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清明節
杏村沽酒;柳苑飛花。 桐花吐艷;榆火分新。 桃花作粥;薺菜懸燈。 芳名垂青史;勛業昭國光。 春風重拂地;佳節倍思親。 淘井黃州俗;分煙漢殿春。 煙景催槐葉;風期數楝花。 翠竹標亮節;紅梅頌高風。 痛心傷永逝;揮淚憶深情。 先烈功垂千古;英名留傳萬年。 英雄萬民尊敬;烈士百世流芳。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 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清風習習催秧綠;明月悠悠映麥黃。 春風已解千層雪;後輩難忘先烈恩。 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在耳猶記心。 秀野踏青晨行早;芳草拾翠暮忘歸。 姓在名在人不在;思親相親不見親。 英雄功績昭百世;烈士芳名耿千秋。 每思祖國金湯固;常憶英雄鐵甲寒。 繼往開來追壯志;光前裕後慰英靈。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風落日萬人思。 國運昌隆,英雄膽壯;金甌無恙,烈士心安。 到處探幽,午橋最勝;逢時行樂,卯飲亦佳。 逢盛世,更加感謝前輩;遇佳節,愈益思念親人。 綠水悠悠,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紅旗獵獵,爭當新長征突擊手。 附:寒食節日聯 清明前一日(也有說是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古人常把清明與寒食聯繫起來,因兩節相接,以寒食起禁火三天,只吃冷食,至清明時另起「新火」,故名寒食節。 冷節;新煙。 冷節傳榆火;前村鬧杏花。 掃墓猶循舊規;遊園可覓芳叢。 憫介推而禁火;悵崔護之題門。 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消息杏花知。 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 寒食芳辰花爛漫;中秋佳節月嬋娟。 槐火光陽春替換;杏花消息雨傳知。 楊柳旌旗春色曉;海棠時節曙光新。 禁火今年逢節早;飛花鎮日為誰忙。 廣市賣餳,簫聲吹暖;前村禁火,雨意催晴。 杏酪榆羹,當來次第;石泉槐火,夢到賞時。 春回大地,九千萬里寒食雨;日暖神州,二十四番花信風。 百六日佳晨,杏酪榆羹何處夢;甘四番花信,石泉槐火為誰新。 |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清明節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清明節插柳的風俗: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的來歷:寒食據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晉文公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國當了國君,他獎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漏掉了給他極大幫助的介子推。介子推非常鄙視那種爭功討賞的人,他和母親一起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想起自己忘記了獎賞這個賢臣,親自去請,介子推背著母親躲進了綿山,晉文公知道他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定會背著母親出來。於是下令火燒綿山,火燒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見其出來,火熄後,只見介子推背著老母靠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根死去了。晉文公把他們母子安葬在綿山,並改綿山為介山,立廟紀念,下令每年到介子推燒死的這一天,全國禁止煙火,家家吃冷食,所以叫寒食節,又叫禁煙節。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國外的「清明節」:5月6日 敘利亞烈士節。當晚政府要員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5月30日 美國大多數州的「陣亡將士紀念日」。 8月份 日本農曆七八月間有個盂蘭節,機關、企業放假3天,城裡人返回鄉下祭掃先人墓地。 9月1日 突尼西亞全國掃墓日,又叫英雄節,用以紀念在獨立鬥爭中殉國的烈士。 10月31日 墨西哥亡靈節(也譯作萬靈節),晚上人們穿著奇裝異服,戴上祖輩相傳的假面具,對著先人的亡靈又唱又跳。相傳這源自印第安人的風俗。 11月1日 法國萬靈節。人們除祭掃先人陵墓,還到巴黎公社紀念碑獻花。 |
推薦閱讀:
※健聞 | 節日盛宴,如何吃得更健康
※談談世界閱讀日,談談閱讀
※那些因為網路新興的節日
※端午節快樂(可不可以說?)
※節日簡訊彙集