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太極(一)傳說中五百年才能出來的一個孫祿堂
太極拳能不能實戰?這是毋庸置疑的。在熱兵器還沒有盛行的那個年代,人們在各種武術上所下的辛苦和環境所激發的潛能,遠遠不是今天的人們所能想像和比擬的。在那種大家都極為用功的年代,楊祿躔、楊班候父子能夠在武林當中被尊稱為「楊無敵」當然不會是空穴來風的。
如果說,練太極拳的誇大太極拳難免有相護之嫌。可曆數其後來練習其它武術門派的鼎鼎大名之輩也不乏唯太極馬首是瞻者,而在這其中被更多人熟知且最為有名氣的當屬孫祿堂了。由此可見太極拳並非虛名之一斑矣!
孫祿堂是民國年間的武術大高手。他開始練的是形意拳。形意拳是由更加古老的心意拳發展而來。在衍生中分出山西,河南,河北這三種不同的演練風格。之所以分出三種風格當然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因為這三個地方的人由於地域的影響,在身高,思想,乃至於習練的心得上都有著各自的體悟,如此,也就漸漸有了顯而易見的差異。
孫祿堂是河北人,他的形意拳老師叫做李魁元。因此,他的形意拳就屬於河北派的練法。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可不是很多人想當然的那種只要在不同行當里勤奮拼搏就終歸能在一行里出人頭地的意思。而是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行業里有著獨有的天然稟賦。也叫做天分。孫祿堂在武行里就屬於這個領域極具天分之人。
大約在1902年前後,孫祿堂在形意拳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時候又輾轉向八卦掌的第二代傳人程廷華學藝。八卦掌當然與形意拳不一樣的了。並且各個方面不差於形意拳。否則,孫祿堂是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學習的。
八卦掌是由清朝的董海川傳出來的,單田芳演講的家喻戶曉的評書「童林傳」的藍本就是基於董海川的原型進行的藝術加工。八卦掌的來源並沒有正史能夠做為考據,但它的確是與眾不同。如果說形意拳體現的是儒家的「六藝」於一身,那麼,八卦掌體現的則是將《易經》的變化之道聚一體。
儒家治世之道在乎剛正不阿,形意拳的硬打硬進無遮攔就是這種剛性的極好體現。而《易經》展現的是萬物變化之理則在八卦掌當中演化的極為充分。這是八卦掌游身轉走的關鍵所在。很多人都以為八卦掌練的是圍著對方轉,這是極大的錯誤。
八卦掌實際是通過圍繞著轉樹的走動與變化,從而將丹田氣貫穿於變化莫測的身形步法當中。我們傳統武術是非常講究身形步法的。武諺云:「傳拳不傳步,傳步打師傅。」步法在實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另外,「身隨步轉,步隨身換」的武諺說的也是身形,步法不可分家。可看看現在的太極拳又有何身形步法可言呢!
八卦掌除了叫做游身八卦掌,也叫龍形八卦掌。這都是對其身形步法的腰腿功夫變化之妙的形容。而這恰恰是直來直去的形意拳所不具備的。這也是孫祿堂為什麼要學習它,並且在學習之後對其技藝大幅度提升的所在。如果將練形意拳的比作是榴彈炮,那麼通過八卦掌的增幅,孫祿堂所練的形意拳這個榴彈炮就等於裝上了巡航制導系統。這無論是在防守上還是打擊上,自然是要高人一籌的。
1912年之前,孫祿堂就是靠的這兩項絕技在身而名著一時,在武林中獲得了一席之地。本來,能二藝於一體已經足夠了。奈何孫祿堂精益求精。別人一輩子也未必能把一門功夫練出來,他卻用半輩子就把兩門功夫都練出來了,這不能不讓人感嘆他的天分之高及對此道的辛勤付出。於是他又非常的想學太極拳。
其實,孫祿堂最終將學習太極拳做為他一生學拳生涯的句號,這讓很多人都感到莫衷一是。有人說他想學太極是因為謙虛好學,也有人說他不過是為了求一美名而已。這當然不是那麼回事了!達到他那種程度的人對於虛名已經極為淡泊。實在是因為通過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幾十年習練,技藝的越發純熟,而讓他越來越感受到了一些難以言喻的東西。
而對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的深入探尋到了他當時的那個境界已經於形意、八卦上無法得到進一步的獲取了。而太極拳的理和法卻恰恰讓他認識到了正是唯一能夠解決其境界瓶頸的關鍵。可以毫不為過的說,孫祿堂的太極拳只適合於他練。因為,他是一步步被擠兌到那個層次而不得不學了。沒有孫氏形意,八卦的根基是斷然練不到孫氏太極的妙處的。
他曾向當時的楊家請學,卻被楊家婉言規避了。而他在當時的武術界地位又註定了他無法磕頭拜師,且他也發現即使被列入門楊家門牆之內也是難償所願的,因此也就擱置了。而無論其間曾與任何習練太極拳術之人的探討交流都是無法讓他得其切要。這並不是他的功夫太好了,而沒有人能夠讓他學到什麼,實在是因為楊家的練法秘竅是極為保密,不是誰都能學到的。
很多人都以為孫祿堂不過是想研磨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之理相通之處而學太極,這實在是對孫祿堂的明捧暗貶。若僅僅是基於一個理字又何須苦苦探求太極拳欲學而不得呢?!顯然不是那麼回事的。
就在孫祿堂對太極拳的練習秘法向而往之的時候,1912年的北京城來了一位叫做郝為真的。他練的是武禹襄傳下來的太極拳。武禹襄是清朝嘉慶年間(1812年)生人,他和楊祿躔是同鄉。他在楊祿躔那裡學到了一些太極拳的內容。但是他不磕頭拜師,以過去的這一行的規矩就不能與之盡述其妙。
楊祿躔無奈舉薦其往自己的老師陳長興處學習。當時陳長興自謂年歲已老,告知可去趙堡鎮找陳清平習之。這實際是不願輕將秘法示人的託詞。楊祿躔苦學十多年才絕學一身就可見過去學藝不易的一斑了。功夫這玩意,你明白其理而不得其法也是沒有用的!所以,無論是現在的人,還是過去的人,聰明的不乏其人,太極拳的原理也都在那明擺著。可是你就是練不出來那東西,根本原因就是不得其法而練的緣故。
初始,陳清平也是不教他的。後武禹襄因緣際會而幫陳清平了結了一件涉及坐牢的官司,陳清平感激之下才將太極拳的練法秘要告訴了他。這才是學習太極拳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武禹襄的學藝自述中有「精研月余而得其妙」的話語。
實際上,任何功夫都得有一個相當長的消化階段。豈是月余就能成就功夫的呢!這與他打小就有武術功底,加之和楊祿躔已經學到了太極拳的大況都有關係。實現了「入門引路須口授」,剩下的就是他的「功夫無息法自修」了。因此,他雖然精妙處得自於陳清平,但架子當中的拳勢名稱和步眼仍然近乎於楊氏而遠不同於陳氏。
談及這些是基於孫祿堂從學於郝為真也是這麼個大概情況。這種巧合實在是有意思的很。另外,也可由孫氏自言「後至民國元年,在北京得遇郝為真先生,先生精於太極拳學,初見面時相互愛慕。余因愛慕此技,即將先生請至家中,請先生傳授講習,三、四個月功夫,此技之勁,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後晝夜習練,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將三家之勁合為一體。」可知短時間內得到的都是法門而非招式。且「此技之勁,方知其所以然之理」的文字當中透露出太極勁和形意、八卦是決然不同的內容。其與他種拳術不同之奧妙處即在於此。而不似有人所說的太極拳不比形意拳、八卦掌高不高與否的問題。
我們觀摩孫祿堂對於三家拳法的演練圖片可見,唯在太極拳上一派雍容中雅之態,毫無具體之形。這就是臻於大成之境的拳術的體現。這又好似如前人所言,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蠕動的意境一樣。孫祿堂為什麼矢志學太極拳?就是因為太極拳的練法能夠將他的功夫再做一次提升。但在孫氏一門中,太極拳仍未得其究竟。因為什麼?因為真正的太極拳並不是他這樣練的。怎麼練的咱們下期再見。
推薦閱讀:
※陳式太極拳傳承人簡介
※淺談太極拳的內功
※** 道·太極·書法
※太極推手的要訣
※混元太極拳傳人王長海:解讀混元太極與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