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臟腑、腧穴及經絡學說概要

一.臟腑——五臟包括心、肺、脾、肝、腎。另有心包(又稱心包絡,也稱膻中),是包在心臟外面的包膜,可以說心臟的外圍組織,為心之宮城,亦可作為六臟之一,與三焦相表裡。六腑即小腸、大腸、胃、膽、膀胱、三焦等。三焦的部位劃分:胸膈以上的心、肺及頭面部為上焦;中焦是指胸膈以下,肚臍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膽在內;下焦一般指腎、膀胱及大小腸等。臟腑的陰陽或表裡關係:五臟為陰(里),六腑為陽(表),形成一個陰陽表裡的關係。如心—小腸,肺—大腸,脾—胃,肝—膽,腎—膀胱,心包—三焦等。五臟對人體素質的所主:肝主筋,心主血,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腎主骨與隨臟腑配五行:肝與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脾與胃屬土,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心包與三焦仍屬火。二.腧穴——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腧通輸,有轉輸、輸注的含義;穴是孔隙的意思。腧穴又稱穴位。腧穴大體分為十四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三類。十四經穴:簡稱經穴,是十二經和任脈、督脈上的腧穴,有確定的名稱、固定的位置和直接的歸經,且能主治所屬經脈病症及所屬臟腑病症,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361個。特定穴:凡是在十四經中具有某些特殊治療作用的並有特定名稱的腧穴均稱為「特定穴」。特定穴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分為10類,包括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輸穴、十二原穴、十五絡穴、十六郄穴、八脈交會穴、下合穴;有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軀幹部的八會穴,以及全身經脈的交會穴。經外奇穴:又稱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稱,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這類腧穴對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書中收錄了48個奇穴。阿是穴:又稱天應穴、不定穴、壓痛點等。這類腧穴既無固定名稱,亦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酸麻、沉重等反應點作為針灸施術部位。腧穴的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這些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病症。腧穴的遠治作用:這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即經脈所通,主治所及。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經循行所及的遠隔部位的臟腑組織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響全身的作用。三.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統稱。是指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經」,有經過、路徑的含義,是經絡系統的主幹,比較粗大,一般是縱行走向,分布在體表的較深層。「絡」,有聯絡、網路的意思,是經脈的分支,比較細小,位於較淺表的部位,分布縱橫交錯,網路全身,無所不至。經絡系統是經絡上下貫穿,內外相通,內連五臟六腑,外系四肢百骸,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反應和調節的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所組成。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和督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絡和難以計數的浮絡、孫絡等。十二經脈表裡關係: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臟與腑有表裡相合的關係,陰經與陽經有表裡屬絡關係。即1.手太陰肺經與2.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3.足陽明胃經與4.足太陰脾經相表裡;5.手少陰心經與6.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7.足太陽膀胱經與8.足少陰腎經相表裡;9.手厥陰心包經與10.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11.足少陽膽經與12.足厥陰肝經相表裡。互為表裡的陰經與陽經在體內有屬絡關係,即陰經為里屬臟絡腑,陽經為表屬腑絡臟。在治療上相互為用,如臟病治腑,腑病治臟,陽經實者可瀉其相應陰經,陰經虛者可補其相應陽經。十二經脈的分布與交接:四肢—取立正姿勢,拇指在前,小指在後,將四肢的內,外側均分成前、中、後3個區線。四肢的內側為陰,外側為陽。凡是屬六髒的經脈稱為陰經,分布於四肢內測;凡是屬六腑的經脈稱為陽經,分布於四肢外側。心,肺、心包位於膈之上,屬手三陰經,所以,它的經脈分布在上肢內側;小腸、大腸、三焦,基於臟腑表裡相合的原理,故分布在上肢的外側;肝、脾、腎位於膈之下,屬足三陰經,故分布在下肢的內側;同樣,膽、胃、膀胱,因表裡相合而分布在下肢外側。十二經脈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三陽經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上8寸以下的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上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大體上是太陰、陽明在前,少陽、厥陰在中(側),少陰、太陽在後。軀幹—根據太陰、陽明在前,少陽、厥陰在中(側),少陰、太陽在後的分布規律,胸腹部等2、3側線分布著足陽明和足太陰經;脅腰側面分布著足少陽和足厥陰經;背後分布著足太陽經;足少陰經雖貫脊,其外行者則在胸腹第1側線。手三陰經均起於胸部,手三陽經則頸肩部、頸部而達頭面。在軀幹部分,基本上是按背為陽和腹為陰這一原則,頭面—頭為諸陽之會,故凡是六陽經脈皆上循於頭面。其分布情況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頭面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側頭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頭頰部。除手、足陽經外,手、足六陰經中也有兩條上行頭部,即手少陰經夾咽上行入於目系;足厥陰經沿喉嚨之後,向上連於目系,與督脈會於巔。但陰經經脈上行頭面是深入內層組織,而陽經則主要分布於淺表部位。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規律: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1. 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在手部相交:如手太陰肺經在食指與手陽明大腸經交接;手少陰心經在小指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接;手厥陰心包經在無名指與手少陽三焦經交接。2. 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在足部相交;足陽明胃經在足大趾與足太陰脾經交接;足太陽膀胱經從足小趾斜趨足心與足少陰腎經交接;足少陽膽經從足跗上斜趨足大趾叢毛處與足厥陰肝經交接。3. 同名手陽經與同名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如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都通過鼻旁,在比旁交接;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均通於目內眥,在木內眥交接;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均通於目外眥,在目外眥交接。4. 手三陰經與足三陰經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陰脾經與手少陰心經交接與心中;足少陰腎經與手厥陰心包經交接與胸中;足厥陰肝經與手太陰肺經交接與肺中。

十二經脈的流注規律:

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的總稱。其中督脈行於身後正中,任脈行於腹部正中,根據背為陽、腹為陰的原則,督脈與六陽經有聯繫,具有調節全身陽經經氣的作用,因此常稱「陽脈之海」;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繫,可以調節全身陰經的經氣,故稱「陰脈之海」;奇經八脈是十二經脈之外的8條經脈,具有別道而行和作用奇特的特點,它們沒有像十二經脈那樣的臟腑屬絡關係,也無陰陽、表裡配偶關係。除任、督二脈有本經腧穴分布外,其他六條奇經無本經腧穴,其腧穴是寄附於十二經脈與任脈、督脈之上。臨床可選取奇經與各條經脈的交會穴來針灸治療。奇經八脈縱橫交錯地分布於十二經脈之間,溝通了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繫,對十二經脈氣血有蓄積和滲灌的調節作用。十二經別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是離、入、出、合於表裡經之間,加強了臟腑與經脈的內外聯繫,補充了十二經脈在體內外循行的不足,藉以運行氣血而濡養臟腑。十二經別能通達十二經脈所不能到達的部位,擴大了臨床治療的範圍。十二經筋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相當於現代的肌肉、韌帶、筋膜、肌腱等。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應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布之所在。簡言之,是經絡系統在皮膚的分區。十五絡脈絡脈是從經脈中分出來的斜行分支,十二經的絡脈表理相通,各有一個絡穴,即從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中本經的絡穴分出的橫斜分支,加上脾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或十五別絡。另外,胃也有一大絡,所以也稱為十六絡脈。多數循行於體表。「絡」有聯絡、網路之意。十二經脈的絡脈均從本經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絡穴分出,陰經的經脈走向它相為表裡的陽經,陽經的經脈走向它相為表裡的陰經;軀幹部:任脈的絡脈從鳩尾分出後散佈於腹部;督脈的絡脈從長強分出後散佈於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從大包分出散佈於胸脅,胃之大絡從虛里(左側乳部下面有脈氣搏動的部位)分出散布在胸脅部。1.絡穴絡穴是絡脈由經脈分出部位的腧穴。絡穴是聯絡表裡經脈的紐帶、樞紐、聯絡點,也是經脈之氣表理相通、散布、傳注的地方。絡穴是表裡兩經聯絡之處,故有「一絡通二經」之說。因此絡穴不僅能夠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裡之經的病症。十五絡穴表陰經絡穴陽經手太陰肺經列缺偏歷手陽明大腸經手厥陰心包經內關外關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通里支正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公孫豐隆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蠡溝光明足少陽膽經足少陰腎經大鐘飛揚足太陽膀胱經任脈鳩尾長強督脈脾之大絡大包虛里*胃之大絡*虛里:左側乳部下面有脈氣搏動的部位。絡穴的臨床應用:1. 治療本絡脈病症2. 治療本經脈病症3. 治療相表裡經脈的病症4. 治療慢性疾病——初病在經,久病在絡,久病多虛絡穴的取穴原則:1. 取本經同側的絡穴——即沿經路線上的疼痛可取本經絡穴治療。2. 取本經對側的絡穴——即病在左取其右側經脈上的絡穴,病在右取其左側經脈上的絡穴。3. 取同名經的絡穴——即上至病痛取下肢絡穴,下肢病痛取上肢絡穴。病位在陽取其陽,病位在陰取其陰。4. 取表裡經絡穴——即陽經病痛,可取與其相表裡的陰經絡穴;陰經有病痛取其與之相表裡的陽經絡穴治療。5. 取同名經對應絡穴——即同時取手足同名經相對應的絡穴治療。6. 取表裡經對應絡穴——即同時取表裡兩經脈的絡穴治療。2.原穴原穴是指臟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又稱「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氣之意,又稱元氣、真氣、真元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之根本。因此,原氣越充沛,臟腑經絡功能就越旺盛,身體也就健康少病。原氣不足,臟腑經絡之氣則虛,身體則體弱多病。十二經脈各有一個原穴,原穴分布於各經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之原穴又為五輸穴中的輸穴,即「以輸為原」,但在六陽經中,原穴單獨存在,排列在輸穴之後。十二原穴表六陰經原穴六陽經原穴手太陰肺經太淵手陽明大腸經合谷手厥陰心包經大陵手少陽三焦經陽池手少陰心經神門手太陽小腸經腕骨足太陰脾經太白足陽明胃經沖陽足厥陰肝經太沖足少陽膽經丘墟足少陰腎經太溪足太陽膀胱經京骨原穴具有調理、宣發原氣的功能,可調和內外,宣導上下,加強臟腑的氣化功能。所以原穴不僅具有祛邪的功能,而且還有補虛扶正的特點,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從而激發原氣發揮其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功能。診斷疾病:五髒髮生病變時,其臟腑之氣的強弱可以反映於相關的原穴,所以通過對原穴的檢查,可以探察相關臟腑之氣的盛衰及臨床診斷病情。凡是臟腑疾病,均可取相應的原穴治療。1. 臟與腑的原穴相配—五臟原穴與六腑原穴陰陽上下的配穴方法。內為陰,外為陽,所以陰經經穴主治偏重內臟疾患,陽經經穴主治偏重於體表器官疾患。在內臟有病主要反映在體表器官的情況下,取陰經原穴的同時,須再配以相關陽經的原穴以增強療效。2. 原穴與絡穴相配:可分為表裡原絡相配及同經原絡相配。表裡原絡相配—也稱為原絡配穴,又稱主客原絡配穴,原絡表裡配穴法是取有病之經的原穴,再配以與其相表裡之經的絡穴,從而加強治療效果。先病者為主則取其經的原穴,後病者為客則取其經的絡穴。因先病者為主,後病者為客,所以,以原為主,以絡為客,故又稱「主客原絡配學法」。如肺經先病,取肺經原穴太淵為主,大腸經後病,取大腸經絡穴偏歷為客。反之,若大腸經先病,肺經後病時,則先取大腸經的原穴合谷為主,肺經絡穴列缺為客。原絡配穴表臟腑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原穴太淵合谷沖陽太白神門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陽池丘墟太沖絡穴偏歷列缺公孫豐隆支正通里大鐘飛揚外關內關蠡溝光明同經原絡相配— 「初病再經,久病在絡」及「久病多虛」,故多種慢性疾病,在取用本經的原穴扶正的同時常配合本經的絡穴協同治療。3. 原穴與背俞穴相配:即分別將本臟腑的原穴與相應的背俞穴相配。對隱性病症(包括里證、虛證、寒症)較為適宜。如咳喘可取肺經的原穴太淵,配肺的背俞穴—肺俞。4. 原穴與合穴相配:表裡經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陰經(里)原穴配以陽經(表)的合穴或下合穴。如脾胃失調所致的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可取脾經原穴—太白,配胃經合穴—足三里,以健脾和胃。肝膽火旺所致的眩暈口苦,脅肋疼痛等可取肝經原穴—太沖,配膽經合穴—陽陵泉,以清肝利膽。同經原合相配—如大腸經原穴—合谷,配合穴曲池,為雙調氣血,清理上焦之妙法。異經原合相配—如大腸經原穴—合谷,配足陽明胃經合穴—足三里,可調理腸胃等。3.五輸穴五輸穴是指十二經經穴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井、滎、輸、經、合五類腧穴的總稱。其分布是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每經5個手足十二經共60個。六陰經五輸穴與五行配屬六陰經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手太陰肺經(金)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足少陰腎經(水)湧泉然谷太溪復溜陰谷足厥陰肝經(木)大敦行間太沖中封曲泉手少陰心經(火)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足太陰脾經(土)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手厥陰心包經(相火)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六陽經五輸穴與五行配屬六陽經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手陽明大腸經(金)商陽二間三間陽溪曲池足太陽膀胱經(水)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足少陽膽經(木)足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泉手太陽小腸經(火)少澤前谷後溪陽谷小海足陽明胃經(土)歷兌內庭陷谷解溪足三裏手少陽三焦經(相火)關沖液門中渚支溝天井五行關係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肝與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脾與胃屬土,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心包絡與三焦屬相火井、滎、輸、經、合穴:在十二經中,每個經的肘膝關節以下所特定五腧穴的穴位代名詞,這5個穴位從手指或足趾起端的穴位開始,按順序取名,即井、滎、輸、經、合之稱。所出為井:井者泉也,水源之所出,言經脈之氣由此起源發出。「井主心下滿」,是指井穴能治療胃脘部痞滿、鬱悶之證。五臟六腑病變均可引起心下滿的病症,可取病變髒腑所屬的井穴治療。所溜為滎:溜者流也,言經脈之氣,由此處急流而過。「滎主身熱」,是指滎穴能治療身熱、火證。同樣,各經滎穴分別主治臟腑病變所致的身熱證。「滎主身熱」雖多用於各經實熱證,但屬陰虛有熱者也可用之。總之,滎穴具有清熱、瀉火、止血、鎮痛的作用。所注為輸:輸者輸送也,如水之注,言經氣由此而輸注。「俞主體重節痛」,是指輸穴可用於治療軀體沉重、關節疼痛等疾患。這類病症多因風、寒、濕之邪侵襲所致。輸穴具有健脾化濕、祛風利水、舒筋活血、宣痹鎮痛的作用。所行為經:言經脈之氣,由此通行。「經主喘咳寒熱」,是指針灸經穴可治咳喘、惡寒、發熱這類病症。經穴具有清宣肺氣、健脾化痰、滋陰降火、理氣鎮咳的作用。所入為合:合者如水之合也,言經絡之街接處,亦即是此經與彼經相應之處。「合主逆氣而泄」,是指合穴可用於治療臟腑氣機失調而上逆、下瀉的病症。合穴具有和中降逆、通腑止痛、行氣利水、舒筋利節的作用。十二經各有所屬的五行,是根據和它相通臟腑的五行來分配的。其所屬的十二經五行和臟腑所屬的五行是一致的。任何陰經都是從木開始,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順序依次排列,即井木、滎火、輸土、經金、合水。陽經都是從金開始,即按照金、水、木、火、土相行的順序排列,即井金、滎水、輸木、經火、合土。疾病發生在五臟時可取井穴,疾病變化顯現於面色時可取滎穴,病情時輕時重可取輸穴,疾病影響聲音發生變化時可取經穴,病在胃府,因飲食不節所致的病變可取合穴。由於春、夏季陽氣在上,人體之氣行於淺表,刺宜較淺;秋、冬季陽氣在下,人體之氣潛伏於里,刺宜較深。五腧穴的井、滎所在部位肌肉淺薄,經、合所在部位肌肉較厚,故春、夏季取井、滎穴,秋、冬季取經、合穴。子母補瀉取穴法(「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取穴採取「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即子母補瀉取穴法,它包括本經子母補瀉和它經子母補瀉兩種取穴法。本經子母補瀉取穴法:肺經實證(實者瀉其子)—肺屬金,金生水,可取肺經五腧穴中,屬水(水為金之子)的合穴—尺澤。肺經虛證(虛者補其母)—肺屬金,土生金,可取肺經五腧穴中,屬土(土為金之母)的輸穴—太淵。它經子母補瀉取穴法:肺經實證(實者瀉其子)—肺屬金,金生水,取腎經(水)是取其子經,再取其子經上屬水的合穴—陰谷。肺經虛證(虛者補其母)—肺屬金,土生金,取脾經(土)是取其母經,再取其母經上屬土的輸穴—太白。子母補瀉取穴(臟)金水木火相火土本經子母穴經脈肺經腎經肝經心經心包經脾經母穴太淵復溜曲泉少沖中沖大都子穴尺澤湧泉行間神門大陵商丘它經子母穴母經脾經肺經腎經肝經肝經心經母穴太白經渠陰谷大敦大敦少府子經腎經肝經心經脾經脾經肺經子穴陰谷大敦少府太白太白經渠子母補瀉取穴(腑)金水木火相火土本經子母穴經脈大腸經膀胱經膽經小腸經三焦經胃經母穴曲池至陰俠溪後溪中渚解溪子穴二間束骨陽輔小海天井厲兌它經子母穴母經胃經大腸經膀胱經膽經膽經小腸經母穴足三里商陽通谷足臨泣足臨泣陽穀子經膀胱經膽經小腸經胃經胃經大腸經子穴通谷足臨泣陽谷足三里足三里商陽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肝與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脾與胃屬土,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心包絡與三焦屬相火經脈的標本與根結按發病先後順序,常把先病稱本而後病稱標。人體正邪相持時,則稱正氣為本而病邪為標。在經絡學說中運用「標本」是指經絡的上下部位,即「上為標下為本」又是「四肢為本,頭面、軀幹為標」作為經脈標本理論,是治療取穴時「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理論依據之一。根結指經氣的所起與所歸。十二經脈以四肢末端的井穴為「根」,以頭、胸、腹三部為「結」,又稱「四根三結」。十二經脈的根與本,結與標,位置相近或相同,意義也相似。根與本部位在下,皆經氣始生始發之地,為經氣之所處。結與標部位在上,皆經氣歸結之所。「根之上有本,結之外有標」氣街與四海街是指通道。氣街就是指經氣彙集通行的共同通路。人體氣街有四處,故又稱四街。氣街的所在部位,頭、胸、腹、脛四處是經脈之氣聚集循行的徑路。頭、胸、腹、脛(包括背)是經氣流行、集中和散布的主要部位,又是標本、根結中標與結的所在部位。海為江河之水匯聚歸集之處。四海的部位分別是腦為髓之海,胸為氣之海,胃為水谷之海,沖脈為十二經之海,又稱血海。四海即髓海、氣海、水谷之海、血海的總稱。腦部髓海為元神之府,是神氣的本源,臟腑、經絡功能活動的主宰;胸部膻中氣海為宗氣所聚之處,宗氣為天地之精氣相合而成,為諸氣之宗,故概括為氣的功能;在上腹部,胃為水谷之海,化生水谷之精氣,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沖脈血海在下腹部,為十二經之海,起於胞宮,伴足少陰經上行,為十二經之根本,三焦原氣之所出,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宗氣、營氣、衛氣、原氣共同構成人的真氣(正氣),真氣行於經絡之中的稱為「經氣」或「脈氣」。四海各有其所通腧穴,這些特定穴對治療四海的病更有重要意義。髓海通百會、風府穴;氣海通啞門、大椎、人迎穴;水谷之海通氣沖、足三里穴;血海通大杼、上巨虛、下巨虛四海與氣街的意義相似,當經絡中運行的氣血精微匯聚在一起時就形成了四海,而它們的共同通路就是氣街。兩者的部位類似。4、5.俞穴與募穴俞穴是臟腑之氣直接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又稱背俞穴。「俞」有傳輸之意。即臟腑之氣血由內向外輸注於此,且由此可傳輸於彼;六臟六腑各有一個背俞穴,所有的背俞穴均分布在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條側線上,其位置大體與相關臟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分別冠以臟腑之名,共12穴俞穴最能反映臟腑的虛實盛衰,往往相關臟腑的功能異常時,可在相應俞穴上出現異常反應,如結節、陷下、條索狀物、壓痛、過敏、出熱點等等。俞穴在臨床上主要是以診斷和治療與其相應的臟腑疾病為主。另外背俞穴還常用於臟腑絡屬的體、竅、華的病症,如肝主筋,開竅於目,用肝俞養血柔筋、養肝明目,治療筋脈攣急和目疾;又如,腎主骨,開竅於耳,用腎俞補髓壯骨、養耳益聰,治療骨病和耳聾、耳鳴等。募穴是臟腑之氣直接匯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又稱腹募穴。「募」有匯聚之意,即臟腑之氣血由內向外匯聚於此。六臟六腑各有一個腹募穴,共12穴。募穴都分布在胸腹部,其位置大體上與臟腑所在部位相對應,募穴不一定分布在臟腑所屬的經脈上,募穴有六個分布在任脈上為單穴,分布在其他經脈上為左右對稱兩穴。當臟腑有病時,可在相應募穴上出現異常反應,如壓痛、酸脹、過敏等。募穴具有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所以在臨床上可以輔助診斷同名臟腑疾病,又能治療臟腑疾病,尤多用於治療六腑病。背為陽,故俞穴為陽;腹為陰,故募穴為陰;五臟屬陰,六腑屬陽,五臟病多取背俞穴治之,六腑病多取募穴治之,即 「從陽引陰,從陰引陽」,「陰病行陽,陽病行陰」,又稱「陰病治陽,陽病治陰」。俞穴與原穴相配:治療內臟或陰經的病邪(陰病)可取俞穴治之,背俞穴偏於治療陰性病,如臟病、寒症、虛證。原穴主治內臟疾患,偏於扶正祛邪,俞穴與原穴在主治上存在共性,所以俞原配穴可相互協助。募穴與合穴相配:治療內腑或陽經的病邪(陽病)可取募穴治之,募穴偏於治療陽性病,如腑病、實證、熱症和痛症。合穴主治內腑疾患,偏於通降,二者功效相似,作用相近,所以募合相配可增加療效。俞穴與募穴相配:臟腑之氣與俞穴、募穴是相互貫通的,腹背經氣之相通是通過「氣街」完成的。俞、募穴的分布規律與五臟六腑所在的位置密切相關,均與相應的臟腑最鄰近,其主治性能有共同之處。絕大多數俞募穴與各自的經脈循行無關。俞、募穴在臨床上還常常配合運用,稱為俞募配穴。如肺病取肺俞和中府;胃病取胃俞和中脘等。十二臟腑俞募穴六臟肺心包心肝脾腎俞穴肺俞厥陰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募穴中府膻中巨闕期門掌門京門六腑胃膽膀胱大腸三焦小腸俞穴胃俞膽俞膀胱俞大腸俞三焦俞小腸俞募穴中脘日月中極天樞石門關元6.郄穴十二經各有一個郄穴,加之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各有一個,共十六個郄穴,故稱為十六郄穴。郄,有空隙、孔竅之義,當經脈循行中,絕大多數在四肢肘膝以下有紆曲的部位,則是經氣匯聚輸注較深之處,均有一穴,名為郄穴。所以,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之處。十六郄穴多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筋骨間隙中,只有梁丘在膝上部。郄穴有匯聚氣血,調理氣血的作用。郄穴的特點概括為「郄是孔隙義,氣血深藏聚,病症反應點,臨床能救急」。郄穴的臨床應用主要診斷和治療兩個方面。診斷方面:郄穴是經脈之氣深聚之處,也是臟腑經絡功能失調在四肢出現明顯壓痛等異常反應的部位,而且郄穴反應病候較快,因而對臟腑急性病的診斷有積極的意義。治療方面:郄穴可調理臟腑功能,疏導經絡氣血,長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症,尤其是急性疼痛,並擅長治療出血證。郄穴的功能特點是清熱、解痙、鎮靜、止痛。臨床多用於治療痛證及急性病。陰陽經郄穴在主治上又各有側重。陽經郄穴行氣通絡的作用強,多用於氣形兩傷證,氣傷則痛,形傷則腫,故對各種腫痛病症起效很快。陰經郄穴活血定痛作用強,長於治療血分病,也用於一些臟腑痛症。十六郄穴表陰經郄穴陽經郄穴手太陰肺經孔最手陽明大腸經溫溜手厥陰心包經郄門手少陽三焦經會宗手少陰心經陰郄手太陽小腸經養老足太陰脾經地機足陽明胃經梁丘足厥陰肝經中都足少陽膽經外丘足少陰腎經水泉足太陽膀胱經金門陰維脈築賓陽維脈陽交陰蹺脈交信陽蹺脈跗陽郄穴與募穴相配:郄穴行氣通絡、消腫止痛而治急,募穴行氣通腑而治實,兩者相配遠近呼應,可獲緩急止痛之效。如:胃痛取郄穴-梁丘配募穴-中脘;肝區痛取郄穴-中都配募穴-期門等。郄穴與八會穴相配: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臨床用於治療急症;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八種物質的精氣會聚的腧穴,兩者相配可治療與此有關的病症及急性病。如咯血取孔最配血會—膈俞治療;氣喘取孔最配氣會—膻中治療;抽風取外丘配筋會—陽陵泉治療;肝炎取中都配臟會—章門治療等。郄穴與合穴相配:對六腑急性病症,可取相關的郄穴、合穴配合治療。7.八會穴八會穴是指人體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八種物質的精氣運行中匯聚處的八個腧穴,具有調理相關物質的作用,是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治療作用的一類腧穴。大多分布在軀幹部。八會穴是根據人體生理情況和穴位的特點命名的。其中脈會、髓會、骨會與奇恆之腑有關。八會穴表1.臟會—季脅(章門)5.筋會—陽陵泉2.腑會—太倉(中脘)6.脈會—太淵3.氣會—膻中7.骨會—大杼4.血會—膈俞8.髓會—絕骨(懸鐘)1. 臟會章門:指臟氣會聚在章門穴,臟病可取章門穴治療。因為章門穴是脾之募穴,脾之精氣匯聚之處。脾屬土,位於中焦,主養五臟,為「後天之本」和 「氣血生化之源」,五臟皆稟於脾。章門是脾的募穴,具有調治脾臟的功能,並可通過調治脾臟而治療五臟之病。故稱章門穴為臟會。2. 腑會中脘:指六腑之氣會聚在中脘穴,腑病可取中脘穴治療。中脘為胃之募穴,是胃腑之氣會聚的地方。胃為「倉廩之宮」和「水谷之海」,六腑皆稟於胃。「中脘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所生,任脈之會」,即中脘與小腸、三焦、胃三腑有經脈聯繫;中脘通過肺經與大腸有聯繫,肝脈夾胃旁,絡膽,故膽氣與胃也有關係。可見中脘與六腑大多數經脈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可以調理六腑的功能,治療六腑的疾病,故將中脘稱為腑會。3. 氣會膻中:指氣(宗氣)匯聚在膻中穴,氣機紊亂的疾病可取膻中穴治療。「膻中是氣所迴旋之處,為氣之海又名上氣海,宗氣之海」膻中為宗氣所聚之處,內為肺臟,肺主氣,可見氣會膻中主要與肺及宗氣有關,故稱為氣會。4. 血會膈俞:指血氣匯聚在膈俞。血分病可取膈俞穴治療。橫隔上居心肺,下系肝脾,四臟之經脈循行均與膈直接相連,「心主血,肝藏血,心位膈上,肝位膈下,交通與膈膜,故血會於膈俞也」。5. 筋會陽陵泉:把筋之精氣會聚在陽陵泉穴,筋病可取陽陵泉治療。陽陵泉是膽經之合穴。「膝者筋之腑」,膝為眾筋會聚之所,足之三陽、三陰各條經筋都結於膝部,主約束膝部,利於關節屈伸活動,「肝主身之筋膜」膽與肝相表裡,自然與筋也有關係,可見膽之合穴陽陵泉與經筋關係密切。6. 脈會太淵:指全身脈之精氣會聚在太淵穴,脈病可取太淵治療。太淵為手太陰肺經之原穴,位居寸口。「脈氣流經,經氣歸肺,肺朝百脈」,全身氣血流行於肺,依靠肺氣輸布到全身。所以,脈之氣會聚在手太陰肺經。寸口是十二經脈之氣總會合的地點,是五臟六腑氣血循行的終始點。7. 骨會大杼:指骨之精氣會聚在大杼穴,骨病可取骨之會大杼穴治療。大杼穴為膀胱經穴位,位近椎骨(柱骨之根)。腎主骨生髓通於腦,向下貫注大杼,故大杼穴為骨之會。8. 髓會絕骨:指髓之精氣會聚在絕骨穴(懸鐘),髓之病可取絕骨穴治療。腎主藏精,精能生髓,髓能養骨。絕骨穴(懸鐘)是膽經之穴,足少陽膽經之脈,是主骨所生病,髓藏於骨中,賴骨孔於外相交通,而絕骨穴的部位有骨盡於此的特點,骨之絕處,髓則隨骨而滋,有下潤之勢,所以會於此也,故髓之會在絕骨。八會穴的應用八會穴主治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相關的疾患。1. 臟會—章門,具有調理臟腑、行氣活血、健脾和胃、舒肝利膽之效,用於治療各種臟病,尤其用於臟病中虛實夾雜諸證,更常用於治療肝脾疾患。2. 腑會—中脘,具有調理氣機、升清降濁、行氣止痛、通降腑氣、健運脾胃、補益中氣等效,用於治療各種腑疾。中脘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要穴之一。3. 氣會—膻中,具有調氣活血、益氣通脈、寬胸理氣、降逆止痛之效,用於治療氣虛、氣滯、氣逆等各種氣機紊亂的病症。4. 血會—膈俞,具有補血止血、清血涼血、活血化瘀之效,主治一切血證,如血虛證、出血證、血熱證、瘀血證等。5. 筋會—陽陵泉,具有舒筋利節、活絡通鼻、煌風定痙之效,用於治療與筋脈有關的肌肉拘攣或弛緩不收的各種風證、痿證、痹證、痙證等。6. 脈會—太淵,具有理氣、活血、通脈、復脈之效,用於治療血脈病症,如血脈痹阻引起的胸痹、脈澀、喘息咳逆;血失固攝引起的咯血、嘔血等。以治療心、肺的病症為主;對無脈症有一定療效。7. 骨會—大杼,具有強健筋骨的作用,可以治療各種骨病。如肩胛痛、頸項腰脊強痛、周身骨節疼痛等,為治骨病的要穴。8. 髓會—絕骨,具有養精益髓、補腎健腦、舒筋活絡之效,可用於治療骨、髓的病症。如中風偏癱、下肢痿痹、關節扭傷、勁腰椎病,以及髓海空虛所致的頭暈失眠、耳鳴耳聾、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下肢痿軟不用等。也是治療腦病的主穴之一。八會穴的配合應用,臨床上可以單獨使用,也可將功能相關的會穴配合應用。如中脘+章門相配治療臟腑病;陽陵泉+絕骨+大杼相配治療筋、髓、骨病症等。8.八脈交會穴八脈交會穴也稱「交經八穴」,指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氣相通的八個腧穴。即公孫、內關、足臨泣、外關、後溪、列缺、照海,均分布於四肢腕踝關節附近。八脈交會穴表經屬八脈交會穴通八脈會合部位足太陰脾經公孫沖脈胃、心、胸手厥陰心包經內關陰維脈足少陽膽經足臨泣帶脈目外眥、頰、勁、耳後、肩手少陽三焦經外關陽維脈手太陽小腸經後溪督脈目內眥、項、耳、肩胛足太陽膀胱經申脈陽蹺脈手太陰肺經列缺任脈胸、肺、膈、喉嚨足少陰腎經照海陰蹺脈公孫通沖脈,內關通陰維脈,通過足太陰脾經、手厥陰心包經,共同會合於胃心胸,即公孫二穴······合內關;足臨泣通帶脈,外關通陽維脈,通過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共同會合於肩和目外眥,即足臨泣二穴······合外關;後溪通督脈,申脈通陽蹺脈,通過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共同會合於肩胛及目內眥,即後溪二穴······合申脈;列缺通任脈,照海通陰蹺脈,通過手太陰肺經、足少陰腎經,共同會合於肺、胸膈、喉嚨,即照海二穴······合列缺;八脈交會穴的臨床應用八脈交會穴不僅治療本經脈循行所過的四肢、軀幹(包括內臟)、頭面五官疾患,也主治奇經八脈的有關病症。八脈交會穴的治療範圍非常廣泛,有調節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的作用,能治療全身疾患,主治症可達200多種。1. 公孫為脾經絡穴,聯絡胃經,通沖脈。具有理氣健脾、和胃降逆、調理沖脈的作用,主治脾胃腸肝膽疾患,神志病、心肺系疾患、婦科病、五官病、肢體病等。2. 內關為心包經絡穴,聯絡三焦經,通陰維脈。具有行氣和血、通經止痛、安神定志的作用。可治療心繫病、肺系病、神志病、脾胃腸肝膽病、婦科病、五官病等。3. 足臨泣為膽經輸穴,通帶脈。具有行氣通絡、舒筋利節、調理帶脈的作用。可治療肢體病、五官病、神志病、婦科病、腎膀胱病、肝膽病等。4. 外關為三焦經絡穴,聯絡心包經,通陽維脈。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止痛、舒筋利節的作用。可治療四肢病、神志病、五官病、胃腸病等。5. 後溪為小腸經腧穴,通督脈。具有舒筋通絡、通調督脈的作用。可治療神志病、肢體病、五官病等。6. 申脈為膀胱經穴,通陽蹺脈。具有舒筋利節、安神定志的作用。可治療神志病、筋肉病等。7. 列缺為肺經的絡穴,聯絡大腸經,通任脈。具有宣通肺氣、舒筋利節、調理任脈的作用。可治療肺系病、神志病、膀胱病、婦科病、頭頂五官病等。8. 照海為足少陰腎經腧穴,通陰蹺脈。具有補腎益精、調理陰蹺脈的作用。可治療腎膀胱病、婦科病、神志病、心肺系病、五官病等。八脈交會穴的配穴1. 公孫合內關:具有寬胸理氣、和胃降逆、通調臟腑、宣通上下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心、胸膈、脾胃、肝的疾患。,如心悸氣短、胸悶心痛、胸腹脹滿、嘔吐呃逆、胃脘疼痛等。2. 足臨泣合外關:具有清頭明目、寬胸利脅、理氣通絡、疏風清熱的功效。常用於目外眥、耳後、頰、頸、肩、側身部的病症,外感風熱所致病症。如目腫眼痛、耳鳴耳聾、偏頭痛、脅肋疼痛、寒熱表證等。3. 申脈合後溪:具有安神定志、清頭明目、通經活絡的功效。常用於目內眥、頸、項、耳、肩部疾患。如中風半身不遂、腰膝酸痛、頭痛目眩、失眠、癲癇、癔症等。4. 照海合列缺:具有理肺氣、益腎氣、寧神志、清虛熱之功效。常用於肺系、咽、胸膈、心、肝、腎的病症。如咽乾咽痛、失音、咳嗽、胸滿、陰虛內熱、失眠、癲癇、癔症、小便不利等。9.下合穴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陽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6個腧穴。下合穴皆分布於膝關節及其附近。大腸小腸,皆屬於胃,因此大、小腸之腑氣必然下合於足陽明胃經。大腸合入於上巨虛,小腸合入於下巨虛。三焦腑氣下合於足太陽膀胱經。三焦合入於委陽。胃、膽、膀胱屬於足三陽經,其氣下合於各自本經的五腧穴中的合穴,即胃、膽、膀胱三腑的下合穴與本經五腧穴中的合穴同名同位。胃合入於足三里,膽合入於陽陵泉,膀胱合入於委中。下合穴表三陽經六腑下合穴屬經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下巨虛胃經手陽明大腸經大腸上巨虛胃經手少陽三焦經三焦委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膀胱委中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胃足三里胃經足少陽膽經膽陽陵泉膽經六腑皆出於足之三陽,六腑之信息皆可反映在相應的下合穴上,故臨床上,下合穴常作為診斷治療六腑病的主穴。下巨虛治療小腹痛,十二指腸潰瘍,泄瀉;上巨虛治療腸癰(闌尾炎)、痢疾;委中、委陽治療癃閉、淋證、遺尿、水腫等,特別是對其中的一些急性病症,能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足三里治療各種胃病;陽陵泉治療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肋間神經痛;10.交會穴交會穴是指兩經或兩經以上的經脈交叉、會合部位的腧穴。特點:一穴同會數經,其中主要的一條,即腧穴所屬的一條經脈稱為本經,相交會的經稱為他經或交經。交會穴共計108個,在頭面、軀幹部共92穴,占絕大多數,這符合經絡學說的氣街理論。交會穴除了反映本經病症外,還反映相交各經之病症,所以交會穴所在部位,較多發生病痛。交會穴既可以治療本經及本經所屬臟腑之病症,又可治療相交各經及其所屬臟腑之病症。交會穴表經屬穴名交會經脈手太陰肺經中府手足太陰之會手陽明大腸經臂臑手陽明絡之會肩髃手陽明、陽蹺脈之會巨骨手陽明、陽蹺脈之會迎香手足陽明之會足陽明胃經承泣足陽明、陽蹺脈、任脈之會巨髎足陽明、陽蹺脈之會地倉手足陽明、陽蹺脈之會下關足陽明、少陽之會頭維足陽明、少陽之會氣沖足陽明、沖脈之會足太陰脾經三陰交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沖門足太陰、厥陰之會府舍足太陰、厥陰、陰維脈之會大橫足太陰、陰維脈之會腹哀足太陰、陰維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經臑俞手太陽、陽維脈、陽蹺脈之會秉風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顴髎手太陽、少陽之會聽宮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足太陽膀胱經睛明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脈之會大杼手足太陽之會風門足太陽、督脈之會附分手足太陽之會上髎足太陽、少陽之絡附陽陽蹺脈之郄申脈陽蹺脈所生仆參足太陽、陽蹺脈之會金門陽維脈所屬足少陰腎經大赫沖脈、足少陰之會氣穴沖脈、足少陰之會四滿沖脈、足少陰之會中注沖脈、足少陰之會盲俞沖脈、足少陰之會商曲沖脈、足少陰之會橫骨沖脈、足少陰之會石關沖脈、足少陰之會陰都沖脈、足少陰之會腹通谷沖脈、足少陰之會幽門沖脈、足少陰之會照海陰蹺脈所生交信陰蹺脈之郄築賓陰維脈之郄手厥陰心包經天池手厥陰、足少陽之會手少陽三焦經臑會手陽明之絡絲竹空足少陽脈氣所發天髎手少陽、陽維之會翳風手足少陽之會角孫手足少陽之會和髎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足少陽膽經瞳子髎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上關手少陽、足陽明之會頷厭手少陽、足陽明之會聽會手足少陽之會懸厘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曲鬢足少陽、太陽之會天沖足少陽、太陽之會率谷足少陽、太陽之會浮白足少陽、太陽之會頭竅陰足少陽、太陽之會完骨足少陽、太陽之會本神足少陽、陽維脈之會陽白足少陽、陽維脈之會頭臨泣足少陽、太陽、陽維脈之會目窗足少陽、陽維脈之會正營足少陽、陽維脈之會承靈足少陽、陽維脈之會腦空足少陽、陽維脈之會風池足少陽、陽維脈之會肩井手足少陽、陽維脈之會日月足少陽、太陰之會環跳足少陽、太陰之會帶脈足少陽、帶脈之會五樞足少陽、帶脈之會維道足少陽、帶脈之會居髎足少陽、陽蹺脈之會陽交陽維脈之郄足厥陰肝經章門足厥陰、少陽之會期門足厥陰、太陰、陽維脈之會任脈承漿任脈、足陽明之會廉泉任脈、陰維脈之會天突任脈、陰維脈之會上脘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中脘任脈、足陽明、手太陽、少陽之會下脘任脈、足太陰之會陰交任脈、沖脈之會關元足三陰、任脈之會中極足三陰、任脈之會曲骨任脈、足厥陰之會會陰任脈、督脈、沖脈之會督脈神庭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水溝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百會督脈、足太陽之會腦戶督脈、足太陽之會風府督脈、陽維脈之會啞門督脈、陽維脈之會大椎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陶道督脈、足太陽之會長強督脈、足少陰、足少陽之會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一定要通經絡。
十二經絡走向及功能主治-十二經絡走向圖
弱水型人體質及經絡特徵
「經絡療法」您不二的明智選擇!
封住「湧泉穴」,能夠自動打通十二經絡

TAG: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