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陰陽相濟論

太極拳的陰陽相濟論 「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太極拳的全部拳理拳法,統而言之,一陰一陽而已。陰陽相濟(互濟、交濟、互根、互孕、對稱、平衡等)的辯證關係,體現在太極拳的一系列運動、乃至一些細微的動作之中。為此,打好這套拳的關鍵,即在於如何把握住這一系列的陰陽之間的微妙關係。  先師陳照奎先生傳拳,特別是在分析太極拳的勁路時,處處都涉及陰陽關係,今擇其要者闡述上下、內外、左右、前後、先後、虛實、開合、剛柔、順逆、快慢等十個方面的關係。  (一)上下關係  上下關係,主要體現輕沉兼備的拳理,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從整體上把握,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絕對不許升皆升,沉皆沉,一切都是為了穩定重心,維護平衡。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雙手螺旋上提,而胸腰螺旋下沉,屈膝塌腰。同一支手臂,手腕上升、而手指、大臂、肘關節則下沉。「金剛搗碓」動作五,右拳右膝上提,而左手、左腿下沉。「金雞獨立」勢,右手上托,右膝上提,而左手下按,左腿再屈,重心再下沉。如此等等,都是升中有沉,沉中有升,輕沉兼備。即便是有些動作四肢皆上升,雙腳騰空,而軀體部分,特別是腰襠部,仍要求相對下沉(如二路「搬攔肘」式動作一)。打拳的整個過程中,對刻都要注意,上有虛領頂勁,下有氣沉丹田和五趾抓地。即便是非常細微的動作,也要堅持輕沉兼備,如許多揚指坐腕(舒指塌腕)動作中,也是要求有輕有沉,有上有下;手指上揚,掌根下塌。從內氣、內勁看,也往往是要求四成上升,六成下沉;對拉拔長,上下對稱,升沉統一。從技擊上看,則要求上下相隨,上驚下取,上引下擊;甚至是上、中、下三盤同時並取,但支撐軀體的一條腿仍要屈膝下沉,以穩定重心(如「金剛搗碓」動作五)。因此,打拳切忌有上無下(飄),有下無上(失去領勁)等病。時刻注意做到上盤輕靈,下盤沉穩;四肢輕靈,腰下沉等等規律的要求。  (二)內外關係   內外關係比較複雜,首先要求內外一體的整體勁。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內動帶外動,即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大小動作均要求丹田帶動。同時,外形動作的熟練,又促使內部(丹田)運動。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篇》所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內外互濟、互用。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與動作相濟,內呼吸(丹田)與外呼吸(肺部)相濟,做到內氣、內勁與外形動作相協調,順遂,內氣的周天開合與肢體的動作開合要一致,切忌內動外不動或外動內不動。內外關係,還有一個意與形的關係。有的拳種重意不重形,甚至要意不要形。而陳式太極拳則是既重意又重形,要求形神兼備,要求意、氣、力、精、氣、神高度統一。從更高的境界要求,太極拳應該把肌體鍛煉與性格、氣質修鍊統一起來,使身心得到全面鍛煉。因此,打拳時還要注意眼神所向,注重意念力的培養,使精、氣、神完美統一。  (三)左右關係  「拳者,權也。」(陳鑫),打拳過程中要使自己身體象一台秤,隨時保持左右平衡。其方法就是「左發右塌,右發左塌」,「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凡是右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須偏左;左手臂發下沉采勁時,則重心必偏右。左手往前發勁,右時要後稱;右手向前發勁,左時必然後稱(如「掩手肱捶」最後發勁)。雙手同時向右發勁(如「六封四閉」動作三),左臀必須下沉;雙手同時向左發勁時,右臀必然下沉(如「第二金剛搗稚」動作二)。總之,逢左必右,逢右必左,以隨時維持自身平衡。切忌一頭沉,跟頭棍;切忌左右歪斜,左右搖擺。此外,在左右關係中,還有一個左右與中間關係問題。即不論向左向右運勁、發勁、都要保證不失中,保持中盤中正安舒,維護「大本營」的穩定。象下棋一樣,老帥不能輕易離位,因此,左右手常常是有一隻在中線(胸前、腹前、眼前,或兩膝前中線),就是為了不失中。再次,發勁時還有左右一體之要求,即右拳向右前發勁,左拳(肘)必然向左後稱勁,這時開胸合背,左稱之勁通過脊背傳導至右拳,使左右在螺旋中發勁整體若一(如「掩手肱捶」動作五)。(四)前後關係   「前去之中必有後撐。」前發後塌,逢前必後。同樣,後退之中必有前進(如「倒卷肱」,二路之退步「獸頭勢」)。做到退中有進,前後兼顧。一般後退之步要以腳頓地發勁(勁傳導至前手),又是一個前後一體,即後撤頓步所發之勁力(反彈力)與前手發勁既對稱又合一。同時,後撤之腳還可以套擊、扣套敵人之前腿。這樣,一退一進,邊退邊進,下退上擊,後退之中有前擊,又是一個「前後相濟」。又如「左沖、右沖」勢,有前有後,八面支撐,以保持重心穩定,自身平衡。因此,打拳切忌前俯後仰,切忌彎腰、挺胸、蹶臀、跪膝(膝蓋超出腳尖)。打拳還講求「耳聽身後」,也是為了打前防後,前後兼顧。  (五)先後關係  或稱「往複關係」。《拳論》有云:「往複有摺疊」摺疊者,即從反面入手的一種來回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後,欲後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發先蓄;欲要先給,欲給先要等等。技擊中的「聲東擊西」,先化後發,先引後擊,「引進落空合即出」等要領,都是這種往複摺疊勁的運用。所以,太極拳架中許多動作的組合,都是忽左忽右,一上一下,一引一進,一反一正,一卷一放等等。尤其發勁之後,必須有一個「接勁」,接勁實質上就是這種欲左先右的摺疊勁。例如「懶扎衣」結束之後,接「六封四閉」,右手一定先向右棚一下之後再向里收。「前螳」接「第二斜行」,也是右手先向外棚一下再走下弧里收。其技擊含義就是「欲要先給」,先給對方一點棚勁,從而加大對方向外的反彈勁,以便更有利於「引進落空」。「兵不厭詐」,就是這種先後關係在拳法上的體現。拳法中還有「後發先至」一說,如何解釋?我認為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我不主動進攻別人,我處於應擊者的地位,但一旦對方出手,與我交手,我即神速擊之;二是我不先發勁,讓對方先發勁,我對來力先引化之,化其實,探其虛,即先沾連粘隨,從不丟不頂中討消息,然後快速擊其要害,破其根節而取勝,故「後發先至」還含有「後發先勝」之意。

(六)虛實關係  不倒翁為什麼不倒?一是它只有一個重心,二是它的重心總是偏下,三是它的底都是圓形的,四是它上虛下實、上輕下沉。人,卻有兩隻腳,如何掌握這種「不倒翁」的本領?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虛實互換,虛實互根,並且注意重心下移,在倒換重心時襠走下弧(為了在倒換重心時仍能保持下盤沉穩),以維護自身的動態平衡(又稱為隨遇平衡)。那麼全身在複雜的運動中,各個部位,特別是四肢,如何和諧地相互配合,來達到這種平衡?這裡要把握三種虛實關係:一是重心虛實的調整,二是發勁時的虛實關係,三是手足虛實的搭配關係。整套太極拳在行功過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兩腳在虛實倒換中以維持身體平衡。陳式太極拳兩腳虛實比例一般是四六開,也有三七、二八開的動作(如虛步、仆步等)。發勁時,發勁之足為實,另一足為虛(與重心虛實是兩碼事)。上肢發勁與下肢配合問題,按陳照奎老師教拳,左手向前們下,或向下發勁,左腳必然為虛。但是,左手如果是向前偏上,或向上發勁,則左腳也可以是實。這與那種強調「凡左手發勁左足必虛,的機械虛多論大不相同。  (七)開合關係   把握開合關係,要注意四點:①欲開先合,欲合先開,即逢開必合,逢合必開;②開合相寓,即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如「白鶴亮翅」定勢)雙臂展開而兩足相合、足合而膝檔開,兩臂開而兩手相合。而且先是兩手虎口相合,最後又變作兩手掌根相合。又如「初收」動作一,兩手相合(上搓勁),而兩肘卻要棚開(為加大搓合勁)。「懶扎衣」動作三,則是上合下開,總是開中有合,合中有開;③掌握處處都有一個開合,例如,胸開背合,背開胸含。就是一隻手中也有開合,如大小魚際合,拇指與小指合等等;④要講求外形開合與丹田開合相配合,動作開合與內呼吸開合相配合,從而做到內氣鼓盪,外形飽滿。陳照奎老師講:「推手時誰能合誰能贏。」他不僅要求手與手合,手與腳合,肘與膝合等等,而且要求有時左肘與右膝合,右肘與左膝合等等、要求把周身的勁合到一個著力點上,合到對方的,重心線上。開也是為了合,欲發勁,必先求勁合。「引進落空合即出」,就是強調一個合字。  (八)剛柔關係  剛柔相濟,剛柔互補、互孕,是太極拳的主要特徵之一。剛柔相濟的勁力,是整體性的(剛與柔不可分)、螺旋式的、輕沉兼備的一種彈性勁。不論勁大、勁小,不論動作快慢,不論是蓄、是發,其勁力都是剛柔交濟,即陳鑫所云「五陰五陽稱妙手」。太極拳的「棚」勁即是這種剛柔相濟勁的總概括。棚字,有向外支撐,膨脹之意,如氣球、輪胎、彈簧、鐘錶發條等等,都是這種棚勁的形象化。《拳論》雲「筋骨要松,皮毛要攻」,也是這個含義。又例如農民趕牲口的鞭子,鞭桿是柔的、鞭梢是柔的,但是發抽打勁力時,則是非常有力的非剛非柔、又剛又柔的彈性勁。陳鑫云:「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只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  (九)順逆關係   陳式太極拳以順逆纏絲為其精華。非順即逆,處處皆講螺旋式的纏絲勁,不論是開合、虛實、剛柔快慢變化,都要走纏絲勁。順與逆的變化,是根據著力點的變化而變換。因此雙手、雙臂、雙腿,都是一順一逆,或雙順雙逆的摺疊變化,其變化的依據往往是根據敵人力點的變更而變化。有人認為手臂可以雙順雙逆,腿部只能一順一逆,不能有雙順雙逆。他認為雙順必後仰,雙逆必前俯,陳照奎老師則認為不能絕對化。例如「倒卷肱」退步時,撤退之步里扣,兩膝里合,就有一個短暫的雙逆過程。從技擊上看,這時雙腿里合,正是用膝擊或足套對方腿的時機。太極拳推手中的沾連粘隨,化打結合,都是靠順逆交替變換,不斷變更著力點,以達到化實擊虛之目的。所以,馮志強老師說:「推手的訣竅,一順一逆而已。」此外,為了在順逆變化時避免飄浮之病,還必須注意在手的順逆變換時要坐腕(塌腕),以腕為軸。同時,要注意垂時、松肩。注意不論梢節、根節,順逆變化都要走腰勁。  (十)快慢關係  事物都是波浪式前進,為了體現太極拳的節奏感,打拳速度要快慢相間,即有快有慢,忽快忽慢。不僅一套拳有快有慢,有高潮,而且一個拳勢,甚至一個動作,也要有快有慢。例如走一個圈,下半圈慢(蓄勢或引化),上半圈快(發勁),這樣打拳既不累,不平板,又易引起興趣,做到活潑潑地汗流而不氣喘。從技擊上看,這種快慢相間的鍛煉方法,利於增強發放彈抖勁過程中的緩衝力與爆發力的結合,並且有利於迷惑敵人。正如陳鑫所云:「虛攏詐誘,只為一轉。」當然,在學習和練拳過程中,快慢可以由練拳人自行調節。例如:一路拳比二路拳要慢;習拳時慢,發勁時快;練套路時慢,練單式時快。習拳時必須慢,慢方可動作到位,勁力到位,處處規矩。練單式則必須快,快方可練速度,練力量,以增功力。練功時慢,表演時快。而且要注意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做到慢而不獃滯,快而不丟,快而不亂,快而不丟纏絲勁,不丟動作,不忘輕沉兼備;快而不失沉著,慢而不可間斷。  我想,打拳時能處理好這十個關係,其拳的功力和神韻就可觀了。以上我主要是根據陰陽相濟的拳理,闡述了自身維持平衡的一些重要措施。此外,在應敵實戰之中,還要運用陰陽相濟的原理)千方百計破壞敵人的平衡。運用纏絲法,設法以我之陽擊敵之陰,以我之陰化敵之陽。並且要千方百計使敵陽之更陽,陰之更陰(如推手中之打空、打回、打直等等戰術),使他陰陽不能互濟,使他陰陽離決,從而失去平衡。只要他失去了平衡,如何擊打和發放,就都好辦了。《內經》有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運用到技擊之中,就是千方百計使我本身陰陽互濟,而使敵人陰陽離決。按《老子》的說法,這叫「以正治國,以奇用兵」。 


推薦閱讀:

道 太極 八卦
.淺談混元太極之氣
太極雜說 98
陳家溝太極拳的武學生態
二十四式太極拳歌訣,附拳譜回家練練

TAG:太極拳 | 陰陽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