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講壇: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下)
06-06
◎百家講壇: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下)這是一位來自中國的和平使者,他高揚著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幟。這是600年前人類波瀾壯闊的遠航,他七下西洋的壯舉,成為世界永遠的記憶。這是600年來中國的光榮與夢想,他千帆競渡的船隊,成為西洋永不磨滅的風景。這就是600年前中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 在鄭和連續七次下西洋的過程中,他究竟都到了哪裡?他的船隊究竟又有著怎樣的恢弘氣勢?他有著怎樣的技術,可以在茫茫大海上不至於迷失方向?美洲大陸真的是鄭和首先發現的嗎?他是否首先完成了環球航海?《百家講壇》將為您一一撥開歷史迷霧,再現人類航海史上的雄壯一幕,特別奉獻《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毛佩琦: 鄭和航行,到了什麼地方?我們先解決第一個小問題:西洋是哪兒?鄭和下西洋,哪兒是西洋?現在我們說西洋人,是我們習慣的說法,我們現在的概念跟當時不一樣。當時西洋在哪裡,如果我們查歷史書,不同時期西洋有不同的地理概念。鄭和所說的西洋是指什麼地方呢?是指在什麼地方分界呢,東、西洋在哪裡分界? 當時跟隨他一起出使的叫馬歡的人,寫的《瀛涯勝覽》這本書裡頭有一句話,怎麼說的?說:「國之西北海內,有一大平頂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說這個南渤里國這兒有一個大山,平頂峻山,名字叫帽山,這個帽山的西邊也都是大海,這裡往西就是西洋。所以,西洋是什麼地方?就是這個帽山以西。那麼帽山是哪裡呢?帽山就是現在的馬六甲海峽西口的韋島。印度尼西亞馬六甲海峽西口韋島,從這兒往西走就是西洋。這是第一個,我們說鄭和下西洋下哪兒去了,從哪兒走算西洋?就這兒。但是這個西洋的概念,到了明朝中期、後期的不同書裡頭所說的西洋的分界是不一樣的。因為馬歡他是跟鄭和一起走的,當時的記錄、當時的概念那裡就是西洋,所以我們以馬歡說的這個為準。 鄭和下西洋的航路怎麼走的呢?一般地說是從南京啟航,經過江蘇太倉劉家港,然後集結出海,再向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在那兒再停泊一下,等候東北風,刮東北風就走了。到冬天,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遠洋,這是在中國境內從,那兒開始走。他經過占城——現在是越南南方,爪哇——今天在印度尼西亞,滿剌加——當時的滿剌加現在的馬六甲,舊港、阿魯、蘇門答喇、南巫里這幾個地方——在現在的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還到了錫蘭山——現在的斯里蘭卡,到了小葛蘭——現在印度奎隆,到了柯枝——現在印度的科欽,最後到達了古里——印度的卡利卡特,返航。這是第一次下西洋的航路。 第二次下西洋呢?他還到了汶萊、泰國、柬埔寨,當時叫做浡泥、暹羅,真臘。第三次下西洋到了淡馬溪——就是新加坡,還有加異勒——印度半島的南端,阿拔巴丹、甘巴里,這些地方。第四次下西洋到了彭亨、急蘭丹——現在的馬來西亞半島,經過溜山——就是馬爾地夫群島,到了忽魯謨斯——就是到了波斯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這是第四次航行。第五次就到了木骨都束,木骨都束是哪裡?是現在的非洲的摩加迪沙,索馬利亞摩加迪沙。木骨都束,當時那個音也差不多,「木骨都束」「摩加迪沙」差不多。不剌瓦——現在的索馬利亞,在索馬利亞,麻林——是現在的馬林迪,祖法兒、阿丹、剌撒——都在葉門,這是第五次航行。第六次航行,到竹步——現在索馬利亞的朱巴河,幔八薩——現在肯亞的蒙巴薩。第七次航行從竹步再往西走,再往西到南,往南走,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這是鄭和的航路。◎ 《明史》中記載,鄭和所到之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六萬餘里」。那麼,鄭和在這連續的七次出使西洋的過程中,究竟在海外的各個國家引起了怎樣的反響?明成祖朱棣所倡導的「天朝禮治體系」究竟帶來了怎樣的世界秩序?遙遠國度的君主們,會認同這些嗎? 鄭和下西洋的國家關係 明朝和很多國家建立了所謂「朝貢貿易」關係,既有朝貢又有貿易,貿易一般是朝貢貿易,這兩個是連在一體的。名義上他向中國來朝貢,中國給予賞賜。朝貢的物品除了少量的以外,大部分明朝可以收買,給他等值的錢,給他錢,他送來不是白要;其餘剩下的,允許他在市場上出售,這是朝貢。所謂朝貢,實際上在很多來朝貢的國家看來,他們是來做生意的。朝貢,明朝有規定,不是隨便來的,根據不同國家的情況和他們本國的要求,可能一年一貢,兩年一貢,三年一貢,也有的國家一年幾貢的,而且對人數有限制,朝貢貿易。很多國家跟中國建立了朝貢貿易關係,很多國王親自來到中國。在鄭和下西洋期間,來到明朝朝貢的國家有多少呢?有318個(次)國家。有多少國王曾經來到中國呢?有4個國家的11個國王親自來到中國。現在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有幾位國王在這兒長眠,一個是渤泥國王埋在南京,埋在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岡,渤泥國王;還有一個蘇祿國王埋在山東德州;還有一個是古麻拉朗國王埋在福建,埋在福建的福州。一些國王來到這兒,受到了非常隆重的接待,得到了大量的賞賜,但是他們有病死在這兒了,埋在這兒。都是按照親王的規格給他們安葬,所以很多墳墓也很有氣派,這現在都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遺迹。很多國家跟明朝之間建立了朝貢貿易關係,明朝為他們主持正義,不讓他們受到強大敵人的欺負,不允許眾暴寡,不允許強凌弱,保證了海上航路的通暢。 ◎ 600年前的波濤洶湧,600年前的波瀾壯闊,似乎依然迴響在歷史的海洋上。那麼事隔600年之後,我們尋找鄭和曾經的影子,他究竟留下了些什麼遺迹呢? 鄭和的遺迹 鄭和下西洋現在還留下了很多文物,很多的遺址,我們在這裡不詳細講了。北京也有一個鄭和的遺址,在什麼地方呢?在廠橋這邊,德勝門內大街西側,叫三不老衚衕。這個「三不老」衚衕在明朝的時候叫「三寶老爹」衚衕,到清朝就弄不清楚,乾隆年間就叫「三伯老」衚衕,到了清朝末年,傳來傳去,「三寶」就沒有了,這詞就成「三不老」了,就是不老松的「不老」,長生不老的「不老」,這是當時鄭和的遺迹。特別要提出的,最近發現了三個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一個是在明朝的一幅長卷畫上,發現了鄭和的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原名《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載於明代茅元儀所輯的《武備志》第240卷中。該圖不僅是我國最早的海圖,比荷蘭瓦格涅爾編繪並於1584年出版的號稱世界第一部航海圖集《航海明鏡》要早100多年。而且,就海圖所繪的海域範圍來說,也要廣闊得多。《鄭和航海圖》的特點是,採取山水畫的形式,有山畫山,遇島畫島,淺灘淺礁皆莫不齊備。圖上列有地名500多個,國外地名也佔五分之三。這反映鄭和下西洋以後,我國人民對南洋、印度洋以及東非一帶的認識有較大發展。 第二個就是在福建長樂顯應宮,發現了明代的一個雕塑群像。因為大水把泥沙帶上來,把這宮埋了,所以群像全埋在裡頭了,就沒破壞。現在發掘出來,一群塑像,其中一個巡海大臣,經過考證是鄭和。還有一個,最近在印度發現了一個鐵造像,這個造像和福建長樂的尋海大臣長得一樣,大家認為也是鄭和。所以鄭和什麼形象?我們以前老用一個單線勾的形象,那個是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一本書叫《三寶太監下西洋通俗演義》木刻插圖裡面的像,還有後來人畫的很多像,可是現在我們發現真像了,大家以後可以看看。◎廣闊浩淼的海洋從來就吸引著人類好奇的目光,古往今來,無數的航海家正是在這樣的嚮往之下,駛向大海。然而,波瀾壯闊的海洋同樣也隱藏著無盡的風浪與危險,長久以來,人們只是在淺海活動,不敢涉足遠洋。那麼,600年前的鄭和,究竟率領著怎樣一支船隊,竟然可以穿越波濤洶湧的印度洋,在人類歷史上率先進行了遠洋航行?他們的艦隊究竟怎樣?他們又是怎樣保證在茫茫大海上不迷路的呢? 鄭和的無敵艦隊 當時鄭和航海的時候,有一些跟隨他出使的有文化的人,記錄了鄭和航海的情況。海上的形勢是非常地險峻,怎麼描述的呢?這樣說:「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於煙霞」縹緲之間。我解釋這句話,說看海上洪濤接天,跟天一樣的大浪頭,你像那海嘯過來多厲害,說我看著外國那些地方,就像在煙霞縹緲的地方一樣,非常遙遠的,怎麼才能接近那兒?形勢非常險峻。 那麼我們鄭和的船隊是怎麼樣行走的呢?這麼說: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支起來大的帆,高張雲帆,帆很大,白天晚上連著行駛,頂星戴月,星馳,說走在這些狂濤巨浪上,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樣,中國船隊非常了不起。那麼是什麼樣的船隊,什麼樣的技術,能使鄭和能在這樣險惡條件下,完成他的航海任務呢?先說船。鄭和的船隊那是空前的,他的船包括寶船、戰船、座船、糧船、水船,好多船,大小一百多隻。 ◎ 據史書記載,鄭和船隊是由100多艘海船組成的一支聯合艦隊,船隊的主體船舶為寶船、馬船、糧船、座船和戰船五列海船,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指揮船、戰船、補給運輸船、交通船等。寶船的船體之上,上層建築豪華壯觀,為鄭和、王景弘等領導成員乘坐的旗艦,也為使團的重要成員、外國使節所乘坐。最大的船,據跟隨他的出使的馬歡《瀛涯勝覽》這本書的記載:「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明代的尺,一尺相當於0.311米,因此大號寶船長138米,寬56米。跟現在船比較起來這個船有點短粗,就是長寬比例它不是那麼特別地狹長,它是長138米、寬56米,就是比較寬,這樣一個船。那麼還有一種船是二千料的海船,「料」是明朝衡量船隻載重量的一種單位,料越多,它的載重量、排水量越大。二千料,根據學者的推算,相當於多大呢?相當於現在排水量1000噸,就是1000多噸的排水量,這是較小的船。 ◎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四卷寫道,明代文獻中有關鄭和船隊旗艦的尺度,乍看似乎難以相信,但實際上絲毫不是「奇談」,在明朝全盛時期,其海軍也許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時代的亞洲國家,甚至超過了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 所以鄭和的船非常大,100多隻船。船隊的人員也很龐大,27800餘人,規模很大。既有官校,又有旗軍,還有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算手、醫士、鐵錨、木埝、搭材等匠人,有水手,有民艄,27800多人,各種各樣的人。你想,一出去就是兩三年,這個人員組織嚴密,船隻龐大。 ◎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艦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至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我們拿鄭和的船,和後來所謂西方的航海先驅他們的船隻、他們的隊伍比較,我們比較一下。大家知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在1492年,要比鄭和晚87年。他有什麼船,有多少船?帆船三艘,最大的排水量不足250噸。中國鄭和的船,兩千料的就排水1000噸,排水量1000噸,還不是那個最大的138米長的。哥倫布三條船,水手多少人呢?88名。中國的船隊當時是27800人。第一個比較。第二個比較,達?迦馬航海,這是葡萄牙人。達?迦馬航海到達印度的卡利卡特是在1497年,比鄭和航海晚92年。他的船多少呢?四艘,最大排水量120噸,他的人員一共160名。所以沒有辦法跟鄭和的比呀。美國人曾經研究鄭和的船隻,把哥倫布的船和鄭和的寶船比較。他們是從阿拉伯人那裡得到了鄭和寶船的船樣,美國人把哥倫布航海的船隻和鄭和的寶船相對比,畫了一個圖,那相差是很大的。◎ 有了如此龐大的艦隊,雖然可以有效地抵禦海洋中變幻莫測的風浪,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在茫茫大海上,在600年前的科技條件下,確定航行方向,準確地到達目的地,卻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但鄭和卻在七次下西洋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成功到達目的地,並且安全返航。那麼,鄭和有著什麼絕招嗎?鄭和的航海技術 在航海技術上,鄭和使用了航海羅盤。大家知道指南針是中國人發明的,在海上用的是水羅盤,它用磁針拴在燈芯草上,固定起來,防止海水的擺動,不論海水如何顛簸,指針都可以正常地指示方向。當時的海羅盤分24個方向,24個方向是48個指向,每一個指向相當於現在360度的7.5度,就是它的指度非常精密。 在海上除了用羅盤來定方向,還用什麼來定方位呢?叫做「牽星過洋術」。「牽星過洋」,就是看星星的位置,看星象,來判斷船隻的位置。 ◎ 「牽星過洋術」適應用《過洋牽星圖》而判斷船隊航行所在地的。大家都知道,有些星星靠近人們的頭頂,有些星星靠近海水和天空的交線水天線,它們從水天線向上仰起的角度是不同的。航海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航行,看到的星座不同,星星的仰角也不同。而《過洋牽星圖》標記的就是船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看到的星星仰角。航海者在航行中,使用一種簡單的測角儀測量從水天線到星星的仰角,把測量的結果和一幅幅《過洋牽星圖》去比較,參照圖上記載就可以知道船隊所在的大略位置,從而決定繼續航行的方向。 鄭和航海,他記載里程也和我們現在不一樣。現在叫海里,這是世界通用的、現代化的里程單位,當時用的是以時間為單位測算距離。他把一晝夜分為10更,就是每一個更所行的距離摺合現在是16.32到10.81海里,就是10到16海里之間是一更所行的距離。就是鄭和航海有一套自己的中國人獨特的辦法,不論是測量方位、測量方向,還是測量歷程,還是測量海水的深度,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技術。◎ 明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海軍力量和航海技術,鄭和很有可能憑藉著這樣一支精銳的海上力量,完成人類歷史上的首次環球航海。那麼在歷史上,鄭和究竟有沒有率先實現這一人類的壯舉呢? 鄭和環球航海的猜想 鄭和實現了環球航海沒有?2002年,英國有一個退役的海軍軍官叫孟席斯,發表了一本書,這本書叫做《1421,中國發現世界》。這本書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反響,書中說什麼引起這麼大轟動?他說中國人首先實現了環球航海,那就比哥倫布早了好幾十年,中國人是最先到達了美洲。他是怎麼樣得出這個結論呢?他是首先在美國一個圖書館發現了一個葡萄牙人畫的地圖,說是在哥倫布航海之前這個地圖就有了,哥倫布在航海的時候手裡就握有地圖,地圖誰做的?他說是中國人做的。因為他是海軍一個軍官,他有長期的航海經驗,所以他就用地理學、民族學、天文、航海各種學,包括古地圖來推斷,說中國人首先實現了環球航海,而且是最早發現了美洲大陸。這一下子全世界轟動了。他在英國租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禮堂開報告會,講述他的研究成果,他邀請了250多個人,結果來了700多人,電視、媒體、出版商、電影製片人一哄而上就把他包圍了。這個人來到中國,到過雲南、南京、北京,我們都跟他見過面。他有一個助手說,這個英國人是一個很怪僻的人,但是只有這個怪僻的人就是較真的人——用我們的話說較真的人,他是一個偏執的人,只有這種人能發現真理。他說你們瞧著吧,一定會有很多學者像狼一樣包圍他,說孟席斯,門外漢,你瞎說八道什麼啊,所以不屑一顧。但是這個書在全世界現在很有影響,2002年出版的。 孟席斯的研究有非常嚴重的缺點,最重要一個,當時我當面給他指出過。他說他的地圖是什麼什麼,可能是中國人畫的,上面有經度、緯度。我說中國人畫地圖,古代沒有經緯度,到了明朝萬曆年間以後中國畫地圖才有經緯度,你這地圖肯定不是鄭和期間的。就舉一個例子,他的書有很多缺點。他的很多材料還是值得推敲的,還不能夠確定,所以他得出的結論現在我們也不能夠相信。但是我們應該有一個態度,我們應該尊重他的研究,至少他提出了問題供我們思考,他使用的一些方法也值得我們借鑒。特別是他明確指出:我沒有發現任何一次鄭和下西洋是為了搶劫,是為了掠奪,是要佔別人土地,這和後來的殖民主義是不一樣的!一個西方人,能夠公正地對待東方文化,能夠這樣平等客觀地看待東方的航海成就,這首先就應該肯定。至於他是門外漢,還是他得的結論還要推敲,那歷史研究、學術研究是無止境的,你的結論可以不同意他,但是你不能不尊重他的研究,這是我們對孟席斯的一個態度。 ◎ 在鄭和下西洋之後的600年里,不斷的有記錄說,在海外的很多地區發現了當年鄭和船隊人員的後裔,並且傳說得繪聲繪色。那麼,在遙遠的異鄉,鄭和的船隊究竟有沒有留下過他的船員以及後裔呢? 鄭和船隊的海外後裔 鄭和下西洋每一次都經過兩到三年的時間,除了鄭和的主船隊以外,還有很多分船隊,當時叫做「分宗」,到各地去。有的船可能出事故,有的人可能留在當地,那麼鄭和船隊有沒有後裔留在各國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最近一些學者、新聞工作者發現了蛛絲馬跡。在美國人最近寫的一本著作當中,《當中國稱霸海上》,有這麼一本書,它講到不論是在澳大利亞還是在非洲,都見到了一種淺色的金黃色皮膚的人,鬍子是垂直的,個子不高,身體很清秀,這樣的人,他們說自己是鄭和船隊的後裔。他們蓋房子的方法,一些生活習慣和當地不一樣,他們說他們祖先是中國人。是不是中國人呢,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但是這種情況已經寫在一些人的書裡面,鄭和很可能在各地留下了一些人,有他們的後裔。 澳大利亞的我不說了,就說非洲這個。非洲在肯亞沿海的群島上,有一種人叫貝朱尼人,也有英文名字,他們皮膚顏色淺,形體瘦小,面目清秀,男的鬍子是垂直的。歐洲人不是這樣的,非洲人頭髮沒有,都是卷頭髮,顯然這是東方人的形象。他們自稱叫「瓦上家人」,「瓦」他說意思就是「我們」,我們是上家人,這據說是鄭和船隊船員的後裔。但是這些我們還要通過考古學、人種學、人類文化學的研究去證實它。 ◎ 鄭和七下西洋,是讓外國人難以置信的壯舉,是中國人永遠的光榮與夢想。他和他所代表的明王朝那種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以及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動力,所有的中國人都將深深銘記著鄭和的名字。永遠的紀念 鄭和下西洋是一項偉大的航海活動,他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樣估計一點兒不過分。1998年,《美國地理雜誌》評選1000年來100位在世界上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中國人列了七個,鄭和為首。這中間包括忽必烈、毛澤東,還有曹雪芹、畫家范寬這些人,鄭和是第一個。但是,第一個向世界人介紹、宣傳鄭和,肯定鄭和價值是誰呢?是近代的非常有名的梁啟超先生,當時是1904年,他寫了關於鄭和的傳。他稱鄭和是「並時而興的海上巨人」,和誰並時而興呢?和哥倫布,和達迦馬,而且他早哥倫布60餘年,早達?迦馬70餘年。這些問題的提出,向中國人宣傳鄭和,向全世界宣傳鄭和,梁啟超是頭一個。孫中山先生也對鄭和有非常高的評價,他說鄭和下西洋是「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都對中華民族對世界做出的貢獻,對我們中國人的貢獻都有充分的肯定。 1947年中國政府在西沙群島的兩個群島,東邊的命名為宣德群島,西邊的命名為永樂群島。在南沙群島一個礁石,一片礁石命名為「鄭和礁」。這是鄭和下西洋所經過的地方,又是中國的領土。這是1947年。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把第一艘現代化訓練艦的名字命名為「鄭和號」。所以鄭和作為寶貴的遺產,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民族的驕傲,被我們繼承下來了。所以鄭和航海是奇蹟,鄭和航海的事業永遠是中國人的驕傲。 ◎ 中國在600年前一度擁有著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軍,但這樣一支海上力量,卻從未仰仗著它的船堅炮利而欺辱別國,也從未在海外建立過一塊殖民地。但遺憾的是,在隨後開始的人類航海時代中,西方的殖民者卻並未懷著一顆和平之心。永遠的遺憾 但是,梁啟超同時也指出,說哥倫布、達?迦馬航海以後,有無數個哥倫布、無數個達?迦馬去航海,而且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影響;鄭和後邊就沒有鄭和出現了。為什麼呢?因為明成祖所達到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再出一個,還不是哥倫布和達?迦馬的方式,還是中國人的觀念。 不過,我們在這裡頭看到了另外一個方面。鄭和下西洋之所以沒有能繼續下去,因為鄭和下西洋的根本目的是明成祖要實現他政治的目的,他是要推進他的世界秩序的設想。如果我們撇開明成祖個人的想法不談,他個人希望自己有很高的威信,我們撇開這個不說,我們看他所要建立的天朝禮制體系,沒有侵略,沒有掠奪,各國平等共享天下之福,是非常美好的社會秩序。 不幸的是,歷史的發現、歷史的發展,常常伴隨著掠奪和侵略,人們在肯定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候,就忽略了印第安人的血淚,沒有看到這些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所謂進步,都是以掠奪和屠殺為代價得到的。中國人不這樣做!以前的定位,這些西方航海家這麼高的評價定位是以西方為中心的。我們今天應該重新認識鄭和,他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航海家,而且他留下了一份偉大的精神遺產,這個遺產就是要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偉大理想。在我們今天全世界要發展、要和平地走向全球化的時期,這樣的偉大理想值得我們借鑒。今天我們講到這兒。1375年 1歲 馬和生於雲南昆陽(今晉寧)1382年 8歲 被擄入明軍 1384年 10歲 被閹割 1390年 16歲 被選入燕王府 1399年 25歲 參加「靖難之役」屢立戰功 1402年 29歲 被擢為內官監太監 1404年 30歲 賜姓鄭 1405年 31歲 被任命為正使 第一次下西洋 1407年 33歲 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 35歲 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 39歲 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 43歲 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 47歲 第六次下西洋 1430年 56歲 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 59歲 三月 卒于歸途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七月 葬於南京牛首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 大故宮(第一部)(二十)乾清三悲
※【百家講壇】 成敗論乾隆(下部)(八)來叩門的英國人
※百家講壇曾仕強和馬未都誰更有智慧?
※百家講壇——《大唐巾幗傳奇》1母儀天下之長孫皇后解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