有意、氣、神、形完美的結合起來,才能做到內外兼修,身心並練。 一、首先弄清何謂「意」 「意」是人類大腦的思維活動,也就是人心裡的想法。太極拳的「意」是人在練拳時的意識和想法。「意」是看不見、摸不到的,只有靠意識來感知和體會。 這裡,我們選取得氣較快,意感比較明顯的「開合」動作作為意功練習的手段。具體做法是: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屈膝下蹲,兩掌心相對置於胸前,隨呼氣合於臉寬,隨吸氣開於同肩寬,這樣反覆做10至20次。 意念:兩手十指之間有一無形的氣球,吸氣時兩掌間氣球膨脹,同時意想內氣由丹田過會陰向夾脊衝過,通督脈;呼氣時兩掌間氣球在不丟的情況下慢慢回收,同時內氣由百會下行過膻中、沖胃脘、通任脈,形成循環。這樣不斷反覆的練習,兩掌就會有相吸相系的氣感。胸部呼吸通暢深長,背部有膨脹繃緊之感。日久,只要一動意便會自動產生內氣循環的開合運動。這正是拳譜上所說的:「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全是意,不在外面。」 二、意和氣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拳譜云:「意為令,氣為旗」、「意氣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 這就告訴我們:練拳時要「以心行氣,心為發令者,氣為奉令而行者」,一舉一動都要先意動而後形動。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的拳,也是行氣練氣的拳,因此我們要注重內意、內氣的基本功練習。 我們以陳式太極拳為例,在演練陳式太極拳時,須抓住內氣的流向及外向的纏絲兩方面。 陳式拳預備式開始做金剛搗碓時,兩手在胯旁屈肘時稍提,即手心朝下做按的動作。金剛搗碓完成後,搗拳震腳接懶扎衣的過渡式,身先微左轉,再微右轉,隨即轉正,同時兩手在小腹前隨轉體自左向外而上向右而下繞一小圈。以上兩式的開始動作纏絲,在外形上有一個小圈來帶動後面的動作。太極內勁就是用意想內氣在丹田轉動一小圈,在外通過轉腰、松肩、松胯、圓襠等周身的纏絲使氣均達梢節。 再以右單雲手為例:用意想丹田氣在右側由外向內吸進(氣人丹田),右手手心向下,小指一側領勁,沉肩合肘由外向內纏絲,做順纏絲為掤。意想丹田氣由內向外呼(氣出丹田),右手由里向外纏絲,大拇指領勁,松肩開肘做逆纏絲為捋。 以上氣人丹田、氣出丹田的這種氣感在意念的支配下,隨著以腰帶臂,節節貫穿的內勁的運行,可以由丹田貫注到周身各個部位。這種感覺,在太極拳上就叫做「意到、氣到、力到」。行拳中,每招每式不斷地用意調整身法,達到周身放鬆,這時體內就會有內氣流動的感覺,練拳時也會興趣倍增。 三、如何用「意」練拳,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練「意」首先要心靜。把心靜下來,一i5平氣和;不走神、不散心;不急於求成,不貪多求全,達到一i5靜體松才能練拳。 第二,練外意階段。練「意」首先注重拳架和要領。每一式都要做到動作正確、規範,套路要熟練。在習拳、練拳時,要牢記三個意念: 1.虛領頂勁。自始至終頂勁絕不可失,頭為一身之一卜節,上節不明,無依無蹤。 2.立身中正。立身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撐。中節不明滿腔是空,意思就是找不到內氣。因此,中節尤為重要,要正確地調整身法,使內勁處處達中正不偏。 3.下肢分虛實。下肢不明,顛覆必生。拳譜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虛實」、「步為周身之樞紐,靈不靈在於步,活不活在於步」。 陳式太極拳強調兩腳的虛實,轉換時走的是放倒的「8」字,前後變換時走的是襠腰的下弧線與後弧線的交替,左右開步或邁步都是屈膝松胯,腿部具有螺旋纏絲勁,強調「內不動,外不發」。 第三,練意要注重內勁。按照「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牽動往來氣貼背」的規律和路線練意。 以陳式拳的六封四閉一式為例,其兩掌下按時,意想氣由丹田貼脊背,然後由背而臂,再到腕到掌,就會感覺到手臂以至手指發脹,這就是氣血流注的感覺。下按時須呼出一口深長之氣,這對調整呼吸系統有極大幫助。 再如,掩手肱捶一式,其發勁前意要專、心要靜、身要松,在意的作用下先合好勁,通過松肩沉肘,雙順纏將右拳合於腰間,左手合於胸前,目注左肘掛住勁,按照發勁的基本規律、要點,使之從足下發出,腰襠要有旋轉彈抖力,發勁要整,落點要准,發力要透,並且能夠定位。這三點缺一不可,前拳後肘一氣呵成。 總之,太極拳是心、意、氣、神、形完整合一的運動,氣由體內靜,神領形體松,內外相合後,陰陽自然協調。如是.才能全身勁氣神充足,虛實剛柔兼備。

點擊圖片進入對應日誌

您已閱覽


推薦閱讀:

楊式太極長拳的基本要領
(279)必讀沈壽註解太極論(二)
練太極時應該怎樣呼吸?
馬禮堂太極功心解(尚濟)
楊式太極拳(15~46)圖解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