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詩詞和民族精神
木 子
中華詩詞和民族精神
中華詩詞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美的形態,體現中國文化貴和尚中、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的基本精神,即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國文化主張貴和尚中精神,肯定事物是多樣性的統一。《易傳》提出「天下百慮而一致,同歸而殊途。」(《繫辭下》)
對立統一是美的內涵,表現在詩詞上是韻律、節奏、情感的和諧。清趙翼說:「自中唐以來,律詩盛行,競講聲病,故多音節和諧,風調圓莢。」(《歐北詩話·黃山谷詩》)和諧就是配合勻稱、適當、協調。
中國律詩基本特徵:①聲律。句內平仄相間,聯內平仄相對,聯問平仄相粘,腳分明。②對仗。首尾兩聯可對可不對,中間無論多少聯要相對。③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偶數句要押韻。④定句和定言。一首詩有一定句數,每句有一定字數。⑤節律和章律。每句有一定節奏結構要求,每首詩要聯內相承,聯間遞轉,起承轉合,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講平仄、押韻。
○|––||△––|||–△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這首詩句內平仄相間(其中○可平可仄),聯內平仄相對,聯間平仄相粘。平仄音按一定規律組合,抑揚高下,起伏交錯,使矛盾平衡統一,讀起來珠圓玉滑,達到了音調和諧效果。
詩詞要押韻。韻,就是和諧好聽的聲音。唐白居易講:「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易入」(《與元九書》)「韻協」,指聲音和諧,協調。韻與音樂有關。一首歌曲,音調快慢、強弱、高低,、變化多樣,千姿百態,但它又是和諧整體,多樣中求統一,變化中求和諧。押韻,使詩詞語音在平仄變化中,求得音調上的統一和諧。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礦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毛澤東《長征》)
按《平水韻》難、丸、寒,屬上平聲十四寒;閑、顏,屬上平聲十五刪。按今天普通話標準,五個字韻母都是an,屬陽平。全詩聲音平仄錯綜,起伏變化,但在àn韻上取得統一和諧。陸機講:「聲音之迭替,若五色之相宜。」(《文賦》)就是聲音和諧美!是和諧尚中的精神在藝術上的表現。
中國文化主張天人合一,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關注人類行為與自然界的能力協調,重視人的價值在宇宙天地間實現。這種精神體現在詩詞藝術方面,就是追求意境美。
關於意境,歷來許多文章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有的看法不盡相同。但都承認,情與景,主觀與客觀,是構成意境的基本要素,二者雖有精神與物質之分,但一旦形成作品意境,二者就融合在一起了。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合一。」(《齊物論》)
詩詞意境表現,多種多樣,有的以景為主,有的以情為主,有的有情有景,但不論哪種表現,情與景都是渾然一體,體現了天人合一之美。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
這首詩之所以動人,在於作者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山、鳥、雲)高度融合而創造的「寂靜」境界。是詩人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寫照。表現了人與自然、人與物互相融合的人生意識和態度。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春望》)
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山河依舊,亂草遍地;花亦濺淚,鳥亦驚心;烽火遍地,家書不通;衰老發白,離亂傷痛。作者哀傷與盼望,托感於景,寄情於物,構成了哀慟的情感與凄涼的景象相融合的意境。讀了令人悲酸陣陣,湧上心頭。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毛澤東《憶秦娥·謄山關》)
西風肅殺,長空迷茫,雁叫凄厲,寒霜凝重,凌晨清冷,曉月淡白;軍號悲壯,馬蹄得得,關隘雄偉,堅固險要,山勢起伏,夕照殷紅。自然界的險隘、雄奇、壯美,與作者勝利豪情、喜悅心情融合在一起,構成了恢宏、高遠、壯觀的優美意境。展示了紅軍堅強意志,正視困難求實精神,昂揚奮鬥革命情懷,廣闊的勝利前景。該詞藝術感染力極強,正是天人合一思想在藝術上的展現、發展、創新。
中華詩詞尚形象思維,「比、,興」是基本方法。「比」又叫比喻,用某些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喻想要說的某一事物,以表達得更加鮮明生動。「興」,按朱熹說:「感發意志」,「興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物」。「比」大多含有理性安排,人為的,有意的;「興」,大多數是物觸引在先,由感性直覺引起,是自然的,無意的。但無論「比」或「興」,都是心與物相激蕩、相融合。尤其是「興」,兩者融合更直接、明顯。《詩經》篇章多借鳥獸草木一類事象起興,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息息相通關係。劉勰講:「山沓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返,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文心雕龍.物色》)「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毛澤東)不都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么?這些優美詩句達到了人與自然高度融合,是天人合一精神在藝術上的精彩表現!
中國文化主張以人為本,剛健有為的精神。作為人,不僅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而且要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把個人價值的實現,人的精神境界的升進,寄託於整體社會關係的良性互動。千百年來,中華詩詞優秀篇章,站在時代前頭的詩人,懷著歷史的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把人民和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孜孜不倦,奮發有為,自強不息,揭露黑暗,歌唱光明,追求自由和進步,吹響了時代的號角。
第一,以喜悅的感情,歌頌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歷來詩詞曲描寫的最豐富的題材,具有永遠旺盛的生命力。各個時期優秀詩篇,大多數與國家前途和命運相關。他(它)們捍衛國家統一,歌頌愛國思想,讚揚愛國精神,批判破壞國家統一的思想和行為。
《詩經》中的《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戰士出征前,互助友愛,同仇敵愾。屈原的《離騷》,是一篇具有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傑作,千百年來,是陶冶人們情操,鼓舞人們向上的精神力量。唐朝「詩聖」「詩仙」,用激昂的情緒,抒寫對國家命運的關懷。「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者對平息安史之亂,發自內心喜悅和讚頌。李白和杜甫一樣,一方面揭露戰爭給人們的痛苦,一方面支持正義的平叛戰爭。他的《永王東巡歌》:「三川北虎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作者強烈愛國熱情,化作「靜胡沙」的行動。
具有強大凝聚功能的愛國主義精神,不僅在民族興旺時有巨大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民族危難之時,中華民族能捐棄前嫌,萬眾一心,團結一致,抵禦外侮,化亂為治。「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遊《示兒》)「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父壯語寄》)反映了盼望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上前線英勇殺敵的英雄氣慨,是照亮人們前進的火炬!二十世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詩人創作了大量豪邁的愛國詩歌,田漢的嚴起采,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不僅當時激勵了億萬人奔赴抗日前線,今天作為我國國歌,將永遠在宇宙中回蕩。
第二,以憤慨的心情,鞭撻殘暴的罪惡。中華傳統詩詞在長期的奴隸和封建社會中生成和發展,對當時社會上剝削壓迫的罪惡,對不平等的現象,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詩經》中《魏風·伐檀》、《魏風·碩鼠》、《鄢風·相鼠》,表達了人民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和痛恨。借伐木者之口,質問貴族老爺「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桓兮?」把統治者得無厭比作大老鼠,詛咒他們「不死何為?」「不死何俟?,,(『胡不遄死?」屈原「長大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對人民痛苦的『冷憫。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嗚。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控訴了漢末群雄互相殘殺,造成社會喪亂和人民不幸的現實。杜甫《三吏》、《三別》,用鮮明藝術形象,刻畫了尖銳階級對立。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詩篇,強烈批判了當權者腐朽荒淫生活。白居易的「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觀刈麥》)「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賣炭翁》)「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輕肥》)反映了農民勞動辛苦而得不到溫飽,統治者敲詐勒索,「人食人」的殘酷現實。
第三,以親身經歷,感受民間苦樂。中華詩詞優秀篇章洋溢著關心人民利益的真摯情感。站在時代前頭的作者,用犀利的筆鋒,反映民間苦樂,呼籲改變現實,使人民居有所屋,食能飽肚,衣能暖身。關心人,愛護人,人民利益高於一切。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由自家不幸想到天下流離失所人的痛苦,希望出現千萬間廣廈,有讓貧寒人安息之所,自己房破凍死也甘心情願,多麼偉大的人民情懷。白居易《琵琶行》通過琵琶女身世,聯想自己坎坷遭遇,興起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嘆!「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韋應物《寄李儋元錫》)詩人有病想辭官歸隱,但看到百姓貧困流亡,自己未能盡責,於國於民有愧,不能一走了事!范仲淹嘆為「仁者之言。」「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表現了對人民疾苦的真切關懷和同情。
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天地之間,以人為中心,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華詩歌優美、壯麗所在。
第四,以強烈慾望,追求(婚姻)自由生活。中國長期處於封建專制制度,封建禮教如緊箍咒,緊緊束縛人們頭腦。表現在男女婚姻關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天經地義,個人毫無自由。但優秀詩篇及作者,敢於衝破封建牢籠,追求自由幸福生活。
《詩經》中《國風》,有許多篇章,以真摯、熱烈、純樸、健康的感情,描寫男女對自由愛情的渴望,大膽追求。開篇《關睢》「窈窕淑女,君子好述。」「鐘鼓樂之。」是一個男子對所愛姑娘唱的戀歌,連孔夫子對它評論「樂而不淫」』。屈原《九歌》中《湘君》是根據民歌加工的。「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盼望你啊,你總不來,我吹起洞蕭把你相思),舒緩、婉轉、情意綿長動人,感情細膩柔和。漢樂府「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上邪》)用自然界不可能出現的事情,表示女子山盟海誓,對愛情忠貞不渝。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通過婚姻家庭悲劇,用鮮明的藝術形象,控訴封建勢力的罪惡,憧憬幸福自由的愛情。劉禹錫《竹枝詩》「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睛。」用諧音雙關方法,把女子對愛情自由的嚮往,寫得活靈活觀。
愛情是人類生活的基礎,婚姻自由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人性的本質,是人本精神煥發,是中華詩詞描寫的永恆主題。
第五,以真誠的態度,保持高尚的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為物質利益誘惑,不屈服於暴力,不同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保持、崇尚、仰慕、酗搞尚人格,是中綢莉唾要內容。
屈原在《離騷》高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熱愛真理,追求進步,嫉惡如仇,其品格之崇高,如太陽之光輝。陶淵明做彭澤令,在官八十多天。縣吏要他束帶迎督郵,他不願受束縛,更不願對上級點頭哈腰、吹牛拍馬,竟然掛冠去職,並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他的《飲酒》第五首寫道:「結廬在人間,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烏相與還。此中真有意,欲辯已忘言。」不願受當權者高車駟馬喧擾,對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鄙視和厭惡;喜歡寧靜、自由、勞動的生活。一個潔身自好、孤高自賞的隱士,形象地站立在讀者面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表現了傲岸不羈、蔑視權貴、追求自由,具有浪漫主義的鬥士精神。于謙「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借石灰詠懷,表現了不畏艱險,勇於犧牲,甘為人民作貢獻的博大胸懷和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
中華詩詞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載體,具有民族凝聚、精神激勵、整合創新等功能,它已成為中華民族牢固的文化心理,代代相傳,永放光芒!(詩詞世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