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皇五帝十紀 與中國上古歷朝年代通考 董重光 著 目 錄 緒論……………………………………………………………………………………1 一、重新審視人類的

世界三皇五帝十紀與中國上古歷朝年代通考董重光 著目 錄緒論……………………………………………………………………………………1一、重新審視人類的上古歷史………………………………………………………1二、中國文明五千年說的由來………………………………………………………3上 篇第一章 三皇十紀年代考證…………………………………………………………7第一節 「三皇五帝」辨……………………………………………………………7一、初三皇……………………………………………………………………………8二、中三皇……………………………………………………………………………10三、後三皇……………………………………………………………………………11四、五帝………………………………………………………………………………12第二節 人皇氏年代考證……………………………………………………………13一、人皇氏為十紀之始………………………………………………………………13二、人皇氏的年代……………………………………………………………………15第三節 地皇氏年代考證……………………………………………………………19第四節 天皇氏年代考證……………………………………………………………22第五節 盤古氏年代考證……………………………………………………………25一、盤古的生平事迹…………………………………………………………………25二、盤古氏及十紀的年代考證………………………………………………………30㈠開皇劫數年代考……………………………………………………………………30㈡十紀的具體年數考證以及初三皇的年代…………………………………………31第二章 十紀年代考證………………………………………………………………41第一節 十紀溯源……………………………………………………………………41第二節 十紀年代的古文獻記載……………………………………………………46一、各種不同的十紀年代數資料……………………………………………………47二、能夠證明十紀年代存在的文獻記載……………………………………………51㈠有十紀內容的文獻記載……………………………………………………………51㈡泰山封禪七十二家…………………………………………………………………60第三節 十紀之名及歷氏考…………………………………………………………62一、第一紀九頭紀……………………………………………………………………62㈠紀名與人皇氏………………………………………………………………………63㈡人皇氏的世代………………………………………………………………………65二、第二紀五龍紀……………………………………………………………………66三、第三紀攝提紀……………………………………………………………………68四、第四紀合雄紀……………………………………………………………………69五、第五紀連逋紀……………………………………………………………………71六、第六紀敘命紀……………………………………………………………………73七、第七紀循蜚紀……………………………………………………………………74八、第八紀因提紀……………………………………………………………………76九、第九紀禪通紀……………………………………………………………………78㈠紀名…………………………………………………………………………………78㈡歷氏數………………………………………………………………………………79十、第十紀疏仡紀……………………………………………………………………82㈠紀名…………………………………………………………………………………82㈡歷氏數………………………………………………………………………………83第四節 對十紀年代的解讀與結論…………………………………………………87第三章 有巢氏、遂人氏、太昊、女媧、伏羲、庖犧年代考證…………………92第一節 有巢氏、遂人氏、太昊、女媧、伏羲、庖犧的古代文獻記載…………92第二節 對有巢氏、遂人氏、太昊、女媧、伏羲、庖犧年代的解讀與結論……98一、確定太昊距今6萬年左右…………………………………………………98二、確定女媧距今五萬歲以上…………………………………………………99三、太昊的年代考證…………………………………………………………………99四、女媧的年代考證………………………………………………………………100五、現代考古人類學對女媧年代的印證…………………………………………100六、有巢氏的年代考證……………………………………………………………100七、燧人氏年代的考證……………………………………………………………101八、伏羲在位以及伏羲朝的年代考證……………………………………………101九、伏羲創「先天八卦方點陣圖」的年代考證……………………………………101十、對伏羲相關年代的驗證………………………………………………………102十一、庖犧在位的年代……………………………………………………………102十二、女媧朝末年至伏羲朝末年的年數…………………………………………102十三、有關太昊年壽合理性的說明………………………………………………103十四、對文獻所記載太昊身高、傳世年數的驗證………………………………103十五、太昊以前之世系……………………………………………………………104十六、有巢氏、遂人氏、太昊、女媧、伏羲、庖犧年代表……………………105中 篇第四章 炎帝朝年代考證…………………………………………………………107第一節 炎帝朝的古代文獻記載…………………………………………………107一、炎帝朝有八世…………………………………………………………………107二、炎帝朝的歷年…………………………………………………………………109三、八世炎帝的序列………………………………………………………………110㈠古代文獻的記載…………………………………………………………………110㈡炎帝八世序列的解讀……………………………………………………………112第二節 對炎帝朝世代的解讀……………………………………………………114一、第一代炎帝神農………………………………………………………………115二、第二代炎帝柱…………………………………………………………………120三、第三代炎帝承…………………………………………………………………125四、第四代炎帝明…………………………………………………………………127五、第五代炎帝宜…………………………………………………………………130六、第六代炎帝來…………………………………………………………………133七、第七代炎帝厘…………………………………………………………………133八、第八代炎帝榆岡………………………………………………………………135第三節 對炎帝朝年代的解讀與結論……………………………………………137第五章 黃帝朝年代考證…………………………………………………………142第一節 黃帝朝的古代文獻記載…………………………………………………142第二節 對黃帝朝世代的解讀……………………………………………………147一、第一代黃帝軒轅………………………………………………………………147二、第二代黃帝玄律………………………………………………………………151三、第三代黃帝鴻…………………………………………………………………153四、第四代黃帝乾荒………………………………………………………………155五、第五代黃帝公孫氏……………………………………………………………156六、第六代黃帝蒼林………………………………………………………………157七、第七代黃帝始均………………………………………………………………158八、第八代黃帝嘻…………………………………………………………………159九、第九代黃帝夷鼓………………………………………………………………161十、第十代黃帝魁…………………………………………………………………162第三節 對黃帝朝年代的解讀與結論……………………………………………163附一 歷代黃帝在位年代考………………………………………………………170附二 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考………………………………………………………175第六章 少昊朝年代考證…………………………………………………………179第一節 少昊朝的古代文獻記載…………………………………………………179第二節 對少昊朝世代的解讀……………………………………………………182一、第一代少昊帝青陽……………………………………………………………182二、第二代少昊帝質………………………………………………………………183三、第三代少昊帝己摯……………………………………………………………184四、第四代少昊帝金天氏…………………………………………………………184五、第五代少昊帝蓐收……………………………………………………………185六、第六代少昊帝允格……………………………………………………………186七、第七代少昊帝契………………………………………………………………186八、第八代少昊帝朱宣……………………………………………………………187九、第九代少昊帝金窮氏…………………………………………………………187十、第十代少昊帝贏………………………………………………………………188十一、第十一代少昊帝雲陽氏……………………………………………………188十二、第十二代少昊帝桑丘氏……………………………………………………189十三、第十三代少昊帝龍丘氏……………………………………………………189十四、第十四代少昊帝蛇丘氏……………………………………………………190第三節 對少昊朝年代的解讀與結論……………………………………………191附:山西吉縣人祖山發現的遺骨是少昊帝………………………………………194第七章 顓頊朝年代考證…………………………………………………………201第一節 顓頊朝的古代文獻記載…………………………………………………201第二節 對顓頊朝世代的解讀……………………………………………………204一、第一代顓頊帝高陽……………………………………………………………204二、第二代顓頊帝大臨……………………………………………………………205三、第三代顓頊帝卷章……………………………………………………………207四、第四代顓頊帝犂………………………………………………………………208五、第五代顓頊帝長琴……………………………………………………………209六、第六代顓頊帝稱………………………………………………………………210七、第七代顓頊帝武恆……………………………………………………………211八、第八代顓頊帝…………………………………………………………………213九、第九代顓頊帝…………………………………………………………………213第三節 對顓頊朝年代的解讀與結論……………………………………………214第八章 帝嚳朝年代考證…………………………………………………………216第一節 帝嚳朝的古代文獻記載…………………………………………………216第二節 對帝嚳朝世代的解讀……………………………………………………218一、第一代帝嚳高辛氏……………………………………………………………218二、第二代帝嚳伯虎………………………………………………………………221三、第三代帝嚳姬岐………………………………………………………………221四、第四代帝嚳玄枵………………………………………………………………222五、第五代帝嚳亡斤………………………………………………………………223六、第六代帝嚳【廣疌】…………………………………………………………223七、第七代帝嚳岌…………………………………………………………………224八、第八代帝嚳帝俊………………………………………………………………225九、第九代帝嚳鴻…………………………………………………………………226十、第十代帝嚳摯…………………………………………………………………226第三節 對帝嚳朝年代的解讀與結論……………………………………………228第九章 帝堯年代考證……………………………………………………………231第一節 帝堯的年代解讀…………………………………………………………231第二節 帝堯的行年考……………………………………………………………234一、帝堯的年壽……………………………………………………………………234二、帝堯元年………………………………………………………………………234三、帝堯之誕生年…………………………………………………………………234四、帝堯登基時的歲數……………………………………………………………234五、帝堯朝的起止年………………………………………………………………234六、帝堯得帝舜年…………………………………………………………………234七、帝堯讓帝舜攝政年……………………………………………………………235八、帝堯得大禹年…………………………………………………………………235九、帝堯時治水完成年……………………………………………………………235十、帝堯時代的日月合璧五星連珠………………………………………………235十一、帝堯時有景星、河圖出……………………………………………………236十二、古埃及(渠搜即巨沙)來賓………………………………………………237十三、帝堯四中星…………………………………………………………………238第十章 帝舜年代考證……………………………………………………………239第一節 帝舜的年代解讀…………………………………………………………239第二節 帝舜的行年考……………………………………………………………242一、帝舜的年壽……………………………………………………………………242二、帝舜攝政年……………………………………………………………………242三、帝舜元年………………………………………………………………………242四、帝舜誕生年,帝舜朝起止年…………………………………………………242五、帝舜感有苗不征………………………………………………………………242六、帝舜巡狩世界…………………………………………………………………244七、日妖宵出………………………………………………………………………245八、西王母來朝……………………………………………………………………245第十一章 大禹年代考證…………………………………………………………247第一節 帝舜三十三歲薦禹於天…………………………………………………247第二節 文獻記載的大禹在位年數………………………………………………253第三節 大禹的行年考……………………………………………………………256一、舜始薦大禹於天………………………………………………………………256二、大禹20歲至32歲治水,81歲始攝政…………………………………………256三、舜崩禹服三年…………………………………………………………………257四、大禹的年壽……………………………………………………………………257五、大禹元年………………………………………………………………………257六、大禹的在位年數………………………………………………………………257七、大禹的攝政年…………………………………………………………………258八、大禹的誕生年…………………………………………………………………258第四節、大禹全球治水年考………………………………………………………259一、古代文獻的記載………………………………………………………………259二、大禹治水年代考………………………………………………………………262㈠大禹治水的起始年………………………………………………………………262㈡大禹治水年數……………………………………………………………………262㈢大禹中國治水年數………………………………………………………………262㈣大禹世界治水年數………………………………………………………………262㈤大禹封夏伯年……………………………………………………………………262㈥大禹娶塗山氏女嬌年……………………………………………………………262三、大洪水的始訖年………………………………………………………………263㈠帝堯六十一年,洪水始為災……………………………………………………263㈡鯀的治水年………………………………………………………………………264㈢共工治河…………………………………………………………………………264㈣大洪水經歷年數…………………………………………………………………264第五節 五星會聚…………………………………………………………………266第六節 大禹會諸侯年……………………………………………………………267第七節 雒出龜書…………………………………………………………………268下 篇第十二章 夏朝年代考證…………………………………………………………270第一節 夏朝始於啟………………………………………………………………270第二節 文獻記載年代的解讀與結論……………………………………………273第三節 仲康日食…………………………………………………………………275第四節 夏朝的其它異象…………………………………………………………276第十三章 商朝年代考證…………………………………………………………277第一節 商積年數的文獻解讀與結論……………………………………………277第二節 盤庚徙殷年考……………………………………………………………279第三節 紂王時代的地震和日食…………………………………………………280一、紂王時代的地震………………………………………………………………280二、紂王時代的日食………………………………………………………………280第十四章 武王克商年代考證……………………………………………………281第一節 武王克商年的直接文獻證據……………………………………………281一、南齊朝的蕭道成不是讖言的主角……………………………………………281二、文王的受命年…………………………………………………………………283三、武王克商的年月日……………………………………………………………289第二節 西周月相考證與武王克商時間表………………………………………289第三節 從「蒼帝之治八百二十歲」解讀克商年………………………………268第四節 從殷歷的角度解讀………………………………………………………256第五節 《利簋》銘的考證………………………………………………………258一、《利簋》銘的斷句與注釋……………………………………………………258二、《利簋》銘的解讀……………………………………………………………259三、《利簋》銘的釋文……………………………………………………………261第六節 周八百六十七積年的由來………………………………………………261第七節 從「歲在鶉火」來考證…………………………………………………262第八節 盟津觀兵、渡盟津、伐紂及克商的考證………………………………263一、文王的立國年…………………………………………………………………263二、紂王時代的地震………………………………………………………………264三、紂王時代的日食………………………………………………………………264第九節 文王的在位年……………………………………………………………265第十節 文王的受命年……………………………………………………………266第十一節 成王卜世三十,卜年七百……………………………………………274第十二節 五星聚於房、穆王的年壽……………………………………………278一、文王在酆,五星聚於房………………………………………………………279二、穆王的年壽……………………………………………………………………281三、穆王元年考證…………………………………………………………………281四、釋迦牟尼佛的生訖年…………………………………………………………282第十三節 文王作後天八卦………………………………………………………284第十四節 其它考證………………………………………………………………285一、武王伐紂的彗星與克商的十日亂於上………………………………………285二、周武王年壽考…………………………………………………………………286三、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287四、文王在位35年月食…………………………………………………………287第十五章 周朝疑問年代考證……………………………………………………288第一節 《魯世家》的記載………………………………………………………288第二節 厘王的在位年……………………………………………………………291第三節 桓王的在位年……………………………………………………………293第四節 共和元年考證……………………………………………………………294一、共和辨正………………………………………………………………………294二、共和元年應為前854年………………………………………………………295第五節 厲王的在位年……………………………………………………………296第六節 伯禽的在位年……………………………………………………………299第七節 魯真公共和以前的西周年數(附「共和以前西周諸王在位年表」)…303餘 論………………………………………………………………………………338第一節 對本書年代研究結果的驗證……………………………………………338一、局部的驗證……………………………………………………………………338㈠對周昭王元年正確性的驗證……………………………………………………338㈡對周孝王元年正確性的驗證……………………………………………………339二、整體的驗證——黃帝朝至周朝的積年………………………………………340第二節 執古之道御今之有………………………………………………………341主要參考文獻………………………………………………………………………343一、書籍、刊物……………………………………………………………………345二、網路文獻………………………………………………………………………347緒論一、重新審視人類的上古歷史傳說是關於歷史的故事,神話有純是歷史的,也有傳說加上象徵的,所以,神話傳說的內核和基礎是真實的歷史。古羅馬的西塞羅有言:「人若不知出生以前發生之事,則將永如幼童。」中國清朝的龔自珍在其《定庵續集》卷二《古史鉤沉二》中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敗人之綱紀,必先去其史;絕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可見歷史為國之大本。因此,英國的G.K.切斯特頓(Gilbert Keith Chesterton,1874~1936)就曾經說過一句振聾發聵的話:「最危險的人群就是那些斷離了自己文化根源的人。」 這句話也完全適合於地球人類整體。在整個人類世界已經幾乎完全處於迷途中的當代,在已經把上古歷史視之為虛構「神話」的今天,為了世界人類的前途,我們不得不還原人類世界上古真實的歷史,以重建世界人類文明的文化基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是世界三大人生哲學問題,自古以來一直困擾著世人,而研究人類上古史,就是為了解決這三個地球人類終極性問題的。因為研究人類上古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決「人是從哪裡來的?」這一重大問題的。而只有知道人是從哪裡來的,才能真正知道「人要到哪裡去?」並且,也只有知道人是從哪裡來的,有了歷史的定位,才能真正知道「我是誰?」這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拾遺記》卷一「唐堯」曰:「帝堯在位,聖德光洽。河洛之濱,得玉版方尺,圖天地之形。又獲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記天地造化之始。」上古中國曆朝歷代,一直有比較完備的歷史,地球演化和人類演化的歷史都記載的清清楚楚。《左傳·昭公十七年》云:「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暤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暤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暤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仲尼聞之,見於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猶信。』」 (又見於《孔子家語·辨物》)「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意思是顓頊高陽以上至天地造化之始,能夠紀遠,歷史記載明確。但是,從顓頊高陽以後幾代顓頊帝開始,人類經歷了重大的退化事件,這就是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的重大歷史事件,自此以降當時能夠清晰明白的歷史越來越短,只能夠知道幾十萬年以來的地球和人類的歷史。《周禮·春官宗伯第三》有曰:「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於四方。若以書使於四方,則書其令。」 四方就是世界的意思。《史記·三代世表》序文云:「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為《世表》。」由於種種原因,司馬遷沒有考證出上古歷史年表。然而《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先序今以上至黃帝。」《漢書·藝文志》又有「《太古以來年紀》二篇,《帝王諸侯世譜》二十卷,《古來帝王年譜》五卷」之記載,可見上古中國曾有各種體裁的歷史紀年。但是,由於歷經顓頊帝嚳二個時代的共工事件以及春秋戰國和秦朝的劫難,目前只有蛛絲馬跡還隱於倖存的文獻中。所以顯而易見,歷史文獻對於上古紀年的重建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書著力於古代文獻的上古年代挖掘與探索,很少涉及現代考古學的成果。「美國前國家博物院院長、芝加哥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古代近東研究所所長Robest Mc Cormick Adams先生在1971年看了何炳棣《東方的搖籃》一書的文稿,該書詳盡的論述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文獻流傳歷程,特別介紹了古本《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值。看後他說『你們的古代文獻遺存遠比古代近東的文獻優越,在西方,可靠的文獻資料,往往成為研究古史年代學的主要根據,可惜你們沒有很好的利用這些珍貴的資料研究中國的歷史年代。』這是美國第一流的學者對中國歷史年代學研究發出的感慨。」(《從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失敗檢驗「走出疑古」》作者吳光泳)(當然,我們以為,用失敗來評論「夏商周斷代工程」還是有失偏頗的。)蘇秉琦先生曾明確提出重建中國遠古歷史,認為中華民族具有 「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上萬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國,兩千年的中華一統實體。」(蘇秉琦《華人·龍的傳人·中國人》)文獻史料本來應該是歷史學的主體,考古學只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無論是從考古學技術手段的現今發展水平來講,還是自考古學本身的研究內涵來看,目前考古學認識歷史的能力,都存在相當的局限性。」(《考古學的局限性》作者張忠培,摘自《歷史科學與理論建設》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由於目前的考古學更多地表現出物質層面的特性,並且還有其它技術性和意識主觀性等局限,所以,它只能反映實際歷史的冰山一角,其作用也只能是輔助左證史料,而非取而代之。特別在中國,因為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歷史文獻,考古唯有依附於文獻史料,才能發揮其有限的作用,當然更不可想像能夠反客為主。所以一般而言,考古充其量是左證,而非主證。現在考古學的非常地位,是由其特定的世界歷史時代所決定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既然歷史學的主體是史料,則可以這麼說:只要史料線索能夠自成體系,那麼也足以構建真實的上古史了。今人認為五帝以上(包括五帝時代)為「傳說時代」,這實際上不僅是對包括《史記》、《漢書》等在內的一大批歷史典籍的否定,而且又與「歷史學的主體是史料」的學科基本理論相矛盾,就此,五帝以上為「傳說時代」的觀點不攻自破。反過來就是說,歷史典籍與其它史料所記載的,五帝以上的歷史就是真正的歷史,而並非一定要有考古來證明才能坐實的所謂的「傳說時代」。當然,從某種角度說有考古學的證明自然更好。據我們研究,中國學術與西方學術的最大區別在於,中國學術是繼承型的,西方學術是不斷開創型的。由於中國學術是繼承型的,所以就歷史而言,只要中國文化沒有被破壞,那麼,其歷史著作中的上古歷史記載就基本具有可使用性。當然,也有個別如《竹書紀年》存在訛傳比較多的問題。也就是說,清代(包括清)以上的古代文獻中的上古歷史記載有相當的可信度。這與西方的學術歷史傳統是不同的。J.基-澤博編著的《非洲通史》第一卷中說:「口頭傳說在很大程度上是最直接、最豐富和最真實的歷史數據來源。」翦伯贊在《中國史論集》之《略論中國文獻學上的史料-導論》中說道:「總之,就史料的價值而論,正史不如正史以外的諸史;正史以外的諸史,又不如史部以外的群書。」(國際文化服務社,1988年再版)。這裡所說的群書主要指傳說和神話。西方著名的歷史學家柯伍德說:神話「是已知事實的一種陳述」。(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張光直在《人類學派的古史學家——李濟先生》一文中也曾言:「(李濟先生)他上人類學的第一課便告訴我們,要研究人類學,中西名詞和中西觀念都要融會貫通。因此不論是西洋玩意兒,還是中國的固有文化,只要與研究論題有關,都得採用。進一步說,只要與研究論題有關,不論是哪種數據、哪種學科,都可以毫無顧忌地拿來使用。」(李濟《中國文明的開始·序》)這些觀點我們非常贊同。因為這與司馬遷遍覽石室金匱玉版,網羅天下野史舊聞,而確定《史記》編年的努力是一致的。有鑒於重建上古史的相對困難性和複雜性,我們以為上古史之真正復原,必須運用一切應該用或者能夠用的學科,所謂全學科,其中包括哲學觀的創新突破,歷史觀的創新突破等等必要的基礎項目建設,這樣才有可能完成歷史的使命。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說:「歷史必須從中華帝國說起,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中國實在是最古老的國家。」法國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也在《哲學詞典》「光榮」條文中宣稱;「世界的歷史始於中國。」黑格爾和伏爾泰的說法清楚地說明:中國是古代西方歷史記載中的人類文明之源。民國繆鳳林《中國民族由來論》「二、辨巴比倫說」 云:1866年,英國且爾曼著《中國民族由來論》說巴比倫與中國「文字語言相同者,如十紀計演算法,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各一萬八千歲。天皇二十三萬四千年,地皇十九萬八千年,總年數四十三萬二千年。(巴比倫以此計算大洪水以前諸王之年數)十紀之第一期者,九人治世(中國有九頭紀),此五紀(中國有五龍紀),又Sumir(中國循蜚紀),Dintirki(中國因提紀),Tamdin即波斯灣之北(中國禪通紀),Ur-bau(中國伏羲),十二月名稱之符號,十二支名之符號(《爾雅》《史記》所稱者)等是也。巴比倫之楔形文字,一變而為畫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李學勤、張豈之主編《炎黃匯典·文論卷》第37頁)這是說巴比倫有天皇與地皇年代數以及十紀之名。 章太炎《訄書·序種姓上》第十七:「宗國加爾特亞者,蓋古所謂葛天(《呂氏春秋古樂篇》:『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古今人表》,大皞氏後十九代,其一曰葛天氏。《御覽》七十八引《遁甲開山圖》,女媧氏沒後有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其一曰葛天氏。案自大皞以下諸氏,皆加爾特亞君長東來者,而一代獨得其名,上古稱號不齊之故。其實葛天為國名,歷代所公。加爾特亞者,爾、亞皆餘音,中國語簡去之,遂曰加特,亦曰葛天),地直小亞細亞南。其人種初為葉開特亞,後與西米特科種合,生加爾特亞人。其《舊紀》曰:『先鴻水有十王,凡四十三萬二千年;鴻水後八十六王,凡三萬三千九十一年;其次有米特亞僭主,八王,二百二十四年;其次十一王;其次為加爾特亞朝,四十九王,四百五十八年;其次為亞拉伯朝,九王,二百四十五年;其次四十五王,五百二十六年(其書為巴比倫人披落沙所紀。披落沙,共和紀元五百八十年人)。』然始統一加爾特亞者,為薩爾宮一世,當共和紀元以前二千九百六十年(共和紀元與歐洲邪蘇紀元相差八百四十一算)。其後至亞拉伯朝,以巴比倫為京師,當共和紀元前七百四年。其後二百五十年,為小亞細亞滅之。」[俄]維克多·V·瑞布里克著《世界古代文明史》:「根據《蘇美王表》記載,洪水之前的五座城市的八位王執掌王權:首先是埃瑞都(年輕人註:也譯:埃利都)的阿魯利姆(Alulim)——28800年,阿拉勒伽(Alalgar)——36000年(貝若蘇稱它們為阿拉帕尓[Alapra]的阿勞尓[Alor]),隨後是統治巴德提比臘[Badtibira]的三位王(恩門魯安那[Enmenluanna]——43200年、恩門伽勒安娜[Enmengalan-na]——28800年及杜木茨[Dumuzi]——36000年;貝若蘇的記載稱他們為:阿梅隆[Amelon]、阿梅農[Ammenon]、馬伽勒伽[Magalar])。之後在拉臘克(Lark),恩西帕吉安那(Ensipazianna,即戴昂[Daon])統治了28800年,在西帕尓(Sippar),恩門杜尓安那(Enmenduanna,即Euedorakhos)統治了21000年,最哦戶一位王是烏巴尓圖圖(Ubartutu,貝若蘇稱其為奧梯阿尓泰斯[Otiartes]),他統治克舒如帕克18600年。另外還有其他版本稱,舒如帕克的最後一位王是祖蘇特拉(Ziusudra,貝若蘇稱其為克西蘇特魯斯[Xisutrus]),他是洪水神話傳說中英雄。貝若蘇(按照他已有的作品推測)在埃烏都刺寇斯(Euedorakhos,恩門杜尓安那,Enmenduanna)和奧梯阿尓泰斯[Otiartes]之間增加了一個王,名叫:Amempsin(意為「罪惡之神」),很明顯,這是一個塞姆語名字。王表和貝若蘇提到的國王統治時間並不相同,總數也並不一致(王表中是241200年,貝若蘇認為是432000年)。但是兩者大部分日期都是可以分成所謂的「薩羅周期」(saro?,蘇美語作:「SAR」)——以3600年為一時期(60X60)。」蘇雪林《屈賦之謎》「三、從屈賦看中國文化的來源(五)開闢以來分為十紀」:「羅泌《路史》、馬《繹史》、劉恕《外紀》等,廣引子書緯書及道家經典為十紀各系以古帝王之名,排成系統。近代劉師培等又因攝提、合雒、循蜚、疏訖好像是譯音。堅主十紀系從西亞傳來,將發音百端附會。語見劉氏遺著,不詳引。  照我的意見,十紀果從西亞傳來,附會譯音則大可不必。何以說是從西亞傳來的呢?原來古代巴比倫史家將歷史分為『洪水以前、洪水以後』的兩個時代。洪水前據說有十代帝王,每人統治年代三四萬年、七八萬年不等。希臘史家某氏曾得到一份,即以入其著作中,是為最早見知於世者。其後考古家到兩河發掘,又獲甲乙兩表,帝王名及城邑名稍異,然同出一源,則無疑問。希臘史家所得表共有十位帝王,統治年代共為四十三萬二千年。近代所獲兩表,甲表共有八位帝王,統治年代共為二十四萬一千二百年,乙表共有十位帝王,統治年代共為四十五萬六千年。  西亞十紀總共不過廿余萬年,或四十餘萬年,傳到中國居然擴充了十倍。凡一事流傳久遠,每每如滾雪球,愈滾愈大,自然之事。此表雖見於緯書,但恐系在戰國時傳入者。」蘇雪林誤認為中國的十紀是從「西亞十紀」演繹而來。[英]漢卡克《上帝的指紋》31章:「根據公元前3世紀歷史家貝洛蘇斯(Berossus)的記載,大洪水發生之前,一群神話君王先後統治蘇美爾古國,時間長達432000年。這難道是一個巧合?貝洛蘇斯還指出,『從天地初創到世界消失』,人類總共經歷216萬年。」216萬的年數,訛傳於中國戰國時代「十紀276萬年」之說,276萬年輾轉訛傳於327.6萬年,而327.6萬年則是十紀326.7萬年的訛傳。有關十紀的年代資料國外的其他古代文獻中還有,但是,相對而言,系統完備的內容線索還是存在於中國的古籍中。根據我們的一系列研究而得出結論,中國西周朝以前的上古世界是一體的,中國是世界的宗主國,中國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頭,所以,本書的題目加上了「世界」二個字,以此提示本書的研究成果具有廣泛的世界性意義。(有關這方面的拙作主要有網文:《上古中國歷代疆域通考》、《古印度文明的中國起源考》、《伯益——赫爾墨斯(Hermes)考》、《匈牙利的中國淵源》、《古朝鮮的中國淵源》、《大金字塔的秘密——上帝的規劃》、《古埃及與中國歷史年代對應框架》、《太昊、伏羲、庖犧為三人考》等等。)21世紀是系統的世紀。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筆者比較普遍地使用了系統解讀的方法。所謂系統解讀法,就是把古代文獻記載中所遺留的蛛絲馬跡的年代線索,用系統的觀念拼接組合論證出正確的年代數據。由於種種歷史和人類觀念改變的原因,歷史文獻年代學至當代,已經幾乎成為絕學,一般的年代學考證方法,早已不能夠有效地獲得正確的歷史年代答案,所以,筆者只能在考證中應用了當代的前沿科學——系統科學。而系統強調的是整體,本文所使用的古代文獻就代表了中國文明的整體以及世界文明的整體,其中包括道釋儒,諸子百家和古今中外其它能夠使用的所有文獻。因此,可以這麼說,我們崇尚的是大國學,是地球人類道統文化,而不是只局限於儒家的國學。本書秉承末學的研究成果——「神退論」的多重宇宙歷史哲學觀所著,「神退論」認為現在的地球人類由天神退化而來的。有關「神退論」的詳細內容可參考拙作網文《神退論綜述》(修訂版)。 二、中國文明五千年之說的由來中國起初有比較完備的歷史記載,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五個朝代既有年數,也有世代數。這是歷經犬戎殺幽王滅西周以及春秋戰國世界社會歷史大變遷,所遺留下來的上古彌足珍貴的歷史年代資料。《春秋緯命歷序》說:「炎帝號曰大庭氏,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黃帝,一曰帝軒轅,傳十世,二千五百二十歲。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則窮桑氏傳八世五百歲。次曰顓頊,則高陽氏,傳二十世,三百五十歲。次是帝嚳,即高辛氏,傳十世,四百歲。」《易稽覽圖》也說:「甲寅伏羲氏,至無懷氏,五萬七千八百八十二年。神農五百四十年。黃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顓頊五百年。帝嚳三百五十年。堯一百年。舜五十年。禹四百三十一年。殷四百九十六年。周八百六十七年。秦五十年。已上六萬三千六百十二年。庚戌年四萬九十一年算。右總六萬四千一百三年。相基加二年。」神農五百四十年,黃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四百年,顓頊五百年,帝嚳三百五十年。比較其它文獻所記載的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的在位年數,這裡很明顯指的是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帝嚳五個朝代的年數,也就是說完整的表達應該是:神農朝八世五百四十年,黃帝朝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朝八世四百年,顓頊朝二十世五百年,帝嚳朝十世三百五十年。(這裡只是權作說明而列之,準確的世代數和年數,請參考本書後面的考證)這裡,五個朝代一共是3310年。但是在中國古代存在著一個去以上所說的五帝朝世代化的過程,《史記》《漢書》等首當其衝,《帝王世紀》《竹書紀年》《路史》等也在其例,以至於後世道教的史傳部文獻《混元聖紀》、《太上混元老子史略》《歷代神仙通鑒》等,佛家的史傳部文獻《釋氏稽古略》《佛祖歷代通載》《歷朝釋氏資鑒》等,大都沒有以上五帝每朝都有多個世代,並且共經歷了3千多年(這是參照《易稽覽圖》的年代數據)的重要歷史年代概念。中國歷史五千年之說最先出自於唐朝的張守節。張守節本人其生平事迹不詳,根據其著作《史記正義序》一文中有「守節涉學三十餘年」的話語。此序寫於唐玄宗開元24年(736年)。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論史例》說:「太史公作《史記》,起黃帝、高陽、高辛、唐堯、虞舜、夏、殷、周、秦,訖於漢武帝天漢四年(前97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2413年+97年=前2510年,前2510年就是張守節的黃帝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罔顧「神農朝五百四十年,黃帝朝一千五百二十年,少昊朝四百年,顓頊朝五百年,帝嚳朝三百五十年」,這些實際存在的年代數據,而對中國上古歷史年代進行了實質性的改變。為什麼在唐朝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是由於在唐朝發生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有一支基督教派曾到中國傳教,被中國稱作景教, 基督教的紀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文化歷史學界。道教除外,中國周秦以前的帝王諸侯並沒有年號,都是以帝王在位年數紀之。到漢文帝始立中元後元,漢武帝時才號元光、元朔,以年號紀年。張守節的前2510年是黃帝元年,那麼黃帝元年至1911年共4422年。自此以降,類似的年代就不斷出現在中國的各種古籍文獻中,有儒家的,也有道家佛家的等。唐王瓘撰《廣黃帝本行記》:「自黃帝己酉歲,至今大唐廣明二年辛丑歲(即881年),計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耿素麗編《先秦史參考數據八種》上冊第20頁)唐僖宗廣明二年(881),王瓘對諸書所記黃帝修道事進行整理,而成《廣黃帝本行記》。則,黃帝元年至1911年,共4502年。南宋《軒轅黃帝傳》記載:「黃帝居代總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五年。……帝之子少昊,名摯,字青陽,號金天氏,居位八十一年,都曲阜,子孫相承,共四百年。黃帝孫顓頊,號高陽氏,母蜀山氏,有聖德,居帝位七十年,壽一百五歲,都偃師。帝堯陶唐氏,黃帝之玄孫,帝嚳之子,姓伊祁,字放勛,興於定陶,以唐後為帝,在位七十年,壽一百一十八歲,都平陽。舜有虞氏,黃帝九代孫,姓申屠,攝帝位三十年,正居位五十年,壽一百一十二歲,都蒲阪。夏禹亦黃帝之玄孫也,姓姒,居帝位,都安邑,在位九年,子孫相承四百三十二年。殷湯,黃帝十七代孫姓子都亳,在位十三年,子孫相承共六百二十三年。周發,黃帝一十九代孫,姓姬,居帝位六年,都鎬京,後平王遷洛邑,子孫相承共八百七十三年。」(《先秦史參考數據八種》上冊第76頁)照此說,120+81+70(帝嚳)+70+28+50+30 (舜攝帝位)+432+623+873+256(公元前)+2012= 4645年。則,黃帝元年至1911年,共4544年。同以上相似的黃帝紀元,有唐以來直至清朝黃宗羲的《歷代甲子考》、汪曰楨的《疑年表》等等都基本如此。到清光緒二十九年(西元1903年),劉師培在《國民日報》發表「黃帝紀年論」,反對帝王年號制,同時也反對康有為等變法派主張的孔子紀年。1904年,宋教仁主張把被認為是黃帝即位的癸亥年作為紀元元年,把西元1904年作為黃帝紀元四六零二年。以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為首革命派的雜誌採用了黃帝紀元,以公元前2698年為元年。其後《黃帝魂》以公元前2711年為元年。《江蘇》等報刊以公元前2491年為元年。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宣布將黃帝紀元四六零九年歲次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作為中華民國元年1月1號,開始奉行西方格里高利曆(民國稱西曆即公曆),黃帝紀元則作為傳統華夏曆法的積年在民間使用。道教的道歷則以西元前二六九七年為黃帝元年,迄今(2014年)為四七一十一年。前面所說的黃帝紀年大多4千年以上,不到五千年。而所謂「中國歷史五千年」的說法,除了取黃帝紀元大數的原因,另外也因為現代是炎黃並稱的,黃帝之前還有炎帝朝,炎帝朝500年以上的年代加上黃帝紀元,總的年代就達到了5000年以上。由於《史記》開篇即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而從軒轅黃帝始,至當今,軒轅黃帝以來的紀年似乎已經演繹成了中國歷史開端的定式。但是「中國歷史五千年」說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這不僅否定了古代文獻記載的黃帝朝少昊朝顓頊朝帝嚳朝的年代,而且視軒轅黃帝以前的漫長歷史,包括神農朝的曾經存在於無物,一筆勾銷。從另一角度而言,把現代人類因為自身退化而不能理解的歷史事實,歸咎為歷史神話虛構是說不過去的。釐清這段歷史年代意義重大,這也是筆者撰寫本「通考」的原因之一。上 篇第一章 三皇十紀年代考證第一節 「三皇五帝」辨《古今注》有言:「程稚問於董生曰:古何以稱三皇、五帝?對曰:三皇者,三才也。五帝,五常也。」案:「三才」為天、地、人;「五常」為仁、義、禮、智、信,以配五行。《春秋感精符》:「以『前三皇』為正,謂天皇、地皇、人皇,皆以天、地、人為法。」《白虎通德論》引《禮記·謚法》曰:「德合天地者稱帝」。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德侔天地者稱皇、帝。」《太平御覽●卷七十六◎皇王部一○敘皇王上》載:「《尚書緯》曰:帝者天號,王者人稱。天有五帝以立名,人有三王以正度。天子,爵稱也。皇者,煌煌也。《洛書》曰:皇道缺,故帝者興。《易緯》曰:帝者,天號也。德配天地,不私公位,稱之曰帝。天子者,繼天治物,改正一統,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生人,至尊之號也。大君者,君人之盛也。《易乾鑿度》曰:王者,天下所歸;天子者,繼天理物,改一統政;大君者,人君之盛德。大化行於萬人,宜處王者,施大化,為大君也。《禮》曰:君天下,曰天子。《孝經鉤命訣》曰: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五霸鶩。或稱帝王,接上稱天子,明以爵事天;接下稱帝王,明以號令臣下。《白虎通》曰:帝王者,號也。號者,古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德合天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 又曰: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總,美大之稱也。時質總稱之。《帝王世紀》曰:天子,至尊之定名也。應神受命,為天所子,故謂之天子。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稱皇,德合天地稱帝,義名曰稱王。《管子》曰: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夫富國多粟生於農,故先王貴之。《晏子》曰:古者有紩失衣攣領而王天下者,有處層巢窟穴而王天下者。《孫卿子》曰:人君者,降禮尊賢而王,重法愛人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也。又曰:國者,天下之利用也;人主者,天之利勢也。得道以持之則大安大榮,積善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則大危也。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莊子》曰:盜跖曰: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用為天下而有餘。又曰: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下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故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此乘天地、馳萬物而用,人君之道也。又曰:聖人之靜也,非曰其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郭象曰:撓亂也。)夫靈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聖人休焉。《慎子》曰:古者立天子,貴之者非以利一人,曰天下無一貴,則理無由通。通理,為天下也。故立天子為天下也,非立天下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也,非立國以為君也。」以上之「天下」者,指整個世界,這是上古時代遺留下來的世界宗主國中國的地理觀。現在,隨著世界學術界,包括中國學術界對歷史文獻學、人類學、民族學、遺傳學、考古學、冶金學、姓氏國名學、文字學、語言學、神通學等等領域的深入探索,世界人類歷史的起源已經呈現同一化趨向。我們在綜合國際國內各家有關的前沿性研究後得出結論:三皇五帝包括盤古,在上古以前的時代,與世界各個國家民族關係緊密,是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的人文祖先;世界文明在上古以前具有一體性,上古世界的宗主國是中國,此屆的地球人類文明之源也是中國。上古的三皇說,據研究,有初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而盤古屬於初三皇中的初天皇。初三皇、中三皇、後三皇的說法,在道教典籍《洞神八帝妙精經·九皇圖》裡面都有記載: 「初天皇 天皇君長九寸,披青錦帔,著青錦裙,戴九天寶冠,執飛仙玉策。  初地皇 地皇君長九寸,披白錦帔,著素錦裙,戴三晨玉冠,執元皇定錄之策。  初人皇 人皇君長九寸,披黃錦帔,著黃錦裙,戴七色寶冠,執上皇保命玉策。右初三皇,是虛無空之變化,應感同人,同而又異。學士存之,男女不得和混,勿履殗穢,有犯考由左官。三年不犯,神降對言,授長生之訣,登三清之宮也。  中天皇 天皇君人面蛇身,十三頭。平初元年十一月八日出治。姓望,名獲,字閏。將從青雲中陣兵萬萬九千人,主治雲中百二十魑鬼,千二百遊行鬼賊、萬二千陰邪之魁。  中地皇 地皇君人面蛇身,十一頭。太始元年七月五日出治。姓岳,名鏗,字紫元。將五嶽岳兵萬萬九千人,主治八荒四極三河四海山川溪谷龍蛇龜鰲電鰲老魁為人作精祟者。  中人皇 人皇君人面龍身,九頭。太平元年正月三日出治。姓愷,名胡洮,字文生,將天地水三官兵萬萬九千人,主治一切七世父母、三曾五祖三鬼五神、內外男女傷死客亡、墮水產乳、惡禽猛獸木石所殺、刑岳刀兵之鬼,為人作精崇者。 右中三皇,是玄元始之應變。學士齋戒,傳道行法,救患消災,存思啟告,請此皇君,將從兵士,與中天大將軍一人、三五大將軍三人,兵士各百萬眾,一合同集,齊心并力,率某身中吏兵,各典所主,宣行神炁,布散威風。助某收治逆鬼,惡史凶人,悉皆誅戮,奉承禁忌,盪除六天故炁,精魔咸即降伏,使神役鬼,應心即驗,所治者愈,所召者到,所求者得,所申者通,功成事立,以為效信。  後天皇 天皇君人面蛇身,姓風,名庖犧,號太吳。  後地皇 地皇君人面蛇身,姓雲,名女媧,號女皇。  後人皇 人皇君牛面人身,姓姜,名神農,號炎帝。 右後三皇,玄元始三炁化為三元,變為三台,應形以異,率異歸同。學士建功,象效三台。仁禮信義智為五通,通此五德,三五炁和,八達六通,成真聖也。右九皇君,其神本一,其應則殊,引初及中,階級亦異,至於極詣,故復還同也。初皇不言為化,中皇微言以教,後皇結繩而治。學士諦識九皇,先學後三,須能結繩,次至微言,乃極無言,與道同。」三皇五帝,因其所歷時代已經極為久遠,加上後世的各個朝代,各自信仰崇拜的側重對象不同,所以就逐漸形成了眾說紛紜的「三皇五帝」說。我們根據傳世文獻的記載,以及結合宇宙信息技術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一、初三皇盤古,一曰盤古氏,又曰渾敦氏。盤古與初三皇的關係有二種,一是盤古在初三皇之前,另一是盤古屬於初天皇。㈠ 、盤古在初三皇之前《藝文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歷記》:「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混元聖紀》卷之一:「《三五曆紀》云: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天地開闢,盤古在其中,後乃有三皇。此三才之始也。」此說盤古在天地人三皇之前。《路史·前紀二·九頭紀·泰皇氏》:「昔者太極泮,而渾敦氏職馬;渾敦氏逸,而有初三皇君;三皇射,而二靈作。二靈後,乃有十紀:其六在鉅靈氏之前,百七十有八姓;其四在鉅靈氏後,三紀五十二姓,而疏仡之紀自黃帝始,其歲之遠近,置而勿論可也。録條刺於右端。其一曰九頭,是為一姓紀,則泰皇氏紀也。」渾敦氏即盤古氏,在初三皇前。「二靈」者,中三皇之天皇、地皇。九頭紀,就是泰皇氏紀。《淮南子·精神訓》:「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閔,澒濛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於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 二神者,初天皇、初地皇。《世本集覽》第一冊:「皇古一 盤古 初三皇 天皇十三頭 地皇十一頭 提地人皇之先」。(漢宋衷注 王梓材撰本)以此則有盤古、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㈡ 、盤古屬於初天皇《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卷八十三引《補衍開闢》:「天人誕降大聖。曰渾敦氏,即盤古氏,初天皇氏也。龍首人身,神靈,一日九變,一萬八千歲為一甲子,荊湖南以十月十六日為生辰。」明《歷代神仙通鑒》第6頁,第一回「太極判化生五老 三才立發育烝民」:「時有出類一人,生於大荒之野,身材四倍常人,頭角睜嶸,面目奇異,肢體密砌紺毛,獠牙倒出口外.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是謂盤古氏,又日渾敦氏。見山嶺崎嶇,川源浩蕩,彼此阻絕不通。乃教眾人於濟渡津頭.搭起浮梁,填平衝激。自審山石之精堅者,執之以椎鑿險峻峨岩,一時否塞開闢,相通往來。眾皆服其作用,相與尊奉之。盤古遂出御世,是為三才首君。始有君民之別爭盤古常坐高處。眾人聚立聽教.乃分講天地迴旋、陰陽消長之理。上說三光,下談四海,聽者忘倦,由是混茫肇開矣。迨盤古歷世既久,一旦化去,民皆哀慟。有子十七人,長日赫天氏,埋父屍於中山,自揣不能治世,避入東之泰山以居。」(今名《中國神仙大演義》,中國文聯出版公司版,下同,略。)此則盤古為三才首君初天皇。《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第42頁「中原盤古世系圖」:「盤古夫婦陰陽之始,天地萬物之祖。生二子一女,長子管九霄(天宮),為天神之尊;次子管九州島,為人間之祖。」(張振犁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5月版。)《歷代神仙通鑒》第27頁第四回「東皇西母同開化 白石金虹並遇師」:「正談論間,見山坳里忽起一股青氣,上透天際,復有碧霞覆蓋。漸逼峰頭,現出一人,上山見二老,恭敬施禮曰:『吾師下降荒山,惟願教益展濁。』黃老曰:『閑者少憩,幸逢高雅,且同修真幾時矣?』此人遜坐侈談曰:『昔盤古終世,有子曰赫天,誠樸無為,不能繼治。時有三皇代出,赫天乃入居此山,世代相傳,故其山曰岱宗泰山。赫天生子曰胥勃氏,胥勃子曰玄英氏,玄英子曰金輪王,金輪之弟曰少海氏。少海妻彌輪山女.彌輪夢吞二日,覺而有娠,五歲連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即吾也。為盤古五世孫。兄金蟬生子四人,長崇覃,出修於南之衡山,次善地,出修於西之華山;次晨萼北修於醫無慮山。兄金蟬以少子惲善年幼,乃與之入中土嵩山同修,獨留我在此守山.將水一君之女為偶,生五子一女。女日玉女,自修於蓮花晦頂,知運氣存神之道。五子亦皆能斬邪縛魅,遁跡飛身.人民為吾多歷古來歲月,稱為古歲,共皆糶仰,遂以歲為姓,以祟為名。先是有一老人,自稱元始天王,常至山間,或於峰頂講道,傳授心法。故吾兄弟子侄頗知玄理。我嘗問元始以太古之事,有如親目。』」今據《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的「中原盤古世系圖」,以及《中國神仙大演義》第四回可知:一、盤古長子赫天,曾入中國泰山修鍊,後上九霄天宮。二、盤古次子管九州島,當為初三皇之一。三、盤古的四世曾孫是金輪王,為初人皇。由上而論,如果盤古、赫天、盤古次子、金輪王,都計算在內的話,那麼盤古就在初三皇之前。因為盤古長子赫天不曾管九州島,所以如果不把赫天算在內的話,那麼盤古就是初天皇。就此而言,應該說盤古是初天皇,更加正確。註:轉輪聖王有四種,在佛經裡面講「金、銀、銅、鐵」,用這個來比喻。金輪王,這是最大的轉輪聖王,他所統轄的區域是多大呢?在佛經裡面叫一四天下,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他管一個太陽系。也許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有轉輪聖王,但是不是住在地球上,他這個首都不在地球上。他來不來巡視?可能偶而也派人來巡視一下。銀輪王,就是一四天下的二分之一,也就是半個太陽系,一半。銅輪王是一四天下,一四天下就是一個太陽系的四分之一,這個裡面星球也不在少數。最小的是鐵輪王,這個鐵輪王照佛經上講法,就是統治整個地球。二、中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為黃帝朝以前所稱。《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春秋緯》云:「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泰皇即人皇。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索隱]按:一說三皇謂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既是開闢之初,君臣之始,圖緯所載,不可全棄,故兼序之。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一〕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島,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三、後三皇㈠ 燧人、伏羲、神農。——帝嚳朝以前稱。㈡ 《禮緯·含文嘉》:三皇「慮戲、燧人、神農。」慮戲誤,當為伏羲。《白虎通義·卷一·號》:「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謂之伏羲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風俗通義·卷一·皇霸》:「含文嘉紀:『伏戲、燧人、神農。伏者,別也、變也。戲者,獻也,法也。伏羲始別八卦,以變化天下,天下法則,咸伏貢獻,故曰伏羲也。』」《尚書大傳·卷三·略說》:「遂人為遂皇,伏羲為戲皇,神農為農皇也。遂人以火紀;火,太陽也,陽尊,故托遂皇於天。伏羲以人事紀,故托戲皇於人;蓋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農悉地力,種穀疏,故托農皇於地。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㈡伏羲、女媧、神農。——帝嚳朝始稱。《風俗通義》卷一:「春秋運斗樞:『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為,設言而民不違,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開陰布綱,上含皇極,其施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㈢伏羲、祝融、神農。——祝融之苗裔稱。《風俗通義·卷一·皇霸》:「禮號謚記:『伏羲、祝融、神農。』」《白虎通義·卷一·號》:「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謂之伏羲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卧之詓詓,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余,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㈣伏羲、神農、黃帝。——夏朝始稱。 《尚書序》:「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王典』,言常道也。」《古微書·卷九》:「按:鄭玄六藝論以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引運斗樞之說也。……而孔安國則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皆與鄭異。」四、五帝㈠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帝堯朝始稱。《淮南子·天文訓》:「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征,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其獸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另有《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十二紀》、《漢書·魏相傳》、《孔子家語·五帝》以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為五帝。㈡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夏朝始稱。《戰國策·趙策二》載趙武靈王云:「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宓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觀時而製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世不必一其道,便國不必法古。』」 宓戲同伏羲。㈢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商朝始稱。 《資治通鑒外紀》卷一:以包犧、女媧、神農為三皇,以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為五帝。《今本竹書紀年》也以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為五帝。(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㈣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西周朝始稱。 《風俗通義·卷一·皇霸》:「五帝  易傳、禮記、春秋國語、太史公記: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是五帝也。 」《大戴禮記·五帝德》:也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㈤少昊、顓頊、帝嚳、堯、舜。——春秋時代始稱。《尚書序》:「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王典』,言常道也。」註:太昊、伏羲、庖犧是三個人。《易緯乾坤鑿度》曰:「垂皇策者,羲;乘皇美者,戲;重自策者,犧。」據此,我們系統研究得出結論,太昊、伏羲、庖犧為三人。「戲」當為太昊。太昊在位1115年:前63818年癸未~前62704年丁巳。「羲」當為伏羲,是先天八卦方點陣圖的發明者。《古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惟我承父居方,三十二易草木,上升君位,是先分土於外,後登帝位也」。明《天中記》卷四十則說「伏羲得神菁而定皇策」,又說「庖犧氏作始有筮」。庖犧誤,當為伏羲。我們以為,《古三墳》中「三墳」不偽,而「太古河圖代姓紀、天皇伏羲氏皇策辭等」均由鄒衍添加。伏羲曾經做帝王作皇策辭。伏羲在位618年:前40000年辛巳~前39381年庚子。「犧」則為庖犧,是中國上古巴國一個著名的王。庖犧在位111年:前5407年甲寅~前5297年甲辰。詳參下文以及拙作網文《太昊伏羲庖犧為三人考》。第二節 人皇氏年代考證一、人皇氏為十紀之始。民國繆鳳林《中國民族由來論》「二、辨巴比倫說」 云:1866年,英國且爾曼著《中國民族由來論》說巴比倫與中國「文字語言相同者,如十紀計演算法,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各一萬八千歲。天皇二十三萬四千年,地皇十九萬八千年,總年數四十三萬二千年。(巴比倫以此計算大洪水以前諸王之年數)十紀之第一期者,九人治世(中國有九頭紀),此五紀(中國有五龍紀),又Sumir(中國循蜚紀),Dintirki(中國因提紀),Tamdin即波斯灣之北(中國禪通紀),Ur-bau(中國伏羲),十二月名稱之符號,十二支名之符號(《爾雅》《史記》所稱者)等是也。巴比倫之楔形文字,一變而為畫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李學勤、張豈之主編《炎黃匯典·文論卷》第37頁)九人就是人皇氏九人,「十紀之第一期者,九人治世(中國有九頭紀)」,說明人皇氏是十紀之始。《路史·前紀二·中三皇紀·九頭紀·泰皇氏》有曰:「昔者太極泮,而渾敦氏職馬;渾敦氏逸,而有初三皇君;三皇射,而二靈作。二靈後,乃有十紀。」「渾敦氏逸,而有初三皇君」誤,盤古氏為初天皇君。「二靈」者,天皇與地皇。人皇為十紀之始。《路史·前紀二·中三皇紀·九頭紀·泰皇氏》:「地皇氏逸,於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胡洮龍軀,驤首達腋。出刑馬山提地之國。相厥山川,形成勢集,纔為九州島,謂之九囿。別局一方,因是區理,是以後世謂居方氏。太平元正,肇出中區。駕六提羽,乘雲祗車,制其八土,為人立命守一,得妙,人氣自正。爰役風雨,以御六氣。昭明神靈,光際無臬。挻挏萬物,無門無毒。以葉言教,為天下谷。廸出谷口,還乘青冥,覆露六幕,罔不承命。道褱高厚,何德之僣。其所付異,與人天參,離艮是仇。有佐無位,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也;飲食男女,所自始也。當是之時,天下思服。日出而作,日內而息,無所用已,頹然汔終。為世之日,兩皇並隆。……註:[3]《遁甲開山圖》云:『人皇出於刑馬山、提地之國』,山今在泰州伯陽谷,水出之老子之所至。 [4]見《雒書》。《春秋命厯敘》云:『人皇出暘谷,分九河』。 [5]見《三墳》。又《雒書》云:『人皇出於提地之國,兄弟別長九州島,已居中州以制八輔』,則九州島肇此分矣。今石(石隸)有九皇里,非一所也。 [6]太平元年正月出治。大中祥符五年,神祖降言,上天佑徳之意,以為玉清分職。實曰九天司命,在昔乃為人皇,蓋九人之一。亦嘗降治國家之始祖雲。」據研究,暘谷在今北美洲,(詳見拙作網文《上古中國歷代疆域通考》)在此為美洲代稱。「提地之國」的提地即高原,「提地之國」即高原之國。刑通形,刑馬者,形狀如馬也。刑馬山為今之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之一部。《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島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卬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此世界大九州島是人皇所區分。明周遊著《開闢衍繹》「第四回 人皇分山川九區」曰:「卻說人皇氏乃八白降世,正該土德王音旺時,忽地氣衝天,天上東北角有九人乘雲車、駕六羽而下,出於山谷之口,有祥雲擁護,毫光萬道。人皇生得面帶青色,目若朗星,身長三丈三尺,弟八人,亦各向前拜尊人皇氏為兄。」 其《序》云:「然未有開天闢地,三皇五帝,夏商周諸代事迹,因民附相訛傳,寥寥無實,惟看鑒士子亦只識其大略,更有不幹正事者,未入鑒中,失錄甚多。今搜輯各書,若各傳式,按鑒參演,補入遺闕。但上古未有文法,故皆老成樸實言語,自盤古氏分天地起,至武王伐紂止,將天象日月山川草木禽獸,及民用器物,婚配飲食,藥石禮法,聖主賢臣,孝子節婦,一一載得明白,知有出處。而識開闢至今有所考,使民不至於互相訛傳矣。故名曰開闢衍繹雲。」言其說皆有來歷也。「人皇生得面帶青色」,此若今之棕色人種膚色。《洞神八帝妙精經》:「中人皇——人皇君人面龍身,九頭。太平元年正月三日出治。姓愷,名胡洮,字文生,將天地水三官兵萬萬九千人,主治一切七世父母、三曾五祖三鬼五神、內外男女傷死客亡、墮水產乳、惡禽猛獸木石所殺、刑岳刀兵之鬼,為人作精崇者。」鍾毓龍著《上古神話演義》第三十五章「巫咸鴻術為堯醫越裳氏來獻神龜」:「地皇君後共有十紀。其一曰九頭紀。是曰泰皇氏,亦曰人皇氏,姓愷,名胡洮,字文生。人面龍身,生於刑馬提地之國。兄弟九人,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依山川土地之勢,裁度為九州島,而各居其一方,亦曰居方氏。兄弟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鍾氏在其「編著例言」的第一條說:「本書人名地名及事迹,皆有所本,不敢臆造。」《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人皇氏。一身九頭。韋昭曰兄弟九人。泰陽、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輔、天沖、天芮、天蓬,分治九州島。帝王甲子云。『四千五百年。』人皇六十五代。四萬五千六百年。」泰陽加上兄弟九人,人皇氏共十人。《春秋命歷序》:「天皇氏以木王,地皇氏以火紀.人皇出暘谷,分九河。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號曰防五。防五,天皇之號。次後地皇出,黑色面碧,號曰文悅,兄弟十一人,興於龍門,熊耳山。兄弟九人,相象以別,分治九州島,人皇治中輔,號曰握元」(安居香山河北版《緯書集成》第875、876頁)人皇治中輔,號曰握元。《廣雅·釋天》采《春秋元命包》說:「天地辟設,人皇以來,至魯哀公十四年,積二百二十七萬歲,分為十紀。分為十紀:九頭、五龍、攝提、合雒、連通、序命、循蜚、因提、禪通、疏訖」。「二百二十七萬歲」誤(詳見本書「第一章三皇十紀年代考證,第五節 盤古氏及十紀的年代考證」),當為三百二十六萬七千歲。由此可見,人皇從十紀之九頭紀時代始,也即從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庚申)以上三百二十六萬七千歲開始。明徐道編著《歷代神仙通鑒》卷一「第二節 黃神氏存神煉己 泰壹君守一修真」:「地皇既沒。兄弟不任,互相推委。指修山中有九異人,乘雲祗車,能御空駕氣。乃北洲郁單越周御國王之子。其姥摩利支,西洲天竺國人。有大神通,出則陽炎,能遊行四海。往來印度。知周御國王辰祭從好善,因與之生子九頭。摩利支以萬為姓,號泰陽.九子長號天英,次天任,次天柱,次天心,次天禽,次天輔,次天沖,次天芮,次天蓬,天姥皆教之以法。為見本土人民稀少,乃謂之曰:『汝等雖生於北之勝處,制治在於南之勝金。可往閻浮提設教也。』」(即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版《歷代神仙演義》)人皇氏,號泰陽,故又曰泰皇氏。人皇氏,姓愷,名胡洮,字文生。摩利支氏,又姓萬,號泰陽,又號握元。人皇氏有子九人,長號天英,次天任,次天柱,次天心,次天禽,次天輔,次天沖,次天芮,次天蓬,共十人。二、人皇氏的年代人皇氏的年代,大致有以下幾種。今摘錄於此:其一,人皇氏合四萬五千六百年明郭之奇撰《稽古篇》卷一:「人皇氏 人皇氏,人者何?人生於寅也。繼地皇氏以治,以上德王。《史本紀》曰:人皇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島,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以其人居一方,故又曰居方氏。當是時也,萬物群生,淳風沕穆,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亦號九皇氏。兄弟九人,合四萬五千六百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三十四冊別史類)人皇氏,又曰居方氏。明陳士元撰《荒史》卷一:「九頭紀本紀 ……人皇兄弟九人,合四萬五千六百年。一曰人皇傳世一百五十世六代。」(《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二十三冊別史類)明袁王《綱鑒合編》卷一:「人皇氏(謂之人皇氏者,蓋取人生於寅之義也。按:《史記本紀》曰:人皇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島,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人皇氏一姓九人,繼地皇氏以治,相厥山川,分為九區,人居一方,故又曰居方氏。(按:此即諸侯分封之始也。)當是時也,萬物群生,淳風沕穆,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亦號九皇氏。兄弟九人,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人皇氏,亦號九皇氏。《世本集覽》第一冊:「 皇古一 盤古 初三皇 天皇十三頭 地皇十一頭 提地人皇之先 人皇九頭三十二世 蜀山氏之先 五龍五姓一世 攝提五十九姓三十五世 合雒三姓三世 連通六姓二世 序命四姓三世 」。(漢宋衷注 王梓材撰本)《三墳·太古河圖代姓紀》:「太古之人皆壽,盈易始三男三女,冬聚夏散,食鳥、獸、蟲、魚、草、木之實,而男女構精,以女生為姓。……天下群居,以類相親,男女眾多,分為九頭,各有居方,故號居方氏。沒,生子三十二世,強弱相迫,欲生吞害。中有神人,提挺而治,故號提挺氏。提挺氏生子三十五紀,通紀七十二姓,故號通姓氏。」居方氏即人皇氏,九頭紀的人皇氏苗裔傳世三十二世。據研究,人皇時代屬於後天人神時代,地球人類平均壽命在3萬歲以上。(詳見拙作網文《宇宙全史年表》)由於人皇氏兄弟九人都是修鍊的神人,所以,同治四萬五千六百年還是很合理的。人皇之後,傳世三十二世。(人皇氏傳世,詳參本書第二章第三節《十紀之名及歷氏考:一、九頭紀》)清黃本騏《歷代統系錄·三皇》:「人皇氏(取人生於寅之義。一姓九人各一方,又曰居方氏,又曰九皇氏,合四萬五千六百歲。又曰九頭紀,凡一百五十世。)」(《四部文明:商周文明卷》第二冊,文懷沙主編) 鍾毓龍著《上古神話演義》第三十五章「巫咸鴻術為堯醫越裳氏來獻神龜」:「地皇君後共有十紀。其一曰九頭紀。是曰泰皇氏,亦曰人皇氏,姓愷,名胡洮,字文生。人面龍身,生於刑馬提地之國。兄弟九人,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依山川土地之勢,裁度為九州島,而各居其一方,亦曰居方氏。兄弟合四萬五千六百年。」其二,人皇氏九頭,兄弟各三百歲,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明朱權撰《通鑒博論》卷上:「人皇 人皇氏一姓九人,一名九皇氏,一名泰皇。繼地皇氏乘雲車以治九州島。相厥山川,以為九區,人居一方,故曰居方氏。當是時,萬物咸生,淳風沕穆,君臣之位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飛騰之術所自有。壽三百歲。傳一百五十世六代,合四萬五千六百年。」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第二百八十一冊 史評類)明朱謀【土韋】撰《邃古記》卷一:「人皇氏第四 ……人皇九頭,兄弟各三百歲。……補《史記》云:人皇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島,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二十九冊別史類)此是十六氏。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島,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人皇氏兄弟各三百歲治化明顯有誤,因為前已說明人皇氏壽命有3萬歲以上,不可能只治化這麼短時間。其三,人皇一百五十六代,合四萬五千六百年。清林春溥撰《開闢傳疑》卷上曰:「人皇氏 ……《三五歷》曰:人皇百五十六代(《補史記》作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真源賦》同)」(《先秦史參考數據八種》上冊第282頁,耿素麗編)《混元聖紀》卷一:「人皇 《春秋緯》作九頭紀:老君下降為師,號盤古先生。《三五曆紀》云: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天地開闢,盤古在其中,後乃有三皇。此三才之始也。按:唐紀云:已瑜青海之年,又離青海之歲。二聖既理,四表生光。我太上老君博施濟眾,與人皇為師,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脈,一萬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離胎於水木,六丙六辛之將出孕於火風,一百五十六代,四萬五千餘年,始稱通玄天師、再號金闕帝君、三名盤古先生。」其三理同其二,也不合理。其四,人皇氏六十五代,四萬五千六百年。《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人皇氏。一身九頭。韋昭曰兄弟九人。分治九州島。帝王甲子云。四千五百年。人皇六十五代。四萬五千六百年。(5)五紀:五龍紀五姓。在位二十七萬三千六百年。時人食葉居巢。攝提紀七十二姓。在位六十四萬九千五百二十年。……合熊紀三姓。在位六萬三千年也。連徑紀六姓在位六萬九千年。韋昭曰。三萬二千年。敘命紀四姓。在位四萬年也。」「人皇六十五代。四萬五千六百年。」誤,當為:人皇氏合四萬五千六百年,傳世六十五代。其它——漢族的神話史詩《黑暗傳》曰:「再把天皇為師尊,不知記得清不清?天皇過後幾多歲?弟兄共有幾多春?又有何人來出世?何人出世治乾坤?你把根由說我聽,才算歌場高明人。金鼓一住暫消停,我把歌師尊一聲,慢慢聽我講根痕。你問天皇來世出,弟兄共有十三人,天皇出世人民少,淡淡泊泊過光陰。又無歲數和年歲,又無春夏與秋冬。天皇那時來商議,商議弟兄十三人,創立天干定年歲,又立地支十二名,那時方才定年歲,暑往春來一年春。神筆三桿相傳授,聽我從頭說分明:一支名叫畫天筆,畫出日月與星辰;二支名叫畫地筆,畫出江河與山林。天皇名字叫天靈,出世就把干支配,十二地支造分明。一年又治十二月,一生操了許多心,管了一萬八千春,又該地皇來出生,隱入青山不見形。天皇隱匿不見形,我把天皇說你聽,你說地皇行不行?地皇出於什麼地?一姓共有幾多人,地皇怎麼治天下,什麼方法定乾坤?地皇過後幾多歲?又有何人來出生?你把根由說我聽,歌場才算你為能。地辟於醜地皇君,地皇一姓十一人。弟兄十一管乾坤,生於陝西叫龍門。他的名字叫岳鏗,出世才把山川定。他今才把晝夜分,七十二侯才來臨,二十四氣是他分。他以太陽把日定,又乙太陰把夜分。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春,那時才有年和月,晝夜才能得分明。地皇過了一萬八千歲,隱入青山不見形,又有人皇來出生。歌師傅,老先生,又把人皇問一聲:仁兄是否記得清?人皇出生什麼地?一姓共有幾多人?幾人幾處治天下?他在何處教黎民?人皇怎麼現天象?黎民光景如何樣?幾處太平不太平?人皇共有幾多春?你把根源說我聽?才算歌場人上人。人生於寅人皇主,人皇兄弟九個人。生於形馬山中地,弟兄九人分區明。各管一州鎮乾坤,制綱常,立人倫,才有三黨共六親。天皇地皇人皇君,共管四萬五千八百春。」(整理:胡崇峻)地皇的名字叫岳鏗。45800年-18000年-18000年=9800年,人皇氏治化9800年,與45600年不符。抱朴子《枕中書》雲:「昔二儀始分,玄黃肇判,元始天王在中心之上,名曰玄都玉京。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有太玄玉女,生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號曰太玄聖母。元始天王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縕,覆載氣息,陰陽調和。元始天王經一劫,乃一施太玄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天皇受號十三頭;後生地皇,地皇十一頭。地皇生人皇,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這裡天地人三皇各治三萬六千歲,來自於:360(周天度數)×(55河圖數+45洛書數)=36000。所以,三萬六千歲是一種象徵性的年數。宋謝守灝編《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人皇氏子孫相承,治天下一萬八百年。」一萬八百年,來源於《皇極經世》的一會:一萬八百年。也與45600年不符。據此,人皇氏共治化四萬五千六百年,傳世三十二世。十紀之始為:前481年(十紀的結束年)+3267000年(十紀的總年數)=前3267481年,相基加1年,為前3267480年辛酉,這是十紀的開始年。人皇氏之治始於十紀的開始年:前3267480年-45600年=前3221880年,相基加1年,為前3221881年庚申,這是人皇氏的末年。那麼,人皇氏的治化年就是:前3267480年辛酉~前3221881年庚申。人皇氏所治世界區域:人皇氏,姓愷,名胡洮,字文生。摩利支氏,又姓萬,號泰陽,又號握元。為大九州宗主。萬天英人皇為9,所治南方卬州曰深土。萬天任人皇為8,所治東北咸州曰隱土。萬天柱人皇為7,所治正西弇州曰開土。萬天心人皇為6,所治西北柱州曰肥土。萬天禽人皇為5,所治正中冀州曰白土。萬天輔人皇為4,所治東南神州曰晨土。萬天沖人皇為3,所治正東揚州曰信土。 萬天芮人皇為2,所治西南戎州曰滔土。萬天蓬人皇為1,所治北方玄州曰成土。第三節 地皇氏年代考證《太平御覽●卷七十六◎皇王部一○地皇》曰:「項峻《始學篇》曰:地皇十二頭,治萬八千歲。《洞紀》曰:地皇十二頭。《帝系譜》曰:地皇治一萬八千歲,以火德王。《三五曆紀》曰:有神聖人十二頭,號地皇。《遁甲開山圖》曰:地皇興於熊耳、龍門山。(榮氏注曰:地皇兄弟十人,面貌皆如女子,貌皆相類,蛇身獸足,生於龍門山中。)」明朱謀【土韋】撰《邃古記》卷一:「地皇氏第三 地皇氏十有二君,爰定三辰,治八荒四極以侔地利。……《三五曆紀》云:有神聖十二頭,號曰地皇。」(《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二十九冊別史類)以上地皇是十二頭,也有地皇十一頭之說,這是由於筆劃缺失所造成的訛傳。明陳士元撰《荒史》卷一:「二靈本紀 天皇氏沒,地皇氏作,是曰地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 第二十三冊 別史類)地皇氏號地靈。《山海經·五藏山經·中山經》:「又西二百里,曰白邊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世本集覽》第一冊:「 皇古一 盤古 初三皇 天皇十三頭 地皇十一頭 提地人皇之先」。(漢宋衷注 王梓材撰本)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一說三皇謂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既是開闢之初,君臣之始,圖緯所載,不可全棄,故兼序之。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立各一萬八千歲,也即每人相繼立一萬八千歲。《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天皇氏後而地皇氏興焉。太極老君又授《地皇內經》十四篇。地皇氏得此經,以治天下三十六萬歲,乃白日升天,上素虛玉皇天宮中,萬帝朝尊。」《洞玄靈寶本相運度劫期經》:「問曰:天尊所說天地運終劫數盡矣。造化萬物,乾坤更始。崑崙巨海,廣狹高卑具以說之。運阨之難,幾年一終?災會之艱,幾歲一遭?唯願分別。答曰:天地一成,乃至終盡,其中有三元九阨、大災小災,其運不可移。何以故?但數終矣,故不可移。所以者何?三元者,上中下也。一元三阨,數終叵易,凡有九阨,天不能改,地不能易,其數定矣。何以故?上元之上,九九八十一萬年而終;上元之中,八八六十四萬年而終;上元之下,七七四十九萬年而終:此上元三阨交運之數,故不可奪。中元之上,六六三十六萬年而終。」(《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地皇為中三皇,故取「中元之上,六六三十六萬年而終」之意,治天下三十六萬歲,三十六為天罡數,象徵准天治化年數多。後面的天皇也有治天下三十六萬歲之說,是同樣的意思,省略。民國繆鳳林《中國民族由來論》「二、辨巴比倫說」 云:186年,英國且爾曼著《中國民族由來論》說巴比倫與中國「文字語言相同者,如十紀計演算法,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各一萬八千歲。天皇二十三萬四千年,地皇十九萬八千年,總年數四十三萬二千年。(巴比倫以此計算大洪水以前諸王之年數)十紀之第一期者,九人治世(中國有九頭紀),此五紀(中國有五龍紀),又Sumir(中國循蜚紀),Dintirki(中國因提紀),Tamdin即波斯灣之北(中國禪通紀),Ur-bau(中國伏羲),十二月名稱之符號,十二支名之符號(《爾雅》《史記》所稱者)等是也。巴比倫之楔形文字,一變而為畫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李學勤、張豈之主編《炎黃匯典·文論卷》第37頁)地皇十一人,治天下共十九萬八千年,這是由18000年×11人=198000年而得來的。《春秋命歷序》:「天皇氏以木王,地皇氏以火紀.人皇出暘谷,分九河。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號曰防五。防五,天皇之號。次後地皇出,黑色面碧,號曰文悅,兄弟十一人,興於龍門,熊耳山。兄弟九人,相象以別,分治九州島,人皇治中輔,號曰握元。」(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l994年,第875、876頁.)地皇為黑色神人種,號曰文悅。明徐道編著《歷代神仙通鑒》卷一「第一節 太極判化生五老 三才立發育蒸民」:「天皇既老,聞西南岷山有后土夫人,生子十一人,以地為姓,長日地鏗,兄弟俱少有聖德。天皇召之與語,果系不群。地鏗之弟,一曰困敦,二曰赤奮若,三曰攝提格,四曰單閼,五曰執徐,六曰大荒落,七曰敦牂,八曰協洽,九曰涒灘,十曰作噩。天皇乃以己之少弟閹茂、大溯獻,配於地氏之下,曰十二支,以閼達下諸弟,曰十天干。地鏗以日照為晝,月照為夜一晝夜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眾星循躔度數,運行於空道。有東方一星,越歷諸宿,遍陰陽。十二月始行一次,而寒溫暑凉四時之功畢。故以之為歲。此日月星之推驗也。地鏗爰定三辰,上告天皇,天皇乃以所制干支之名,加於日月時上,以紀次之所在,周而復始,曉示四方,而民始有節候矣。」(今名《歷代神仙演義》,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版)漢族的神話史詩《黑暗傳》曰:地皇地鏗的名字又叫岳鏗。《洞神八帝妙精經》:「中地皇 地皇君人面蛇身,十一頭。太始元年七月五日出治。姓岳,名鏗,字紫元。將五嶽岳兵萬萬九千人,主治八荒四極三河四海山川溪谷,龍蛇龜鰲電鰲老魁為人作精祟者。」 中地皇地皇君,姓岳,名鏗,字紫元。鍾毓龍著《上古神話演義》第三十五章「巫咸鴻術為堯醫越裳氏來獻神龜」,其「神龜文」云:「天皇君後有地皇君繼之,姓岳,名鏗,字子元。兄弟共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山,以火紀官,爰定日、月、星三辰,是為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一月為冬至。兄弟各一萬八千餘年。」 地皇君,姓岳,名鏗,字紫元,一作子元。地鏗之弟各有其名,一曰困敦,二曰赤奮若,三曰攝提格,四曰單閼,五曰執徐,六曰大荒落,七曰敦牂,八曰協洽,九曰涒灘,十曰作噩。加上其父地靈,共十二人。地靈地皇,號曰文悅。明周遊著《開闢衍繹》「第三回 地皇分日月星辰」:「地皇曰:『吾令先代汝諸弟取其姓名,各處而居,再商晝夜之計。』諸弟請曰:『吾兄取何名姓?』地皇曰:『姓則共,而名分,取十宇創製諸辰法,永垂憲萬世,以此十宇為汝等安名。其一曰地創,二曰地制,三曰地諸,四曰地辰,五曰地法,六曰地永,七曰地垂,八曰地憲,九曰地萬,十曰地世。』諸弟受名謝恩。地皇分付曰:『汝等暫且散居各方,俟有召命,各宜向前立功。』諸弟領命,皆分別而去。」地鏗之弟另各有其名,一曰地創,二曰地制,三曰地諸,四曰地辰,五曰地法,六曰地永,七曰地垂,八曰地憲,九曰地萬,十曰地世。《路史·前紀·中三皇紀·地皇氏》:「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於雄耳、龍門之岳,鏗名岳姓,馬踶妝首。十一龍君,迭辟繼道。主治荒極,雲章載持。逮天恊徳,與地侔貲。太始之元,上成正一。不生不化,覆卻萬物。得道之秉,立乎中央。神與化游,唯庸有光。鬼出電入,龍興鸞集。鈞旋轂轉,周而復匝。爰定三辰,是分宵晝。魄死魂生,式殷月候。諸治徑易,火紀周正。草榮木替,亦號萬齡。伯陽父曰:『太古二皇,得道之秉,立乎中央,神與化游,以撫四方。是故能天運地墆,而輪轉無廢;水流不止,而與萬物相終始』。然不曰三皇者,豈非泰皇之世人道大備,非復二皇之代,故退首乎十紀,而不遂與二靈參邪?!予故從之,別紀二靈,而返泰皇氏於《九頭紀》。注引:《三皇經》:『天皇、地皇、人皇,開治各二萬八千歲』,而《河圖》、《帝系譜》等天地二皇俱萬八千歲,《始學篇》則雲『八千歲』。按《真源》云:『盤古氏後有天皇君一十三人,時遭刼火。乃有地皇君一十一人,各萬八千餘年。乃有人皇君兄弟九人,結繩刻木四萬五千六百年』。」龍門山,位於今中國山西省平順縣城東北50千米處,主峰海拔1700餘米。山勢險峻,因兩山對峙,谷中夾山石突起形似龍首,故名。地皇十一頭,此言後續之地皇也,故今取「地皇十二頭」為準。根據我們的研究,地皇在十紀之前,屬邃古時代,當時全球一體,九州島未分,則一朝一皇治統之。故「立各一萬八千歲者」,非同時也,而為相繼而治。12×18000=216000年。地皇氏十三頭各治天下一萬八千歲共216000年。地皇在十紀人皇氏之前,人皇氏治化年始於前3267480年辛酉,則地皇氏的末年是前3267481年庚申。每一個地皇治化18000年,十二個地皇氏相繼共治化216000年,前3267481年+216000年=3483481年,相基加上1年,為3483480年,這是地皇氏的元年是前3483480年辛酉。地皇氏總共治化年:前3483480年辛酉~前3267481年庚申。地皇氏年代表:地靈地皇,號文悅, 前3483480年辛酉~前3465481年庚申地鏗地皇,姓岳,名鏗,字紫元,一作子元 前3465480年辛酉~前3447481年庚申地創困敦地皇 前3447480年辛酉~前3429481年庚申地制赤奮若地皇 前3429480年辛酉~前3411481年庚申地諸攝提格地皇 前3411480年辛酉~前3393481年庚申地辰單閼地皇 前3393480年辛酉~前3375481年庚申地法執徐地皇 前3375481年辛酉~前3357481年庚申地永大荒落地皇 前3357480年辛酉~前3339481年庚申地垂敦牂地皇 前3339480年辛酉~前3321481年庚申地憲協洽地皇 前3321480年辛酉~前3303481年庚申地萬涒灘地皇 前3303480年辛酉~前3285481年庚申 地世作噩地皇 前3285480年辛酉~前3267481年庚申第四節 天皇氏年代考證清宋翔鳳《〈帝王世紀〉集校》:「天皇大帝耀魄寶,地皇為天一,人皇為太一。」(《續修四庫全書》第301冊史部 別史類)晉葛洪《枕中書》曰:「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日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梅之中。」宋羅泌撰《路史·前紀二·中三皇紀·天皇氏》:「天地成位,君臣道生。粵有天皇[1],是曰天靈[2]。望獲強尊[3],頎嬴三舌[4]。驤首鱗身[5],碧盧禿楬[6]。首出庶物,君有五期[7]。實司元化,歲紀攝提[8]。斟元陳樞,以立易威[9]。秉籙司契,無文不懐。干曜迨元,像符合氣[10]。亭毒萬有,風行焱逝[11]。靈書八會[12],自然洞神[13]。玉劵十華[14],人風真淳[15]。體真得極[16],提名旋復[17]。無門無旁,神運四奧。被跡無外無熱之陵[18],三輔九翌為世億齡[19]原注——[19]項竣《始學篇》:『天皇十三頭』,皇氏《洞紀》云:『一姓十三人也』,他書皆然,獨《春秋緯》言天皇、地皇、人皇皆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故《河圖括地象》云:『天皇九翌,提名旋復』,蓋輔翌者九人。爾《易通卦驗》云:『天皇氏之先,與干曜合元。君有五期,輔有三名』,注云『君之用事五行,更王者亦有五期,三輔公卿大夫也』。故《禮記正義》謂『三才既判,尊卑自然』,而有天地初分,即應有君臣治國第,年代綿逺而無文,爾三輔九翌並皇是十三人。」(欽定四庫全書)明徐道編著《歷代神仙通鑒》卷一「第一節 太極判化生五老 三才立發育蒸民」:「西北隅熊耳、龍門二山之間,有一上元夫人,莫知其始,生子十二人,皆以天為姓。長曰天靈.生得體段頎贏口,含三舌,驤首鱗身,碧盧禿竭,中具聖人之質。其十二弟之名,一曰閼逢,二曰旃(實為「左方右再上一左ノ」)蒙,三曰柔兆,四曰疆圉,五曰著雍,六曰屠維,七曰上章.八曰重光。九曰玄黓,十曰昭陽,十一曰閹茂。十二曰大淵獻,皆出入如風行焱吐。天靈不務興作,澹泊無為,而俗白化,人民尊之為主,是為天皇氏。繼盤古以治,以木紀德,足君臣之位。以三輔九翼鳥佐,秉籙司契,為龍風雲篆之章。是時五運始興,大化始立。」(即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版《歷代神仙演義》)天皇有兄弟十二人。天皇長曰天靈,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2月版,天皇長曰天穹。《春秋命歷序》:「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崑崙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相治。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兄弟十三人繼相治,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天皇號防五。《元始上真眾仙記》:「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又生九光玄女,號曰太真西王母,是西漢夫人。天皇受號十三頭,後生地皇,地皇十一頭,地皇生人皇九頭,各治三萬六千歲。」《佛祖歷代通載》卷第二:「太古諸君:(1)盤古首君治一萬八千歲(列子曰。運即盤古也。北山曰。天曰高一丈。地曰厚一丈。盤古曰。長一丈。……)(2)天皇氏。一身十三頭。韋昭曰。兄弟十三人。分地治化。各一萬八千歲。古今記曰。天皇一身。上十三首也。」記載天皇十三人的古籍還有:明朱謀【土韋】的《邃古記》,明朱權所撰《通鑒博論》,明袁王《綱鑒合編》,明陳士元撰《荒史》,明郭之奇撰《稽古篇》,清黃本騏《歷代統系錄·三皇》,清林春溥撰《開闢傳疑》等等史籍。《路史·前紀二·中三皇紀·天皇氏》:「天地成位,君臣道生。粵有天皇,是曰天靈。望獲強尊,頎嬴三舌。驤首鱗身,碧盧禿楬。首出庶物,君有五期。實司元化,歲紀攝提。斟元陳樞,以立易威。秉籙司契,無文不懐。干曜迨元,像符合氣。亭毒萬有,風行焱逝。靈書八會,自然洞神。玉劵十華,人風真淳。體真得極,提名旋復。無門無旁,神運四奧。被跡無外無熱之陵,三輔九翌為世億齡。……註:[18]《遁甲開山圖》云:『天皇出於柱州,即無外山也』。鄭康成云:『無外之山,在崑崙東南萬二千里』,《水經注》云:『或言即崑崙,榮氏雲五龍及天皇皆出其中』。」天皇又號天靈,加上兄弟十二人,共十三人。《洞神八帝妙精經》:「中天皇 天皇君人面蛇身,十三頭。平初元年十一月八日出治。姓望,名獲,字潤。將從青雲中陣兵萬萬九千人,主治雲中百二十魑鬼,千二百遊行鬼賊、萬二千陰邪之魁。」鍾毓龍著《上古神話演義》第三十五章「巫咸鴻術為堯醫越裳氏來獻神龜」,其「神龜文」云:「盤古氏後有天皇君兄弟一十三人,姓望,名獲,字子潤,號曰天靈,以木德王,被跡在柱州昆崙山下。」《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島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卬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東南神州即中國。天皇出於無外之山,後遷徙至昆崙山。據研究,無外之山即今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ScandinavianMountains(瑞典語:Skanderna、Fj?llen或者K?len,挪威語:Kj?len)也叫「舍倫山脈」,舊譯「基阿連山脈」。歐洲北部山脈,縱貫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起巴倫支海,西傍挪威海,南臨斯卡格拉克海峽,東瀕波羅的海海岸平原。長約1700千米,寬約200~600千米。一般海拔1000米左右。西坡陡峻,直逼海岸,東坡平緩。中等高度的古老台狀山地。西坡陡,東坡緩。一般海拔約1,000米,最高峰加爾赫皮根海拔2468米。個別地區有冰川覆蓋。從山麓向上分布著闊葉林、針葉林、高山草地。礦藏有鐵、銅、鈦、黃鐵礦等。山脈西坡的挪威沿海,由於冰川槽谷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海灣。寬僅一至數千米的海灣,由於海岸線曲折,長度往往超過100千米。狹長、幽靜的海灣,高峻、奇麗的山崖,景色誘人,是船艦良好的停泊地點。這是一方未被眾人所知、有著天堂似的的花的天地,香氣沁人心扉,原始的氣息讓人忘我,讓人嚮往。從地質學上來說,斯堪的納維亞山脈與蘇格蘭、愛爾蘭以及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同源,早在盤古大陸之時便已形成,是史上最雄偉的加里東山系的殘餘部分。《世本集覽》第一冊:「皇古一 盤古 初三皇 天皇十三頭 地皇十一頭 提地人皇之先 人皇九頭三十二世 蜀山氏之先 五龍五姓一世 攝提五十九姓三十五世 合雒三姓三世 連通六姓二世 序命四姓三世 皇古二 循蜚二十二氏 巨靈 句強 礁明 涿先 鉤陳 黃神 ? 巨神五世 犁靈 大騩 鬼騩 弇茲 泰逢 冉相 蓋盈 大敦 雲陽 巫常 泰壹 空桑 神民 倚帝 次民 因提十三氏 皇次四世 蜀山六世逐鬼六世 渾敦七世 東戶十七世 皇覃七世 啟統三世 吉夷四世幾渠一世 狶韋四世 大巢二世 遂皇四世 庸成八世 庖伏羲之先 皇古三 禪通十八氏 倉頡一世 柏皇二十世 中央四世 大庭五世 栗陸五世麗連十一世 軒轅三世 赫胥一世葛天四世 宗盧五世 祝融二世昊英九世 有巢七世 朱襄三世 陰康二世 無懷六世 厲山神農之先 包犧一世女媧神農八世禪通之餘 柏皇 大庭 栗陸 昆連 赫胥 葛天 祝融 昊英 朱襄 陰康 無懷附因提後 混沌 東戶循蜚後 太一即泰壹少典黃炎之先第二冊 帝世一疏仡上之一黃帝十世分姓十二 姬 若水高陽之先 江水高辛之先 」(漢宋衷注 王梓材撰本)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一說三皇謂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既是開闢之初,君臣之始,圖緯所載,不可全棄,故兼序之。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頭。澹泊無所施為,而俗自化。木德王,歲起攝提。兄弟十二人,立各一萬八千歲。地皇十一頭,火德王,姓十一人,興於熊耳、龍門等山,亦各萬八千歲。人皇九頭,乘雲車,駕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長九州島,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萬五千六百年。」明《三命通會》卷一·論支幹源流:「夫干猶木之干,強而為陽;支猶木之枝,弱而為陰。昔盤古氏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後,先有天而後有地,由是氣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閼逢、旃(當為「左方右再上一左ノ」)蒙、柔兆、疆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于、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民國繆鳳林《中國民族由來論》「二、辨巴比倫說」 云:1866年,英國且爾曼著《中國民族由來論》說巴比倫與中國「文字語言相同者,如十紀計演算法,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各一萬八千歲。天皇二十三萬四千年,地皇十九萬八千年,總年數四十三萬二千年。(巴比倫以此計算大洪水以前諸王之年數)十紀之第一期者,九人治世(中國有九頭紀),此五紀(中國有五龍紀),又Sumir(中國循蜚紀),Dintirki(中國因提紀),Tamdin即波斯灣之北(中國禪通紀),Ur-bau(中國伏羲),十二月名稱之符號,十二支名之符號(《爾雅》《史記》所稱者)等是也。巴比倫之楔形文字,一變而為畫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李學勤、張豈之主編《炎黃匯典·文論卷》第37頁)天皇十三人,共二十三萬四千年。《路史·前紀·中三皇紀·地皇氏》注引:「《三皇經》:『天皇、地皇、人皇,開治各二萬八千歲』,而《河圖》、《帝系譜》等天地二皇俱萬八千歲,《始學篇》則雲『八千歲』。按《真源》云:『盤古氏後有天皇君一十三人,時遭刼火。乃有地皇君一十一人,各萬八千餘年。乃有人皇君兄弟九人,結繩刻木四萬五千六百年』。」《太平御覽●卷七十六◎皇王部一○天皇》:「項峻《始學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二頭,號曰天靈,治萬八千歲,以木德王。《洞冥記》曰:天皇十二頭,一姓,十二人也。徐整《三五歷記》曰:溟涬始芽,濛鴻滋萌,歲起攝提,元氣肇啟,有神靈人十二頭,號曰天皇。」天皇兄弟十二頭,加上其長兄天靈天皇,共十三人。故今取「天皇君一十三人」為準。立各一萬八千歲,非同時也。當然此也為約數。天皇氏十三人,每個人治化18000年,13×18000年=234000年,則,天皇氏相繼共治化234000年。地皇氏治化年始於前3483480年辛酉,則天皇氏的末年是前3483481年庚申。前3483481年+234000年=3717481年,相基加上1年,為前3717480年,是天皇氏的元年。那麼,天皇氏的治化年就是:前3717480年辛酉~前3483481年庚申天皇氏年代表:天靈天皇,又號天穹,姓望,名獲,字子潤,簡作潤前3717480年辛酉~前3699481年庚申閼逢天皇 前3699480年辛酉~前3681481年庚申旃蒙天皇 前3681480年辛酉~前3663481年庚申柔兆天皇 前3663480年辛酉~前3645481年庚申疆圉天皇 前3645480年辛酉~前3627481年庚申著雍天皇 前3627480年辛酉~前3609481年庚申屠維天皇 前3609480年辛酉~前3591481年庚申上章天皇 前3591480年辛酉~前3573481年庚申重光天皇 前3573480年辛酉~前3555481年庚申玄黓天皇 前3555480年辛酉~前3537481年庚申昭陽天皇 前3537480年辛酉~前3519481年庚申閹茂天皇 前3519480年辛酉~前3501481年庚申大淵獻天皇 前3501480年辛酉~前3483481年庚申第五節 盤古氏及十紀的年代考證一、盤古的生平事迹中國漢族史詩《黑暗傳》「一、天地玄黃」云:「山崩地裂洪水後,重整江山分九州島。一聲閃電沙泥動,霹靂交加雷轟轟,分開混沌黑暗重。……玄珠乃是火中精,看你如何取回還?江沽回言不要緊,含在口中往迴轉。江沽飛到北溟地,口中玄珠如火炭。剛要落在洞府口,口中玄珠落下來,萬丈光焰騰空起。洞中玄冰來溶化,頓時波濤千萬里。 ——《逍遙遊》開天闢地版只見空中起黑雲,黑水已經漫天眼,天搖地動好驚人。聽得嘩啦一聲響,黑水淹到黑天外,狂濤巨浪蓋天頂。天蓋呼啦塌下來,把地扣得緊沉沉,後出盤古天地分。」(摘自網路「豆瓣讀書」《黑暗傳》)唐《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曆紀》「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宋《路史·前紀一》羅蘋註:「昔二氣未分,螟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復經四劫,天形如巨蓋,上無所系,下無所依,天地之外,遼矚無端,玄玄太空,無響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下無山嶽,上無列星,積氣堅剛大柔服維天地浮其中,輾轉無方。若無此氣,天地不生。天者,如龍旋迴雲中,復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里,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蟲,元蟲生濱牽,生剛須,剛鬚生龍。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並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復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當游厚地之問,仰吸天氣,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游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縕,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並不復呼吸,宣氣合會相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於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與天地相畢。」清《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死後骨節為山林,體為江海,血為淮瀆,毛髮為草木。」明《歷代神仙通鑒》卷一:「盤古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混沌開矣。」明《開闢衍繹》附錄《乩仙天地判說》:「天人誕降大聖。曰渾敦氏,即盤古氏,初天皇氏也。龍首人身,神靈,一日九變,一萬八千歲為一甲子,荊湖南以十月十六日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鍾毓龍著《上古神話演義》第三十五章「巫咸鴻術為堯醫越裳氏來獻神龜」,其「神龜文」云:「天地初分之時,盤古生於其中,能知天地之高低及造化之理。故曰:盤古氏開闢天地,蓋首出御世之人也。又曰:渾敦氏。」盤古氏,一名渾敦氏。盤古(元始天尊)是中天皇的老師。明《歷代神仙通鑒》第24頁,卷一「第四節 東皇西母同開化 白石金虹並遇師」:「二老(黃老、赤精子)稽首稱念化育洪恩,欲報無由。(玄玄)上人曰:『惟於寰中善行吾道,即是報本處也。子等欲知元始之事,我為子言之。盤古治世功成,蛻去軀殼。一靈不昧,遊行空中。因念「遊魂無賴,必須再憑父母精氣成形,方不失本來面目。如不從胞胎蘊育,終是清虛之氣,如何而可?」偶隨風飄至弗於逮,見一聖女曰太元.四十餘歲.抱守童真。獨自在嵯蛾山中,餐霞伏氣,保液養神,更可自為牝牡,顛倒陰陽。每日到峰頭採取日月精華。盤古喜其貞潔,栗其仰天呼吸之際,化清光投入其口,懷孕十二年,始化生於脊膂之間。即能言語行動.常有彩雲護體。元始修持百歲,有瑞氣熏達。我乃重入二儀,授其赤丹、金精、石景、水母、玉胞之法,既又授以太霄五品無極玄真之道。別去又經百歲,大道遂成。其願洪深,必欲以斯道覺世。因見世人愚濁,非一人所能普化,先尋有根器者為道化,必是生前能為民設教者,死後自有靈爽。以己前身是盤古,乃號曰元始。聞三皇御世.澹泊無為,便合清凈之旨,三才首判,已具上知之資,若求贊助,庶幾可成洪願。乃雲遊而南,首遇泰壹皇人於峨眉,即傳以三一真道。再遇皇覃於太白,授以二景靈符。歷衡山之野,雲陽道人求其玄理。經具茨之墟,黃蓋童子叩其丹元。挈廣壽老人作伴,教岱宗孫子成真,命五龍氏分司五方,令黃神氏永守中土。既至熊耳之山,有一人在坡邊採藥,見其神清氣爽,元始前問之。其人大呼曰:「我師果至!」即拜於道左。元始問其故,其人云;「弟子是天皇氏天靈同母弟,棲神於此。賴得金母來游,教以吸氣煉神、參真悟道。嘗雲當有高人指引。今吾師道貌非凡,金母之言驗矣。」元始告以道號,及為前因來尋爾等同歸真境,未知地人二氏何在。天皇曰:「聞人皇乃北洲周御國王之子,其母摩利支天有大神通,遊行三界之中,救濟眾生之苦,一胚胎生此九皇。分治南洲。其後真靈歸傍天母。但地皇去世,泯然無聞.惟冢在氓隴之間。」於是同往西南,尋見大冢。元始向冢隙以真氣吹之,假使朽骨得此,叩能回陽返本。見冢傍忽啟一門,一姥率十子出向。天皇告其來故。姥曰;「長男為道母招去,此時將回也。」少頃空中雲彩紛紜,儀仗簇擁,一人端坐輦上,有七豕御之而行。觀其威光赫奕,妙相圓明。后土躬身趨迎,句復呼地鏗出,拜元始。道母亦下輦相見。彼此剖露,乃知道母即摩利支天,道母亦知元始是無極真王,遂執弟子禮。元始曰:「吾等在塵寰中恐多腥穢,可到高上之境,方覺清虛。」群真稽首稱善。惟后土元君自量道力未充,願與次子十人且守地維中宮靜養。元始即與群真同上玉虛天界,尊道母為先天道後,居一氣梵天斗樞宮中。眾星四面旋繞,皆隨斗樞轉度。周御國王亦同贍養其間。天皇為天真皇人,居紫霄鈞天之上,為紫微元辰,萬象之主。』」(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4月版)《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紀》:「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岳,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髮為草木。秦漢間俗說:盤古氏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先儒說:盤古氏泣為江河,氣為風,目瞳為電。古說:盤古氏喜為睛,怒為陰。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也,而生物始於盤古」《中國創世神話》第79頁:「崩龍族創世史詩《達吉達楞格萊格》中說人類來源於天上,世上本無人。」印度尼西亞神話《古魯神下界》:「布吉斯人傳說,古魯神是縮進一根竹筒,然後順著彩虹滾下,離開天界的。在下降途中,他把汪洋一片的中界變成大地。接著,把隨身攜帶的各種神奇的植物葉子撒向大地。轉瞬間,混沌的世間開始長出各類植物,出現了許多動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東方神話傳說》第七卷,第66頁,) 古魯神即是盤古。 「而據史前的蘇美爾神話、巴比倫神話、希臘《神譜》、埃及神話、印度《奧義書》乃至地球另一端中美洲的印第安人傳說,這種『天地本來混為一體而為風和光所分裂的信仰,原是一種普遍於全世界的信仰(英湯姆遜《古代哲學家》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89頁)。』」(凱迪網文《從天地人說起》,作者:尤崇遐)此屆人類歷史上所有世界起源於混沌神話的原型都源自於中國的盤古神話。據我們研究,現代的地球人99﹪是盤古的子孫。《康熙字典》:「盤, 筆劃:盤:14;盤:15;盤:15,午集中-皿字部- 盤,異體字:洀。〔古文〕鎜《唐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畔平聲。《說文》承盤也。《正字通》盛物器。或木,或錫銅為之。」清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盤」字:「卷六-木部——盤:承盤也。從木般聲。鎜,古文從金。盤,籀文從皿。薄官切。」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盤」字:「承盤也。承盤者,承水器也。內則曰。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左傳曰。奉匜沃盥。特牲經曰。屍盥。匜水實於盤中。古之盥手者。以匜沃水。以盤承之。故曰承盤。內則注曰。盤,承盥水者。吳語注曰。盤,承盥器也。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謂刻戒於盥手之承盤。故云日日新也。古者晨必灑手。日日皆然。至於沐浴靧面。則不必日日皆然。據內則所云知之。盤引伸之義為凡承受者之偁。如周禮珠盤,夷盤是也。從木。般聲。薄官切。十四部。」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新」字:「取木也。取木者,新之本義。引申之為凡始基之偁。」故「日日新」意為每天都要警惕治化,或者做人的基礎的東西。 《中華字海》第540頁:「洀古同『盤』,迴旋。」可見,盤的本義是盛水之器皿。所謂「智者樂水」,水象徵智慧,這裡引申為道統,治化的基礎。盛通承,是繼承的意思。盤,另有迴旋,迴繞義,引申為盤踞。清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古」字:「卷三-古部——古: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從古。」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故」字:「使為之也。今俗雲原故是也。凡為之必有使之者。使之而為之則成故事矣。引伸之為故舊。故曰古,故也。墨子經上曰。故,所得而後成也。許本之。從攴。取使之之意。古聲。古慕切。五部。」古,其意也即今天能夠這樣智慧生存的原因。盤古的意思為:自古以來一直就存在的道統,是今天我們能夠這樣智慧地生存的原因。渾敦同渾沌,與盤古一樣,皆為號。盤古之名為太古仙人所取,故其意蘊深遠。歷史文化典籍對盤古,及其時代的描述,雖然有些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但也不失自然歷史真實的內涵。據研究,在盤古時代,正值地球地質第三紀上新世,主要由於地球內部物質與能量的作用(佔60﹪);以及「巴拿馬地峽上新世時大陸板塊繼續向它們今天的位置移動,上新世初它們離今天的位置約為250千米,上新世未它們離今天的位置約70千米,南美洲與北美洲通過巴拿馬地峽連接到一起」(百度百科-上新世,下同),導致了超級火山的爆發,同時引發10.2級大地震,以及大海嘯,「南美洲的有袋目動物幾乎滅絕」。由於溫室效應,南北美洲及南極冰山融化,造成了世界性的洪水泛濫。《黑暗傳》「山崩地裂洪水後……萬丈光焰騰空起。洞中玄冰來溶化,頓時波濤千萬里。」《路史·前紀一》「崖石出血成水」,描述的就是這段歷史。「巴拿馬地峽的形成對地球的氣候有很大影響,原來沿赤道的大洋暖流被切斷,大西洋開始變冷,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溫降低」。地球就此遭遇了嚴重影響全球氣候的超級火山災難,整個中國處於火山灰燼及火山氣體的籠罩中,天地一片混沌,使當時的民眾困苦不堪。南朝梁人任昉《述異記》記載:「今南海有盤古氏墓,亘三百里,俗雲後人追葬盤古之魂也,桂林有盤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據佛教,三禪天第二天無量凈天人,平均身長32由旬。一由旬為4.75公里,等於9.5里。300里÷9.5≈32由旬。因此,可以判定,盤古本來是無量凈天人。佛教無量凈天人天壽4大劫,合地球人間1658.356億年。所以,《三五曆紀》才說:「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盤古極長」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身體極長,二是壽命極長,三是影響極長。盤古本是天人,因不忍地球人類受苦,從天而降,用了十八天的時間,以無量凈天大神通施「喚雨呼風」法術(忉利天「天罡三十六法」之第五法也屬於類似之術),一掃籠罩在中國上空的火山氣體,大地恢復了生機,使全球氣候也回到了正常,此即傳說描繪的開天闢地: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謂之混沌太極開而生天地陰陽。這段歷史,《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云:「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黑暗傳》則是這樣描述的:「一聲閃電沙泥動,霹靂交加雷轟轟,分開混沌黑暗重。」至於「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那是象徵盤古為人類辛苦奔波,粉身碎骨,肝腦塗地,萬死不辭。《周禮·春官宗伯第三》有曰:「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於四方。若以書使於四方,則書其令。」《拾遺記》卷一:「黃帝置四史,以主圖籍,使九行之士以統萬國。九行者,孝、慈、文、信、言、忠、恭、勇、義。……黃帝置四史官,令沮誦、蒼頡、隸首、孔甲居其職。」(《四庫全書》本)軒轅黃帝時代就有史官,有史官必有正史。《拾遺記》卷二:「夏禹——錄曰:書契之作,肇跡軒史,道朴風淳,文用尚質。降及唐、虞,爰迄三代,世祀遐絕,載歷綿遠。故使玉牒金繩之書,蟲章鳥篆之記,或秘諸岩藪,藏於屋壁;或逢喪亂,經籍事寢。前史舊章,或流散異域。故字體與俗訛移,其音旨隨方互改。」《路史·後紀五·疏仡紀·黃帝紀下》:「昔孔子求古史記,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是矣。說者以為神農,非也。傳曰:三王百世,計神元書,五帝之受籙圖。世有史記,從政之籙。帝魁以來,訖於秦,繆除禮樂之書,三千三百有四十篇,夫子刪之,斷自舜始,所存者百篇而已。典有五,而軼;其三墳有三,而不存其一。」因為感戴盤古對地球人類所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三代以上正史,及秦漢以來野史多有記載;上古至今,世界民間也一直流傳著他的故事。 地質學有盤古大陸這個概念,是指在古生代至中生代期間形成的那一大片陸地。而這個名字是由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所提出的。這是人類歷史集體無意識的作用所致。二、盤古氏的年代考證《隋書·經籍志四》:「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元始天尊即是盤古。因為開皇的年代是一個主要的基準,所以,我們在此就先研究開皇的年代。㈠開皇劫數年代考1《歷代神仙通鑒》卷二第六節:黃帝「歲在庚戌,上應開皇十劫。」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本105頁,下以「另本」說)《歷代神仙通鑒》卷四第三節:「見上帝之後,有一位身長九尺。風目龍眉,美髯紺發,拱手而立。眾欲啟問,玉晨為之敷宣曰:此乃太始化身.太極別體。在天皇時為太始,地皇時在天曰太上,人皇時下降為太朴。至文明九劫,傳我玉冊,多得變化之法。後當開皇十劫之初,下應黃帝甲午歲之三月甲寅三日午時。」(遼寧版218頁)《歷代神仙通鑒》卷三第二節:註:堯立十八載,始當五百年之數,為下皇季一劫。(遼寧版144頁)我們認為五百年有王者起,故此黃帝當為軒轅黃帝。軒轅黃帝元年6284年丁丑,則黃帝甲午歲當為前6267年甲午。軒轅黃帝元年6284年-前6267年=17年,相基加1年,為18年,據此軒轅黃帝在位18年,前6267年,軒轅黃帝調歷子正,甲午歲之三月甲寅三日午時,上應開皇十劫之始。黃帝「歲在庚戌,上應開皇十劫。」誤,當為軒轅黃帝「歲在甲午,上應開皇十劫。」2《歷代神仙通鑒》卷一第九節:「時帝之三十年,正合上天文明九劫。天下午豐物阜,景泰民安。」(遼寧版64頁)炎帝神農氏以火德王,元年前6810年辛卯~前6670年辛亥,在位140年,壽181歲。前6267年+500年=前6767年甲戌,炎帝神農氏元年前6810年-前6767年=43年,則,神農在位43年,前6767年甲戌,為上天文明九劫之始。3唐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說:「太史公作《史記》起黃帝、高陽、高辛、唐堯、虞舜、夏、殷、周、秦訖於漢武帝天漢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歷代神仙通鑒》卷四第六節(遼寧版237頁):「時一真子.奉師命。為殷德將衰,於今娶酉歲,正當十三劫數,事聖王應運而起,令下山輔正立功。來中條山辭別,玄女恰與岐倫、菌公、風后、務光、仇生六位共議時政。適老彭、務光曾與相識,問出原由,喝退眾人,攜之入山,細問彭祖,道祖甲之淫亂。武乙之強暴。」《歷代神仙通鑒》卷四第八節(遼寧版320頁):「倫曰:『五百年有王者興,周襄王癸巳歲,正當肅豫十四劫,已過七十餘年,無應運者出,故往老君處。擬一降世之人。』」我們認為,以上是受張守節所推黃帝年代的影響,與實際開皇劫數年代並不合。4前6267年甲午-500年=5767年,相基加1年,當為前5768年。則,前5768年癸丑,為開皇十劫之終年。前5768年+5000年(十劫數)=10768年,相基加去1年,為前10767年甲午則,前10767年甲午,為開皇劫數年代之始。㈡十紀的具體年數考證以及初三皇的年代1《路史·前紀二·九頭紀·泰皇氏》曰:「昔者太極泮,而渾敦氏職馬;渾敦氏逸,而有初三皇君;三皇射,而二靈作。二靈後,乃有十紀:其六在鉅靈氏之前,百七十有八姓;其四在鉅靈氏後,三紀五十二姓,而疏仡之紀自黃帝始,其歲之遠近,置而勿論可也。録條刺於右端。其一曰九頭,是為一姓紀,則泰皇氏紀也。」(《四庫全書》本)此謂渾敦氏即盤古氏,在初三皇前。「二靈」者,中三皇之天皇、地皇。九頭紀,則泰皇氏紀也。《洞神八帝妙精經·九皇圖》: 「初天皇 天皇君長九寸,披青錦帔,著青錦裙,戴九天寶冠,執飛仙玉策。  初地皇 地皇君長九寸,披白錦帔,著素錦裙,戴三晨玉冠,執元皇定錄之策。  初人皇 人皇君長九寸,披黃錦帔,著黃錦裙,戴七色寶冠,執上皇保命玉策。 右初三皇,是虛無空之變化,應感同人,同而又異。學士存之,男女不得和混,勿履殗穢,有犯考由左官。三年不犯,神降對言,授長生之訣,登三清之宮也。」《世本集覽》第一冊:「 皇古一 盤古 初三皇 天皇十三頭 地皇十一頭 提地人皇之先 」。(漢宋衷注 王梓材撰本)此亦云盤古在初三皇前。盤古之後有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卷八十三引《補衍開闢》:「代(世)所謂盤古氏者,神靈,一日九變,蓋元混之初,陶融造化之主也。《六韜·大明》云:『召公對文王曰:「天道凈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寧。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盤古之宗不可動也,動者必凶。」 』今贛之會昌有盤古山,本盤固名。其湘鄉有盤古保,而雩都有盤古祠,盤固之謂也。按《地理坤鑒》云:『龍首人身。』而今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廟祀。事具徐整《三五曆紀》及《丹壺記》。至唐袁天綱推言之《真源賦》,謂元始應世,萬八千年為一甲子。荊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為盤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陰暗,雲其顯化之所宜,有以也。《元豐九域志》:『廣陵有盤古冢、廟』,殆亦神假者。《錄異記》成都之廟有盤古三郎之目。」《六韜》成於商末,今之《六韜》為後人之口述。可見,至遲商末年之時即有盤古說。而這也說明盤古之說在上古是存在的。明《開闢衍繹》附錄《乩仙天地判說》:「天人誕降大聖。曰渾敦氏,即盤古氏,初天皇氏也。龍首人身,神靈,一日九變,一萬八千歲為一甲子,荊湖南以十月十六日為生辰。有初地皇氏,初人皇氏。」此雲盤古為初天皇。盤古以「一萬八千歲為一甲子」,可見其治世時間之長。明《歷代神仙通鑒》第6頁,第一回「太極判化生五老 三才立發育烝民」:「時有出類一人,生於大荒之野,身材四倍常人,頭角睜嶸,面目奇異,肢體密砌紺毛,獠牙倒出口外.明天地之道,達陰陽之變,是謂盤古氏,又日渾敦氏。見山嶺崎嶇,川源浩蕩,彼此阻絕不通。乃教眾人於濟渡津頭.搭起浮梁,填平衝激。自審山石之精堅者,執之以椎鑿險峻峨岩,一時否塞開闢,相通往來。眾皆服其作用,相與尊奉之。盤古遂出御世,是為三才首君。始有君民之別爭盤古常坐高處。眾人聚立聽教.乃分講天地迴旋、陰陽消長之理。上說三光,下談四海,聽者忘倦,由是混茫肇開矣。迨盤古歷世既久,一旦化去,民皆哀慟。有子十七人,長日赫天氏,埋父屍於中山,自揣不能治世,避入東之泰山以居。」(今名《中國神仙大演義》,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2月版)盤古為三才首君,初地皇初人皇均為盤古之子。《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盤古神話新論》第36頁,「五、中原盤古神話的本體層次結構」:「第四,盤古山還傳說著盤古夫妻婚後生有八個兒子,分居八方,盤古居中,分管『九州島』。一百萬年後兒子死去。盤古又收回八個兒子的靈魂埋在石獅子山(八子山)旁。」(張振犁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1年5月版)因為盤古本是天人,壽命極長,所以他的兒子們也壽命非常長。盤古為初天皇氏,一百萬年,其中包括初地皇初人皇,初地皇初人皇都是盤古的兒子。《風俗通義》引孔子語稱:「封泰山,禪梁父,可得而數,七十有二」,當指王者功成封禪,以告天地的意思。漢魏以後,道教沿襲古制,奉祀東嶽大帝。據東方朔撰《神異經》所言:盤古終世之時,其子名赫天氏。時有三皇代出,赫天乃人居一山,於此代代相傳,故其山後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有子胥勃氏,胥勃子玄英氏生二子,長名金輪王,次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彌輪仙女。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入腹,覺而有娠。生二子,長回金蟬氏,後稱東華帝君;次子金虹氏,後稱東嶽帝君。《三教源流神搜神大全》卷一:「東嶽——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嶽之宗,天帝之孫,神靈之府也。東方朔《神異經》曰: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曰胥勃氏,胥勃氏曰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輪王。金輪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嬋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東嶽帝君也。金嬋氏即東華帝君。金虹氏有功在長白山中,至伏羲氏封為太歲,為太華真人,掌天仙六籍。遂以歲為姓,諱崇。其太歲者,乃五代之前無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伏羲誤,當為太昊。金蟬氏,是初人皇。轉輪聖王有四種,在佛經裡面講「金、銀、銅、鐵」,用這個來比喻。金輪王,這是最大的轉輪聖王,他所統轄的區域是多大呢?在佛經裡面叫一四天下,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他管一個太陽系。所以,金輪王必定是整個地球人類社會的皇帝。金輪王是初地皇。《三教源流神搜神大全》卷一:「東華帝君:東華者,以帝君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也,分治東極,居東華之上也。紫府者,職居紫府,統三十五四司,遷轉洞虛宮較品真仙也。陽者主東方少陽之氣,生化萬匯也。帝君者,位東方諸天之尊,君牧眾聖,為生物之主。」《神異經·東荒經》云:「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髮皓白,人形鳥面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恆與一玉女投壺,每投千二百矯,設有入不出者,天為之噓;矯出而脫悟不接者,天為之笑。」《神異經·中荒經》云:「崑崙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周圍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鳥,名曰稀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之東王公也。」《真教元符經》云:「昔二儀未分,溟滓蒙洪如雞子,玄黃之中生自然。有盤古真人移古就今,是曰盤古,乃是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行虛空之中。又有太元聖母化生天脊膂中,經百劫,天王行施,聖母生東王公。東王公治世三萬六千歲,受元始上帝符命,為東目大帝扶桑大君東王公,號曰元陽。」晉葛洪《枕中書》曰:「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日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梅之中。」「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誤,治三萬六千歲者為東王公。在南宋仲勵《祈嗣拜章大醮儀》的醮神名單中,位列第十九,名「東華木公道君」,在南宋金允中《散壇設醮品上》三百六十分位真靈名單中,位列第十,名「東華上相木公青童帝君」,在南宋呂元素《黃籙羅天一千二百分位》(載《道門定製》卷三)中,作為第九狀所請的第一位神靈,名「水府扶桑大帝」,位居水府諸神之首。儘管東王公之名的出現在西王母之後,但因他是初人皇,在道教中的地位卻比西王母更高,到南宋金元時尤甚。元道士秦志安《金蓮正宗記》卷一《東華帝君傳》贊曰:「全真之道,醞釀久矣!自太上傳之金母,金母傳之白雲,白雲傳之於帝君。」此「帝君」指東華帝君,即東王公。接著稱:「帝君姓王氏,字玄甫,道號東華子」,「在人間數百歲,殊無衰老之容。開闡玄宗,發揮妙蘊,陰功濟物,玄德動天,故天真賜號曰東華帝君,又曰紫府少陽君」。《金蓮正宗像傳》:「帝君姓王,不知其名,世代、地理皆莫詳。得太上之道,隱昆嵛山,號東華帝君;復居五台山紫府洞天,或稱紫府少陽君。後示現於終南山凝陽洞,以道授鍾離子。又按《仙傳拾遺》云:帝君蓋青陽之元氣,萬神之先也。居太晨之宮,紫云為蓋,青云為城,仙僚萬億,校錄仙籍,以稟命於老君。所謂王姓者,乃尊高貴上之稱,非其氏族也,斯言蓋得之歟!元世祖皇帝封號東華紫府少陽帝君,武帝皇帝加封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柯道沖《玄教大公案》序云:「道統之傳,其來久矣!始太上混元老祖,以……《道德》授關令尹子。其十子各得其妙。……自周漢以來,惟尹子嗣祖位,金闕帝君繼道統,授東華帝君,帝君傳正陽鍾離仙君,鍾傳純陽呂仙君,……」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稱:「木公生於碧海之上,蒼靈之墟,以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據諸道經記載,東王公姓王氏,字玄甫,又號東華子、木公、青童君、東方諸、青提帝君,紫府少陽君、尊稱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其誕辰日為農曆的二月初六。東華帝君金蟬氏,是初人皇。盤古本為天神,有神通變化。其「龍首人身」是後世之人依照「龍的傳人」說所比附。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紀念盤古從天上下凡拯救人類的日期。《路史·前紀·中三皇紀·地皇氏》注引:「《三皇經》:『天皇、地皇、人皇,開治各二萬八千歲』,而《河圖》、《帝系譜》等天地二皇俱萬八千歲,《始學篇》則雲『八千歲』。按《真源》云:『盤古氏後有天皇君一十三人,時遭刼火。乃有地皇君一十一人,各萬八千餘年。乃有人皇君兄弟九人,結繩刻木四萬五千六百年』。」《混元聖紀·卷之一》:「《三五曆紀》云: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天地開闢,盤古在其中,後乃有三皇。此三才之始也。」此說盤古在天地人三皇之前。《太上老君歷世應化圖說·序文》:「唐高宗干封二年戒諭爭論敕:……又以先後論之:道乃先天而先地;佛乃後出而後興。道始於盤古之先,佛於周庄之世上下相距三百萬七千餘年!孰敢以周庄加於盤古之前哉!」此以周庄代道統起源,盤古是元始天尊,故知盤古距今至遲已經三百多萬年以上。2《隋書·經籍志四》曰:「道經者,雲有元始天尊,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說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窮桑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道教大辭典》第169頁「元始天尊」詞條:「天地新開,都有年號,稱為延康、赤明、龍漢、開皇,年號之間相距有41億萬年之久。」(中國道教協會、蘇州道教協會編,華夏出版社,1994年6月)以上其劫所歷年數是各不相等的,唯以授道為準。劫之順序當是:龍漢、赤明、開皇、延康。41億萬年,在古代億為10萬,41億年就等於41萬年;後面還有一個萬年,就再進一位,成為410萬年。《混元聖紀》卷之二:「《九天生神章》曰:大運將期,數終甲申,三官鼓筆,料別種人,考算功過,善惡當分。自赤明以來,至上皇元年,依元陽玉匱受度者,應二十四萬人。開皇以後,數至甲申,諸天選叔,仙曹空廢,官僚不充。依《元陽玉曆》,當依三代,更料有心,積善建功,為三界所舉,五帝所保,名在上天者,取十萬人以充其任。又當別舉一十二萬人,以充儲官。三官相應,皆逆注種名。謂合生四天為後劫種人也。又九幽之府,被束華青官九龍符命,使拔九幽男女死魂,宿名有善,功德滿足,應受開度者,取三十二萬人,以充甲申驅除之後,開大有之民。劫歷皆然,悉察命於老君也。 ……上和乃天上之紀年也,如赤明、朱靈、清漢、天漢、開皇、上皇之類也。……老君於龍漢元年分身於中央大福堂國,出真文赤書以化其民,民皆長生。又於南極赤明之國出火煉真文,故號洞陽之庭,有流火之池,人煉其形,皆成金色。上置南昌之宮,下立朱陵之館,以主生成。老君以龍漢、赤明、上皇、延康、開皇五劫皆運始青、丹光、中靈、素華、玄陽之炁,輪轉而為玉曆、龍漢以來,渺渺億劫,混沌之中寥廓無光,載籍叵考。赤明開圖,然後經典始可得而推也。真文者,五方真炁之精凝結成文,八角垂芒,或為雲篆之形,或成飛走之狀,即今之符文,天真之信契也。以上並互見於三洞真經也。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曰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在地皇時號,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古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宋觀復大師高士謝守澦編)中央大福堂國就是神州中國。張振犁著《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盤古神話新論》「五、中原盤古神話的本體層次結構」第36頁:「第四,盤古山還傳說著盤古夫妻婚後生有八個兒子,分居八方,盤古居中,分管『九州島』。一百萬年後兒子死去。盤古又收回八個兒子的靈魂埋在石獅子山(八子山)旁。」(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1年5月版)盤古氏治化一百萬年,加上天皇氏、地皇氏治化的年代,可知盤古之始在四百萬年以上。所以,這裡的億萬應該是百萬的意思。也就是說,盤古龍漢元年至開皇元年,歷4100000年。那麼一百萬年之數本來是一個約數。李叔還《道教大辭典》引《雙華歲鈔》老氏之書曰:「天地之數有五劫。東方起自子,曰龍漢,為始劫。南方起自寅,曰赤明,為成劫。中央起自卯,曰上皇,北方起自午,曰開皇,俱為住劫。西方起自酉終於戌,曰延康,為壞劫。」(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7年)子丑為始劫龍漢,寅為成劫赤明,卯辰巳為住劫上皇,午未申為住劫開皇,酉戌為壞劫延康。可見此劫年數不是平均的。《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歷世應化圖說》:「第五化、受玉圖老君於上皇元年甲子七月二日,出遊西河,第九化、誕玄靈老君當龍漢元年,分身於中央大福堂國,出真文赤書,以化其民,皆得長生。第十一化、垂經教老君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為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赤明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靈寶君,化為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上皇元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為泰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十二化、撰靈篇老君於中皇元年歲壬戌三月一日,於玉天瓊房,推較本元,撰集靈篇,以為寶經三萬卷、符圖七千章、玉訣九千篇,以授東海方諸宮青童大君,使傳後學玉名合真之人。大君既受寶經,位登上相,金華玉女,紫晨玉童,各三千人,俱侍衛焉。末學之子,欲受經及修行,皆宜先奏金簡於青宮,投玉札於上清。典錄玉司,常陰察人精粗,其有勤苦,乃得授玄焉。」(甘肅平涼崆峒山彩繪)《應化圖說》中的五劫次序有一點混亂。應該以「老君以龍漢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天寶君,化為玉清境,說《洞真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聖大乘之道也。赤明元年,號無形天尊,亦名靈寶君,化為上清境,說《洞玄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上皇元年,號梵形天尊,亦名神寶君,化為泰清境,說《洞神經》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為準。《混元聖紀》:「老君於龍漢元年分身於中央大福堂國,出真文赤書以化其民,民皆長生。……老君在天皇時,號玄中大法師,亦曰通玄天師,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在地皇時號,有古大先生,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在人皇時,號盤古先生,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在伏犧時,降于田野,號郁華子,授《天皇內文》,又降河圖八卦之文,教人以順性之道。」龍漢元年,是盤古開天闢地之時。在天皇時,出《洞真經》一十二部,以無極大道下教人間。赤明元年,在地皇時,出《洞玄經》一十二部,化人以無上正真之道。上皇元年,在人皇時,出《洞神經》一十二部,化人以太平無為之道。《雲笈七籤》卷七引《靈寶經》:「赤明開圖,運度自然,元始安鎮,敷落五篇。」《太上老君歷世應化圖說》:「第十一化、垂經教 十二部:一、本文 [ 本,始也,根也。文,分也,理也。謂理於萬事,又能表全至理也]。二、神符 [ 神用無方,利益眾生,信若符契 ]。三、玉訣 [ 玉,名無染。訣,語不疑。謂決定了知,更無疑染 ]。四、靈圖 [ 靈,妙也。圖,度也 ]。五、譜錄 [ 謂緒記聖人,以為教法 ]。 六、戒律 [ 戒,解也,界也,止也。律,率也,直也,懷也 ]。七、威儀 [ 毅嶷可畏,軌式所宜 ]。八、方法 [ 謂修行治身,有方所節度也 ]。九、眾術 [ 眾,多也。術,道也。謂趣至極之初道也 ]。十、記傳 [ 記,志也。傳,傳也。謂記志本業,傳示後人也 ]。十一、讚頌 [ 贊以表事,頌以歌德 ]。十二、表奏 [ 表,明也。奏,湊也。表心事上共湊大道也 ]。開合為三十六部尊經,上應三清三十六,中應三界三十六帝,下應九壘三十六土皇,內通人身三十六宮。故人頭有九宮,心有九孔,臍有九神,形有九戶,凡三十六所。外合三十六音也。」赤明開圖,即在地皇時,出《洞玄經》一十二部,赤明所開之圖,靈圖也。開圖又通開渡,以《洞玄經》一十二部渡眾生。《混元聖紀》之「赤明開圖,然後經典始可得而推也」,所言者,《洞玄經》中有數術內容,可以推算宇宙人生。道教另有劫期之說,《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歷世圖》 :「第七化、歷劫運:(圖略) 老君生於無始,起乎無因,獨立於冥涬之前,周行於開闢之後。經歷劫運,甚為久遠。劫運者,天地成壞之名,陰陽窮盡之數。陽盡即生陰,故為大水;陰盡即生陽,故為大火。陽極於九,故云陽九;陰極於六,故云陰六。小則三十日為一交,十二交為一度,三千三百度為小劫,九千九百度為大劫,九九八十一萬年為劫終也。以夫陽極於九,陰極於六,凡陰陽之數,極於九、六者,則三界蕩然。此時天炁窮於太陰,地炁極於太陽。陽極為孛,陰極為否。陽極則其精化為水,陰極則其精化為火。先焚以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內,金玉化消,毫末無遺。然後,元炁複合,謂之混沌。混沌剖判,再分天地,一起一伏,周而還始。老君行化,經歷此劫不知其數。故經有云:『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辛』是也。」則,30日為1月,12月為1年,3300年為小劫,9900年為大劫,81萬年為劫終。3《混元聖紀卷之二》:「按《上清經》云:天圓十二綱,地方十二紀,天綱運關三百六十度為陽孛,地紀推機三千六百度為陰蝕,天綱三百三十曰運關一周,地紀三千三百曰推機一度。九千九百度為天地熙交,名大陽九、大百六,亦名大劫大運也。以數乘之,大幾三百三十年一度陽孛,此為小陽九之災。一百八萬九千年即天綱運關,三萬三千周地紀推機,三千三百度大運之交也。夫天動地靜,陽躁陰遲,故有孛、蝕之異耳。此時天氣窮於太陰,地氣極於太陽,陽極則孛,陰極則否,陽極則其精化為水,陰極則其精化為火。先焚為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內,金玉消化,毫末無遺,然後元氣複合,謂之混沌。」(宋觀復大師高士謝守澦編)天綱330年為運關一周=55×6年。地紀3300年為推機一度=55×60年。三萬三千周地紀推機33000年=3300年×河圖之數的另一種表達方式10。三百三十年一度陽孛330年×三千三百度為小劫3300年=1089000年即天綱運關。55×6年=330年,55×60年=3300年,3300年×3=9900年×81≈81萬年。《太上老君八十一化歷世圖》 :「第七化、歷劫運:(圖略) 老君生於無始,起乎無因,獨立於冥涬之前,周行於開闢之後。經歷劫運,甚為久遠。劫運者,天地成壞之名,陰陽窮盡之數。陽盡即生陰,故為大水;陰盡即生陽,故為大火。陽極於九,故云陽九;陰極於六,故云陰六。小則三十日為一交,十二交為一度,三千三百度為小劫,九千九百度為大劫,九九八十一萬年為劫終也。以夫陽極於九,陰極於六,凡陰陽之數,極於九、六者,則三界蕩然。此時天炁窮於太陰,地炁極於太陽。陽極為孛,陰極為否。陽極則其精化為水,陰極則其精化為火。先焚以大火,次漂以大水。上至九天之下,下至九地之內,金玉化消,毫末無遺。然後,元炁複合,謂之「混沌」。混沌剖判,再分天地,一起一伏,周而還始。老君行化,經歷此劫不知其數。故經有云:『上世始以來,所更如沙塵。動則有載劫,自惟甚苦辛』是也。」則,30日為1月,12月為1年,3300年為小劫,9900年為大劫,81萬年為劫終。三千三百度為小劫,九千九百度為大劫。3300年×3=9900年。55是河圖之數為陰,6是六極為陰極,55×6年=330年,陰陰得陽,三百三十年一度陽孛。三百三十年一度陽孛,此為小陽九之災:330年×九千九百度為大劫9900年=3267000年。這是十紀之年數。3267000年÷河圖之數的另一種表達方式10=326700年。這是十紀每一紀的年數。由上可知,相對來說十紀之年數是大劫數,十紀每一紀的年數是小劫數。《真教元符經》云:「昔二儀未分,溟滓蒙洪如雞子,玄黃之中生自然。有盤古真人移古就今,是曰盤古,乃是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行虛空之中。又有太元聖母化生天脊膂中,經百劫,天王行施,聖母生東王公。東王公治世三萬六千歲,受元始上帝符命,為東目大帝扶桑大君東王公,號曰元陽。」東王公,即初人皇東華帝君金蟬氏治世三萬六千歲。盤古年代的具體計算如下:盤古龍漢元年至開皇元年,歷4100000年。前10767年甲午,為開皇劫數年代之始。則,4100000年+前10767年=前4110767年前4110767年-3276480年(十紀至公元元年年數)=843287年843287年-216000年(十二個地皇所歷年數)-234000年(十三個天皇所歷年數)=393287年393287年,就是初三皇(盤古是其中的初天皇)治化的年數。晉葛洪《枕中書》曰:「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日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 元始君即盤古,其所經一劫之年數是多少呢?顯然,相比較393287年,3300年和9900年都年數不夠,81萬年和3267000年的年數又太大,那麼只有326700年數才合適。唐釋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二:「韋昭《洞紀》曰:世俗相傳為:盤古一日七十化,覆為天,偃為地,八萬歲乃死。」盤古「八萬歲乃死」,來源於佛教的地球人類最高壽命為八萬四千歲之說。盤古本為天人,則不在此例,實際治化年數,據研究大於二十萬年。盤古與其子為初三皇,初三皇共歷393287年,後才有中三皇。則,初三皇盤古氏的年代當為:初天皇盤古氏治化年數:326700年。初人皇東華帝君金蟬氏治化年數:36000年。初地皇金輪王治化年數:393287年-326700年-36000年=30587年。前3726480年為天皇氏的治化元年。初三皇的年代初人皇東華帝君金蟬氏治化年:36000年,前3717480年+36000年=3753480年,這是初人皇的元年。天皇氏元年是前3717480年辛酉,那麼,初人皇的末年就是前3717481年庚申;前3753480年辛酉~前3717481年庚申。初地皇金輪王治化年:30587年,前3753480年+30587年=前3784067年,這是初地皇的元年。前3753480年辛酉,那麼,初地皇的末年就是3753481年庚申;前3784067年甲戌~前3753481年庚申。初天皇盤古,一名盤古氏,又稱渾敦氏。治化年:326700年,3784067年+326700年=4110767年,這是初天皇的元年。初地皇元年是前3784067年甲戌,那麼,初天皇盤古的末年就是前3784068年癸酉;前4110767年甲戌~前3784068年癸酉。分享:2喜歡0贈金筆贈金筆閱讀(585)┊ 評論 (0)┊ 收藏(0) ┊轉載(2) ┊ 喜歡▼ ┊列印┊舉報已投稿到: 排行榜 排行榜前一篇:中國文明五千年之說的由來後一篇:著作:世界三皇五帝十紀與中國上古歷朝年代通考(2-十紀)
推薦閱讀:

30年代的美國老照片
香港的成長與煩惱不確定的年代 難自主的命運
那個年代1
別再問我什麼是八十年代
徐劍梅:那個言情的年代

TAG:中國 | 人類 | 世界 | 年代 | 三皇五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