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去了另一個世界

  一、中小學生自殺現象日益嚴重

  目前,中小學生自殺已經成為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現象。2010年11月28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副司長王定華在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會表示:「從1月1日到11月27日止,全國中小學生自殺數讓我感到非常痛心。這個數字是73起,其中福建人數最多,有19起;四川居第二,有9起;安徽、上海、廣西、陝西等地也發生了多起。」2012年春季開學在即,上海市發布「2011年上海中小學生安全情況專報」:2011年上海市中小學生中全年自殺死亡學生13人,比2010年增加5人。

  《中國教育報》2013年7月9日報導:2013上半年,上海有31名學生非正常死亡,其中有 6人自殺。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生自殺問題諱莫如深,中小學自殺問題有如巨大的冰山,誰也不知道浮現的冰山一角會是整個冰山的幾分之幾,我們無法獲得一個城市乃至全國中小學生自殺的準確數據,只能艱難地從各種途徑收集中小學生自殺案例,試圖理解一個個鮮活而幼嫩的生命何以採用自殺的方式訣別他們還沒有來得及領略的美麗世界,他們還沒有來得及愛的人們?

  中小學生如花歲月,如煙而逝,且是自殺而死,這之前之後有著怎樣不能承受之重,我們無法親自去探問那已在黑暗之門內的孩子們,也不敢觸碰家長們心中永遠的痛。只能從我們之前調查和訪談的有限個案和報刊網路報道中的中小學生自殺案例,來探尋中國教育體制與日益增加的中小學生自殺之間的關係,盼望能抵擋住悲劇的腳步。作為2013年全國中小學生自殺問題調查,這篇報告的統計數據和案例資料全部來自於媒體報導。

  二、2013年中小學生自殺案例分析

  (一)樣本總體情況

  這篇報告搜集到2013年全年中小學生自殺案例共計79例。其中報導了自殺原因的有57例,報導了疑似原因的有8例,沒有報導自殺原因的有14例。沒有遺書的52例,留有遺書的27例。留有遺書的27例之中,4例遺書未公布,14例部分公布,9例完全公布。

  1.男女生比例

  從搜集到的2013年案例來看,男生自殺的比例大於女生,占所有案例的54%。即使未報導性別的9個案例都被當作是女生,男生的自殺人數仍高於女生。

  「女性自殺率高於男性」在中國自殺研究中是個常見的命題。然而無論是2013年收集的案例,抑或是此前幾年作者對中小學生自殺的調研,都顯示出中小學生階段,男生自殺現象比較突出。

  2.年齡段和年級統計

  儘管媒體報導的自殺案例有些只有大約的年齡,或者只有大約的年級,但比照年齡和年級,能夠發現從小學6年級開始,自殺率開始攀升。青春期是中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重大轉折期,如果將10-12歲界定為青春期前期,13-16歲為青春期中期,17-20歲為青春期晚期,那麼自殺多發於青春期中期,大致對應初中階段。家長和教師必須充分認識青春期的敏感、脆弱和自尊引起的衝動,引導處於青春期的學生順利成長。

  (二)統計數據發現

  1.自殺意願

  在搜集到的79個自殺案例中留有遺書的有27例,根據公布的遺書內容,我們發現留有遺書的中小學生對生命和親情的眷戀,對死亡的恐懼。僅有1例對生沒有眷戀,決然要死。

  大多數中小學生自殺具有突發性,是當時壓力下的瞬間意志力崩潰或一時衝動——「我死給你看」,有的自殺源於長期的壓力—— 「之前我一度達到崩潰邊緣,這次我再也忍不下去了」、「太累了」「很累了」。在長期的壓力下,死亡成了一個解決方案,自己可以去「一個沒有疼痛的世界」,父母「才能輕鬆些」。

  2.自殺起因

  統計結果表明學習壓力是中小學生自殺的首要因素,在8例報導了疑似原因的案例中,其中3例家庭矛盾有1例由學習而引發,故此8個案例有6例都與學習壓力相關。在有明確自殺起因的57例中,只有14例與學習壓力無關。即無論明確原因和疑似原因都有75%的案例與學習壓力相關。可見,學習壓力是中小學生自殺最重要的起因。

  3.自殺的時間段

  不同月份自殺案例數的曲線圖顯示中小學生上半年的自殺率高於下半年,其中4月——6月份是中小學生自殺的高峰期。

  塗爾干曾經研究發現夏季是自殺高峰期,1月到6月自殺率逐漸提高。 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季節固然是一個影響因素,但學期學業的影響更為關鍵。統計表明,暑假有2例自殺,與暑假補課有關。63%的自殺案例發生在下半學期,也即2月中旬到7月初的階段。下半學期學業壓力和升學壓力都比上半學期強,上半學期發生8起畢業生(六年級、初三、高三)自殺案例,下半學期發生21起畢業生自殺案例。另外,「開學日自殺」有3例,2例發生在下半學期,1例發生在上半學期。

  4.自殺地點和方式

  36.5%的自殺案例發生在學生家中或所在的小區,30%發生在學校。58%的自殺案例為跳樓,20%為服毒。可見大多數中小學生自殺具有突發性,過程短暫,常常是由於在某個時間點上突然的意志力崩潰或一時衝動。

  (二)自殺成因分析

  根據我們之前的中小學生自殺類型學研究,中小學生自殺一般分為「文化主導型自殺」「意義主導型自殺」「壓力主導型自殺」三大類,壓力主導型自殺在中國中小學生的自殺中占絕大多數,意義主導型自殺比較少見,2013年的中小學生自殺數據統計同樣符合這個規律。我們將「壓力主導型自殺」細化以後,根據2013年統計數據的實際情況,將中小學生的自殺成因分為師生衝突、家庭衝突、學業壓力、相約自殺四個主要類別加以分析。

  第一類:師生衝突

  在中小學生自殺案例中,由於老師羞辱學生引發的自殺有14例。這一類型的自殺紛爭最多,也最受人詬病。這類自殺基本都是突發行為,「做自己清醒時不願做的事情。」

  在分數指揮棒下,老師被「成績指標」壓迫,導致教師的壓力焦慮症,這種壓力最終傳導至學生,使他們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師生關係由此被扭曲,不再是教育與被教育,呵護與敬重的關係。 師生衝突暴露了中國應試教育中教師愛的嚴重缺乏,學生成為被辱罵和羞辱的對象。

  第二類:家庭衝突

  在家庭衝突導致的中小學生自殺案例中,首要因素還是因為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過度關注。在分數指揮棒下,家長同樣作為被壓迫者在壓迫著學生,在高度壓力的應試教育之下,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自身已經充滿了壓力,在這之上來自家庭的加壓稍有不慎就會壓垮他們。這種脆弱不是他們先天具有的,而是意志力被外在壓力不斷消弱而導致的。

  家長對孩子成績的刻意關注會點爆孩子內心的壓力。但家庭衝突的面很廣,有些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批評觸犯到的可能是孩子的自尊、這時孩子的心理狀態有可能處於逆反期或厭學狀態,為了反抗家長的批評指責,孩子選擇自殺更多的是負氣而死。

  負氣之死的邏輯在於:「你不理解我,我很傷心,我現在就死給你看,讓你後悔。負氣之死打破了愛的平衡,愛是在衝突和矛盾中成長和維持的,愛一旦在親子之間打破平衡,就會走向反面。負氣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什麼都不顧了。學生負氣之死往往是在家庭中家長表達愛的一個環節沒有把握好,學生就會因「委屈」或「冤枉」而自殺。

  第三類:學業壓力

  從對中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分析來看,最典型的自殺是長期學習壓力導致的瞬間崩潰,自殺的誘因不過是最後一根壓死人的稻草。很多時候,一個孩子突然去了,沒有人能猜透為什麼,沒有前兆、沒有導火線,突然之間,孩子選擇了離開。

  2013年五一長假之後南京市同一天連續發生兩起中小學生自殺事件。

  五一放假,本應該使學生得到放鬆和休息,在應試教育下老師會利用這難得的時間布置更多的作業,使學生「壓力山大」,喘不過氣來。

  繁重的作業要求中小學生集中能量,既要速度又要準確,還不能想放棄就放棄。這是消耗意志力的工作。當中小學生將意志力耗盡在「控制表現、績效、成績」時,就難以控制情緒和衝動,因為意志力是有限的。中國孩子的學習任務是超負荷的,這必然引發思維短路、衝動、脆弱。這三者是「自殺」的嚮導,將中小學生帶入死亡。

  大多數的中小學生自殺類型都指向教育制度的缺陷,自殺人數最多的「壓力主導型」自殺揭示的真相是:不是學生脆弱自殺,而是高度的應試教育催生了學生的脆弱。

  當我們查看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時候,我們發現因為「成績不好」「成績下滑」導致的自殺不在少數。

  在應試教育下只有好的分數才被接納,分數帶來的緊張迷漫在中小學裡。分數,只有它才掌握著評判的尺度。在這唯一標尺的壓迫下,很多成績下降的孩子會產生無意義感,以致喪失生存意志。

  這種教育不看努力的「過程」,只看最後的「結果」。雖然考試並不意味著只要努力就一定取得成績,然而父母和老師的邏輯是斬釘截鐵的:成績不好就是沒有努力……這對許多中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壓力,一種絕望,而更絕望的是父母和老師通常所說的邏輯: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沒有好前途,考不上大學就沒有未來。

  6月14日,今年高考標準答案揭曉的當晚,營口市大石橋復讀考生李新在鞍山郊區投河自殺,悲痛欲絕的李新父母說,兒子去年447分已經夠二本分數線,但是,他最大的理想是考上一本重點大學。

  6月22日晚上10點,楊媛,這個家在四川崇州一個小村莊的復讀生,在得知自己的高考成績離理科三本線仍有6分差距後,選擇了割腕、喝農藥結束自己的生命。

  高考作為中國青年前途的分水嶺正在葬送很多人的未來,乃至生命。以高考為唯一和最高學習目標的應試教育到了革新自身的時候了。

  第四類:相約自殺

  對死亡的無知、生死界限的模糊是中國中小學生自殺的另一種類型。有些孩子的相約自殺不能不引起重視。

  死亡對於他們而言,是去到另外一個世界:

  8月31日,家住佛山順德均安的一花季少女小紅,因為父母離異,她開始厭惡現實生活,慢慢迷上了網路虛擬世界,接觸到一款名叫「死亡遊戲」的網路遊戲並認識了一些「朋友」,在留下一封近5000字的遺書後便相約網友赴珠海集體自殺。

  虛擬的網路世界營造了一個生死可以來迴轉換,人死後可以實現時間穿越的神話,彷彿死亡是一個通道,通到一個沒有煩惱的世界,只有在那個世界裡才能實現自己的心愿。既然生死是相通的,於是對一些中小學生而言,死也就並不可怕,甚至是逃避困難和壓力的最好去處。

  三、討論與建議

  1.討論

  中小學生自殺事件常常被專家學者、媒體輿論歸結於「中小學生心理脆弱,需要生命教育課程,老師家長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實際上,「脆弱論」忽略了中小學生自殺的制度性原因,將其歸咎於個體本身。「課程論」以為阻止自殺可以靠課堂上的文本說教來完成。現在大多數城市中小學普遍加強了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學生的自殺事件並沒有減少,那麼問題到底在哪裡?

  在我們研究中小學生自殺案例時,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自殺並不是輕率之死,負氣之死與相約自殺在中小學生自殺案例中並不是多數。最多的自殺是「壓力主導型自殺」,這類自殺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意志力被耗盡而失控。

  鮑邁斯特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了意志力。他發現意志力象肌肉一樣,過度使用就會疲勞,長期鍛煉就會增強。當意志力都耗費在了辦公室,家庭就會遭殃。當人們在工作上用完了所有的意志力,其他方面就會很脆弱。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考試季節,學生的意志力消耗過大,各種好習慣都被拋棄了。……在考試季節,他們的脾氣也變壞了,更容易動怒或沮喪。他們也許說,那段時間之所以脾氣大是因為考試壓力大,大家普遍以為那些情緒是壓力引起的。然而,壓力真正做的是損耗意志力,而這會減弱情緒控制能力。」

  意志損耗理論為我們解釋中小學生自殺提供了一個路徑。根據意志力損耗的原因,我們把中小學生壓力主導型自殺分為兩類:1、崩潰之死。由於學習壓力自我耗損,導致突發自殺或者蓄謀自殺。2、羞辱之死。在他人的言語暴力和身體暴力下自我耗損到一個極致,以致自殺。由學業壓力導致的自殺基本上屬於崩潰之死;很多師生衝突導致的自殺案例基本上屬於羞辱之死。這兩類自殺案例占我們搜集到的2013年所有中小學生自殺案例的92.7%。

  誰能責備那些在高度壓力下失控的孩子脆弱呢?或者指責他們沒有責任感,當意志力在壓力下損耗殆盡,誰能誇口自己的控制力?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依存於人的身體。鮑邁斯特以婦女在每月特殊時期的情緒波動、糖尿病人失控為例,得出結論:保持情緒穩定要多攝入葡萄糖,吃健康食品,並且要多休息。剝奪睡眠會損害葡萄糖的加工,這會立即導致自控力下降。睡眠不足對身體和心理有著多種多樣的不良後果,這些不良後果背後隱藏的是自制力及其相關活動能力(比如決策)的減弱。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嚴重剝奪孩子的睡眠時間,很多中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間不足六小時,導致各項身體素質弱化,引發心理脆弱,失控頻繁。名目繁多的考試,意味著意志力要花費在成績和效能上,學生按成績分為三六九等,意味著一種升學的壓力。當所有的意志都消耗在生產分數的重複學習上,很多人喪失了生存下去的意志。疲累的身體要想支撐住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不可能的,中小學生承受的超負荷作業量和嚴重的睡眠不足,將會引發某種程度的心理崩潰。

  學生自身來自學業的壓力,老師作為評價者和監督者給學生的壓力,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給孩子的壓力,這三重壓力都在減弱著中小學生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已經在引發越來越多失控的危機。

  2.建議

  既然中小學生的自殺並不是個體單純的心理脆弱,而是高度的學習壓力導致的普遍心理崩潰,根本原因在於高度應試的教育制度,那麼從根本上減少和杜絕這種因為學業壓力而導致的中小學生越來越嚴重的自殺問題,就需要從制度上做一些根本改變。

  首先,將高度單一的唯分數至上的評價體系改革為以個體的能力為核心的個性化和多樣性的評價。

  單一的分數評價只能導致教學注重題海戰術、重複訓練,不僅普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同時帶來的惡劣後果就是高度的學習壓力以及這種壓力導致的學生崩潰性自殺。

  西方教育制度和教學體系普遍重視對學生個性化和多樣性能力的測試,不僅促進了個體的創造力,也帶來了普遍的社會和諧,尊重和發展每個個體的個性和多樣性豐富了社會整體的知識水平。

  其次,回歸教育的本質目標。

  近三十年來隨著中國教育的市場化改革,全社會的教育目標已經異化為一個學生謀生或找到好工作的工具。在這種異化的教育目標下重複訓練帶來的繁重學習任務已經在戕害中小學生的生命。實際上,無論中西教育自古以來首先是對崇高人性、完滿幸福生活的追求,各門學科也是因此而設立。只是為職業作準備而失去了科學精神的知識積累,無助於未來的創造性生活。如果在中小學階段不能在知識的學習中教會一個人追求廣闊的精神生活和終極價值,成為一個有理想的人,我們的教育只能使我們的學生成為現代工業的勞動力。

  最後,營造愛的教育,在師生關係中杜絕一切語言、身體和精神暴力的發生。

  因為應試教育的分數評價體系,導致了對教師以升學率為主的考核指標,反過來教師又成為對學生考核和評價的實施者,壓力最終導向學生,既扭曲了師生關係,又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這樣一來,教師教書育人的教育功能就蛻化為單一的訓練學生提高分數的工具,從而失去了崇高的教育使命。恢復師生之間愛的關係,就是恢復教育的本質目標,培養一個身心靈全面發展的個人。

  本文選自《教育藍皮書》(2014)

推薦閱讀:

奧巴馬聯大告別演講
這個「丑網紅」憑什麼紅遍全世界?無數女人都為她著迷!
嫁入豪門的世界冠軍過的是什麼日子?
世界各國茶俗茶文化

TAG:世界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