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智力開發《上》
空間智能開發小遊戲
越野障礙賽
訓練幼兒大肌肉的發展,刺激前庭中樞,增加孩子的學習能力。
適合年齡:1-2歲
準備道具:PVC塑料布(或是大床單、被單等等)、圓球等玩具或物品
遊戲說明:
用塑料布(或是大床單、被單等等)搭建成山洞的形狀(可以藉由椅子來支撐),並在裡頭放置觸感及大小不同的物品,增加孩子爬行中的變化性,並加強觸覺、前庭刺激,培養肢體運用的能力。
寶寶具有人際先天優勢嗎?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智能優勢,有些寶寶很小就顯露出先天的人際優勢智能,你不妨細心觀察以下方面,看看你的寶寶是否具有人際優勢智能:
先天特質1:寶寶不認生。看到陌生人不會驚慌、害怕,也不哭鬧,反而充滿好奇。
先天特質2:喜歡觀察成人的一舉一動。
先天特質3:愛笑,喜歡看到成人的面部表情變化,喜歡與人互動,討人喜歡。
先天特質4:看到其他的寶寶時,他會主動靠近,想要接觸、並和他一起玩。
遊戲提升人際智能
具有先天人際特質的寶寶,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智能,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先天人際優勢的寶寶就無法建立。只要通過適當的人際遊戲訓練,寶寶的人際智能就能得到良好的提升。
以下就是有助於0-1歲寶寶人際智能提升的遊戲:
遊戲1:照鏡子
遊戲作用:通過鏡子認識和觀察人的表情。
建議你經常抱著寶寶照鏡子,讓他從鏡子中認識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眉毛等自己的五官,並讓他用手摸自己的臉和五官,讓他做出不同的表情。
遊戲2:打招呼
遊戲作用:學習和他人打招呼。
如果方便的話,你最好常帶寶寶去外面逛逛,小區的綠地、公園、動物園等都是不錯的場所。當見到其他小朋友或成人時,你不妨拉著寶寶的小手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我叫樂樂,你叫什麼名字?」讓寶寶感覺通過語言和動作與人互動的快樂。
TIPS: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寶寶用眼睛看著對方,讓他體會與人在視覺上的交流。同時,在這個遊戲中,父母的榜樣和身教十分重要,這樣寶寶就可以從模仿行為中感受到人際互動的自然和樂趣。
遊戲3:傳球
遊戲作用:引發對人的注意、與人互動,可增強反應力。
0-1歲寶寶通常喜歡自己玩,這時候你可以拿一個球傳給他,請他接住,然後再讓他把球撥給你,通過這些動作的互動,可以引起他對人的動作的注意,建立社會化的模式。
TIPS:這一年齡段寶寶最好、最安全的人際互動方式就是讓他和年齡相仿的寶寶一起玩耍。因此,如果寶寶已經坐得很穩,腰桿、頸背的發展都很好,就可以帶寶寶參加一些親子課程。這樣寶寶就有更多機會看到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並在和他們的活動和互動中提升人際能力。
遊戲4:玩手偶、玩偶
遊戲作用:通過角色扮演來學習人際互動。
爸爸媽媽可以利用一些具像的手偶、玩偶來和寶寶玩耍。比如:你可以用小熊布偶來和寶寶對話:「你好,我是乖乖,我很喜歡你,我們拉拉手,做個好朋友吧。」通過布偶將一些日常對話和小故事講給寶寶聽,不僅可以讓他學習如何與人交流,而且能刺激視覺力和想像力。
寶寶的人際智能是在與人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多為寶寶提供與人互動的機會十分重要。如今隨著現代生活狀態的改變,鄰里關係冷淡,多帶寶寶外出走走、常參加一些團體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熏陶,寶寶一定會成為一個人際高手。
給六個月嬰兒進行智力開發
5~6月寶寶的智力開發主要包括:
大動作訓練:
1.被動體操
方法:1.寶寶仰卧平舉還原2.上舉經體側還原3.手腕交叉過中線 4.雙曲腿 5.交替雙曲腿6.舉腿自由下落,2拍。
作用:活動四肢;建立快樂情緒。
2.仰卧拉坐、拉起
作用:提高手臂關節韌度;促進上下肢、頸胸和腰部肌肉發育。
3.附卧原地轉向
作用:擴展運動及認知的範圍;提高手的支撐和交替運動的能力。
4.扶持蹦跳
方法:
1.雙手扶持寶寶腋下,隨音樂節拍蹬踏蹦跳2.雙手扶持寶寶腋下,象鐘擺一樣的左右、前後搖擺。
作用:1.練習蹬踏;2.刺激腳尖的運動神經末梢,促進大腦皮層發育;3.增強膝蓋自由曲伸的能力;4.發展平衡能力。
精細動作訓練:
1.握物傳手訓練
方法:
1.拇指與其他四指對掌是握物基礎,是精細動作的開始,訓練用物體直徑應在2厘米以上,以免誤吞 2.多放幾個物體在寶寶面前,練習雙手握物。3.把同一種東西兩次交給同一隻手,讓寶寶轉手後拿第二個。
作用:練習對掌握物;練習雙手抓多物;練習傳手握物。
語言/聽覺訓練:
1.聽聲尋物
作用:1.訓練寶寶的聽覺,辨別聲音的方向。2.培養寶寶的好奇心。 3.增強寶寶頭眼的協調能力。
2.認物訓練
作用:1.練習手眼協調,用手指物;2.認知周圍日常用品。
智力/邏輯訓練:
藏貓貓
方法:1.媽媽用紗巾蒙住臉,然後拉下紗巾叫一聲「喵---」,連作三次2.慢慢寶寶會用手拉
0~1歲半寶寶智力開發方法
孩子是父母的寶貝,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嬴在起跑線上。想讓寶寶更聰明,那麼我們介紹的這些小遊戲就很有用了,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無窮的靈感。
1.目光交流
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時間,看著他,也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不同面孔的能力,那麼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積累。
2.說話
也許,開始你得到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棄,不久之後,孩子就能夠掌握對話的節奏,並用友好的「咿咿呀呀」來填補你留給他的那些空白。
3.母乳餵養
哺乳會加深你們之間的情感。
4.伸舌頭的遊戲
研究表面,出生僅僅有兩天的嬰兒就能模仿簡單的面部動作,這是他們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早期表現。
5.看看自己
讓你的寶寶從鏡子里看看自己。剛開始,他可能以為那是另一個可愛的小夥伴,然後他會發現自己能令那個「小夥伴」揮手和微笑所有的寶寶都會喜歡這樣的遊戲。
嬰兒數學潛能開發的準備
對嬰兒進行YWW訓練,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嬰兒數學潛能開發的準備
(1)嬰兒「可接受性」原則
嬰兒可接受性原則是指在YWW訓練中,家長要根據嬰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知識水平,利用嬰兒能夠接受的教育方法,採取不增加嬰兒心理負擔的教學手段。家長必須明確,被教育者只是一個嬰兒,而不是成人,許多知識內容對於成人來說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對於嬰兒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同時,數學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習者具有較發達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而且要求學習者有系統的科學訓練。一個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嬰兒是很難適應較難的數學知識學習的。這就是為什麼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多數都認為數學比其他功課都難學。
嬰兒的數學能力是在系統的、科學的訓練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只要家長堅持正確的訓練原則和方法,是會取得明顯的效果的。
遵循「可接受性」原則,家長在YWW訓練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用嬰兒能理解的語言進行講解
大量的調查發現,許多家長的家庭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是因為這些家長不懂得嬰兒的心理特徵,在學習內容的講解上運用成人化的語言,使嬰兒很難理解。因而往往只是把家長講解的話機械地一子一句地記憶住,使家長誤認為嬰兒已掌握了所教的知識。其實,嬰兒並未真正理解,結果一旦遇到挫折就覺得自己的孩子笨、不聰明,漸漸對孩子失去信心,教育孩子的熱情也隨之下降。其實,這並不是孩子不聰明,而是成人教育的方法不妥當。
要收到好的教學效果,家長首先就應用嬰兒能夠理解的語言向他講解有關的知識和要求,讓嬰兒能理解這些知識的含義,從而使嬰兒正確運用這些知識,並在運用中使智力得到開發。
家長向嬰兒講解知識內容時,一個意思可以用幾句不同的語言來表達,以便真正能夠讓嬰兒完全理解知識的特點,使自己的教學能很好的適應孩子。例如,當我們教嬰兒學習數的組成時,如果我們只簡單的告訴嬰兒,「1和2可以組成3」,嬰兒是很難理解的,但如果我們說「小貓釣魚,先釣了一條魚,又釣了二條魚,小貓一共釣了三條魚」嬰兒就很容易理解了。
開發嬰兒智力的五大高招
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有的活潑機靈,熱情好動,善於學習和模仿;有的羞怯膽小,缺乏探索精神,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能較慢。產生這些差別的關鍵在於你是否給寶寶進行了計劃周密、方法得當的早期智力開發教育。
我們有幸邀請到有著二十餘年幼教經驗的張園長給父母們介紹嬰兒智力開發的五個基本要素。
一、媽媽摸一摸,寶寶笑一笑
撫觸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擁抱,對嬰幼兒來說更為必要。不僅能開發孩子的觸覺能力,促進他們成長,還傳遞著父母的愛心,讓孩子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培養健康的心態,是親子交流的絕佳手段。(撫觸應在孩子清醒時進行,父母一定要洗凈手,除去戒指、手鏈、腕錶之類的飾物,以免劃傷孩子。撫觸時用力要輕柔,時間不宜過長,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鐘即可。)
二、美妙的聲音讓寶寶更聰明
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耳聰目明,口齒伶俐,儘早地訓練與培養孩子良好的聽覺,非常有益於孩子語言水平的發展與智力的提高。正常的嬰幼兒一出生就有聽覺能力,聽聲辯源是主要的訓練方法。要堅持輕柔親切地反覆地對孩子講話,這能在寶寶頭腦中儲存大量語言信息。孩子特別喜歡短小歡快、節奏鮮明的兒歌,可以多念給他聽。但要注意,聽覺訓練時間不宜過長,音量不宜過大。 三、飽覽大千世界 寶寶見多識廣
初生的嬰幼兒視力較弱,只能近距離看物,隨著月齡增加,三個月時能看清五六米外的東西,六個月即可遠距離視物。所以視覺訓練應該循序漸進,孩子對鮮明的顏色較為敏感(尤其是紅色),繽紛鮮艷的色彩,豐富多變的物品最能激發寶寶的興趣。
四、運動寶寶身體好
運動不僅讓孩子變得健康結實,更有助於孩子多種感覺能力的全面發展,培養他良好的方向感和平衡能力,使孩子聰穎活潑。但做運動時要結合孩子的本身體質,運動量、力度、難度要適中,不要讓孩子過度疲勞。
五、寶寶愛模仿 進步可不小
嬰幼兒有著驚人的學習能力,求知慾極強,如海綿吸水般「貪婪」 地探求著。父母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幫助寶寶認識周圍事物。要細緻觀察,及時發現孩子的需要與興趣,更要耐心教導,不厭其煩,決不能生硬急躁,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應注重「身教」,以和藹的態度,體貼地照料,耐心的重複和不斷的鼓勵為孩子營造溫暖的氛圍,培養愉悅的心境,這樣,孩子會形成健康的心態,熱情自信的性格,樂觀向上的品質,讓孩子收益終生。
怎樣開啟嬰幼兒的智力潛能
有研究表明,積極愉快的情緒有利於嬰兒的智力開發及效果,可促進嬰幼兒潛能的發揮,有利於活潑、開朗、信任、自信等良好個性特徵的形成。那麼,如何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呢?
首先,父母應該給孩子充足的遊戲時間。
如果說在嬰幼兒出生的第一年裡,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顯得舉足輕重的話,那麼,對於2、3歲的孩子來說,滿足其心理的、精神的需要則顯得更加重要。愛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童年期最主要的心理需要之一。遊戲不僅僅是好玩,它也是嬰幼兒理解世界、適應環境的重要方式。對於嬰幼兒來說,遊戲是一種學習,而且是一種更重要更適宜的學習。嬰幼兒在遊戲中,腦和全身各個器官都處於活動狀態,這是一個在大腦統一指揮下的身體協調活動,有利於嬰幼兒動作的協調發展。而各種各樣知識技能的強化訓練,擠占孩子的遊戲時間,對兒童身心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是嚴重的。許多研究表明,過度的學習,缺少遊戲的時間和空間是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厭學等的重要原因。
第二,父母應創造條件讓孩子多與同齡夥伴交往。
許多研究指出,嬰幼兒在與同伴交往中表現出更多的、明顯的積極情感模式,積極言語、表情、動作明顯增多,情緒更活潑、愉悅。
現在的獨生子女普遍感到孤獨,父母可以通過帶孩子探親訪友、鼓勵左右鄰舍的孩子串門等方式,給孩子創造結交同齡夥伴的機會。
早期教育對智商發育不可低估
遺傳是影響孩子智商的重要因素,但家教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尤其是在孩子大腦的發育階段,父母的培養,哪怕只是玩捉迷藏等簡單的遊戲,都有促進孩子智力發育的作用。
亞拉巴馬大學心理學教授克雷格·雷米等人的一項長期研究對此提供了有力證據。他們把一批貧困家庭的4個月嬰兒分成兩組:一組送進教育中心,那裡有老師教他們做遊戲和唱歌;另一組不進行早期教育,只給他們提供足夠的營養。到學齡前期,第一組兒童的智商比第二組高10—20分。到15歲時,第一組孩子的語文成績和數學成績均高於第二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雷米說,是早期教育促進了大腦發育。
嬰兒出生時便有幾十億個腦細胞,稱為神經元。有的神經元在孩子出生前就彼此相連,調節心跳、呼吸等基本生理活動。其餘神經元則在後天經歷刺激後才能相通。孩子發育時,神經元形成的突起為彼此的聯繫和指揮生理活動鋪平道路。例如,眼部神經元的突起延及大腦視覺皮質,可「翻譯」眼之所見,並經其他神經元突起的聯繫,指揮人對所見之物作出反應。這類經歷每重複一次,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就被加強和鞏固一次。嬰兒0—2歲時,腦細胞發育迅速,神經元聯繫劇增。到2歲時,腦細胞之間已有300多萬億條聯繫。同時,未彼此連接、未經使用的腦細胞則被「廢棄」。
如果嬰兒2歲以前錯過了促進某些腦細胞發育的機會,是否會終生有智力障礙呢?不會,因為腦細胞聯繫的建立在整個兒童期都很頻繁,而且有大量的機會促進它。父母在整個兒童期對孩子智力的開發,都會是有成效的。
寶寶0歲教育 時不再來
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配合新生兒的早期教育。有些父母雖然文化層次較高,但因忙於工作,將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看管,其弊端是:她們只知道在封閉的家裡看孩子,只要孩子不哭不鬧不生病就行,很難或者說不可能對孩子實施早期教育。
有的家長缺乏正確的育兒知識,或者由於家庭不和,離異等原因而疏忽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結果錯過了孩子智力培養的最佳年齡段。
有的家長雖認識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不是根據嬰幼兒的智力發育規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訓練,使孩子的智力潛能不能很好地開發出來。
為了有個聰明的寶寶,父母要留意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
早期兒童智力開發決不是一談到智力開發就是教孩子識字,背詩,或數數。而是一項綜合幼兒教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可以從語言、感官認知、音樂、身體運動、社會交往及動手操作等多角度、多方面進行開發智力,使其身心在遊戲中得到和諧發展。
嬰兒出生時有因窒息或早產引起的腦損傷,父母要與專家醫生緊密配合,對孩子進行早期智力教育,不可貽誤良機。有的嬰兒雖為正常出生,還有很多因素會造成孩子大腦受損,最好做幼兒智力測試,看智力是否有問題。
身體健康和智力正常的嬰兒也應按科學方法進行早期智力培養,孩子的智力充分開發出來,從而使孩子更聰明。
父母在家裡進行早期教育時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既可以閱讀這方面的資料,也可以請教有關的專家,盲目開發會導致走極端。
別將寶寶藝術潛能扼殺掉
大多數寶寶在早期的藝術表現是多方面的,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藝術興趣,這也正是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寶寶一會喜歡畫畫,一會又喜歡彈琴的緣故。父母要仔細觀察寶寶的藝術興趣點,找出他的藝術敏感點,然後創設相應的環境,為寶寶藝術發展的潛在可能向現實轉化提供條件。
注重寶寶的早期教育,關心寶寶的潛能發展,本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如果父母不適當地對待寶寶的藝術潛能,就有可能把它扼殺在搖籃中。以下3點,是培養寶寶藝術潛能時請父母注意的:
切莫把寶寶的藝術潛能簡單定位
即使寶寶表現出扭扭唱唱或塗塗畫畫,也不能簡單地推斷說寶寶的藝術興趣點就在畫畫或唱歌上。在寶寶的早期發展中,興趣點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因為「兒童的藝術是兒童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是兒童認識世界、表達自我的一種形式。因此,過早地、簡單地把寶寶的藝術表現定位在某個方面,往往會造成寶寶片面發展,對大多數寶寶來說,強烈的某方面的藝術傾向並不很明顯。
大多數寶寶在早期的藝術表現是多方面的,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可能會表現出不同的藝術興趣,這也正是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寶寶一會喜歡畫畫,一會又喜歡彈琴的緣故。父母要仔細觀察寶寶的藝術興趣點,找出他的藝術敏感點,然後創設相應的環境,為寶寶藝術發展的潛在可能向現實轉化提供條件。
不要把發展藝術潛能同化為技能技巧的訓練
大多數父母希望自己的寶寶有某項藝術才能,或至少有點藝術氣質,所以必須給予寶寶藝術方面的刺激,讓寶寶的藝術潛能表露出來。這是對兒童潛能不信任的一種表現。著名思想家弗洛姆曾說,「……諸如藝術天才等這類更特殊的潛能,它們是種子,如果給予適當的發展條件,這些種子就會生長、並有所展現;但如果缺乏條件,它們就會夭折。這些條件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是,對寶寶生活有重大意義的人要信任寶寶的這些潛能。」因此,父母切莫追求單純的技能刺激,盲目地相信運用某種開發教材或某類教具,就能使寶寶的藝術潛能得以發展。與其信任某些毫無根據的發展方案,倒不如信任自己的寶寶具有在一定環境下必將表露的藝術潛能。
寶寶藝術潛能的發展重在藝術的審美體驗
有的父母往往追求寶寶藝術成果的體現,如會彈幾首曲子,會畫幾幅畫等;有的甚至過早追求過級考證。這些不僅不利於寶寶藝術潛能的發展,而且使寶寶失去了對藝術的興趣。
發展兒童的藝術潛能,關鍵在於培養寶寶對審美要素的感受力。可以有意識地創設環境,或帶寶寶到大自然中感受現實生活中的色彩、線條、平衡、對稱、節奏、韻律等美的要素。試想,如果沒有生動的、活的審美源泉,何以激發寶寶內在的藝術潛能呢?
父母要審慎對待寶寶的藝術潛能,對寶寶藝術潛能的發展切莫盲目跟風,以免寶寶的藝術幼芽在尚未綻放之前就已經枯萎。
開發右腦的六個親子遊戲
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裡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裡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孩子,由於寶寶使用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可刺激右腦發展。
猜猜這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裡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叫聲、狗叫聲、獅子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裡的是什麼動物。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遊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
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裡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鑽進去縮緊身體,然後滾動紙皮箱子,孩子會樂不可支。為了避免傷著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玩,因為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孩子的右腦功能。
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後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里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手的動作、動作的控制、空間距離的判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的右腦開發。
蘋果樹
玩法:從年曆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孩子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
提示:剪和貼都由孩子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願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後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顏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放手讓他自己來做。
提示:這兩個活動都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顏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怎樣對2個月的寶寶進行早期教育
Q:2個月的寶寶,可以進行什麼樣的早期教育呢?
A:首先,好好愛你的孩子,並且要有足夠的耐心,照顧好寶寶的身體,滿足他的一切生理需要,讓寶寶在舒服、愜意的吃、喝、拉、撒、睡之中感受到最初的愛和溫暖,這是最好、最要緊的早期教育!
其次,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儘可能為寶寶創造溫馨、多彩、豐富的生活環境,尤其是視覺環境,在寶寶目光所及的地方裝點和諧、鮮艷的色彩和形象,豐富幼兒的感官刺激,為幼兒感知覺的發展創造豐富的條件,滿足寶寶的心理需求。
第三,多和寶寶說話,雖然他還不能懂得你說的每一個字的確切含義,不能回答你說的每一句話,但是相信他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你通過語言、眼睛、表情所傳達的愛意,並且從中學習怎樣與人交流情感,表達愛意,獲得愛與被愛的滿足感。
要知道,幼兒一生的安全感的獲得,自信心的建立,對人與世界的友善都建立於這最初的一個字——愛!
嬰幼兒語言智能培養方案(7-9個月)
這一階段里,孩子將會發出一些令你驚喜的語音,也許他會發出「媽媽」、「爸爸」等童稚的呼喚,而這一切都是那麼的意外和令人驚奇;也許,你的孩子在這一階段里並沒有發出這些語音。這沒關係,如果能在這一階段里抓緊時間,用心培養,則一切都會改變的。
揭開語言發展的奧秘
孩子在這一階段里發出的語音比前一階段更加複雜多樣化了。他學會了發更多的聲母音, 如w、n、t、d等。他發出的語音中不再有那麼多的g、k、h的音。他的發音中包含了更多的你說話時所用的音,發音能力顯著加強,你會聽到他沒完沒了地重複一些帶有節奏和旋律的語音組合, 如「bababbaba」或「ma-me-mu-me-me-」等。這表明他已經能控制自己的發音並且能將一些不同的語音組合在一起了。
在孩子的咿呀學語中,你會偶然聽出一兩個詞,如「媽-媽」、「寶-寶」等等。這會使你備受鼓舞,並且興奮地鼓勵孩子反覆說這個「詞」。其實,他並不是真正懂得這個詞的含義,而是因為說這句話得到了你非常愉快的反應,為了得到你這種愉快的反應,他就不斷地重複這個詞。至於這詞到底代表什麼,他到不太在意。
這一階段末期,孩子的咿呀學語開始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形式相當複雜且成人很難聽懂的「小兒語」。這些難懂的話聽起來似乎含有提出問題、發出命令和表達願望等不同的意思,但具體是什麼你也聽不懂。當把他和同齡夥伴放在一起時,你會發現他們用這些難懂的「小兒語」交談得很愉快。其實,這是語言真正產生前的最後的準備性練習。
教育方針:動作、實物、說話
1.說話要有動作配合。
平時在對孩子說話時,一定要配合一定的動作,並且同樣的話一定要配合同樣的動作。如果能這樣堅持下來的話,那麼孩子將會很快學會語言。比如,你可以指著牆上的燈對孩子說:「看燈,這是燈。」或者伸出你的雙臂說:「要起來嗎?」孩子正是通過反覆地聽你說話和看你的手勢來學習語言的。
2.多讓孩子「說話」。
孩子在單獨說話時,或者與你或與別人談話時都能得到很多好處——至少能迅速促進他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你要讓孩子多說說話。如果你的孩子少言寡語或者是不愛說話,則你應該多和他說話,想辦法和他多玩一些語言遊戲。
3.說話要有實物配合。
這一階段里,如果在對孩子說出某個物體時,同時指點他看實際物體,則教育效果最佳。比如,你可以在吃飯時拿著飯勺對他說:「寶寶看,飯勺。這是飯勺,飯勺。」
語言智能教育活動
* 發聲遊戲
讓孩子坐在自己的小床或椅子上,你面對他坐著,這樣使他能看著你的眼睛和嘴。 然後你發出一個從沒聽他發過的新語音,比如「t」這個音。你可以用這個音發一些有節奏有音樂感的音節,如「tatatata;tatatata」,孩子會很好奇地盯著你的眼睛和嘴,看得出他也想發這個音。這時你可以停下來看看他是如何模仿你。
一開始他的模仿是不準確的,只會發出一些他已經學會了的而且與你相似的音節,比如「babababa」。過一會兒,他又改為更相似更接近的「dadadada」。這時你再給他說一遍正確的音節。如此反覆幾次,他最後終於發出了新的語音「tatatata」。
* 寶寶哪兒去了?
讓孩子面對你坐在地板上,把一塊軟而乾淨的布放在他的頭上,問:「寶寶哪兒去了?寶寶哪兒去了?」也許,一開始孩子會很高興地拉下「蓋頭」並發出尖叫。如果他不這樣的話,你就替他揭開頭布並自言自語道:「寶寶在哪兒?噢,寶寶原來在這兒!你在這兒!」
接下來你把「蓋頭」放在自己的頭上,問他:「媽媽在哪兒?媽媽在哪兒?」你應該鼓勵他拽下「蓋頭」。如果他這樣做了,就表揚他說:「啊-哈!你找到了!媽媽就在這兒!」
* 喚名遊戲
讓孩子坐在地板上,你站在離他左邊3米遠的地方,手裡拿著新穎的玩具或是能發出聲音的東西(只要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就行),然後你就反覆叫他的名字,直到他扭頭注意你。當他看著你時,你就搖搖手中的玩具並且沖他微笑。
接著你轉到他的背後或者是右邊3米遠的地方,重複上述遊戲。看看當你叫他名字時他是怎樣扭頭或扭身看你的。進一步你還可以站得更遠一些,或者是躲在廚房裡、卧室里、衛生間里叫他的名字,看他反應如何並讓他爬過來找你。
你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經常呼喚他的名字,如餵食時、睡眠時等等。你在跟他說話時不要用「你」、「我」、「他」等人稱代詞,而應該自稱為「媽媽」或是「爸爸」,並稱呼孩子的名字或乳名。 * 「你好」、「再見」
這一階段孩子可以學會用手勢甚至是簡單的語音和你打招呼、道別。
他每次醒來的時候,你都主動向他打招呼,一邊握手,一邊對他說:「嘿!寶寶好!你好!你醒了!」(一定要面帶笑容)反覆幾次後,你會發現他口中也會喃喃有聲,好像也在跟你說「你好」但卻說不清楚。
你每次離開房間時,都可以跟他一邊揮手一邊說:「再見!再見寶寶!」如果你和他一塊兒離開別人家時或與別人道別時,可以幫著他和別人揮手說「再見」。
如果你經常這樣做的話,你就會發現,很快他就學會了用這些手勢和人打招呼、說再見。也許,他還能學會跟人說「你好」、「再見」呢!
* 指認物體
這一階段你可以帶著孩子四處走走,邊玩邊教他認識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以便為他在下一個階段正式說出話而準備好「語言素材」。
你可以指著房間里的燈對他說:「燈!這是燈!寶寶記住,這是燈!」指著床對他說:「床!寶寶記住,這是床!睡覺用的床!」等等。
總之,你可以教他認識他周圍比較重要而又常見的各種事物。慢慢你會發現,他能記住其中的一些東西了。
* 該吃飯了
如果你的孩子這一階段開始吃母乳替代品的話,則最好在餵食的時候跟他說一些高興話語,如:「寶寶看,看勺子,勺子來了。張嘴。嗯,真好!嘗嘗,這是什麼好吃的?嗯,真好吃。」餵食時切忌過快過於頻繁,也不要強迫孩子吃食。
語言智能評估指標
這一階段的孩子,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聽得懂他的名字,聽到叫他會扭頭看你。
理解成人用強調語氣說出的「不」或「別碰它」等要求,並能做出正確反應。
能夠辨別家裡人的名字和一些熟悉物體的名稱。
能夠和成人玩一些語言遊戲。
會用舌頭和嘴唇發出一些非語言的聲音。
努力模仿別人發出的語音。
把一些語音連在一起發著玩。
能夠發出些非常像單詞的音節。
開始用動作進行交流,如揮手表示再見。
為了鼓勵孩子對自己身體的這種「研究」,可以給他穿上紅色的襪子或者在腳腕處繫上小鈴鐺,這樣他就會在舉手投足之間更加註意上自己的腳了。
1.在休閑的時候,父母可以握住他的腳趾,揉揉,放在嘴邊親親,聞一聞,或者拉著它們做一些輕柔的運動。這樣邊做邊說,做什麼動作就說什麼。然後,跟他做腳趾遊戲,幫他數腳趾頭,「一個一個小豬,兩個兩個小豬,三個三個小豬,四個四個小豬,五個五個小豬,哇,五個小豬一起來,大家上街玩!」(親一親、逗他笑)如此反覆,花樣可以不斷翻新。
對他的手指也可以進行這種遊戲。
2.輪流說話
選擇孩子高興或者是休閑的時候,把他抱在懷裡,輕輕地叫他的名字,並向他微笑。當他也向你微笑時,你就跟他做「輪流說話」的遊戲。你先像唱歌一樣說出「dadadadada」,然後當他也跟你說出「dadadada」時,你就立刻重複一遍。如此反覆,你和孩子就這樣你來我往地「輪流說話」。反覆幾遍以後,改變自己的反應,比如幫他撓痒痒或者是吻他的鼻子或者是輕輕地吹拂他的臉。這會使他感到非常愉快的!
當然,有的父母會發現自己說了多少遍,孩子也不重複自己。這沒關係,他也許在用別的方式來「回答」你,如口中喃喃有聲、揮手、微笑等。你只要堅持下去,慢慢地,他就會跟你「輪流說話」的。
這種「輪流說話」的遊戲對嬰兒的語言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經過這種訓練的孩子,將來是一個很會與人交談的人。
3.讓孩子先說
當你跟孩子玩了一段時間的「輪流說話」的遊戲以後,你可以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先說。
你可以讓他躺在地毯上,你坐在他身邊。然後看他是不是想用一些方法來吸引你的注意力,如用尖叫、發出語音或者是揮手等方法。如果一旦他採用這些方法來吸引你的注意力,你就馬上重複他的動作或者用聲音來「回答」他,然後你等著他再次重複這些動作或聲音。每當他發出動作或聲音,你就立刻重複一遍。通過這種遊戲,你的孩子將很快學會用動作或聲音來對你「發號施令」。
這個遊戲需要你稍作等待並假裝不看他。讓他來主動吸引你。這裡需要提醒你的是,由於嬰兒天生氣質的不同,在這一遊戲過程中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至於你的孩子是什麼反應,就需要你來觀察了。
4.鏡子遊戲
從這一階段開始,可以在孩子的身邊放上一面特製的兒童用鏡子(如果沒有,也可以用普通鏡子代替,但家長一定要注意安全,採取切實措施保證鏡子不會被孩子摔破)。這樣在日常活動中,他就會慢慢發現鏡子里的自己,並開始注意觀察鏡中人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最初的一階段時間裡,你不要管他,讓他自己去觀察、去研究。
等他熟悉「鏡子里的人」以後,就和他玩「鏡子遊戲」。你把他抱起來坐著,在他面前豎一面鏡子,你的臉挨著他的臉。然後你指著鏡子問他「寶寶,你看鏡子里的是誰呀?」「你看,這是誰的鼻子呀?」「嗯,這是誰的嘴?噘得這麼高。」……等等。邊指邊問,逗著他玩。你還可以親一親鏡子里他的影像,說「親親這個小寶寶!」或者握著他的小手,指點鏡中他的影像,說:「摸摸他的鼻子,摸摸他的嘴,摸摸他的眼睛……」等等。
長此下去,你會發現,有時他會獨自跟鏡中的自己說「悄悄話」,玩得很開心。
5.「語言按摩」
為了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最好經常給孩子按摩身體。用溫暖的雙手,輕輕地從他的肚子開始做順時針方向按摩,就像打太極一樣,輕輕地、柔柔地。然後是他的胳膊、腿,輕輕地上下撫摸。你會發現,孩子會很快適應你這種「服務」並愉快地享受它。
如果在按摩的同時,再輕柔地跟他說話,則可獲得很好的教育效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言按摩」,也即帶「語言伴奏」的按摩。輕柔的撫摸可以使孩子全身心地放鬆並且愉快地配合你。你按摩他的腳板,手掌,手、腳趾,輕輕撫摸他的臉和前額。同時你的口中喃喃有聲:「寶寶舒服,寶寶乖,媽媽揉、揉肚肚,一圈一圈又一圈,寶寶你好乖。媽媽揉、揉胳膊,上上下下真舒服……」
6.穿衣三部曲
當給躺著的寶寶穿衣服時,可以把他的衣服拿起來貼著你的臉(這樣他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到你以及你臉旁的衣服),然後跟他說:「寶寶,看,看衣服。」
邊說邊把衣服慢慢地從左移到右,爭取讓他的眼睛跟著衣服走。
如果他的眼睛跟著你手中的衣服來回移動的話,你就告訴他:「寶寶,衣服。這是衣服。該穿衣服了。該穿衣服了。」然後當你給他穿衣服時,邊穿邊興高采烈地跟他說:「穿衣服嘍!穿衣服嘍!」
7.洗澡歌
給寶寶洗澡時,最好同時能唱一首洗澡歌。可以選一首喜歡和熟悉的歌,然後將其歌詞改為洗澡的內容,比如用世界著名的英國歌謠「倫敦橋正塌陷」的曲調,改唱下面的詞:
寶寶現在該洗澡,
該洗澡,該洗澡,
寶寶現在該洗澡,
我親愛的寶寶。
寶寶現在該洗腳,
該洗腳,該洗腳,
寶寶現在該洗腳,
我可愛的寶寶。
……
唱到興頭時,你還可以給洗澡歌來點即興伴奏,如拍拍手、敲敲澡盆。你也可以根據情況編一些更適合你孩子的歌詞。
語言智能評估指標
這一階段你的孩子應該能做到以下幾點:
有人跟他說話後能停止哭泣。
能夠持續注意並尋找聲音的來源。
對熟悉的人微笑並能笑出聲來。
能對成人語言中不同的語氣內容做出相應的反應,如被憤怒的語言驚嚇,對親切的語言微笑。
願意玩那些能發出聲音的玩具。
活動時口中經常發出一些成串的語音,如「bababba,dadadada」等。
對鏡中自己的影像說話。
用語音來吸引別人注意,或拒絕某事,或表示願意做某事,或想要什麼。
教寶寶用手勢表達
七個月的寶寶已經會看大人的表情,明白大人的喜怒,也逐漸明白大人的話語了。雖然他自己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與人交往的願望卻很強烈。這時,父母可以適當地教寶寶做一些動作,如用搖頭表示「不要」,拱手表示「謝謝」,招手表示「再見」等等。大人經常示範,多鼓勵寶寶,寶寶很快就能學會。當寶寶能用語言之外的方式表達時,自然也就能理解語言之外的用意,從而增加他對語言的理解能力。
嬰兒期4--5月的玩具選擇
4個月左右的嬰兒對周圍事物的關心也越來越強烈。抱到室外,嬰兒會對周圍的一切露出好奇的目光。這時嬰兒的世界是一個感知的、觸摸的、微笑的和品嘗的世界,喜歡有人逗他玩,給他東西,還想用小手摸一摸,放到嘴裡咬一咬。這時父母應該多和他一起遊戲玩耍,
你可為孩子挑選以下幾種類型的一些玩具:
1、6個月以前的嬰兒視線會追隨著鏡子的移動而移動,給他準備一個鏡子,嬰兒看到鏡子中的自己認為是個「小夥伴」,對這個小夥伴的親昵友愛的反應,實際上就是對他人、對周圍環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體現,這些正是社會性內容的一部分,這對培養嬰兒社會的親和性和對豐富嬰兒的視覺體驗都很有好處。
2、這時他會抓住桌面上眼前的玩具,但還不準確。可給他準備一些各種質地、各種色彩、便於抓握的玩具: 如:搖鈴、乒乓球、核桃、金屬小圓盒、不倒翁,小方塊積木、小勺、吹塑或橡皮動物、絨球或毛線球等;
3、可選用一些大的彩圈、手鐲、腳環、軟布球和木塊,可擊打、可抓握的、可發聲的塑料玩具,五顏六色的圖畫卡片。
4、嬰兒需要溫暖的母愛和安全感,可以選一些手感溫柔、造型樸實、體積較大的毛絨玩具。放在嬰兒手邊或床上。
5、當嬰兒對周圍環境表現出興趣時,可選一些顏色鮮艷、圖案豐富、容易抓握、能發出不同響聲的玩具,如:撥浪鼓、嘩鈴棒、小鬧鐘、八音盒、可捏響的塑料玩具、顏色鮮艷的小襪子和小絲巾等。
5個月的嬰兒能看清東西並能記住它們,聽到聲音就會轉過去。這時正在學習使用自己的手指,他已經了解了手的一些用途,手能自由地活動,能夠主動抓東西,能用手拍東西,抓住並搖動不同的物件或用手將有趣的玩具往嘴裡送,還知道用手撿起非常小的東西。他俯卧時,會用雙手支撐,長時間地抬起頭來東張西望。還能做一些較大的動作,能翻滾或舉起手要別人抱等很多小動作。這時他們需要用玩具或者藉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常用的實物來有目的地來幫助他們發展,來增加他們全身和四肢的活動。這時父母應該多和他一起遊戲玩耍,你可為孩子挑選以下幾種類型的一些玩具:
1、發展視覺的玩具:選擇色彩鮮艷的臉譜、鏡子、洗澡玩具、塑料書、圖片、小動物、動物造型之類的玩具;
2、發展聽力的玩具:選擇小搖鈴、撥浪鼓、八音盒、風鈴能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的玩具;
3、發展觸覺能力的玩具:選擇不同質地的玩具,如:絨毛娃娃、絲織品做的小玩具、床頭玩具、積木、海灘玩的球、
4、6個月以前的嬰兒視線會追隨著鏡子的移動而移動,給他準備一個鏡子,嬰兒看到鏡子中的自己認為是個「小夥伴」,對這個小夥伴的親昵友愛的反應,實際上就是對他人、對周圍環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體現,這些正是社會性內容的一部分,這對培養嬰兒社會的親和性和對豐富嬰兒的視覺體驗都很有好處。
6個月的嬰兒能看清東西並能記住它們,手能自由地活動,能夠主動抓東西,他俯卧時,會用雙手支撐,能長時間地抬起頭來東張西望。還能做一些較大的動作,能翻滾或舉起手要別人抱等很多小動作。這時的隨意運動和不隨意運動正在開始形成,眼睛和手的協調性逐步發展,對周圍事物的關心和興趣迅速提高,這時需要用玩具或者藉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見常用的實物來有目的地來幫助他發展,來增加他全身和四肢的活動。這時父母應該多和他一起遊戲玩耍,你可為孩子挑選以下幾種類型的一些玩具:
1、發展視覺的玩具:選擇色彩鮮艷的臉譜、鏡子、洗澡玩具、塑料書、圖片、小動物、動物造型之類的玩具;
2、發展聽力的玩具:選擇小搖鈴、撥浪鼓、八音盒、風鈴能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的玩具;
3、發展觸覺能力的玩具:選擇不同質地的玩具,如:絨毛娃娃、絲織品做的小玩具、床頭玩具、積木、海灘玩的球、
4、6個月以前的嬰兒視線會追隨著鏡子的移動而移動,給他準備一個鏡子,嬰兒看到鏡子中的自己認為是個「小夥伴」,對這個小夥伴的親昵友愛的反應,實際上就是對他人、對周圍環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的體現,這些正是社會性內容的一部分,這對培養嬰兒社會的親和性和對豐富嬰兒的視覺體驗都很有好處。
5、球:6個月大的嬰兒對能動的一切感興趣,能滾動的色綵球對他們最有吸引力,用手一推球就會向前滾,嬰兒還會爬著追逐小球,如果媽媽能陪著他們一起玩那就更妙了。
0-6個月寶寶喜愛的玩具
寶寶在0-6個月期間是腦發育的關鍵期,在此期間對寶寶進行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能力、語言和社交五項行為訓練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手段。而這些訓練大都是藉助寶寶喜愛的玩具來完成的。
撥浪鼓類玩具
寶寶的聽覺系統在孕5個月就基本發育完善,所以出生後的0-6個月寶寶對聲音最敏感,會發出聲音的玩具對此階段寶寶最具吸引力。我們也應該藉此加強對寶寶聽力的訓練。如果玩具再加上可以咬的功能就更加合適了,如小龜牙膠等。
0歲大卡片
在0-6歲這個階段,寶寶對色彩也是比較敏感的,他們大都喜歡顏色鮮艷的物品,而0歲大卡片就是把寶寶最早、最容易接觸的物品,如水果等用鮮艷的色彩畫在卡片上,作為寶寶的玩具,放在周圍。有助於視覺的發育,也有助於寶寶以後更快的認識和接受這些物品。
會發光發聲和活動的玩具
對於4到6個月的寶寶,他們更加喜歡新奇的帶點刺激性的玩具,他們的要求不僅是顏色、聲音,對玩具的形象,動作也有了要求,這時候這種能爬行的大青蟲就可以滿足寶寶的好奇心,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寶寶的腦發育。
積木類玩具
這種玩具通常在寶寶用手抓和把玩的過程中,訓練寶寶手指的靈敏度和身體的協調性,也是進行精細運動訓練的好方法,有助於促進寶寶小腦的發育。
適合給寶寶講故事的5個時間
父母總覺得每天忙忙碌碌根本沒有時間為寶寶講故事,其實每天的生活中都會出現幾段小時間非常適合為寶寶講故事,而且通常這時孩子都已經自動地乖乖躺在床上,靜靜地聽。
寶寶一個半月大時,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時間,我順手拿起手邊的故事書,將封面對著他。其實當時只是好玩,結果卻驚訝地發現,他應該尚未發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規則地上、下、左、右轉動著看完了一頁,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頁,他的眼睛又重複地移動了起來,而且一頁接一頁看下去。我無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麼,但這個發現卻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會對書本感興趣。於是,誤打誤撞地為他開啟了閱讀人生。
餵奶、翻書、說故事,同時進行
可能有人會發出疑問,媽媽一手餵奶、一手拿書,哪來第三隻手翻書呢?所以,我會準備特別做給小小孩看的厚板書,比較容易用一隻手翻頁,然後一邊餵奶、一邊翻書、一邊說故事。或者,你也可以先準備十幾本童書在手邊,只讓嬰兒看每本書的封面,這也是挺不錯的做法。
有時候,我會選擇靜靜地陪他,讓他自己看;或是讓他邊看圖,我則一邊嘰嘰呱呱地解說著內容──這樣總是讓我覺得自己好象神經有問題,怎麼對著沒有反應的嬰兒自說自話。其實,一邊餵奶、一邊看書的順帶好處是,孩子常常不知不覺地就把牛奶喝光了,不會因為其它事分心而無法喝完牛奶。
母乳媽媽專心享受當下
如果媽媽是喂母乳呢?那要怎麼一邊餵奶、一邊看故事書?請各位媽媽教養孩子時,一定要以自己的直覺來變通實行,不能死守著書上所說的來做,所以碰上喂母乳時就別想著還要念故事書了吧!我覺得喂母乳是全天下最幸福的親子時光,這樣的時間稍縱即逝、而且一去不復返,所以好好地專心享受它吧!
說真的,很多時候奶也餵了、尿布也換了,什麼都不會做的嬰兒還是眼睜睜地望著你;這時候對媽媽來說,念故事書是打發時間,而對孩子來說,則是蘊含了無限可能的教育功能,這麼簡單好用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任何書本都可以念
要幫這個階段的孩子念故事書最容易,也可以最隨性;家裡的任何書都可以隨手拿起來念,也不用拘泥於要怎麼念。我可以肅穆地念起阿彌陀佛的佛經,也可以用歌劇的架式念起唐詩,只要家裡的嬰兒沒有大哭抗議,怎麼做都可以。
一位在紐約學畫的朋友,也是從女兒一出生不久,就開始給她看不同畫家的作品畫冊。朋友表示,如果不是聽到我說兩個月大的兒子會看書,她也不會想到要幫這麼小的孩子念故事書或是讓她看畫冊。朋友還發現,當女兒八個月大時,就好象很有主見地,會特別喜歡某個畫家的作品,只要拿到這位畫家的畫冊,就會靜靜地欣賞好久,像是上輩子就認識這位畫家呢!
如何把握讓孩子愛上書本的黃金時期
只要孩子還在用奶瓶喝奶,都是讓他們愛上書本的最佳時機。因為一天二十四小時里,這個時期的孩子除了睡覺和喝奶,其它時間通常都是處於非靜止狀態;所以只要遇到孩子願意平躺下來,會趕緊挨著他們旁邊躺下(趁這個機會趕快休息一下,等會兒才有體力再戰),然後就這樣一本接一本地念起故事書來。
以下的時機,都非常適合用來念故事書:
1、用奶瓶喝牛奶的時間
2、用奶瓶喝水的時間
3、睡覺之前(包括午睡)
4、累了躺在床上無所事事時
5、孩子早上剛醒來,還乖乖躺在床上時
這些時機每天都會在生活中出現,所以非常適合,而且通常這時孩子都已經自動地乖乖躺在床上了。
沉睡中的遊戲
「小孩子生下來是好動的,以遊戲為生命。」
剛出生的貝貝總是沉沉入睡,母親也因剛剛遭受分娩的勞苦,需要好好休息一下,因此,可能會忽略同貝貝的交流、嬉戲。其實,這時的貝貝一邊睡覺一邊感受來自外界的光線和空氣。同時也逐漸習慣家人的對話及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我們仍然可以做些適當的遊戲,以促進各種機能早日萌芽。母親可以在他醒來吃奶的一小會兒或換尿布的時候,一邊照顧他,一邊抱著他,和他說話,溫柔的摸摸他。等他睡著的時候,你可以有節奏的拍拍他,唱唱歌謠,說說兒歌。每天洗澡,既有利於新生兒的身體健康,也是母親用來做遊戲的最好時機,我們可以在洗前脫光時和洗好後輕輕拍打新生兒的全身,撫摸他的胸腹、背部肌肉和四肢。
有時,我們會對愛哭的孩子關照多一些,而不愛哭的孩子總是讓他躺在一旁睡覺。其實,愈不愛哭的貝貝,母親愈要找時間和他遊戲。比如,經常翻翻他的身體、搓搓他的腿,捏捏他的鼻子,搖搖他的手。當然,一定要注意不要弄痛小貝貝嘍。
看看聽聽
滿月後的嬰兒好象一下子長大了,脖頸硬了,清醒的時間長了,眼睛滴溜溜地轉來轉去,四肢使勁地伸展,嘴裡還咿呀嚕地叫個不停,小貝貝變得越來越會玩了。滿月的孩子視線已經能夠集中,2個月可以隨物體水平移動,但只能跟蹤90度,到了3個月可以跟蹤上下垂直的移動。嬰兒從第2個月時對成人的話語開始有反應,你對他講話,逗引他,貝貝也會「說」起來。看聽的遊戲這時是再適合不過的了。繽紛的色彩能刺激貝貝的視覺機能,你可以在嬰兒床上吊一些風鈴、綵球、搖鈴等,不過不要太多,距離貝貝50—70厘米。
聽比看更能引起嬰兒的注意,一點微小的聲音都會引起嬰兒的警覺。小鈴、小鼓、小鋼琴、小手風琴等音樂玩具對孩子的聽覺和節奏感十分有利,親人的溫柔逗引和親切談話,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怎麼樣?做做看與聽的遊戲,享受享受新為人母的樂趣。
說聲「拜拜」
9個月左右的貝貝爬行技巧越來越熟練,可以自由自在地爬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還時不時地嘗試著抓抓前面的東西,有時一不小心還會滾下床去。哎呀,真是又可愛,又讓人擔心。也許在大人的眼中,這些動作完全沒有意義,但貝貝就是通過這樣一點一滴地增長知識的。只要沒有危險,不要禁止他,讓他到處爬爬,熟悉熟悉環境;到處摸摸,找找感覺。要緊的是應把貝貝活動的空間布置得安全些。
學會了爬行的貝貝會愈來愈好動,一刻也停不下來,他的智能的發展也和運動量一樣,不斷地延伸,貝貝的遊戲範圍明顯在增加。那麼做做母子間的遊戲會更有趣,模仿對母親和孩子來說是再開心不過的事嘍。媽媽把球滾到他面前,他一定會模仿著也去將球滾過去。媽媽高興地拍拍手,貝貝一定也會拍拍手,媽媽擺擺手說「拜拜」,小貝貝也會擺擺手。可能一開始貝貝做得不是很好,別著急,多來兩次就好了,或者你可以抓著他的手邊說邊做。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模仿對心智的發展非常重要。
「遊戲對孩子來說不僅是娛樂,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最自然最有效的形式。」
敲敲打打
4個月以後的貝貝幾乎已經遠離整日睡覺的時代,他們可以坐在媽媽的膝蓋上自己拿著玩具玩。仰躺時也能滾動身體,伸手拿玩具,有些貝貝會自己翻身,用爬的方式玩耍。這時的貝貝真是活潑可愛極了,看到有興趣的東西,會自己伸手去拿來握著、搖著或放在口中舔舔。在貝貝的眼裡,世界是多奇妙的啊!旺盛的好奇心引起他觸摸的慾望,儘管是笨拙的,力不從心的,但只要他能碰到,他都會竭盡全力地觸摸他。同時,貝貝的智力在5—8個月也有了顯著的增長,對人、事、物逐漸的在意了,喜怒哀樂的感情也會表現出來。貝貝的意欲擴大了,他會不斷地使用一些小小的智慧,採取積極主動的行動。媽媽們何不多給他一些親身體驗的經歷,可以讓他觸摸不同質感的東西,多玩一些能夠拿在手中搖動,敲打的遊戲。例如,可以玩手握玩具、搖晃、拉繩子、打開蓋子等遊戲。這樣既鍛煉貝貝的肌肉,又開發智力。記住,接觸和看、聽一樣重要。
影響孩子身高的六種因素
一般說來,影響身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種:
1 先天遺傳:不可否認,在孩子的身高上,遺傳具有支配地位。爸爸和媽媽的身高是很重要的,甚至包括往上三代都可能有所影響。你只需要看看這個孩子父母的體型和身高,基本就可以將一個孩子未來的身高推測一個大概了。
2 營養保健:雖然遺傳因素很重要,但這並非決定孩子身高的唯一標準。其中,營養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得不到全面均衡的營養保障,那他正常的身體發育就會受到限制。嚴重的話,還會導致發育不良。所以,父母一定要在營養供給上做到及時和多樣化,保證孩子能獲得充足的營養,從而滿足孩子身體生長發育的需求。
3 生理疾病:一些孩子一生下來就伴隨有某些疾病,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控制和治療,就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正常生長發育。最常見的疾病有:肝腎功能不良、胃腸功能紊亂、食物過敏、呼吸道疾病等。
4 藥物副作用:常言道,「是葯三分毒。」藥物雖然可以對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然而經常性或不正確的藥物使用也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從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例如在治療ADHD疾病的過程中所用的利他林,已被醫學界確認對孩子發育有阻礙作用。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盡量少用藥物治療,在萬不得已需用藥物的情況下,應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選擇藥物種類和適用劑量。
5 體育鍛煉:常規的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孩子的骨骼和肌肉發育,從而加快他們的身體生長。然而,作為父母,一定要意識到,並不是所有的體育鍛煉都能促進孩子的身體發育,許多我們都很熟悉的運動不但不能有利於孩子成長,反而會大大損害孩子的正常發育。例如高難度的體操、雜技、摔跤和舉重等活動,很有可能對孩子柔嫩的骨骼造成傷害,甚至畸形。
6 睡眠質量:經過科學家大量的試驗調查表明,大約有70%~80%的生長激素是在睡眠中分泌並發揮作用的。所以,保證孩子睡眠的時間和質量對其生長發育是極其重要的。
7 情緒影響:情感忽視和過度的緊張焦慮都會阻礙孩子身體的發育。一個生長在充滿愛和快樂的家庭中的孩子,與一個生活在混亂、壓抑、恐懼的環境中終日鬱鬱寡歡的孩子相比,前者更容易最大程度激發其內在生長潛能。情緒因素對孩子身體發育的影響,與食物為孩子提供的營養同等重要。
總之,無論從大腦發育、智力開發、身體增長、性格培養,還是從其他方面來說,3歲都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之一,父母一定要抓住這一人生成長的黃金期。
因此,在這樣的一種理念指導下,《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套供父母進行早期教育的指導性叢書誕生了!
這套叢書一共6冊:《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早期教育實戰訓練》、《卡爾?威特的天才教育》、《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0~3歲全營養計劃》、《0~3歲高智商開發和潛能訓練》,分別闡述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的理論、在0~3歲期間如何實施蒙台梭利的訓練、在0~3歲期間如何實施卡爾?威特的天才教育、媽媽如何在孩子這一時期發揮自己的教育作用,以及在0~3歲期間孩子的智商開發和營養方案。
每一分冊都以「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為主旨思想貫穿始終,同時又各自介紹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既可成為互有關聯的一套叢書,也可以獨立地各自成冊。書中既有充分系統的科學理論闡述,又有詳細具體的操作方法,是父母進行早期教育不可多得的指導參考書。
作為這套叢書的策劃者和編寫者,我們衷心希望《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套書能夠對中國千千萬萬的為人父母者和即將為人父母者有所裨益,能夠培養出更多的聰明、健康、樂觀向上的好孩子!
新生的嬰兒是一個謎,他是那麼完美,即使最能幹的能工巧匠也不能造出與之媲美的東西來。
孩子的身高增長取決於三歲
比利時心理學家觀察發現,一個2歲半的兒童通常具有二三百的辭彙量,但到6歲時他已經能夠使用數千個單詞了,而且這些辭彙都是在沒人教導的情況下孩子們自然吸收的。
美國心理學教授鮑勃?麥克默里認為,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大多是父母注意不到的,正是在這些不被察覺的學習過程中日積月累,產生了令父母驚異的必然結果。
6歲兒童的語言表述已經非常準確了,他們了解並且能夠使用母語的一些規則。可以說,到了這個年齡段,我們的孩子已經獨立完成了學習語言的整個過程。如果他們沒有這種自覺、自然地學習語言的能力,那麼人類歷史上就不會取得如此眾多的輝煌成就,可以說正是語言的不斷發展,才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在孩子1~3歲期間,他們自己能夠學習多個辭彙,且學習的中等難度辭彙比簡單辭彙多。這就意味著父母無需為各種聲稱能提高孩子辭彙量的「新發明」而花費時間和金錢。抓住這一時期,多跟孩子說話、多讀書給孩子聽,才是提升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
身高增長取決於3歲
幾乎每個媽媽都有定期為孩子量身高的習慣。看著那條紅色的身高線一點一點往上提升,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懷裡的小寶寶一點點長高,慢慢長成少年、青年,每個媽媽的心裡都充滿喜悅。那麼,孩子是怎樣長高的呢?
科學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青春期,是人長高的兩個高峰期。人從出生至成年體格的長成,其生長速度不是勻速的,出生至2歲時共長28厘米,其中在4個月以前、5~12個月、1~2歲這3個年齡段各完成1/3。2歲前營養對生長的影響遠超過遺傳因素,年齡越小越是如此。2歲後至青春期前每年勻速長5~7厘米直至青春期第2次加速。換言之,一個身高170厘米的成人,其身高1/3以上是在出生至2歲形成的。所以說,3歲前如受到營養、疾病或藥物等有害因素的影響,其對身高的損害將大大超過3歲後。
0-3歲是兒童多方能力發展期
克諾夫說:「我們給嬰兒看不同數量的點。最初他們注視著兩個點,等到熟悉了以後就開始失去興趣。但當我們接著展示第3個點時,他們的興趣又來了。」她對13~14個月大的嬰兒對複雜事物的長時間記憶能力進行了研究,也獲得了出乎意料的發現,如嬰兒能夠把用以前從未見過的玩具做出的複雜動作記住長達半小時之久,甚至還能模仿這些動作。
從上面的線索和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0~3歲是兒童大腦高速發展的時期,是兒童多方面能力(感知覺、記憶、思維、個性等)發展的關鍵期。那麼,孩子學習的關鍵期是怎樣的呢?研究發現:
◆ 出生後6個月,是嬰兒學習咀嚼和吃干食物的關鍵期;
◆ 2~3歲是計數能力(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說出總數)發展的關鍵期;
◆ 2~3歲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5歲左右是口頭語言發展的第二個關鍵期;
◆ 25~35歲是教育孩子遵守行為規範的關鍵期;
◆ 3歲左右是培養其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歲時測得的智商定為100%,那麼其中50%在3歲前發生,由此可見,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時,抓住3歲前這一關鍵期十分重要。
3歲存在語言爆發現象
父母們有時會突然發現,自己蹣跚學步的孩子似乎一夜間辭彙量有了迅猛增加。科學家研究表明,這很可能是一種「滾雪球」效應。
科學家認為,孩子學習語言不是慢慢地一字一句地學習,而是存在突然的「語言爆發期」現象。例如在2歲之前他們對語言的把握很模糊,但2歲之後突然某一天就能夠很容易地掌握各種很複雜的表達技巧了。
他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即無論一種語言有多複雜,沒有接受過教育的本民族人都會熟練運用,比如拉丁語,現在學習起來非常困難,但那時候連羅馬帝國的奴隸也會講拉丁語,而且當時拉丁語的難度與現在幾乎一樣。
3歲是人類心理發展的一個分水嶺,也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通常來說,孩子到了2歲的時候就會表達比較複雜的句子,甚至會使用不同時態和語態的動詞或者連詞,而且還會使用長句和分句了。在這個年齡段,孩子從無意識的狀態過渡到有意識的狀態,而且已經建立了他所在的生存群體和特定社會階段所特有的心理結構和語言表達機制。
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在生活中熟悉語言,在模仿中學習語言。到5~6歲的時候,孩子們又開始學習新的單詞,逐漸完善語句的表達。環境在這時候顯得非常重要,如果當時外界人群的發音是方言,那孩子也會照著模仿;如果他們經常和一些語言豐富的孩子玩耍,時間一長,他們也會變得像這些孩子一樣能說會道。
3歲是開發大腦潛能關鍵期
開發大腦潛能的關鍵期
腦科學和生命科學的最新研究表明: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到3歲就已經完成了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出生之後的最初幾年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因此開發大腦潛能必須儘早。我們知道,出生時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元,之後不再增加。剛出生時孩子的大腦共有50億個突觸;出生後第一年,突觸數目會增加20倍;3歲時大腦大小即是成人的80%;4歲時,腦的代謝達到高峰,腦逐漸成熟,對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這一年齡的孩子之所以會不停地動,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不斷獲得信息,能量消耗比較大,需要的營養比成人要多,身體發育同時也加快。
美國科學家利用「正電子發射計算體層攝影」技術,對幼兒大腦的發育進行掃描觀察,發現孩子在出生之後,由於視、聽、觸覺接受大量的信號刺激,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聯繫的速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而且研究表明,3歲以後,大腦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已經基本定形,並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這時大腦的結構就已經牢固成形。雖然這並不意味著大腦的發育過程已經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計算機一樣,硬碟已經格式化完畢,就等待編程了。
正因為如此,孩子幼時的生活經歷將會極大地影響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程度。在一個充滿憂慮和緊張氣氛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而且很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壓垮。相反,那些生活在充滿愛心的環境里的嬰兒則會與環境頻繁地進行交流,進而促進額葉前部的循環,這樣就增加了以後對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
3歲是學習的關鍵期
印度「狼孩」卡瑪拉被人發現時已有7歲多,身上毫無正常兒童的特徵,沒有語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會與人交流。重返人間後經過長達6年的專業人員的護理,也只學會走路,到17歲時才學會十幾個單詞,智商只有4歲孩子的水平。
這個事實表明,如果錯過了孩子學習關鍵期的教育時機,將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
所謂「關鍵期」,是指最易學會和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行為動作的特定年齡時期。在關鍵期對孩子進行及時的教育,孩子學起來容易,學得也快,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錯過關鍵期再去學,就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事倍功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南希?貝萊博士潛心研究、觀察了嬰兒的發育、發展,她在《幼兒發展研究》一書中列出了以下8個線索,以提醒父母注意嬰兒智力的正常發展。
第一,當某樣東西掉落到地板上時,6個月的嬰兒會順著下落的方向看;
第二,當需要得到滿足時,6個半月的嬰兒,會發出表示滿意的聲音;
第三,7個多月時,嬰兒會沖著鏡子中的影像微笑,還能去尋找落地的東西;
第四,8個半月時,嬰兒會和成人一起玩諸如藏貓貓、拍拍手等簡單的小遊戲,也會傾聽熟悉的詞;
第五,9個多月時,嬰兒會自己動手玩弄一些小物件,也能理解某些詞的含義;
第六,10個多月時,嬰兒會模仿成人把積木放入盒中,若看到別人把玩具包起來,就不會去拆開;
第七,11個多月時,會模仿詞的發音;
第八,12個多月時,會講幾個單詞。
法蘭克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莫妮卡?克諾夫認為,嬰兒的智力出乎人們的意料,他們甚至能夠用眼睛跟著做簡單的數字遊戲。
為什麼說3歲決定孩子一生
為什麼3歲決定孩子一生
常言說:「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並非空談,科學研究顯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個孩子3歲之前的生長發育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變化。身為家長,只有把握好3歲之前的黃金期,孩子才會按照其自身的生長發育特點,發揮出潛能,健康成長。
3歲看老的科學依據
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佔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範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是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如(表1):
表現類別 佔有比率 幼年時的表現 成年後的表現
充滿自信型 28% 活潑熱心,為人外向型性格。 性格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良好適應型 40% 自信、自製,不容易心煩意亂。 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與幼年時期相比沒什麼變化。
沉默寡言型 8% 性格沉默,言語較少。 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於隱瞞自己的感情,不願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坐立不安型 10% 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 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於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產生對抗情緒。
自我約束型 14% 自我約束力強,不輕易被外界干擾。 長大後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
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果進行總結,並在2005年發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零歲啟智方案:聽音樂
根據日本東京兒童俱樂部多年研究與實踐研製出的「零歲方案」來看:音樂的魔力並不僅僅體現在胎教中,如果從零歲開始讓寶寶接觸音樂,並一直堅持下去,就可以挖掘和啟發兒童的多種智力和各項潛能。
藤澤禮子小朋友可以說是他們的研究成果之一。她現在已經是小學六年級學生,她的父母從未強迫她用功,可她卻的成績在班上總是第一名的,因為她卻非常自覺:每天放學一回家,她馬上就開始2個小時的電子樂器的學習;接下來是讀書、做作業。每周一次她還要去英語課堂和書道館 。閑暇時,她要麼自己一個人製作偶人和貼花,要麼與附近的小朋友們一起做遊戲……
孩子這麼懂事,禮子媽媽認為並非天生,而是全賴於從零歲時即開始的音樂養分。
禮子降生後,她的母親就開始每天為她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儘管當時她只是一個剛能勉強看清東西的小嬰兒,但不可思議的是,她竟也能「領會」古典音樂的精髓:每當聽到「命運」的旋律,不管之前怎樣哭鬧,她都會一下子安靜下來,並表現出一種歡喜無限的樣子。
在禮子媽媽為女兒安排的時間表上,每天早晨8點到10點是聽錄音機的時間,雷打不動。每個月反覆聽同一內容以使之習慣。禮子母親解釋這種做法時說:「我認為,重要的是使她養成習慣,到時不聽她就會感到寂寞。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 這一點我們中國的父母應該予以借鑒,因為給孩子聽錄音本身並不稀奇,我們不少父母從胎兒期就開始實施了,但孩子出生後卻中斷了,結果沒有讓他們養成聽音樂的習慣。
當然,錄音機不僅能播放古典音樂,還能講故事。因為有了聽古典音樂的基礎,禮子在聽童話故事時一開始就表現出一副全神貫注的樣子,絕不會走神。1周歲後,她就能隨著錄音機一起說了,後來甚至配合以翻看畫冊和圖書。結果,令人吃驚的是,在她1歲8個月的時候,就達到了能閱讀文字的程度。
對此,專家們並不感覺意外,因為他們早就清楚其中的科學道理:從零歲開始給孩子聽音樂,可以儘早地為孩子建立良好的聽力機制,孩子也就能儘早地理解別人的話,其記憶力和注意力也能充分發掘出來。這一點當然不光表現在學習上,還會表現在社交方面,因為「聽」也是社交的基礎。正如禮子的母親所說,除了從上小學開始禮子就總是班上第一名之外,她還是一個對什麼都感興趣,對他人富有同情心的優秀女孩子。
啟蒙教育抓什麼?
1.抓感覺、知覺的訓練。這是嬰兒智力啟蒙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們及早地認識周圍的世界。具體做法是,創造條件讓孩子廣泛接觸各種顏色、形狀的物品,從玩具到家裡的擺設。除了看之外,應該讓孩子用手去摸、去擺弄,從而體驗、認識它們。1歲的孩子喜歡裝盒子、蓋蓋子、敲打東西,這是他們認識世界的特殊方法。通過多看、多摸、多擺弄,他們就會懂得一些粗淺的知識,使感覺和知覺變得更敏銳,智力也自然相應得到提高。
2.培養記憶力。孩子稍大些了、能獨立說話了,就可以教他背誦簡單的兒歌。三歲左右的孩子,可以讓他背誦簡短的詩歌和小故事,同時可以鍛煉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或小衣服放在一定的地方,有目的地讓孩子自己去找,這是培養孩子記憶力的好方法。認字、數數也是鍛煉記憶力的方法,可以交替進行。
3.鍛煉思維力和想像力。先鍛煉他們分析、歸類的能力。可以讓孩子從一些玩具或傢具中認出某種東西來,也可以教他們分清自己的小手、小腳和五官。然後鍛煉孩子從一大堆積木中挑出顏色和形狀一樣的積木,逐漸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和辨別能力。三歲後可以讓孩子做簡單的積木拼湊遊戲了。培養孩子的想像力,也是從遊戲開始的,父母可徒手或利用小玩具做模仿遊戲,如用手做成兔、雞的樣子,問孩子像不像。還可以讓孩子摟著布娃娃睡覺,用勺子給它喂飯等。這些可以使孩子展開想像的翅膀。孩子更大一些,可以先給他們講童話或小故事,豐富他們的想像力,為培養創造力做好準備。
嬰兒學說話前已具備社交判斷能力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嬰幼兒認知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6~10個月的小嬰兒在會說話之前就已經具備了社交判斷力,懂得區分好壞玩伴。
實驗中,一個大眼睛木製的玩具娃娃用勁地往山上爬,接著另一個大眼睛木製的玩具娃娃走過來。一種情況是後者幫助前者用力往上爬,另一種情況是後者幫倒忙,往後拉。之後,研究人員把這兩個玩具娃娃拿到嬰兒面前,看他們挑選哪個玩具。結果幾乎所有嬰兒都挑選肯幫忙的那個玩具娃娃。
如果把幫倒忙的玩具娃娃和既不幫忙也不使壞的玩具娃娃放在一起,這些嬰兒都挑選中立的玩具娃,也就是既不幫忙也不使壞的玩具娃娃;而把中立玩具娃娃和肯幫忙的玩具娃娃放在一起,他們都選擇肯幫忙的玩具娃娃。
研究表明,人類的這種社交能力可能是天生就有的,不需後天學習。
4至5個月嬰兒智能開發與干預訓練方案
良好的習慣和生活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也是在嬰幼兒時期奠定的。嬰兒生來就有一種被稱為無條件反射的先天性反射活動。在成人的關照下,他依靠這類反射維持自己的生存。如他能吸吮、吞咽、呼吸,能在強光下眯縫起眼睛,他能用哭泣的方式對各種不適宜的刺激,如痛的刺激、不適宜的溫度刺激及不適當的體位等做出反應。在這些先天的、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他們開始接受從成人那裡來的「教育」,形成各式各樣的後天性反射。如母親給孩子餵奶時,如果總是用一個習慣了的姿勢抱他,那麼自第9~14天開始,每當母親以這種姿勢抱他,即使還沒有開始哺喂,他也會有吸吮動作。這是由於每次母親抱他產生的皮膚觸覺、關節內感覺以及半規管平衡覺等這些複雜的刺激與緊接而來的食物(母乳)強化相結合所致。有的家長只要孩子一哭就將他抱起來,久而久之,小兒就會養成一哭就抱的習慣。一哭就吸吮奶嘴,不拍打搖晃就不能入睡等條件反射,都是小兒生後成人那裡接受「教育」而養成的不良習慣。因而,嬰幼兒的教育應該從他降生之日就開始。
為了更好地進行早期教育、早期干預,促進嬰幼兒的智能開發,我們根據嬰幼兒感知覺、運動、語言以及社會行為發育的一般規律設計了4~5個月嬰兒早期教育與早期干預的方案,以便於臨床工作中指導家長對小兒進行早期教育與早期干預。
認知能力的培養
1、視覺訓練
(1)訓練小兒追尋物體。用玩具聲,吸引小兒轉頭尋找發聲玩具,每日訓練2~3次,每次3~5分鐘,以拓寬小兒視覺廣度。
(2)顏色感知練習。讓孩子多看各種顏色的圖畫、玩具及物品,並告訴孩子物體的名稱和顏色,可使嬰兒對顏色認知發展過程大大提前。
(3)嬰兒視力迅速發展的時期主要在半歲以前。可選擇一些大小不一玩具或物體,從大到小,讓小兒用手抓握注視,然後放在桌上吸引小兒注視。還可訓練小兒注視遠近距離不等的物體,以促進視力發展。
2、聽覺訓練
(1)方位聽覺練習:吸引孩子尋找前後左右不同方位、不同距離的發聲源,以刺激小兒方位覺能力的發展。
(2)區分語調訓練:根據不同情景,用不同語調、表情,使孩子逐漸能夠感受到語言中不同的感情成分,逐漸提高對語言的區別能力。
(3)讓孩子從周圍環境中直接接觸各種聲音,可提高對不同頻率、強度、音色聲音的識別能力。
動作能力的培養
1、俯卧支撐練習:使小兒俯卧,兩臂屈肘於胸前,鼓勵、誘導孩子將頭、前胸抬高,直至能用一隻手支撐身體抬起頭、胸。左右手輪流支撐訓練,每日數次,每次數分種。
2、翻身練習:訓練小兒從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嬰兒仰卧位,成人左手將嬰兒右手向頭部方向輕輕拉直,右手輕握小兒右膝蓋內側。讓他左腿彎曲,並利用右手腕背力量使小兒右腿貼於床墊或地板上,然後輕輕提起小兒左邊腿部,順勢讓他右滾,翻成俯卧位。用同樣步驟輔助小兒從左側翻滾至俯卧位。每日訓練2~3次,左右翻身各l~2次。逐漸訓練孩子不需要幫助成功翻身。
3、練習坐
(1)拉坐練習: 4個月時可開始訓練小兒拉坐。嬰兒仰卧位,成人雙手的大拇指插入嬰兒手中,讓他握著,其他手指則輕輕抓著嬰兒的手腕,使小兒雙手伸直前舉,手掌向內相對,兩手距同肩寬,然後輕輕向前拉起嬰兒雙手,使小兒頭、肩膀離開床面抬起。此時嬰兒會試圖屈肘用力坐起來,保持此姿勢5~6秒,再輕輕讓小兒躺下,再重複2~3次。應注意:拉坐練習是讓小兒藉助家長的輕輕幫助自己用力坐起。如果小兒被成人拉坐起來時,手無力屈肘,頭部低垂,表示還不宜做這個動作,必須先進行俯卧練習,強化頸背肌肉及上肢肌肉力量,過些的時候再進行練習。
(2)靠坐練習:5個月左右訓練小兒靠坐。將小兒放在有扶手的沙發上或有靠背的小椅子上或在小兒身後放些枕頭、棉被讓練習靠坐,以後逐漸減少小兒靠墊的東西,每日1~2次,每次2~3分鐘。
4、手部動作訓練
(1)伸手夠物:通過伸手夠物來延伸小兒的視覺活動範圍,使小兒感覺距離、理解距離,發展手眼協調能力。
(2)訓練抓握:選擇大小不一的玩具,來訓練小兒抓握,促進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3)發展玩法:通過遊戲,教小兒玩不同玩法的玩具,如搖晃、捏、觸碰、敲打、掀、推、扔、取等,使他從遊戲中學到手的各種技能。
5、蹬腿練習:小兒4個月時,就可以有目的地訓練小兒腿的支撐。成人採取坐位,雙手從小兒腋下扶抱小兒,使小兒的腿支撐身體保持直立的姿勢,成人扶抱著小兒做蹬腿動作。開始成人可將小兒抱起,再落下讓小兒腳踏在成人腿上時,又再將小兒抱舉起,再落下,來訓練小兒蹬跳。蹬腿練習可促進雙下肢骨骼和肌肉的充分發育。需注意的是,舉落的動作應輕柔緩慢,力度不宜過大,時間也不應太長,一般每日2次,每次1~3分鐘左右。
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睡眠:應從小培養小兒有規律地作息。4個月後可將小兒白天的睡眠時間逐漸減少1次,即白天睡眠3~4次,每次1.5~2小時。夜間如小兒不醒,盡量不要驚動他。如果小兒醒了,尿布濕了可更換尿布,或給他把尿,孩子若需要吮奶、喝水可喂喂他,但盡量不要和他說話,不要逗引他,讓他儘快轉入睡眠。要注意孩子睡覺的姿勢,經常讓小兒更換頭位,以防小兒把頭睡偏。
2、飲食:有規律地進食,可使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等協調工作,並建立起對進食時間的條件反射,如,在接近餵奶的時間,胃腸就開始預先分泌消化液,併產生飢餓感,這有助於增加食慾,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4個月後,每日餵養次數可減為6次,白天哺喂4~5次,間隔3~4小時。夜間視小兒需要情況進行哺喂,一般1次即可,若小兒夜間不醒或不願進食,可不哺喂。可開始逐漸訓練讓小兒學會用勺吞咽食物,為以後斷奶用勺進食做準備。開始可先用勺喂開水,若不出現嗆,可逐漸開始用勺喂果汁、菜汁、稀糊、蛋黃糊、果泥等。方法:將小兒斜卧位抱置於胸前,用小勺將食物輕緩置入小兒口中,當小兒吞咽後,再喂第二口。開始不必太多,1~2勺即可,以後逐新增多,可以於餵奶前訓練,以防小兒吐奶。每次餵食時,告訴小兒所進食輔食的名稱及味道等。
3、衛生習慣的培養:當小兒將有危險或不幹凈的東西放人嘴裡,成人應立即制止,用嚴肅口氣對孩子說:「不行」。並將放入口的物品取走。小兒會從成人的行為、表情和語調中,逐漸理解什麼可進食,什麼不可以放入口中。
4、獨立能力的培養:可在小兒身邊放些玩具,讓他自己單獨玩一會兒,在孩子有困難時,成人可給予適當的幫助和指導,支持鼓勵孩子施展自己的能力。
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1、認識自我:將小兒抱坐在鏡子前,對鏡中的小兒說話,引小兒注視鏡中的自己和家長及相應的動作,可促進小兒自我意識的形成。
2、應隨時隨地教小兒周圍東西的名稱。多聽多練,孩子的言語能力很快就會發生驚人的變化。和小兒說話,不僅有意識地給予不同的語調,還應結合不同的面部表情,如笑、怒、淡漠等,訓練小兒分辨面部表情,使他對成人不同語調,不同表情有不同的反應,並逐漸學會正確表露自己的感受。
3、發音訓練。和孩子說話時,應坐在孩子正對面的位置,使小兒能夠清楚看到您的口形、表情,說話速度要慢、而明確。
4、躲躲藏藏遊戲:既鍛練了小兒感知覺的能力,培養小兒的注意力和反應的靈活性,還促進了小兒與成人間的交往,激發小兒愉快的情緒。
0至3個月嬰兒智能開發與干預訓練方案
感知覺是人類最初的認識過程和活動,是嬰兒認識世界和自我的重要手段,嬰兒依靠感知到的信息對外在世界作出反應,如果不能用感官接觸到、看到、聽到或嗅到、嘗到某個物體,則他就很難了解、認識這個物體。記憶、思維、想像、學習、言語等心理活動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在感知覺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為了更好地進行早期教育、早期干預,促進嬰幼兒的智能開發,我們根據嬰幼兒感知覺、運動、語言以及社會行為發育的一般規律設計了0~3個月嬰兒早期教育與早期干預的方案,以便於臨床工作中指導家長對小兒進行早期教育與早期干預。
0~3個月嬰兒訓練方案
認知能力的培養
1、視覺訓練:嬰兒仰卧位,在小兒胸部上方20~30cm 用玩具,最好是紅顏色或黑白對比鮮明的玩具吸引小兒注意,並訓練小兒視線隨物體作上下、左右、圓圈、遠近、斜線等方向運動,來刺激視覺發育,發展眼球運動的靈活性及協調性。
2、聽覺訓練:家長可在小兒周圍不同方向,用說話聲或玩具聲訓練小兒轉頭尋找聲源。母親的聲音是嬰兒最喜愛聽的聲音之一。母親用愉快、親切、溫柔的語調,面對面地和嬰兒說話,可吸引小兒注意成人說話的聲音、表情、口形等,誘發嬰兒良好、積極的情緒和發音的慾望。可選擇不同旋律、速度、響度、曲調或不同樂器奏出的音樂或發聲玩具,也可利用家中不同物體敲擊聲如鐘錶聲、敲碗聲等,或改變對嬰兒說話的聲調來訓練小兒分辨各種聲音。當然,不要突然使用過大的聲音,以免嬰兒受驚嚇。
3、觸覺訓練:嬰兒面頰、口唇、眉弓、手指頭或腳趾頭等處對觸壓覺很敏感。可利用手或各種形狀、質地的物體進行觸覺練習。光滑的絲綢圍巾、粗糙的麻布 、柔軟的羽毛、棉花、頭梳齒、粗細不同的毛巾或海綿、幾何形狀的玩具均可讓小兒產生不同的觸覺感,有助於發展小兒的觸覺識別能力。
4、味、嗅、溫度等感知覺訓練:利用日常生活,發展嬰兒各種感覺。如吃飯時,用筷子蘸萊汁給嬰兒嘗嘗;吃蘋果時讓嬰兒聞聞蘋果香味、嘗嘗蘋果味道;洗澡時,讓小兒聞聞肥皂香味,用奶瓶餵奶時,讓孩子用手感受一下奶瓶的溫度等等,均有助於嬰兒感知覺的發展。
動作能力的培養
1、抬頭練習
(1)俯卧抬頭:使小兒俯卧,兩臂屈肘於胸前,成人在小兒頭側引逗小兒抬頭,開始訓練每次30秒鐘,以後可根據小兒訓練情況逐漸延長至3分鐘左右。
(2)坐位豎頭:將嬰兒抱坐在成人一隻前臂上,嬰兒的頭背部貼在成人前胸,成人一隻手抱住嬰兒的胸部,使小兒面前呈現廣闊的空間,能注視到周圍更多新奇的東西,這可激發小兒興趣,使小兒主動練習豎頭。也可讓嬰兒胸部貼在成人的胸前和肩部,使嬰兒的頭位於成人肩部以上,用另一隻手托住嬰兒的頭、頸、背,以防止小兒頭後仰。
2、側翻訓練
(1)轉側練習: 用小兒感興趣的發聲玩具,在小兒頭部左右側逗引小兒,使小兒頭部側轉注意玩具。每次訓練2~3分鐘,每日數次。這可促進頸肌的靈活性和協調性,為側翻身作準備。
(2)側翻練習:小兒滿月後,可開始訓練側翻動作。先用一個發聲玩具,吸引小兒轉頭注視,然後,成人一手握住小兒一隻手,另一隻手將小兒同側腿搭在另一條腿上,輔助小兒向對側側翻注視,左右輪流側翻練習,以幫助小兒感覺體位的變化,學習側翻動作。每日2次,每次側翻2~3次。
3、手部動作訓練
(1)手部感知練習:除了前面所述訓練小兒手部觸覺的方法外,尚可在嬰兒手腕部繫上鈴鐺或紅色手帕、鮮艷的手鐲,來吸引小兒對手部的感知,幫助他感知手的存在、體驗手的動作。可隔一段時間變更一種系法,看看嬰兒注意到這些變化沒有。脫下手鐲、紅綢帶讓嬰兒瞧瞧、摸摸,讓他感覺一下這些東西與手部動作的關係。還可讓小兒仰卧,將一塊布或手絹蓋在他的臉上,也可只蓋住小兒一隻眼睛,開始時可抓住小兒的上臂引導他幫他試著用手移開布,逐漸減少幫助,使他自己將布從臉上移開。
(2)抓握練習: 握著小兒的手,幫助其觸碰、抓握面前懸吊的玩具,吸引他抓握,可促進眼手的協調和視知覺的形成。
習慣和生活能力的培養
1、培養清潔衛生的習慣:小兒每次哺喂完,都幫他擦擦嘴。早晨起床後為他洗臉、洗手、入睡前再給他洗臉、洗手、洗腳、洗臀部,在固定時間洗澡等等,均可培養小兒愛清潔的良好習慣。
2、獨立能力的培養:應盡量多和孩子交流,但整天陪在小兒身邊也是完全不必要的。孩子醒來時,可讓他獨自躺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四處看看,睡眠時,成人也不必要陪同躺下。
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滿足嬰兒逐漸形成的各種生理需求和認識要求,是嬰兒積極情緒產生的主要條件,也是嬰兒學會與人交往的基礎。藉助以下方法,可促進嬰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1、善於辨別嬰兒哭聲,並作出應答:哭聲是嬰兒表示不滿的主要手段。嬰兒啼哭時,閉著眼晴,嘴左右覓食或吮吸手指,雙腳緊蹬、嚎叫不停,說明小兒是飢餓或口渴,應給嬰兒餵奶或喂水。持續不斷悲悲切切地嗯叫流淚,可能為尿布濕、衣著太緊或身體不舒服,成人可給嬰兒寬衣帶、更換尿布。如小兒是因為生病或身體不適啼哭,可抱抱嬰兒,輕拍嬰兒,和嬰兒說說話,安慰他。哭而無淚或注視著成人,臉僅有哭的表情「哼哼」直叫,是想成人抱,可抱抱嬰兒,但不要讓嬰兒養成非抱不可的習慣,可坐在嬰兒床邊逗逗小兒或在嬰兒床頭掛些色彩鮮艷的玩具,讓他自己玩玩。夜間煩躁啼哭,夜驚多汗則常見於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大聲陣發性尖叫常為腹部疼痛,均應儘早到醫院就診治療。
2、培養小兒對語音的感知:利用小兒清醒時間,讓他看看周圍環境,並告訴他周圍他注意到的東西的名稱及行為。
3、引逗發聲:和藹微笑著和嬰兒說話,引逗嬰兒發出「哦哦」「嗯嗯」聲。也可模仿嬰兒發出的聲音,鼓勵嬰兒積極發音,對成人微笑,這可促進嬰兒喜悅情緒的產生,激勵嬰兒與人交往。
11個月寓教於樂
六面畫盒
目的:培養觀察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
前提:會找圖片。
方法:用高45厘米的紙箱,在六個面上貼上不同的圖畫。讓寶寶扶著紙箱站立,當大人問「小貓呢?」時,寶寶會扶著紙箱來迴轉,直到找到小貓的畫面為止。如果找不著,大人可告訴寶寶爬過去尋找。
畫星星
目的:學習握筆試畫。
前提:拇指示指能攝取。
方法:用一張大紙鋪在桌上,大人示範在紙上畫小點說「這是星星」。將蠟筆遞給寶寶,大人握住寶寶的手同他一起畫星星,然後放手讓寶寶自己亂畫。當寶寶在紙上扎點時大人說「這是星星」,當寶寶亂畫道道時說「這是麵條」大家一起笑,使寶寶願意畫。
小狗有什麼
目的:發展觀察能力,培養有意注意能力。
前提:懂得圖中的小狗是指動物小狗。
方法:在街上看到小狗時,大人一面說「小狗」一面說「看,它有尾巴、有腿、有尖耳朵、也有眼睛和嘴巴,它的鼻子最靈,用鼻子去找肉骨頭吃」。回到家中找出小狗的圖片讓寶寶學指哪裡是它的尾巴、哪裡是它的臉、哪是它的鼻子等,但一次最好只認一個器官,掌握後再學下一個。
配合穿衣
目的:學習自理,為自己穿衣做準備。
前提:聽懂大人說話,會隨兒歌做動作。
方法:大人為寶寶穿衣時,讓寶寶將手伸人袖子內,穿褲時大人張開褲腿,讓寶寶將腿伸入褲內。讓他學習將褲腰拉好。
10個月寓教於樂
「我要1」
目的:豎起示指回答問題。
前提:能豎起示指。
方法:教導寶寶用示指表示1,當大人問「你要幾塊餅乾?寶寶豎起示指時就給他1塊。「你再要嗎?他再豎起示指,再給他1塊。大人問「你幾歲啦?」,教導寶寶豎起示指作答。寶寶很喜歡這種回答方式,經常提問,讓他熟習。
數手指
目的:認識1~2個手指,學數1和2。
前提:學過手指兒歌。
方法:大人邊說兒歌邊數手指說名稱,然後問寶寶「哪個是大拇指?」看看他能否將大拇指伸出。再問「哪個是小指?」看他能否把小指也伸出。然後學習數1(伸拇指)、2(伸示指)。
沒了,有了
目的:理解「沒了」和「有了」的意義,學會尋找。
前提:會打開盒子和鬆開紙包。
方法:大人同寶寶在桌上玩小球和盒子。大人將小球放入盒內蓋上說「沒了」,看看寶寶能否打開盒子取出小球,看到小球時大家都高興地拍手說「有了」。再用白紙將小球輕輕包住說「沒了」,如果寶寶能打開紙包將小球取出大人也要高興地鼓掌說「有了」。
拉繩取玩具
目的:探究繩與玩具的關係,學會利用繩子(工具)取到東西。
前提:拇指和示指能抓住繩子。
方法:在寶寶夠不著處放上玩具,大人用繩子系好,拉動繩子取到玩具。再將玩具和繩子放在桌上,看看寶寶能否模仿大人,拉動繩子取到玩具。
照料娃娃
目的:模仿媽媽照料娃娃。
前提:會拿勺子和手絹。
方法:給寶寶一條可當被子的手絹和小碗、小勺,告訴他「娃娃困了,要睡覺」,看看寶寶能否為娃娃蓋被讓它睡下。再給他小碗小勺說「娃娃該起床吃飯了」,讓寶寶用小勺喂娃娃吃飯。照料娃娃學會關心別人,無論對男孩女孩都是有益的遊戲。
捧杯喝水
目的:學習自理,自己雙手捧杯喝水。
前提:會捧奶瓶吃奶。
方法:大人用雙手捧碗喝水,用不易打碎的杯子放1/4水讓寶寶模仿。初時寶寶會將部分水灑漏出,但幾次學習之後就能少漏或不漏。
自己動手
目的:動手操作開關,使手指更靈敏準確。
前提:示指拇指能攝取小物。
方法:在大人關燈開燈時,抱寶寶在開關前,讓他自己學習操作。一旦操作使燈亮了,寶寶會十分高興。以後可以讓寶寶學習開關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錄音機的按鈕較多,但寶寶會認出一個「放」和「停」的位置,在大人監督下也能操作。
戶外認物
目的:擴展認知範圍,理解語言。
前提:認識幾種戶外物名。
方法:帶寶寶到戶外觀看花、草、樹木、車輛、高樓大廈,隨機認識蝴蝶、螞蟻、蒼蠅、蚊子等。回到家中在兒童圖書或圖卡上找到相對應的圖再溫習強化。寶寶經常會記住一些他喜歡的事物,如蝴蝶、螞蟻或車輛。記住一個溫習強化一個,漸漸擴大寶寶認識事物的範圍。此時期理解的辭彙越多將來語言能力發展越。
9個月寓教於樂
認手指
目的:認識名稱配合動作。
前提:學會認鼻和眼。
方法:抱寶寶坐膝,數弄寶寶的腳趾頭。點一個說一 大人一面說一面出示手心或手背,讓寶寶模仿著出示自己的手心或手背。
看圖識字
目的:培養寶寶對文字的敏感,激發識字的興趣。
前提:認識五官和物名。
方法:用15x15厘米的大紙寫上「鼻」字,在字下面用曲別針別上畫好的鼻子。大人先指圖說「鼻子」再指自己的鼻子,又再指字再說「鼻子。」多次重複之後,寶寶懂得圖和字都是鼻子,當大人指圖或字時他指自己的鼻子。以後取去圖,大人指字時看看寶寶能否指自己的鼻子。用同樣方法寶寶可以學「眼」字。學會兩個字之後,隨時調換兩個字的先後次序和位置,反覆在大人指字時寶寶指自己的五官。以後再慢慢學認耳、嘴、頭、手、腳和寶寶已經學會的物名,如香蕉、勺子等。寶寶認得第一個字時家長會十分興奮,這種驚訝的表情激勵寶寶願意認字。而且家中其他人也會認為寶寶「真聰明…真棒」這些表揚都會激發寶寶進一步分辨字元的積極性,對寶寶視覺分辨和 認物都有推動作用。
如果寶寶對文字不感興趣,不要強迫寶寶認字,可以以後再進行。「認字」不是要求認識多少字,而是培養寶寶對文字的敏感,發展視覺解析度。
兒童識字的最佳期是4歲以後,因此視寶寶的情況而定,切不能強迫寶寶認字,以識字作為本年齡階段發展的首要任務都是不對的。
學手勢做動作
目的:用手勢表示語言。
前提:學會招手表示再見之後。
方法:大人示範:拍手叫「好」,拱手表示「謝謝」、「您好」,將雙手伸展表示「大」,用拇指示指合攏表示「小」,還可以學習豎起示指表示自己「1歲」。當他做對時大人一定不要忘記表揚「真棒」,以鼓勵學習。
學用勺
目的:練習在碗中用勺取到食物。
前提:會用示指拇指攝取之後。
方法:吃飯時擺好小桌、小椅讓寶寶自己拿勺子先吃幾勺,然後大人用另一個小勺再幫助喂飯。不要奪他的勺子,仍然讓他自己用勺學吃飯。如果大人給機會,到1歲過後孩子能完全自己吃飯。如果完全由大人喂,則2歲之後孩子仍張嘴待喂,不會自己動手。
裝電筒
目的:培養觀察能力。
前提:已認識幾種物名。
方法:父親拿起手電筒,在寶寶面前折開零件,取出電池,然後將各部位安裝好。打開開關用手電筒照亮各處,再關上。寶寶喜歡發亮的東西,會伸手去摸,學習按開關。學著自己裝電池,或擰開、擰緊電筒底蓋。
8個月寓教於樂
看圖書
目的:讓寶寶知道圖是代表真正的東西,學認圖中物品的名字。
前提:學會聽聲看物和聽聲指物。
方法:先用水果或疏菜的圖和實物放在一起,讓寶寶學會聽聲指物和指圖,然後再慢慢講解圖書的每一幅圖。選擇一圖一物或一圖一種動物的寶寶畫冊,用慢而清晰的語言講解。鼓勵寶寶跟著發1—2個音,讓他用手摸它,學習指物。
鞏固「不」的意義
目的:從表情動作及語言進一步理解「不」,發展自制力
前提:懂得媽媽說「不許」。
方法:在伸手去取物之前常常要看看大人的表情,有時大人會搖頭、撇嘴,或者有不高興的表示,寶寶就會懂得是「不」的警告,應當停止。有時寶寶實在憋不住,仍想繼續去干,這時大人應當更加嚴肅說「不」給以制止。如果此時寶寶不聽就要強行把他手上的東西拿走,不能怕寶寶哭鬧讓他養成不服從的「毛病」。有過一次寶寶哭鬧大人讓步,以後寶寶會用哭鬧去要挾,學會耍賴,成為不良性格的源泉。
學叫爸媽
目的:學會見父叫「爸」,見母叫「媽」。
前提:認識家人,會發音。
方法:母親抱寶寶迎接父親下班回家,母親說「誰回來了;快喊爸爸」,鼓勵寶寶叫出聲音。早上起床也要讓寶寶學習叫大人。
自己玩
目的:讓寶寶學習獨立自己活動。
前提:寶寶情緒較好時。
方法:將寶寶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將玩具分兩部分,一部分放在近處,一部分放在遠處。讓寶寶坐好,或趴在床上大人躲在寶寶看不到的地方觀察,看看寶寶如何從坐變俯卧,然後匍行或爬行向遠處夠取玩具。如果寶寶喊叫或者快要跌倒時大人馬上伸手扶持。漸漸寶寶能自己玩耍10~15分鐘,在無人幫助時能變換體位。
學坐便盆
目的:培養自理能力,訓練完時能坐盆大便。
前提:會坐穩。
方法:把便盆放在固定的地點,根據寶寶大便習慣,或發 現寶寶發獃,扭動兩腿,神態不安時及時讓他坐盆大便,每一次坐盆2- 3分鐘。不要讓寶寶長時間坐在便盆上,坐盆時不要逗他玩要、看書、講故事或餵食。 冬天便盆要用棉布包邊,以免太涼而使寶寶拒絕坐盆。
7個月寓教於樂
按吩咐取玩具
目的:擴大認物範圍。
前提:能聽聲看物及聽聲指物後。
方法:將玩具3- 4种放在寶寶夠得著處。大人說:「給我娃娃」,「給我小車」等,讓寶寶找到玩具遞給大人。如果寶寶還未聽明白,或者不知道玩具的名稱,大人可以將玩具拿給他,告知名稱,再讓他拿給大人。以後遊戲可以擴展為取用品、取食物等使寶寶認物範圍不斷擴大。
指鼻子
目的:認識人體五官和身體部位。
前提:會指識物品。
方法:大人抱寶寶在鏡前,拿著他的小手指他的鼻子說「鼻子」。然後再拿著他的小手,指大人的鼻子,也可以拿著他的小手指娃娃的鼻子。寶寶學認五官只能先學認一處,千萬不要一次學幾處,否則分辨不清。待寶寶已經順利地在大人說「鼻子」時指自己的鼻子,確認無誤時再讓他學認眼睛等。
找玩具
目的:培養寶寶敏銳的觀察力,樹立物體恆在的觀念。
前提:會尋找掉下的東西。
方法:大人同寶寶玩耍,在興趣正濃時當著他的面將他的玩具放在大人的口袋裡或枕頭下、床單下。玩具最好大一玩具,大人應馬上抱起寶寶,稱讚他「真棒!真聰明!」,鼓勵寶寶發展敏銳的觀察力。以後可把玩具藏到寶寶夠得著處,露出的部分少些讓他尋找。
練習發輔音
目的:模仿發雙輔音,將音與人和物聯繫。
前提:會發幾個母音。
方法:大人每天都要同寶寶聊天,互相模仿發出雙輔音,如大大,打打,爸爸,媽媽,哥哥,娃娃,拍拍,咳咳等。每發一種輔音就指相應的人和物或做出相應的動作,使音與意義聯繫。例如在玩娃娃時,說「拍拍娃娃睡覺」,或者「打打」做出打娃娃的動作,「拿拿」伸手拿東西,「咳咳」時咳嗽幾聲。寶寶會很喜歡這種遊戲性的發音,經常練習使輔音增多對學習語言極有好處
媽媽說「不許」
目的:讓嬰兒學會約束自己,不做大人不許的事。
前提:懂得表揚和批評。
方法:當嬰兒將玩具放入嘴裡或拿不該拿的東西時大人要一面說「不」一面搖頭擺手做出不許的表情。如果寶寶聽懂了不繼續干就應馬上說「好寶寶,真聽話!」,如果仍繼續做表示還未聽懂大人就要一面制止活動,一面板起面孔說「不好」。寶寶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表情,不應在寶寶做了不該做的事時仍嘻皮笑臉,否則寶寶就專門去做不該做的事,以為能讓大人開心。
6個月寓教於樂
認識食物
目的:認識1一2種最愛吃的食物名稱。
前提:認識燈。
方法:觀察嬰兒平常最喜歡吃的食物,如香蕉。大人將未剝皮的香蕉洗凈,拿給寶寶看看,聞一聞它的香味讓寶寶拿在手上告訴寶寶「香蕉」。在寶寶面前將香蕉皮剝開用小勺子喂寶寶一小口,一面說「真香,真甜,真好吃」。第二天抱寶寶進廚房,拿出一串香蕉問寶寶「香蕉在哪裡?」,如果寶寶指對位置,就剝開皮讓寶寶吃。如果未指對位置就要連續說幾次,直到指對了才讓寶寶吃。
第三天,帶寶寶上街,在水果攤前停下,對著成串的香蕉問寶寶「香蕉呢?」,指對了,才把香蕉買下,帶回家。
寶寶常常先學會認漂亮的水果如桃子、蘋果等,以後漸漸學認牛奶、雞蛋、餅乾等。
積木傳手
目的:練習手的技巧,學會解決問題。
前提:會一手抓一個積木。
方法:寶寶靠坐,床上放幾塊積木,讓寶寶先拿一塊,大人可再遞給寶寶一塊,寶寶如果扔掉手中的再去拿新的時,大人應拿住寶寶的小手,將手中的一塊放到另一手中,不要扔掉。練習幾次之後,寶寶要再拿新東西時, 就會先傳手再去拿,這時大人要表揚他「真棒」,以鞏固這種本領。
唱兒歌做動作
目的:理解語言,用動作配合語言
前提:會聽聲指物之後。
方法:拉大鋸——大人寶寶面對面坐在膝上,大人與寶寶手拉手一面念兒歌一面前後搖動,作拉鋸樣。念到「也要去」時讓寶寶身體向後傾倒。以後每念到「也要去」時大人不動,看寶寶是否將身體向後傾倒。
拉大鋸,祉大鋸,
姥姥家,唱大戲,
媽媽去,爸爸去,
小寶寶,也要去。
其它兒歌也可以配合動作,動作只在某一句上做同樣一種,不能每句都做動作,6個月的寶寶只能學會一個兒歌作一個動作。
自己拿餅乾吃
目的:練習自己吃固體食物,學習咀嚼。
前提:握穩餅乾放進嘴裡
方法:將餅乾條或烤脆的饅頭條麵包條讓寶寶握穩,告訴寶寶「可以吃」,學習自己啃咬。固體食物能引起咀嚼運動,使牙齦強壯。如果在這時期不接觸固體食物,寶寶以後也會拒絕固體食物,就會影響消化系統的發育和熱量的攝入,妨礙全身發育。
自己坐
目的:從倚坐過渡到獨坐。
前提:能夠倚坐。
方法:在寶寶倚靠著墊子坐起來玩時,漸漸讓寶寶離開靠墊的東西,大人的手在寶寶兩側作保護,讓寶寶獨坐一會兒。經過多次練習,寶寶漸漸學會用兩手支撐身體,不必靠著東西自己坐起來,從兩手支撐到7手支撐再過徽到完全不必支撐,兩手拿玩具玩,身體還可以左右僅情而保持平衡,這就是真正的能坐穩了。
點頭搖頭
目的:學會用動作表示自己的意思。
前提:看懂大人用動作表達意見。
方法:經常用點頭動作表示「對啦」,用搖頭表示「不對或不好」。當大人做動作時要加上口頭語言「對」或「不對」,寶寶漸漸學會模防大人的表示方式。當寶寶要東西時,大人故意拿寶寶不想要的,看看寶寶能否搖頭,如果寶寶不會,大人做給寶寶看,等寶寶用搖頭表示之後才拿給寶寶所想要的東西,並用點頭示意讓寶寶照著做。經過幾次訓練之後,寶寶就會主動用「點頭」表示對;「搖頭」表示不對。
為啥要堅持和嬰兒說話
孩子用具有實際意義的詞語進行清楚的表達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而且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都不是完全一樣的。你的孩子在快滿周歲時可能會很快從呀呀學語階段向開口說話階段轉變;或許你的孩子是在快滿兩周歲時才能夠清楚地用語言交流。這兩種方式都是使孩子成為語言交流者的正常合適的途徑。無論孩子的學習方式如何,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學習開口說話,那就是說出孩子每天常接觸到的物品的名稱。這樣做,即使孩子是顯得不太注意,但要相信他是都接受的。只要孩子沒有任何語言發展延緩癥狀出現。那你就堅持已見,繼續說。孩子很快會應答的。
「語言絕對是發展智力和社交能力的核心因素」
——生育問題專家 伯頓·L.懷特
說話得不到對方的反應?對有的父母來說,對嬰兒說話是世界上最天經地義的事情。他們會漫無邊際地說著鄰居頭上戴著的帽子和冰淇淋貨車上播放著的歌曲。而對於有的父母而言,對不會應答、甚至看也不看你一眼的人說話中對牛談琴,是件很荒唐的事。如果你自己是一個很善於言談的人,那就不必整天講述著你的每一個動作和行為。你可把自己和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作為重點,然後大聲地予以描述:「我已給你準備好了洗澡水。」「我現在要去給你準備晚餐。」「我們得去商店了。」
說說你將要做的事情,然後再去干,這有助於孩子將辭彙和動作行為相聯繫。只是聽你的聲音就有助於孩子自己說出詞語。隨著一天天的過去,你或許會覺得自己的談話變得越來越容易。這種漸進的結果是令人吃驚的。有研究表明運用對嬰兒說話的方法所取得的進步要大大超過讓嬰兒掌握大量的辭彙和使其成為自信的說話者的方法。它會使孩子的智商等方方面面取得很大的進步。
父母要做什麼?
活動:在穿衣時養成一種習慣,對選擇衣著進行解釋說明:「我們今天要穿這件羊毛衫,因為天要冷下來了。」「我們今天要穿這件漂亮的襯衫,因為我們要去參加一個『正式』的聚會。」
益處:擴大辭彙量,有助於理解天氣和穿衣的關係。
辭彙量驟增
嬰兒學習說話不僅要知道說什麼詞語,而且還要知道如何運用舌、唇和嘴來構詞發音。要想說話需同時具備構詞發音的身體能力和控制何時使用的大腦發展條件。隨著兒童的成長發育,他們不僅能學會更多的辭彙,而且他們的口腔肌肉運動能力也會得到改善,所以能說的更多。
事實證據
與嬰兒說話可預測學習成就
本世紀六十年代初,堪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貝蒂·哈特和托德·R·里斯利實施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項目。他們對1至2歲的兒童在家中的日常活動進行了跟蹤調查,並分析研究了家庭環境是否會對兒童今後的學習成績產生影響的問題。
在兩年多的調查研究過程中,他們用每月一小時的時間詳細記錄了四十二戶家庭的交流活動,如與嬰兒說話的次數、說話的形式和父母的語氣等。此項目詳細記錄了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模式,並研究了交流模式如何影響孩子今後學習表現的問題,因而也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相關研究項目之一。哈特和里斯利對那些兒童一直跟蹤調查到五年級,並把對兒童早期的調查結果與其後來的學習表現進行比較。他們認識到,父母與嬰兒說話的次數多少是影響學習表現的主要預測因素之一。有的家庭為嬰兒提供了豐富的激勵環境,如圖書、玩具、外出郊遊以及父母與孩子說話等。在這些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以後的學習頗有成效。雖然激勵環境方方面面的具體細節很難單獨區別,但哈特和里斯利的研究清楚地說明了與嬰兒說話是創造激勵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最不費力氣、最容易和最自然的活動之一。
「單詞並不是透明和永恆的水晶體,它是活生生的思想的外衣,在顏色和內容上會根據環境和時間因素髮生巨大變化。」
——作家 奧利佛·溫德爾·霍爾姆斯
·通常情況下,許多孩子的詞語理解能力會得到迅速加強,語言學習的效率也會急速提高。他們會在很短的時間裡學會十至四十個生詞。
·有些孩子的學習則是循序漸進的。他們的辭彙量也許永遠都不會突然大量增加,但他們卻仍是一直在學習掌握生詞。
0至1歲寶寶進行智慧教育
對零至一歲寶寶進行智慧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供視覺刺激
家長可以在寶寶搖籃的四周貼些圖片,並經常更換,來促進孩子的用眼興趣。當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時,就會拉扯這些圖片,好像他能把圖片上的人、景物拉出來似的。也可以將小床的圍欄油漆得鮮艷些,或者買一些純白或光亮的欄杆,用剪成小塊的氈製品、彩色廣告紙裝飾一下,再把小床圍起來。
懷特博士指出,寶寶對人類臉部的注意最多,所以,不妨把紙片剪成圖形,畫上人臉的大概特點,寶寶就會長時間地注視著這些圖案。
二、提供聽覺刺激
寶寶的聽覺很好,父母、最好經常與他聊聊、哼哼歌。也許你還記得幼時媽媽哼的催眠曲。如有興趣不妨將這些輕柔、寧靜的曲子記錄下來在照料孩子時你就可以經常隨口哼哼。
聲音、音調、節奏的變換是轉移煩躁不安的寶寶的絕妙辦法。同時也可以將一些適合寶寶的流行歌曲記下來。例如一個正噼噼啪啪地拍打著洗澡水的寶寶聽到進行曲會更加活潑、有勁。父母也可以自編育兒曲只要有創造性能啟發想像力,寶寶就會喜歡。
三、提供動感刺激
父母、保姆應該經常變換寶寶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勢鼓勵他活動軀幹、手臂和雙腿。一個能控制自己頭部、頸部的寶寶總是喜歡翻來滾去或玩著自己的手臂、雙腿。
父母可以輕輕地拉住寶寶的腿將它左右擺;讓寶寶用手抱緊某一個東西父母將他的手拉開再合攏。不過這些遊戲只能持續幾分鐘最好在換尿布、洗澡時做。多數父母或保姆喜歡和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讓寶寶打滾。如果在地板上放個玩具能吸引寶寶的注意那就鼓勵他爬到那裡。
四、開闊視野
不要總讓寶寶呆在搖籃里,不妨用寶寶輕便推車或背帶隨身帶著寶寶走動,這能開闊他的視野,使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周圍的人們,同時也促進其心智、生理、人際交往及感情等的發展。等寶寶會爬時父母、保姆就要重新布置房間以保證孩子的安全這使他能安全地探索周圍的一切。在圍欄里長大的寶寶就不會有機會發展他的好奇心。
寶寶的天賦可以被培養
科學家們對11個半月大的寶寶進行觀察試驗,讓寶寶坐在母親腿上觀察表演。演出的第一幕是從一個藍色的吊箱里吊起一個橘黃色的大塊物件,讓橘黃色塊緩慢地穿過舞台,然後重新放回箱子里。如此重複6次。第二幕與此相似,只是橘黃色塊小了一些。結果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男寶寶似乎根本注意不到物塊之間的大小差異,而女寶寶在看到變小了的色塊時立刻顯得十分激動,並發出各種表達情緒的聲音。這個科學實驗證實了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即女寶寶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發育比男寶寶快。因此,女寶寶通常說話比男寶寶早。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認為女孩的左腦神經比男孩發育得快,而左腦分管語言能力,直接影響寶寶使用辭彙、拼寫和記憶事物的能力。正因為如此,女寶寶在分辨橘黃色塊時比男寶寶更為敏感。
橘黃色塊實驗說明寶寶存在性別差異。不僅如此,同一性別的寶寶在生理、心理等各個方面也都存在個體差異。這些差異具體體現在幼兒心理與生理上的發展速度因人而異,所以兒童成長階段的進程也會各自不同。儘管寶寶之間的這種差異顯而易見,但是他們都有個相同點就是:為了使身心健康成長,從胚胎個體開始,就會有很多的內在而非外顯的需要出現,「內在需要」會導致「個體」主動地去尋尋覓覓,找它要的「東西」,以達到其迅速成長的目標(例如剛出生的寶寶肚子餓了,他會用嗅覺找奶香,用嘴唇去找奶頭,根據自己的「內在需要」解決飢餓的問題)。
寶寶不是一個被動的空容器,需要大人去填塞,相反,寶寶會因「內在需求」而主動探索周圍的世界,獲得他需要的一切。及時觀察到寶寶的「內在需要」,尊重寶寶的這種需要,並施以援手,為寶寶創造適合他成長的外部環境,爸媽就可以最恰當的方式幫他好好地長大成人!就教育的立場來說,大人能做的,是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提供給他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任由寶寶在其中自由地選擇,從而使寶寶不受干擾地滿足他的內在需要,使生命能夠自然地發展,一步一步建構成一個完美的人。
寶寶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予他什麼,就像植物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我們就該為它們提供這一切。順乎自然就是最大的真理。
寶寶神經系統的塑造取決於他成長的環境,就好比植物趨光一樣。植物的趨光取決於它的遺傳基因,至於植物究竟朝著哪個方向生長則取決於陽光來自哪個方向,後天的培養就是早期教育的陽光。寶寶天生具有早期學習的潛能,爸媽的責任就是創造條件,緊跟寶寶的需要把他的潛能發掘出來。
雖然遺傳基因不可更改,但是適當的早期教育可以創造差異,也就是說天賦是被培養和激發的,而不是被發現的。早一天讓寶寶開始早期學習,就可以早一天挖掘出寶寶的潛能,激發寶寶的特殊天賦。一旦錯過了寶寶某種技能發育的敏感期,寶寶就可能面臨很多的問題。只要跟著寶寶的需要走,不管這一切是否與育兒指南相符,我們都可以堅定地說上一句:我們沒有錯!
對寶寶來說,文字不是一種符號,它僅僅是平面的比較特別的物體而已。既然如此,識字與識物又有什麼區別呢?識字的活動又何必因為寶寶年齡太小而一棍子打死呢?只要寶寶感興趣,為什麼不可以滿足他的要求?想想孔子,想想孔子的因材施教,我們跟上古人的步伐了嗎?
音樂與大腦發育
每個孩子都喜歡音樂,當孩子上床後,給他輕放一首節奏平穩、親切溫存的《搖籃曲》,孩子很容易隨著優美的樂聲進入甜蜜的夢鄉;當孩子遊戲的時候,為他播一些歡快的、節奏鮮明的樂曲,寶寶便會更顯活潑可愛。
人類的腦部發育在媽媽腹中時就已經完成了,約在後3個月時,寶寶的腦部發育快速成長,如果這時外界的刺激越多,寶寶的腦部發育也就越快。出生後又是一個腦部發育的黃金時期,這時就必須給予寶寶不同的音樂類型,刺激寶寶不同的腦部神經發展。
人的腦部由許多不同的腦神經結組成,這些細胞與細胞間的媒介稱為突觸,突觸開發的越多,腦部發育也就越完整,寶寶有3個時期生長最迅速,一是胎兒時期最後3個月;二是18個月左右;三是3~4歲時。這時的突觸正好發展到感受聲音的時候,所以如果媽媽在這時給寶寶不同的音樂刺激,就會刺激寶寶不同的突觸發育,腦神經連結越多,自然會提升寶寶的多元智能。
胎兒在最後3個月時腦部發育十分迅速,出生後又是腦神經刺激的時期,如果剛出生的寶寶隔絕一切看的、聽的、感覺的刺激,寶寶的腦部就會停止發育。這是因為寶寶在媽媽子宮裡時,處於恆溫的狀態,沒有外界的刺激,腦神經的連結點沒有辦法鋪路線。所以在一出生時,就會強烈感受到擠壓產生的痛覺、光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刺激,可以快速刺激神經及分泌系統。所以自然產比剖腹產的寶寶,接受的刺激較多,腦部相對地也會發育得較快。
刺激人類腦部發育的動力有兩種:一為腦部荷爾蒙,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突觸生長因子」發展;二為外界刺激。荷爾蒙是與生俱來的。由外力刺激腦啡,讓突觸發展的越多,腦神經的連結也越多,布的線路越密,腦部也就發育的愈快。
莫扎特音樂的確對寶寶的空間智能有幫助,原因大致是因為他的曲式均衡且對稱,嚴謹的風格有一種格式美,而且有助於腦部的理性分析及認知的智能。
聲音伴隨的刺激能夠發展嬰兒的聽覺神經,但一定要悅耳的。莫扎特音樂有這些特質,如果只聽單調且重複性很高的流行音樂,不足以刺激寶寶腦部的發育,必須要節奏多元的樂曲,才能讓聽覺腦波交換,《雙鋼琴演奏D大調》、《第一號法國號協奏曲D大調》、《第39號交響曲降E大調K。543小步舞曲》等曲,更是有這些特質,適合寶寶聆聽。
在孩子3個月以前,每天可定時給他放一些旋律優美的古典樂曲,每次15分鐘即可。孩子半歲左右,播放音樂的時間可適當延長,除了過於鏗鏘有力的和近乎瘋狂的樂曲不宜給孩子聽外,從節奏輕快、富有生氣的到舒緩流暢、優雅動人的各種風格的都可以讓孩子聽一聽。
15個不花錢的益智練肌小遊戲
7個益智型小肌肉遊戲
1.用叉子吃東西
把水果或麵包切成適當大小的塊裝在盤子里。給寶寶一把幼兒專用叉子,讓他自己去叉盤子里的食物吃。記住,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有充分的耐心,不要因為寶寶的動作不熟練就去幫忙。
效果:可以提高寶寶的手勁和操作能力,對鍛煉手眼協調能力也有好處。
2.用勺子舀水
準備兩個透明的杯子和一把勺子。在一個杯子里裝點水,讓寶寶用勺子從這個杯子里把水舀到另一個杯子里。如果寶寶做不好,也可以讓他直接拿杯子將水倒來倒去地玩。
效果:玩水是寶寶永恆的遊戲,可以鍛煉小肌肉的控制力、手眼協調能力和注意力。
3.蓋蓋子
準備一個帶蓋子的塑料水杯或小碗。你給寶寶作個示範,教他把蓋子打開,再合上。可以讓寶寶慢慢練習。
效果:這個活動需要同時使用雙手,對培養寶寶兩隻手的協調能力很有好處,還能增強寶寶手腕的力量。
4.迷你汽車遊戲
給寶寶準備一些迷你小汽車玩具,教他玩停車場遊戲,比如把汽車整整齊齊地排成一排。也可以讓寶寶用小手去撥弄輪子,觀察輪子是怎樣轉動的。
效果:這不僅可以鍛煉寶寶的手部肌肉,還能增強空間意識。
5.敲打樂器
準備好小鼓、木琴、三角鐵等可供寶寶用雙手演奏的樂器玩具。播放寶寶熟悉的童謠或歌曲,讓他隨著節奏用雙手敲擊樂器。
效果:可以使寶寶更加熟練地使用雙手,還能培養樂感。
6.撕紙
準備幾種質地不同的紙,如面巾紙、列印紙、寫字本用紙等。讓寶寶試著用雙手把紙撕開,然後把撕過的紙揉成團兒。
效果:可以讓寶寶靈活地使用小手,提高精細動作能力。
7.翻書
給寶寶準備幾本書或相冊,讓他隨意地翻看。開始時,由於手指還不太靈活,寶寶可能會一下子翻好幾頁。沒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寶寶控制小手肌肉的能力越來越強,逐漸地就能一頁一頁地翻書了。
效果:翻書對小手肌肉是很好的鍛煉,說不定寶寶還會因此很快愛上閱讀呢。
3個徒手遊戲
1.小手變圖形
教寶寶伸開雙手,伸直手指頭。然後把食指和拇指的指尖對在一起組成圓圈,放在眼睛的前面,就像戴上眼鏡一樣。試試看,還能用小手變出什麼圖形?
效果:可以幫助寶寶認識各種圖形的變化,還能提高想像力。
2.「煎魚」
先讓寶寶把左手手掌向下,用右手輕輕地掂兩下手背,像煎魚一樣。再把手掌向上,捏兩下掌心。然後把右手伸開當成盤子,左手當成剛烤好的魚,把「魚」放在「盤子」里,把小嘴湊過去假裝吃兩下。
效果:上下擺動雙手,可以使寶寶的手關節更加柔軟靈活。
3.用小手數數
教寶寶按一、二、三等數字的順序,逐一把手指伸出來。等熟練以後,還可以讓寶寶數書中的小鳥、鴨子等小動物。
效果:可以使寶寶的手指運動更加靈活,還能練習數數。
5個玩具鍛煉小肌肉
1.積木
可以讓寶寶把積木堆成各種樣子,再推倒重來。這個過程可以提高手眼協調能力,還能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
2.彩色橡皮泥
寶寶可以用橡皮泥捏成各種各樣的形狀。這種活動可以刺激觸覺發育,讓小手肌肉得到很好的鍛煉。
3.小汽車玩具
寶寶拿著汽車玩具推來推去,可以鍛煉手的靈活性。還能通過它來讓寶寶識別不同的顏色,提高認知能力。
4.鼓類玩具
敲鼓時需要同時使用雙手,所以對手的小肌肉是很好的鍛煉。敲鼓時發出的聲音對寶寶的聽覺是很好的刺激,還能增強節奏感。
5.塗鴉用的筆
可以讓寶寶隨意在紙上畫畫,這對小肌肉鍛煉很有好處。
不花錢的玩具
門把手、抽屜等,可以讓寶寶反覆練習開、關,打開、合上。這都是小肌肉鍛煉的絕好練習。不過要注意安全,不要夾著寶寶的手。
音樂智能早期的培養
音樂從胎教
開始這個時候可是開發你寶寶音樂智能的第一個契機,千萬不要錯過了對寶寶進行音樂胎教的好機會。前依斯特曼音樂學院名譽教授多拉德·謝特勒做了一個著名的胎教實驗。這個實驗持續了14年,最後得出結論:音樂胎教組兒童比沒有音樂胎教組的兒童擁有更多的音樂天賦,學習也更好,所以及時對寶寶進行音樂胎教對以後寶寶在音樂方面的認知力發展有顯著的影響。
培養音樂的感知力和領悟力
0~1歲是培養寶寶對音樂的感知力和領悟力。尤其是讓孩子多聽,聽一切優美的音樂,並可以從中觀察到他是不是有音樂方面的天賦,或他對音樂有沒有興趣。
有音樂天賦的幼兒在這一階段主要表現出對音樂的敏感性、極易被音樂所吸引。比如在他吵鬧哭泣的時候聽到一段優美的樂曲,他會突然停止哭鬧,注意力會轉移到音樂那方面去。如果你的寶寶出現這種對音樂的興趣,那麼恭喜你,你的寶寶可能擁有很強的音樂智能等著被開發呢!
音樂節奏感
2~3歲階段其實是前一階段的延伸和鞏固,這時候寶寶聽到音樂可能要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手舞足蹈。此時你要特別培養孩子的節奏感,給他聽的音樂可以是節奏性比較強的,這樣更能引起寶寶對音樂的興趣。
同時,你還要注意寶寶是不是可以準確地跟著音樂的節奏翩翩起舞。
語言智能的早期培養
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一個獨特的外貌。即使他有兄弟姐妹,他也有不同類型的才能和興趣。但是所有的孩子與生俱有一種熱情,那就是準備好了接受學習的方法。因此,學校的責任就是對孩子進行教育和正規的訓練,但是到孩子們5、6歲時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時,通常他們的學習模式也已經形成,學習的興趣也已經養成。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常常在入學時,就已經形成了自己是一個學習者的信念。
孩子們是如何理解他們是學習者這一點,對他們在學校取得成功產生巨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還影響著他們一生的成功。他們對自身是學習者的理解,最初來自於家長為他們提供或創造的環境及經歷。
的確,在創設環境以促使孩子成功中,學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一所獨立學校的校長,我很清楚地知道:學校的質量是決定孩子進步與否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毋庸置疑,學校是重要的。但是我還知道,學校的經歷僅僅是孩子成長和發展中的一個方面。儘管這些學校的經歷很重要,但是很多人認為:塑造一個人或學習者時,孩子們在入學前家長提供給他們的經歷和環境,比在學校的經歷要重要得多。再次,我認為人是由不同的經歷組合創造而成的。
因為孩子有8種不同的智能,所以家長針對每種智能給孩子提供經歷、環境和機會。
通過提供給孩子一些有趣並能讓他們興奮的經歷,通過讓孩子走過反覆和成功、挑戰和失敗並重的一段歷程,家長發展著孩子的各種才能。因為我們知道孩子在許多方面都具備一定的潛力,所以家長能否保證孩子有機會探索和尋求每一種智能(並不僅僅局限在那些家長可以輕鬆提供的機會)這一點很重要。
最重要的是,撇開智能,家長當然需要提供愛和一致性。家長需要愛孩子,需要照顧孩子,需要發展孩子對家長的信任感,需要建立一致的規矩,因為我們是孩子的模仿對象,因此我們要注意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這一點也很重要。他們真正明白:我們做的要比我們說的更重要。看著我們運用所有的智能,他們體會到每種智能都有其價值,並且每種智能都是可以學習的。與此相關的是,緊隨其後的主張都建議在發展孩子的智能時,要有父母的參與、與孩子的相互作用。那些由受過訓練的專家來教授的課程及訓練智能的方法當然是好的,但是沒有哪種形式能夠比孩子和家長在一起學習更好。
雖然存在著8種智能,並且與之相關產生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環境和文化的影響(例如:幾百年前,自然智能遠比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重要),但許多人認為: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這些學業性的智能比其他智能重要,其中語言智能是最重要的一種智能。
這種看法在教育中看上去是肯定對的。事實上,在每種文化中,語言和數理—邏輯智能在學校是最有價值的兩種智能。那是因為,不考慮文化因素,像醫生、律師和工程師這些擁有高薪、高地位的職業絕大多數需要個體具有很高的學業智能。既然,學校的形成最初是為了培養工人和公民,那麼確保學生精通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就自然成了教育家的一個必然的目標、學校關注的焦點。
語言智能的定義是:對詞義和詞序的敏感性。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具有很高的語言智能的人能用語言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與人交流非常清楚有力。一個具有很高的語言智能的人閱讀和書寫都很好,(通常)具有很大的辭彙量,能將單詞的運用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一個具有很高的語言智能的人具有很強的說服別人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領導者通常都是演說家或作家)。對一個具有很高的語言智能的人來說,單詞並不僅僅可以表達意思,還可以進行繪畫。詩人都具有很強的語言智能,他們牢牢地抓住語言,使之能表達綜錯複雜的情感。多語言翻譯家具有一種不同的語言智能。顯然,小說家和記者具有很強的語言智能,那些從事廣告公司的文案、市場創意和電台節目主持的人員也具有很強的語言智能。政治家憑藉他們說什麼或怎麼說來影響公眾、發展自己的追隨者,他們當然具有很強的語言智能。
語言智能的組成元素包括閱讀、書寫、作詩、演講、聽力和對其他語言的熟悉程度。幾乎在每一個領域或專業中,擁有語言智能的技巧是很有用的。
具有很強的語言智能的幼兒的特點是:
* 喜歡聽別人朗讀(即使是6周大的嬰兒也喜歡)
* 喜歡聽別人講故事(同樣,6周大的嬰兒就能聽到和識別)
0~6個月
在這個時期,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可以吸取詞語信息,並在大腦中進行存儲。同時語言與情感緊密相連,所以父母在此時期首先要與嬰兒建立良好的情感聯繫,同時要與孩子進行良好的語言交流,如在給孩子餵奶、換尿布、出外散步等時候要對孩子說:寶寶現在在吃奶、媽媽給寶寶換尿布、我們在散步,我們看見紅花、松樹等。這樣可以給孩子樹立交流的榜樣,給孩子示範正確語法,教給孩子談話規則。
1歲左右
1歲左右孩子開始學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父母要給孩子創造非常溫暖、輕鬆的說話環境。而不要不顧孩子的情感,強迫孩子說話或表演。父母要演示在同別人談話時注意別人的眼睛和嘴,這樣一方面是使孩子明白目光交流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正確發音;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要讓他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沒有表達清楚,父母要用正確的語言重複孩子的話語,雖然孩子可能並不一定當時重複,但他會記住,下次可能就會正確地說了。在這一時期,要選擇適當的兒童讀物,為孩子朗讀,或給孩子講故事。
語言智能分齡培養
培養孩子的語言智能,需要以其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相應的培養。兒童的語言發展與兒童的自然年齡和心理發展水平都有著一定的關係。
世界上所有的嬰幼兒似乎在獲得語言都經歷了類似的幾個階段。儘管兒童到達某一語言發展階段時的年齡不盡相同,但其順序大致是一樣的,所需時間也大致相同。
經過多年對嬰幼兒語言發展過程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摸索揭示出:嬰幼兒語言習得經過兩個階段:接受信息階段和表達信息階段。從學習口語和文字的兩個方面,應劃分為四個過程,即學聽話、學說話,學認字、學寫字。
研究認為:語言習得的過程不同,規律則不同,因而學習的方法就不同。其中:
學聽話學聽話是接受信息階段,基本方法是:從出生開始,大量地聽各種簡單和複雜的語音和句子。
在這個階段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儘管他還不能進行清晰、準確的語言溝通,但父母可以將看到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不斷地講給孩子聽,讓孩子的頭腦中將語言和日常生活的事情聯繫起來(而不要太在乎孩子是否真的理解),這是在進行語言的儲備,對孩子將來的語言發展起到奠基的作用。
學說話
學說話是表達信息階段,基本方法是:伴隨發音器官的逐漸成熟,先後發出單音、雙音,逐漸會說簡單句、複雜句子。
多元智能發展之視覺空間智能(一)
視覺空間智能的定義是:「準確觀察世界並對其進行解釋或者把那個世界的方方面面傳達給別人。」其焦點在於觀察和設計,既要接受又要表達。那些有出色的視覺空間智能的人對於視覺非常敏銳,可以一目十行。他們會注意到室外景象的細微差別,發現日出的光線是怎樣照在一池江水上的,或者他們能夠領會一幅畫的意義,從人物表情或者他們的衣著得出推論。有良好視覺空間智能的人能夠表述一些可以引起共鳴的場景。我們經常把視覺空間智能和視覺藝術家(畫家或者雕塑家)聯繫起來,那是正確的。另一些專業,當然,也要求有出色的空間職能,例如攝影工作者,室內設計師,建築師,或者園林建築師。
從某種程度來說,所有的智能都互相重疊,視覺空間智能也不能例外。這劃分並不十分清晰,例如,下國際象棋的好壞,到底是由於良好的邏輯-數學智能還是和出色的視覺空間智能決定呢?(我個人的見解是在下棋的初期,視覺空間智能起重要作用。此外,在越下越好的過程中,邏輯-數學智能能起了作用。)與此相似,理解別人是人際關係智能的核心,這是由於它經常有良好的視覺空間智能支持。
擁有良好的視覺空間智能的幼年兒童會:
* 複製,塗鴉,描畫和繪畫
* 制模和建造
* 混合同一色系的顏色和物品
* 選擇穿著
* 看錄像片和照片
* 玩字謎
當他們漸漸長大,那些視覺空間智能出色的孩子會喜歡:
* 在一個更加高的水平上創造,塗鴉,描畫和繪畫
* 玩字謎或者複雜的迷宮
* 玩一些數學模型
* 設計服裝,建築,要塞和城市
* 製作字謎以及迷宮
* 拍照
* 看地圖
* 把東西拆開來,(有時)也能夠成功地把他們再組裝起來。
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視覺空間智能是提供兒童與成人在一起工作機會最多的一種。廚房的桌子可以成為一個迷你的藝術工作室,而媽媽和兒子每個人獨自描畫或者合作把一團泥土打造成一個平板然後再打造成一頭大象。父親和女兒可以在博物館或者畫廊耗上一個星期六的早上,來決定哪些藝術品是他們最喜歡的。一個家庭可以一起開著車,出去找尋哪幢建築物的外表是最吸引人的。(當然,無論藝術或建築,他們到底喜歡什麼是次要的,他們為什麼會那樣感覺才是要緊的。)
重要的是家長要剋制住自己對於孩子作品質量的消極判斷。沒有什麼能像一個權威的評價,就如家長或者老師,批評或者否定他的作品那樣阻礙孩子視覺空間智能的發展。當你的孩子問你你對他的努力做何評價時,回答最好是我喜歡它,跟我講講它或者很有趣,你想告訴我們些什麼?用互相交流,用語言告訴你作為幫你孩子回顧自己的作品的一種機會,而不是批評你孩子所做的努力。
下面是對於互相交流的建議以及能夠發展視覺空間智能的親子活動。所有的這些活動都是適合每一個年齡層次的兒童的。
和孩子一起創造作品是一項很不錯的活動。確實,我相信那些親子活動是利用每個人時間的很好方式。無論要運用哪種智能,是否玩國際象棋,看棒球比賽或者唱歌,很明顯的是孩子和他們的家長都從互相合作的努力中得到了些什麼。
參觀博物館和畫廊應該成為每個兒童童年的一部分。特別是在較小的時候,孩子應該去博物館逛逛,隨著他們的興趣,而不計時間安排以及效果。當他們長大一些了,去博物館看一些特別的東西(某位藝術家的作品,學校的作品,一種特別的展覽)就比較合適了。在六歲以後,孩子可能會喜歡去博物館並且用隨身攜帶的紙複製(或者臨摹)藝術家的作品。
描畫,繪畫,雕刻和創造是好事!孩子視覺空間智能發展中所喜歡的某種特別的藝術形式在重要性上不如他所做的事重要。家長應該準備豐富的容易得到的空間藝術作品並給孩子一個安全的環境去從事這些活動。(安全的意思不只是給孩子人身安全,家裡的安全也很重要,例如濺出點東西或者犯了個錯誤都不會損害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在裝飾和穿著中保持一種藝術的意識在幼年應該開始。在房中選擇什麼樣色或者挑選什麼顏色的地毯和大衣,關鍵是有意識的作決定,把空間評價提升到意識的水平:為什麼你喜歡那個?我喜歡那個的什麼?我們需要記住的是孩子的口味和我們大大不同;這一點要得到我們認同,因為本身也是很恰當的。孩子應該有一個區域、一個房間或者一張桌子或者牆上的一塊地方讓孩子們自己按照喜好裝飾。
根據場合或者心情裝飾比僅僅裝飾又近了一步。孩子長大一點以後,家長可以和孩子們討論一些諸如怎麼樣根據環境的變化進行裝飾或者著裝。比較一下人們穿著參加葬禮和參加生日派的衣服有什麼不一樣?更加世故一點來說,對於大點的孩子,要幫助孩子思考他們的情緒*他們是高興,傷心還是瘋狂*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在那種時候是選擇什麼什麼裝飾和顏色也是基於那時的感受的。如果可能的話,哪怕是磁鐵或者一些別的暫時的裝飾物都可以用來表達這種感受。
讓孩子參加藝術班可以有很多好處。在這種環境中孩子和與自己有同樣興趣和愛好的孩子一起作畫,他們從和他們有相近的知識和技術的孩子那裡學習。因為孩子正在參加一個正規的課程,他們開始認為自己是藝術家。這種正向的意識的出現,別的孩子和他一起干同樣的事,這是一種很有強化作用的經驗。
視覺遊戲提升視覺空間智能
由於不受時空關係的束縛和客觀情理的限制,孩子在視覺空間智能方面往往表現出成人難以想像的才能和潛質量。例如,他們在美術活動中對自己的意願和希望的表達,對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隨性而自由自在,雖然無甚技巧,可想像力和創造力大膽、無拘無束得總是令大人們所自愧不如。
要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視覺空間智能,就應對孩子在繪畫時所特具的隨意性和自由性加以鼓勵,讓孩子的創造性在隨意中得到發展。父母對孩子視覺空間智能培養方式,不應拘泥於約定俗成的技巧和條條框框的束縛,而應採取一些能使孩子感興趣從而自發自願的手法。比如,視覺空間智能強的孩子往往喜歡想像,可想像遊戲和視覺遊戲來提高孩子的視覺空間智能。
下面推薦一個小遊戲:
飛舞的螢火蟲
適合年齡:9個月~1歲
準備材料:紙板、剪刀、透明膠、手電筒
玩法步驟:a.在紙板上剪出一隻小蟲的形狀;
b.用透明膠把紙板粘到手電筒上;
c.和寶寶一起呆在房間里,關掉電燈;
d.打開手電筒,讓燈光照在寶寶身邊的牆上,移來移去,吸引寶寶的注意;
e.鼓勵寶寶去抓住「螢火蟲」
注意事項:如果孩子怕黑的話,媽媽要好好安撫他。
專家點評:「飛舞的螢火蟲」獨具特色,它不是在日光或燈光下進行,而是利用手電筒的聚光來吸引孩子。手電筒的投影是動的,「動」往往是能將孩子注意力牢牢吸引住的一個重要因素,孩子視覺會隨著電筒光亮的轉移而轉移,從而視覺能力得到發展。
另外,通過黑暗與光亮的對比,孩子的視覺也得到一種色彩刺激。在「螢火蟲」不斷地「飛舞」中,孩子的想像會被大大地激發起來。因此,「飛舞的螢火蟲」對發展寶寶的空間視覺是大有幫助的。
視覺思考,靈活學習
如果,你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視覺空間智能,我們可以一些方法,來幫助他提高學習效率,讓他事半功倍呢?
具有高度視覺空間智能的孩子,具有以下特質。空間智能的學習,要依據孩子的特質來進行。
NO.1
對色彩有敏銳的感受力。
首先,家長或是老師,在學校或是家裡,幫孩子布置一個色彩協調、美麗的生活環境,來提供他們足夠的視覺刺激。
再則,老師或是家長,在學校認可的範圍內,讓孩子用不同色彩的筆畫圖畫、寫筆記。或是,用不同顏色的紙、卡整理筆記、寫報告。讓色彩引導孩子的記憶路線,歸檔、整理他們閱讀的資料,所汲取的知識,也易於孩子做複習的工作。
年齡層愈小的孩子,愈需要這種多元鮮艷色彩的刺激,來引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與效率。這也是為什麼兒童泛本是幼兒主要的學習工具之一原因。
NO.2
喜愛繪畫,各種不同的色彩、圖形,能將文字轉換成圖畫呈現。
你們知道達芬奇、愛因斯坦、萊特兄弟,還有一些世界聞名的專業人士,他們所做的筆記,有什麼共同的特色?
他們的筆記,文思記錄,都是圖文並存,用許多圖案、圖形、色彩、影像……來呈現、表達他們的思路。因此,你可曾為孩子在作業簿、或是課本空白的地方,畫圖而大發雷霆呢?
其實,孩子是運用他視覺空間的智能,把文思構化成圖畫,來幫助他學習呢!
NO.3
喜愛空間感、視覺刺激,整體化的呈現。
我們可以利用孩子的這項特質,善用各種圖表來學習。
想像著,你在公司開會時,是給你一堆統計數字印象深刻。還是用不同的曲線圖、統計圖表,加上各種不同的色彩更好呢,很顯然,後者不僅讓你印象深刻,而且一目了然。
這些是不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的記憶法與學習法呢?
NO.4
能將構思轉換成立體圖形,在腦海中用不同的角度,透視一個物品。
從具有視覺空間智能的專業人員身上,就可看到他們如何利用這個特質,來幫助他們思考,做理念、構思的呈現,物理學家、電腦工程師、土木工程師、城市設計師、服裝設計師、建築師……
他們會將他們的構思,用手繪或是用電腦圖形呈現出來,然後,製作成立體的模型。在實際呈現中,幫助他們作更深層的思考,改進他們原有的創意。
這些都是一般具有高度視覺空間智能的人士,長久以來,一直普遍運用的學習法。最後,綜合所有視覺空間智能的特質,以及開發全腦智能,而研發出來的學習法——心智地圖。
心智地圖學習法——結合了色彩、圖形、創意、歸納、立體成型,兼具左右腦的全面運用。普遍地運用在歐美的教育體系里,也是他們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學習、記憶的工具。從幼稚園的學習閱讀,小學的課程學習,中學的研究報告,大學、研究所的畢業論文。
他的日常運用,可以從如何讀故事書,音樂欣賞、心情日記、創意思考、課程的預習、複習,書寫研究報告,到我自己常用的病人治療記錄、生活規劃、教案設計、專題演講……
可以把一本書、甚至幾十本書、上百篇的研究報告,濃縮在一張紙上,讓使用者做最快捷、最有效率的學習與記憶工具。
多元智能發展之視覺空間智能(二)
空間智能理論及發展階段
視覺空間智能是指準確地感覺視覺空間,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的能力。
這項智能包括對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及它們之間關係的敏感性,也包括將視覺和空間的想法具體的在腦中呈現出來,以及在一個空間的矩陣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那些有出色的視覺空間智能的人對視覺非常敏銳,哪怕是在色彩、形狀上的一些細微的變化,在他們的眼中也無處可遁。
有很強的視覺空間智能的幼兒喜歡:
複製,塗鴉,描畫和繪畫
制模和建造
混合同一色系的顏色和物品
選擇穿著
看錄像和照片
玩字謎
具有很強的視覺空間智能的幼兒長大後,他們喜歡:
在一個更加高的水平上創造,塗鴉,描畫和繪畫
玩字謎或者複雜的迷宮
玩一些數學模型
設計服裝,建築,要塞和城市
製作字謎以及迷宮
拍照
看地圖
把東西拆開來,(有時)也能成功地把他們再組裝起來
發展空間智能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色彩感,也許眼前很難看的搭配會被認為是「絕配」;如果沒有方向感,走在陌生的地方,迷路是常有的事……作為多元智能中的一員,發展空間智能有些他的重要性:
有利於發展觀察能力,促進孩子視覺的敏感性和準確性;
有利於發展思維的形象性,培養孩子富於想像,善於想像的能力;
有利於促進對空間關係的把握,發展方向感,發展二維及三維空間的轉換能力;
有利於培養藝術素質,發展、發現美的能力。
生活上,空間智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而更近一步,對於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和修養,空間智能的發展也大有裨益。
幼兒空間智能發展4階段
兒童的空間智能有一個從靜態空間感知到獲得動態概念空間的發展過程,培養孩子的空間智能,也要根據每個階段孩子發展的特點,因勢利導。
階段1 0~1歲
這一時期,雖然寶寶並沒有什麼明確的空間概念,視力也不是很好,但他出生時就有聽覺,循著媽媽的聲音和他的本能尋找乳頭就是他最初的空間概念的表現。等他會抬頭、轉頭時,就會開始積極地尋找聲源,這時就可以運用聲音幫助孩子建立方向感。
階段2 1~2歲
這一時期的孩子能夠熟練地爬,開始蹣跚學步,而且樂此不疲,對周圍的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父母可以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爬和學走的環境,多多鼓勵孩子爬和走,在寶寶摸索著爬和走的過程中,他對空間的意識將更加明確。
階段3 2~5歲
2~6歲是幼兒空間智能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尤其是在3歲以後。經過這一時間的發展,孩子能夠對物體的大小、形狀、上下、前後、左右、遠近產生準確的空間概念,並能通過自身的運動來確定物體的空間位置關係。
這一時期,孩子空間智能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即理解空間和表述空間。家長可以讓孩子畫畫,通過畫畫可幫助孩子建立大小、形狀的概念;也可以讓孩子搭積木、捏橡皮泥等,可促進孩子形成對前後、上下、遠近等有關空間智能的概念;父母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指點孩子,比如「這兩棵樹哪棵高哪棵矮」、「你喜歡走在媽媽的左邊還是右邊」等等。這些工作都可以在孩子3歲以前就開始。
階段4 5~7歲
這一時期,幼兒的空間智能又前進了一大步,能夠利用明顯的標記或路標對物體定位,並開始學習利用較為複雜的標記。家長可以指導孩子去感受、 體驗行走的路線和認明標誌物,如熟悉去幼兒園路程,看公園導遊圖等,發展其空間定位能力。
發展空間智能5個方法
幼兒空間智能的發展有以下一些特點,所有發展孩子空間智能的方法都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上的。
圖像思維,可清楚說出視覺表象;
能輕鬆看地圖及其他圖表;
喜歡畫畫、泥工等藝術;
喜歡拼圖、下棋、走迷宮及類似的遊戲喜歡想像,並創造出內心的表象;
喜歡看電視、電影或其他視覺上的表演;
有較好的色彩感覺;
經常用圖像來記憶。
在這些基礎上,專家提出了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家長培養孩子的視覺空間智能。
方法一:亂塗亂畫
每個孩子都是繪畫天才,不要在意他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提供充份的機會讓孩子畫畫,著色,塗鴉。用不同的繪圖用具,讓孩子體驗到不同色彩的運用、搭配,他們呈現出不同的效果,讓孩子學習藉由色彩、線條、圖案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情感。
方法二:看圖畫
面對一幅圖畫,走出迷宮,找出兩個圖畫中不同的地方,找出圖畫中隱藏的圖案,找出圖畫中不同的形狀……小孩子們樂於其中。這些練習可以培育孩子敏銳的觀察力,注意到事物中細微不同的地方,辯識許多相同與不同的形狀、圖案。
方法三:拼圖
拼圖遊戲可以培樣孩子邏輯推理和視覺判斷的能力。外面買的拼圖自不必說,家長開可以利用舊的月曆、海報來製作自己的拼圖遊戲。這樣你們就可以隨時更換新的拼圖,常常面臨新的挑戰孩子自然不會玩膩。拼圖的難度要適合孩子,最開始時以5~10片為宜,並隨著年齡和水平增長逐漸增加難度。太過簡單的,孩子提不起興趣,也起不到鍛煉的效果,太難的又容易打消積極性。
方法四:積木和模型
可以鍛煉孩子的邏輯推理與手眼協調能力,培育視覺判斷與敏銳的觀察力。不論是用傳統的木製積木搭建一座小小的城堡,還是用「chicco」或「美馨」的益智拼裝出小車、小床或其他的東西。在每個年代,只要是孩子,基本上沒有不喜歡的。如果你的孩子動手能力很強,甚至可以給他買模型來搭建。
方法五:橡皮泥
孩子在玩橡皮泥時,用不同的手法做出不同形狀的東西,並按他們對色彩的感覺組合起來,這不但訓練了精細動作,發揮了他的創造力,還可以加強對美的鑒賞力。
視覺-空間智能遊戲
「方向感」是視覺-空間智能的一個方面。
方向感不好的人經常會迷路,對於其他的一些視覺元素掌握度也較低。
不想讓孩子將來成為「迷途羔羊」嗎?
一起來玩玩視覺-空間智能的小遊戲吧!
常常聽到別人說,某人方向感不好,一天到晚迷路,或是去過的地方很快就不認得了,這樣的情形,其實就是由於視覺-空間智能方面的弱勢所造成的。因此,這些人對於空間方位:上、下,左、右,里、外,前、後;方向:東、南、西、北;還有其它視覺元素,例如:距離、高低、景深等因素上掌握度也較低。除此之外,還包括了繪畫時的構圖,布置傢具時的位置等,也都會受影響喔!
爸爸、媽媽、寶寶,預備,遊戲開始嘍!
6個月以下寶寶
遊戲1 認識左右的雙手律動
兒歌:這是我的右手舉高高,
這是我的左手碰天空,
左手、右手,拍拍拍,
右手、左手,好兄弟!
動作:
根據歌詞做動作,分別舉起寶寶的左右手。
讓孩子可以通過雙手的擺動來練習雙手的靈活度,另一方面也進行方位的認知。這樣的遊戲非常適合6個月以下的寶寶來玩。
遊戲2 找玩具
Tips 1
您可以試著將玩具先放在寶寶的面前,然後用小毛巾或小紙盒蓋起來,讓孩子自己將玩具找出來,練習孩子物體恆存的概念,了解玩具在毛巾的下面或是小紙盒的裡面。
Tips 2
您也可以將玩具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小桌子上或桌子下。建立孩子裡面、外面、上面、下面等抽象概念。
遊戲3 堆積木
給寶寶2-3塊積木,先堆一次給孩子看看。可以往上堆高或是並排排成長長的一條,然後讓孩子模仿。
Tips
當孩子越長越大時,積木的數量就可以慢慢增加。
6個月以上寶寶
遊戲1 捉迷藏
對於已經有移動能力,例如會爬行的孩子,我們就可以來玩捉迷藏的遊戲了!順便練習聽音變位的能力,家長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叫小朋友的名字,讓小朋友找找看你在哪裡。
Tips 1
對於較小的小朋友可以在較小的範圍當中練習;較大的孩子,就可以整個家中安全的地方來玩!
Tips 2
在這過程中,孩子必須去判斷聲音的位置、距離、遠近。
遊戲2 七巧板
對於1歲以內的小朋友,要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圖形是有些困難的。父母可以隨意地讓孩子去拼湊,讓他熟悉這些不同的形狀,不同長度的邊,當然您可以先示範一些排列給寶寶看。
如何發展1歲以內小寶寶的視覺-空間智能?
0-1歲的寶寶在視覺-空間智能的發展上,大部分都需要大人在語言上的幫助,藉由大人的口語與動作的配合,慢慢地讓他建立空間方向感。例如,舉起他的右手時,就要在口語上也同時提示右手;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同樣要注意自己的口語表達,我們常常對孩子說「來這邊」、「去那邊」的。其實,即便是對於較小的孩子,也要用正確的方位名詞,例如:「到前面」、「在右邊」。當然,小寶寶們還無法了解抽象概念,我們就必須佐以手勢,協助他們了解。
視覺-空間智能遊戲
「方向感」是視覺-空間智能的一個方面。
方向感不好的人經常會迷路,對於其他的一些視覺元素掌握度也較低。
不想讓孩子將來成為「迷途羔羊」嗎?
一起來玩玩視覺-空間智能的小遊戲吧!
常常聽到別人說,某人方向感不好,一天到晚迷路,或是去過的地方很快就不認得了,這樣的情形,其實就是由於視覺-空間智能方面的弱勢所造成的。因此,這些人對於空間方位:上、下,左、右,里、外,前、後;方向:東、南、西、北;還有其它視覺元素,例如:距離、高低、景深等因素上掌握度也較低。除此之外,還包括了繪畫時的構圖,布置傢具時的位置等,也都會受影響喔!
爸爸、媽媽、寶寶,預備,遊戲開始嘍!
6個月以下寶寶
遊戲1 認識左右的雙手律動
兒歌:這是我的右手舉高高,
這是我的左手碰天空,
左手、右手,拍拍拍,
右手、左手,好兄弟!
動作:
根據歌詞做動作,分別舉起寶寶的左右手。
讓孩子可以通過雙手的擺動來練習雙手的靈活度,另一方面也進行方位的認知。這樣的遊戲非常適合6個月以下的寶寶來玩。
遊戲2 找玩具
Tips 1
您可以試著將玩具先放在寶寶的面前,然後用小毛巾或小紙盒蓋起來,讓孩子自己將玩具找出來,練習孩子物體恆存的概念,了解玩具在毛巾的下面或是小紙盒的裡面。
Tips 2
您也可以將玩具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小桌子上或桌子下。建立孩子裡面、外面、上面、下面等抽象概念。
遊戲3 堆積木
給寶寶2-3塊積木,先堆一次給孩子看看。可以往上堆高或是並排排成長長的一條,然後讓孩子模仿。
Tips
當孩子越長越大時,積木的數量就可以慢慢增加。
四至六個月嬰兒的培育方法
四至六個月這是匍匐爬行時期。
嬰兒這時可以看見眼前三米左右的東西,並能夠有意識地用手抓東西了。這個時候與其讓他一個人孤單地看活動雕刻板,還不如讓他盡量地和母親在一起。也可以讓他坐在嬰兒專用的靠椅里。
在胎兒期就充分接受到母親語言的嬰兒,早的話,在出生三個月時就能發出聲音了。這樣的孩子,一年之後,會比那些在胎兒期沒有聽到母親講話聲音的孩子更聰明。
視覺
把嬰兒帶到名畫前面,將有關這幅畫的內容講給他聽。
帶嬰兒外出散步,讓他盡量多地攝取各種信息。在看風景的同時,不要忘了對他說話。
還有,抱著嬰兒在家中踱步,一邊走一邊把房間里的傢具一個一個反覆地告訴他。
再帶嬰兒到文字表跟前,一個字一個字地反覆教他。美國有個孩子,就是這樣在出生後半年便把英語二十六個字母全部記住了。
開電燈時請注意一下嬰兒是否朝那個方向看,要儘早發現有視覺障礙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要及早給予視覺訓練。
用一束細小的光線照射嬰兒,看他是否直視。讓光線一會兒靠近他,一會兒遠離他,讓他用眼睛追逐光線。
聽覺
帶嬰兒到公園去,讓他傾聽大自然中的各種聲音;搖動撥浪鼓,給孩子聽一聽清脆的響聲。
在做所有這些事情的時候,別忘了加上語言,比如在洗澡時,也要一邊洗一邊對嬰兒說話。
對嬰兒講話時要注意以下兩個要點:
(1)講話時聲音清晰,語調抑揚頓挫,不能用平鋪直敘的低調子。
(2)少許誇張地比比劃劃地多多提問,如「肚子餓了嗎」、「想小便了嗎」、「尿濕了吧」。
一提問題,語調自然就變得抑揚頓挫,就會發出令嬰兒喜歡的聲音來了。嬰兒會因為你的提問而做出回應,喉嚨里會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這是會話的第一步。
說話時最好面向嬰兒的右耳,因為三個月以前的嬰兒,右耳更敏感。四個月之後就不需區別左右耳了。
說話時也要注視著嬰兒的眼睛,最好開場白都一樣。比如一開始都這樣說:「小勇,是媽媽喲。媽媽最喜歡小勇了,小勇真是個乖孩子。」這會變成一個信號,並能夠培養孩子的記憶力。
一邊對嬰兒說話,一邊溫柔地注視著他的雙眼,等待著他的回答。不管從他的嘴裡說出什麼來,也馬上學著他的樣子跟著說。
把玩具拿到嬰兒面前,以此為話題對他說:「看,洋娃娃。看得見吧?媽媽手裡拿著的是洋娃娃喲。」即使嬰兒對此不顯示出興趣,也要毫不厭倦地做下去。
觸覺
讓嬰兒抓各種各樣的東西,以培養手的抓握能力,比如讓他抓一抓絲綢、羊毛、棉花、緞子、海綿、餐巾紙等等。
在嬰兒手夠得著的地方掛上玩具,引導他伸手去抓。
通常五六個月的嬰兒已經具備伸手抓東西的能力了。但如果訓練得早,三個月就可以達到目的。這樣的嬰兒具有旺盛的求知慾,能夠獲得更迅速的發展。
把嬰兒的手交替放在溫水和冷水裡,讓他的手在水中合攏、展開。
運動
讓嬰兒匍匐爬行,漸漸地,他抬起頭來的時間會越來越長。
2—3個月寶寶的啟智訓練
一個月來,寶寶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牽動著你的絲絲心緒,他每一個新的表情、他偶爾發出的無意應答,都會令你欣喜不已:小天才!
那麼,2-3個月的小天才一般有什麼表現呢?
來,為了幫助寶寶早早成為2-3個月的天才,開始我們的啟智訓練遊戲。訓練注意:
1.新生兒期的訓練項目仍可進行。
2.必須在寶寶愉快的時候進行訓練。
3.選擇寶寶能接受的項目進行訓練,如果他有抗拒的表達,就立即停止。
4.每次訓練只進行一項內容,一般每次訓練1分鐘左右。同時注意觀察寶寶,他一有疲倦的表示就停止。
5.如果是裸體、半裸體的訓練,要注意室內溫度。
6.讓寶寶在寬大的軟墊上訓練,包括學習爬行這樣的遊戲也不要直接在地板上進行。
注意不能讓他超越墊子,不能讓他撞擊到硬質的桌腳、椅子腳、柜子角等東西,不要讓他觸碰電插座。
7.爸爸也應當參與訓練,讓寶寶感受不同的訓練氣質與方法,促進寶寶的智力發展。
訓練項目:
1.墊上操
準備:寶寶仰卧,雙手垂直在身體兩側。
一:拉著寶寶的雙手,輕輕平舉在他身體的兩側。
二:把平舉繼續為往上舉起,高過寶寶的頭部。
三:回到雙手平舉在身體兩側。
四:回到雙手垂直在身旁兩側。
注意動作要輕柔,這個訓練可提升運動智能,並形成一種連續性思維。
2.水中游
把大浴缸暫時變為寶寶的小游泳池,一手托住寶寶的脖子和肩膀,一手托住他的屁股,慢慢放入水中,托著他「仰泳」,任他踢打嬉戲,只要你牢牢把握住他的身體,不讓他嗆水、碰到浴缸四壁即可。寶寶對水中活動並不陌生,這個訓練刺激平衡智能,並有助形成愉悅的心性。
寶寶對水中活動並不陌生,這個訓練刺激平衡智能,並有助形成愉悅的心性。
3.新視野
A.寶寶俯卧,媽媽一手從側面插進寶寶胸前,幫助他撐起上身,另一手可以拿一個鮮艷的玩具逗引寶寶抬頭。
學會抬頭,是擴大視野的開始。這個訓練還可以鍛煉腹肌及背肌,為寶寶的爬行打下基礎,而自由爬行,是小小寶寶接受更多信息的必要條件。
B.寶寶仰卧,抓住寶寶胳膊,輕輕地慢慢地把他拉起來,成坐著的姿勢,隨即慢慢地把他放下。
與躺著相比,坐起來又是一種新視野的體驗。這個訓練還可以鍛煉腹部肌肉。
C.爸爸把寶寶舉高、放下,寶寶會快樂得咯咯笑。
讓寶寶從不同的角度看四周,進一步開闊視野。
4.找朋友
把幾個不同表情的絨布娃娃頭縫合在一起,中間縫一根弔帶,把娃娃頭吊在寶寶手能夠到的地方,讓寶寶拍打,觀察他喜歡什麼表情的臉。此時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極弱,拍打完全是無意觸碰,你可以送上手去幫助他觸碰。
寶寶喜歡看臉,不同娃娃的表情,可以刺激寶寶的視覺。手的運動也會刺激寶寶把動作和效果聯繫起來。
5聽歌謠
把寶寶抱坐在你膝蓋上,托住寶寶的背部邊有節奏地前後搖晃,邊念歌謠,比如: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給我吃甜糕。
讓寶寶在動作配合中聽簡單的歌謠,刺激語言接受系統。
6咿咿呀呀
微笑地看著寶寶,模仿他的話,要等他說完「一句話」後再模仿,聲調要或高或低。交談越多,寶寶與你咿呀說話的機會也越多。
用一切機會傾聽寶寶說話,與他對話,刺激思維反應,刺激語言發展。
7.聲聲入耳
A.給寶寶套上漂亮柔軟的手套,穿上漂亮的襪子,手和腳戴上小鈴鐺。
B.給寶寶能捏響的玩具。
當寶寶想看手套、襪子的時候,就能學習控制自己手的動作,還能把動作和聲音聯繫起來。
當寶寶無意中抓握玩具發出聲響的時候,會把動作和聲音聯繫起來,刺激大腦反應。
8.媽媽回來了
9.媽媽用手帕蓋住自己的臉,然後掀開,沖寶寶笑。
10.幾次反覆後,寶寶會形成期待的心理,刺激他的思考能力。
媽媽知識準備
身體發育:俯卧時能夠抬頭,胳膊和腿會有節奏地抬起、放下。
視覺:眼睛會隨著眼前的物體轉動,會注視自己手的活動。
聽覺:聽到外界的聲音會停止動作。
語言預備:會咯咯笑,會發出「啊啊」等單音節的聲音。
交際呼應:逗引他會笑。
推薦閱讀:
※用營養學的方法提升腦力有多大真實效果?
※一個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嗎?比如一項工作,為什麼同樣的努力程度,有的人能做得很好,而有的人很差?
※笨是一種什麼體驗?
※幼兒園小班智力遊戲:點點蟲
※如何開發第8個月寶寶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